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罕法師
消業,
最快捷的方法,
就是安住中道實相,
能安住實相,
自然妄念不生,
業障消除,
一切功德智慧自然現前。
西方文化裡,有一則勸人悔改的有名故事:有一個人,他的大兒子安守本分,小兒子卻鬧著要分家,父母沒辦法,只好把財產分給他,小兒子帶著錢,到外面去旅行,花天酒地,把所有的錢都花光了,最後落得給人家放豬為生,有時候肚子餓就吃豬的東西。有一天,他徹底的覺悟了!要回到父母身邊去接受任何處罰。他跪在父親面前誠心懺悔,痛哭流涕,父親原諒了他並恢復在家裡原有的地位,這就是有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同樣的,佛法當中也非常著重懺悔,例如阿闍世王因殺害父親,身長毒瘡,但因為阿闍世王能誠心的向佛懺悔,所以身上的毒瘡不藥而癒,由此可知懺悔的重要。但是,為何要懺悔?懺悔的意義、目的是什麼?而所懺除的業障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以下我們要一一追根究底來探討的主題。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由於迷失本具的佛性,一念不覺,而產生了無明、煩惱,找不到回家的路,迷迷糊糊、辛苦忙碌。仔細說來,因一念不覺產生了無明,動了妄念而轉成妄見,依於妄見而現諸境界,如同有了眼病,而現空華亂象的境界;若眼病痊癒了,境界也都消亡了。眾生因為不瞭解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本來空寂的,在順逆好壞境界中妄自分別執著,起了愛著與嫌惡的心念。好比我們受到 他人的讚美、褒揚而起了歡喜心,認為是順境,因此生出了愛著心;倘若我們無緣無故被他人誹謗、批評、諷刺,認為是逆境,由於厭惡這個境界而起了厭噁心。當心中起了愛著,執於順境,便產生了樂受;起了厭噁心,執著於逆境,而產生苦受。其實,境界好壞都是由心念執著而產生的,若不起執著,境界也沒有好壞可言。我們心中如果對於境界起了執著,分別好壞,產生了苦樂,便會唸唸去執著於苦樂中,不瞭解它是虛妄不實,同於夢境一般。執著了境界,就會分別假名言說,產生許多煩惱,隨著這些假言名說而造作種種惡業,種下了苦因,將來因緣和合,業障現前,便產生苦果,隨業流轉生死,輪迴三界,無法解脫。眾生因為如此的愚癡,不明白真相而長受生死、枉受輪迴。
既然瞭解了業的由來,下一步的功夫就要懺悔業障。懺悔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消除業障,使這念心能與佛法相應。懺與悔二字的意義有所偏重不同,首先,懺是要懺除從前所犯下的種種過失,不管是身業、口業、或是意業,統統要懺除,尤其是心當中的愚癡、嫉妒、憍慢等貪嗔癡煩惱。懺除要從心上去懺,從前念、後念當中去懺。在唸唸妄想、煩惱當中,能起一念覺照心,當下妄想、煩惱不生,唸唸覺照,懺除過去所造的業,而且當下不起心動念,這就是根本的懺,真正了斷業因,懺除前愆。其次,悔就是悔改未來,不但要懺除以前的習氣、過失,更要悔改以後永不再犯。懺除了從前的過失,還要悔改今後的每一個念頭,不再起如是惡念,改往修來,不復造作,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既然我們要懺悔,就應當徹底的懺悔,痛改前非,從根本上去懺悔。如果只知道懺除過去所犯的過失,而不知道要悔改未來,永不再犯的話,那前罪不但不滅,後過又復生起,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樣便達不到懺悔的效果了。
進一步來說,怎麼樣的懺悔才能滅罪?總括起來不出事懺和理懺。當我們犯了過失、錯誤,例如偷了別人的東西,事後覺得很慚愧、懺悔,因此而在佛菩薩前禮懺,發露己過,希望佛菩薩能慈光加被,使自己業障消除。或是在大眾面前發露己過,希望大眾能慈悲原諒,讓自己能還得清淨,依照一定的儀式來懺除,這屬於作法懺。另一種是在佛菩薩前誠心禮懺,直到有佛菩薩的摩頂、或見到光明等瑞相,證明自己罪業消除,還得清淨,稱為取相懺。而理懺則是指這念心安住在實相上,於一切相不起貪愛,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了知一切罪相虛妄不實,本性空寂,沒有能受罪者,亦無所受之罪,能所雙亡,達到絕對無為,如此才算是真正做到無相懺悔。《觀普賢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原來眾生心中的業障都是由妄想產生的,那要如何去懺悔消除呢?當然是從心上去下手。因為一切業障都是由妄想而來的,若要消除業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無明、妄想等念頭。起了心、動了念,當下覺察照破,後念不生,這就是消除業障。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瞭解業障從何生起,如何了斷,達到消除業障的目的。那,最根本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安住中道實相。能安住中道實相,自然妄念不生,業障消除,一切功德智慧自然現前,毫不費力。我們心當中若沒有妄想、煩惱,那也不會有業障,業障和妄想可說是雙胞胎,有了妄想就會有業障,所謂「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唸唸當中不為愚癡、嫉妒、憍慢所染,覺性常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中起了念頭,馬上就能迴光返照,不起妄念,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畢竟空寂,了不可得。每一個念頭都在生滅當中,沒有一個實體,能夠如此了達,一切罪業自然消滅,這種懺悔就是釜底取薪、直截了當的懺悔,徹徹底底消除一切罪業,這念心真正達到清淨無為,安住在中道實相上,就是最無上的懺悔,就是三昧,就是解脫。
「願如海,行如山」懺悔了以後還要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懺悔了以後而沒有發願,那悔過心也就不深,由於沒有誓願的力量,懺了前愆而沒有真正誓願悔其後過,容易再犯,所以懺悔了以後還要發願。願可以輔助我們的菩薩行,讓我們有一個目標、方向來付諸行動。不過,假使發了願而不去實行,便如同開了空頭支票一般,毫無作用,願行永遠無法成就。因此,發了願就必須一步步實行,慢慢的,因緣和合,願行成就,未來果報定能圓滿。如果光發願而不去行動,那只是一天到晚在計劃自己的理想,而不肯去實行,如此,這理想也只不過是幻想、空想罷了,永遠達不到目的。從這裡可以瞭解到:修行就是要解行並重,願行要合一,因地上發願,還要去付諸行動,果地上才能圓滿,而不是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由上可知,真正懺悔業障,不但要發一個慚愧心、勇猛心,還要具足大願心。如高峰妙祖師因打坐昏沉而墮落懸崖,幸遇韋馱菩薩搭救,心中於是起了憍慢心,但聽見菩薩說五百世不護他的法後,心生大慚愧心。第二次又墜落懸崖時,韋馱菩薩仍然來搭救,這是由於他一念懺悔心即超越了五百世的罪業。從此可見,懺悔心可滅除種種罪業增長種種功德。想要成就道業,就必須至心的懺悔無始劫之罪業,業障消除了,功德智慧現前,道業也漸漸成就。我們對於懺悔法門要深信不疑,進一步去解,並付諸實行,從心上去懺悔。所謂「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真正能做到從心當中去懺悔,契悟中道實相,了達一切罪業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業,成就一切功德智慧,圓滿不可思議的大覺佛果。
消業,
最快捷的方法,
就是安住中道實相,
能安住實相,
自然妄念不生,
業障消除,
一切功德智慧自然現前。
西方文化裡,有一則勸人悔改的有名故事:有一個人,他的大兒子安守本分,小兒子卻鬧著要分家,父母沒辦法,只好把財產分給他,小兒子帶著錢,到外面去旅行,花天酒地,把所有的錢都花光了,最後落得給人家放豬為生,有時候肚子餓就吃豬的東西。有一天,他徹底的覺悟了!要回到父母身邊去接受任何處罰。他跪在父親面前誠心懺悔,痛哭流涕,父親原諒了他並恢復在家裡原有的地位,這就是有名的浪子回頭的故事。同樣的,佛法當中也非常著重懺悔,例如阿闍世王因殺害父親,身長毒瘡,但因為阿闍世王能誠心的向佛懺悔,所以身上的毒瘡不藥而癒,由此可知懺悔的重要。但是,為何要懺悔?懺悔的意義、目的是什麼?而所懺除的業障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以下我們要一一追根究底來探討的主題。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由於迷失本具的佛性,一念不覺,而產生了無明、煩惱,找不到回家的路,迷迷糊糊、辛苦忙碌。仔細說來,因一念不覺產生了無明,動了妄念而轉成妄見,依於妄見而現諸境界,如同有了眼病,而現空華亂象的境界;若眼病痊癒了,境界也都消亡了。眾生因為不瞭解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本來空寂的,在順逆好壞境界中妄自分別執著,起了愛著與嫌惡的心念。好比我們受到 他人的讚美、褒揚而起了歡喜心,認為是順境,因此生出了愛著心;倘若我們無緣無故被他人誹謗、批評、諷刺,認為是逆境,由於厭惡這個境界而起了厭噁心。當心中起了愛著,執於順境,便產生了樂受;起了厭噁心,執著於逆境,而產生苦受。其實,境界好壞都是由心念執著而產生的,若不起執著,境界也沒有好壞可言。我們心中如果對於境界起了執著,分別好壞,產生了苦樂,便會唸唸去執著於苦樂中,不瞭解它是虛妄不實,同於夢境一般。執著了境界,就會分別假名言說,產生許多煩惱,隨著這些假言名說而造作種種惡業,種下了苦因,將來因緣和合,業障現前,便產生苦果,隨業流轉生死,輪迴三界,無法解脫。眾生因為如此的愚癡,不明白真相而長受生死、枉受輪迴。
既然瞭解了業的由來,下一步的功夫就要懺悔業障。懺悔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消除業障,使這念心能與佛法相應。懺與悔二字的意義有所偏重不同,首先,懺是要懺除從前所犯下的種種過失,不管是身業、口業、或是意業,統統要懺除,尤其是心當中的愚癡、嫉妒、憍慢等貪嗔癡煩惱。懺除要從心上去懺,從前念、後念當中去懺。在唸唸妄想、煩惱當中,能起一念覺照心,當下妄想、煩惱不生,唸唸覺照,懺除過去所造的業,而且當下不起心動念,這就是根本的懺,真正了斷業因,懺除前愆。其次,悔就是悔改未來,不但要懺除以前的習氣、過失,更要悔改以後永不再犯。懺除了從前的過失,還要悔改今後的每一個念頭,不再起如是惡念,改往修來,不復造作,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既然我們要懺悔,就應當徹底的懺悔,痛改前非,從根本上去懺悔。如果只知道懺除過去所犯的過失,而不知道要悔改未來,永不再犯的話,那前罪不但不滅,後過又復生起,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樣便達不到懺悔的效果了。
進一步來說,怎麼樣的懺悔才能滅罪?總括起來不出事懺和理懺。當我們犯了過失、錯誤,例如偷了別人的東西,事後覺得很慚愧、懺悔,因此而在佛菩薩前禮懺,發露己過,希望佛菩薩能慈光加被,使自己業障消除。或是在大眾面前發露己過,希望大眾能慈悲原諒,讓自己能還得清淨,依照一定的儀式來懺除,這屬於作法懺。另一種是在佛菩薩前誠心禮懺,直到有佛菩薩的摩頂、或見到光明等瑞相,證明自己罪業消除,還得清淨,稱為取相懺。而理懺則是指這念心安住在實相上,於一切相不起貪愛,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了知一切罪相虛妄不實,本性空寂,沒有能受罪者,亦無所受之罪,能所雙亡,達到絕對無為,如此才算是真正做到無相懺悔。《觀普賢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原來眾生心中的業障都是由妄想產生的,那要如何去懺悔消除呢?當然是從心上去下手。因為一切業障都是由妄想而來的,若要消除業障,那就要先降伏自心中的無明、妄想等念頭。起了心、動了念,當下覺察照破,後念不生,這就是消除業障。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瞭解業障從何生起,如何了斷,達到消除業障的目的。那,最根本也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安住中道實相。能安住中道實相,自然妄念不生,業障消除,一切功德智慧自然現前,毫不費力。我們心當中若沒有妄想、煩惱,那也不會有業障,業障和妄想可說是雙胞胎,有了妄想就會有業障,所謂「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唸唸當中不為愚癡、嫉妒、憍慢所染,覺性常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中起了念頭,馬上就能迴光返照,不起妄念,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畢竟空寂,了不可得。每一個念頭都在生滅當中,沒有一個實體,能夠如此了達,一切罪業自然消滅,這種懺悔就是釜底取薪、直截了當的懺悔,徹徹底底消除一切罪業,這念心真正達到清淨無為,安住在中道實相上,就是最無上的懺悔,就是三昧,就是解脫。
「願如海,行如山」懺悔了以後還要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懺悔了以後而沒有發願,那悔過心也就不深,由於沒有誓願的力量,懺了前愆而沒有真正誓願悔其後過,容易再犯,所以懺悔了以後還要發願。願可以輔助我們的菩薩行,讓我們有一個目標、方向來付諸行動。不過,假使發了願而不去實行,便如同開了空頭支票一般,毫無作用,願行永遠無法成就。因此,發了願就必須一步步實行,慢慢的,因緣和合,願行成就,未來果報定能圓滿。如果光發願而不去行動,那只是一天到晚在計劃自己的理想,而不肯去實行,如此,這理想也只不過是幻想、空想罷了,永遠達不到目的。從這裡可以瞭解到:修行就是要解行並重,願行要合一,因地上發願,還要去付諸行動,果地上才能圓滿,而不是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由上可知,真正懺悔業障,不但要發一個慚愧心、勇猛心,還要具足大願心。如高峰妙祖師因打坐昏沉而墮落懸崖,幸遇韋馱菩薩搭救,心中於是起了憍慢心,但聽見菩薩說五百世不護他的法後,心生大慚愧心。第二次又墜落懸崖時,韋馱菩薩仍然來搭救,這是由於他一念懺悔心即超越了五百世的罪業。從此可見,懺悔心可滅除種種罪業增長種種功德。想要成就道業,就必須至心的懺悔無始劫之罪業,業障消除了,功德智慧現前,道業也漸漸成就。我們對於懺悔法門要深信不疑,進一步去解,並付諸實行,從心上去懺悔。所謂「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真正能做到從心當中去懺悔,契悟中道實相,了達一切罪業本自空寂,如此必能消除一切罪業,成就一切功德智慧,圓滿不可思議的大覺佛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