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宗薩蔣揚欽哲:只是暫時性地對這個生活方式覺得有所厭煩,這根本就不是出離心

有一次,當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的時候,他說:那些受有具足戒的比丘,根據戒律來說,在佛的那個時代,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把戒律完完全全地都守住,以及跟在目前,末法時期有一和尚破了所有的戒,只守住一條戒律的情形相比較,佛說,這二位比丘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在佛的那個時候,打擾我們的事情比較少,能夠幫助我們趨近法,幫助我們清淨修法的機會比較多。末法時期像現在,雖然佛法本身無高峰期、衰落期,但因末法時期阻礙佛法的事情很多,所以一個人在末法時期修行,所得修行的功德力量,就算比不上佛時期大,也會和那個時候相等。

這不光只是牽涉到時間的問題,“地點”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像住在此地或住在紐約的人會想像在尼泊爾是一個完美修行之地,人的想像不僅僅如此,自己的心裏還會憧憬,憧憬到高山去,聽流水聲,但我們憧憬之時,我們應該看看在憧憬願望之後是什麽東西。

爲什麽?因爲多半人們會被如上這些美好的狀況帶著走,誤以爲這種想法和希望代表我們的出離心。就像幾年前,我曾經說過的一樣,我們應仔細考慮我們所具有的、或者我們所認爲的出離心,究竟是怎麽樣的出離心?我一直很懷疑這種人——一個一直想往山上躲的人,他所謂的出離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自私又非常以自我爲中心的想法。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有此一想法的人都是這樣,但大部分具有這一想法的人都是如此。

爲什麽我有這種懷疑呢?因爲我發現,當人有這樣到偏遠山上去的意念時,絕大多數的人,我們多半的原因是想放自己一個長假,因爲我暫時地對變化覺得非常厭煩,也暫時性地對交通阻塞覺得非常厭倦。如果我們真的永久性地對這世界覺得非常厭倦,真的是這樣的話,其實,無論在哪裏,我們都可以好好的修行。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暫時性地對這個生活方式覺得有所厭煩,這根本就不是出離心。這只是表示我們暫時性地想做另外一件事,只是想知道一些新的東西。因爲實際上,我們只想暫時性地從交通阻塞,忙碌的生活中逃開一陣子,所以在此情況下,去了高山,在那所須做的事,畢竟只是表示我想好好享受、輕松一下而已。但對多數人而言,就算跑到山上,也過不到好日子,怎麽說呢?因爲我們在山上的時候,就在計劃著下山以後要做什麽。所以,我們真的要看一下什麽是出離。


為什麼那麼多念佛修行人前功盡棄,無法往生極樂世界?

淨界法師: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

學習,佛法的專有名詞叫作熏習。

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斷地把這個法義在心中就像沈香在熏房間、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習,不斷思惟觀察,用這個無常的道理在心中不斷地熏習。

諸位!佛法的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學佛以後把門一關,雙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一直念佛,你就能夠想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概念,因為你不熏習。

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經驗,而生命經驗,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妄想誤導,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得到的無常、無我的概念也不全面。

你要厭離娑婆,厭離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厭離人天快樂的娑婆,人天的這種概念,你不可能從生命經驗裡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在臨終,只要中陰身現出快樂境界的時候他就過不去?

因為平常操作時,他所謂的厭離娑婆,他的所緣境,是厭離痛苦的娑婆,他對快樂的娑婆的厭離這一塊是生疏的。

所以中陰身快樂果報現前,他就過不去了,卡在那裡,心隨妄轉,結果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諸位,這個無常、無我的概念很重要。

我再講一次,你要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樂的娑婆世界,因為它們兩個有三個共同的相貌,就是:

第一,不安穩;

第二個,不能主宰;

第三個,貪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之所以離開娑婆世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後遺症太大。

你為了吃刀鋒上的蜂蜜,結果被刀子割傷了,就是說,娑婆世界是得不償失。

你今生享受快樂,本來是合情合理,你說:「欸,我這快樂,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善事、做義工,辛辛苦苦做的善業得來的,我應該享受!」

當然,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裡呢?

當你享受時,你又破壞了來生,問題在這裡!

因為它會帶動過失。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就是說你辛苦得來的快樂,它裡面有很多問題。

這個快樂,「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沒辦法住在這裡。

最後你要能把過去的快樂,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這快樂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資糧回向到淨土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所以,這個無常無我是很重要的操作。

也就是說,你憑什麼拒絕你的快樂?

我想每一個學佛人,多少今生都積集善業吧?你肯定善業比罪業重,所以臨終時,你來生的快樂果報一定會先現前的,中陰身一定先現前的,你會看到你來生的快樂。

問題是,你怎麼走過去?

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對淨土。

道理很簡單,就是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代價,牢記這句話你就能走過去。

你必須說服自己:我必須把來生的有漏的快樂換取到極樂世界的功德。

在臨終之前你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教育。

就是你要先打預防針,因為你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麼角度來看它,你智慧的層次,就影響到臨終時怎麼面對你的中陰身。

這個道理你自己想不出來,只有透過對聖言量的學習,不斷地熏習,知一切法因緣生,皆悉無常無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過失。


淨界法師:不能用人生經驗來當作你厭離娑婆的全部!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說求生淨土,不能用人生的經驗來發願求生淨土。可是弟子經常都覺得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人生的經驗太痛苦了,令他們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這樣子。

【師父答疑】他可能只能夠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資訊來自於人生的體會,你能夠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為諸天你放不下,你沒有體驗過,沒有體驗過你怎麼會放下呢?

【學員提問】那對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說如果他臨終的時候有天……

【師父答疑】因為你不能靠事修來建立你的知見,你要用道理來建立,用道,不能用人生體會。人生體會只能夠當作一時的激勵。

【學員提問】這兩個是不是有互相的……

【師父答疑】當然不一樣,道理是全面的。你說無常那是全盤性的,放諸四海皆准的,道理的理解是全盤性的,是不是?什麼都是無常,什麼都是無分別,對不對?但是你人生的體會,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黑點、一個局部,不能用人生經驗來當作你厭離娑婆的全部,它只能夠當作你一時的激勵。你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

我不相信一個人沒有把道理參透,他能夠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絕對不相信。他為什麼來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緣,他有這種習慣。你有這個病,你也不吃藥,那怎麼會好呢?


淨界法師:人生經驗的痛苦能否激發往生力量

諸位!正常人只有念佛是不會往生的。你說,欸,我雖然沒有了解這個經典,但是我人生吃很多痛苦,有沒有可能從人生經驗的痛苦來激發我往生的力量呢?不夠!因為你今天所嘗到的痛苦不是通過理觀,是從人生經驗。

你只知道人道的痛苦。你知道諸天的痛苦嗎?你知道三昧那種四禪天的痛苦嗎?你不知道。所以,你說我通過人生經驗的痛苦,那是苦諦的一小部分。所以你厭離的娑婆不全面。你可能厭離一些給你痛苦經驗的娑婆,絕大部分的娑婆世界你是沒辦法厭離的。

諸位!什麼叫厭離娑婆?不是厭離人道,是厭離三界。哪是厭離人道那麼簡單呢?諸天你沒有去,就算你去過你也忘掉了。所以你千萬不能靠人生經驗去厭離娑婆,因為它不全面。你今生就在人道裡面活動,是吧?你憑什麼厭離諸天呢?

所以不能靠人生經驗。但是你經常修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三界都是不安穩的,你可以全面地厭離。

所以理觀的好處,放諸四海皆准。生命的經驗是片段的,你心中只要厭離不完全,你就有漏洞。你的佛號有可能會往生到你沒有厭離的那一塊去了。這個就是淨土宗很多的大漏洞,就是他完全不修理觀,他對娑婆世界痛苦的了解完全來自於人生經驗。如果這樣子可以的話,佛陀就不要講其他經典了,就告訴你念一句佛號就好了。那你只會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會往生。

當然,有例外了。這個人過去生的善根太強了,就像六祖大師一樣,他今生沒有修,但是這種是千年的冰山雪蓮。他善根太強,稍微聽到一點東西,他把過去的善根啟動起來,他可以全方位地厭離娑婆。

他能夠聞一知百。他看到人生痛苦,他就能夠由此類推三界都痛苦。但是我要提醒你,這種人是少數。有辦法由此類推的人,少數啊!

我經常這樣講,不要老是把自己觀想成六祖大師。你說,欸,六祖大師他也沒學。中國佛教兩千年才出一個六祖大師,絕大部分人都是通過聞思修修起來。誰是六祖大師?你那麼幸運?是吧?

就是說,你要務實地面對自己。你有這個問題,你有這個漏洞,你就要調整嘛。從十二因緣的角度,我們今天是因為有業力,無明緣行,然後造業,然後有愛取。我們對三界有愛取,又有業力,就是內因外緣和合得這個果報。

所以,你要不調整,你的心態就是十二因緣。你沒有改變,你只是多一句佛號。就是說,你的心態還是貪戀娑婆,只是在貪戀娑婆的心中多一點佛號,還有你個人的幾十年的人生經驗。你覺得這樣的資糧力能夠往生嗎?不全面哪!


淨界法師:福報大的人如何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因為他前生積集的善業太大了,由於前生善業太強,所以今生事事如意,身體健康,人也長得莊嚴,眷屬對他又很孝順,福報廣大!他對眼前的因緣產生迷惑顛倒,他以為他的生命永遠如此,既然生命是追求離苦得樂,現在就很好了,我不想改變什麼。

這時候,這種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佛陀告訴我們要思惟死命無常,思惟無常的道理。無常的道理有兩種思惟的方式,第一個屬於粗分的無常,叫做敗壞無常。敗壞無常,第一個要思惟我今生一定要死,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有生就有死,死亡決定要到來的!乃至於佛陀乃,至於阿羅漢都要面臨死亡的。第二要思惟死亡隨時要到來的,不是年紀大才死,年輕死的多得是!

甚至可以思惟說今天或者明天就要死,所以宗喀巴大師建議我們思惟今天就要死,為什麼要這樣思惟?思惟今天就要死,就會產生一種警惕,就算今天沒有死也很好,你還有明天,你還有更多時間積功累德。你思惟今生要死,而且死亡是隨時要到來的。第三思惟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功德以外,其余都沒有幫助的,都會被無常所破壞。本來我們對現前的果報,包括我們的色身、外在的因緣,我們都很滿意,這時候你以無常智慧觀察這些因緣,發現你現在的果報是如此的脆弱,你就會從現前執取當中跳脫出來,你會知道我該面臨來生,我不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所以無常敗壞對於福報非常好的人,他可以從今生果報的執取當中跳脫出來,這就是所謂敗壞無常,思惟死亡的到來。

第二個思惟剎那無常,就是細分的無常,微細的!我們不用等到死亡到來,就知道生命是無常,變化的。比如說我現在的心情感覺很好,但是你講這句話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不是你所形容的相貌,生命就像水流,你所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心情,下一剎那的心情就變化了,我們講過去現在未來,嚴格來說,其實生命沒有所謂的“現在”,你講“現在”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生命不是停止的,它是活動的,這時候我們看到剎那剎那的無常,我們就知道要找一個歸依處了,現前的因緣是如此的脆弱、不可靠,隨時會變化。我們思惟死命無常,有助於福報大的人,對於今生因緣的執取,而因小失大,幫助我們厭離娑婆,這是對現生果報愛取的對治。


達真堪布:斷除對家人親友的貪愛與貪戀

人生就是非常急迫地,猶如頭上著火,農夫懷鑽毒蛇般地抓緊時間修行,同時必須忘掉如下三種:一個是對親朋好友,包括對兒女、父母的貪愛與貪戀。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不找任何藉口,不給自己任何許可!有些人經常說:「這是我的兒女,這是我的父母!」你的兒女怎麼了?你的父母又怎麼了?對你的兒女、父母、家人也不能有絲毫的貪戀與貪著!

對於修行,有的人總是一拖再拖:「現在不行,等兒子長大吧;現在不行,等女兒出嫁吧。」這裡是怎麼講的?「急須」!沒有讓你一拖再拖。為什麼要著急呢?為什麼要立刻呢?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壽命也是無常的!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死亡的可能,可以說是時時都處在閻羅王的手掌心,隨時都有可能被帶走!這樣說來我們哪有自由,哪有權利?完全是身不由己啊!我們都有很多計劃,今天、明天、後天要做什麼;一年以後,十年以後要做什麼。雖然計劃得很好,安排得很周詳,但是在閻羅王面前都是打錯了算盤。他讓我們走我們就得走,他讓我們怎樣我們就得怎樣。所以不要一拖再拖,不要再找任何藉口,要統統地斷掉對親朋好友的貪著!

世人都放不下愛,放不下情。什麼叫愛?什麼叫情?哪有愛情啊?都是虛假的。如果不是虛假的,會變得這麼快嗎?什麼叫親友?這輩子是親友,下輩子可能就成為仇人了;這輩子的仇人,下輩子可能就成為親人了。昨天的親友也許到今天就成為仇人了,昨天的仇人也許到今天就成為親友了。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我們也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沒有經歷過,怎麼還迷而不覺呢?我常跟大家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時候像個小孩子,有時候像個瘋子。什麼叫親友啊?在當面、在表面上說一些好話,就成為親友了;說一些不好聽的、不悅耳的話就成為仇人了。所以說親友也是虛假的,也是無常的。

其實這些親朋好友、怨敵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講慈悲心的時候給大家仔細地講過。如果是親友的話就都是親友,如果是仇敵的話就都是仇敵。因為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所有的眾生都當過我們的親人,也都當過我們的仇人;都對我們有恩,也都對我們有恨;都幫助過我們,也都傷害過我們。所以懂得輪迴與因果的人,深信輪迴與因果的人,不會有這樣的偏見,不會這樣分別地愛一些眾生,恨一些眾生。

大家都要觀察自己的相續,看看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愛與恨的分別。若是有的話,我們還是沒有深信輪迴與因果,還是沒有懂得輪迴與因果。


大安法師:善人與善根人的區別

善人和善根人,什麼叫善根人——他曾經修過行,曾經見佛聞法持戒,這就是他的善根,他有這個善根就有相續,今生聞到佛法、聽到佛號他會感到很親切,會馬上產生相應,這就是一種善根。

善人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它更空泛一點,如果他很孝順父母等等,就是世間的善人。世間的善人不一定有佛法的善根,我們強調的是要有佛法的善根,善和惡是會轉化的。

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意思——你對淨土法門具足信願持名,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怕你是五逆十惡的罪人,但是你能相信念佛法門,也叫善男子善女人。

反之你不信淨土法門,你是世間善人,從淨土一法本位來看,你還夠不上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從對淨土法門有沒有信心來標定的。


淨界法師:念了一輩子,也沒念出往生的善根

因果同時

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積集資糧。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他對娑婆世界還是很執著。就是因為這個人念佛時念佛,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他沒有把外在的佛號跟內在往生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統一起來,所以他這個因果不同時。可能要很多劫後,他這念佛的功德才會出現。

菩薩不然,菩薩在修一個法時,同時就能成就他的善根。雖然他的果報受用在來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來看,他因果同時。就像蓮華,華還沒有謝,蓮子就已經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時,就有蓮子。一個菩薩在修佈施時,已經成就佈施的善根,他來生會繼續佈施下去;他在持戒時,就已經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當下就已經在加強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善根,往生的善根。這是因果同時的,不用等到臨命終,他平常就已經在累積功德了。所以他在修善時,由於這種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時顯現。

第三個,在利他這一塊微妙香潔。因為他的清淨心、菩提心沒有任何的法執,所以他度化眾生有無量的方便,順逆皆方便。就像《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居士如何通達佛道?維摩詰居士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名佛道。」這個就不可思議了!所以說,菩薩沒有我法二執時,他能夠廣設無量方便普門示現,就像一個蓮華散發無量的香氣,微妙香潔。

一個人如果在法華會上能夠承當佛陀所授的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他的身口意在斷惡修善度眾生時,能夠居塵不染,因果同時,微妙香潔,佛陀就用蓮華的三德來讚美這個菩薩,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意思。

 

出離心與逃避心

出離心的誤區

「對一切感到厭倦」並非正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