close

佛法裡有方法能讓我們更好地面對衰老嗎?

常常有人問:佛法裡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更好地面對衰老?在很多時候,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可以理解為:佛法裡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繞過衰老,或至少讓它看上去美妙一點?

我的回答是,像蓮師那樣證得虹光身,可以永保青春,否則,似乎沒有別的方法可以繞過衰老。在我們成為像蓮師那樣之前,更好地面對衰老,明智的辦法可能就是面對它,並讓自己明白:別再想方設法繞過這份痛苦,繞不過去的;也別想粉飾衰老,它的面目就是猙獰殘忍的。

面對衰老。怎麼面對?當然不是天天照鏡子。大家只想在鏡子裡看到一個俊男或一個美女,而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本來每天照鏡子就足以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但鑑於大家的狀況,還是算了吧,別總抱著鏡子看了,那隻會讓人更加無法面對衰老。

我說的面對,是如實觀察衰老怎樣正在自己身上發生:臉上的紅潤光澤慢慢褪去,皺紋爬上面頰;白頭髮一根根冒出來,鬚髮掉得越來越厲害;記憶力衰退,健忘,注意力無法長久集中;胃口減弱,不再吃什麼都香,吃下去也不容易消化;牙齒鬆動、脆弱,對硬、酸、冷、熱越來越敏感;體能下降,容易疲勞,衣服稍有些單薄便覺得冷……

還有,就是可能性的減小和熱情的消退,以前生活裡每件事好像都有各種可能,現在那種潛力感越來越弱;以前會很強烈地想做一件事或思念一個人,現在會覺得不是一定要怎樣才行,其實怎樣都行……

這個觀察的過程會讓我們慢慢明白一件事:就衰老而言,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當你以為情況已經很壞時,要記住更壞的情況還在後面。長白頭髮、長皺紋了算什麼,老態龍鍾、面目全非的日子在後頭;牙齒鬆動算什麼,滿口牙都掉光的日子在後頭;體能下降算什麼,走不了路,吃飯穿衣、大小便都要人伺候的日子在後頭;記憶力衰退算什麼,連家人也記不得的日子在後頭……

關於衰老,在自己的人生中觀察,旁觀他人的生活。然後呢?然後我們會知道什麼是“老”。聽上去有點可笑,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衰老中,可並不是很清楚“老”到底是什麼。對待衰老的問題,許多人到老都是一廂情願的天真,以為時間還早不用擔心,以為問題自己會解決,以為情況不會更糟。所以,衰老並非突如其來,而多數人仍然措手不及 ——根本還沒學會面對失去,所剩已經不多;後面更加無助的時日,靠什麼支撐走下去?

家人親友的照顧陪伴固然是安慰,但人生走到後面,越來越只是自己的事,旁人幫不上忙。“自己”,到這時,不是曾經的自己(雖然我們一路掙扎著與曾經的自己連接),那些頭銜、位置、角色、能力等都已遠去,我們還剩什麼?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說的不僅是死亡之時,我們一生都這樣,沒有什麼是真正擁有、被攜帶進未來的,任何持續都只是我們的幻覺,只有我們造作的業如影隨形。

業是我們身語意的所有活動及其直接間接、相互交織的作用與後果。業表現為我們的經歷。善業表達出來,便是有利的、順遂的境遇,又稱福報。一方面,福報指當下的優勢、安樂;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更重要的,福報代表創造有利未來的機會。生而為人,意味著一大波機會來了。我們每個人一生都有許多創造未來安樂的機會,可是我們只把它們認作現前的種種優勢處境,而不是可以利用的機會,所以享受安樂的同時也浪費著機會。結果呢,就是我們發現自己的處境越來越不利,也越來越難改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ㄧㄧ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三界無安”—生而為人


面對衰老的來臨,修行人與世間人有天壤之別

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實是很好的修行教材。面對衰老的來臨,修行人與世間人有天壤之別。

有人曾說,孩子初生時大哭,是在控訴輪迴的痛苦。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的嬰兒在不斷成長,小學、中學、大學、成家立業……韶華之年,他表面上看來青春美滿,但實際上生命卻在一天天縮短,正在吃喝玩樂、享受生活時,不知不覺就會步入老年,感受衰老的痛苦。

世人雖喜愛青春韶華,卻不想暮年這麼快就到來,誠如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所言:青春時光剛剛謝落,衰老就會現於眼前,盡管人人都想青春常在、永遠不老,但青春與衰老就像賽跑一樣,剎那不停地就流逝了。

人老了以後,皮膚、頭髮、骨骼等都會加速退化,雖然渴望欲妙受用,怎耐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身體的風脈衰退,以至於承受力、忍耐力極其薄弱;行住坐臥、稍稍活動就會氣喘吁吁,感到困難重重;做什麼事都很費勁,常常感到苦惱、絕望。

有時我去一些養老院,看到那裡的條件不錯,但老人們心裡很落寞。如果你不懂何為老苦,到了那裡以後,看到老人們睡的地方、吃飯的狀況,就會感悟到:「哦,總有一天,我也會變成這樣。」

有些老年人常誇耀自己年輕時如何漂亮,但現在再怎麼講,臉上也找不到一絲漂亮的痕跡。而且,平日裡說話吞吞吐吐,走路顛顛倒倒,跟年輕時相比,簡直相差懸殊。

不過,面對衰老的來臨,修行人與世間人有天壤之別。

法王如意寶圓寂前兩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他老人家講《大圓滿前行》《寶性論》時,引用佛經、印藏大德的教證滔滔不絕。不信佛的領導聽到後,特別驚訝:「啊,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能背出這麼多教證?真是太精彩了!」

明朗大師造《三戒論註疏》時也是年過七十了,他在此論的結尾中說:「盡管我年紀大了,但智慧卻有增無減,越來越熾盛。」

在藏地,榮索班智達活了119歲,漢地的虛雲老和尚圓寂時是120歲。

我家鄉還有一位老人,從年少起就堅持每天磕100個頭,至今也從不間斷。現在他雖有96歲了,但仍身體硬朗、精神瞿鑠,上樓梯也不需要人扶。

怕老是根本沒有用的。人的一生,包括少年、中年、老年乃至死亡,其實是很好的修行教材。我們若能對此認真思維,認識到無常是世間不變的規律,並對此產生堅定的信解,那在老年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該抓緊時間做些什麼。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念佛是真正享清福、不容易衰老

問:老年人的日子所剩無幾,應該把握時間享享清福才對,為什麼要用來念佛?

答:什麼叫清福?現在社會大眾在工作的時候,都很緊張,他也沒有時間去想別的。退休之後,我們看到兩種現象,一種是雜念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到自己退休了,沒有用了,感到很哀傷;另一種是昏沈,精神提不起來,有這兩種現象。這兩種現象讓人特別容易衰老。我有很多過去的同事、朋友退休之後,兩年沒有見面,再一見面好像隔了二十年一樣,這就是古人所講的「憂能使人老」。晚年清福要很快樂才行,所謂「兒孫滿堂,孝子賢孫」,那才有清福好享,真的有人能享一點福,可是現在人我看很少有這樣的福報。

沒有福報的人退休下來之後,念佛倒是真正享清福,在念佛堂精神有個寄託,人生的目標轉移到極樂世界。這個清福是所有清福裡面第一清福,無上的清福。能夠把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但不容易衰老,肯定心情愉快,精神飽滿,跟不念佛的人完全不一樣,所以念佛、聽經是晚年最好的清福。如果能夠有些同修在一起共修那就更好,為什麼?一個人修往往容易懈怠。有幾個人在一起修,彼此互相勉勵,討論佛法,交換學習心得,這樣往往會提起學佛的興趣,彼此都能夠長進,所以大眾在一起學習有它的好處。一個人除非真的是好學,勇猛精進不懈怠,行。一般人一定要依眾靠眾,古人建道場、建念佛堂用意就在此地。

問:年紀一大,身體愈來愈不中用,拖著這樣受罪的身體還能學佛嗎?如果可以,什麼方法最適合?

答:如果是對佛學有相當的基礎、認知,專心念佛就好。我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台灣南部講經,在屏東遇到一個老居士,那個時候好像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過去也是做官的,一天念三萬聲佛號。他曾經參過禪也學過密,他想想都不行,都用不上力,最後還是念佛好,每天念三萬聲佛號。我說你怎麼念法?他走路,走路是運動,住在鄉下,在鄉下稻田裡面,他走一步一聲佛號,三萬聲佛號他就走三萬步,所以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這個老人的修學方法是很值得年歲大的人學習,為什麼?心要清淨,養心要靜,養身要動。身體是個機器,如果不動,它就生鏽了,它就壞了,所以一定要動。我們常講「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這有一定道理的。

問:孩子整天為自己事業忙碌,自己想幫忙卻又使不上力,請問念佛可以幫助他們嗎?

答:可以,你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真能幫上忙,如果你要問為什麼?你看看江本勝先生的實驗,一杯水放在這個地方,我把意念給它,它都產生變化,你從這個科學證明就知道我們的意念可以加持別人。念佛是最善的念頭,可以真的幫他消災免難,幫他事業順利,這不是迷信,確實是有科學證明的。

節錄自21-305-0001學佛答問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維持獨處

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淨土宗的人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善報並非一定要長命百歲

淨土宗人,到了晚年要做三件事!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兩個指標

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開示!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來生做人,比往生西方極樂還難

末法眾生歸宿:99%人要墮惡道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你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是孤單的,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

 

《慎入》一位朋友去西藏看天葬後感言!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