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的道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說明白的。佛法難聞的道理,同樣也不容易說明白,或者不容易得到認同。不過,佛家經典所說的任何事情,都有依據、出處,都是可以實證的。文殊上師索達吉堪布,在為弟子們講解佛法難聞的時候,是這樣講的(當然了,要理解下面的意義有一個前提,就是確認並相信輪迴的存在):
有些人覺得佛陀出世很簡單,其實並非那麼容易。如《妙法蓮華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大般涅槃經義記》亦雲:「一佛出世難,二得人身難。」 但到底是怎麼樣難呢?下面我們就瞭解一下。相信學了這段以後,有智慧的人都會明白佛陀出世難遭難遇。
學過《俱舍論》的都清楚,世間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為一大劫,每個階段有二十中劫,也就是說,八十中劫合為一大劫。「劫」的時間概念很長,不像區區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或人類五千年的歷史。現在有些人對佛教廣大的時空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不一定相信,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應該給他介紹,剛開始他可能有點懷疑,但慢慢地,懷疑也會轉成正見。你們不懂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譭謗否定,不然,誠如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所說:需要以生命為代價,來償還你所犯下的錯誤。
每當講到「三千大千世界」或「一個大劫」,我都擔心有些人信口開河。就像夏天的蚊子,它的壽命只有短短時日,給它講人類壽量有一百年,它肯定接受不了。同樣,對於如此廣大的時空概念,有些人勢必會存有疑問,但是這也情有可原,畢竟凡夫的智慧非常狹隘。
在無數個大劫中,佛陀出世之劫稱為明劫,佛陀沒有現身於世的劫稱為暗劫。(這裡「暗」與「明」,並不是有沒有太陽的日光,而是有沒有佛法光明。)下面看看在過去、現在、未來,有多少暗劫、多少明劫。
(一)過去:
過去的現喜大劫是個明劫,有三萬三千佛出世,此明劫過了以後,出現一百個暗劫。後於具圓劫中,有八十俱胝(千萬或億)佛出世,隨即又有一百個邊鄙劫(暗劫)。其後具賢劫中,有八十四俱胝佛出世,在此之後又有五百暗劫。接著在見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其後又出現七百暗劫。隨之具喜劫中,有六萬佛出世。
這樣算起來,總共有五個明劫、一千四百個暗劫。雖然明劫出世的佛比較多,但有那麼多的暗劫,連一尊佛都不出世,倘若轉生於此,又有多少時日根本遇不到佛法?因此,我們現在的人身委實難得。
(二)現在:
一千四百個暗劫結束之後,第六個明劫——現在的賢劫便出現了。在此劫形成之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變成一大海洋,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蓮花。淨居天的眾天人以神通觀察其原因,得知在此劫中將有一千尊佛出世,他們不禁感嘆說:「如今此劫可謂是賢妙之劫。」於是便將此劫取名為「賢劫」。對此,《大悲經》中也有說明。
從人壽八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直到最後人壽無量歲時勝解佛出世,在此期間,有一千尊佛來到娑婆世界南贍部洲中央的金剛座,現前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隨即轉妙法輪,所以此劫是光明劫。
按照《俱舍論》觀點 ,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又從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算為一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通常而言,佛是在住劫人壽下減時才出世的。
那麼,賢劫千佛是如何依次現世的呢?
第一至第八中劫:無佛出世。
第九中劫:
人壽八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為賢劫第一尊佛。
人壽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二尊佛。
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為賢劫第三尊佛。
人壽一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世,為賢劫第四尊佛。
第十中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出世,為賢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第十四中劫:無佛出世。
第十五中劫:有九百九十四尊佛相繼出世。
第十六至第十九中劫:無佛出世。
第二十中劫:勝解佛(樓至佛)出世,為賢劫最後一尊佛。
至此,賢劫千佛已圓滿出世。關於這方面的道理,可參閱《賢劫千佛名經》及《賢劫經》。
如今,我們正處於第九中劫人壽百歲之時,剛好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隱沒,此時來到這個世間,值遇如此殊勝的正法,你是怎麼想的?應當捫心自問。我經常想:我們前世的確造了很好的善緣,不然,那麼多眾生都沒有趨入佛門,我們卻有這樣的福報,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三)未來:
賢劫之後,又是何種情景呢?這一劫過後,有六十惡種邊鄙劫。再後於具數劫中,有一萬佛出世,其後又有一萬惡種劫……
以上全部加起來,暗劫有一萬一千多個,明劫只有六七個,想想這之間的差別,簡直太懸殊了。所以,遇到佛陀出世容不容易?你自己應該好好琢磨。這次講《前行》不趕進度,不要求大家馬上聽完,只要將每天講的內容貫穿於心,在心裡再三地思維,定會對修行有非常大的利益。
總之,暗劫和明劫就這樣輪番交替出現,如果遇到了暗劫,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更不要說行持佛法、轉繞、合掌、頂禮了。有些道友常抱怨自己太笨、太懈怠,其實你再怎麼懈怠,每天還是能行持一些善法;再怎麼笨,念「嗡嘛呢巴美吽」、「南無阿彌陀佛」應該沒問題,與廣大漫長的時日裡身處暗劫的眾生比起來,你的因緣已經相當殊勝了。
達真堪布:得到人身有多難!
人身不是誰都能得到的,暇滿的人身也不是誰都能得到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人身難得。一說“不能這樣,否則會下地獄啊!”很多人雖然嘴上沒有說什麼,但心裡卻在想“下地獄也太容易了吧?”確實是這樣。眾生無量無邊,但是大部分都在地獄裡。人身為什麼這麼少呢?就是因為得人身太難了!
首先,從因緣的角度來觀察人身的難得。你要有因果正見、輪迴正見,相信六道輪迴,相信善惡因果,這叫世間見;然後具有屬於世間的戒律——斷惡行善,能斷十種惡業,行十種善業;還要有一些殊勝的善根福德,比如上供下施,經常做善事。這些是得人身的因和緣,還要有殊勝的願。這些因緣都具足了,才可以得到暇滿的人身。
其次,從比喻的角度來觀察人身的難得。佛在經中有很多比喻來說明人身難得,這裡只講其中的一個:光壁立豆。在一個光滑的牆壁上撒一把豆,豆能停留在牆上嗎?不可能的!即使反复做一千次、一萬次也不可能。
再次,從數目的角度來觀察人身的難得。地獄的眾生好比整個大地的微塵,人的數目好比指甲上的微塵。這二者一比,可以說人根本不存在。若是把全世界的人都放在地獄裡,然後讓你去找一個人,即使你找一百年你也找不到。
從因緣、比喻、數目三個角度來思維就能了知,得人身太難太難了。但是我們仔細思維過嗎?對此有感觸嗎?沒有吧!我們就像木棍,即使拉的時間再長,也拉不長;我們就像石頭,再怎麼泡,也沒有泡軟的時候。
大家要對照自己、反省自己,這叫修行。佛法是做什麼用的?就是用來對照自己,改變自己的,這不是在講故事。有些人學佛就想學理論知識,這沒有用,因為你靠理論解決不了問題。那什麼是學佛修行?就是拿來對照自己的內心,改變自己的心態。若是沒有這樣做,即使你表面上懂得再多,實際上也還是沒有佛法,也沒有修行。
淨空法師: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明白這個道理,這一生固然重要,來生更重要,為什麼?這一生得人身不容易。佛經裡頭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佛舉了幾種比喻。
世尊有一天在給孤獨園,我們想一定是很多弟子們陪著老師,老師在地上抓了一把土,沙土,然後把它放下去,灑到地上。
弟子們看到,就向老師請教,您老人家這是什麼意思?佛就說,「我抓的這把土,我現在灑到地上,是灑到地上的土多,還是我這指甲上還剩一點」,不能完全沒有,沒有灑干淨,「哪個多?」他們說,當然是灑在地上的多,指甲縫裡那很少一點。
佛就說,這個世間的人,失掉人身之後,來生不能得人身,就像我灑在地上的土;來生還能得到人身,就像我指甲裡還留著一點土。
這是比喻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很難,不容易;換句話說,再得人身,是一定會得人身的,但是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不能用年月時來計算。為什麼?我們要想想自己,在從前的社會,失人身再得人身的多;現在失掉人身,得人身的,真的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爪上土。這是從量上來說。
從機緣上來說,佛,這經上舉個比喻,「盲龜浮木」。
比喻說,一只烏龜瞎了眼睛的,在大海裡面,瞎了眼睛的烏龜,海水上面漂了一塊木頭,木頭當中有個洞,這個烏龜把頭伸出來,正好就碰到那個洞裡面去。你們諸位想想,這個機會有多少?大海,不要說大海,我們說旁邊的小湖就不容易,別說大海。所以這是講機緣難。
第三個比喻,佛講「須彌穿針」。從須彌山頂吊一根線,下面有一根繡花針,這個線掉下來正好就穿到針孔。
我說我們不要須彌山,我們從這個樓上,這是七層樓,從七層樓上用一根線穿下去,底下有個人放一支繡花針,讓你穿一個星期,看能不能穿一根線進去?都是比喻失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
我們知道佛不會打妄語,《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诳語者」,他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話。勉勵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要珍惜,不容易得到,得到之後,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機會一定要掌握住。
得人身,得要聞佛法,聞佛法的機緣也不容易。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的人少,世尊當年在世,弟子們跟著佛學習,個個都能講,也不過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師資的隊伍這麼多。分頭到四面八方,也像世尊一樣,天天都在教化眾生,可是有機緣遇到的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遇不到。現代這個時代,我們很幸運,遇到高科技這些工具,這些工具要善於利用的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那還是佛度有緣人,我們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什麼人有緣?到時候他能夠把頻道打開收看,這就是有緣;他要不知道、忘掉了,不知道收看這個頻道,就是沒有緣。從比例上來講,有緣的人還是少,沒有緣的人還是多,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得人身、聞佛法,最難的是遇了善知識,沒有善知識點醒,沒有善知識指導,難!靠自己摸索不容易。善知識教導我們,我們是凡人,凡人總離不開衣食住行,總是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是生活必需的。我們不求奢侈,不求很多,但是日常生活能過得去就好,這也不是容易事情。命裡前生沒修,這一生就應該過貧賤的生活,貧賤之極是乞丐,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保住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能,不但能,還能夠有相當的豐富,那就是你得要懂得。
無量壽經菁華 (第六集) 2009/12/24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06
人身到底有多難得?
佛教裡有一句大家都聽慣了的話:“人身難得”。到底“難得”到什麼程度呢?《法華經》裡就說了一個譬喻:“盲龜值木”,就是說,一只瞎了眼睛的烏龜,在大海裡隨著驚濤駭浪翻上翻下,一會兒沖到東,一會兒沖到西,一會兒又沉入海底,好容易沖上海面吸口氣,立刻又被大浪擊入海底,痛苦不堪。
如果,在剎那浮上海面的時候,很幸運地碰到一塊木板。本來它是瞎的,木板漂在海面上,它根本看不到,也無從去追求,但它瞎碰偶爾碰上了一塊木板。這木板又很湊巧中間有個孔眼。瞎了眼的烏龜,東碰西碰的,竟然碰上了那個孔眼,趕緊把頭從板孔中伸出來,總算能深深地飽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而且保證它再也不會被打入海底了。這對它說是一種極大的安慰和慶幸!這樣難得的機會,我們想一想,確實是太難得了!但是,這一輩子是人身,下一輩子再能得人身的,比這個還難!
這個譬喻還不算,佛經裡還有一個譬喻:從須彌山的頂上,拿一根線放下來,在須彌山的腳下有一根針,要把這根線從針眼裡穿進去,這個,我們想一想,更難了!針的眼孔這麼小,距離又那麼遠,而且線是隨風飄動的。一點微風就把它飄開了,怎麼能穿進去呢?但也不能完全排斥說,穿進去的機會,絕對沒有:僅僅是幾億億分之一罷了,這個真是難極了!而我們下一世再得人身,也是這麼困難!
有人反駁了,你說人身那麼難得,而現實世界上,我們人口是太多了,正在節制人口,不要他生出來,有什麼難得?我們說人身難得,是這一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做人,極難!至於說人的來源,卻不是說一定是從人道來的,可能有些是天上福氣享完了掉下來的,也有些可能是從地獄裡邊苦受完了,放出來的,也可能是從畜生道報受完了,又到人間來的。還有餓鬼道來的,乃至他方世界來的,來源很多。
所以,我們說的難,並不是說投生人道的來源少而稱難,來源是很多的;但是這一輩子是人,下一輩子再做人,就極難!就你說人很多吧,但那些嬰兒,胎裡才三個月,或一個月,或者幾個星期,還沒有來得及出胎做一個人,就被墮胎打掉了,打掉多少?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了。暇滿人身難得,從這方面也就看到了,這依舊是說明人身難得的另一個側面。
因此,既然我們現在人身難得而得到了,佛法難聞又碰上了,我們就應該好好地修行了。一定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宿世付了巨大劬勞才獲得的暇滿人身!如果再因循不努力修行的話,人生幾十年,一眨眼過去了,那麼,以後再要得到人身,恐怕是絕對困難的了。這是鼓勵我們,在極難得的人身得到之後,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好利用。我們這個身體,從好的方面說,假如善根具足的,即身成佛都有可能。釋迦牟尼佛,從王宮降生以後,十九歲逾城出家,經過六年苦修,終於在菩提道場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後來的祖師,雖然沒有成就三十二相的佛,但是成就法、報、化三身功德具足的佛是有的,像西藏的彌勒日巴等,就是這麼成就的。宗喀巴大師中陰成就,也是成就三身功德的。他們的成就,在眾生份上的三十二相雖然還沒有現出來,不是示現具足相好的佛陀,但是就其自身,法報化三身的功德是證得了的。這裡說明,從最高度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有即身成佛的可能性。
從最低層次來說,只要我們能好好行持的話,歸依三寶,持個五戒,至少我們下一輩子可以不墮惡道。以上是從好的方面說。假使從壞的方面說,什麼樣的壞事,這個身體也做得出來。下無間地獄的五無間罪等,也是人做出來的。所以,我們這個人身,要謹慎掌握,善於利用,做好事的話,可以使我們離苦,乃至成佛。倘若不然,而做壞事的話,地獄裡一下就去了。這個關鍵在我們自己,如何把人身掌握好,不要讓它做壞事,而盡量行持世出世間的善法,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人身!
有的人對錢財非常重視,他如果發了財,假使說有幾億的美金,真可謂是大財主了。如果一旦他的錢給人家騙走或搶走了,那他是非常難受,甚至有自殺的可能。但是,事實上,在他死的時候,錢救不了他的命。假使那病是該死的,錢再多,醫生也沒辦法。他死的時候,這筆錢能不能帶去走呢?一分也帶不走!
人們花了很多錢,成立了所謂美滿的家庭,妻子兒女很多,世間上稱為福氣大。但是在他臨走的時候,一個家屬也陪他不了!而他為了掙取錢財,爭取家庭的幸福等等,造了很多惡業,這些惡業卻毫不客氣地把他牽起走,直下地獄、餓鬼、畜生道受苦去了。
那些家屬親戚朋友,眼睜睜的看著他走了,毫無辦法。而我們如果以這個身體好好修持佛法的話,那麼,你修一分就帶一分走,一點也不會少的。從這點來說,我們這個身體,就勝過那些財寶無數億倍。我們對財寶的珍惜守護很重視,對身體的好好使用卻不太重視。有的人就是喜歡吃喝玩樂,浪費了一輩子。
我們佛教徒的看法,對暇滿人身的不珍惜,是最大的浪費。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把這個難得暇滿的身體利用起來,做好事。至少受個三皈五戒,下一輩子也不會去惡道受苦,這是最低的要求。如果能再高一點,這輩子能夠修行上路,依下、中、上士道或金剛乘,修到一定的層次,達到一定的證悟,乃至證果。這樣我們這輩子就不會枉生一世了。至於即身成佛,畢竟一般凡夫難以到達這個高度,我們暫時就不說了。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佛陀過去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遊化之時,一日,世尊以手指抓取地上的土後,問比丘們:「你們認為我指甲上的土多呢?還是大地的土多呢?」 比丘們回答:「世尊!指甲上的土少之微少,而大地之土甚多無量,二者之間無法以算數、譬喻相比。」
佛開示諸比丘:有形有相可見的眾生,就如同指甲上的泥土這麼少;形相極其微細,無法看見的,則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因此,諸比丘當知,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以期早日成道證果。
投生人道者如指甲上的泥土這般稀少;而非人道的眾生,卻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在人道中,生於能夠聽聞佛法的中國,如指甲上的泥土這般少;而生於邊地不能見聞佛法的人,卻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
能成就聖道的智者,如指甲上的泥土這麼少;而尚未成就聖道的人,卻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能知佛法、戒律者,如指甲上的泥土這般少;而不知佛法、戒律的人,卻如大地之土那麼多。能夠具足正見、善知諸法、具足正念、正覺、正解,證得聖果者,更是少之又少。
知道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者,如指甲上的土這般少;反之則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知一切有德沙門是真實福田,怖畏今世、來世所造業因,而廣行布施供養,受持齋戒者,如指甲上的泥土這般少;反之,則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
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如指甲上的土這般少;而不持守以上諸淨戒者,卻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捨離貪、瞋、邪見者如指甲上土這麼少,而貪、瞋、邪見者卻多如大地之土。
能受持五戒者,如指甲上的土那麼少,而不持五戒者則如大地之泥土那麼多;再者,受持八戒者、能守十善者,也是如同指甲上土這般少,而不持八戒,十善者,則如大地之土這般多。
從地獄命終能夠投生為人者,就和我指甲上的土一樣少,而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卻如大地之土一樣多。如是畜生、餓鬼道眾生還生惡道者多,而得生而為人者,也是如此微少。
從地獄命終能夠投生天道者,亦如指甲上土一般稀有,而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卻多如大地之土。如是畜生、餓鬼道眾生還生惡道者眾多,而得生於天道者,則是少之又少。
如同指甲上稀少的泥土,眾生從天道命終,還生天道者也是如此之少;而從天道命終後,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者,盡像大地的泥土那麼多。
諸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與譬喻,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四二) 》
省思
《佛說無常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世尊教示弟子,當一心繫念四聖諦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才能跳脫起惑、造業、受苦的輪迴。「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弟子應當依教奉行,不執四大五蘊之假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之塵境,如實實踐佛法,開啟法身慧命,脫生死苦輪,趣涅槃道。
從「人身難得」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
妙心雜誌/圓昭
「佛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 1,這樣的偈文在佛經上常見。「人身難得」,在佛經中有令人慨嘆的形容;如《阿含經》的瞎龜喻 2;「佛法難聞」在經中也有相似瞎龜喻的比喻。而對於「良師難遇」經中將善知識形容像月亮一樣 3;在論中也有提到需有殊勝微妙的大願,才能常值遇大善知識。既然人身如此難得,且正法又難聞,善知識更難求,那要如何在茫茫生死流轉的洪流中,才能保有人身、聞正法及親近善知識?是值得我們去探討!
◎人身得自五戒十善
對於「人身難得」,在《阿含經》的瞎龜喻,給人深刻的印象。其內容描述:在茫茫大海中,有一隨波逐流的小輕木,小輕木上有一孔,瞎龜每一百年才能浮出海面一次,當瞎龜頭伸出海面時,需能準確的套入小輕木孔,這樣極微的機率才能轉世為人!雖然能轉世為人,但要六根完具,也是不容易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如何才保有六根具足的人身呢?佛陀開示我們要修持五戒十善。至於如何行持五戒十善,須有正知見(內含有智慧成分)的攝導為前提,才能達成戒行的功德。
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除了不殺生、不飲酒,與世間的界定有深淺差別外,其他三項則與世間的道德規範是相似的。佛教的不殺生比世間法還要徹底,世間法律的規範是以不殺人為主(不包括其他動物),而佛教卻是連殺害的心都不可有,況乎殺害其他生界?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是治本的;而世間法是治標的,這樣有選擇性以不殺人為主,無視其他動物的生命,其實會潛藏著殺機。平日視殺害動物為理所當然之見解,且實際從事的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增長殺念,當與他人發生大沖突時,加上旁有器物的助緣,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很容易做出殺傷他人的行為。
在幾年前,有一位日本的國中生殺死國小學童,根據報導這孩子平日即有虐殺動物的習慣,加上家人未能積極給予制止與導正,漸形成偏差的知見,及養成嗜殺的性格,因而才會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民國八十一年初,民間流行以「挫魚」為娛樂的行業,昭慧法師也基於怕此風氣盛行,人心會變得兇殘,社會會充滿著暴戾之氣,因而發起「反挫魚」的運動。由此可知邪見是容易造惡的。
因此,修五戒十善需有正見的攝導,才能分辨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實行上較能掌握戒的內涵,正確瞭解守持戒法對我們有何影響,及對他人的影響為何。
五戒對我們的影響,在消極上是保護我們免墮入惡道,為什麼呢?因為所言所行合於戒法,就能心安理得。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想兩件事及做兩件事情,因此這方增長了善根,善性循環的會朝向光明,自然而然就會遠離黑暗,不會墮落;因所造的是成為人的業,當然來生還是為人,不會墮入惡道。從積極上來說,若能勤修十善,不只是成為人而已,同時也是進趣佛道的資糧。此外,五戒除了保護自己以外,也能讓眾生能心不畏懼,不受擾亂,大家若能守五戒,社會自然會呈現祥和之氣。
所以,不能輕視我們的為善為惡,俗語說:勿以惡小為之,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勿以善小而不為,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這些都是引領我們上升或是下墮的主因。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
因此修五戒十善的前提,須有正確的知見,實行上更能掌握其要義,也才能達成實質的效益及戒行的功德。
◎聞法來自善知識
修學佛道的歷程中,除了修五戒十善,重要的還要不斷的熏修,確立正知見,才能保有人身,也才能趣向佛道。聞、思、修是缺一不可的修持內容,也是般若的正方便,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4,說是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在大乘教典也有十法行,這些無不開示聞、思、修之善巧方便;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從修而向悟入之漸進學程。
「聞」慧是最基礎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是建樓層的地基一樣,地基越穩固,樓層就越安全。但是人們卻往往忽略它,或是望文生義的誤解它的深意,聞慧並不是聞多識廣;如果是這樣,那麼與研求世間學問有什麼差別呢?重要的關鍵是必須契應三法印,建立正知見;否則將偏離佛法,甚而背道而馳,這是修學者不能不謹慎注意的!聞法可從善知識或經典而來。
能親近「善知識」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引領我們趨向解脫的全德大善知識更難求;若我們不具足大福報無法會遇。那該如何修學呢?佛經上告知我們:初依人,雖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分之一,如於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因此我們要把握現前會遇的善知識,認真的學習。學習固然重要,但學習的態度卻更重要。
親近善知識者,若未能時時提醒學習的態度,往往會出現一些狀況,不是過於崇拜的加以美化,就是太注意善知識的缺點,而忘了自己的角色。如此過猶不及,反而會成為我們的障礙,一者缺乏理性,不能分辨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而照單全收,這容易落入依人不依法;另一只注意善知識過誤,忘了自己是要來學習對方的優點,而不是來當裁判的。這樣的人障礙多,他忘了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的,就算是開悟證果的羅漢也都還有餘習。經上也說︰「若彼於師,住嫌恨心、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因此,他常常當一位入寶山而空手回的人。這是非常可惜的!
每個善知識都有其特色,親近善知識,目的是要聽聞正法,因此參學者應有的態度,佛經上告訴我們:「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我們要學習他的長處,而不是要去注意他的短處,但也不能盲目無知的錯把短處當長處,或把短處給予合理化。時時提醒自己要學什麼?還有一點,就是不能起輕慢心,恃自凌他不從善知識之教。其實受教、不受教,有其原因,除與善根有關之外,當然與善知識有緣與否也有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個人問題,因此先要調伏慢心,才能受益;就像善財童子的參學,就是我們很好的學習典範,他從不錯失任何善知識,參學時能以虛懷若谷的心去相應善法,不相應惡法,所以在他看來,何處沒有善知識呢?因為他清楚他自己要什麼,如實知,如實行。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突圍。
◎結語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是耳熟能詳的話,很值得深思再深思,有些人親近善知識是用來炫耀自己,常說我已遍參無以計數的「名」僧,用此來烘抬自己,倚老賣老;但這些對他生命並沒有提升,反而是增加另一層煩惱障礙,這樣的人就算與佛同世,且能親聞佛開示,也是無所助益的,因為他是選擇性的吸收。
經上說:「於所餘力最為殊勝,雲何為二:一者於外力中善知識力最為殊勝,二者於內力中正思惟力最為殊勝。當知此中離諸障礙,先修福業,於衣食等無匱乏等,名餘外力。除正思惟相應想外,餘斷支分,名餘內力,外善知識者,謂從彼聞無上正法,由此故名從他聞音。內正思惟者,謂此無間能發正見,為上首道。」 5 善知識是方便力,重要的是你是否將佛法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食人糟粕而已,既不營養也不衛生。
總之,親近善知識,在末法時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能否受益?端看我們的是以什麼樣的學習態度來決定了!
註釋
1.《法華部 華嚴部》(大正9‧329中)。
2.《阿含部》(大正1‧761中) 。
3.《阿含部》(大正1‧660中)。
4.《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二(大正26‧458)。
5.《中觀部 瑜伽部》(大正30‧865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