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有師承,這是正法,沒有師承不行
【一】、正法久住、佛法的興旺決定要靠護法。佛法裡頭兩種人,一種弘法的,一種護法的,我常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為什麼?沒有護法的,弘法沒有道場,就是現在講沒有弘法的平台,一定要有護持的。這些道場,建道場,請法師。
法師,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的,在家也稱法師,只要他講經教學都是法師,也不分男女老少,他能講經教學就是法師。但是講經教學得要有師承,你是跟誰學的?你的老師是誰?你說我沒有老師,沒有老師不行,不能請你,沒有老師是外道,那不能請。我以古人做老師呢?那行,這個算數。
譬如我學佛,我依古人,我專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的全集在,我只看這一部書,只聽他的教誨,依教奉行,你就是蓮池大師的學生;你看印光法師的《文鈔》,依照《文鈔》去學習,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個有師承,這是正法,沒有師承不行。不一定現前的,現前法師當中你跟誰學的?都要講究師承。
現在弘法的人愈來愈少,什麼原因?沒人護法,不容易!在這個時代,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弘法,社會大眾尊敬你,照顧你很周到;現在弘揚佛法,人家瞧不起你,沒人護持你,你的生活都非常困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現在沒有弘法的人。我自己親身的經歷很多同修都知道,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發心走這個路子,走得真是很辛苦,走到什麼程度?寺廟裡不收你。到人家寺廟去拜拜佛、吃一餐飯還可以,想在寺廟裡住一天,不行,不收你。
這個寺廟裡有法會、有經懺佛事,你參與,歡迎你,你說我到這裡來講經,沒人要你,沒有一個會接受你。所以我這一生活動,誰請我?居士道場請我。在國外講經,居士們成立很多淨宗學會,都是淨宗學會來邀請我。這個地方,本來香港要成立淨宗學會,這個招牌別人拿去了,香港有個淨宗學會,所以這裡只好改名,改成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香港有個淨宗學會,那個淨宗學會也是我勸他們大家,應該有二十年前的樣子,我勸他們成立的。所以非常不容易,我們看到這一條感觸非常深。沒有人護持就不會有法師出現,無論在家出家都需要有人護持。護持的人是菩薩,不是菩薩他不懂,護持的功德非常大,佛法能不能常住世間靠護持。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一集) 2010/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11
【二】、要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師承,沒有師承,想自己成就的,跟諸位說沒有這樁事情,看你相信不相信?你要不相信,你去唸《六祖壇經》。《壇經》裡面,玄策禪師對永嘉講:「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以前,你自己修行成就還能說得過去;威音王佛以後,如果說沒有師承,自己學出來的統統是天然外道。威音王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是久遠劫以前的古佛。這實際上就說明佛法一定要有師承,沒有師承,實在講非常危險。
我們自己修錯了,將來墮落,自作自受,那還沒什麼話講。你如果領導別人,指導別人,你把別人的路統統指錯了,這個要負因果責任。古人講: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說錯一個字要背這樣大的因果責任,這怎麼得了!人家來問我們路,指路,自己沒有確切的把握,不認識路,怎麼可以隨便指示別人?現代這個社會無師自通的人太多了,這個不是好現象,這是天下大亂之相,不是興旺之相,是衰相。
所以學佛一定要有師承,也就是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導,才能成就。特別是戒律,最近我講戒律都是講老師的教誡,不能聽從老師的教誡,自作主張,那還談什麼戒律?佛經裡戒律,你統統都把它做到了,你不尊重老師,什麼都沒有了。尊師重道,尊師是戒律的地基,好像蓋房子,這是基礎,佛講那個戒律是高樓,你沒有基礎,哪來的高樓大廈?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師道非常的重要。
博學多聞是有階層的,不是一開頭就能學得到。博學多聞在佛法裡面講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後得智從什麼地方來?從根本智來的。好像樹一樣,它先有根,然後有本,本就是主幹,然後才會分枝,才會開花結果。所以,枝條花果都從根來的。根本智從哪裡來的?根本智從清淨心生的。佛告訴我們「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你沒有定,哪來的慧?沒有定的慧是邪慧、狂慧。所以慧一定建立在定的基礎上。
所以師承跟一個老師,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訓練你的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那就叫根本智。無知是什麼?就是定。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你要想開智慧,先要求無知;你不能先求有知,從有知裡面去求,永遠求不到真智慧。無知怎麼求法?古人教我們念經。念經就念一部經,這部經念個十年八年,心定了。這十年、八年是修根本智,就是修清淨心,這是修定、修慧。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三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36
【三】、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古時候不但是佛法,世法裡面也非常重視師承,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今天跟這個人學,明天跟那個人學,那不叫師承。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到達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就請你出去參學。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參學是廣學多聞,成就後得智。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三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35
【四】、在中國過去,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從修清淨心做基礎、做根本;這個基礎如果不真正奠立,成就就很難說了。儒佛講師承,師承也是從這個地方所說的,師承,老師不一定天天在身邊,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給你講的這幾句話,你真正接受了,一生依教奉行,這就是傳法的師資道合,哪裡要天天跟在身邊!沒有這個必要。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九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91
【五】、良師難遇!好老師到那裡去求啊?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到那裡去找?我們跟誰去學呢?'這是真的!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根、培養善緣。若是實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學古人。
往昔李炳南老師教我,他非常謙虛的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我那時候初學,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但在學佛上沒有成就,不能學這兩個人。'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
這也就說明,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樣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的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書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一心學孔子。他就是跟定這一位老師,專學一個人。他學得很成功,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大聖、至聖,孟子是亞聖。
以後採取這個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漢朝司馬遷,他寫中國第一部史書'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他只學一家,專門讀誦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他學成功了,成為一代文豪。
又如唐朝的韓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呢?就是史記。他學司馬遷,專攻史記,學史記的文章、教訓,而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
在佛門,明朝的蕅益大師,這是淨宗祖師。他的老師是誰?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間,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等於跟一位老師學,聽一位老師教導;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這是決定不會有差錯的。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有了'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學,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我今天介紹你們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同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學成功就是成佛了。
諸位必須要知道,學習講究一門深入,一門通達,便能得定、開慧。古人在此階段修學一般是五年。這五年專精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廣學經論,那時眼睛放光,經義自然明了,假如不開智慧,還用意識虛妄分別,這樣學佛即使學三百年,不要說經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也會錯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處,再來看古人的註解,就曉得他的境界,和他對此經義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師往年教給我的三條戒律。我以為是他獨創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
我講完之後,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面去喝茶,告訴我: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這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啊,這才知道真正的'師承'。
老師看重的學生,一定叫你遵守這三個條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進不去——'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了之後,煩惱輕、智慧長;然後放你出去參學!那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們今天若不相信,下面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
你聽一位法師教導,便修一個法門;兩位法師教你定是兩個門路;三位法師,則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師,如在十字街頭,不曉得應該怎樣學好。疑問馬上就出來了。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裡,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
你們找不到好老師,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別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一經,別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別的經,體會就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了。
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間人讀書,在大學裡選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開啟圓滿智慧,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係你統統都明了。他是這樣的教。從那裡學起呢?從一門深入學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因任選'一部經典'都可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什麼叫通呢?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上得定、開慧,這才叫通達。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一看就通達了。
這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常說:做學問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再精、再專精。是由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無論怎樣高廣,它有極限的,到達頂點,就終止了。佛法則不然,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結果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
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極限就沒法突破,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法子再提升了;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了的。開頭好像是沒有什麼,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世學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往往觸處不通。它與佛法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結果自然不相同。
阿姜查尊者:持有如此的正見,就可以無往而不自得
這些元素就是修行的基礎,當它們圓滿時,內心就只有戒德、定力與智慧。只有它們充滿內心,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它事物。這樣的心一定是活在戒、定、慧之中。
因此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時時保持警覺。這些話並不常聽到,不過這個勸誡適用於一切事物。即使事情是好的,你也是對的,一樣要警覺。警覺適用於善、惡、苦、樂等一切情況。佛陀為什麼教導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要警覺呢?因為它們都是不確定的。
心的情況也是一樣。如果它靜下來,不要執著那樣的狀況,順其自然就好。如果因此而感到喜悅,那是正常的反應,只要保持覺知即可。無論是善或惡的情況,都只要保持覺知。
一個老師可以解釋修心的方法,但是這件事卻只有你自己能做。除了你自己之外,還有誰能完全了解你的心?如果你持有如此的正見,就可以無往而不自得。但是這是指真正的修行而言,若非真實與誠懇地精進,則毫無幫助。真實的修行不累,因為它是透過心去完成。如果你對自己持有正念,你就會知道正在發生的事,以及事情的對與錯,並且知道如何修行。你其實並不需要很多東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