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應適宜

念佛的方法,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了全部的藥品。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聲念,或者小聲念,或者金剛念,或者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以趕走昏沉。散亂的時候也是。若經常大聲念,就會導致生病。別說普通人不能這樣,就是身體極強健的人,也不可以經常如此。一天之中,熱了就脫衣服,冷了就加衣服,為什麼對於念佛了脫生死這件事,就非要執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適宜的呢。這樣怎麼能說是知道佛法呢!

又有提倡掐念珠記數的,這樣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一句一掐,不會輕易放過每句佛號,這樣心容易歸一。弊端是,靜坐的時候掐念珠,就會使心難安定,時間久了容易導致疾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種種的不一樣的地方,怎麼能只執定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調停從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況令行規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據自己的精神情況來定。哪裡有個死規矩要每個人都來遵守呢!精神用的過度後,不是退墮了,就是生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方法,才會有益無損。

——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


印光祖師綜述念佛人的種種誤區

作者:印光大師

一、修淨土者應當修學的經典:

《印光大師文鈔》中摘錄淨土行人當學習經典如下:

1、淨土五經:《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

2、 《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全集》新版共六本、《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陰騭文》、《壽康寶鑒》、《臨終須知》、《龍舒淨土文》、《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法苑珠林》、《淨土聖賢錄》及其他淨宗祖師語錄等!

 

二、修淨土者應如何對待經教、參禪和修密?

A:禪律密淨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眾生分上論,則非修淨土法門,決難現生了脫。以余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淵懸殊。不知此義,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難得真實益。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上聖下凡,修佛道者之歸宿處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盡華藏世界海諸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者乎!

B:禪宗功夫,雖到大徹大悟地位,以煩惑未斷,猶不能即生了脫!

C:密宗雖雲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D: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時節因緣,實為根本。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為無益,而又害之!

E:但能通達經論,悟明心性,而煩惑未斷,依舊輪回!

G:「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

F: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反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 罕得其實。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衰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淨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若欲即生了辦,舍此未由。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禪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

G: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H:淨土法門,決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

I: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沉,可見自力佛力難易!

J:以禪為淨,以淨為禪。俾念佛者不致力於信願,而致力於參究,縱有所悟,由無信願,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未斷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

K:古德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也。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已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又難矣!

L: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若不先將淨土法門之所以,徹底明瞭,其於種善根,明教理,則或有之,於即生了生脫死,或恐無有希望。以注重讀誦研究,以期開悟而自證。不複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業,欲仗自力,於現生中了生脫死,甚難甚於登天!

M:末世眾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決難如願。至於各宗法門,俱應研究。而智識淺鮮,世務紛繁之人,何能兼顧。欲學余宗,必須淨土已得大通,了無疑惑,方可。若淨宗不通,一學余宗,稍有所得,便將淨土置之度外。將來所得之益,只可作將來得度之因,決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今之學佛者,多半皆屬好高務勝,欲於大眾前作大通家,並非為了生死而學佛也。

 

三、如何念佛?

A:念佛人忌靜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久則受病,臥時亦然!念佛人忌臥倒姿勢出聲念佛,傷氣;

B:念佛人宜小聲念念,默念念,忌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否則必致受病;

C:聚道友念,宜分三班,一班出聲繞念,兩班靜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過勞。若一同出聲念,久則過勞,或致受病;

D:念佛須聲音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E:念佛人當善調身心,心遠離妄念,身得閒暇無病,方可辦道;

F:念佛忌夾雜:舉其正夾雜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舉其邪夾雜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雜藉修外道法!不夾雜定義除信願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非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須發願!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G:善導大師示「專修」與「雜修」。專修指:1、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2、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至心回向,亦可名專稱) 3、意業專念。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嚮往生,以心不存一,顧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

H: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至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至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

I:若是精修梵行,禪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回嚮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

J:淨土修行之法:1、退可閉關專修!2、中可世間隨緣念佛!3、進可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可!

K:念佛人忌去不淨之地,如廁所、浴池等場所出聲念佛,當默念為益。

L:念佛人忌涉獵外道典籍,修持外道之法煉丹運氣及扶乩等法。

M: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出聲念,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可念四字!因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單念四字較易成片!唯刻七打七,可以專持一句佛號!

N: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

O: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文鈔三編卷二複卓智立居士書四)

P: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文鈔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

Q: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R: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複)

 

四、持名念佛與觀像、觀想念佛:

A:觀像觀想,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

B: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

C:古德謂:境細心粗,觀難成就,或起魔事。非謂絕不許人修觀。亦非謂修觀通皆著魔也;

 

五、念佛與持咒、誦經:

A: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

B:(對密宗持咒的開示)竊以借此可以消除罪業,切不可妄求神通。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得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將累劫多生怨業現前,容易著魔。倘以此心為消除罪障,助長修持,仍須念佛,或有好境!

C: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

D:持咒一法可用助行,不可持咒為正行,念佛為助行夫持咒一法雖不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尚可矣!

E: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 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則懈惰放廢,故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

F: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

G:修持非釘樁搖櫓之行,須活潑潑地,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帶,則成無所依倚之修持矣(若年近半百,不可研經,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宜分做幾期,某時研究,某時持誦。研究不得逾限。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過度,因茲受傷。所謂:「翻嫌易簡卻求難,弄巧成拙深可憐」!

 

六、念佛人的種種誤區和魔境:

A:未得一心前,斷斷不可萌見佛及求感通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師姐注:怨家指冤親債主),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心無正見,便會著魔發狂。故見佛當順其自然,不可急切求見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當也。

B:淨業行人,所見聖境,不可向他人亂說,否則說之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除向善知識求作證明者除外!(師姐注:此處指不得炫耀,如果自己拿不准,為了求證或說明某個相關問題而向善知識求教或與之討論是可以的),或見一切聖境,即不可生歡喜貪著心,又不可生恐怖驚疑!不宜常欲見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C:修淨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

D: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否則易入魔境,但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往之心,則無魔事!

E:不可妄說勝境界,犯大妄語戒,墮阿鼻地獄,除求知識證明外但不得說。若以躁妄心,冀勝境界,易著魔!

F:心地清淨,聖境現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貧兒拾金,作極喜顛狀,即有此狀,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

G: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

H:修行有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見蓮花,或聞到香氣,不執著則為好境界,為淨業成就之驗相。

 

七、佛現前時應如何驗證真偽?

A: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B: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 (師姐注:如果見到聖境後持無所謂、不關注、可有可無、不執著、不追求、不分別的態度,境界反倒更清楚了,就是真聖境,如果持此心態後境界消失了,那麼之前的境界就是魔境)。

 

八、念佛人忌不重視「臨終助念」

A:開示亡者,一心念佛,勿作留戀掛礙!

B:令家屬輪流為亡者念佛(一人念半小時輪流念)!

C:去世之時能自行澡浴換衣則甚好,不能換衣則不必換,切不可搬來搬去令亡者生嗔心不安定!

D:念至斷氣後再念三小時!

E:僵硬處以熱水熱敷!

F: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戀心,便難往生。

G:死後,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陸、念經、拜懺,以此等事,皆是做場面耳,虛張聲勢,殊少實益!

H:又喪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I:又將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隨佛往生想!

J:凡臨終人,神識錯亂,若服大悲水,可令神識清明!

K:念經、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無間斷,念經則不能,如念佛不間斷,又念經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勸人念佛;

L:往生四種瑞相:1、面色光澤;2、屍體柔軟;3、面帶笑容;4、頂熱炙手。

 

九、念佛人往生時忌犯的三種過患:

A: 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忌求人天福報;(師姐注:臨終一念極其重要,宋朝國賊秦檜本是雁蕩山的大修行人,只因臨終一念求人天福報(眷戀紅塵)而轉世為人,因其前世修了大福報,所以做了宰相,這一世他貪求富貴和權利而忘記了修行,因而最終墮落,落得千古罵名和七世為豬的下場。修行人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佛法講究福慧雙修,沒有福報的人有病苦災禍、萬事不順,也因沒有法緣而無法修菩薩道度眾生,因此菩薩成佛之前要修100劫的福報。但是我們不能貪求福報或者把修福報當作終極目標,我們修行的目標是要脫離六道了生死,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貪求福報就無法脫離六道輪回,就會錯過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生了脫生死、往生極樂的殊勝機緣。)

B:或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於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D: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為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十、念佛明理和研究經典的切要:

A: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究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量,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於諸上善人也!

B:如妄欲作大通家,將淨土法門視作等閒,隨各宗善知識學宗教密等法門,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層,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

C:(經教研究)宜分做幾期,某時研究,某時持誦。研究不得逾限。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過度,因茲受傷。所謂:「翻嫌易簡卻求難,弄巧成拙深可憐」!

 

十一、其他注意事項:

A 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是以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此過份之狂妄心,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

B 佛菩薩像印念珠上或香盒上或骨灰盒上或衣服上皆不可買!印度香不可燒,乃以麝香添入香,令人頭昏!

(注:以上所有法要皆摘自新版《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共六本。由無為居士摘錄整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