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蕅益大師:於患難中修行,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原文: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鞲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鍾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疾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業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

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諮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

譯文:

十方諸佛、諸宗祖師以及古聖先賢,沒有不以逆境作為鍛煉的洪爐的。佛所宣說的四聖諦,苦諦放在首位;又稱八苦為八師。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順境、厭惡逆境之情,其結局終將與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爛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樣亭亭傲立於風霜冰雪之間呢!

美玉不經雕琢不能成器,頑金不經鍛冶不能達到精純。鍾不擊就不會鳴響,刀不磨就不會鋒利。豈有天生的彌勒、自然成佛的釋迦?

如果志願成就聖賢佛祖的德業,必須遭受惡毒謾罵如飲甘露,遭遇橫暴困厄如獲至寶,這才能稱之為身處患難而即於患難中修行,這樣才能在此娑婆穢土種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蓮華出於淤泥,超登淨土,入不退轉位。

倘若在平日無事時就高談闊論念佛求生淨土,一遇到不如意事,當即就後悔、惱怒、怨恨,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也沒有保證。

淨業行人應當對此十大礙行一一加以驗證,果然在病患時、厄難時,乃至遭受貶抑冤屈時,唯增上念佛求生淨土的道心,生起諸法苦、空的慧觀,不怨天,不尤人,這樣,淨土蓮蕊日見滋榮,可稱深得寶王念佛三昧了。


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

慈惠法師

佛門裡有些老師在教導學生的時候,常會說到這句話:「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本篇說喻正要詮釋這個道理。

釋迦,指的是教主釋迦牟尼佛,他並非生來就是佛,原本是一個太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苦修六年,歷經降魔證道,弘法廣度眾生。他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幾百次的講經說法,多少的因緣法會,總合起來才被人稱為「釋迦牟尼佛」。所以,沒有天生的釋迦牟尼佛,今日之所以被人尊稱佛陀,是因為結合他的修行,他的辛苦、他的慈悲、他的智慧、發心度眾、一輩子努力等,才能成為釋迦牟尼佛。

彌勒,是指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修行的彌勒菩薩,未來他能夠成為彌勒佛,也是要經歷很辛苦的修道過程。尤其,佛教講到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漫長的時間。這也給初入門的學生一個教育,不要以為我今天出家了,參禪打坐或做點苦工,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或者有一些人在修道的路上發生困難,很快就灰心喪志:「啊!太難了,不要了。」

「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釋迦、彌勒之所以能成佛,也是經歷十分辛苦的修道過程,所以想要成佛作祖,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經過難以預料的辛苦,又怎麼能夠成佛呢?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平常做人做事,乃至做生意,都不要妄想一、兩天就能有成果,就能成為大企業家,世上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呢?

青年學子剛步出校門,到社會上工作,不要老是羨慕那些專員、科長、經理、董事長,要知道他們今天能到這個位置,每一個人都是從基層開始,辛辛苦苦一步一步走上來,因此「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這也是因果的道理。一個人下了多少工夫,種了多少因緣,就會有多少的成就,得到多少的結果。

奉勸天下所有的人,不要只是羨慕別人,要知道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釋迦、成為彌勒,都不是自然天生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


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人有善良的人,也有兇惡的人。有仁慈有德的人,也有奸詐陰險的人,只是一念的善念惡念的差別。古人說:‘世人孰無過,改非為聖賢’。不能改過向善的人,即永遠無光明的前途。都是缺乏善的業因。一個人要有謙虛改過的美德,心裡就有光明,若是固執奸詐,就如沒有門窗的房子,清鮮的空氣都透不進來,也沒有陽光,變成死寂的房屋,人即不能久住。

從前有一個農夫,終年辛勤的耕種稻穀,有一年改種了芝麻收穫也很好。已有了芝麻不知怎么吃法,有一天他想,米是用水煮熟的,芝麻是不是也用水煮呢?於是去請教人家。人家對他說:‘芝麻是用炒來吃才又香又好吃’。這位農夫即依照人家說,去炒來吃,真的又香又好吃。於是他又聯想,炒的芝麻既然這么香,泥土是種什麼就生什麼,炒熟的芝麻播下去,一定收穫很香的芝麻,可以高價的賣出去,豈不是可以發一筆大財嗎?

於是他把全部的芝麻都炒熟做種子,勤勤懇懇的去犁田、除草、播種、灑水、施肥等工作。辛辛苦苦的種好了芝麻,自此每天都盼望它趕快生根發芽,過了好幾個月,雜草都很茂盛又很長了,都不見一根芝麻生髮出來,才知自己想法是錯誤。

這個故事說明,有些學佛的人,發心修行菩薩道,希望證得無上的佛果。本來菩薩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廣度眾生,而積功累德,才是成佛的正因。可是有人貪著安閒舒適的生活,而把世間的名利當作修行。每天只和信者交往凡緣,而不教人家用功修行,不播佛法種子,怎樣有菩提的正果呢?

古德說:‘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彌勒佛和釋迦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累生累劫修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學佛用功一分即成就一分的定慧。利益眾生一分即成就一分的功德。既信了佛學佛,就好好的用功修行、廣度眾生。光是掛著學佛之名,沒有用功修行,不但成不了正果,恐怕墮落更深!也是焦芽敗種。

古人說:‘世事有難易乎?為之即難者亦易矣,不為易者亦難矣’。是故世間事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沒有困難的事。又說:‘哀莫大於心死’‘貧莫貧於無志’。心死不振作的人什麼事也作不成功。無志氣而不向上的人,那怕小小的事情也做不成。有人認為世間富貴是要祖業、背景、學問、智識、做靠山,我們認為最大的靠山就是‘志氣’。沒有志氣才是永遠貧窮的人。自古以來成功立業的人,大部份都是靠志氣與努力,沒有志氣與努力,也就是‘焦芽敗種’。


【佛教故事】成佛之前!

一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您出生於帝王之家,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榮華富貴;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最後於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似乎一切都順理成章,您說是嗎?’

佛陀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為阿難說了一則公案。

過去有一位大富長者,擁有各式珍奇異寶,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獨缺取得不易的深海赤珍珠。於是長者決定出海採珠,在突破種種難關後,終於找到赤珍珠的產地。

珠蚌生性嗜血,為了得到這稀世珍寶,長者以刀刺身,將流出的血裝入油囊中,並且垂至海底,引誘大蚌出而食之;一旦蚌殼打開,就趁機剖蚌取珠。就這樣,長者一次次地刺身取血,一次次地入海剖蚌取珠,經過三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採集到一袋赤珍珠。

長者帶著這袋赤珍珠回到岸上。不料,同伴們看到如此稀有且價值非凡的寶珠,竟萌生惡念,欲殺害長者將寶珠佔為己有。於是眾人佯稱要到井邊打水,趁著長者不注意時,便將他推落井中,並把井口封死。

墜落井底的長者幸好無恙,不知在井底待了多久,突然聽到獅子的吼叫聲;長者張開眼睛一看,竟然有一頭獅子從旁邊的洞穴走進來喝水。長者驚惶萬分,心想性命難保,沒想到獅子喝完水後就離開了。長者不僅松了一口氣,並且循著獅子的足跡,離開這一口井,最後安全回到家鄉。

長者找到同伴的家,對他們說:‘你們搶走我的寶珠並且加害於我的這件事,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只要你們將所有寶珠歸還,我就不會告訴任何人。’他們看到長者安然無恙地站在面前,都感到非常恐懼,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於是將所有的赤珍珠全數歸還。

一天,長者的兩個兒子在遊戲中把玩這些寶珠,大兒子問道:‘這些寶珠是從哪裡來的呢?’小兒子說:‘寶珠當然是從我的口袋里找出來的。’大兒子辯道:‘不對,不對,寶珠是長在屋子里的大甕中。’

聽到孩子們的對話,長者面露笑意,長者夫人不解地問:‘這有什麼好笑呢?’長者回答:‘寶珠對他們來說是垂手可得,他們豈能想像取得寶珠的過程是如此地辛苦?那是因為有我當他們的依靠,才會以為這些費盡千辛萬苦、幾乎喪命採得的珍珠,是從家裡的甕中長出的。’

佛陀告訴阿難:‘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卻不知我從無數劫來即不斷地勤苦修學,就像小孩認為寶珠是在口袋中,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不瞭解採珠過程的辛苦。其實,成佛必須修諸萬行,積功累德,不是一事、一行、一身就可獲得。’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省思:

經雲:‘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修行並不是一蹴可幾,而需把握因緣,勤修六度萬行,累積福德資糧,‘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如此努力不懈,待因緣果熟,自然能圓滿菩提道果。

南無阿彌陀佛!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