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化上人自述:嚴拒女色:白天發那個願,晚上就遇到這種魔考來試驗我

上人在十八歲時,遇到女色的考驗。上人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修道不容易,要時時要保持正念,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那時候,我自以為自己修行有點功夫了,就遇到考驗。在東北,在我沒病以前,我就參加道德會,在道德會做總務科長,專門講道德,說仁義的,勸人家做好事。那麼勸人家做好事,我自己做不做好事呢?我自己更做好事;不是說單勸人家做好事,自己不做好事。

有一天,我看一本書,書上講到張雅軒重道遠色的好行為。書上說有一個女人叫於淑嫻,就是于鳳至(張學良的太太)的侄女。於淑嫻喜歡張雅軒,就佯狂跪倒在他的面前,說她一定要嫁給他。張雅軒一看,這是不對的,就婉轉地把她勸退了。

我看見他的行為這樣好,我就對天發願,我說:「天哪,天哪!張雅軒這種行為,我一定要效法他。」說完之後,自己立即覺得這個想法是不對的,我就後悔了:「我要遇著這個事情,幹什麼呢?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太愚痴了嗎?」說完之後,這一天晚間,很奇怪地就遇著這種魔考。

道德會的宿舍原本是一個房間,北方都是睡炕的,女人的宿舍和男人的宿舍是連著的,中間有一道木板牆隔間,底下還有道縫。女魔來了,她從牆縫把手伸過來,非常不老實。我當時就知道:「白天發那個願,晚上就遇到這種魔考來試驗我,看我究竟能不能效法張雅軒?這真是不可思議!」那怎麼辦呢?我不理她,她就退了。

從這個我知道,你如果有什麼願力,默默中,菩薩或者就來試驗你,所以不要說自滿的話。你們要切記,不要說:「我歡喜什麼。」也不要說:「我不歡喜什麼。」隨時就會有境界來考驗你。總而言之,不要講沒有意義的話。


宣化上人 :萬魔不退菩提心「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

若不想好,則冤孽不會來找;愈想好,冤孽愈來找。因為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惡業夾雜不清,因此一旦想要修道,所有的債主都來討債。好像你本來是個普通人,借了很多錢,沒有還清楚,在你未發財之前,這些債主知道你沒錢,所以不會來找你;可是等你一發財,這些債主便登門來討債了。為什麼?因為你有錢了,若不向你要,就沒有其它時候可以要回。

所以在修道中遇到逆境,更應該向前勇猛精進,而不退失菩提心。所有的債主來討債,就還他們,我們不能扛債不還的。我們將自己所得的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們,令他們得到功德,而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因為各種不同的因緣,不知做錯了多少事。單是今生仔細想想,我們殺了多少生?做了多少不公平的事?你或許沒有殺大的生命(譬如獅、象、馬、羊、牛、雞、犬等),但可能殺了小的生命(如青蛙、蚊蟲、螞蟻、蒼蠅等),也可能你心裡有殺念存在。好像小的時候,因為無知,殺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這都是無知之罪。一旦你將眾生的生命奪取、傷害了,現在你想修道,它們都會來討債的。這種債不是一個、兩個,而是無以數計,生生世世日積月累來的,這種債說也說不完。

所以我們不能不講公道,說:「我修行了,可是我不認所有的冤業債。」你如果有這種思想,那永遠都不會成道的,因為你心裡不公平。心裡若公平,就要認賬,還債就沒事了。所以說:「要學好,冤孽找。」你要學好,就好像一個暴發戶,所有的窮朋友都登門來找你了,他們都想得些利益。

「要成佛,先受魔。」佛是魔幫助他成道的,若沒有魔,就沒有佛。魔是來考驗你,令你更進一步,所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也是來看看你的火候夠不夠。若是夠,則千魔不改,萬魔不退,不會退失菩提心。愈在難處愈精進,一切橫逆交加,皆處之泰然,不覺得不公平,也不怨天,不尤人,能逆來順受,修忍辱波羅蜜。所有魔障來了,都不與魔起敵對,自己吃一點苦不要緊,要發願度魔,使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我們對誰都不生怨仇心,如此可化干戈為玉帛,化仇恨為慈祥。

我們應該在反面找好處,「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不要為自己做辯護律師,無論什麼事:「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同體亦包括魔,魔也是自性的一部分。若自性有魔,就會引進外邊的魔;若自性無魔,外魔就不會進來。什麼是自性魔?就是貪嗔癡。「若無貓食碗,則不招蒼蠅。」魔因為覺得你有點油水,他可以混水摸魚得些好處,所以來搗亂你,顯他的魔通。

所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老老實實,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不打妄語。如果怕認自己錯,儘是覆諱過失,這不是修道的行為。必須要開誠佈公,很坦白慷慨地做事,本著義理道德良心去行事。若是與道德良心有不合之處,則絕不去做。

凡是修道人必須具足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不會自讚毀他,說:「你看我,我是最第一、最清高的,他們都是那麼賤。」凡是自讚的人,已經是沒有前途的,雖然活著,其實是已死了。因為他違背良心道德,看不起他人,只知道有自己,這是諸佛菩薩所最不歡喜的人。若想得諸佛菩薩的歡喜與保護,則要言行一致,「言顧行,行顧言」,互相不矛盾。不要常誇自己如何好,一旦做事就壞了。

修道人不要有自私心、自利心,要利益他人,不要盡損人利己,或看不起他人。每個人都應迴光返照,照照過去的事、現在的事,再照照將來。能念茲在茲,時刻不忘良心道德,時間一久,善根自然會增長,菩提心也會發得大,進一步就會去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這是有連帶關係的。

人不要怕魔,而退失菩提心,魔障是考驗。好像學生剛開始讀書,覺得課程很難,可是時間一久,讀得入門了,就不覺得困難了。你讀小學、中學、高中、大學,開始的時候,都有這種情形發生。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修行時,不要盡想出風頭。出家後,還求名求利,是最要不得的。我們出家之後,一定要認真腳踏實地來修行,栽培修植福慧。修福,就要利益人;修慧,就要多研究經典。

常做利益人的事,就會生出福德。有人問:「要如何利益人?是否要用錢去做功德?」不需要。只要你心裡沒有殺心、盜心、邪淫心、打妄語心,不飲酒了,這都是培福的地方。所謂:「慈悲口,方便舌, 有錢無錢都作德。」

你在口頭上不罵人了,不說粗言暴語傷害他人,這也都是功德。我們處處要惜福,處處不捨福,處處修福修慧。修福慧非一朝一夕所成,而是時時刻刻、朝朝夕夕、年年月月,都要繼續做下去,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你若是這樣子,永遠不會有進步。所以我們要認定宗旨,勇猛精進,不要向後退,這是每個修道人應該具有的條件。


淨界法師:一個人著魔比沒有修行還糟糕!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個修行人,你偶爾起起煩惱,亂不了,因為你的本質是菩提種性;但是在修學過程當中,你著魔了、起顛倒了,那就全部都完了!

一個人著魔——比沒有修行還糟糕! 古人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我是一個生死凡夫,但是我還有希望發起菩提心;你著魔你變成天魔種性,你不可能發菩提心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的經文當中,他說:無聞之過,甚可怖畏! 無聞——就是這個人只是一路從行門用功,但是他沒有聽聞佛法的真理,不了解五陰魔境的相貌,這個是很可怕的!為什麼呢?蕅益大師講出兩個理由:

第一、魔相幽隱難見。這個五陰的魔境是很難判斷的,如果你事先不知道,修一修,一天到晚在那邊哭;或者修一修,整天很歡喜。這不正常!只要看到一個人修行以後變得不正常,就要小心了!

修行是很正常的事,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一個人修得有點不正常,就有問題了,因為魔相幽隱難見。

第二、魔害深重難堪。魔的傷害,是很難承當的,因為他破壞你的寶覺全身,他不是破壞你身體的一個部分,是整個菩提種性全部被破壞。


聖嚴法師:魔考

聖嚴師父在「魔考的意思是什麼」開示影片中,一句話就清楚的解釋:「魔考」是考試,「魔障、魔擾」是考驗,但是佛教不承認「魔考、魔擾」,且修行人也不一定有「魔障」。要如何以正信佛法的觀念來看待呢? 

四魔不起 :所謂「四魔」,是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這四魔是修道者的大障礙,修行者當善知對治之!

 

魔考的意思是什麼(聖嚴法師-大法鼓 0136)

佛教所說的魔,可以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和天魔。那麼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或者是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但是在民間信仰中卻有魔考的說法。
佛教的修行是不是一定會有魔考呢?魔考的意思又是什麼呢?我們現在就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在《學佛群疑》(p. 196-199)有「魔考是真的嗎?」之專文:

魔考的觀念,不是出於佛教,而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要得天魔的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除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種魔,都屬於人為的。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也可以克服。所以,不會修行的人,或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即使人皆難免面對死魔的降臨,但對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五蘊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的推動。如能去除貪、瞋、癡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的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所謂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祟;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情緒,煩惱魔便無可奈何。

至於天魔,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創造神並行,他有無限的大力,他的形相變化多端,可能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多半則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不過他的目的,不論威脅利誘,都是要你脫離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說的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一般的俗人終日在煩惱及五蘊之中打滾,也在生死之中流轉,豈能遭致天魔的出擊?

但是現在民間卻流行著魔考的信仰與傳說,信了一般齋教之後的人,如果事業順利、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就說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賜,是信奉齋教的行為所致,應該全心的感謝,全力的奉獻。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而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於入了道門、成了道親,有所謂已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所以,引來魔鬼的妒嫉,而給予種種的打擊。這不能埋怨無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應該感謝、忍受,否則,如果經不起魔考而退失信仰,那就又要變成天堂無分、地獄有名。

這種說法,實在是愚癡的迷信,否則既有權力使人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為何不能助人祛除魔障,還要說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為的方式來補救、改善他們的遭遇。

當然,佛教也有重罪輕報之說,以及提前受報之論;也就是說,若不修行,惡報尚不會現形,一旦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菩薩道,就會引來若干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怕你出離三界之後,對你控制無方、需索無門,所以提早討還你的欠債。不過由於你的修行和發心的善功德力,能將本來是應該多生償命的,變成即生的病難,以此了結無量劫來的債務。所以,這是基於因果觀點而言,不是無理的迷信。而且,佛教還是主張在災難降臨之時,盡量設法處理改善,以盡人事,不是束手待死式地受盡折磨。佛法講因果也講因緣,過去的因,如果加上現在的緣,他的結果就會改變。

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一切的災難與不幸的遭遇,都是來自過去所造的,加上現在的未曾努力,不必怨天尤人,當以正常的方式作合理的改善。因此,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被承認的。

 

另外,在《維摩經》〈不思議品第六〉有云: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做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聖嚴法師說,此段經文,亦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說,有許多大菩薩,為幫助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而顯現魔王身;他們也可能變成乞丐、土匪、強盜、惡鬼來要你的手、腳、耳朵、鼻子,把你身體上的每一部分,一樣一樣的要過去,乃至於身體以外的所有物,家宅、土地、城堡、妻子、丈夫、佣人,以及你所擁有的一切財物,都要了去。也就是說,不但要你的性命,還要你的財產。當你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時,自是認為遇到了魔了,真是大災大難。

此時的一般凡夫,如果已信佛教,一定會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我」。但在作為一個發心的菩薩,卻要將之當作以「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來感恩感激,因為他們是來助你堅固信心和道心的;不過對於一般凡夫,不得用此苦逼的方法。

諸如此類的魔王,是魔子、魔孫、魔將、魔兵之中最厲害的大魔頭,可能在人間做魔王,也可能在天上做魔王,亦可能在地獄做閻王。

此處經文的「試」字是試煉、考驗,若無道心信心,便稱為「魔考」,若是道心堅固者,稱為「佛試」。就像每經一次考試便得一次成長,為了考試,得事先努力,妥為準備,而考試官便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老師。因此對於用種種責難、折磨來幫助我們修行的人,都應把他們當成佛菩薩示現。若能如此存心,則雖受地獄的折磨,心中猶有如處佛國淨土的快慰了。

不過,下面這一段經文是第二層,要特別注意:「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這是說,前面所提的試煉是對較高層次的菩薩,不是對一般普通的凡夫。如果以高考的試題,來考只有國中小學程度的人,那會適得其反,會令他們信心盡失。所以一般普通根器下劣的凡夫,沒有能力接受這種考驗,就不能用魔王的這種方式去磨難他,我們千萬不要扮演魔王,去折磨別人。對於初發心菩薩,要以鼓勵代替試煉。

經文「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說考試的標準過高,會把程度太低的考生嚇跑考垮,故舉一個比喻:如用龍象的腳去踩驢子,是無法承受的。龍是天上最大的動物,象是地上最大的動物,此處的龍象並非指的天上的龍和地上的象,而是象之中有一種最大、最好的象,叫作龍象,就像最好的馬叫龍駒一樣。龍象乃隱喻大菩薩,驢子則代表普通的凡夫。驢子的體型比馬還小,經不起龍象去踩踏,說明不可用那麼強烈的方式去試煉凡夫。(《維摩經六講》p. 157-160)


學佛Q&A: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這從世間的聖人和偉人來看,也都有許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穌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於十字架;孔子絕糧於陳、蔡;文天祥受誅;美國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亡;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等。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難,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樹下降魔;另外托缽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他的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以釋迦族遭受滅亡而頭痛;臨涅槃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紀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華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這從東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論和說法,所以聖人受難,正表現其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說耶穌是為了人類贖罪,佛教則有不同的理論依據。這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作為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為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他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為了誘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眾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於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兩者產生衝突,就會發生魔難。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為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缽、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問訊的時候,也會說到︰「眾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眾生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二是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於佛世的時代,規定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了所有一切債務、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為止,要來我們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們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係、感情關係,徹底清理之後,才可進入我們的寺院,而成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薩,固然要接受往昔的業報,初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為無餘涅槃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癢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眾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本文摘自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魔考.魔擾.魔障.魔境

釋印隆法師

常聽到修行者會遇到「魔考、魔障、魔擾、魔境」,這到底是什麼?為何會遇到?

聖嚴師父開示:「魔考」是考試,「魔障、魔擾」是考驗,但是佛教不承認「魔考、魔擾」,且修行人也不一定有「魔障」。另外在《學佛群疑》中也提到:「魔考的觀念,不是出於佛教,而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1]其將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但非正信佛教的觀念。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2]五蘊魔、[3]死魔、天魔」。[4]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的人為現象。而「死魔」,是所有人皆會遇到的,但對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要受到「天魔」的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一般人並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也是可以克服。

印順法師認為,魔是代表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一旦你要想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你了。一個精進修道的人,若忽遭重病,或遇到環境、人事的障礙,就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這就是魔力,因此「魔」是我們向上向善的障礙。[5]

另有重罪輕報與提前受報之論,認為一旦精進修道,就會引來若干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修行者出離三界之後,無法再討債或受其控制,所以提早討還。或是由於修行的善功德力,而將重報轉變成病難。但是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所以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仍可以努力作合理的改善。

而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但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從禪修上來看,「魔(Maia)」指在靜坐中,所影現的種種幻覺、異覺狀態等不如意,正譯為「障礙」。[6]聖嚴法師說明,初期修行者的「魔障」,大部分是自己的身心障礙;唯有大修行、大成就的人,才會有天魔擾亂。發魔的基本因素是來自於己,若修行打坐卻心裡夾雜著不清淨的意念,便容易發魔,就是我們的心魔。所以說,魔從自心起;當其顯現時,自然也可能招惹外魔和它相應。

另外,為何有「魔境」?印光大師說明,聖境與魔境之分別,在於否無符合正法。聖境令人心地直下清淨,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而用功修行卻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攝心正念,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7]

在《摩訶止觀》中所提的「觀魔事境」,除了針對禪修中所可能會發生的境相,更深一層是要注意只要是在三界生死輪迴中,無一不是「魔事」;起心動念若與生死之法相應,就是未出魔宮,仍為魔子魔孫。所以智者大師教導的「觀魔事境」,就是要行者在修行中能得到心的穩定,進而轉化身心,冷靜面對與處理一切境相。

魔從心起──佛法無非是要我們去除執著,達涅槃寂靜的真實解脫之道,切不可沾染名利之心,壞了修行之路。《大智度論》提到「魔的十軍」,可以好好審視之:「欲望是你的第一軍,憂愁是第二軍,飢渴是第三軍,渴愛是第四軍。第五軍是睡眠,第六軍是恐怖,疑悔是第七軍,瞋恚為第八軍。第九軍是貪財利益自己,也想要妄得虛名。第十軍是自傲與輕蔑別人。」

**************************************************************

聖境與魔境的分辨/印光大師

魔考是真的嗎?/聖嚴法師

聖嚴師父對魔障的看法

降魔的方法/印順導師

【警惕】拜佛的時候,竟然佛像起立來答禮/道證法師

魔.外道.甚深佛法(20080510)

觀魔事境(20090419)

**************************************************************

[1] 《學佛群疑》「魔考是真的嗎?」,p. 196-199。

 現在民間卻流行著魔考的信仰與傳說,信了一般齋教之後的人,如果事業順利、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就說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賜,是信奉齋教的行為所致,應該全心的感謝,全力的奉獻。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而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於入了道門、成了道親,有所謂已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所以,引來魔鬼的妒嫉,而給予種種的打擊。這不能埋怨無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應該感謝、忍受,否則,如果經不起魔考而退失信仰,那就又要變成天堂無分、地獄有名。這種說法,實在是愚癡的迷信,否則既有權力使人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為何不能助人祛除魔障,還要說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為的方式來補救、改善他們的遭遇。

[2] 「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祟;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情緒,煩惱魔便無可奈何。

[3] 「五蘊魔」是指色、受、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的推動。如能去除貪、瞋、癡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的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4] 至於一般所謂的「天魔」,是指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及其眷屬。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創造神並行,他有無限的大力,形相變化多端,可能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多半則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不過他的目的,不論威脅利誘,都是要你脫離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說的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一般的俗人終日在煩惱及五蘊之中打滾,也在生死之中流轉,豈能遭致天魔的出擊?

[5] 印順法師:「凡是欲求向上向善的,就是企圖跳出魔的勢力範圍,這時魔就盡其伎倆,以種種方法去擾亂它、障礙它。我們學道的人,對於此等魔事,必須有一清楚的認識,才能制伏魔的滋擾,達到自己向上向善的目的。比如,一個精進修道的人,身體忽遭重病,或遇到環境、人事的障礙,就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這就是魔力。總之,魔是代表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你不想超出它的範圍,永遠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它對你是非常客氣的。一旦你要想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你了。一般的說,魔是我們向上向善的障礙。其實,魔在擾亂的時候,它底方法也是很多的,譬如它以障礙的方法來使你退心的時候,你能夠不為它所動,它就改用軟的辦法,向你說好話,現出關心你,同情你的姿態,以遂它的目的。」

[6] 參:《望月佛教大辭典》(5)~4270A~C。

[7] 印光大師:「聖境與魔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修行者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正。」

https://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22/11/blog-post_21.html


淨空法師開示:修行人的魔考

我們自己一生所經歷的還不夠多嗎?《楞嚴經》中所說的,這說修禪,禪定當中有五十種陰魔干擾。這五十種陰魔分配在五陰,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五十種。這個修行人,正見稍稍偏差一點就完了,修行到最後成魔道,他不是成佛,他成魔了;成魔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以為成佛。

故該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這是世尊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如何去對付這種魔境。自己這境界現前,不要去理會它,就沒事情。譬如說,夢中見到佛、定中見到佛,你很歡喜,覺得自己功夫不錯,我見到佛了,別人都沒有見到,我比他們高。這就上了魔的當,你已經中了邪。為什麼?佛在《般若經》上講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禪宗說,「魔來斬魔,佛來斬佛」,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去理它,如如不動。

我在舊金山的時候, 甘太太有一個女兒,小女兒甘貴穗,以後出家了,出家我沒有跟她見過面。我知道她在舊金山那個時代,她是一個公司裡面的小主管,跟她媽媽一起學佛,學得很不錯。也在台中親近過 李 老師,那個時候她好像高中才畢業,我認識她的時候。以後在美國讀書,拿到博士學位。她租了一個房子,鬼屋,每天晚上這個鬼就出現。她告訴我,這個鬼在未出現之前先就有那個氣味,很難聞的氣味,然後鬼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就向她面前一步一步逼近,要她命的。

她就念佛,大聲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鬼就不動了。不念他就往前面走,念了,他就不動,距離自己大概是一、 二公尺 ,很近。念到天快亮了,鬼就走了。每天晚上都來,她真有膽量。我就問她,我說妳為什麼不換個房子?她說不要換,這對我有好處,天天逼我念佛,這不是壞事。他不逼我,我沒有那麼樣用功念佛,逼著我精進。這個難得,一般人受不了,她能夠禁得起考驗。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這是地獄。這是修學別的法門,靠自力,稍稍有分別、有執著就入魔的境界了。幾個人有正知正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求升反而墮落,嚴重的墮到地獄。


淺談魔障

文章 作者: 波士頓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 日期: 2023 年 01 月 06 日

什麼是「魔障」?

這種障礙是由自己的心魔困擾自己的一種境界。首先了解俗語說的魔考。考就是考試,魔考是一種考驗,從字面上一看一聽就知道它的意思了。而且我們每一個修行人都經常有這種魔考。可是,佛教是不承認這種說法的。魔考的觀念不是佛教的,是一般道教或是民間信仰的論調,它使現在很多佛教徒感到很困擾,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不屬於佛教理念。

我們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災難,或者是病、禍患、或者好像被鬼幹擾的,這些統統可以説是魔考。這幷非是正信佛教的觀念,正信的佛教沒有魔考這回事。佛教説有五十陰魔,其中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除了天魔之外,煩惱魔、五陰魔、死魔都屬於我們身心人爲的事情、人為的現象。至於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境況,不是說你現在修了多少功德、福德,你就不死;或者說我現在有錢買一枝火箭飛上星球、買去火星的機票、那我們就不會死了?不會的!無論你在哪個地方,都不能避免死亡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者要有一個平常心,來對待這個死亡。如果你對這個「死」特別敏感:「哎!我怕死!我不要死!」這種心魔稱為「死魔」。其實我們以平常心來對待死亡,明白了每一個眾生都會死的,就好像我們吃完東西都要去排洩一樣,這就變得很平常了!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哪有什麼可怕呢?死,就不再是魔了。

魔是代表控管世間生死的最大力量,如果你想要出離三界,超出它的勢力範圍,它就來搗亂,它會主控你的心思。煩惱魔、五陰魔、死魔,都是屬於人身心的東西。隻有大修行人,他才會遇到天魔,一般的人是不容易遇到的天魔的幹擾。如果這個大修行人,身心很正常,縱然天魔下來幹擾他,他也可以克服。古時有一位名最勝仙人,他很用功、很精進修行,因為想求得佛法,沒有人教他,怎麼辦呢?天魔就下來考驗他說:「我有很高深的佛法,隻要你做了這些事情,我就給你說法。」什麼事情?「削了你的骨頭做一支筆,然後用你的血來寫,寫在你的皮上。」即是用骨作筆,以血作墨,以皮作紙,記載天魔告訴最勝仙人的佛法。這位仙人聽了之後,不作考慮,他願意!於是他把身體的骨、血、皮,都一一獻上,他不知道天魔是欺騙他,他隻想有更高深的法。等到他都準備好了,天魔已經不知道溜到哪裡去,消失不見了。這時,他很傷心地哭了,自己忍受痛苦奉獻骨筆、皮和血,原來是被戲弄而已。可是他的真誠與悲心、這種求法的心願,感應到真的佛菩薩來幫助他,東方普無垢佛國的淨名佛,現身來為他說集一切福德三昧微妙大法,並且解除了他身上的痛苦,傷口平復如初。​

如果不是大修行人,很少遇到天魔或者佛菩薩考驗。世間上的生死有最大的力量,所謂魔力。譬如你想要出三界,魔就過來跟你搗亂;你想清淨修道,他也突然間給你得重病。同學要過來受八關齋戒,他馬上就病起來;他要過來拜寶王三昧懺,家庭就有事情發生,他就不能過來參加。遇到這些環境、人事的障礙,很容易起煩惱,退失道心。「爲何我一想去就去不了呢?可能這個道場不好、可能我不適合這個地方。」我們會起了種種的想法,我們是否有精進的信念,遇到障礙,信念一退,我們就退轉了。其實那是自己的起心動念來障礙自己,還以為是冤親債主,其實就是內在的冤親債主作祟。俗話說的好: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佛教不是定命論,宿命論。佛教我們不要相信定命論。宿命論、定命論都是一般民間的述說,或者是外教的理論。至於有一種說法是重罪輕報,提前受報,一旦精進修道,就會引來若幹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修行者出離三界之後,他就沒有辦法報仇,他就先向你討債,去控制你,讓你的想法變得亂七八糟,所以提早討還。或者由於修行的善功德力,將重報轉成了病,你本來會有很大的重報,轉成病讓你更痛苦,或者是你頂不住了就死亡了。這些都有的,可是佛教我們自己可以改變命運,「了凡四訓」就是一個例子,他把自己的命運全部改變了,本來短命改成長壽,沒有兒子竟然就有兒子了。這就是我們要自己努力,不能依賴。昨天你們懺悔的時候,就求佛菩薩加持、求師父加持。昨天因為太晚了,我沒有把「加持」這兩個字跟大家説一説,今天就趁這個機會講一講。誰加持你?是你自己加持自己!佛菩薩怎樣加持你?我又怎麼加持你?我雖然是你師父,但是我幷沒有説能加持你啊!誰這麽大膽?説加持你!這都是邪知邪見的東西,現在就成了大家的口頭禪了,「加持」!誰加持?是你自己加持自己。你不努力、你造業,哪個人能加持、能擔保你啊?你造了業還加持你,那就沒有因果了。從這個地方學聞思修,我們不能夠人雲我雲,人家這樣講我就講人家的東西。「加持」可以說是有勉勵的含義,所以佛一直告訴我們自己要精進、自己要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是修自己啊!不是修別人!這些我們都要知道的,那你遇到病、遇到一些煩惱,或者遇到不合理的,你説這是魔、魔考,這些統統都不是正知正見,我們要有正確的知見,精進的修行!魔來幹擾我們就沒有了、不存在了。

簡單來說這一切障礙都是給修行者的魔障,我們可以說魔障,不可以說魔考或者是魔擾。你的魔障就是你的身心出來的起心動念,不是正知正見,而是邪知邪見,起了心魔來障礙自己,這叫作魔障。那麼大修行人、有成就的人,那是天魔而已,其他都沒有的。基本都是來于自己心裡不清淨、夾雜,那當然很容易產生心魔了,所以這個魔是從自心起來的,你自己去招惹這些魔來相應的,哪有這麽多魔啊?這是須要我們來澄清的。

「魔境」是什麼呢?印光大師跟我們講,聖境與魔境的分別,是在於有沒有符合正法。聖境就令人家想到要受八關齋戒,要清淨。那什麼叫作魔境呢?你的心馬上就變成不清淨了,馬上就很煩躁了,這就是魔境。所以我們同學們要用功修行,就不能像神經病一樣,好像很顛倒了,患得患失,如果這樣,那就是魔境了。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子!還問:「我現在爲什麼變成這樣子啊?」自己都不知道!那不用說了,你這句話就已經説明,你處在魔境了。如果是聖境,你哪裡會不知道自己會是這樣啊?都很清楚的,自己現在駡人、妄語,馬上就知道自己現在打妄語、在駡人;很清楚的!我生煩惱,馬上就知道自己生煩惱,這個就是屬於正念,就沒有魔境了。聖境跟魔境之間的差別,就是你有沒有正念、你有沒有顛倒?所以同學問:「我現在爲什麼變成這樣子?」因你在魔境當中!這個魔境從哪裡來?你起心動念不正確。問別人爲什麼,難道是人家令你變成這樣?不是,是你自己的。你不覺得自己處在魔境,不覺得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對、行為不對,還想找理由、找別人來幫助你成立:「我是正確的、我是好人,衹是外面的境緣令我這樣。」那你完全錯了,妄心來了,這就是妄心。魔是從妄心起的,佛法教我們袪除這個執著,這是一個驅魔的重點,不可以沾染一點點名利之心,因為你有名利之心就會引起魔障,這是真的!譬如,師父從來就不建道場的,你們以為Brockton是師父刻意去建的?那是我家,我是拿自己的家奉獻出來給大家修行。今天王晉同學發心買一棟屋子來供養師父,我沒有想到他是供養我,我也把這個屋子拿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共修,不是我的,不要當這個屋子是我的,我從來沒有説這是我的。可是,出家人應該有使用權,在有生之年用這個場所來弘法,沒有占為己有的這種心,認為這房子是我的。在Brockton 那個 House 是我自己的,不能說我是賣道場,我沒有賣道場,那屬於我家的屋子。請不要隨意猜測而生毀謗之業!在這個地方就不同了,這個地方我不能賣,誰賣是他的因果,不是我的東西我怎麼能賣呢?既然你們供養道場,就必須要護持道場啊!這個地方因為你不護持,弘法因緣會失去,弘法者沒有地方修行了,縱然你出了供養金,你還是落在因果中,出家人受供養的時候,要求大家聲明這種供養金是淨財。因為道場出家人不可以拿取人家的不淨財。若是淨財是要有一種利益衆生的效果啊!

你不護持道場,衹是拿錢過來,我問你們、包括問出家人,你能承擔這個因果嗎?你拿到錢,你能承擔他供養的因果嗎?我不敢,所以你的錢,除了指定的專欵用途外,建道場也好,去救濟也好,去幫助別人也好,通通都用在外面。你不來護持,我又沒有辦法去做工謀生計的話,那道場就慢慢被人忘記了,出家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往生了,誰來接手這個地方啊?那不是空空如也嗎?白去做,沒有人修行。以前出供養金的人去哪裡了?所以這個觀念必須搞清楚,你能夠供養,你必須知道這個地方是應該護持的。哪個地方不可以護持的?比如說賭場你可以護持嗎?你拿錢到賭場裏花嗎?不行啊!甚至餐廳也不行啊!那個是殺生的餐廳,你拿錢到那邊去叫大家一起吃,不行的!當你到這個餐廳去,你雖然吃素,可是你要告訴他們,殺生吃葷是有怎麼樣的後果,而且在餐廳,不能拿活生生的海鮮直接煮,衹能在那個地方爲了度衆生、爲了方便,你衹能讓他們吃三淨肉,這是底線了。不能夠去拿隻龍蝦或者一條魚來煎煮。所以過時節喜慶時,就要注意引導吃素不殺生的善行,尤其是供養出家人,大家應該主動吃素。我這個例子比喻,你們就知道應該要怎麼樣做了,不能有這個起心動念,不能貪愛。我今天是簡單給大家講講,名利是非常大的一種心魔,我們的起心動念轉變,因為貪心、貪名、貪利,這個魔就出現了。

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説的。阿彌陀佛!

上傳下妙法師鑑定

地點:美國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

時間:2022年12月9日

文:弟子唐應新恭錄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為何修行人修到後來反變成邪魔外道?

順緣越多,越要注意!可能是魔眾加持

你著魔了,不要不信!

為什麼修道人會著魔?

為甚麼著魔了?就因為有貪欲

附魔與驅魔:想驅魔免難,就要擦地掃地!

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為何佛弟子家中也有鬼靈作祟呢?

常常見到佛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好事!

外魔與內魔--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淺談佛教的驅魔避邪方法

到陰氣病氣重的地方要念「護身咒」、結「護身印」

著魔的可怕:百子毒蛇

不管是神通還是算命,都不能違背了因果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一念嗔心,大悲水變滾水--勿使咒水變滾水,願將火焰化红蓮

一旦遇到高級的魔,你就會迷失方向!你是否被魔找上了?

病大多來自邪氣,可以拜關公

唯獨拜懺不會著魔,你要是打坐參禪,那就不一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