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大乘思想為什麼強調福慧雙修?

上淨下界法師2017年啓講於台灣

我們前面講到,當時窮子遇到父親的心態叫做「心懷恐怖,疾走而去」。這個表示什麼意思?「心懷恐怖,疾走而去」,這個窮子大乘善根退失了。所以蕅益大師給他四個字,叫做「小智德薄」。就這個窮子在整個三界的輪回當中,不斷地輪回、不斷地輪回,經過老病死不斷的折磨,他的中道思想消失了。

一個人,大乘善根是需要保護的,特別大乘善根不能給他太大的痛苦。稍微痛苦其實是一種激勵,但是你超過他的忍耐範圍,一個人「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謗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大乘思想為什麼要福慧雙修?因為一個人受到極大的痛苦,他一定會生起偏激的思想,一定會的,沒有例外。他要麼就是著有,就拼命地修福;要麼就偏空,他完全放棄。你把他逼到身心到了極限的時候,他就完全放棄,他不會發菩提心的。發菩提心一定是在安穩的狀態。

所以大乘佛法,你一旦福報耗損完了,你就是危機的開始了。大乘佛法,一個初心菩薩,是需要福報幫忙來資助的。小乘不需要修福報,因為五濁的障礙不會障礙你出離心。你煩惱越重,痛苦越深,越激發你出離心。大乘佛法不可以!大乘佛法的初學者一定要福報保護的。所以你看所有的淨土,只要攝受大乘的凡夫,他一定把淨土弄得非常的安穩。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當然,你到了初地菩薩,你內心無所住,那對你來說痛不痛苦根本不算個事。但是凡夫就不可以經歷太大的痛苦。

所以,這個窮子的大乘善根,雖然栽培了兩萬億佛的因緣,但是禁不起生死輪回的折磨,所以看到華嚴會上的那些大菩薩的境界,還是一樣,「心懷恐怖,疾走而去」了。


淨界法師:佛陀預言末法時期,這種逆向操作因緣法的惡知識很多

我們看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個預言。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佛陀的正法、像法時代,當然正氣強,這些妖邪不敢出來活動。但末法時代因為眾生的共業,正氣薄弱,所以就提供了這些妖邪活動的空間,他的子孫就慢慢出來活動了。

他們是用什麼方式活動呢?潛匿奸欺,稱善知識。他把自己這種精靈、妖魅、邪人的本位掩蓋起來,他以過去生的善業力,變現出一個出家相,可能是比丘、比丘尼的這種清淨三寶的形相。他說什麼事呢?他說自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神通力。基本上他做兩件事:第一個,顯現感應神通,他可能會經常告訴你一些事情,結果都是應驗的;第二個,妄論吉凶禍福,用這個神通感應來判斷你的吉凶禍福。他的目的是詃惑無識,恐令失心。他當然會講一些好的事,他一定也會講你未來一些災禍的事,他用這種神通力來迷惑沒有正知正見的凡夫眾生,使令他失去了正念。譬如說你未來有什麼災難,你就必須拿錢出來消災,所以他所過之處,很多人就被騙取了財物,而財物耗散。

也就是說佛教的修學改變生命的痛苦,他本來是從內因緣改變的,結果他不是從內因緣改變你,他從外因緣去改變。

我們前面說過,外因緣它是一個既成的事實,沒有人能從生命的結果去改變的,它已經長成一個水果了,你怎麼改變呢?你要改變從種子就改變了,你要改變你的因地,人生要改變要先發願。那麼這個善知識,剛好是錯誤的操作,他的操作方式跟佛陀操作方式完全不同。佛法是要我們先從內心懺悔、皈依、發願去改變你的生命,是從內因緣去帶動你的外因緣;結果這個人剛好相反,他沒有要你從內心中去修懺悔、皈依、發願,他要你拿錢出來,他用不可思議的方法直接改變你的結果,嚴重違背佛法的因緣觀,從結果改變。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沒辦法改變,因為這根本不合乎緣起法,這個是錯誤的操作方式。

這個問題不是只有你被騙錢而已,它的問題更嚴重是在哪裡呢?後面會說到。你親近這種善知識,當然你的錢就花光了,但這個問題還不大,更可怕的是你養成一種錯誤的因緣觀念,你會以為人生的改變是先從改變外因緣,然後再改變內因緣,他會給你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糟糕了!他這個因緣法的操作,剛好顛倒。佛法是要我們先改變內心,因為你外面的結果是過去的業力,你先求認命,認命以後你重新發願,由內心慢慢慢慢去引導外境。結果他剛好相反,他直接改變外境——你這個人你該放逸繼續放逸,沒事,我來幫你處理。這個是一種錯誤的因緣操作方法——直接改變外因緣,那當然結果就是沒有效果。

這是佛陀預言末法時期,這種逆向操作因緣法的惡知識很多。


淨界法師:凡夫的毛病:強做主宰,自討苦吃。

這個地方,對我們淨土宗關係密切。諸位!你淨土宗也要帶業往生,是吧?沒有一個人往生是不處理業障的。如果說,你把業障放著,你往生不了的。就是說,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讓願力強過業力,那你這個業力就可以帶業往生了。所以,處理業力在阿含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就叫諸法無我。就是,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強做主宰,然後就自討苦吃。其實,業力的可怕來自於我們自己給它火上加油,讓它輾轉相續。

比如說,本來這個人做你的兒子,這個地方因緣就很複雜。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沒有永遠善、沒有永遠惡的,所以有時候你很滿意,有時候你不滿意,因為因緣是無常變化,這個是人生的常態。問題在哪裡呢?為什麼你作為一個老師,你管別人的子女管得很好,你面對自己的子女卻沒辦法了?因為你想要強做主宰,問題在這。業力,一旦你要主宰它的時候,那糟糕了,後果叫做輾轉相續,你們兩個來生還有戲可以看。所以,帶業往生強調的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怎麼知道沒有業力把我牽走?你把今生、來生的因緣完全放棄:我不主宰了,帶業往生!

諸位!業力不是靠拜懺、持咒、念佛消掉的。業力你沒辦法消掉,你怎麼消得掉呢?蕅益大師說的,你無量劫來修持的業力,就靠你今生幾十年想要把業力消掉?你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不是今生才創造成的,那叫一個大倉庫,「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認作本來人。」①處理業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不要主宰它。叫做斷相續,不是完全消滅。你如果要完全消滅業力,你這個觀念就錯了,也沒辦法消滅。所以,佛陀對治業力,他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式,就是「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到此為止了,所有業到今生為止。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業力對你的傷害就降到最低了,叫做「放棄主宰」,四個字而已。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會不會往生,有兩個指標:第一個,你跟阿彌陀佛的因緣深不深。不管你是觀想,你是念佛,你是拜佛,不管你用什麼方式,你要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建立強大的感應的力量。這是第一個指標。第二個,你對娑婆世界的業力是不是善加調伏。你好歹要把業帶走吧?就是說,你現在對你的人事的因緣、你的子女,各方面,你還在主宰嗎?你還在主宰,那你就不容易往生了。因為你的生命就兩條線,你有往生的因緣,也有流轉的因緣。那對不起,流轉的因緣叫熟境界,是吧?而這個往生的因緣是生疏的境界。那當然就強者先牽了。如果到晚年你對人生還在主宰,那對一個淨土宗行人是非常不吉祥的。

所以,阿含經的思想就是修我空觀,不要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裡面。你看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說,你看別人家小孩發生什麼事,一點感覺都沒有;只要你的兒子發生什麼事,你就很痛苦。因為你把你這個自我意識放在你兒子的因緣,就你自己把「我」丟進去的。諸位!是我們自己多管閒事。那就什麼事都不干?不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法的意思,我們只能重視因地,不能決定結果。所以整個阿含經,它就是消除生死業障,就做這件事情——修無我觀②,慢慢把生死業力給調伏了,趨向涅槃。這是第一件事情。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節選)

附:

①頌古四十八首其一

【作者】釋慧開 【朝代】宋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②【無我】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一、人我: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二、法我:於法有此執,曰法我。

三、自我:於自己有此執,曰自我。

四、他我:於他有此執,曰他我。

然此四我,實為無我。

一、人無我:人身為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故人無我。

二、法無我:法為因緣而生,無常一之我體,故法無我。

三、自無我:自亦屬人,既人無我,則自無我,亦無待言。

四、他無我:他者於他為自,既自無我,則他無我,亦無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畢竟無我也。

--《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淨界法師:你只要改變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義了!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成佛之道,注意!找到我們凡夫最有力的位置。就是說,我們現在是非常不利,說實在的,我們無量劫來輪回到現在,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等著我們,我們心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有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等著我們,但是只要我們做一件事情,把心歸零,這個事情就變的好辦了,拉到一念心性。

那怎麼歸零呢?就是內觀,就是從今以後把精神體力放到內心的經營,不要去管外境,你什麼事情都要找個對錯,你人生就糟糕了!你什麼事情都是到底誰對誰錯,那完蛋了!那你等於是跟過去感應道交了。

其實我講實在話,如果把無量的生命打開來,人生其實很公平!你只要相信公平就好了,那我就當它過去了。

所以你看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你看這兩個人,把精神體力放在不同的地方。

眾生是把精神放在結果。你會快樂跟痛苦,這一定是結果嗎?事出必有因。那我應該在結果上怎麼樣,那你應該在結果上怎麼樣,你欠我的還是我欠你的,完了!凡夫把生命放在外在的因緣,完蛋了,今生毀了!

菩薩相信人生難得,結果不重要,在過程,我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人生。不管人生阿賴耶識釋放快樂、痛苦,這個我管不了,我也做不了主,但是我管好我的心,你有本事釋放業力,你放馬過來,反正我都有辦法把這個正負的能量轉成我的菩提的種子,我只要做兩件事:呵責、贊嘆就好!

所以你只要改變方向,那人生就很有意義了!

本來你想,我今生就是業障生死凡夫,把它受了就完了,其實不是啊,今生很有意義啊!它可以啓動你的佛菩薩法界,你也可以利用你的人生因緣,消滅你的三惡道法界,整個破妄顯真,就在你的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當中完全改變了。你要做三件事情:內觀,離相,借相三件事情,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56】《法華經》論心不論境

我們看第三的方便品,第十六面:

(3)方便品長行略說此法,後開示悟入廣說此法,火宅譬喻此法,信解領解此法,長者付子此法,藥草述成此法,化城引入此法。如是等種種,祇名十如權實法耳。

—《妙玄節要》—-

整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觀,整個《法華經》前半段十四品開顯佛慧,都在講這些東西而已,內觀,離相,借相。方便品三周說法,略說此法,後面的開示悟入廣說此法,這是方便品;到了譬喻品,三界火宅也是譬喻之法;信解品,四大弟子領解此法,長者富才也是付與一心三觀之法;藥草喻品,弟子們自己敘述自己所領解的法,也是領解此法;化城喻品,也是通過化城引入一心三觀之法。所以如是等種種的名言開示,整個《法華經》的前面十四品,只是說明十法界十如是,如何詮釋,怎麼樣呵責怎麼樣贊嘆,怎麼樣破妄顯真,把它拉到一念心性,如此而已;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此而已。

我們看成佛之道的捷徑,《華嚴經》當然是法身菩薩,是吧,《華嚴經》是屬於事修的中道實相,它是把整個把身口意現出中道實相,那叫一個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我們事修沒辦法,我們的事修還是落入權法,我們的事修還是人天法界,甚至於頂多二乘法界,但是我們多一個理觀,所以《法華經》是理觀的中道思想。

就是我做不出佛菩薩的功德,但是我已經在成就佛陀的種子,我透過一心三觀,透過即空即假即中,呵責贊嘆,我已經怎麼樣?我已經進入佛陀的家族,變成佛陀的兒子,我只要不放棄努力,我一定可以成佛,所以這個地方關鍵就在這裡。

就是說你如果是法身菩薩,那你就不要學《法華經》了,你直接學《華嚴經》了,你直接從事修表現出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們現在做不了,我們現在事相要麼落有,要麼落空,但沒關係,《法華經》論心不論境,你做的好不好,不重要,重點是你的心態要操作好,它是一個理觀的中道思想。

所以《法華經》是偏重理觀的,論心不論境。

所以學完《法華經》,你說你看他也還是在念佛拜佛,你可不要小看他,他的拜佛念佛,心中可有一朵蓮花了,那不一樣!他已經走向成佛之道了,什麼時候出現,你等著看好了,不會白費的。

所以我們等於是安住、調伏、引導,就是一心三觀,當然最後《法華經》它的後半段,開顯佛的功德是要發起菩提願的,這一點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好,今天先上到這。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