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成就的大小跟胸量有關

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關係的。你一個志向太羸弱的人,你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沒有用,因為你的胸量狹小。我們講你那個「器」,你那個杯子那麼小,你不斷的倒水,你的杯子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你看今天阿彌陀佛能夠被十方諸佛公認「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就與眾不同 。

你看「令我作佛,國土第一」,他就是有這種高超的理想。當然他這個時候只是一個很粗胚的心中的想法,還沒有經過世自在王佛的指導,但是你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就像懺公師父說的「這個人的性格是這種個性」,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結果。

比如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諸位知道結果會一樣嗎?對,不一樣。因為你為什麼拜呢?你不是身體去拜,你心不同嘛,他的心是這種心量,你是這個心量,同樣一百拜心加上去當然不一樣,心為業主。

我告訴大家,我在佛學院帶了一百多個學生,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胸量要大,你的功德才能夠大。你胸量不大,你整個格局都不會大,所有的都不會大。這個地方很重要。


淨界法師: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一樣,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得很遠,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近。 你看阿羅漢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時候,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看手中的一顆檳榔果一樣;菩薩能夠觀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夠觀察無量無邊的世界。 為什麼六根的差別差這麼多呢?答案很簡單,你有什麼樣的心量,你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我要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 在非洲地中海的南邊,有一個國家叫阿爾吉利亞,這個國家的鄉村種了很多稻米,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時候,農夫辛辛苦苦一段時間,要期待收成的時候,來了一群的猴子,猴子就把這些稻米比較好的都拿走,剩下都是一些比較差的。這些農夫就感到非常無奈,也非常的生氣。

後來,在一個村莊有一個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個辦法要來對治這猴子,他做一個鐵器,這鐵器就像花瓶一樣大,這鐵器的瓶口小小的。關鍵在這個瓶口,你的手是放鬆的時候,你的手剛好伸進去,但是你的手要把它握成一個拳頭的時候,你的手就拿不出來。它那個瓶口就剛好你的手可以進去,拳頭就不能出來。 然後這些農夫們晚上,就把瓶子放了很多新鮮的白米在裡面,再把這鐵罐綁在樹上。結果第二天看到好幾只的猴子,手上抓著白米不放,它昨天一整個晚上就跟它瓶子在較勁,它就是不肯把手上的米放了。

不管這個村莊經過了幾十年,幾百年代代相傳,幾百年過去了,從來沒有一隻猴子,願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沒有一個猴子做得到。結果這些猴子因為抓住手上這些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以後,被賣到動物園去,甚至有的犧牲它的生命。

這個道理當然不只是發生在猴子身上,其實眾生的心態都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一輩子都做凡夫呢?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他就能夠做文殊菩薩呢? 我們講「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我們今生都是為了自己來謀福利。結果我們得到什麼?我們從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著想,結果我們得到一個非常卑賤的六根,生生世世都沒有改變,就像這個猴子一樣。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所做所為都是為眾生,他產生廣大功德的六根,神通變化的六根。

那你會問說,那我的六根從哪裡來呢?文殊菩薩的六根從哪裡來?其實講實在話,我們每一個人六根來的地方都一樣。你說從哪裡來?「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寧有方所」,本來就存在。 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的生命就不斷的這樣下去嘛!這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生命一種不能改變的軌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發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當然你說那菩提心怎麼發得起來呢?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參透了,你能夠徹底的放下,你才能夠徹底的承當。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沒有高超的品德,你不可能產生廣大的胸量,不可能有殊勝的修行。


聖嚴法師:心量大福報大

有弟子問我:師父…福報和人的心量,有沒有關係?

我回答他:有大關係…福報是從心量開始,心量大福報大。

所謂心量大…就是自己擁有的東西,拿得出來捨得分給他人。

我又講了1個譬喻…

如牛踩泥地,足跡凹陷處,滯雨水有限;

如果挖1臉盆大的洞,蓄的雨水較多。

再挖成池塘,存水更多。

挖得越大,乃至成湖,湖通江,江出海,四海皆通,水則不虞用盡。

這個例子說明…幫助人越多,付出越多時,會覺得永遠不夠,自己的能力需要更強。

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多,所以更需要修持佛法,以度有緣的人。

修行佛法,如果是個人自修,只要就1個法門,努力修持即可,便是一門深入。

可是要度眾生,就不是這樣,不同的眾生,得用不同的方法,以適應他們。

因此越多的眾生,需要的佛法便越多。

自修的人…如果自覺滿足,很少有再求上進的心。

唯有和其他人接觸,面對各種不同程度,不同身分的人時;

便會發覺自己…修行的功夫不夠,深度不夠,福報不夠,智慧不夠。

因此渴望…再努力吸收佛法,像1塊小海綿變成大海綿。

甚至像1個,無限大的海綿一般,可能吸盡所有海水,學盡一切佛法。

有這樣的體驗…便是和佛法有緣的有緣人。

這種緣…不是1條垂直線,是縱橫交錯的,四面八方的緣。

因此…度的眾生也多。


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淨空法師

「含容空有」。

這是講你的心量,你的心量本來是像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每個人心量都是這麼大,都是遍法界虛空界。

現在怎麼樣?現在因為你有我,自私自利,把心量愈縮愈小,縮到連兩個人都不能包容,夫妻還要鬧彆扭,還要離婚,你說糟不糟糕?更麻煩的是自己跟自己還鬧,還活不下去,那就太過分的固執,這都是錯誤的。

要知道自己的心量包虛空、包法界,含容,含虛空,虛空都包在你心裡。容是容納,容納整個宇宙裡頭萬事萬物,他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得這么小。

古諺語有句話說,「量大福大」,量小就沒福了。

你要想有大福報,就要有大心量,像經上講的,你恢復本來的心量。

所以,佛的福報大,憑什麼?

佛的心量大,佛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佛的福報第一大,種福到佛這兒來種。

其實我們的心量跟佛是一樣的,我們不承認,我們不要了。像世尊在經教上做比喻,把我們的自性比喻作大海,我們一個人,大海里起個水泡,我們今天執著水泡是我,把大海忘掉了。什麼叫開悟?水泡破了就叫開悟。水泡一破,原來大海是我,這才真正明白了。

這種搞清楚、搞明白叫解悟,解悟解了之後要修行,修行之後那叫證悟。證悟你得受用,解悟是你懂得你沒有去做,要把它做到。

像心量之拓開我們要學,在任何境界裡要學著包容別人,要學著像孔夫子一樣忠恕之道。忠,心放在正中,不要偏,不要邪,不偏不邪就叫忠,心要放在中。量要大,那你就大福報了。

福報從哪來?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自性的福報現前,這還得了嗎?修來的福報總是有限的,要開發自性的智慧、德相,圓滿的福報,那就是學著包容。見任何都歡喜,好人做好事歡喜,壞人做壞事也歡喜,沒有兩樣,一片歡喜心,養自己的福報,養自己的智慧。

不要看到好人歡喜,惡人就討厭,那你就對立了,你就是三途果報裡頭的人。咱們總要從三途果報跳出來,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這佛就沒白學了。

恭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159集)


淨空法師:量大福大

人往往貪圖眼前的小利,所以一生沒成就。

這樁事,古今中外你細心去觀察,觀察那些失敗的人,什麼原因失敗的?

就是太小了,小名小利抓得很緊,他怎麼能成大事?

古人說,利益自己的、利益你一家的、利益你一個小團體的,這都是迷,決定不能做大事。

為什麼?心量太小。

中國諺語有所謂量大福大,他沒那麼大的福,所以大的功德、大的事業他沒分。

所謂是小家子氣,就是指的這一類。

量大的人起心動念為天下,超越國家,至少要想到這整個地球,為全人類締造幸福,這個事情值得做。

在大乘佛法裡頭還不行,為什麼?太小了,地球太小了。

大乘佛法的心,要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謀幸福。

這個量多大!這個人一定成佛,這個人的心量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有這麼大的心量,那些小名小利他看見了,沒看在眼裡,他怎麼會受它影響?

小名小利都受影響,成就不大,是凡人、是個普通人,決定不是人中豪傑,不是的。

我們再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就把他看透了!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九十三集)2012/12/28 檔名:02-040-0093


淨空法師: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報,就觀察他的度量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33集 2012年11月24日講於香港

“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雲:專接上根。”   

人生在世,沒有遇到佛法之前,確實是迷而不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茫然無知。接觸到佛法,如果不能夠深究其利,大概也會空過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這是一回什麼事。

確實如佛在經上的比喻一樣“夢幻泡影”。永嘉大師證到果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真的是夢中。一重一重的夢,六道的夢醒了,還有四聖法 界的夢;四聖法界的夢醒了,還有實報土的夢;實報土的夢醒了,才真正沒事了。六道夢醒了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夢醒了,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夢醒 了,這才是真正無上菩提,回歸自性。這一個圈子繞得很大、很大,無法想象,很不容易醒過來啊!醒過來這是大幸,了解它的真相,然後才知道,世出世間法一場空,這個裡頭享福、受罪都是冤枉的。享福不是真的,受罪也不是真的,全是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真正搞明白了,才懂得端正心念。古人說這句話,我們聽了似懂非懂。

什麼叫端正心念?為什麼要端正心念?端正心念可以出六道輪回,再端正心念可以出十法界,最後端正心念可以回歸自性。所 以,這一句話意思有淺深不同。世間人講端正心念,那就是斷惡修善,出不了輪回。能出三惡道,可是出三惡道不是那麼簡單。三惡道是出了,到人天來了,他又造 業,又造惡。如果對事實真相認得不清楚,把惡當做善,把善當做惡,這就顛倒了。人世間的壽命很有限,幾十年春秋瞬間過去了,又墮到惡道去了,像《地藏經》 裡頭說的“頭出頭沒”,頭從三惡道出來,沒有幾天就又回到惡道去了。人間的時間短,惡道時間長。餓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所以我們初一、十五祭鬼神,那就是供養他,早餐、中餐就是供養他。天道的壽命長,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人間一百年。人間活一百歲,就是忉利天的一天。你說有什麼意思。

在忉利天看人間,朝生謩死,不就這個樣子!了解之後,我們會起個念頭:我們怎樣超越六道輪回?起了這個念頭,佛就來幫助我們。我們念頭才動,他就知道了。我們有出離的心,他就來幫忙,出離六道最方便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佛生淨土。這個法子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我們今天看這一句,完全能理解,完全能肯定,這個法門真難信啊!

“稍生信解”,不是深信,能信、能懂這個人就是上上根人。不是上根人他不可能相信,不可能理解。他為什麼能夠相信、理解,這個上根是宿世的善根,過去生 中曾經無數次的修過這個法門。經上講:只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身份往生的,縱然是五逆十惡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如來。那麼 這些諸佛呢,在今天他遇到這個法門,都以神力來加持他,所以他歡喜,他能信,他能解,都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對念佛人要尊重,善根無比深厚。

“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

這就是一定遇到善知識,一定能遇到這一部經典。有善知識把這個經典介紹給你,講解給你聽,你真正明白了,信心就堅定了。這個是無比殊勝的利益,從今而後不再搞六道輪回了。不但不搞六道,連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是什麼樣的福報?世出世間沒得比啊!真實的大福報啊!

那佛的這個方法一定是“方便究竟”,就是說,極其簡單,極其容易,你才能修得成啊!

如果深,很繁瑣,你不一定能成功。這個方法太簡單了,只四個字。第一個,相信。決定不懷疑;第二個,真正發願往生;第三個,就是老實念佛。看,就這麼簡單!

“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

這是講下下根性眾生,真正是凡夫、愚癡,沒有智慧,“濁”是染污,造作惡業。這樣的眾生都能夠“悉登彼岸”,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故此甚深之法,復又‘傍及中下這是’也”。中等根性、下等根性統統都能成就。

我們再看底下第七段,講大願的核心。這第十八願。

“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

這是真的。這個地方“如來”就是指的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啊!

“世尊憫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發無上宏深大願,故號願王。”

佛是怎麼發的這個心,是為看到六道眾生太苦,希望能有個法門,令這些苦難眾生統統能得度。不但是得度,一定要度他成佛,跟阿彌陀佛平等,這才滿足彌陀的 本願。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幫助人,不是全心全力,不是幫他跟我一樣,總比我差幾等。彌陀不是的。彌陀幫助苦難眾生,幫助這一些造作罪業下根人,生到西 方極樂世界,跟他一樣,絲毫沒有差別。這個心量多大!

量大福就大。我們看一個人,他有沒有福報,你觀察他的度量。如果他能夠包容,這個人前途就很大,福報就很大,智慧很大。都從心量上來看。量小的人不能容忍,有嫉妒,有障礙,這人容量小,他不會有大成就;縱然有成就,那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但是,他不會長久。這是一定的道理,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看一個人如是,看一個家庭亦如是,看他的事業,看一個國家,看一個世界,你從這上面去細心觀察,絕對不會看錯。

我們在斯裡蘭卡看到,這個政府把人民都教好了。農村裡頭人民都很有禮貌,都非常善良。全國的學生,在校的學生,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天一定要到寺廟去接受 佛教的課程,真難得了!一般的學校星期天放假,學生都出去玩去了,他們沒有,在寺廟排著隊整整齊齊,統統坐在地下,我們到寺廟一看,兩、三千人。一個學 校,老師在那裡講課,學生坐在地下聽,那麼整齊,那麼乖,有秩序,沒有聽到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的沒看到。小朋友都聚精會神在聽老師講課,這個國家能沒有前 途嗎?這個社會還會動亂嗎?不可能。這是我們親自去看到的。你給我們講,我不相信。別說別人不相信,我都不相信。我沒見過。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地方?

我過去在湯池做了三年試驗,沒有做到這個成績。全民教育,值得贊揚!真正不可思議。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很難得,這一次聯合國有二十五個國家大使也參與了這個活動,大家都親眼看到了,沒有一個不感動。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極樂世界比他更殊勝。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課,沒有下課的時候,你往生到極樂世界進入這個講堂,等下課的時候,你就成佛了,你就畢業了。沒有畢業,不能出講堂。你看看極樂世界厲不厲害?極樂世界的人跟我們的身體不一樣,我們是肉身,血肉之軀,要吃飯、要休息,要睡覺;極樂世界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一塵不染,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所以他的功課能夠繼續不斷。你看多厲害!


淨空法師開示

【量大福大】

古人講「量大福大」,此話正確!我們建道場是為誰建立的?為盡虛空、遍法界建立的。因此,眾生來的數量就多了,諸佛菩薩也會到講堂來聽經,也會到念佛堂來念佛。有許多人進入念佛堂都不願離開,就是有諸佛菩薩在其中。如果這個道場是為一家、一個小團體,或為一個地區,諸佛菩薩決定不來,因為心量太小了。今天我們以虛空法界為家,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家人,十方國土是我們的庭院,我們的身分是替諸佛菩薩辦事,如此才感應諸佛菩薩全心全力的協助,道場才殊勝莊嚴,真正如理如法。

【念念為一切眾生】

古大德幾乎都肯定,《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教皆是華嚴眷屬。我們要有此認知,根本法說的是事實真相,真相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華嚴經》又稱為《大不思議經》,即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不可思議的。換言之,諸佛菩薩對人事物,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但是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有沒有意思用這些心?沒有。有意,決定是假意;有情,決定是假情;有愛,決定是偏愛。所謂不可思議,清淨是真清淨,平等是真平等,慈悲是大慈悲。所以,學佛人對根本法一定要認識、要能體悟,知道自己應如何學習。

無心是真心,有心就是妄心。「無」不是什麼都無,大乘佛法講「無念是正念」,無念不是什麼念都沒有,這個「無」很難懂。何以說無心?無心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它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有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心是妄心,無心是真心。凡是有心、有情、有愛全是假的,虛情假意,因為你已經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的情愛是真的,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有」、「無」這兩個字,諸位細細去揣摩、去體會,然後才能悟出一個道理。

誰能得到佛菩薩的愛?淺而言之是信願,你對佛菩薩有一分信心,你就得一分愛護;兩分信心,得兩分愛護,這是對凡夫講的。何時能得到佛菩薩究竟圓滿的愛?做到無心,你就得到了。因此,信願感得的是感應,圓滿的得到是相應。感應與相應不一樣;感應,我們是凡夫;相應,我們就不是凡夫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

諸佛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我們要從「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學起。初學時,都是有心學,有心學是感應,到無心學就相應,所以要從有心學到無心。中下根性的人,依此原則修學很有效果,都能得受用。得受用之多少,看自己修學的功夫,古人說:「一分功夫得一分受用,兩分功夫得兩分受用」。落實在生活行為上,《楞嚴經》上說「最初方便」,就是先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修學功夫才能得力,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

觀念從何處改?往昔我們念念為自己,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錯在哪裡?錯在不認識自己,你並沒有真正為自己。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的範圍很大,「一切」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這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然後才懂得要愛護自己。

諸佛菩薩以法界為家,常寂光土,身土不二,法身與淨土是一不是二。宗門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個說法太殊勝了,誰不愛護自己的眼睛?你會如此愛護它,這是真正認識自己,真正愛護自己。所以,愛護一切眾生才是真正愛護自己,眾生得善果就是自己得善果,眾生造惡業就是自己造惡業,眾生墮三途就是自己墮三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從此地生出來的。

我們要問,眾生行善得善果,佛菩薩歡不歡喜?眾生造業墮惡道,佛菩薩難不難過?如果佛菩薩因此而歡喜、難過,佛菩薩又墮落成凡夫了。諸佛菩薩用心如鏡,對眾生的善惡照得清清楚楚,見眾生行善得福,他真歡喜;真歡喜是無歡喜,無歡喜是真歡喜。眾生墮三途、墮阿鼻地獄,他真難過,真難過決定沒有難過,沒有難過才是真難過。這個意思很深,諸佛菩薩真的沒有起心動念,他是真慈、真悲、真喜,我們體會不到。

應如何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明妙行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講的方法是一個意思。所謂「淨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如果有懷疑、夾雜,這個念就不清淨;「相繼」就是不間斷。這是真念,這是真正學佛,真正的佛子。

我們今天修學最糟糕的,就是有心、有情、有識、有念。可是凡夫修學成佛,這是必經之路,諸佛如來也是從這條路走出去的。他們走出去了,我們今天走不出去,原因就是不曉得這個道理。

佛法與世學不一樣,世間學術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眾生起心動念用的是虛情假意,所有一切動亂的根源也是從虛情假意生的,用虛情假意決定不能解決虛情假意的問題。所以,對於「理」要透徹了解,唯有契入這個境界,才真正能體會到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依教修行,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