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說,他說有一個做生意的人,做生意的過程當中有人跟他借了半個銅錢。借了一段時間以後,做生意的人想說我要把這個錢要回來。過了段時間他就準備去找這個某甲,準備把這個錢要回來。那麼這個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條河,所以這個生意人只好找了一個船夫把他載過去,就花了兩個銅錢。結果去找某甲的時候,剛好這個人不在,不在就落空了,只好又找船夫,把他載回去,又花了兩個銅錢。所以他去找這個人花了四個銅錢,這個人本來借他多少?借他半個銅錢。結果他半個銅錢不單沒有找到,他這個一來一回花了四個銅錢。
這個做生意的人是誰呢?就是我們凡夫,我們就是這樣弄的。
我們每一次臨終的時候啊,我們心中有遺憾的,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虧欠我。你說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的,說:哎,剛好,我應該走了!沒有!
那麼你心中有所遺憾,糟了!你會在來生裡面尋求彌補。
其實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因為你這個業力本來就不是算今生的,他多生多劫算的。但是我們從今生來看吶,我們總是覺得人生有所虧欠,我這麼努力,我怎麼活這麼短!好,你覺得人生虧欠了你,所以怎麼辦呢,那你就再來一次唄,再來一次的後果,結果你損失更多。你本來是要回半銅錢,結果損失四錢。
這就是說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就是說在三界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外,什麼都沒有得到。什麼都沒有得到應該怎麼辦呢?該回家了,其實我們家有很多東西。
所以開始內觀真如,啟動我們的真實智慧,一心三觀來啟動我們的自性功德力。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十四品,從方便品一直到安樂行品,佛陀講的就是這個觀念,權法妙,實法妙。怎麼利用方便法門,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怎麼用真實法門啟動我們真實的功德,就形成一種內外兼修的蓮花式的修學。
外有蓮花就是權法,我們修習各式各樣的方便門,來莊嚴生命;第二個,我們啟動內心的功德,就是蓮子。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跡門。
淨界法師:我們越保護自己,弄得越痛苦。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
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
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
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淨界法師:請你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諸位!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多,我們假設每一個人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對淨土的好樂是相同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往生,那成敗就在你內心的心理素質了。心理素質,臨命終有一句話很重要,諸位!
請你記住:往事不堪回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我們每一次失敗就是失敗在這幾個字!第八識這個壞東西,它有無量的業力,它很想讓你去啓動它。但是第八識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不能主動地去引導你,因為它是種子位。就是說,它要誘惑你,它自己不能啓動開關。
如果第八識這個東西它能夠啓動開關,那完蛋了!那沒有什麼帶業往生這件事情,你把業消完再走!就是,第八識再強大,它有一個問題:它不能主動地去把你帶走,它只能夠變現一個假相來引誘你,讓你自己去啓動這個開關。
諸位!其實臨終主動權還是在我們身上。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是一個業種子。你可千萬不要把業種子變成業力,你可千萬不要這樣做。那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是這句話:往事不堪回首!
諸位,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不管丟什麼影像,記住一句話: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這句話你們聽懂嗎?你說,欸,我現在處理完再走!你只要跑到這個妄想,你就回不來了。你懂嗎?我們以前就是想要去處理,結果就繼續輪迴了。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
所以,我們很反對子女在一個臨命終人面前講一些感性的話。說,媽媽,你一輩子太辛苦,我們感激你。你覺得子女這樣對她有好處嗎?你覺得呢?你是想害她,你知道嗎?明明是往事不堪回首,結果你把她帶到往事去了,那她怎麼往生呢?除非她是法身菩薩。
所以,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都要把親人拉開,因為觸景生情嘛。諸位!到晚年的時候,有兩個指標可以看得出你會不會往生:第一個叫都攝六根,另一個叫淨念相繼。你對往生的願力有多強,這個還不是重點;你對娑婆世界的心,你那個心是不是收起來,這是指標。很多人忽略了都攝六根這個觀念,說我佛號念得挺好的!你佛號念得再好,也禁不起一念的失去正念。你知道吧?往生,什麼叫往生?其實叫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你可別刺激它。你懂嗎?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其實你不要說臨命終了,一個人到六十歲,你跟他講幾句話,就知道他會不會往生了。你相信嗎?我跟他講幾句話就知道。如果這個人的心還在攀緣,六根沒有收起來,我跟你講,你不會往生了。你的心都沒收,你的業力都沒有收,那你怎麼往生呢?你的生死業力這麼強,儘管你有往生的願力,對不起,業力是熟境界!
所以我只要看你晚年,你的心有沒有收起來,這個六根有沒有往內收,你是不是啓動內觀的智慧,我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的了。知道吧?一個往生的人,他不一定要躲到深山去,他不必。你躲到深山,一天到晚打妄想,也沒用。如果你的六根往內收,心已經沒有住在外境了,恭喜你!你的業已經沈澱了。你知道嗎?這時你的生命當中是願力強過業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心理的素質影響往生,他以為只有佛號。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了,我們把這句話再復習一下、強調一下。這句話很重要。
淨界法師: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我們今生有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 從過去而來。
佛教說因緣觀─諸法因緣生。其實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過去生跟今生的互動:
這一段的因緣,過去做過什麼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跡,只要你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你造了業就會留下功能。過去跟現在這一部分不能改變,佛教修行不是修這一部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情,你的色身會健康或病痛,這個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過去的你,所以說,過去跟現在這一段因緣叫做認命,這個因緣不能改變。
第二個因緣是現在跟未來:
這個最重要!因為這個是有無量的可能性。未來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到極樂世界,你也可能墮三惡道。所以今生跟未來這一塊,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們所要修的是什麼?當然是放在未來嘛!你過去有什麼好修的呢?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下等人是活在過去,老是想過去,你過去怎麼樣…你今天就怎麼樣…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現在雖然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會往好的方向走。這個人是有潛力的!因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個修行的目標,這個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世間打轉還找不到高速公路。說:你連怎麼修行都還不知道!你要改變的不是要改變外面,是改變你的妄想。
所以當你了解整個《楞嚴經》的道理,雖然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但起碼我們的生命,已經慢慢在進步當中,我們未來生命,我保證:我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義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減少,真如的光明慢慢開顯,慢慢趨向於【大佛頂】,那就很有意義!
所以說:修行人,你要開始忘掉過去──我們不管過去怎麼樣,不管你過去曾經經歷過怎麼樣的生命,你內心當中,留下一個什麼樣的痕跡、什麼樣邪惡的功能,這個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從現在開始改變。
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你可以改變;它不是本來有的,你本來是清淨的,它是後來有的,它是從因緣生,當然也可以從因緣滅。
淨界法師: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觀的前方便。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三觀。一心三觀的特點,還不在於三觀,而在一心。我們現在達到一心很難,就是說你的心動得太厲害,攀緣太厲害,我們現在是多心。就是說,一心三觀在於把心收回來。一心三觀的特點就是說,你要改造生命,要找到生命的開關,生命是有開關的。
所以它把生命濃縮,把整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五蘊身心世界,慢慢濃縮到一念心性,它認為這個就是生命的開關。你碰到什麼事情,不要向外求,你只要安住清淨心、菩提願,你就有無量的未來的可能性,安住清淨心,離相清淨,然後菩提願成就功德,你要有成就功德的希望。
但是安住一念心性很難,因為我們的心喜歡攀緣。假設沒有經過空觀的法水洗滌,就很難入一心。這個時候,佛陀就講空性的道理了。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什麼要講空觀呢?因為你的攀緣的病根,來自於你認為人生有所得,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錯覺,但是最根本、最嚴重的錯覺,就是我們把人生當真。
就像一個人做夢,夢裡面看到很多的珍寶,看到很多的事情,他會去追求。但是這個夢境結束時,他又到另外一個夢去了,前一個夢就消失了,又變成一個夢,他又重新地追求。所以我們不可能從每一次生命當中去得到教訓。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會不斷地攀緣,一直到死之前還在攀緣?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從人生得到一點東西,認為它是真實的。
所以佛陀就出世了,告訴你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佛陀要你從因緣看進去,就是人生是一種因緣的開合。你為什麼來到人世間呢?因為你過去有很多因緣聚集在一起,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你從什麼地方來?
諸位!你們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嗎?我們是從空性而來。按照佛法的意思,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中生有。生命的出現不是本來就有的,是無中生有。你不能夠說:「我從前世而來。」不對!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只是繼承前生的業力,你可沒有繼承前世的果報。
當你做第二個夢時,跟第一個夢是沒有關係的。你前一個夢是轉輪聖王,你不可能把轉輪聖王的珍寶,帶到第二個夢的乞丐去。所以,首先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起點,生命沒有開始!
我們再看生命的結果。你將往哪裡而去?「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最後的結果,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沒頭沒尾。
按照《楞嚴經》的用法,就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就像做夢一樣,你知道你每一個夢境,從什麼地方開始嗎?你知道你的夢境什麼時候結束嗎?你結束以後跑哪裡去了?沒有了。人生幾十年後,你現前的身心世界,你所擁有一切東西跑哪裡去了?對你來說,沒了,你又去創造另外一個夢境。
所以,無所得的概念,對一個人很重要!就是人生只有過程,人生的目的只有兩個:第一個,酬償舊業,你在還過去的業;第二個,你在創造一個新的業,你在開創來生,規劃來生。
淨界法師: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命」,你一定要對這種一時的個體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講實在話,你真實地放下身心世界,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摩尼寶珠。
有一位法王,他講出一個很好的譬喻,這個譬喻你要好好地去參透:
「一個小孩子他一哭的時候,你拿給他一個小麵包;如果他繼續哭,你拿給他一個蛋糕;再哭,你拿一個珍寶給他;如果他又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寶珠給他。」
這句話諸位聽得懂嗎?聽不懂?正常!「我們太容易滿足現狀。」佛法就是那個大人,我們修佛法就是那個小孩子。我們每一個人從三寶門中走過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報,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無上菩提。
你要能夠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夠得到最圓滿的東西,如果你緊緊地執著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滿足,佛陀給你一個麵包,你就要了,那後面的摩尼寶珠,你就沒有了。這意思你們懂嗎?
你說:我把五陰身心放下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不對!「佛性會報答你!」你試試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的快樂,你也把它放下。因為它會對你產生干擾,它會讓你產生錯亂,會障礙你往生的!
也許你會認為:我前生修得不錯,我布施有福報,我又持戒得尊貴身,我又忍辱成莊嚴,我什麼安樂都具足了。你說:我應該去受用。沒錯!你有權利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過分執著的時候,你會破壞你的來生,問題在這裡。
如果你把今生的快樂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那是究竟的解脫;如果你今生一直往這個方面去追求,你以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它是刀刃上的蜂蜜,在你享受快樂的過程當中,會讓你放逸產生顛倒。所以你如何去面對你的五陰身心,心態很重要。
我希望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你能夠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真實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一心歸命」是有智慧的成份在裡面,不是一時的衝動。
你要很正確地去觀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夠很真誠地跪在「阿彌陀佛」面前,把你整個身心世界融入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一般人念佛沒有真正融入「阿彌陀佛本願」當中,因為你眼前的因緣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到人生的真相。如果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會覺得這個東西不是我要的,這個糖果有什麼好吃,後面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你。
當然你要能夠放下,你必須要學習智慧,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就算你現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時候你還得放下,但是那時候要放下,來不及了,太晚了!
在你死亡到來之前,就要養成一種放下的習慣,你還有機會,否則等到臨終時,你就沒有機會了,你還得再繼續輪迴。因為你執著它,你會啟動十二因緣的「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就順著十二因緣而走;你一定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循著這個道理逆向操作,這時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之,大家好好去體會「放下」的好處在哪裡!
淨界法師:臨命終時永遠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迴首!這個很重要!
諸位!我們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麼用功,臨命終永遠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回首!這個很重要。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過去的事,特殊的事情會出現。這個影像出來的時候,本來不是很清楚,但是你就想要去攀緣,想要去追根究底,去瞭解一下,結果一進去以後你就再也出不來了。臨命終的時候,碰到過去的影像,千萬不能處理,只能夠做一件事情——放下。你要去處理影像,所有的人,心一進入過去的回憶,沒有一個出來過,你出不來!
我再講一次,臨終的時候打妄想,絕對不能處理妄想,不能去處理它,你沒辦法處理了。因為在臨終出現的妄想都不是一般的妄想,都是你非常熟悉的境界在臨終才會出來。因為這個妄想的背後,其實妄想是假的,背後都有業力呀,諸位!你可別只看到妄想,妄想一進去,你就觸動了業力的開關。我告訴大家,臨終的時候起妄想,你把它放下,什麼事都沒有,你就別管它,就像鏡子一樣。
所以,往生的人,不是說他不打妄想,其實他打的妄想跟一般人打的妄想一樣多,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失敗呢?因為你想要去處理這個妄想,你想處理,結果你就完了,你再也走不出來了。
看到妄想,閃過去就好了,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我跟你保證,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你不能夠說,前面有個地雷,你一定要去碰它,你說沒事,我穿上防彈衣,你何必呢!對不對?你閃過去就好,你乾嘛一定要穿個防彈衣去碰觸地雷呢?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能夠往生,就是心如止水,心如鏡子,只有這種人會往生。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
我再講一次,他正念分明不是他沒有妄想,而是他不隨妄轉,是這個意思。誰沒有妄想?他又沒有成就念佛三昧,怎能沒有妄想呢?但是他有高明的方法,他知道怎麼處理妄想:我不處理就是最好的處理。把妄想放下,你的心就像鏡子一樣,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出現了。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就出現了,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也出現了。
你放下妄想,你得到你所有的極樂世界的東西;你不放下妄想,你什麼都沒有,就這樣。人生就是你的選擇,你最好想清楚。
所以往生就是這樣往生的,就在放下妄想的當下提起佛號而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是跟妄想糾結不清往生的,沒有這回事情。
那麼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往生可以帶業,但是不能帶妄想,這是佛陀的最低標準。你可以有業障,你曾經做過錯事,這個沒問題。但是你要攀緣妄想,那對不起,這個不可以!這是往生的底限。我們只能夠帶業往生,不能帶妄想往生。你說,欸,我跟妄想攀緣一下,反正我業障也不重,你只要攀緣妄想,你就不能往生了,就這樣子的。
所以,佛陀對於業力,他可以容許你過去的業力,但是他不能夠容許你現行的妄想,你一攀緣它,你就觸動業力,就是你不能觸動業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淨界法師:輪回的大忌,你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做都攝六根,一個叫做淨念相繼。就是,第一個,佛號要現前;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只有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的,是內收的。
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心只要開始活動,這個人就沒救了,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因為他的業力沒有沈澱下來,他業沒辦法帶。一個淨土宗的人,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必須在沈澱狀態,一定是要可攜帶式。就是他業力不能活動。業力不能活動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動。這個在淨土宗很關鍵!你只要是「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號就是經不起業力的衝擊了。
所以這個入定是最關鍵。就是說,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沒錯!但是對你來說,你要讓它現在其前,你的心必須要內收。所以古德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整個《法華經》的一心三觀,它是要啓動內觀。就是說,你今天要處理任何事情,按《法華經》的妙法的思想,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法裡面處理。那沒辦法處理,那人生就沒辦法處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識,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發生什麼事,你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這個就是成佛之道。你今天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須要讓一念心性現前,做法就是內觀。
諸位!我們以前犯什麼毛病?我們以前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結果找來找去,答案就是人生無解。因為你要去找答案的時候,人生就沒有答案了。因為你這是攀緣心,你啓動了第六、第七意識,你跟業力打成一片了。這是整個輪回的大忌。你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這是一個基本思想。我們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動,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內觀。就是,發生事情,啓動你內在的觀照,你就有答案了,這個業力就會很快過去了,它不會產生一種相續。所以這個入定瑞,在整個妙法的現前這一塊,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將現前。
淨界法師: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這兩件事
帶業往生它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續,它不能是一個活絡的業力!帶業往生它必須是一個沈澱的業力,就是它的相續心被你破壞,它這個運轉的功能被你破壞了,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必須要檢討我們身口意當中,哪些罪業還在相續的,這個地方你趕緊要處理,這是第一個,業力的熏習這一塊,我們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這個罪業給調伏下來。
第二個就是來自於顛倒的熏習,就是我執產生的攀緣跟愛取。那麼這個地方在唯識,它是用調伏跟引導兩種力量的作用:一方面修習空觀的無分別智,告訴我們其實你人生毫無所得,我們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種生滅的影像,你不可能從今生帶走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分別,該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沒用。所以你透過這種無分別智的時候呢,你就放棄了攀緣,你會把心專心的放到來生去了。
修行人的成功很重要就是:你必須把今生放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剛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們很難去攀緣今生,又去專心的去規劃來生,很難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嘛。你透過你的這個上班、休閑,你剩下的時間,剛好能夠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須要把心正確的引導到來生去。
淨土宗它的人生觀只有一個:為了來生而活!你必須把你對今生的攀緣的心,全部收回來,完全把心皈依到來生去,你就成功了。雖然來生還沒有出現,但是你必須要透過憶念,透過你的憶念,把你內心的能量全部導到來生去。這樣子你對今生的顛倒相對降低,臨終的時候它也不可能起顛倒,因為你的心的能量,已經成功的移到來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顧今生了。
臨終最可怕的就是回顧你今生,人生不堪回首,這個很重要,你臨終的時候,只要你回頭去看你今生,你就完了。臨終只能夠向前看,不能向後看,所以臨終的時候,往事不堪回首,因為你只要回憶過去,你就跑不掉了。
所有臨終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戰,他心中想的只有來生,他把今生完全放棄了,這種心態才可能會往生的,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所以我們在淨土宗,你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個業力的調伏;第二個思想的調伏跟引導,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
那麼我們現在談談菩提心,當然引導有兩種引導,一個正確的往生的人,他的心態:長遠的目標是引導到成佛;短期的目標是引導到往生,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假設我們今天已經把今生放棄了,反正今生它是一個成熟的水果,我們現在要的是,好好的去播種來生的種子。它這形成一個水果了,它已經很難改變了。
淨界法師:進步快的秘訣:從今以後,我遇到外境,不要管對、錯。
「觀照」,我們再講一個寓言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參考。
有一個人在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畫,他覺得這幅畫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買回來。買回來以後,看一看,誒!掛在客廳不錯,就找了鐵錘、找了鐵釘就把它釘上去。釘上去的時候,發現這鐵釘的力量太薄弱了,撐不住這幅圖畫。他想說:唉喲!應該找一個木板,先釘上去做一個支架,然後再把鐵釘釘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塊木板。找到一個木板,而這木板太大了,就找一個鋸子,而這個鋸子沒有手把,他又去找一個手把。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後,把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以後,都忘了他不曉得要幹什麼了,我到底想幹什麼?
我們講「捨本逐末」,我們這一念心,開始在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已經忘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你一個修行人,你要進步的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
我講實在話:你如果要進步的快,你從今以後,遇到外境,不要管對錯;不要管說你錯我對,我對你錯,很浪費時間。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歸自心」,你看到事情就回光返照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我們今天來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爭對錯的,你跟人家爭對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經浪費時間了嘛!
修《楞嚴經》的人,第一個、你要站在一個真如本性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在動就好了。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世間上沒有對錯,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你用這種觀念修行你進步很快,不要向外攀緣,先不要管別人怎麼樣。你就是觀照你這一念清淨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反正我先不動。就算我做對了,別人毀謗我、看不起我,這也是我的業力,我也認了,事出必有因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把這一念的智能跟慈悲開顯出來,其它的外境都是助緣。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開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對外境會看得淡一點,那是參考用的。
就像佛陀說的,你是金礦,我們真中有妄,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滅掉,把真的部分慢慢開顯出來,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就覺得今生很值得。所以說: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開顯我們內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環境,爭成敗得失、爭對錯。這個是《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
有些觀念諸位要好好的體會體會,才能夠轉成你內心的功夫。
--《楞嚴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讓業力沉澱,帶業往生
你修行,你要知道問題在哪裡。就像佛陀說的,外道為什麼修行不能得力呢?因為他根本找錯方向,他修無益的苦行,他用苦行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你的身體根本一點錯都沒有,是你的思想起顛倒了。你把身體弄得這麼痛苦有什麼意思呢?你不吃飯不睡覺,你的思想也不會改變。
就是說,我們今天會來投胎,一定有原因。當然你會說,是因為有生死業力,但是業力是沒辦法處理的,你去處理業力,那你這個方法就不好,那就不是第一義諦了,那佛法就不善巧了,那就不是一生能夠解決的。
你今天要讓自己業盡情空、消業往生,那對不起,那就不是今生可以解決了,這個方法不妙。善導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把業力放棄,改造你的思想。你雖然有業力,但是你不要刺激它,高明!讓業力沉淀下來,帶業往生。
那怎麼不刺激它呢?就是我臨命終的時候,我知道在臨命終的時候在那邊很多地雷,但是我不要去碰觸它,地雷有跟沒有一樣。
我臨命終我怎麼不要去刺激生死的地雷呢?
三件事情:第一個,怖畏生死;第二個,放棄主宰;第三個,一心歸命。
你必須培養這三種心態。在臨終之前,這三個功課是非常重要,你才能夠成功地把生死業力沉淀下來。
所以,往生的人,其實淨土宗並沒有處理生死業力這一塊,沒有處理,但是他能夠把業帶走,表示他能夠讓業沉淀,就是它不起現行。他能夠先把彌陀的本願啟動起來,強者先牽,他能夠成功地讓願力強過業力,他做了這件事情,所以他的心態准備得非常好。
所以,修行不是改變業力,要改變業力你改變到什麼時候呢?不可能的。你必須培養一種皈依的心態,叫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心態諸位體會體會。
淨界法師:面對業力如何把握當下的自己
什麼叫過去?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劫來善惡的業力、無量劫來所有煩惱、妄想的所有的種子都存在阿賴耶識,就是代表我們的過去。那麼阿賴耶識當然它的種子成熟了以後它就釋放出一個身心世界。
你是一個男人,就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像,如果你是一個女人,你就現出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像。然後你就會產生一個思量、產生一個執取,住在自己的想像,然後就產生第六意識的了別,這一部分叫作受用果報,這一部分不能怪我們。
我們在承受果報的時候不能怪今生的你,要怪怪誰呢?怪前生的你。所以我們佛教在受用果報這一塊叫作認命。但是第六意識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一部分就要小心了,影響到你的來生。
身為今生,我們是跟兩個因緣交接,第一個,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互動。今生跟過去是互動的,這一塊不能怪你。你長得什麼樣、你有沒有福報,不能怪現在的你。但是你今生跟來生的互動,這一部分你要小心哦,你用什麼想像來面對。
所以,我們所謂的現在,同時在承擔過去,酬償過去的業力。所以有人說,人生是來還債的,這句話講對一半而已。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這一塊你就要小心了。所以現在、過去這一塊是還債,現在的想像又影響到來生。
所以你看,第六意識又回到第七意識的執取,又變成第八識。如果你是從下面又走上去,那就完了,你又住在你的妄想,你過去生打什麼妄想,你現在還打什麼妄想,又住在妄想,又變成第七意識的有所住,又回到第八識。那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那你就被過去的妄想牽著走。
所以怎麼辦呢?我們從第六意識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這個地方開出一個新的道路,開始創造法身、般若、解脫。從第六意識開始,遇到事情的時候迴光返照,開始不隨妄轉。
不隨妄轉會有什麼情況呢?在經典上說,我們開始怎麼樣?斷相續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勢力慢慢減低、慢慢減低,我們不是知道道理馬上做到,不是。但是它的勢力已經變成怎麼樣?在唯識學上叫作不增長業,你開始造不增長業。
了解了業力的相貌就能時刻,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這個地方開出一個新的道路,開始創造我們真實的法身、般若、智慧和解脫。
淨界法師:以自我意識主導的人生,有什麼問題呢?
我們學了唯識學以後,我們看到我們無窮無盡的過去,我們發覺我們過去的生命雖然消失了,但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所有的業力都保存下來。那麼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沒辦法急著去把所有的罪業消掉,你不可能馬上把所有的善業都生起來,不可能!我們不可能馬上去改變我們的業力,當然你也不可能跟業力做一個切割,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的面對業力,這是一個現實。我們必須要去承當我們過去所留下的業力,但現在關鍵在怎麼樣?關鍵是怎麼引導它的問題。
我們過去是一種錯誤的引導,不是業力有問題,是引導的錯誤。我們過去用自我意識來引導,自我意識它的特點就是攀緣、有所得,所以我們以前對人生的解讀,從一種受用的角度來看人生。當然當這個自我意識,
跟善業結合的時候,它創造快樂的果報,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當自我意識跟罪業結合的時候,出現一個痛苦的三惡道果報,這是我們所厭惡的。但是關鍵在什麼呢?關鍵在我們以自我意識引導的生命,我們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來生要飄到哪裡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識主導的人生,它有什麼問題呢?它最嚴重的問題就創造了生死輪回,而且這個是一個無止境的生死輪回。它永遠沒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變它,它會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間,你看你的過去無量無邊,對不起,你看你的未來也是無量無邊。也就是說你以自我意識來修善業,雖然這個善業會讓你得到暫時的快樂,但這個快樂當中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以有煩惱故。你一定會產生貪瞋的煩惱,因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個以有業障故。凡夫的快樂都帶業,讓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個有老病死故。你為了這個快樂,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這種快樂是不值得追求的,因為你付出太多快樂太少,是得不償失的快樂。
所以佛陀出世以後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要重新的引導我們的業力。業力對我們影響不大,錯不在業力,錯在我們錯誤的引導業力。首先我們必須把自我意識給破壞掉,所以佛陀開出了這種空性的智慧,用無分別智把這個自我意識給消滅了。不能再以這種攀緣心、有所得的心,來面對人生了。
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訴你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所以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你自我意識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棄。
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識破壞,破壞以後那怎麼辦呢?我的生命,我那麼多阿賴耶識的善惡業,怎麼辦呢?「無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導它,用願力來引導,菩薩在佛前重新的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重新發起了四弘誓願。以這個四大願望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標,開始修六度法門。
所以他透過這種願力的引導,開始透過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麼當然他的生命也就變化了,從一種清淨的無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當中,他又增長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淨界法師:不把心態歸零,根本沒辦法修行!
諸位!「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其實我們的心本來清淨,現在為什麼惹那麼多塵埃呢?因為我們有過太多的生命經驗。所以它弄得我們現在如《楞嚴經》說的「迷己為物,認物為己」,就是被物化了。我們本來是一個清淨、沒有形象的水,但是輪回久了以後,我們這個水變成有個性了。你看我們現在有個人的個性、有想法、有愛憎取捨。這個水,你把它倒到方形的杯子,它變成方形;你把它倒到圓形的杯子,它變成圓形。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心態如果不歸零,那根本沒辦法修行。把杯子的水全部倒掉,恢復它的本來沒有形狀的水。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要把一念心識轉成一念心性,就是把心帶回家,這是第一件事情,達妄本空。這樣才能把過去的那些顛倒妄想放下。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就拉到了生命的清淨的原始點。
淨界法師:修行第一件事,養成內觀。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內觀。養成內觀的習慣。所以整個《法華經》的妙法,只有一句話就講完:善知識,莫向外求!如果你現在還要選擇離家出走,那這個《法華經》跟你就沒有緣了,那你只能修方便門了,只能「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你的成佛之道充滿了坎坷,也充滿了障礙了。因為你選擇這條路就不對了。
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養成內觀。遇到事情的時候,我不管別人是對是錯,我也不管這件事情合不合理,就是觀照我自己:這件事情對我有什麼意義?我是不是能夠利用這個能量來啓動我的佛法界?所以,成敗得失就在這一個關鍵而已,這個人生的開關。你向外,那就是緣修。那叫現前一念心識,那你就活在根塵識的因緣,就是活在業力煩惱,你就走不出過去了。所以,內觀!就是先把心識轉成心性。
然後再起觀。怎麼觀呢?即空,照了心性的本體「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這個清淨,關鍵在於本然,它是本來就清淨,所以它才能夠不受染污。所以,我們通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離開過去無量劫來的生命輪回所留下來的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亂七八糟的相全部放下,就把心帶回到原始點。這是空觀,安住力。那麼假觀呢?「照了心性,隨緣之用。理具事造,兩重三千,隨緣顯現。」這個「理具」就是,我們一念心性雖然清淨,但是它法爾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叫做理具。那麼「事造」呢?就是我們通過修行或者染淨的造作,把這個理具的法界顯出來,叫做事造。
比方說,我們現在事造法界是一個人,我們人法界是顯現出來。但是,我們雖然是一個人,我們生命當中其他的佛菩薩的法界也是存在的,它是隱藏而已。就是它有十道門,我們今生只開了一道門,打開人法界,所以這個事造。既然理具事造同居一念,你怎樣啓動它,它就怎樣不斷地顯現,叫借相修心。所以我們要多借佛菩薩的相狀來啓動我們的佛法界,這個就是假觀。那麼中觀呢?就是體用同時,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淨界法師: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緣,那就麻煩了!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成佛之道,注意,找到我們凡夫最有利的位置。就是說,我們現在是非常不利。說實在,無量劫來輪回到現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等著我們,我們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等著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做一件事情--把心歸零,這個事情就變成好辦了,拉到一念心性。那怎麼歸零呢?就是內觀。就是從今以後把精神體力放到內心的境里,不要去管外境。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你什麼事情都是到底誰對誰錯,那完蛋了!那你等於是跟過去要感應道交了。
其實我講實在話,如果把無量的生命打開來,人生很公平。你只要相信公平就好了,那就讓它過去了。所以你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你看這兩個人把精神體力放在不同的地方。眾生是把精神放在結果。你會快樂跟痛苦,這一定是結果,事出必有因嘛。如果在結果上計較我應該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你欠我還是我欠你,完了!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緣,完蛋了,今生毀了!
菩薩相信人身難得,結果不重要,重要在過程: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人生。我不管阿賴耶識釋放快樂還是痛苦,這個我管不了,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管好我的心。你有本事釋放業力,你放馬過來,反正我都有辦法把這個正負的能量轉成我的菩提的種子。我只要做兩件事,訶責、贊嘆就好。
所以,你只要改變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義了。你本來想說,我今生不就是業障生死凡夫?把它受了就完了。其實不是!今生很有意義,它可以啓動你的佛菩薩法界,你可以利用人生的因緣,消滅你的三惡道法界。整個破妄顯真,就在你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當中完全改變了。你要做三件事情:內觀、離相、借相三件事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淨界法師:「我是來歷練人生,而不是享受人生」,你就能盤活人生這盤棋。
真正的佛陀的智慧,叫做安住心性、歷事煉心。就是說,人生,你追求它,當然是傷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的資糧。它是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個養分哪。所以人生,只要你把「我是要來享受人生」的那個享受轉成歷練,你整個人生就是一盤活棋了。就是我人生不是來受用的。
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楞嚴經》為什麼要把那個感受收起來?因為你感受收起來,你的智慧觀照就現前了。你經常用感受對你是非常不吉祥,那你就一直被那個因緣法牽著走。你的快樂痛苦的感受,其實這個是一時的,你如果很重視的話,那你就被業力牽著走了。
淨界法師:人生是怎麼樣的呢?
人生是怎麼樣的呢?沒頭沒尾,只有中間的「過程」。如果人生有一個根源,有一個「我從什麼地方來」,那生命就不能改變,因為它有「自性」,怎麼能夠改變呢?如果生命有一個來的處所,那就糟糕了!你今生是這樣,你來生還得這樣,因為它有真實不變的體性,但事實上不是。
比方說我「釋淨界」,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從本來無一物而來。等到有一天,支持我身心世界的業力,那些能量釋放完了,我的色身消失了,我內心的感受、想法也消失了。那我問你:「我到哪裡去了呢?」我到本來無一物的地方去了,就是這樣——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人生是沒頭沒尾的,只有中間的過程,這叫作「假名、假相、假用」。
「沒頭沒尾」諸位可以體會得到嗎?你要懂得什麼叫「沒頭沒尾」,你才知道什麼叫「緣起性空」。但是這個沒頭沒尾的假相,你不能否定哦!你要「借假修真」,假借這種生滅的假相,去追求不生滅的功德。所以,佛陀對於人生,不完全肯定,但也不完全否定。
沒有今生,你就沒有來生;但是你執著今生,就毀掉來生!
一個人太重視今生,你的來生不可能美好。因為你追求今生的快樂,肯定要犧牲來生的安樂,所以對於今生你要「中道」——不取不捨。如何「不取不捨」呢?就是這一句話:「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人生只是一個過程,只是一種「名、相、用」的假相而已;有暫時的「名稱」叫作「人」,有人的「相狀」,有人的「作用」,所以叫作「幻妄稱相」。在整個生滅變化的假相中,它內在的體性是妙覺、妙明之體,這才是我們真實的安住處——靈靈覺覺的清淨本性——妙覺、妙明。
淨界法師: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佛在《楞嚴經》中提出了兩個法門:第一個破除外境的執取,這個是比較粗分的;第二個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破除內心的執取。第一個破外境的執取,有兩種執取:一個是外境,一個內心,當然次第上先破粗的。
我們應該怎麼去觀,才能夠隨順於真如呢?觀察「來無所從,去無所止。」我們生命是從什麼地方來?在《楞嚴經》花很多時間去探討:到底生命有沒有根,就像樹有沒有根。有些人說我的生命從前生而來,其實從因緣的角度來說不對呀,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蘊,可能我們前生是一個天人,天人很快樂,把福報享盡了,後來變成一隻螞蟻,福報享盡了嘛,螞蟻的時候起慚愧心,又啓發你的善根,今生變成一個人。所以假設我們前生是一個螞蟻的話,你前生長的相狀,跟你今生相狀不一樣,身為螞蟻它有它的感受跟想法;你身為一個人,你有你的受想行識、你有你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你不能夠說:我前生創造了今生,因為A創造 B,怎麼A跟B不一樣呢?這不合乎邏輯呀。所以你不是從前生而來,你只是假借前生的業力,去熏習你的清淨的本性,而創造出來。所以人生是沒有開始的,你的生命沒有開始,只能夠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個業力成熟了,就「啪」蹦出來。
當我死了以後,我的五蘊身心世界,我將往哪裡而去呢?我們看看我們的未來,你說:哦,我到來生去了,也不對,你來生也不是長這個樣子了。每一個人換了不同的角色,他就換了不同的心態,你看你是個男人,你就有男人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女人,你就變成女人的心態,我們肯定是心隨境轉的嘛。所以我們也不是往來生而去了,所以人生是什麼樣?沒頭沒尾,人生只有過程。
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我們沒有一個人有結果。你說你做國王,做得很快樂,然後結果呢?結果沒有了。你看我們做夢,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你看你第一個夢是做一個大國王,然後福報享盡了以後,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你說為什麼第一個夢是國王,怎麼就變成螞蟻?因為第一個夢結束的時候,變成沒有結果了。他只是在酬償業力,他業力釋放,釋放完就沒有了,哪有什麼結果呢!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楞嚴經》就這麼說的,人生只是因為你「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如此而已了。所以人生只有過程了,你早點覺悟對你會有很多好處的。
所以人生是在還債,當然在還債當中,又在創造來世。人生有一半是在償還過去,有一半是在創造未來。如果你知道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可能你的心態會改變,沒有結果,不管你今生多麼的叱吒風雲,最後是沒有結果,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是全部破壞掉了。
淨界法師:人生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我們一定要視之為身世無常,幻緣虛假,這是一種無常敗壞。這個是無常觀,其實這個地方主要是約著死亡,死歿無常,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要告訴自己三件事情:
第一個我們今生一定要面臨死亡,沒有人可以避免;
第二個死亡隨時可以到來,它不能規劃的,你說我年紀大再來學佛,你不一定有機會啦,年輕人死的多了去了,所以死亡隨時會到來;
第三個死亡到來的時候除了佛法的資糧以外其餘都沒有意義了。
那麼這個死亡說了什麼事情呢?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這個很重要。我們追求太多,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多,那麼我們為什麼花那麼多精神體力去追求世間的快樂,去做百年萬年的規劃呢?因為我們一直認為產生常見,我們認為說我們永遠活在世界上,我們認為人生會有結果,其實錯啊,人生沒有結果。
佛陀說做夢有結果嗎?你一個晚上做五個夢,你第一個夢做到轉輪聖王,七寶千子,而結果呢?結果你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那麼這個螞蟻就喊冤那,說我第一個夢的七寶跑到哪裡去了呢?沒啦!因為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今生的果報不是你的全部,那是因為你過去生剛好有一個善業,那個能量釋放完就沒了,覓之了不可得。
你說我現在再幾十年後找你的身心世界找不到了,沒有,人生不可能重疊呀,沒有一生是重疊的,人生每一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你說大海撞出的水泡沒有水泡是重疊的。我們經歷過無量的人生,沒有一生是重疊的,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思考模式不可能。所以每一個夢都是獨立的,而結果都是一個就是沒有結果。
諸位,你今生叱吒風雲,你的結果只有一個是沒有結果;你今生非常不堪,你也沒有結果,因為你的業力釋放完了。然後你再打開另外一個抽屜,再受用另外一個果報。所以知道人生只有過程這個很重要,死歿無常就是告訴你自己,你要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沒意義的。
就是說得到人身不容易,講一句簡單的話,就是你要做一些你帶得走的,人生有些事情你真的可以帶走,來生繼續受用,真的是有,但是你不要老是做一些你帶不走的,你浪費時間,說實在的,死亡到來的時候你非常失望,你所有都帶不走,你情何以堪呀?我們每一個人都活了一輩子,有些人臨終的時候是滿載而歸,他歡歡喜喜的帶著他的資糧去面對他的來生,今生沒有空過;有些人是把今生完全花在世間的生滅的因緣,臨終的時候,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了,他充滿了悔恨離開了今生。
淨界法師:不要覺得人生虧欠了我們
不是說我們觀了無常觀、觀了因緣觀就能夠放下,但至少比較淡薄。一個人,只要你內心過得去,你能夠跟自己溝通,做起來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理論的基礎,不表示我們馬上做到,但是你能夠說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論通得過去,你再勉強自己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相對容易。
如果理論都通不過去,那你這種修行也不會持久,因為你根本沒辦法說服你自己,你只是一種勉強的事修。佛陀要把這個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緣的乞丐帶回家,他會告訴你,你在外面流浪,後果是你什麼也沒有得到,然後你自己弄得傷痕累累。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他說有一個商人,做生意的過程當中有人跟他借了半個銅錢。一段時間以後,這做生意的想:我應該把這個錢要回來,借了一段時間了!他就準備去找這個某甲,要把這個某甲的錢要回來。可是這個某甲住的地方前面有一條河,所以這個生意人只好找了一個船夫把他載過去,就花了兩個錢。
結果去找這個某甲的時候,他剛好不在,就落空了。那只好怎麼辦呢?只好又找船夫把他載回來,又浪費兩個銅錢。所以,他去找這個人花了四個銅錢。這個人本來借他多少?借他半個銅錢。結果他半個銅錢不但沒有找到,一來一回卻花了四個銅錢。
這個做生意的人是誰呢?就是我們凡夫,我們就是這樣弄的。每一次臨終的時候,我們心中有遺憾,總是覺得人生虧欠我。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地說「欸,剛好,我應該走了」?沒有!那麼你心中有所遺憾。糟了!你會在來生裡面尋求彌補。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人生本來就不公平,因為你這個業力本來就不只是算今生的,它多生多劫算。但是我們從今生來看,總是覺得人生有所虧欠。我這麼努力,我怎麼活這麼短?好,你覺得人生虧欠了你,所以怎麼辦呢?那你就再來一次唄。再來一次的後果,你損失更多:你本來是要要回半銅錢,結果損失了四錢。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是時候該看清楚生命的真相了。在三界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除了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外,是什麼都沒有得到。應該怎麼辦呢?該回家了!其實我們家有很多東西。所以我們開始內觀真如,啟動我們的真實智慧;一心三觀,來啟動我們的自性功德力。
所以《法華經》的前十四品,從<方便品>一直到<安樂行品>,佛陀講的就是這個觀念,權法妙、實法妙,怎麼利用方便法門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怎麼用真實法門啟動我們真實的功德,形成了一種內外兼修的蓮花式的修學。外有蓮花,就是權法,我們修習各式各樣的方便門來莊嚴其生命;第二個,我們啟動內心的功德,就是蓮子。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跡門,本跡當中的第一個,跡門。
成剛長老:說我非得這樣,非得那樣,這就是業!
世間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事情都是對立紛爭的,好壞紛爭在心中,憎愛縈惑在心中,取捨又交替在心中,心亂如麻,整個身心就會煩燥、痛苦,甚至起惑造業而受苦報。
我們佛門說:「少一事不如無一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所謂好的事情,體性空寂,無我我所,畢竟不可得,所以好的事情現前,我們也莫作好想,也別去貪著,也別狂妄,保持心上的平衡、平靜,瞭然無事。
壞的事情現前,也莫作壞想,也別嗔恨,也別嫉妒,也別危害,心裡保持平靜,也瞭然無事。
我們心裡沒事了,好事、壞事都沒有了,這個時候理智清楚,智慧開發,福慧增長,諸佛護念,一切通利。佛就是無事人,說有一物即不中嘛,不中就是不行,我們得把心上的一切生死塵勞都排遣了,心上沒有一物了,那麼佛法自然現前。
世間這一切事物都屬於塵,塵是染污義。我們在這一切事物上生心就叫勞,勞是指心說的,在這一切事物上生心,被塵染污,就是生死塵勞。
現在我們重心轉移了,要把心從貪著世間這一切事物上面轉移到佛法僧上面來,也就是決定要放捨生死塵勞了,所以心裡就不能再有世間這一切事物了。
我們心裡無事了,心在道上,在佛法上,自然就沒有牽掛、障礙了,就沒有坎坷,沒有逼迫,沒有系縛了,這樣才能四大調適,氣血周運,百病皆瘥,精神提高,智慧增長,一切通利,所以心裡必須得無事。
心裡若有事,我們念佛就念不起來,心裡一煩燥,就會身心病苦,甚至怨天尤人,而起惑造業。佛說,「清淨安樂,道不失矣」。得保持身心清淨,心上通達無礙了,才能福慧增長。
道在心上,以通達無礙為義,我們要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心上有沒有道,就是看看我們心上通沒通達無礙,若通達無礙了,說明我們心上有道。若還有一物障礙在心中,就坐臥不安,無可奈何,就苦得不得了。
我們越是系縛、逼迫、障礙的時候,越是罪業增長的時刻,我們自己可以檢驗,若想心上有道,必須心裡無事。
我們要少欲知足,清淨自活。就是說我們要一切隨其自然,別強行主宰。
說我非得這樣,非得那樣,隨執一邊,那麼就被這種事物所障礙、逼迫、系縛了,這就是業,也是苦,也是生死。
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可以了,如果再貪得無厭,就會適得其反,走向反面,招惹麻煩,導致苦輪。
我們但發心好好修學佛法,覺悟淨化自己,但把因修好了,不用求,因為因上不貧窮,果上自然富貴。因上沒有,求也是空想、也是苦、也是業,求也不會現前,一切不從求中得。佛說:「心淨則佛土淨」。
隨著我們心不斷地覺悟淨化,因心成體,唯心所現,我們未來的果報、境界就會殊勝起來。這就是說,心好一切好,心若不好,想一切好起來,無有是處,也不可能。
我們發心學佛就是要覺悟淨化自己的心,就是要洗滌塵垢,去掉染污。什麼是塵垢、染污呢?就是我們心上的貪、嗔、痴等八萬四千種生死習氣、惡習嗜好,要通過修學佛法把它減損斷除,這樣自然身心安貼,安穩、貼切,所以我們要少欲知足,清淨自活,一切無所求。
道從低處得,我們在世間不要爭利,不要一事當前,總要表現自己,要往後撤步,不要紛爭,也不要鬥亂,保持心上的平靜、平常、平等,這樣諸佛護念,善神守護,一切通利。
我們的生死習氣、業障非常重,很難推開局面,所以我們在自己主觀能動地發起修行以外,還要依靠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還要一心念阿彌陀佛。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能使我們宿業消除,現在安樂幸福,將來上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畢竟得作佛。(摘錄自《三皈五戒十善》)
淨界法師: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也曾經受了很多的果報,所以因果的相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現在這個業力的問題,已經沒辦法去解決了,因為這個業太多了,現在的關鍵在哪裡?就是說你要怎麼去操控業力,你有兩個選擇:用自我來主導它,我們習慣性面對生命的時候,想要去主宰它,這就失去了真如的這個摩尼寶珠了。諸位,我們對生命只有兩個選擇,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須放棄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須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你只有兩種選擇。我們必須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所以思考的改變,在佛教裡面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因為你斷惡修善這個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斷惡修善,顯不出佛教的殊勝。現在關鍵就是說:當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怎麼面對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來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導我的一切,讓我今生活得快樂,可以!你會用你的第六意識的智慧,讓你所有的善業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對不起,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我們講過,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啟動輪迴的業力,你只有放棄了主導權,真如才會出現。
在《涅槃經》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有一個富貴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時候,有一個打扮很莊嚴的女眾來敲門,這富貴人家問:「你是誰啊?」
女眾說:「我是功德天。」
「你能夠給我什麼呢?」
「我可以給你種種的人生的財色名食睡,種種的快樂,讓你今生活得非常殊勝快樂。」
「唉呀!」這個富貴人家說:「那我非常歡迎你。」把她請家裡面來。到了晚上的時候又有一個女的來敲門,就長得極度的醜陋,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
「我是個黑暗。」
「你能幹什麼呢?」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樂通通破壞掉,我要給你種種的煩惱跟業障。」富貴人家說:「那我不歡迎你。」
黑暗說:「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樂,你就必須吸收痛苦。」那麼這富貴人家就拒絕了,就把她們姐妹都趕出去了。她們姐妹就到另外一個貧窮人家,這個貧窮人家呢,兩個都收了。佛陀說這個富貴人家,是一個覺悟的菩薩,他成功的拒絕人生的快樂,所以他才能夠拒絕人生的痛苦。那麼這個貧窮人家是誰呢,就是生死凡夫。
諸位,當你要去追求快樂的時候,你要永遠記得:你一定會付出代價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償失。輪迴的快樂,給你的快樂太少,但是它對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實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但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輪迴呢?因為我們老是記得好的那一塊,我們老是記得生命給我們好的這一塊,我們對它的愛取,永遠停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我們曾經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後就不斷的攀緣它。所以我們很少人會看到生命的本質,你看看佛陀怎麼解釋輪迴,他說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實你說刀鋒上的蜂蜜,我們能夠有多大的快樂呢?但是你舌頭被割傷了,這個痛苦是長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們放棄對輪迴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輪迴,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條件,一定要把對人生的主宰先放棄。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業力,你的人生充滿了業力,從你心中創造的佛號,也充滿了業力,這個佛號不是往淨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我們現在只有兩種選擇,為什麼富貴求道難,因為你福報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這個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積了這麼多的善業,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義工,廁所沒人掃我去掃,飯沒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該享受的時候了。所以越是富貴的時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臨終的時候,綁住你的生死業力低一點,你現在就要慢慢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第七意識是很可怕的——恆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不可怕。
諸位我們要現在我們要知道,臨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不要怕第八識。第八識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只要沒有第七意識來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輪迴的力量。第八識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識兩個連在一起。如果你沒有自我意識,第八識,有什麼用呢?它是這個分散的業力嘛!但諸位,你千萬不要讓第八識跟自我結合在一起,第八識這種分散的片段業力,當它被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種自我意識串起來的時候,那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改變第八識,因為你現在已經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去把無始劫所造的業懺乾淨,不可能。但是現在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我,不能讓這種片段的業力,把它串成一種輪迴的力量,這是我們要做的很重要關鍵。那麼要阻止第七意識的活動,就必須放棄主宰。因為第七意識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識的業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
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放棄對今生的主宰,這個時候你生死的業力就全盤的停下來,全部的停下來,這個輪迴的機器就慢慢慢慢停下來。我們過去的懺悔業障,只會讓輪迴的力量部分的消滅,但是你修無我觀,使整個輪迴的機器整個停下來。所以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這個對你生命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摩尼寶珠——真如。
淨界法師: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
這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呀,它的態度是這樣,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哎,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准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啓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
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
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回的力量。
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