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黃老居士:就是用耳朵聽,念佛最好的法門就是自念自聽。你不要去管著它或者念得好不好,自己來監視,都是多事!
居士敬問:要念低聲,還是不要念出聲?
黃老居士:隨便。
居士敬問:自念自聽也可以聽?
黃老居士:隨便,默念一樣聽得見。因此你的心就攝住了,你完全念這一句你聽到了,你這句是真念了。念的時候你自己都聽不到,那這句就是不算數。每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議,重要是念就對了。
居士敬問:有妄念是馬上把它打掉,還是不管它,讓它繼續?
黃老居士:你不要去治妄想,“欲除妄想,去一添兩”,你“任它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你就聽你這個念佛就完了。不要去驅這個妄想,壓這個妄想,你就好好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念自聽、自念自聽...。妄想很多時,聲音可以放大一點,可以大聲一點。
居士敬問:心裡有時緊張的時候,還是繼續念下去?有時候有些事想到還沒有做,就是沒有辦法馬上做,心裡有點擔心,在擔心的情況之下要念佛嗎?還是...?
黃老居士:什麼情形之下都不管,不管你就是做了壞事了,這些都不用...,只要你能念就是好。還覺得“我這個衣服不干淨了,或者必須換到什麼地方念”,都不干事,你只要是念,念就最清淨。
大安法師:念佛你自己的佛號都聽不清楚,這是不可以的。
在六根當中最難攝的,一個是耳根,一個是意根。大家都會感覺到:念佛念佛就會胡思亂想,口裡念著佛想其它的,就說明這個意根跑了;念念念,念得昏沈,念得含糊,自己聽不清楚了,這就是耳根沒有攝住。所以六根當中我們要分析,最難辦的是耳根和意根。好,知道難辦,那就是在這兩個上把它對治好。
攝耳根也就是要把這個佛號念清楚,聽清楚,自念自聽,念茲在茲。念清楚聽清楚,這是必要前提:你聽清楚才有質量。不能含糊,你自己的佛號都聽不清楚,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也不能去趕數量,你趕數量就:「阿彌……」你都不知在念什麼。一定要歷歷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在聽清楚的前提之下,速度可以加快;你不能為了趕速度,念得很含糊。攝耳根,然後意根:當你全身貫注地在聽這個佛號的時候,意根也容易攝住;或者你帶有深切的宗教情懷的時候,意根也不容易跑。
但往往也不容易,它還會跑,那怎麼辦呢?那就要用一種方法,印光大師給我們推薦了一種方法,就叫十念記數法。你給這個意根派個任務:「南無阿彌陀佛」,意地當中就記數一;「南無阿彌陀佛,二」;「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同時你默記數字,從一記到十。記到十呢,再倒回來,從一記到十,從一記到十。你就會發現意根不容易跑,如果意根一跑,這個數字就記不下去,就會中斷,一中斷你知道意跑了。意根跑了,你就把它攝回來,再從一開始數。印祖不斷地在《文鈔》說:「我念佛原來也是覺得妄念波翻浪卷,自從用了這個方法之後,覺得心慢慢地穩定下來了。」他自己得到利益就把這個方法介紹出來。
我們試一試還真的覺得管用。年前我也參加過一次閉關,在關房裡面也嘗試著在經行的過程當中用這個方法,就用「三三四」,當時邁左腳的時候就念三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用你的左耳聽這三句佛號;當你邁右腳的時候你用右耳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你再邁左腳的時候,再念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正好這個速度呢——也就慢慢走,左耳右耳伴隨著你左腳右腳去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也很輕鬆,也比較攝心。大家可以試一試「三三四」,左、右耳來聽,當你那個左耳聽,你就避開右耳,你所有的注意力就傾注在左耳,聽得很清楚;右耳就這樣同理。可以試一試,這都是我們找到的一些把六根攝住的方法。
淨界法師: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慢慢地專注,而趨向於寂靜!
一句佛號的操作包括「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定義你的心已經對佛號產生了專注力。從一些老法師的佛七開示當中,有兩個經驗要注意。就是你在修專注力的時候,重點在聽聽佛號的聲音。聽的時候有兩個重點:
一、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
好比你今天來打佛七,有三百多個人參加佛七,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佛號,哪一個佛號是我的所緣境呢?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是——心隨境轉,越聽越散亂。
所以大家要知道:別人的聲音,我們也不要排斥,它是一個助緣;但是在這個虛空當中有三百多個佛號,你只能夠以自己的聲音為所緣境,不管你自己的聲音是多麼的小聲。因為: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慢慢地專注,而趨向於寂靜。
一旦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是向外攀緣,那越聽越散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你心中的所緣境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聲相,這才是你的所緣境。這是第一個重點。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個是從空間上來說。
二、你要聽當下的音聲
很多人念佛會回憶前一個佛號——誒,我前一個佛號念得很好……這是打妄想,你已經忘失所緣境了。就是說:不管你前面的佛號念得好不好,過去就讓它過去,你也不要臆測,哪一句佛號得到三昧……也不要臆測未來。不要回憶過去,也不要臆測未來,怎麼辦呢?你要活在當下!
你每一句佛號,都是聽當下、當下……聽當下的音聲。就是時間上,以當下的佛號為所緣境,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還沒生起的,不要作任何推測,安住在當下的佛號。
這就是我們修「專注力」的兩個重點: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
進一步,我們必須把這個點狀的「專注」擴大成「片狀」的相續。印祖說,這個片狀的相續,我們可以一種循環的方式,就是以十句的佛號為一個片段。
把這十句佛號分成「三、三、四」三段來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三、三、四。
淨界法師:專注力,印光大師提出了一個方法
◎專注力,印光大師提出了一個方法:一句彌陀念、誦、聽。
◎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心生起的,如果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你這個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不對,口念彌陀心散亂,這個叫做佛號從嘴巴生起,不可以了。你念佛要從心起,聲從口出,靠你嘴巴的振動,要創造音聲。念佛的人一定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卻不出聲,你不出聲變法塵啊,第六意識法塵,法塵的話不是音聲,不是所緣境。
◎我們看所有的經典,執持名號都是聽音聲的嘛,你自己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你的所緣境在哪裡呢?所以不管你是大聲、小聲,你起碼要聽得到你自己的聲音,或者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因為它不會太辛苦。你嘴巴振動都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你很難攝心,那表示你的所觀境是第意識的法塵,這個跟佛陀的開示是相違背的,佛陀是聽音聲哦,不是看法塵。因為法塵是暗鈍相,很難捉摸的,音聲它所緣境比較明亮。如果念佛人你嘴巴都不動,即使你靜坐嘴巴都要動,止靜的時候嘴巴都要輕輕的動。它要念,念從心起;要聲從口出,要誦;第三個,聽到你的聲音。念佛人不要聽別人的聲音,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你聽別人的聲音,你的心向外攀緣。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三百個……你只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才是你的所觀境。
◎當我們把這個佛號經過三種操作,念、誦、聽以後,你聽到你的聲音,你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你把這個專注力,把它變成三三四。三三四諸位應該清楚了,讓念佛有節奏――三句、三句、四句;三句、三句、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四句,煞板,剛好形成一個循環。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說的沒有節奏,沒有節奏不容易攝心,很難攝心。三三四它會構成一個節奏嘛,節奏的東西會把心攝住,它不容易跑掉。所以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把這個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淨界法師:只有聽到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當然是多善根、多福德非常重要的因;那怎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呢?
我們看下面的說明。以下我們根據印光大師的開示:
執持名號簡單的講,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
修淨土的人,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根本所依──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
這個聖號你要怎麼跟它相應呢?
一念相應一念佛。
什麼叫做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聖號相應呢?
以下印光大師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他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有三個重點要注意: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
很多人念佛的時候,這個佛號不是從心裡生起,是從嘴巴生起。
你怎麼知道呢?
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這個佛號是從哪裡生起呢?
從嘴巴生起來,這個不能講一念相應一念佛應。
你整個佛號的根源,是從你內心深處那個歸依的心,產生一種作意,從那個地方生起,這個叫做念,成就一個念的功德。
所以你念佛的時候,你要注意,你的佛號要從你的內心生起,不能從嘴巴生起。
第二個誦,聲從口出。
你從念中生起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你當然不能當所緣境。
我們淨土宗的所緣境,諸位要知道:淨土宗念佛的所緣境,它不是法塵,它是聲塵。
很多人念佛,它不出聲的,不出聲,你的所緣境是法塵,根本就不對。
你不一定要念很大聲,但是你多少要創造聲音,因為你沒有創造聲音,你根本不能去取所緣境的相貌,所以第二個,你要靠嘴巴的振動,創造一點聲音出來,當做你的所緣境。
第三個聽,音從耳入。
你把自己所創造的聲音,再把它聽回去。
這個聽大家要注意。
很多人說:我打佛七的時候,一二百人打佛七,這個佛堂每一個人都創造出一個聲音,這個佛堂有一百多聲佛號,哪一個是你的所緣境呢?
諸位要知道,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當然並不表示我們要排斥別人的聲音。
比如說這個念佛的聲音是一百句佛號的和合,但是這個和合又有非和合,和合當中又有別相,別相當中又有和合。
這個時候,你只能夠聽你自己所創造的聲音,你聽到別人的聲音,這個叫做心隨境轉,你只有聽到你自己的聲音,你的心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你自己創造的聲音。
所以當這個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诶,你跟佛號相應了,這樣的相應叫做點狀的相應;然後我們在把這個點狀的相應,擴大變成一種相續,那麼三三四,產生一個韻調,這個前面說過了。你念佛沒有一個韻調,你很難攝心的。這個韻調三三四運轉的時候,它能夠帶動你的心,不容易使妄想生起。
印光大師:念佛應適宜
念佛的方法,怎麼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個規矩,就如同藥鋪中準備了全部的藥品。我們選擇方法的時候,應該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聲念,或者小聲念,或者金剛念,或者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的時候,不妨大聲念以趕走昏沉。散亂的時候也是。若經常大聲念,就會導致生病。別說普通人不能這樣,就是身體極強健的人,也不可以經常如此。一天之中,熱了就脫衣服,冷了就加衣服,為什麼對於念佛了脫生死這件事,就非要執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適宜的呢。這樣怎麼能說是知道佛法呢!
又有提倡掐念珠記數的,這樣也是有利有弊。好處是,一句一掐,不會輕易放過每句佛號,這樣心容易歸一。弊端是,靜坐的時候掐念珠,就會使心難安定,時間久了容易導致疾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種種的不一樣的地方,怎麼能只執定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調停從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況令行規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據自己的精神情況來定。哪裡有個死規矩要每個人都來遵守呢!精神用的過度後,不是退墮了,就是生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方法,才會有益無損。
——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
淨界法師:念佛時心思散亂,祖師教你兩個方法對治……
我們怎麼把一個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的佛號,讓你的心能夠在佛號多安住?你注意看,有些人念佛號,念不到十聲就往外跑了,念不到十聲妄想就開始了,你這個心理素質太差了,你的心都沒有訓練。就像一隻猴子,你都沒有訓練它在固定的一個地方安住。
所以,我們從一個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的佛號,你怎麼引導呢?
根據祖師傳承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善導大師他是用一種苦藥來對治,用恐怖的心來恐怖你。他說:「老是打妄想,佛號念不下去怎麼辦呢?你要告訴自己,你是生死罪障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我們在三界當中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們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業障深重,求出無門。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能力救拔你,所以你對這個佛號就不敢隨便丟掉了,它是你的本命元辰!
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跟佛號建立一種救拔的關係。你千萬不要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如果你還說:「唉呀,有佛號也可以,沒有佛號,打妄想無所謂。」你佛號就很難念好,因為你缺乏危機意識。所以念佛要念得好,一定要背水一戰。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到三惡道去了。這是善導大師是用苦藥來逼迫我們,讓我們有一種怖畏的心情。
第二個,蕅益大師他的態度不一樣。你看《彌陀要解》,他是用功德聯想來引導你,是比較正面的。他說你怎麼樣把佛號念好呢?他把《阿彌陀經》前面的這一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塊他做了發揮。
他說:「你為什麼要把佛號念好?你要觀想你來生有六種功德,這個功德都跟你的佛號有關係。」
第一個,遠離惡道。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到三惡道去,但是我們有三惡道的業。我們不喜歡三惡道的業在我們生命中表現出來,怎麼辦呢?你只有念佛才能夠遠離三惡道。我們心中有地雷,如果你在三界裡面繼續流轉下去,來生一定碰到地雷。所以你要能夠避免地雷爆炸,只有到極樂世界去,把地雷處理掉。而到極樂世界只有靠佛號,所以把遠離惡道跟佛號做了連結,這是第一個連接。
第二個,功德聯想,國土莊嚴。我們希望遠離娑婆世界的污穢環境,極樂世界有寶樹莊嚴、樓閣莊嚴、池水的莊嚴,還有三種的六塵:充滿了光明,充滿了香氣,充滿了音樂。所以你必須把極樂世界那種依報莊嚴的願景跟佛號做連結。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來生得到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的莊嚴,因為你有佛號,這是第二個連結。
第三個,身心安樂。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沒有病痛,身相莊嚴,沒有病痛永遠是保持一種身心的快樂,因為有佛號,這是第三個連接。
第四個,衣食自然。我們在生命當中為了衣食耗損了一天八個小時,把寶貴的時間換取衣食,浪費太多時間。我們在極樂世界沒有衣食的憂愁。這衣食自然怎麼來的呢?因為有佛號,這是第四個連結。
第五個,功德連結,具足五通,親近十方諸佛。極樂世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果報體,讓你到十方世界親近藥師佛,親近多寶佛,親近各式各樣的佛菩薩,這個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因為有佛號。
第六個,壽命久遠。你到了極樂世界,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安穩地過日子了,因為你再也沒有退轉的問題,你的壽命足夠你成就等覺菩薩。所以你努力一次,終生受用,盡形壽受用,你沒有面臨死亡的問題。
因此,我們必須把佛號跟過失連結,你如果沒有佛號,就到三惡道去。你如果有佛號,就遠離惡道,享受國土莊嚴、身心安樂、衣食自然、具足五通乃至於壽命久遠,這個就是一種心理的調伏跟引導。調伏我們的攀緣,引導我們的皈依,所以你佛號的操作是要有調伏力跟引導力的。
淨界法師:用三三四把佛號攝住
當我們開始觀察名號的功德,而產生信心;也觀察淨土的莊嚴,而產生了願力;這表示什麼?表示你有資格念佛了,你已經把心態準備好了。
接著,怎麼念佛呢?當然主要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先從點狀的專注,然後達到片狀的相續。印光大師提出的三個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念、誦、聽。我們念佛人有三個次第:
念從心起:每一句佛號要從你內心的皈依生起,如果只有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口念彌陀心散亂,那不可以,必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靠你的嘴巴振動而創造音聲來,念佛要出聲,因為它是以音聲來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不出聲,佛號變成一種法塵,第六識法塵,不是我們的所緣境。如果你不創造音聲,你的所緣境在那裡呢?
所以不管是大聲、小聲,最起碼金剛持也可以,嘴巴振動。黃念祖老居士很強調金剛持,這樣不會太辛苦,嘴巴振動就能夠創造聲相,如果你念佛連嘴巴都不振動,很難攝心,因為法塵是闇鈍相,很難捉摸,音聲的所緣境比較明確清楚。
音從耳入:聽你的聲音!念佛不是聽別人的聲音,是聽你自己的聲音,心才能靜下來,聽別人的聲音,心就向外攀緣了。不管是一百個人念佛、二百個人念佛、三百個人念佛,聽你自己的聲音,這是你的所觀境。
當這個佛號經過念、誦、聽之後,聽到你的聲音,這叫做一念的相應,成就專注力;再把十句佛號變成三、三、四,讓念佛有節奏-- --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剛好形成一個循環。
因為追頂念,沒頭沒尾、沒有節奏比較難攝心。所以印光大師說,用三三四可以把佛號攝住,讓它不會跑掉。
總而言之,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念佛要有信願,念佛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心力不可思議。 簡單的說,就是念佛人要帶一點氣勢。
極好的攝心念佛:十句成片三三四
我們如何把這個點狀的功德,把它開展成一個成片呢?這個就要“淨念相繼”了。
這當中,印光大師提出一個方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
我們可取十句為一個片斷,你念三句停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佛阿彌陀佛,停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最後煞板的時候四聲:就是三三四。
印光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平常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沒頭沒尾的,沒有一個韻調。
沒有一個韻調你就不容易攝心,七念八念佛號就跑掉了,強大的妄想就插進來了。這怎麼辦呢?
印光大師說你可以十句佛號為一片,這片當中分成三小段,這三三四構成一個韻調。這個韻調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它容易產生一種“相續力”。
你這個心,容易隨這個三三四所形成的韻調,在裡面運轉,不容易跑出去,它有這個攝心的功能。
印光大師真的是很厲害,真正是大善知識,大家試試看,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三三四,它這個韻調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這個是相續力。
淨慈居士:嘗試印光大師的三三四「十念法」,定力增強
有緣結識到印光大師介紹的三三四「十念法」:先念三聲「阿彌陀佛」聖號,再念三聲「阿彌陀佛」聖號,接著念四聲「阿彌陀佛」聖號,這樣十聲「阿彌陀佛」聖號念下去。能夠增強人的定力。其他佛號也是由此。
以前,我念「阿彌陀佛」沒有規律,隨機性很強。時快時慢,加之上班忙碌,雜事多,自身定力又不強,以至於念著念著不愛念,從而放棄了,感覺念佛還不如念經咒好。雖然念經有妄想,但至少自己能夠堅持念下來,而拿出時間念「阿彌陀佛」聖號,自己有坐不住的感覺,念不到幾分鐘,就想站起來趕緊離開,有時就累得不行。
自從嘗試了三三四「十念法」之後,感覺好極了。主要是容易控制氣息,不慌不忙地念,心平氣和地念,越念越有定力。非常方便,越念越愛念。有時,在家拿佛珠念。躺在床上默念,觀想阿彌陀佛佛光普照,讓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原子、每個電子、每個粒子、每個微塵,都融入「阿彌陀佛」四字。
平時上下班路上,或是值班時間等,就用手指代替。手指動,心易定。十聲十聲念下去,貴在堅持!感覺「阿彌陀佛」四字宏音,比任何佛號都容易念。淨空法師說,佛號越短越不容易夾雜,真的是這樣啊!
至誠頂禮印光大師!至誠頂禮淨空法師!
為了讓自己把這「十念法」儘快地融入到自己的內心,進而融入到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原子、每個電子、每個離子、每個微塵,不僅時時念,而且在論壇回帖時也是十念法,有心的同修,已經看到了。
心定出智慧。這樣念著,念著,原本那顆容易浮躁的心,很快變得沉穩、踏實了!當心靜下來時,自己就什麼妄念也沒有地坐著坐著,感覺越來越穩,越來越穩……
感謝諸佛菩薩加持我,每天都有新感悟,每天都有智慧的火花閃現。所以,越念越歡喜。
真的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願大家加入到三三四「十念法」的絕妙感覺中來吧,令自己定力增強,福慧雙增。
願以此點滴感悟、食素、施食、念佛之功德,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及六親眷屬、怨親債主,願你們早日離苦得樂,悉使解脫。願天下所有人家庭和順,美滿幸福,並願全家身體安泰,福慧雙增!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國,皆共成佛道!
至誠頂禮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至誠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誠頂禮南無阿彌陀佛
至誠頂禮南無大悲大願地藏王菩薩
明證法師:念佛時如何止住妄念
問:念佛時會有妄念雜念是因有業障應如何止妄念或沒有妄念?
明證法師答:嘴上念佛心裡面想佛;或者專聽自己念佛的聲音,這樣叫攝心念佛。
你專注不去想你自己有什麼雜念,雜念來了知道完全不管立刻放過,只專注自己的佛號,這就是攝心的方法。
有沒有更好的呢?我告訴大家:沒有。
就不要胡思亂想說讓誰摸個頭或者給你吃片什麼藥你就能夠保持念佛的,永遠不可能有這種方法,那除非吃毒藥,那就佛也念不成了,雜念是沒有了正念也沒有了,死了。
修行只能這樣一點一點老老實實修,用不了多久,一個月就見效果了,你豁不出來嗎?你豁出來念一個月試試,沒有那麼多的事了,堅持念就有效果就是這樣。
淺談念佛法門
前言
眾生因無明煩惱的迷惑,才有六道輪回的業報,如何出輪回而到達佛果,是每一個佛教徒急需解決的問題。
佛陀為了解決眾生的輪回生死問題,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修證成佛,但是在修行的路上,有難易,快慢的差別,求其最圓頓,最簡易,契機契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為捷徑者,即是可以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是釋迦為末法時代眾生所說,是文殊和普賢所指歸的,是馬鳴和龍樹所弘揚的,是匡盧、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藕益之所倡導的,在百千法門中,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的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在當念佛教諸宗中是最容易成就的一種,正是由於它的方便易行,簡單穩當,使得人們歡喜修學,信受尊奉。
一、淨土宗的緣起
(一)淨宗起緣入其中土的發展
《無最壽經》中記載說:“世尊在靈山法會上神態愉悅,通身放光,光色晃耀數千百變,光中還映現出十方佛剎,殊妙異常。尊者阿難睹見這前未見的瑞相,便恭敬禀佛:“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世尊對阿難的這一啟問,非常贊歎:“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阿難這一問的功德之所以有這麼大,就在於把念佛法門問出來了,未來一切眾生皆因念佛法門而得橫超生死,圓成佛道。
念佛法門是釋迦牟尼佛看到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低劣,修其余法門難以成功,故特地放光現瑞,為末法時期的眾生而說了這個法門。
淨土宗在中國的創立,則是在晉朝的時候。在江西廬山東林寺有一位慧遠法師,以他的學說德行在當時無人不敬,被稱為當時佛教界的大德,他在東林寺建立了蓮社,與一百二十三人,期願念佛往生西方,由那時起念佛法門漸漸普及並且為廣大佛弟子樂於修持,大概也是從那時起,在中國大地上也流行著“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可見念佛法門在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於是淨土宗就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地迅速發展起來了。
(二)中國淨土宗祖師了傳承
佛法傳到中國以後隨著佛教經典的翻譯,淨土宗的經典逐漸完備,因此,淨土法門才得以發展,淨土法門收機甚廣,又容易成就,所以在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淨土宗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在當時慧遠法師沒有開宗立派的用意,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本宗雖流布廣泛但沒有師資授受的系統。直到宋代四明的宗曉法師將把不同朝代同修淨業而又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為淨宗七祖,次第為: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三祖南岳般舟承遠大師、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中間經過元明清的追加,在民國的時候,由印光大師再立淨宗十二祖,即加上宗曉法師立的七位祖師外又立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九祖北天目靈峰藕益大師、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印光大師為十三祖。這不過時景仰先德,並不如宗教家的師資相承,而是由後來的人以其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及貢獻而推為祖師的。
(三)淨宗在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因緣。
隨著社會的前進,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人們忙於奔波應付各項事業,很少有空閒時間靜心,端坐讀誦經典,而念佛法門以其簡單易行的方法,特別適應現今未法時代眾生的根機,他之所以當今時代代如此契機契時,就在於它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因一句阿彌陀佛人人會念,隨處了隨地都可以念。在知識暴發的今天,人事紛繁,八面應酬的情況下,在家仍不妨念佛,念佛更不影響的世事,正如古德所說:“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實如此。淨土法門教人只要具足真信切願,然後二六時中隨忙隨閒,有空則提起一句滿名念念於心,信願行三資糧皆俱,就可以伏彌陀大慈願力,往生西方,一生成辦。在八萬四千法門中再沒有一個法門如此方便快捷,由上可知,念佛法門現實生活是相互圓融無礙的。
現在不論是寺院長老,還是在家居士在談論如何修證佛法時就是說但持彌陀聖號,准生極樂國土。正是因為淨土宗的修持方式,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修持佛法,淨土宗還有“十念法”在《無量壽經》中說:“十念必生”。這就體現了淨土法門的殊勝與方便。從以上我們就能夠深刻地感受至佛陀的慈悲,為了末法時代眾生能夠脫憑輪回之苦,設了種種方便,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修習的無上殊勝法門。
二、淨宗修行的方法論
(一)淨宗與其它宗的融合與歧異
念佛法門是貫通於各宗的,自宋初以後,禅宗、天台宗、律宗、華嚴宗等的學者,多兼弘揚淨土法門,因而形成了一種台淨融合,禅淨雙修,淨律合一的思潮,如法眼宗的永明延壽即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第六祖他盛唱禅淨合行說;雲門示的天衣義懷及其弟子慧林、宗本,均密修淨業,並著《勸修淨土說》,以上諸師都是禅淨雙修的行者;而天台宗與淨土的關系更密切,所以天台的學者多修淨業以期往生。尤其是知禮尊者的弟子本如的系統,更盛行淨業。本如亦仰慕廬山之風結白蓮社;禅宗即有靈芝元照,他讀誦《觀經》和《普賢行願品》結蓮花淨土念佛社,以弘淨土;華嚴宗有長水子璿,五台承遷等。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的一分,與淨土法門有密切的關系,故華嚴宗大德修習淨土法門者也很多。由此可知淨土宗自宋以後,成為諸宗學者共同同修學的中心。
淨宗雖與天台宗、禅宗等有融洽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如天台宗典籍浩如煙海,名相之多,令初學是望佛的思想,是超言說超理論的,在修證上是全靠自力,接引的人根機比較高,必須是上根利智者才能領悟,一般人很難走進其中,即使能走進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往往會不容易修證。有的教派的淨宗比較起來就大不相同了。如密教謂大日如來所說金、胎兩部教法,是為法但對壇場,法器、供養、儀規、傳承、加行等都有嚴格要求和規定,並要經過精勤艱苦的加行方能成就,它沒有淨土宗容易與單純。
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加上福德因緣的缺乏,很多的時候我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接受一個理論繁瑣,行又艱難的法門,即使有一些收獲和受益,卻又老死將至,無所適從了,就是阿賴耶識保持種子不失,但生死大海的流轉,不知種子何時有緣現行才能再來學佛,而淨土法門卻是不手容易,只需具足信願行三條件,便能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所以而對生死的逼迫,所以只有選擇淨土念佛法門。
(二)往生淨土的資糧
淨土法門易行難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要對西方淨土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確信有此法門,有西方極樂淨土,然後發願往生,切實實踐,修持必然能成就。下面對三資糧分述如下:
1、信:對西方淨土的實有彌陀願力不虛和念佛必定可以往生,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可從三點堅定信心:
(1)信釋尊所說不妄;念佛法門是釋尊無問自說的,在彌陀經中特別的經我們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是親證諸法實相的智人,他的教法絕對沒有錯誤。
(2)信彌陀願力不虛;極樂淨土是彌陀願力所成,彌陀因中發了四十八大願莊嚴土攝受眾生,在彌陀四十八大願中有一大願說:“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證明了彌陀廣大弘深的願力,莊嚴了極樂淨土,這淨土又是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所共同贊歎的,所以應該決定信六方諸佛無诳語彌陀願力決定不虛。
(3)信為因必感果;佛說一切法皆不離因果,在些土念佛便即種下了淨因,若加以切願和力行,將來一定能往生淨土。
2、願:有了信心之後,還要有懇切的誓願,方能往生,如果是有信無願,彌陀雖欲接引,也是無能為力,故應該發願遠離此土,往生西方願彌陀接引,願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有願往生才有把握。
3、行:即是依願起行,也就是至誠懇切地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樂國土。”可見行門也就是將信願具體落實在念佛行持中。
信願行是往生的親因,關鍵,核心。《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說:“若無信願,終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往生之理,一定要深集切願實的基礎上渴爺彌陀的攝受。淺浮的行,空洞的願,虛偽的行晃會與彌陀佛了願力的契合的。所以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中,有信有願,加上稱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會達到淨土的目的地。
(三)自力與他力相結合
往生淨土有二力,一是靠彌陀願力接引可以帶業往生,是他力:二是靠自己的信願為自力。佛陀宣說的他力接引,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的福薄障深而給予的特別觀照。即煩惱惑業沒有完全斷掉,只要具足深信切願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就可承佛接引,帶業往生。關於這個問題,自古至今,人多懷疑,在《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也說靠阿彌陀佛神力加持,願力接引是世間難信之法。《彌陀經》中,他方諸佛為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世界度眾生,大為贊歎說:“彼諸佛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見在五濁惡世的眾生修行不容易,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一定要依靠佛力的慈悲加被,方可出輪回。
經中還記載說:過去有一國王問沙門說:“念佛之人,可以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此事難信。”沙門對王說:“大王,大石置水必沉,若以大石置大船上,不但可以過河,還可以過海。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墮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仗佛慈力帶業往,亦如大石置船不覺,可運到他方。由上可見他力接引真實不虛。
但是今天的社會物質條件發達了,人們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能夠相信靠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帶業往生外,還須要自力的修行,自力修行取決於誠、敬、專、精:
(1)誠與敬:誠: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念佛才能帶業往生。”敬:以恭敬心對待三寶,以恭敬心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常恆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增長。
(2)專與精: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念佛行人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念佛之人只有真信實行,精勤念佛臨命終時,才有希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假若眾生不念佛,不修福單靠阿彌陀佛願力帶業往生則三界六道眾生早已往生,不應該現在還在此界受苦了,所以念佛行人要具足三資糧,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偷工減料,或走後門的,就是佛菩薩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古德說:念佛生西,如蚊蠅附骥尾才能生上去,專心致志的念佛亦復如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法門,一方面是仗自己的信心、願力、淨行之行;另一方面更要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有了自他二種力量,縱使自力不夠,還有佛力可以依靠,所以說自力與他力相結合方為修行之要道,成佛之穩當。
(四)念佛的修持方法
念佛法門歷代信仰者根據實際的情況,總結了許許多多的修持方法,使後世淨宗學人得徑借鑒少走彎路,而蓮池大師把念佛的修持方法歸納為四種:
(1)實相念佛:即是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修此所得的是真如三昧。此念佛非上上根器不能悟人,中下兩根不能普被,故在淨土法門中很少提倡。
(2)觀想念佛:即是觀佛相好,對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若觀行純熟,則開目閉目睹都是極樂,修此所得的是般舟三昧,但因觀法微細深化改革玄,非尋常之事,故不能普被三根。
(3)觀像念佛:即是觀察如來塑畫等像,然後系心專想,持佛身相好,於一心而端坐,此念佛與觀想念佛相似,持之較難故不能普被三根。
(4)持名念佛:即是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不論上中下根,但能專心,而念無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亂時,妄想自除,所得的是念佛三昧。
在這四種念佛法門中有難易之分,只有持名念佛經過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佛法。靈峰大師說:“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只有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印光大師說:“九法界眾生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有一切的法門無不從此淨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的途徑,莫不歸於淨土法界。”
(五)往生淨土的先決條件
《阿彌陀經》雲:“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須要有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是指發菩提心,持名念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福德因緣是指受持禁戒,廣作諸善,勤修三福。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福淺深境界可分為:人天福、二乘福、大乘福,三福含攝了五乘佛法的一切善行功德。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包括自己不殺,勸人不殺,積極放生,護生。十善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皈依之後就要嚴持三皈五戒,受了八關齋戒,沙彌戒或菩薩戒、比丘尼等戒都要嚴格地去守持戒條。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同修要幫助她,勸他勇猛精進,要發大悲心,廣度眾生。
淨業三福含攝著十方三世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的主要內容,包括了上報四重恩,及三皈,眾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等,所以淨宗行人要想往生西方必須要做到三福。
結束語
念佛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究竟圓滿,若似虛空,是釋尊一生一世教化眾生的特別法門,是三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徑,故在中土各宗裡面,是最得最多婁的信仰,獲得最普遍的流傳,勢力也是最為宏深的。正是因為念佛是最簡單的修行方法,愚夫愚婦,目不識丁者皆能修;念佛又是高深的學問,無信根者,雖才學八斗亦不能入。印光大師說:“淨土淨法門是無上法門,阿彌陀佛,理事相即,光壽無量。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法界之體,諸佛之身上。”可見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是最圓頓,最了義的殊勝方便之無上大法。古人雲:“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恆沙。”這是何等殊勝,我等應深信,發願,一心稱念念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是在人跨入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要通過網絡傳佛號之偉大,讓無數的人們知道念佛法門如此殊勝易行而歡欣求生。
念佛能創造兩種強大的力量
淨界法師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者,當我們走進了佛堂,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所謂的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念從心起,我們從一念皈依的心,去創造一個佛號的聲音,這個聲音再聽回去的時候,當你聽到你自己的聲音的時候,你的生命已經產生了變化,因為你的生命,創造了兩種強大的力量出現,一個是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彌陀的力量。
什麼是心靈的力量呢,套一句蕅益大師的專有名詞說,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其實我們自性本來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沒把它釋放出來而已,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所以我們透過理觀,我們把那些障礙我們內心的問題都把它消滅掉,這個時候你的心,更加的靈活,更加的明瞭寂靜,這個時候,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了。
第二個,阿彌陀佛的音聲,它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你啟動了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議,這兩種關係是什麼關係呢?簡單的說,心力帶動佛力,佛力加持心力,從這個心力帶動佛力,我們可以知道,你內心的力量是主動的,佛陀是被動的。也就是說,你準備了三分,佛陀給你三分的功德,你準備了五分,佛陀給你五分的功德,你準備了十分,阿彌陀佛把所有的無量光、無量壽全部送給你。
所以同樣一句佛號,誰能夠把這個佛陀的功德,全部把它釋放出來,就各憑本事。因為同樣一句佛號,佛陀是平等的,身為佛陀他沒有偏心的,他沒有鎖定哪一個目標,說要對誰特別好。這就是為什麼,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我們從這個心態的準備,我們大致分成兩類來看,一場佛七打下來,有一種人是消業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創造了多少佛號,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皈依,一天打下來不可思議,創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裡去呢,跑去消業障去了,他打完以後很輕鬆,他做生意很順利,消業障式的念佛,因為他沒有理觀的帶動,只有信仰,信心。
當然身為一個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你應該還可以再進步,慢慢慢慢的你要學習經論,慢慢知道怎麼去面對你內心的世界,怎麼去調整自己,去加強你的心靈的素質,加強你心靈的力量,這個時候你心靈力量準備好的時候,你的明瞭的心,在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這個佛號就不是一般佛號,佛陀給你更多的東西,因為你準備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會從一個消業障式的念佛,提陞到一種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間的那種安樂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寶珠,因為你準備好了。所以你從一種信仰式的念佛,而提陞到理觀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一個不同的道路上,你就是一個人,是走到人天的安樂道,一個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這兩個道路,跑道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態提陞了。
所以我們從一種信仰式的消業障的念佛,怎麼樣提陞為一種往生式的理觀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號以外,你要有智慧的引導,關鍵就在這裡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來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陞你心理的素質。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藥師佛號正名運動--應依經文,念曰「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可念 消災延壽藥師佛 的開示
世間學問跟佛法的區別,不要對立,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由“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談如何選擇修學淨土的善知識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