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的目標是什麼?減輕、斷除煩惱

仁禪法師

學佛的關要及修行驗相是什麼?

印祖給我們指出,思維三苦、八苦是我們生起出離心、乃至欣求心的根本。這個地方再給我們指出一個根本,也是修行的關要:痛苦來臨的時候,我們要相信因果、隨緣了業,不再起貪瞋痴煩惱,不再造惡。

當然這是從通途教法上講。提到通途教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跟淨土法門沒有關係。淨土法門也是佛法,既然是佛法,就有佛法的共通性。對治煩惱,不起惑造業,也是淨土法門應當修習的。

碰到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逼惱的時候,不會用心的人,被苦所轉;而會用心的人,就會如理作意:這些痛苦都是我過去世所造惡業的果報,是自作自受,我沒必要怨天尤人,應該逆來順受、隨緣消業;如果再起貪嗔痴煩惱,那又是在造業,就永遠出不了輪迴。這樣善用心,修行就會從對治貪瞋痴煩惱這個根本上下手。這是修行佛法的又一個根本。

當然對我們凡夫人來講,不起貪瞋痴是很難的,那怎麼辦呢?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煩惱起來的時候,馬上能反省、覺悟到,不要再起第二念就可以了。這樣久久串習純熟了,我們的煩惱就會越來越淡,乃至最後斷除種子,超出輪迴。這是從一般通途教法上講,煩惱斷盡就能夠出輪迴。當然,淨土法門有其特別之處,那就是依佛的大悲願力,只要我們有真信切願,可以不斷惑業而往生出輪迴,並且絕無退轉,一生成佛。

煩惱斷減是驗相

學佛的關要及修行驗相在煩惱之斷除或者減輕

學佛法是否相應,不用問別人,問自己就知道。現在許多學佛的人,到處問別人,就是因為沒有抓住這個佛法的關要,不了知修行真正的驗相。如果學佛學了幾十年,貪嗔痴種種煩惱反而更重了,那肯定學佛學錯了;貪嗔痴種種煩惱減輕了,那說明學佛學對了,這就是學佛的驗相,就這麼簡單。你抓住了關要,就有這樣的驗相。

一般來說,學佛到一定階段之後,基本上不會因名利等去跟世間人爭吵。但初學佛的人,甚至學習過一段時間的人,容易起什麼煩惱呢?容易因為佛法的知見產生執著、爭論,甚至因為各持己見而吵得面紅耳赤。但如果學佛煩惱減輕了,即使覺得自己的佛法見解是正確的,但是不會以煩惱心去堅持,說兩次沒有用,嘆口氣也就算了,不會因為我執、傲慢等煩惱而放不下。

以前我親眼見到兩個出家人討論佛法起煩惱。其中一個出家人,文質彬彬,但是有點書呆子氣,他指出跟他辯論的另一個出家人觀點不正確,是邪見。這下那個出家人受不了了,勃然大怒,捲起袖子揮著拳頭好像要打人一樣。這就說明他學佛沒抓住關要,不知道對治貪嗔痴煩惱是學佛的根本。那個文質彬彬的出家人學佛應該學得好一點,他馬上說對不起,然後就避開了。否則兩個人都起煩惱,互不相容,真打起來就鬧笑話了。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目標要非常清楚,就是煩惱減輕乃至斷除。煩惱斷除了,那我們就能永得安樂。學佛不是去追求神通之類稀奇古怪的東西,如果經常談神說怪、說見鬼見魔等,說明這個人不知道學佛的根本,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是佛法的一個盲人。

摘自仁禪法師《觀經四貼疏講記》


認識到自己的愚痴身份和狀況,你就轉愚為智了

仁禪法師

「我等愚痴身,曠劫來流轉」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愚痴身」。佛法講,愚痴有兩種,一是業果愚,二是真實義愚。所謂「業果愚」,就是對世俗諦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六道輪迴這些因果律愚蒙不知;所謂「真實義愚」,是從勝義諦上講的,就是不解無我的愚蒙。有這兩方面的愚痴,稱為「愚痴身」。從通途教法來講,要斷除這兩種愚痴,才有可能出輪迴。

但是,淨土法門是否也必須按照通途修法,先斷除「業果愚」,然後通過資糧道、加行道,最後見道證得真實義,徹底斷除「真實義愚」而出輪迴呢?或者說,是否必須斷除了「愚痴身」才能出輪迴呢?淨土法門可以不通過這樣的修法而出輪迴。淨土法門有非常特別的地方,與通途教法有極大不同。

善導大師不是一開始就讓我們像通途教法那樣去斷除「業果愚」和「真實義愚」,而是要我們先認識自己「愚痴身」的身份,以及曠劫流轉不得出離的狀況。這一點實際上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善導大師給我們指出:如果沒有充分認識自己的身份和狀況,你怎麼會低下自己傲慢自大的姿態呢?怎麼會希求淨土他力法門呢?總之不可能與淨土法門相應。

不知道自己的愚痴身份,就會盲目地相信自力,試圖以自力斷惑證真出輪迴;相反,如果深刻認識到自己的愚痴身份及狀況,就會希求他力法門,這就轉愚為智了。我們對此可以簡單地歸納成四句話:「愚不知愚,真不可救;愚能知愚,已翻為智」。

「我等愚痴身,曠劫來流轉」,就是對善導大師《四帖疏》後面介紹的「兩種深信」中第一種深信的歸納。「兩種深信」就是「三心」(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中的「深心」。為幫助理解這裡的頌詞,我們先來學習一下關於兩種深信的內容。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上文中「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就可以濃縮成頌詞「曠劫來流轉」。可見,「我等愚痴身,曠劫來流轉」,實際上就是兩種深信中的第一種深信——「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兩種深信非常重要,第一種尤其重要,沒有第一種深信,就不可能有第二種深信。為什麼呢?因為先要認識到我們是愚痴身,而且曠劫來流轉生死沒有出離之緣,才會希求佛力,即第二種深信——「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兩種深信,是阿彌陀佛化身善導大師最殊勝的教言,是修習淨土法門必須的、不可或缺的認知,我們每一個淨業行人都應該將此背下來,牢記在心!

將兩句頌詞與兩種深信對比學習,我們對頌詞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首先要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深信自己是愚痴身,而且不是淺信,是決定深信,沒有絲毫懷疑。不要以為自己的善根福報很大,可以憑自力修行成就。甚至有些少數比較糊塗的人,被人一讚嘆,特別是被一些邪師讚嘆,就飄飄然忘乎所以,真以為自己就是成就者甚至聖者再來。

還要深信自己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從來沒有從輪迴中出去過,從來都是不得自在的。就像溺水的人在大海當中頭出頭沒、翻轉沉浮,也像轆轆和水車一樣不停地旋轉。因為永遠如此,永不停息,所以稱為「無有出離之緣」,實際上也就是所謂的「輪迴」。

現在這個出離的因緣到來了,一個最殊勝的增上緣出現了,那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攝受眾生往生西方,令其永脫輪迴、一生成佛。這是我們出輪迴的唯一機會,沒有第二條路。如果你覺得還有第二條路,甚至第三條路,認為佛法裡面法門很多,那說明你沒有認識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真正看清自己的根基,以為自己是上根利智,靠自力可以出輪迴;還說明你沒有真正認識到淨土法門的殊勝性、特殊性,對淨土法門沒有真正的信心。這樣的人是不自量力,這樣能否出輪迴呢?不好說。

如果連慚愧心都生不起來,對輪迴的出離心都生不起來,那一切都無從談起,不用說修淨土法門,修任何法門都不可能成就。所以,善導大師這段教言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牢記。

——仁禪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


學佛人年輕時要立志,不同俗輩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學佛要進步很困難,要退心卻很容易。就單單一個例子,好不容易吃素一段時間,又想著吃肉,想著紅塵事情。退道心是很簡單的,修行要立志。弘一大師有講過學佛要注意幾點,一個是惜福,習勞,還有個要自尊。這個自尊不是一般理解的自尊心,現在人講的自尊心都是面子問題,這點不算。自尊就是要做出個榜樣,不能含糊,見賢思齊,這樣才能進步。

我也錄一下宋朝的翠岩禪師的《警僧銘》,

 凡一披緇,便非庸類。豈可泛常,僅同俗輩。
 立志立心,宜勇宜銳。進道進德,克精克勵。
 處眾處獨,宜韜宜晦。埋光埋名,養智養慧。
 隨動隨靜,忘外忘內。離聖離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飯,信施信饋。飽享飽餐,須慚須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隊。說張說李,雜痴雜穢。
 爭是爭非,誇能誇會。本性本真,盡盲盡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虛朝虛暮,喪月喪歲。
 可悲可憐,必沉必墜。常警常惺,滅殃滅罪。

《警僧銘》很好。中國的祖師很偉大,寫了許多語錄,文采飛揚,義理深刻,發人深省。他們不僅道德好,修持好,而且文采也很好。這點很不簡單。能做祖師的,鬼神欽佩的,都是很了不得的。好比近代弘一大師,持戒清淨是一點,而他的文字功,也是了不得。持戒好的人,應該是不多,但也會有。但能達到弘一大師這樣子持戒好,文字好的人,卻非常少。這篇《警僧銘》,大家可以唸一唸。背一背,按現在話來講,就是很有正能量。雖然他對僧眾講的,但對在家弟子仍然有很積極作用。

這個開篇就說,不要把自己當成庸俗之類。學佛的目的是完善我們的人格。人成即佛成。儒家也講要止於至善,要有立志,有目標。就要向聖賢看齊,向善知識學習。善知識的功德很大,超過佛,因為佛已經入滅了,他只有留下法,這些法要如何活起來,生動起來,就要尋找善知識。

如果作為在家人,要看佛說吉祥經。開篇就講,“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親近有德者,是為最吉祥。”人要多親近善知識,所有善知識中,以修行人為尊貴。你要親近善知識,也要有資糧,過去曾經結過這個緣分。才是可以。大家不要小看出家,好像出家很簡單,你沒有緣分,沒有人肯收,那就是福報不夠了。要親近善知識不容易。

走江湖這個名字其實是來自禪宗。江是江西,湖是湖南。唐朝時,百丈禪師,馬祖道一都在江西湖南兩地弘法。天下的禪和子都羨慕而來,來參禪學習。所以叫做走江湖。趙州八十尤行腳,講的趙州古佛到了八十歲,仍然到處去參訪。禪宗非常注重參訪善知識,近代虛雲老和尚就是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所以天下名山中,如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道場,學法華經的,都往天台山。學華嚴經的,都往五台山顯通寺。學禪宗的,就往高旻寺等大叢林。這些都是大善知識住持的地方。

到要參訪善知識,是要有條件的。現在人去寺院拜拜,遊山玩水的,不算參訪。以前人去參訪,都是帶著疑情去的。他有了一定的境界,然後再去求驗證,找善知識驗證。但如果我們還沒有境界時,先要培養好福德資糧,然後善知識一點撥,就好了。善知識就是給你點撥作用的。

這時代仍有許多大善知識住世,你能否親近到,看到善知識的光芒,就需要你的福報。我就特別有感覺。見到一個人僧人,你看到他面貌平平,舉止也一般,你會忽略他,看不到他的功德。為什麼,因為有業障就看不到他的功德。就像買寶貝,首先要識寶一樣。你沒有功德時,你怎麼能看到他的功德呢。這就是一種感應。

修行要立志,一個人志和腎氣足不足有關。小孩腎氣足,你問他長大要做什麼?他會說當科學家,當天文學家,他不會說,我長大了去當普通工人就好了。為什麼,他腎氣足,所以志向高遠。越長大,腎氣不足了,他志氣就沒了,到了老年,腎氣虛弱,就想著曬曬太陽,回憶一下往事就好了。

在中醫上看,人耳朵高的人,志氣就比較高,心也比較高。心高是可以,但氣不能傲,氣要收斂起來。這就是了不得了。像趙州八十能行腳,走著去參訪善知識,虛雲禪師114歲還能上雲居山,把雲居山興旺起來,這可見他們的志氣之高,非同俗輩。

修行要立志,意志力也特別關鍵。比如鑑真大師他東渡日本,前面五次都去不了,最後一次,眼睛都瞎了,他最親愛的徒弟也死了,他還是憑著堅強的意志到了日本。人能立志,他的潛能是無限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腎精,從先天時父母給的。身體垮了以後,精神上也就垮了。像年輕人,為什麼要立大志,多學習,尤其是關於智慧的,佛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都可以學一學。現在精力好,記憶力也好。佛悟道是在三十五歲,六祖得法是在二三十歲,弘一大師出家時是三十九歲,但他出家前,已經很有名氣,二十文章驚海內。年輕時文章已經很有名氣了,他功底已經非常好了。不要等到了老年來學,除非你老了身體還特別好。

 


學佛與不學佛的差別

嘎瑪仁波切

一、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差別

學佛和不學佛,本身就是差別。

或許有人會說,不學佛一樣可以生存,一樣可以通過勞動改善物質生活,通過娛樂改善精神生活。此外,我們還可以信仰其他宗教,為什麼要選擇學佛呢?

關於佛法,有很多定義。有的說佛教是文化,有的說佛教是哲學,有的說佛教是宗教。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是很完整。如果用一句最簡要的話來定義佛法,我認為,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的方法。

也有人會說,解決痛苦的方法很多。無聊了,看看電視是解決方法;痛苦了,喝喝酒也是解決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使痛苦得到暫時轉移。看完電視如何呢?一樣還是無聊。酒醒之後如何呢?依然還是煩惱,甚至可能更煩惱,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

也有人會說,改善生活條件是解決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樣的話,古代帝王就不應有煩惱。因為他們集世間財富和權利於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那麼幸福是否就和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煩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煩惱。由此可見,改善生活環境並不足以究竟解決人生痛苦。

也有人會說,我們還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過對神的祈求,通過外在拯救拔除人生痛苦。

但是,我們要知道,解鈴還需繫鈴人。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源於自身無始以來的貪、嗔習氣,源於往昔造作的無量惡業。只有剷除這些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心困惑,滅除苦果之因。

沒有煩惱的話,走到哪裡都安然自在。學佛和不學佛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裡。

二、你為什麼學佛

有因緣接觸到佛法的人,往往因為學習佛法的動機和心態的不同,受到的法益也會有所不同。

1、苦痛恐懼的驅使

有些人因為遭遇很大的苦難,身體受到嚴重的病痛,或是家庭、工作、感情等有很大挫折,才想起接觸佛法。有的人是因為做了壞事,怕死了墮地獄。所以,想請佛菩薩原諒。這樣將學佛的定義和佛法的範圍想得太小,產生的效果必然很有限。

2、祈求世間好福報

有些人學習佛法是為了追求現世衣食住行的滿足快樂,或追求來世的福報,或為得到佛學上的學位等。現在很多人誤解藏傳佛教,以為可以求財得財、求官得官、有求必靈。所以,有人為了追求事業的發展、工作的順利高陞、財富的增加等等來拜師求法。這種為了現世和來世的天人福報而學佛的心態,對佛法法益了解還是很有限!

3、自他究竟解脫而修行

什麼才是比較究竟的學佛動機呢?世間永遠沒有永恆的事物,世上的一切本來就在生老病死的無常中。所有人世間享有的功名利祿和天人快樂的種種福報,都會在無常中來到,又在無常中消失,包括我們最執著的身體也不會永遠屬於我們!

所以,我們前面所說的學佛動機,所受到的法益,不是沒有,而是很短暫。在我們理解無常的道理以後,不要單單隻為了暫時脫離痛苦或暫時的福報來修行佛法。要將學佛的眼光放遠一點:

要為了自己脫離這一切痛苦,也要讓所有受苦的眾生脫離一切痛苦;要為了自己得到脫離輪迴永久的快樂,也要讓所有眾生得到脫離輪迴永久的快樂。這種為了自己和眾生究竟解脫的廣大心態,才是真正的究竟,也才能得到真正究竟的法義。

三、佛化家庭

有不少人對學佛這件事,有偏見。認為「無事不登三寶殿」這句話有道理。你有事兒才去求佛,沒事就躲得遠遠的;有事就投點香火錢,磕幾個頭,沒事連廟門朝哪開都不知道。這是把佛菩薩當成貪官污吏嗎?就是在世間對親朋好友也不能這樣啊,更別說你還有求於佛,求陞官發財、求生兒育女......無限地去釋放你的慾望。這些都不是真正信佛,只是自私的迷信。

不少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看到別人信佛學佛,特別是年輕人信佛學佛,就去問人家:「你怎麼學佛啦?你年紀這麼小,信什麼佛呢?難道失戀了?難道離婚了?難道生意失敗了?難道身體得病了?」滿腦子都是負面的東西。太太看見老公要信佛,就很不高興:「你是要出家嗎?你是不是不要我們這個家,不要我和孩子了?」父母看到兒女學佛,也哭哭啼啼:「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學什麼佛啊?這是不想管我們了嗎?白養活你了!」學佛和出家是兩碼事,出家沒有那麼容易!現在大學生那麼多,你見一個就問人家:「你想做大學教授啊?」這個邏輯不奇怪嗎?

學佛,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很多南方的弟子經常開玩笑說,「上師那邊是托老所!」有些女弟子的老公,原本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跟著我學佛以後,都變好了。女弟子們就非常有信心啊,到處和她們的閨蜜說:「快讓你老公信佛吧,老公不聽話就交給上師!」

托老所,就是這麼來的。一把年紀了,請上師來調伏,她們覺得心裡踏實。老公以前脾氣很壞,學佛後變好了,懂得體貼太太,對老婆而言,就是一種解脫。雙方互不傷害,相敬如賓,境界都提陞了,這都是學佛帶來的好處。

很多當太太的也有問題。有一些女弟子以前喜歡打牌、賭博,手癢得不得了,一看到麻將啊,簡直是開心得發抖。打扮得花枝招展泡夜店,喜歡喝酒,晚上K歌不回家的,很多都是女人啊。心裡空虛:到處去旅遊,熱衷各種聚會,出國購物,買名牌,發吃了什麼東西,各種自拍的照片......特別是在我們四川這個地方,女人都是老大,很多男人「耙耳朵」,在家裡看小孩,女人們在外面打麻將、賭錢、喝茶。因為信佛了,學佛了,這些讓老公頭疼的太太,也都改變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壞習氣是幾十年累積下來的,讓一個人皈依後,馬上就變成佛菩薩那樣,什麼缺點和毛病都消失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些弟子的另一半喜歡和我告狀:「上師啊,你管管你的弟子吧,脾氣這麼壞,還學佛呢!」我每次都會問他們:「請問,我的弟子在學佛以後有沒有一點小小的進步?」都回答說:「有」。這就對了嘛!你要讚美他們比以前進步了,畢竟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

如果皈依了就能馬上變成佛菩薩,那學佛也太容易了。要學會等待,多一點耐心,兩個人一起改變是最好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學佛,慢慢變老。」這是佛化家庭最浪漫的愛情了:為了利益眾生,從攜手世間的快樂,直到一起成佛;從短暫的人天福報,直到究竟的解脫大樂;從關愛自己的小家,到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才是相伴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四、佛度有緣人

在佛的眼中,每個眾生都如一個透明的水晶球,任何起心動念,是善念還是惡念,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們會因為你遭受苦難而同情你,也會因為你獲得快樂而為你高興,但是佛絕不會跟著你起心動念,如凡夫俗子般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原因是什麼?佛已醒來!

一個醒來的人,看到一群人在做夢,有人哭,有人笑。他知道那些夢都是假的,他知道哭的人是被惡夢所恐嚇,笑的人是被美夢所打動。所以,佛不會陪著做惡夢的你哭鬧傷悲;也不會和做美夢的你一起手舞足蹈。佛對每個眾生都觀察得非常細微,沒有一絲一毫能夠瞞過佛的眼睛。

佛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哪怕是多麼惡劣的壞人。在佛的眼中,所有眾生都如現世父母一樣,沒有任何差別。佛會盡他的所能去度化一切眾生,但這並不代表每一個眾生,他都能度。佛會想方設法讓所有做夢的人醒過來,可是就有人想繼續睡覺,不願意醒;有的人是已經醒了,不願意睜開眼睛,繼續假裝睡著。就像一個擅長游泳的救生員,他一定會竭盡所能救助掉到水裡的人,但是對那些不願意被救的、執意要自殺的,再優秀的救生員也沒有辦法。非要願意死,自有他的因緣。

有些人認為:佛菩薩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嗎?為什麼只度有緣人呢?是不是有分別心,只救好人,不救壞人;只救親的,不救疏的?當然不是!佛度有緣人,並不是佛捨棄了某些眾生,而是佛只能度化那些願意被救度的人。就像你想要曬太陽,要到室外或者打開門窗,讓陽光能夠照到你,如果你不願意,總是把自己包裹在黑暗中,無論外面陽光多麼燦爛明媚,和你也沒有關係。信佛的人,想要被佛菩薩救度的人,佛菩薩的加持力自然而然會進入他的身心。

 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傳教45年,留給我們無上殊勝的聖妙佛法。2500多年來,利益著一代又一代無量無邊的眾生。世界上哪有像佛教這麼好的大學?告訴我們人人皆可成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導我們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最有意義,如何遠離身心的煩惱與痛苦,如何獲得短暫的人天之樂以及究竟的解脫大樂。虔誠信佛的人,可以生活得平安喜樂,遠離煩惱紛爭,通過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獲得圓滿的人生。

五、你要到什麼時候才信佛?

很多人都會想:等我解決了溫飽後,就有機會心靈空虛了。那個時候,我會尋找信仰,考慮是不是信佛。

現在,基本上全中國人民都解決了溫飽問題,在奔小康。從小康又奔小資,從小資又奔大資,從大資又追求做土豪。很多人都有房、有車、有錢了,吃高檔食品,喝洋酒,穿西裝、打領帶,皮鞋擦得亮亮的,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名牌都穿在身上。可你的問題依然存在,物質上的獲取解決不了心靈上的痛苦。

你真的富貴嗎?你的靈魂呢?如果只是在破銅爛鐵外面鍍一層金,一遇到化學物質腐蝕,馬上就恢復破銅爛鐵的本來面目。外表看起來,像個富豪。內心真正達到了嗎?很多人的內心,還是停留在貧窮、相互競爭、怕吃不飽所以搶東西的年代。

譬如:丟幾百元錢在地上,那些穿著體面的人,照樣搶著去撿,為了爭著搶錢大打出手,撕破衣服的大有人在。

撿到錢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還給別人,而不是看誰能搶到。因為那根本不是你的錢。

很多貧窮的國家,因為有了宗教信仰,不管物質是不是豐富,不會去濫砍濫伐,毀滅大自然。因為子孫後代還需要。也不會因為過度追求物質,在食品裡放毒。通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就可以看出文明的真正高度,穿什麼衣服,背什麼包,皮鞋有多亮,車子有多好,跟心靈的提陞沾不上邊。

真正的富貴,是心靈的富貴,人要做心靈的富豪。貴族精神,不是外表能裝出來的。西方人講:培養一個紳士需要三代。中國人也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內心要通過信仰去改變,要用一生的時間去付出。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就算會引經據典,甚至把佛經背下來,能說會道:《金剛經》說什麼,《地藏經》說什麼,又有什麼用呢?依然不過是一個說得出做不到的人。

學佛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精神上的裝飾品;學佛不是有錢人的標籤,也不是窮苦人的心靈寄託。學佛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需求。

六、家人朋友不信佛怎麼辦?

很多信佛的人都有一個心願,很想讓家人、朋友都信佛,得到佛菩薩的保佑。

如果周圍的人不信佛,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你以前脾氣壞,就把脾氣修好;你以前不勤勞,就要變勤勞。用利益眾生的心態對待你的家人、朋友,他們早晚會信佛。因為你變好了。

有時,會有一些弟子的另一半向我告狀:「嘎瑪仁波切,請教訓一下您的弟子吧,他又發脾氣了……」我會問他們:「你覺得他在信佛之前和信佛之後,有沒有變得好一點?」很多人都回答:「有啊。」「有變得好一點就對了!他畢竟還不是菩薩,不是佛。只要有好的變化就表示他在進步。要容許他在一段時間內,會犯錯。你們可以一起變得越來越好啊。」

不少人對信佛的人都說過:「你不是信佛嗎?怎麼還這樣?」我會告訴他們:「信佛的人咋樣?我們信佛的人還是人吶。因為信佛,我們知道自己有毛病和缺點。所以,想改變。信佛以後,心中有個佛,懂得謙虛、懂得懺悔、懂得要去改正,這點就比不信佛前強。」

所有的佛弟子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習氣。畢竟還不是菩薩,不是佛,怎麼可能沒有情緒呢?怎麼可能不犯錯呢?連出家師父也經常會有情緒,更不要說弟子們了。如果皈依之後,馬上變得和佛菩薩一樣境界了,那學佛也太簡單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佛有緣。差別只是佛緣是否成熟。【佛】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善良、最慈悲、最智慧的一面。人人都有,每個眾生皆有佛性。但是,這個緣分成熟沒有呢?有的已經成熟了,有的還沒有成熟。

所以,改變我們自己,學習慈悲地發出菩提心,努力精進聞思修佛法,迴向十方一切眾生,迴向給你們家人為首的十方眾生,希望他們的佛緣早點成熟,這是最好的方法。

有很多女弟子皈依以後,一天到晚都想著把功德迴向給老公,因為老公不信佛,想讓他盡快信佛。一年不信,兩年不信。突然有一天,老公信佛了,有的還叫著要出家。這個時候,她們就慌了,跑來求師父:「求求您勸他別出家,不要那麼虔誠。」

女眾的心比較軟,信佛的速度比較快;男人的心比較硬,有時候,顧及面子,他們不會輕易表露對信仰的渴望。但是,他們比較專一、堅定。一旦相信,就不會給自己退路,很多人都特別虔誠;女眾往往比較情緒化,遇到一點挫折,就容易退轉或反覆。所以,我們看到,佛教信徒好像女眾多,但出家的基本都是男眾。

怎樣修行而不讓身邊的人起煩惱呢?這就需要善巧。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家人不信佛,卻偏要在他面前做功課,跟他講佛法。對方如果不信,就會起煩惱。所以,我們要學會用善巧的方式去修行。

有很多弟子的家人是看了我寫的書來求皈依的。大家不是有我的書嗎?放幾本在家裡。平常就算你的家人不想看,但當他們遇到工作、生活上的挫折,心靈上的煩惱時,可能就會去翻書。

我們能做的,是慈悲地為他們播下佛緣的種子,好好聞思修佛法,無私迴向以他們為首的十方眾生,並希望他們早日因緣福報具足,能夠走上究竟解脫之路。


濟群法師

學佛是求佛保佑嗎

問:為什麼要學佛?求佛保佑是學佛嗎?

答:學佛,是因為人生存在問題。如果人生完美無缺,沒有任何問題,就大可不必學佛了。那麼,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人生的煩惱痛苦,就是對生死之迷的追問,對終極歸宿的困惑,對人生意義的探尋。所以,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斷除一切疑惑,親證諸法實相。如果不是帶著這些問題學佛,只是求佛保佑,可以算是信佛,但不能算是學佛。學佛,是學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樣的信,往往會流於迷信,乃至功利心,與學佛本身是背道而馳的。比如佛陀教導我們不要貪心,可我們卻帶著強烈貪著來到寺院,希望佛菩薩給我們這個、那個,要了平安健康,還要升官發財,恨不得還要佛菩薩保佑自己乾了壞事不被發現,這叫學佛嗎?
 

學佛與不學佛有什麼差別

其他宗教,為什麼要選擇學佛呢?關於佛法,有很多定義。有的說佛教是文化,有的說佛教是哲學,有的說佛教是宗教。其實,這些定義都不是很完整。如果用一句最簡要的話來定義佛法,我認為,佛法是究竟解決人生痛苦的方法。也有人會說,解決痛苦的方法很多,無聊了看看電視是解決方法,痛苦了喝喝酒也是解決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使痛苦得到暫時轉移。看完電視如何呢?一樣還是無聊。酒醒之後如何呢?依然還是煩惱,甚至可能更煩惱,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也有人會說,改善生活條件是解決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樣的話,古代帝王就不應有煩惱,因為他們集世間財富和權利於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幸福是否就和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煩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煩惱。由此可見,改善生活環境並不足以究竟解決人生痛苦。也有人會說,我們還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過對神的祈求,通過外在拯救拔除人生痛苦。但我們要知道,解鈴還需繫鈴人。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源於自身無始以來的貪嗔習氣,源於往昔造作的無量惡業。只有剷除些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心困惑,滅除苦果之因。沒有煩惱的話,走到哪裡都安然自在。學佛和不學佛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裡。

 

成佛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問:學佛是為了成佛,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答:開始學佛時,需要製訂一個目標,然後沿著這個目標前進。但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打破各種執著,包括對成佛的執著。所以,修行達到相當程度時,就不再覺得我在修行,覺得我已達到什麼果位。如果有這種想法,還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薩的境界。佛陀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還告訴我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在佛陀證悟的真理中,佛與眾生的差別相都不存在,無佛可成,也無眾生可度。

 

既然“心即是佛”,為何還要學佛

問:何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學佛?

答:雖然“心即是佛”,但我們目前的生命現狀是不是佛?佛陀已徹底斷除一切無明煩惱,我們斷除了嗎?佛陀已通達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們通達了嗎?“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個層面所具有的內涵,並非一切。現實中,我們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充滿貪嗔癡,充滿無明煩惱。所以,還應以佛法為指導,不斷消除煩惱,使心的本來面目逐漸顯現。那個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心,那個充滿慈悲和智慧的心,才是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的。
 

人人都信佛的社會會是怎樣

問:倘若世間所有人都信佛的話,社會是怎樣的呢?

答:僅僅信佛還不夠,關鍵是學佛所言,行佛所行。如果在這個世間,人人都能學佛,奉行五戒十善,沒有殺生,沒有偷盜,沒有相互欺詐,沒有彼此敵視,沒有自私自利。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那將是怎樣安樂、祥和的社會。

本文為濟群法師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