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需求多是虛榮心使然,因此得到的快樂並不長久]
———嘎瑪仁波切
生命中的苦是多於樂趣的,我們所謂的快樂,多是努力了很久之後的「苦中作樂」,在苦裏面去選擇甜的東西。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把它像攪水一樣,一直在那兒攪合,希望變乾淨,沒想到輕輕放下後它又回歸到自然平淡的狀態,快樂和痛苦實際上就是在一起的。
我們想找到快樂,所以一直攪拌我們的生命存活狀態,到最後發現是越攪越混濁,越歇斯底里越痛苦,越想從這個枷鎖裏得到解脫越把自己綁得緊,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方法。
解脫的方法,就是把以前緊綁著我們的所有雜念、妄念、貪念、嗔恨、妒忌心、傲慢心、疑心等放下來。我們可以去學習去爭取,爭取的方式是智慧性的,用包容、慈悲的方式,得到後不是為個人的貪欲,而是為了跟眾生分享,那我們的生命從一個小我將變成一個大我。
如果欲望本身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該努力去追求;但很多時候我們不留意觀察自己內心,迫從於欲望帶給我們的無形壓力。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而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對自我的執著、對外在的執著是最終造成一個人身心垮掉的源頭。人擁有最美好的事物不是壞事,但看用什麼方法去擁有;佛教講放下並不是讓你不要做事,一件事情值得去做,你就應該努力去做。
所以,要學會放下。
人到底是為了名利、金錢、權力而活著,還是名利、金錢、權力這些是為了人而存在,這個關係要理順、要明確。欲望和所有的一切,是為了我們生存得更好而存在,我們不是為了它而存在。
既然我們是為了生存得更好而存在,那麼在做事的過程中就要看這件事情是不是帶給我們快樂。
如果我們拼命地工作就很快樂,那是我們的表面現象還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判別。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海上因風而起的浪花:海上只要有風,起的浪是很高的;浪高不代表海水願意這樣跳起來,而是因為有風;風停下來時海是很平靜的,越深的海越平靜。
我們要明白,自己高興是真的高興呢,還是因為有別人的那些讚美和奉承而感覺很快樂。如果是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感覺快樂,這僅僅是一種因虛榮心而起的「浪花」,不是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需要沈澱下來,反省到底什麼在先什麼在後,什麼事情需要放下。要懂得:自己追求的各種目標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快樂?思考後我們會發現,內心的需求很多都是虛榮心使然。為了滿足虛榮心所做的,帶給我們的快樂並不長久。這時候就要考慮把我們那些虛榮的想法放下了,放下後你會發現自己一身輕鬆,可以去尋找真正的快樂。
我們說,現在的人一個比一個聰明,因為我們都很努力的去創造物質價值,也知道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體現自我的能力和個人價值。
能人很多,但是真正從內心層面感覺快樂和幸福的人卻很少,尤其在發達城市中,物質的增長和幸福指數是不成比例的,其中的緣由是因為我們過度透支了內心的欲望而造成的。這種貪欲在恰當的運用時,會給我們一種內動力,或許也是一種積極的力量。但是過度的去貪,一定會適得其反的。結果是,不但我們行為上的努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內心在貪欲不斷的膨脹下就會努力的去爭去奪,這樣不但事與願違,而且勞心勞神。所以,心的力量不容小覷,一定要把握好每個念頭的尺度和分寸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