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長老: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念阿彌陀佛。這是念佛法門。佛在八萬四千法門之中,這是最方便的。其實佛說那些法都叫方便,都不是真實的,是從方便達到真實。但是這八萬四千的方便當中,念佛是最方便,你行住坐臥都可以,這叫專注一境,把你心系念到念佛上頭。這念佛的難處是在什麼呢?難得一心,你能念到一心。
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你自己進取心漸漸就沒有。好比你一天定一萬聲,不論多忙,不論做什麼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飯也好,不論你做哪一門供養大眾僧的功德,你自己本修,就是你念一千聲佛,你一定要念完,那是你今天定的課程。
如果你這樣做了,一天如是,一個月如是,一年如是,你念個三、五年,你就明白了。明白了你自己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就是所觀想阿彌陀佛,漸漸能夠融為一體了。這樣才能說進修,到你臨命終時,你才有把握。
彌陀經也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得達到一心不亂。大家想想看,你生個病,或是長個瘡,你都痛苦得不得了,那個心就亂得不得了。到你臨死的時候,八苦交煎,你還能定得住嗎?沒有定,沒有慧,你那阿彌陀佛能念得好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我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決心,給自己定出功課來;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念佛不要泛泛地念,你一天或者念一個小時,完了這一個小時我念好多聲阿彌陀佛,定時定量。如果不定時不定量,你漸漸就退墮了。
同時自己得督導自己,不論什麼災難現前,不讓它打破了你定時定量這個願。這是你願心,那你才能得到實際利益。如果你不這樣子,泛泛地,就是我一天念佛、念佛。究竟念好多?
如果你自己定的功課,自己定的功課,不是早晚殿。到你臨要休息的時候,你突然間想起了我課還沒做完,怎麼辦?
我聽著很多道友向我講:唉呀!明天再補吧!反正現在也晚了。這個絕對不行。明天哪!明天補了;明天又拖到後天再補吧!補補,沒有了!
我遇著很多很多,我自己也如是。事情太多了,接觸人幹啥的,把你功課沒做完,自己定的功課沒做完。怎麼辦?人家都脫了衣服要睡覺了。起來呀!起來重新洗臉漱口,念經,念完了再睡。
你治你自己這麼治一兩回,他不忘了。如果你今天沒做,我明天再補吧!明天想想沒什麼事,我明天再補。明天呀!明天補不上了。後天,後天……沒有了,漸漸就斷了。
好多道友修行,自己定的功課就這麼斷了。能夠堅持三年五年,能夠堅持十年二十年,到最後才跟你算總帳,你才知道它有力量了。有什麼力量?你心開意解。
這個不是學來的,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我都不如你們,我小學都沒畢業,我在家什麼知識都沒有,我出家才學到的。到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咱們不說悟了,就是理解到了,他不會再退墮的。
現在很多人求善知識,我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大善知識,去求吧!你生到那去,不就善知識了嘛!在蓮池海會裡頭都是善知識,沒有一位不是善知識的,那就能幫助你善心不退。你在娑婆世界要想修行到成佛,那是非常的難,非常困難。因為你隨時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一轉又迷了、一轉又迷了。至於生到極樂世界,他一生補處,一生就能達到成佛,所以說他的是勝方便。
印光大師:念佛應適宜
念佛的方法,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了全部的藥品。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聲念,或者小聲念,或者金剛念,或者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以趕走昏沉。散亂的時候也是。若經常大聲念,就會導致生病。別說普通人不能這樣,就是身體極強健的人,也不可以經常如此。一天之中,熱了就脫衣服,冷了就加衣服,為什麼對於念佛了脫生死這件事,就非要執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適宜的呢。這樣怎麼能說是知道佛法呢!
又有提倡掐念珠記數的,這樣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一句一掐,不會輕易放過每句佛號,這樣心容易歸一。弊端是,靜坐的時候掐念珠,就會使心難安定,時間久了容易導致疾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種種的不一樣的地方,怎麼能只執定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調停從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況令行規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據自己的精神情況來定。哪裡有個死規矩要每個人都來遵守呢!精神用的過度後,不是退墮了,就是生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方法,才會有益無損。
——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
問:我每當精力專註能念佛時就會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時卻很精神。請問法師,這是怎麼回事?
答:眾生都有這種情況。有一個偈子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寧靜的時候,還能有觀照的這樣一個觀力,也就是惺惺,心很清醒。同樣,你在觀的時候,也還能有止。這就是修行,就叫定慧等持、定慧雙運。
但是凡夫眾生有一個修行上的障礙,他一止的時候,就昏沉;一清醒的時候,就掉舉,也就是妄想紛飛。所以寂寂昏沉飛,惺惺就亂想飛,這也不對了。一定是惺惺裡面有寂寂,寂寂裡面有惺惺,這個是需要經過心性的訓練的。
所以當我們專註佛號的時候,能夠孤名歷歷,把這句佛號念清楚、聽清楚,這裡面就有止觀在裡面。念佛號不會念五欲六塵,這就是止。這句佛號念出來,我知道自己念出來了,也知道自己聽進去了,形成一種心、口、耳之間的內循環,這就是觀。止與觀,寂寂與惺惺這之間的這種關係,要慢慢體會,慢慢訓練。
念佛為什麼要計數?只有真正的念佛人才懂!
文:佛經微刊
阿彌陀佛,各位善知識六時吉祥,初學者念佛,最初可能是因為念佛有意思,後來念佛心生歡喜,所以就決定念佛了,也有可能是喜歡佛法因此發心念佛了,念佛的緣起有很多種,可是你知道怎樣念佛嗎?今天末學就說說念佛的事。
◇念佛計數◇
信佛念佛,這是最簡單易行的修行法門,因為念佛很方便,而且功德也很大,所以很多人喜歡這種修行,可是念佛計數,念佛有定課,你做到了嗎?
有人說念佛計數,這是執著,念佛多少,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就好,這樣行嗎?
肯定不行,修行在勤,修行在精。自己想念多少念多少,這是懶惰之心,人有惰性,自己想念多少就念多少,這裡面就有惰性,這是你還沒發現。那怎克制自己的惰性,就修行定課。
每天念佛念多少,什麼時候念,這需要自己發心去做一個定量的課業。每天堅持去做,計數念佛並不是什麼執念,而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要通過每天的定課,來慢慢克制自己,積累成佛的資糧。
每天念佛念多少,這就需要計數,計數有佛珠,有十念法等等,那種都行,計數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我們的定課,增強我們的信願力,正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所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凡夫總是帶著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評判一件事,所以念佛我們要靠定課,靠計數來完成我們的功課,消除我們的罪業。
除了定課之外的時候,你想念佛念多少隨你心意,可在煩惱時念,可在歡喜時念,但是計數完成定課,一定要每天完成。
◇結語◇
念佛這件事,不是高興了就念念,也不是靠一個人的豪言壯語說給別人聽,念佛是自己的事。從一天天的積累中慢慢成就我們成佛的資糧,從念佛的信願力中,用計數定課堅持我們向佛修行的發心不改,阿彌陀佛
每天念一萬聲佛號是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
大安法師
有人問每天一萬佛號怎樣念法?對有工作的人及沒有工作人的時間是不同的。要念六字或四字,快快地念,是嗎?
其實,每天念一萬聲佛號是對我們淨業行人的底線要求。雖然有工作,總不能一天到晚都在工作,一般是八個小時工作制,就算加班也是特例。
念一萬佛號只需兩個小時,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很難說「我由於有工作,兩個小時都抽不出來」。
既然修行佛法,想了生脫死,就要將念佛放在生命中相對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有工作的人每天念一萬佛號,沒有工作的則念三萬佛號,並不是說有工作了就可以把數量降到三千。
佛號念六字、四字都可以。但對於初機行人來說,還是念六字比較親切一點。
因為一個人如果連時間都抽不出來,說明「南無」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南無」解決了,可能會一天抽八個小時來念佛。
念佛號不要念得過快,應當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自念自聽,不能含糊;要讓每一句佛號從心中照過,由心念出來,口裡出聲,耳朵聽進去,念念踏實。要能把心攝得住,這樣效果才會比較好。
淨土達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1分讀經~9分念佛 (時間分配)
問:淨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念佛一天念多少合適?
這個念佛,每天念多少聲?按照蕅益大師的判攝,他說一天至少是三萬聲。
那麼今天這個時代,大家可能事情都很多。那麼大安法師說法,按照目前的情況,把整個的要求降低,降低到一萬聲。那麼一萬聲,基本上是沒法再低了。
法師曾開示說至少每天三萬聲,按一天的念佛速度,三萬聲需六小時。
但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淺深。
弟子理解“持名之淺深”是指信願的淺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應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蕅益大師這個話是非常正確的。能不能往生就看有不有信願。為什麼呢?
由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願早已成就,如果以我們的信願一感通到,彌陀的願力就在我們身上體現,我們就能往生。這裡不在念佛的功夫。
但是念佛的功夫,在信願感通之後仍然有作用。你想增上往生的品位,你念佛的功夫念得深,你品位就會高。你念得淺,品位就會低。
這裡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但這個持名的功夫裡面當然也包括信願的深淺。為什麼?
我們常常說執持這個名號要有一個心態,是要以信願來莊嚴的。
這個信願就等於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這個佛號感通佛願力的力量就更大。
就好像面對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個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是一樣。
這是廣大之心。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建立信願之後,還是要談功夫。
這裡不能偏廢,信、願、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會形成良性互動。
由此,我們凡夫眾生實實在在用功夫,還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計數為好。
蕅益大師自己就是提倡計數的,他在一個開示說:我們計數,每天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
古人他修行真的是為生死心切,是動真格的,不是來作秀的。
三萬是蕅益大師提倡的底線,本人鑒於現代忙碌的社會——大家工作很繁忙,我都不敢提三萬底線。
最後提了個一萬的底線,至少念一萬。但對於出家眾和退休的人,可能我會提的多一點:三萬。
如果沒有什麼事,多多益善,多念為好。
三萬聲只要六小時,試問,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六小時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話,你說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作輪迴之業,四分之一的時間作點出離之道都不能保證的話,你怎麼能夠證明你是深信切願呢?所以大家還是要從計數念佛下手。
你有沒有信願,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判,因為信願是一個很形而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你能夠一天念上三萬、五萬、七萬,盡形壽你都能堅持,這就證明了你有信願。
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不可能念這麼多,也不可能不間斷的去念。
所以理上的東西要靠事相上的東西來表達,理事要雙備,理事要圓融。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在計數念佛上不要放棄。
不要又去講大話了,我就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包括出家眾講大話,“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無念”。你能達到這個水平嗎?
祖師都在給我們表示每天掐珠,“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宗賾禪師建立蓮池勝會也是讓大家劃十字,念了一萬劃一橫,念一萬劃一豎。都得要計數。而且最好有一個功課冊,我們東林寺做了一個小冊子叫《東林蓮社功課冊》,這就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護照。
你把那一冊念完,就是一億四千四百萬聲佛號。那你拿著這一本——而且不止一本,你說你多麼放心,我念了若干億的佛號。“十聲、一聲都能往生,我念了多少億”,你多麼安心、穩貼地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會增上。你念上十億比只念十萬的人那品位肯定要增上,沒有問題。希望大家在這裡用功夫。
淨空法師法語
1.念佛,有時他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為什麼?他不計數。這一句佛號像唱歌一樣唱熟了,反而罩不住妄想。因此,念佛要計數就是這個道理。用念珠,一聲阿彌陀佛撥一個念珠,不容易克服妄想。你要念三聲阿彌陀佛撥一個珠子就比較容易了,為什麼?專心。
2.不專心的時候,三聲都會忘掉!三聲,不能說“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那不行!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很正常,念得很熟,自自然然地,這個數字記住一點都不錯,這樣能夠降伏你的妄念。從三再增到四、增到五,慢慢地再增加。如果能夠念十聲阿彌陀佛撥一個珠子,那是相當高明的功夫了。這是初學的人兩三年當中做不到的。
3.這個方式,就是一種以毒攻毒的辦法。毒是什麼?毒是“執著”。以這個方法,去破數息的“執著”。
4.“數息”就是數呼吸,是禪宗裏面所用的方法。我曾經教同學們,我們“數息”,不要去數呼吸,我們用念佛。用“念珠”來計數,比“數息”殊勝,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數息”沒有佛力加持。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終它的大原則就是破執著,先破人我執,再破法我執。
4.因為真如自性裏頭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佛菩薩。這也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原理原則。要知道,淨宗修的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一天到晚會起心動念、會打妄想,怎麼辦?所以這個法門奇妙,用一句佛號,幫助你恢復到清淨,恢復到平等。
5.十方世界的人都念阿彌陀佛,這平等法!用這個法門把我們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掉,恢復到清淨。一切分別執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樂,這才叫“持名念佛”!如果每天拿著念珠數著名號,句句都是迷而不覺,這個不叫“持名”,不叫做“念佛”。
6.佛是覺的意思,念佛就是念覺,念念覺而不迷,這叫念佛。你是念念迷而不覺,那哪里能叫念佛?這就說明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不容易,無怪乎現在人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那個念佛是念名字佛,不是念觀行佛。只念名字,連名字什麼意思都不曉得,迷惑顛倒,這種念佛怎麼能成功?
7.名字佛,有名無實,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中是給誰講的?是給我們一般修行人講的。換句話說,有名無實,在名字位中,依舊要搞六道輪回。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名字位中,這個時間可長了,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都在名字位中。怎麼知道?如果不是在名字位中,你就往生了。雖然修行,你煩惱一品都沒斷,不管你怎麼樣用功,你不過是名字佛而已;也就是說,你修行的功夫都不得力。
8.功夫要怎樣才得力?功夫能夠伏煩惱才得力。能夠把煩惱伏住,心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叫功夫得力。
9.如果你有這種境界,那就不是名字佛,那叫“觀行佛”。觀行是你功夫得力了,行是修行,觀就是禪家講的觀照。觀照在修行裏面講是功夫得力,相當於我們念佛人所講的功夫成片。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禪宗裏面講觀照,這功夫得力,這叫觀行佛。念觀行佛,就是念念自己提高警覺。我們在境界裏面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無明。
10.無明繼續不斷往下發展,那就變成見思煩惱,那就得造業受報。念觀行佛能提高警覺,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把你從迷裏面給拉回來。
11.佛傳授念佛法門,是教我們用這一句佛號,取代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以成就我們的清淨心。在一切人事方面,無論是善人,無論是惡人,我們一定要用平等心;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淨心。違背自己意思,你就起了怨恨;順自己意思,就會起貪愛。貪愛、怨恨都叫妄想。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清淨平等就成就了。
12.這個清淨平等,必定是覺而不迷。《無量壽經》經題裏面給我們提的大總持法門是“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們念佛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學習時要格外謹慎。對於佛在經典的教訓,要善解,要細心去領會,不能把意思解錯了。如果我們把佛的意思解錯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然會做錯,會造成障礙。如果你善解佛意,你的智慧增長。在一切境緣之中,換句話說,你在一切人事環境當中、一切物質條件當中,都不執著,都能得清淨平等,能夠自利利他,這個功德就殊勝了。
13.我們每個人都在順逆境界裏接受考驗。順境裏面,考驗自己動不動心;動心則貪心。貪愛之心有沒有?如果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惡境裏面,看看自己有沒有討厭的心;如果這個厭惡的心沒有,自己功夫得力了。自己功夫得力與否,不要問人。當然,高明的人知道,他從你的言語、態度就能看得出來。功夫得力是心清淨,無論在哪個環境裏面,環境障礙不了他,這是功夫得力。所謂“八風吹不動”,你讚歎他,他也不會生歡喜;你譭謗他,他也不生煩惱,這是功夫得力。
14.功夫不得力的,環境一現前,馬上就被境界轉,順心的就貪戀,不順心的立刻就厭惡,這是功夫不得力。學佛之人,在這個世間有願無求。我願生淨土,我有強烈的願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趕快去,這個不行。為什麼?求是貪心,不是清淨心。願是真心,真心裏面發的是願。妄心裏面是求,求是屬於識心,就是第六意識心,也是感情的;願是理智的。
15.我們念佛,當然求一心不亂。可是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在,你永遠不能得一心。為什麼?“求一心不亂”就是障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裏面還夾雜著一個“求一心不亂”,這就糟糕了!我願意得一心不亂,我這個“求一心不亂”的念頭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純熟,一心不亂現前,自然得到。
16.功夫到了,境界就現前;功夫沒有到,求是障礙。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17.一切事相當中,無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樣。不要求,但是不能沒有願;沒有願,我們修學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一定要有願,願是方向,願是努力的目標。立下大願之後,努力往這個方向走就對了。只要你努力,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滿願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這才會成就。
18.所以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著經本念經,數著念珠念佛,敲著木魚,天天在那兒磕響頭,不是在這形式上,那都是做表面功夫。
19.真正的修行是要在心地上做功夫,起心動念處做功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就叫做“從根本修”,我們現在要從這個地方做!
幾位高僧大德對「念佛數量」的開示
善導祖師:
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誦《彌陀經》。日別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別三十遍,一年一萬。日別念一萬遍佛。亦須依時禮讚淨土莊嚴事。大須精進,或得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餘功德,盡回往生。
藕益祖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沒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
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杯;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聽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黃念祖老居士:
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一天要念三萬聲,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二了。蕅益大師提出最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麼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一部大經,一句洪名,一向專念,一生成就!
同一念佛無別道,法界之內皆兄弟;今生誓乘彌陀願,攜手共赴極樂國!
祖師大德懇勸念佛人:真修行人每天最少念一萬聲佛號
黃念祖大德:“修行”如每天念不到一萬遍,功效恐難“大明顯”
對於這個淨土法門,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從事持達理持”。 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只要好好去唸就是了,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一天要念三萬聲,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二了。蕅益大師提出最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就這么念,什么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開示篇】淨空老和尚:勸人每天至少要念一萬聲佛號,大概念滿兩小時
摘自:《往生論講記》 我這一次離開新加坡,從香港經過,到香港大嶼山看看能慈老法師,這個老法師今年八十多歲了,現在在大嶼山住茅蓬,專念阿彌陀佛。我有三年沒有見過他了,今年去看他。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門口,告訴我一句話,咱們兩個西方極樂世界再見。特別告訴我,你在外面弘揚淨土,一定要勸人每天至少要念一萬聲佛號。話說得非常之懇切。而且跟我講這一萬聲佛號不必記數,記時就行了,大概念滿兩個小時就可以念到一萬聲。真正慈悲!
所以一生當中,一定要把求生淨土當作我們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不足稱道的小事,何必去計較?何必去認真?應當放下,專心念佛。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發求願往生的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得很好。所以,經不可一日不念,念經的時候不要求解義,就一直念下去。念經就是修定,念經也是念佛,《楞嚴》上說得很清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經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念經就是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經念久了,會開悟。久了,心清淨,經文記得很熟,就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頭一起,馬上就想到經文裡面的教訓,與經上的教訓相應不相應,立刻知道。真正念上三年、五年,我們的思想、言行就跟經上講的一樣,完全相應了。這樣的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叫積功累德,決定往生。
大安法師:每天念佛不能少於一萬,古人是三萬起步那么這樣的總的原則,我們可以開顯出三個具體的操作:第一個操作就是我們要計數念佛: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個數量,在這個時代,至少每天要念一萬以上,不能少於一萬聲佛號,念得越多越好,但不能低於一萬聲佛號,一萬聲佛號的時間,就是二個鐘點,有的人說我很忙,我沒有時間,但我們說你是一個藉口,你不是真念佛人,你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二十二小時都在五欲六塵裡面,讓你二個小時來跟阿彌陀佛通通話,清涼清涼一下,你都說你不行,那是不可以的。古人是三萬起步。若三萬、若五萬、若七萬。現在我們都不敢提三萬了。
我們就從若一萬開始,若一萬、若三萬、若五萬,計數念佛。那么剋期取證,讓我們在一段時間當中,萬緣放下,精進念佛,若一日一夜、若七日、若十日、若二十一日、若四十九日、若百日,這是佛根據娑婆世界這種懈怠放逸的特點所施設的一種方法,讓我們盡形壽去精進,我們很難,但是某段時間精進是有可能性的,那么我們現在根據《無量壽經》的這樣的一個開示,和我們現代眾生的情況,我們正在提倡兩種剋期取證:第一是十天百萬佛號閉關,十天,一天念十萬,十天念百萬,這一百萬念下來,效果很好。經典當中說,若人至心念滿百萬遍一定往生,我們根據這個來施設百萬佛號閉關。
再根據《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下至一日一夜念佛能往生,我們根據這個施設晝夜念佛。這個晝夜念佛是要不能坐不能臥不能睡覺,二十四小時經行,日中一食。所以我們給大家介紹這樣的一個剋期取證的方法,其它的很多我們就不想介紹的太多,因為這些都是在我們在中國大陸,在東林寺制度化的修行方法,跟大家介紹出來共享。
道源法師:念佛平時須相續
今天的講話題目是「念佛平時須相續」。再分三段來講:
第一、初勿貪多但求相續:
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數目,倘若沒有一定的數目,只是隨便念念,日子久了就會忘記的。
在家居士們,既要辦家裡的事,又要辦社會上的事,實在忙的很!然而正因為太忙,才需要定下一定的課程,方不致於因為事忙而把念佛忘記了。
那麼,究竟一天應當念多少佛號呢?這要依著各人的因緣,自己斟酌參訂;他人無法代為規定的。
每日念數千聲,數萬聲都好。但每日至少須念「十念」。「十念法」出在「觀無量壽經」;是「下品下生」的功課。所以每天至少須念「十念」佛。否則,不但不能「入品」,恐怕也就不能往生了!
「十念」的念法,是這樣的:每日清早,漱洗以後,面對西方,合掌端立,心存觀想,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即以合掌之十指,默記十口氣之數,念完十口氣的佛號,再念一遍「迴向偈」,即算功課完成。
迴向偈有多種,以四句的為簡單明瞭;偈曰:「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一切諸含識」。
至於念佛的聲音: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者默念,亦要看家庭的環境而定,不可拘泥。在家庭裡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別人煩惱。因為家庭裡,決不只你一個人;而且還有前後左右的鄰居。你一個人發心念佛,你的眷屬,你的鄰居不見得也發心念佛。倘若你念佛的聲音,又高又大,擾得別人心情不安,豈不要同你生煩惱結冤家嗎?
從前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很虔誠;每日要念三萬聲,而且是很大的聲音。可是她的兒媳婦,被她攪的大生煩惱,初則吵鬧,繼則怒罵,終則竟敢把老太太的一尊古瓷彌陀像摔碎了。
這位兒媳婦,在世法上講,真是不孝順!在佛法上講,則罪過更重了;因為惡心破壞佛像,等於「出佛身血」,是要墮無間地獄的!
然而我們需要研究一下,這位兒媳婦,為甚麼發這樣大的無明火,動這樣大的嗔恨心呢?其原因為的老太太念佛的聲音太大。試想,念佛不能把家親眷屬度到西方去,反而把自己的兒媳婦打入地獄去了!這位老太太豈能沒有過錯嗎?所以在家庭裡念佛,最好是「默念」免得別人生煩惱。
再講到念十口氣的「氣」,須要聽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長促短,以免傷氣生病。
我在北平時,有一位老人來問我:說是念佛把兩耳都念聾了!請問怎麼辦?
我說:你念佛怎麼會把兩耳都念聾了呢?
他說:有一位「大德」秘密的傳授他一個「口訣」,教他每日念十口氣的阿彌陀佛。「大德」說:這種念法,現在的和尚都知道。可是這裡面有個「口訣」,則和尚們都失傳了。甚麼口訣呢?就是須要「一口氣一串珠」。一口氣一定要念一百零八聲佛號,只有使勁把這一口氣拉長。念了幾天,兩耳便嗡嗡的叫起來了,再念幾天,兩耳竟聽不見聲音了。
唉!這位「大德」把佛法變成外道法,真是害人不淺!所以奉勸諸位:修十念法時,對於氣息,要聽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長。
第二、漸次加多以求進益:
每天「十念」,從不間斷,這就是「功夫」。雖然如是,但不可以此為足。仍須盡自己的力量,將佛號數目漸次加多起來。因為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的,應當盡心盡力,以求進益。
前面說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現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晚上念佛,最好是在臨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無惡夢的好處。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間斷;再進一步,就要用「念珠」了。
每串念珠,是一百零八粒:表示得到百八佛號功德,斷除百八煩惱結業。念珠一定要穿一百零八粒,是出在「木槵子經」,如是早晚各念百八聲,能不間斷;更進一步,把百八聲,算作一百聲;早上念三百,晚上念三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
倘若時間不夠分配,早上可以提早一小時起床,晚上延遲一小時睡眠,每日睡六小時已竟足夠了,並不會影響身體。至於走路時,坐車時、休息時、散步時、皆須隨心念,但不必記數。
以上系對每日太忙的公教工商等人說的。倘若有多的閑時間,念佛的數目,當然仍需加多。每日加至三千聲,五千聲,一萬聲,三萬聲,乃至十萬聲。
有人說:我試驗過了,每日念十萬聲,無論如何念不了這麼多。古人所謂「日以十萬彌陀為課」,大概是勉勵人的話,或者是總其大數而言吧。
且慢談「試驗」,請先受「訓練」!因為沒有受過「訓練」,不但嘴裡念不快,而且手指掏念珠亦掏不快。如是以笨嘴笨手,而欲日課十萬佛號,自然辦不到了。但這裡所謂「訓練」,並非受他人的訓練,而是自己訓練自己;口裡佛號盡快的念,手裡念珠盡快的掏,熟之又熟,以達到極快的境地為目的。
現在略說其方法,望注意聽之:
第一、須坐下來念,雖行住坐臥,皆可念佛,而以坐念為宜。
第二、須用「草菩提子」念珠,取其份量輕,掏得快。「天台菩提子」亦可。「星月菩提子」則不相宜,以其份量太重。
第三、須念四字——阿彌陀佛。如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一萬聲,改念四字佛可念一萬五千聲。
第四、須「金剛念」,即是唇舌微動之默念。念佛,高聲念低聲念皆可;顧若求其快,求其多,則只有以「金剛念」為最宜了。高聲念固然念得慢,低聲念仍然念不快;因為音聲只要出口,即佔據四個字的時間。倘若用「金剛念」,則只聞「陀,陀……」之微音;雖然「自聞」四字分明,第其所佔之時間,則只有一個字的時間。如「低聲念」念一萬聲,則「金剛念」即可念四萬聲了。
依以上所說之方法,加緊訓練,日日念,月月念,念的越快越好。一直訓練到每四分鐘能念一千聲佛,為達到目的。
現在再把「時間」與「佛號」總算一下:一日一夜共有二十四點鐘;除去睡眠時間六點鐘,再除去飲食及大小便的時間三點鐘,尚餘十五點鐘,即是用功修行的時間了。每一點鐘有六十分,以四十分鐘,坐下默念佛號一萬聲;以二十分鐘休息,(或繞佛、或拜佛、或散步、或靜臥。)連休息時間在內,合一點鐘一萬聲。如是「日課十萬彌陀」,只需十點鐘就夠了!仍有五點鐘的時間,可以課誦,可以讀經,可以研教,可以靜坐,隨自己的興趣分配好了。
第三、不必太多精益求精:
上來我把每日念十萬佛號的方法,詳細的講一講;意在使諸位相信每日念十萬佛是可能的;對於古德,不可懷疑生謗,以免妄造口業!
至於我們現在是不是都能夠日課十萬佛號呢?恐怕都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這樣多的閑時間。尤其在家居士們,事務更多,所以也就做不到了。
然而我們要知道:念佛是「用功」的,不是「論數」的。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了。倘若只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錯誤的。試想,口裡念佛,手裡掏珠,而心裡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萬佛,能算是「用功」嗎?所以說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
每一句佛號,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內而要念到自己心裡去,外而要念到極樂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萬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亂了。毫無障礙地就把自心與彌陀感通了,只在各人精進而已!
現在再把前幾天講的話,重述一遍,以便記憶。第一天講的「念佛須知了生死」是「自利」。第二天講的「念佛當發菩提心」是「利他」。第三天講的「念佛切勿起疑念」是「信」。第四天講的「念佛決定願往生」是「願」。第五天講的「念佛必須認真念」是「行」。第六天講的「念佛結期應求證」是「加行」。第七天講的「念佛平時須相續」是「常行」。
總之,講來講去,都是幾句剩話。說是「打閑岔」,真是「打閑岔」。惟願諸上善人多多原諒,是幸!
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智諭法師
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為散念不能攝心,念成習慣,就難以收拾了。所以初學念佛,一定要計數。計數念佛,可能對大家不很習慣,而且很費力;但是,正因為費力,才能攝心。由於它費力攝心,念佛才有功效。不過,初念佛的人,不要拿念珠,拿念珠不容易攝心。用念珠計數成了習慣.於是聊著天也數念珠,光數念珠不念佛。很多人都這樣,你檢查檢查自己,是不是也這樣。如果這樣,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萬得改過來。
那麼,不拿念珠怎麼計數呢?有兩種用指頭計數的方法。把自己的一雙手握拳,然後將五個手指頭伸一遍,這是五個,再屈一遍,又是五個,於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為十數,屈伸一遍為一百。就這麼計數。還有一種方法,更好,那是採取三三四的念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四聲,共計十聲。於是屈一個手指計數,這是十聲。這個念法最容易攝心了。這樣計數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實實。
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點不會伏,徒增散亂,念的佛號,虛虛浮浮,一點不著力。大家記住,初學念佛要計數,計數不可拿念珠。等你掉舉心伏下了,念佛有些進步,那時再拿念珠,可幫助你不忘記念佛。初念佛時,每天念多少佛號要有定數。一開始,不貪多,寧可從少念到多,不可一開始念十萬聲,念不了,念五萬聲;五萬聲還念不了,念一萬聲;一萬聲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兩百。這樣念佛不好。
開始時寧可少,應估計一下自己的時間,每天早晨抽幾分鐘,或者晚上抽幾分鐘,能念多少佛號。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時間不夠充分,剛一開始念,不妨先念五百聲。五百聲念了,若是還有充裕的時間,可增加一千聲;一千聲還有充裕的時間,一千五。兩千,再慢慢地遞增,逐漸逐漸精進,那七寶池中的蓮華就會逐漸逐漸地增長。
當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應盡量爭取多念。念佛不是攝心為貴嗎,怎麼要多念?因為念十聲、八聲,不可能攝心;念三百聲、五百聲,或許有一、兩聲攝住了心;念三千聲、五千聲,就會有十聲、二十聲攝心。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攝心,可以種入八識田中。
比如說,人們看書,一遍記不住,兩遍記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點點進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記住。又好比參加作早晚課,《阿彌陀經》背不下來,但只管念,跟著念,念上幾年以後,保證能背下來。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因為它種入第八識了。第一個,大家回去念佛,要計數念,念得心有一點點調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幫助念佛。
怎麼說,會幫助念佛呢?因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聲、二十聲,就忘了,拿著念珠念佛,念上三百聲、五百聲。三千聲、五千聲,不會忘。這是它的好處,也是它的壞處。壞處在那裡呢?由於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舉」。
第二個,大家回去念佛的時候,要注意到不可有間斷,就是所謂「不間斷」。怎麼叫不間斷呢?那不是教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叫不間斷;而是規定了一天念三千聲佛號以後,再忙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這三千聲佛號,然後再隨時記起來就念,那才叫不間斷。如果每天規定念三千聲佛號,今天念三千,明天忘了,那是間斷。每天一定要念完這個定數,修滿了這個定數,平時可以散念,不計數。慢慢慢慢佛號叫它增加,功夫就增進了。
第三個,回家念佛,不餘雜修。不能憑自己的興趣,隨自己的高興,有時念念佛,有時誦誦經,有時拜拜懺,有時又持持咒。這樣沒有用。這是自己搗亂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煩,這樣是不會見效果的,一定要一句佛號念到底。你要是拜佛,就拜阿彌陀佛。面前不管是什麼佛,什麼菩薩,你拜的時候,就心裡想,我在拜阿彌陀佛。不應該看到這是釋迎牟尼佛,我在拜釋迎牟尼佛;看到藥師佛,我在拜藥師佛。不管是什麼佛,我一拜下去,就拜阿彌陀佛。口要念的話,不管是持咒啦,誦經啦,唱讚啦,我一念一唱,一開聲,就是為了阿彌陀佛。心裡要是想,就想阿彌陀佛。
各位不相信,請想一想,如果身口意三業造了惡,不是一定墮三惡道嗎?身口意三業要是行了善,不是一定生人天嗎?那麼,你的身口意,身禮阿彌陀,口念阿彌陀,心想阿彌陀,哪有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呢?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心必造其境,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家拜的時候,不管面前是什麼佛,心裡要想我在拜阿彌陀佛。
你不知道,念一佛,拜一佛,就是念十方佛,拜十方佛。因為佛與佛的身沒有分別。「無分別」而自生「分別」,叫作眾生;知道雖「分別」而「無分別」,才是佛。大家記著,佛是沒有分別的,你不要自生分別。阿彌陀叫無量光,其光無量,哪一尊佛不在裡邊呢?阿彌陀叫無量壽,其壽無量,哪一尊佛不在裡邊呢?那只怪你不知道釋迎牟尼佛方便說就是了。
念佛久了,心慢慢慢慢降伏了,慢慢慢慢定下來了,念佛的時候,這才是真實念佛了。初學念佛,一定嘴巴念佛,心裡沒有佛。念佛久了,自然而然地口念,心也念。功夫愈純這種現象愈明顯。到了那個時候,拿念珠可幫助念佛,念珠有念珠的功德。這樣念佛久了,「行起解絕」,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號一起,可把它們都放下。
不相信,就念一念試試看,就會知道滿肚子學問,一點用不上。可能有人會說:「那麼說,我平時看經看教,沒有用嗎?」有用。不過那是走路的枴杖就是了。假使有人把枴杖當作路,這個人是白癡。上了路以後,枴杖可以不要了,枴杖不是路啊,它只是幫助走路。三藏十二部也是這樣。僅僅是幫助修行就是了,它不是修行。認為三藏十二部就是修行,就是法,這就死於句下了。
所以古德講,「行起解絕」。不光是念佛法門,一切修行法門,都是這樣。行起解絕,解絕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經文上,而是從修行上,從修證上得受用的。大家應記住這個要點啊:不可餘雜修。應該專拜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專想阿彌陀佛。這樣修久了以後,自然能得受用。修久,得到受用以後,就不須別人指導,自己就知道了,要是不按這路子修,胡思亂想,東扯西拉,雖學識淵博,到頭來恐怕事倍功半,很難得到受用哩。
我再重複一遍,初念佛不可散念,散念不攝心,念佛號飄飄浮浮,毫不著力。一定要計數,計數不可用念珠,應用手指計算,或者用三三四的辦法計算,不過,很麻煩,很不好念,但是,也就因為這樣,才有效用;感覺好念,那就不能通過心,滑流過去了。
還有,不可間斷修,每天規定念多少佛號,一定要把它念完。其餘的散念可以隨意了。若怕佛號念不完,就先從少數開始。我相信,任何人再忙,十分鐘,八分鐘總能抽得出來的吧,再不然,坐在公共汽車上,也可把它念完;走路的時候,也可念完;吃飯的時候,也可念完。總之,教它不間斷,再有,不可餘雜修,拜就拜阿彌陀佛,念就念阿彌陀佛,想就想阿彌陀佛。這樣久久用功,自得大受用。以上三點必須記住。
在家念佛的三項事
智諭法師
今天佛七圓滿,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幾樣事情須要和大家講一講,回家以後你們好注意到。
第一項,回去以後要精進念佛。在家裡修的那種精進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進不一樣。這裡七天打七是勇猛精進,回去以後,當以平常心為精進,每天規定自己念多少萬聲佛號,一定要把它念完。念佛的時間,念佛的數目,必須有增無減。總而言之,要度量自已的時間,自己的能力,不可以一曝十寒,不可像隔日的精進。隔日就是擺架子,熱起來的時候,八個電風扇吹,還是發燒;冷起來的時候,蓋著八條棉被還發抖。有人念佛也是這樣,高興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念十萬聲;要是不高興了,半年十個月不念一聲佛。這種精進沒有用。所以要以平常心為精進。回去以後,不要忘記念佛,要精進念佛。
第二項,大家要知道隨緣修。在此地是坐著修,站著修,回去以後應該隨緣而修。坐著也念佛,站著也念佛,走著也念佛;忙的時候念佛,閑著也念佛,站著也念佛,走著也念佛;忙的時候念佛,閑的時候也念佛;樂的時候不忘記念佛,苦的時候也不忘記念佛。就這樣隨緣而修。甚而言之,睡在床上,心中還是默默念佛;吃飯的時候,也不妨默默心中念佛。念佛出聲不出聲都是一樣的,主要在於調心,不能調心,念佛沒有用;能夠調心的話,怎麼都有用。要知道,一切唯心造,不要忘記你那個念佛心。抓住了這一要領,就容易修,容易進步,可以隨緣而修了。
第三項,大家精進念佛或者會有境界出現,如果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西方境界,不要和別人說。有很多人,自己見到一點境界,恨不得馬上叫大家都知道,其實那樣會得大罪。要是沒見到,去說假話,罪更重,因為那是大妄語。所以善導和尚說,見佛,見菩薩,見西方境界,只宜自知,不可向別人說,若是像別人隨便談說,臨命終才向大家宣說。佛說取涅槃的時候可以對別人說,我某年某月見佛見菩薩見西方境,說過以後就馬上取涅槃。所以大家應記住,不可拿它當好玩一樣,隨便談說。千萬不要起一種好勝之心,賣弄自己得境界,說我見到什麼,我看到什麼。要知道,說了你會得罪,罪很重。
不過,要是臨命終時,見佛菩薩等善境界,那須要對大家說,為的是使眾生起信心。或者你說是別人見到的,你這沒有過錯。假使有人快命終了,他自己不說見到什麼境界,你應該問他,見到什麼境界了沒有?若是他說,我見餓鬼境界,見冤家現前,或者見地獄相現前,那個時候,大家應趕緊替他助念。助念到什麼時候呢?助念到這種境惡境界消滅了才停止。這可使他不墮惡道。不然的話,這個人十之八九要墮惡道。所以大家應發心給別人助念,功德無量。
回家去念佛須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因時間有限,現在只提出這三項。請大家注意。
今天加香,希望大家捍勞忍苦。所謂捍勞忍苦就是勇猛精進。有很多人誤會捍勞忍苦的意思,那是他自己找苦吃,那不是修道。捍勞忍苦是精進不怕勞苦,換句話說,就是精進不懈的意思。有很多人錯會了,他跑到高山裡頭去自己找苦吃,那不是修道啊!佛說過,如果吃苦可以得道的話,那地獄眾生最苦,應該都成佛了啊;所以捍勞忍苦是精進修道的意思,不是教你去自討苦吃。
今天晚上加香,希望大家捍勞忍苦,精進念佛。要想說的話很多,可是時間不允許,所以就到此為止。
三種念佛方法可對治妄想
智諭法師
這裡有幾種念佛方法,都可以對治亂想,防止思業。我今天提出來,給大家作個參考,讓大家選擇哪一種方法比較方便,比較實際受用。
第一種,高聲念佛。在佛七期間,你可以高聲念佛。回家裡去,可能有些不方便,不能辦公啊,辦事啊,也高聲念佛。若是你自己到山上去,在無人之處,高聲念佛,那就不成問題了。不相信,你試一試,到無人之處,高聲念佛,一定沒有亂想。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的聲音攝入你自己的耳根,耳根一攝,六根都被攝住,亂想就不會產生了。大家有機會,可以試一試。
第二種,慈雲懺主提倡的十口氣念佛。盡一口氣,一直念。念完一口氣,再念一口氣,連續念完十口氣,保證也不會有亂想。它是借氣束心,用氣來約束自己的心。不相信大家也可試一試。不過,這種方法也有不方便之處,它需要出聲音,高聲念,還不能經常念,因為經常念會傷氣,這是不方便之處。
最後,再提供一個辦法,叫做三、三、四念佛,就是三聲、三聲、四聲,一共十聲,為一計數單位。這是一種很特殊的計數念佛法。那是利用你一心不能二用的方便,使你一心計數,不能再起亂想。大家不相信,馬上可試試,一定可以得受用,沒有亂想。這方法比較方便,出聲念也可,默念也可,隨時隨地都可以念。
以上三種念佛方法,比較方便的還是三、三、四念佛方法。但是三、三、四念佛法也有其缺點,它不能夠長久應用。若是你身體好,根機適合,那就例外,一般來說,常用三、三、四念佛,容易腦筋疼。若是腦筋一疼,心就容易燥亂。所以用三、三、四念佛,先要把心調適一下,然後隨佛號而念,按十聲計數,這和天台宗的六妙門,「數」、「隨」兩項有相同之處。
假使說,你用三、三、四念佛,感覺累了,而念佛號已經逐漸純熟了,這時可以放棄計數,隨口稱念,用心聽佛號,不使它散,不使它亂,不使它忘記。這樣持續念佛,便可得到一心不亂,沒有妄想。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方便很多,要看什麼方法合你的根機,凡是對機的就是好的,就用那種方法念。不過有一個原則,不管哪一種法,其作用是要使你不起亂想,因為無量劫來流落六道輪迴,就是由於你的亂想。亂想使你虛妄起惑,虛妄造業,虛妄墮落生死,虛妄受罪,虛妄輪迴六道。
因此,我們要念佛,要懺悔,真心實意發起大懺悔心,不要打妄想。不打妄想,就是不起思業。思業不起,身口二業不動,這樣,一定能「以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智諭法師:不求萬事如意,只求萬事如法
奉勸各位,在社會裡邊,不要熱衷名利。名利好比過眼雲煙,沒有實在的。萬般皆是假,唯有往生真。永遠記住:諸惡莫作,不可造惡業。如果造惡業,就給後世果報留下因緣,生生死死無有出期。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到海邊去看海浪。喜歡看哪一個浪起得高,起得愈高,它仆下來的時候,仆得就愈遠。喜歡拿小石子,記著哪個浪仆到什麼地方,看哪個浪仆得遠。一個浪接一個浪,前仆後繼。看著看不完的,有時候甚至把回家的時間忘記了。
長大以後,進入社會,原來海潮、人潮皆一般,名利場中也是如此。誰飛得愈高,跌得愈重。也是一波趕一波。偏偏有些人前仆後繼。
他和我看海浪,有不同的一點點就是了。他光看見飛得高,沒看見跌得重;海浪呢,看得高,看得遠。偏偏世人迷惑,光看見飛得高,沒看見跌得重。所以名利場中也是前仆後繼。
這使我想起來,燕太子丹送荊軻的一首詞。不管前仆後繼怎么樣,高低千差萬別,總是一個結果。就像燕太子丹所說的一樣,“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唉呀!原來都是這樣。
所以奉勸大家,不要熱衷名利,不造一切惡業,不給後世留因緣。謹慎小心地了此一生,好去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切惡業不可造。
惡業有多少呢?無量無邊。可是總括起來說,不外是十種——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嗔、痴,稱為十惡業道。
大家做事的時候,總要檢討:是不是犯貪嗔痴?犯沒犯殺盜淫?犯沒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犯沒犯和這十項惡業有關係的事?
淡於名利,時時刻刻檢討:當做不當做?惡的,不可做;善的,隨緣隨力儘量去做。
所以,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當做當不做?千萬不要要求事事如意。
不求“萬事如意”只求“萬事如法”。萬事如意是生死流,萬事如法是涅槃流。
所以,謹慎小心,了此一生,莫造惡業,莫為後世業報作因緣,好去見阿彌陀佛。
【念念稱名 念念臨終】
文:淨宗法師
並不是死的一刹那才叫臨終,是現在稱念,一直到「息斷之處」,這整個時間都是臨終。所以,善導大師說「恒願一切臨終時」。因為無常念念都在,並不是某一個時刻才叫臨終,而是念念稱名,念念臨終。
對於「臨終」,有幾種說法。一是從無常觀來講,說念念臨終;第二,從六字名號的法體功能來說,它念念切斷我們的生死輪迴,讓我們生死輪迴的生命終止,念念都是臨界點。「臨」是臨界點,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從無窮的輪迴到涅槃常樂。這個臨界點,就是這句名號。
我們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就屬於臨終。雖然我們還沒有死,身體還在這裡,但是念念稱名念念臨終,這樣的稱念稱為「臨終正念」。
很多人盼望臨終正念——念佛的當下就是臨終正念。
如果把這個扔了,伸長脖子遙望未來的某個時刻,那叫懈怠,那樣就漏在彌陀救度光明之外,不叫「臨終正念」。
做到三個 「 定 」,早晚課更有效果
雪峰寺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何能堅持做定課?有沒有什麼竅門幫我們堅持下去?
堅持做定課有很多好處。長期堅持做定課可以培養我們的專注力,從而引發定力,還能每日提醒自己,觀照自己的發心,更是能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法義,在戒定慧三學上不斷進步。
那麼我們該以何種方式鞭策自己繼續、穩定、堅持做定課呢?下面有三個竅訣分享給大家:定量、定時、定地點,以這三個「定」,形成一種穩固的修學力量,從而將定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一、做定課要「定量」
如果我們學佛人想要發心做定課,應盡量讓做定課成為自己的一種修行習慣。
但一開始也不需要給自己定太多的功課,如很多初學人知道誦《地藏經》特別利益現世人與過世人,所以特別想要得《地藏經》的功德。
可是誦一部《地藏經》需要1個半小時至2個小時,如果每日給自己規定誦兩部《地藏經》,除非是時間特別寬裕的修學者,或者是發心特別猛烈,要不就是想要急切救度過世親人,不然一般初學者們肯定會吃不消,最終也很難堅持,自然內心也不會很歡喜信受《地藏經》中所說的真實利益。
所以,我們給自己規定定課,還需量力而行。可以先從誦佛號,或誦簡短的經咒開始誦起。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佛菩薩名號。
或誦《心經》《大悲咒》早課中的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准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等等。
以後可以慢慢逐步給自己添加經咒的誦持。如某一段時間,覺得和《楞嚴咒》《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相應,那定課可以適當調整為誦《楞嚴咒》或《金剛經》或《阿彌陀經》等,也可以始終不調整,一生只誦一種或某幾種經咒,必能獲其不可思議功德利益。
二、做定課要「定時」
做定課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千萬不可虎頭蛇尾。很多學佛人常常都是發心做定課後,前幾個星期或前幾個月堅持的好,後來越來越不想念了。一旦中間有一天沒有堅持,或幾天不堅持,慢慢就更不想堅持了,甚至將做定課之事遠遠的拋在了腦後。但修持淨業不能如此,一定要細水長流,堅持一生,才能獲其真實利益。
做定課為什麼要定時?因為我們的心力平時非常地分散,如果不每日特用一種規矩,一種力量去伏制它,就很難形成破妄顯真的力量。
如果每天都在固定的某一時間,念佛或經咒,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要讓它雷打不動。這樣就容易「上癮」。有了這個癮之後,做定課之事貫徹一生就不再困難。
三、做定課要「定地點」
做定課的關鍵之三,還在於要「定地點」。為什麼做定課要有固定地點呢?因為如果每日能在固定的地點做功課,自然會使自心產生安全感、熟悉感,能夠使自己的心更容易沈下來、穩下來,也更容易契入經咒的真實密意。
在「定地點」這一程度上,出家法師們比較更能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因為寺院的生活作息是很有規律的。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上殿、用功之地都是比較固定的,這也確實更利於身心的安穩與學修的增上。
但其實對於在家學佛人來說,定地點也不算難。除了有時外出(出差、旅行等情況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在家修行人都是可以做到「定地點」的,如在自家佛堂、書房或客廳堅持誦定課。
結語
定課,之所以叫定課,關鍵之處在於「定」和「課」分別導向「定、慧」二力上。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熄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貪嗔痴三毒靠何來熄滅?需依「戒定慧」而行,才能徹底轉染成淨。
堅持做定課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善動力,和一種強大的制服自心煩惱的力量。從而到臨命終時,也會自然如此念之,那時自然心安,也自然更有把握往生各自想要去往的淨土。
我們除了堅持做定課外,平時每日做事應多依「五戒十善」而行。因為「五戒十善」是依「戒」而行。每日早晚堅持做定課是依「定」而行,雖然這個定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定」、「三昧」,但卻是「定業」的前行。
如果能在所持經咒上有所解悟,那更能開啓「智慧」,從而成為日後得甚深般若智慧的前行。
淨土念佛的方法:不同人不同要求
文/蓮池大師
怎麼念佛
以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以「持名」為中心,「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而一心念佛,即是戒、定、慧。因為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音,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因此,不論男女老少、貴賤賢愚,都要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它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晶往生,花開見佛。
不同人不同要求
極閒人要盡心盡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聲;
半忙閒人要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聲:
極忙人要忙裡偷閒念佛,每日晨早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聲。
淨土念佛的方法
念佛有四種: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實相念。四種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即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最為簡便,同時功德也最廣大。持名念佛又有三種:一是高聲念:二是默念;三是金剛念,即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
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念佛,共同的要求是專心一志。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真正的念佛是念從心起,心裡不斷思佛憶佛,永不遺忘,這才叫念。如果「口誦佛名,心游千里」,這是「讀佛」而非「念佛」。佛教一般都教導人們不要「執著」,但祩宏大師認為不能一概而論,障道之著不可有,進道之著不可無,念佛就必須達到執著的程度,這是進道之著。
念佛人,至於開目閉目而觀在前,攝心散心而念恆一,不舉自舉,不疑自疑, 皆著也。念佛的人要做到至心作觀,無論開目閉目都見到相好莊嚴;無論攝心散心,念佛從不間斷,不舉念而自念,不懷疑而自疑,這就達到執著的程度了。這樣, 就能不覺不知,忽入三昧。
有些人念佛不專一: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實則不然,他們為了增壽命,便誦藥師經:為瞭解罪愆,就拜梁皇懺;為了救濟危難,則持消災咒:為了求智慧,便念觀音文,而把「向所念佛,束之高閣」。這實際上是對念佛「二三其心,莫肯信服」,這樣的人要往生淨土就難了。
念佛與讀經是相輔相成的
有些修淨土法門的人,只貴把一句佛號直念下去,而對佛教經典不屑一顧。「佛經不可不讀。」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以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所以,一切有能力讀經的淨土信徒都要同時研讀經教,只有這樣,才能把修淨土放在更自覺的基礎上。
不主張信徒燒身燃臂求生淨土
唐代僧人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大乘佛經中雖然常常有燒身燃臂禮佛之記載,但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
念佛的目的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念佛不僅對來世有大利益,對現世也有大利益。從更深層上說,念佛是為了「成佛度生」,既不是圖來世之樂,也不是為了身前的利益。
學佛問答:我感覺念經或念佛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很痛苦怎麼辦?
問:我念經或念佛就是為了完成任務,很痛苦,應該怎樣學佛才能念佛念的不痛苦?
學佛有問必答:
1、不要把學佛當任務,學佛念佛可以讓我們現世吉祥、消災免難、所求遂意,命終之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自己念佛還可以保佑家人平安,這麼好的事情我們應該感到快樂和幸福。
2、你感覺痛苦的原因可能是功課雜或功課多,不如專一念佛,並且不要設定很高的數量,以能夠輕鬆完成為宜。佛經的道理是告訴我們要念佛、要願往生,所以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對了。
3、淨土法門是殊勝又容易的法門,不是靠自力苦修苦行,完全靠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如乘船過海是靠船的力量,而不是靠乘客怎麼用心用力。只要有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心,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能增長無量福報,這比天上掉餡餅划算多了。即使每天堅持念誦至少三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也非常好,只需一兩分鐘。
問:怎麼和阿彌陀佛親近?彌陀愛我是真的嗎,我怎麼體會不到?
學佛有問必答:
阿彌陀佛對你(我)的愛體現在對你(我)「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而且這種愛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
1、過去。在兆載永劫之前,在你(我)不知不覺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為你(我)五劫思惟發了四十八大願,為了完成這個願,又為你(我)經過了兆載永劫的修行,最後在十劫前成就了最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同時成就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句名號就是救度你(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
2、現在。阿彌陀佛常住你(我)的頭頂,隨時護佑你(我)平安吉祥、消災免難、遂求遂意。
3、未來。在你(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顯示在你(我)面前,接引你(我)前往極樂世界。
不經我們請求,阿彌陀佛把往生、成佛的救度法門(六字名號)主動回施給我們,又對我們「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把我們看作自己的父母,又把我們視如阿彌陀佛自己,所以我們的痛苦就是阿彌陀佛的痛苦,我們的煩惱就是阿彌陀佛的煩惱,我們的業債就是阿彌陀佛的業債。佛經說阿彌陀佛「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又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我們的業債什麼時候徹底消完?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我們的時候,佛經說「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阿彌陀佛對眾生的救度「主動、平等、無條件」,但「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人」,如陽光普照大地,自己躲在陰暗處還是照不到,不是陽光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我們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當下就被佛光攝取不舍(即使睡覺或發生意外沒有念佛的時候),直至命終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佛光不攝取雜行之人呢?因為雜行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不攝取;又雜行之人不隨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所以佛光不攝取。
答疑:佛有,敬請常念:南(ná)無(mó)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