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區別在哪里?
世間的學問,比方醫學、科學、文學等等,它的義理是非常淺薄,但是頭緒廣大,所以看起來容易,實際上很難,因為世間的學問都是在打妄想。世間的學問,以佛法的角度,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因為它安立很多名言。
所以你看,現在的人讀書越讀越傻,因為他安立很多名言,就產生障礙了。很多特別大智慧的人,他沒怎麼讀書,反而心識更靈巧。當然讀書可以創造中等人,但是創造上等人很難,因為你的名言太多了,你心中的那個概念把你限住了。所以世間的學問安立在名言分別,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
但是,佛法剛好相反。佛法是破名言,破妄想,所以它義理深,但是線索只有一個——把我們的心帶回家。就是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緣,不要老是安立很多名言去觸動六道輪回的法。
世間的學問,天臺宗叫作無差成差,本來沒有差別去創造差別,所以生命弄得很複雜。佛法是差即無差,它是把你從複雜中抓回來,把心帶回家。如果你的心越來越單純,你的修行就對了。這個很容易判斷。
你如果學佛學了幾十年,你的心還很複雜,就糟了!是方法錯誤了。因為你方法複雜,表示你妄想打得重,你的生死業力強,同樣念佛你就比一般人不容易往生。因為你跟自己心中的六道輪回感應道交了。
一個人要往生,諸位!你一定要想辦法把你的生死業力降到最低,對人生看得越來越淡。所以蕅益大師講,佛法從淡中求,世間從濃中求,世間是不斷地刺激你的感受,刺激你的妄想。因為物質的世界就會刺激你的受,五花八門,所以你妄想打得重,就觸動了生死業力。
如果說你要往生,除了跟阿彌陀佛感應,憶佛念佛以外,你娑婆世界的妄想要少打一點,因為每打一個妄想,都是一個業力。一切萬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就是這個妄念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世間學問是刺激你的妄想,出世的學問是調伏妄想,這兩個方法不一樣。
淨界法師:這是一個修行的判斷標準,沒有例外!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它對立的。所以我們一旦走入對立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個人世間啊,越來越多差別,就發覺人不同啊,越來越多,就是無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見,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時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無差。
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圓滿,再求他人的圓滿,你會發覺你的修行,越來越整合越來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別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覺得人生眾生的問題越多,差別越大,那你可能錯了,因為你在放縱你的顛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會覺得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自他的平等越來越大,那這方向就對了。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禪師在僧團中閉關,他閉關的時候,一天吃一頓飯,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來吃飯。有一天,誒!他中午沒下來吃飯了,而且今天沒出來,明天也沒出來,連續兩三天都沒有下來吃飯。方丈和尚就覺得奇怪,就派一個侍者上去問問看怎麼沒下來吃飯。
禪師回答說:「是這樣子,我入了三昧以後,就有一種寂靜的功德相現前。那天人因為感動啊,幫我送供養,所以我現在不用下來吃飯,天人會送飯菜過來。」這方丈和尚斥喝他說:「你還是活在三界當中,你心中住在寂靜相,心有所住,你就啟動了生死的業力,你沒有離開三界。」這個禪師也是利根,一聽就知道,他就把這個寂靜相也舍掉了,第二天就乖乖下來吃飯了。方丈和尚說:「恭喜你啊,突破了!」
如果一個人,只想造慈善事業,那就不用要求這麼高,你就住在相狀,面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在塵勞中不斷地活動,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雖造善業,心不安穩。這部分我們不談。但是一個人修行,當他開始從差別當中,回歸到平等,如果他有志於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
我們修行人越修行,他的對立相、差別相一定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判斷標準,沒有例外。如果你學佛以後,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來越多,相狀越來越多,對立越來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錯了。因為你相狀越多,表示什麼?表示你生死業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你說:「我怎麼知道我修行進步呢?」怎麼知道呢?不是說你一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那是資糧力,那不是根本啊!問題不在這裡!你發覺你現在別人講一句話,甚至別人給你一個什麼動作,你心中的相狀越來越少,你這個人繫縛我們生死的業力就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
你看我們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每一個人都要經過。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全部被死亡破壞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地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業力再抓回來。為什麼?當然事出必有因嘛!因為你平常就住在這個相狀,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如果你覺得:誒,我學佛以後,心慢慢平淡了、平靜了,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證你福報多大,但至少你容易離開三界。
如果你學佛很久,你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看誰都不順眼,糟糕了!你走錯方向了。你的修行錯認消息了,不是這樣修的,你的路走錯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別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來越明顯,這是很容易判定的標準。我們常說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現在是末法時代?怎麼知道?你到那個超級市場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麼叫末法時代了。
現在百貨公司,你看那東西開始多元化了,以前東西單純,一個東西多元化之後,它對你的妄想、執著的刺激越厲害。我們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來就經不起刺激,但是那個差別的因緣,不斷地刺激你,所以你的對立心、妄想心是越來越重,惡性循環。
我們善根薄弱就容易墮到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又不斷地刺激你產生對立,輾轉增勝。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知道,這一條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脫離妄想,把心帶回家,從差別的相狀,回歸到平等的法性。因為涅槃的門就是平等,生死的門就是差別。當你走入生死之門,那是無量的差別;你走入涅槃之門,那是平等的法性,這個是很清楚的。
當然佛菩薩乘願再來,他走入了生死之門,在整個差別當中,他跟我們不同,那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隨物轉,就能轉物。他是自在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從差別當中回到無差別,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觀,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要修《楞嚴經》的人,我建議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講三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我們煩惱比較重,要講三次,利根人講一次就夠了。你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提醒自己不要住在上面。阿賴耶識它不斷地釋放感受跟妄想,這我們也沒辦法,過去生就是這樣子。你不斷地熏習累積的習氣嘛,阿賴耶識它不會放過你的!修行就是現在跟過去協調,你不能住在過去,阿賴耶識它每一天都會放很多的狀況給你,但是你能夠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因緣的假相。
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識要不要把妄想丟出來,丟不丟歸你,住不住歸我——第六意識,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對治法門——拜佛、念佛、持咒、懺悔…什麼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學法門,全都是有漏的!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學,就好像你的本質是沙,這個沙你不管用什麼調味料去調它,用多高的溫度去蒸它,它永遠就是沙,不是說你加了調味料它就變成米,不可能嘛!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學佛的所求目標不同,你說我希望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那你不用修《楞嚴經》,人天福報不用修《楞嚴經》。但是你來生只要有志於跳脫三界,比方說求生淨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要脫離五陰對你的繫縛,你這個《楞嚴經》這一關,你一定要跳脫過去——不隨妄轉,否則你臨終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賴耶識不會放過你,無量劫來煩惱、業力這一部分,它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為它是虛妄的,達妄本空,你不隨它轉,它拿你沒辦法。
淨界法師: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不要墮入對立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力,所以人跟人之間是非常複雜。我們人跟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散布在人群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散布在人群當中。你不能老是關在房間裡面不去面對,你一定要走出來,菩薩道你要走出來。
所以你跟善惡業碰撞的時候,「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先告訴你自己,不要講對錯。因為對錯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銷歸心性。就剛剛古德開示的,這些都是我的業力,其實境界沒有好壞,你一直要是「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經被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你的業力裡面跳脫出來,第一個你要思考: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沒有對錯,你不要墮入對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先求認命,然後你才能夠去改造未來。如果你不能走出過去,你一定會失掉未來。
什麼叫走出過去?你只要對於過去所造的業一分別,你就被過去咬住了。要走出過去只有一種情況——安住空性。人生沒有對錯。可能你今生是對,但是你前生犯錯了,你今生要承當。你說:「欸,我今生對你這樣好,你對我這樣子。」你對了,對不對?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
所以你今生是對,你前生可能是錯,所以這個對錯已經講不清楚了,不要再講。如果你想從過去的業力走出來,只有一種情況,不要再講對錯。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走出過去。第二個,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資格開始創造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來,你跟過去的業力牽扯不清,你還去強調創造什麼未來?你自己就動蕩不安,你自己就沒有安住、調伏。所以你必須從過去走出來,不要再講對錯了。你必須成功地走出過去,你才有資格開創未來。
你現在的生命叫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開始在創造未來了,你未來的圖形開始成形了,你的淨土開始在畫了。如果你跳脫不了過去的業力,你光是人世間的麻煩事就夠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創造未來,不可能!你沒有精神體力,你被業咬住了。你要從業力裡面走出來,你才可以自在地去創造來生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淨界法師:一有對立心,心量馬上變小。
只要一個東西會變化,就是一個對立法。你看善惡,善跟惡永遠是對立的,那這個不能講大。我們安住在大佛頂性的時候,是離開整個對立的因緣,安住在清淨的本性,那個就是大。因為它離諸對待,它沒有生滅相。這是在覺悟的基礎之下,發展出一個廣大超越時空的相貌,叫作大。
為什麼我們打妄想的時候,總是感到不安穩?因為相狀是變化的,只要是相狀它就是生滅變化的,你住在一個生滅變化的東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穩!內心本來是安穩的,其實我們本來是安穩的,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穩,我們住在一個心中假想的影像當中,然後讓自己不安穩,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要判定我們現在是住在真實的心性,還是住在顛倒的妄想,第一個你看看你心中有沒有一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沒有住在一相相狀。
你看古代善知識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起煩惱,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被這個相狀纏縛了。第一個判定就是從相狀的有無來判斷真妄,這是從它的對立跟不對立的角度,所以即一切法,真實的心是離一切相,但是又普遍的具足一切圓滿諸法,妄想它一旦住在一個相狀,它肯定是對立的。
所以,一個人他的對立心很重,比放方說有些人嫉惡如仇,這個人妄想心一定打得很重,你嫉惡如仇你肯定住在善法,你住在善法,你就跟惡法對立了,而惡法本身也是菩提性所顯現。所以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的狹小。為什麼我們講小呢?因為胸量狹小,對立。
我們住在相狀第一個我們感到不安穩,第二個跟一切法產生對立,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就使令我們生命當中失去了廣大的大海,而只擁有一個小小的水泡。就是我們對這個相狀的執取,產生的兩個過失:一個把我們的生命弄得非常不安穩痛苦,一個把我們的生命弄得非常的狹小。
淨界法師:執著越重,輪迴就越難出去
唐朝有一個百丈禪師,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在講《金剛經》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每一天都很準時來聽。等到這個百丈禪師講到最後一堂課的時候,這個老人家很感動,圓滿了,就跟這個百丈禪師頂禮感謝。他說我以前,也是在百丈山的一個老修行,我領著一群弟子修行,我當時也是有一點心得,有一點禪定的,但是我的弟子問我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說這個修行人你有禪定,因果還能夠障礙你嗎?他說,我當時就說不落因果。那麼他講這句話,就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這個思想是錯誤的;第二個,你這個錯誤的思想,還宣說給別人聽,這是一種業力,造口業了。所以他業力跟妄想結合在一起了,所以就使令他墮落到狐狸的這個色身五百世。
那麼如是的輾轉,最後一世,他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遇到百丈禪師說法,他出來聽了以後,他把他的心中的結解開了。百丈禪師說,你不能說不落因果,你要說不昧因果!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是逃不開因果的。
所以你看我們往生淨土,我們也沒有說擺脫因果,就叫帶業往生。業是可以帶走,帶到哪裡去呢?帶到淨土再來處理,你不要去刺激它,對不對?你有這個地雷,你可以不去碰它。
那麼這個修行者他聽完以後就心開意解了,後來他就說我在你後山的山洞裡面,請你老人家明天來幫我收尸。所以百丈禪師帶著弟子去的時候,果然在後山的山洞,找到一個很大的野狐狸把它埋葬。
這個典故在禪宗是很有名的叫野狐禪的公案。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為什麼能夠從狐狸的輪迴當中,跳脫出來?他憑什麼擺脫輪迴呢?因為他改變了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是輪迴的開關。
諸位,你今天會投胎,除了你有生死業力以外,你對三界的果報,或者對人或者對事或者對財物,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執著。你執著愈重,你輪迴就愈難出去。
所以這個第七意識,諸位要知道,它是整個生死輪迴的一個很重要的開關,就是一種執取、愛取。想要往生的人一定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一定要把對娑婆世界的執著降到最低,要淡薄,你才有辦法帶業往生的。因為第七意識的執著,它對業力是有主導性的,它會主導這個業,會激發業力,讓業力活躍起來。所以我們一方面懺悔業障,讓自己的生死業力降低,一方面更重要是怎麼樣?調伏愛取!你的愛取勢力薄弱了,它就不容易去激發生死業力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整個第八識,它講輪迴的力量就兩個重點:一個是外有業力,第二個內有顛倒妄想。
這個就是我們唯識學所要認清楚的輪迴的真相跟處理的方法。
問:修行後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產生厭惡和嗔心怎麼辦?
上師嘎瑪仁波切答:雖然我們要學作一名慈悲的佛教徒,但對自己不喜歡的人還是可以選擇遠離的,避免更多的衝突與傷害。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並不是要一味地遷就他、縱容他。很多佛弟子會這樣面對他人的錯誤:“好吧,儘管你這樣不合適,因爲我是佛教徒,那麼我隨喜你,不和你計較。”隨喜,不是這樣的,隨喜造業, 你將得到同等的罪業。所以慈悲是需要有智慧的,要理智的慈悲,悲智要雙運。不歡喜,可以遠離。
嘎瑪仁波切:學佛後那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有個弟子,發信息給我說,「上師,我學佛念經修了這麼多年,怎麼突然沒有準備的就懷孕了?請上師幫個忙吧!幫我帶走這個不該來的小孩!」可我能幫你把孩子帶到哪兒去呢?所以有些佛教徒,因為不聞思佛法就會產生愚昧的想法。難道你念幾天經之後,不做預防,佛陀還給你避孕?
還有一些女弟子的信息更火爆,說,「上師,我懷孕了!我必須想辦法不要這個小孩,我不能留這個小孩,你說我該怎麼辦?」你的答案都已經告訴我了,我能告訴你怎麼辦?我難道對你說:「你不能留,你就墮胎吧。」我絕不可能說這個,否則我也跟你一樣殺生了。於是,我只能不回答,很多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就不回答。最多寫個祝福,或者發個小佛像的圖給他們。結果呢,有的人就給我回信息說,「大家都說上師大慈大悲,可到了緊要關頭,你還是跟凡人一樣不慈悲啊!問你個問題都不回答!」你說叫我怎麼回答?你自己都說不能留了,那我勸你留,你又說「我都說不能留了,你讓我留我怎麼留?」這些問題,你們要想想,作為師父,我絕不會讓人墮胎的。
還有些佛弟子,自己搞所謂的投資,充滿貪婪的東投西投,還放高利貸,結果錢全部給人家騙完了,然後跑到我這裡,說:「上師啊,我學佛幾年了,每天念經,怎麼還會遭受這麼大的業力?把錢借給好朋友,他卻卷款就跑了……」我問他,「你是借錢給他呢?還是放高利貸給他呢?」「利息是要的有點多了……」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貪婪。
還有些弟子,突然會問我,「上師,你看我學佛這麼久了,本來以為自己的福報越來越多,怎麼玩股票全虧了?」我告訴他,「好像不是你一個人虧了,玩股票的大多數人都在虧。」偉大的佛菩薩可不會幫你炒股票的!所以如果學佛沒學好,人們就會將心思用到非常小的地方去,就會讓別人覺得,怎麼這些佛教徒變得莫名其妙了,佛法沒有應用到自己的身口意上,遇到了事情,鑽牛角尖,解決不了就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通過聞思修佛法,能夠反觀到自心上,就可以透過智慧去改變生命,透過自己的不貪婪、不嗔恨、不癡迷、不嫉妒、不傲慢、不懷疑等,給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不是這樣,你很快就會發現,雖然表面上信了佛,以為自己遇到什麼都能解決了,但就是做不到!
當我們用堅定不移的正確信仰,讓自己的智慧和慈悲越來越增長,再加上偉大佛陀的加持力,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就會變得明確且果斷。當你學會了防患於未然的能力,很多災難就會離你遠去。
得福當然是會慢一些,但禍患如果都沒離你遠去,福來了也沒有用。比如,有些人看似賺了一大筆錢,就開始被人打劫,因為錢財太多了,被人查出問題關進去的也不少。看似天上掉餡餅,以為自己福氣到了,因為這個「餡餅」失去生命的也大有人在。
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學佛?獲得究竟解脫是我們每個人學佛之目的。解脫很難嗎?大家在平常都會有迷盲、無助的時候,遇到困難、挫折不知所措的時候,你能通過佛法應用在自己身上,從痛苦中走出來,就是獲得了短暫的解脫。
我們常常說「悟道」,很多時候需要大家去領悟,將聽聞到的佛法好好思維,再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要「悟」!有個持邪見者曾問佛陀,輪迴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如果佛陀告訴他,輪迴有邊,他就會問:芸芸眾生在輪迴中什麼時候是個邊?如果佛陀說輪迴無邊,那眾生就都沒有希望了。所以,佛陀最後沒有回答他,我們叫做沒有授記。輪迴有沒有邊?對芸芸眾生當然是沒邊,但對我們這些學佛的眾生就是有邊,只要好好學佛很快輪迴就到邊了,因為我們有了究竟脫離輪迴的方法,輪迴就到邊了。一件事要分很多層次去理解與領悟,才能增長智慧!
真修行人不能炒股
淨界法師: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不要墮入對立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力,所以人跟人之間是非常複雜。我們人跟人之間有無量無邊的善業,散佈在人群當中;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散佈在人群當中。你不能老是關在房間裡面不去面對,你一定要走出來,菩薩道你要走出來。
所以你跟善惡業碰撞的時候,“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首先我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你先告訴你自己,不要講對錯。因為對錯就是妄想,你最好是法法銷歸心性。就剛剛古德開示的,這些都是我的業力,其實境界沒有好壞,你一直要是“這個是你對,這是他錯”,你就完了!你就是心已經被業力牽著走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你的業力裡面跳脫出來,第一個你要思考: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沒有對錯,你不要墮入對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先求認命,然後你纔能夠去改造未來。如果你不能走出過去,你一定會失掉未來。
什麼叫走出過去?你衹要對於過去所造的業一分別,你就被過去咬住了。要走出過去衹有一種情況——安住空性。人生沒有對錯。可能你今生是對,但是你前生犯錯了,你今生要承當。你說:“欸,我今生對你這樣好,你對我這樣子。”你對了,對不對?但是事出必有因,你前生欠他的。
所以你今生是對,你前生可能是錯,所以這個對錯已經講不清楚了,不要再講。如果你想從過去的業力走出來,衹有一種情況,不要再講對錯。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安住在空性,安住在菩提心。你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走出過去。第二個,你的生命才可以有資格開始創造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來,你跟過去的業力牽扯不清,你還去強調創造什麼未來?你自己就動盪不安,你自己就沒有安住、調伏。所以你必須從過去走出來,不要再講對錯了。你必須成功地走出過去,你纔有資格開創未來。
你現在的生命叫作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開始在創造未來了,你未來的圖形開始成形了,你的淨土開始在畫了。如果你跳脫不了過去的業力,你光是人世間的麻煩事就夠你受了,你就不可能去創造未來,不可能!你沒有精神體力,你被業咬住了。你要從業力裡面走出來,你纔可以自在地去創造來生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觀念:走出過去,開創未來!
淨界法師:當你有對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這個大乘法門,「大」這個字,其實有很深的涵義。蕅益大師在解釋《大乘起信論》的時候說:這個「大」,「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謂之名大」。我們經常講:我是大乘的菩薩。那這個「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它是「絕待圓融」。
當你的心是一種對立的,那你就不是大了!不管你是對錯、或者空有的對立,都不是大。也就是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有一大部分都是調伏三界的煩惱。我們大家知道,調伏三界的煩惱,《阿含經》裡面的四念處最好用了。所以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特別是凡位的菩薩,諸多的修行是共聲聞學。
但問題是:雖然大乘的菩薩他修四念處,他能夠引生大菩提心。這個地方是很奇怪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大乘的宗見。也就是說:小乘的思考,它是對立的;大乘是不二法門。什麼叫「對立」?我們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我們經常在迴光返照我們的心念,我們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我們開始注意到:事情本身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要生起善念。我們開始觀照、注意、保護我們心念的時候,我們開始發覺:我們起善念,但是有時候也起惡念。阿賴耶識有時候釋放一些邪惡的功能,比如說貪慾。當然這就要對治,因為這會招感痛苦的果報,會造業的。
小乘的學者,他對貪慾,他的看法是認為說:貪慾是內心的本質,人的慾望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他在對治貪慾的時候,《說文》:「徹,通也。」《莊子。外物》:「目徹為明,耳徹為聰。」《玉篇》:「澈,水澄也。」《水經註。沅水》:「清潭鏡澈。」「鏡澈」就是像鏡子一樣明淨。「徹」是動詞,「澈」是形容詞。「徹底」是動賓結構,「清澈」是併列結構。「徹底」應該用「徹」,「清澈」應該用「澈」。
把第六意識的明瞭性也消滅了,二個都不要。他比較偏激,就是滅色取空。所以小乘的學者在對治貪慾的時候,他是徹底的消滅。
大乘的學者,在對治貪慾的時候,當然他也從對治的角度,他也修不淨觀,觀察所貪慾的境界是不清淨的;能貪慾的心,也是剎那剎那的生滅,它是不真實的,你不要當真,它一下子就過去了。他在對治的時候,他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的。
《攝大乘論》
達真堪布: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早上太陽升起來,陽光照過來了,但是由於山巒高低不平,所以有的地方陽光能照到,有的地方陽光照不到……但這不是太陽的問題,而是山巒的問題,是因為它高低不平導致的。
同樣,在大乘行者利生的過程中,也許有的眾生會對他生起信心,而有的眾生會對他生起邪見,甚至會傷害他;也許有的眾生剛開始對他生起了信心,爾後又恩將仇報,違背他,甚至誹謗他、破壞他的事業。儘管如此,一位真正的發菩提心的大乘佛子是不會因為這些違緣而灰心、退步或放棄的。因為他知道眾生的根基是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各有各的緣分,各有各的福報。
若眾生沒有信心,這很正常,說明眾生沒有這個緣分;若眾生生起邪見,這也很正常,因為眾生是凡夫,被煩惱控制著;若眾生有時候能理解他,這很正常;若眾生有時候不能理解他,這也是正常的,因為眾生有業力的牽引,都是不自主的。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這種心態。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一個發菩提心的佛子,在行持菩提道的過程當中,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緣或障礙。對盲人來說,即使太陽升起來了,他也看不見。同樣,有的眾生根本看不到大乘行者的功德,如同見不到陽光的盲人一樣。對這樣的眾生,大乘行者暫時無法利益他們,因為佛度有緣人。同樣,有的眾生不具備善根和因緣,他們看不到大乘行者的功德,所以無法得到利益。儘管如此,大乘行者也一樣會精進,也一樣會利眾。
大安法師:有了這個觀念,就能消解憤怒的情緒
相信因果,就會有對一種生命的際遇那種逆來順受。以前不知道有宿世的善惡因導致今生這樣的善惡果,所以碰到逆境失意的時候,他就不免要怨天尤人。自己一檢查得了癌症,啊!怎麼我得了癌症了?為什麼他不得癌症呢?為什麼我下崗?為什麼是我啊?他就是這樣的,怨天尤人。
那現在覺悟了,我們生命的際遇無論是榮耀的時候,還是失去的時候,他的榮枯得失都是我們宿世的業力所招感的,是自己行為導致的,所以現在雖然我下崗了,生存成問題了,還生病了,種種冤家對頭碰到,這些非常不如意的事情集中加到自己頭上,你都能安然忍受啊。
你欠了債嘛,你得要還債嘛,這是一個因果的法則嘛。
這時候原來你認為是橫加的,現在認為是正常的。學佛的人是常常是別人欠了錢沒有還自己,他就說哎,這肯定是我上輩子欠了他的,算了吧,別人罵了自己一句,哎,肯定原來我也罵過他,拉倒吧。他就會馬上有這個觀念。如果他沒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你為什麼罵我?我還要罵你呢!他就冤冤相報。
所以有這個前生來世的觀念,他就能夠消解這個憤怒的情緒為心平氣和,做還債想。這就是這個十七世之說,致使我們有這樣一種對待逆境的情懷。
淨界法師:攀緣善法,本身也是一種輪迴性
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首先,我們剛開始是成就一種善業力;其次,再提升到正念力。我們一生當中,大概就是成就善業力跟正念力這兩個主題。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我們只是一份信仰的心,我們相信三寶的功德力,我們相信因果的道理,所以我們會勉強自己去斷惡修善。但是這樣的善念有個問題─
因為在成就善業的過程,我們的心是一種向外攀緣,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向外攀緣。
你為什麼願意布施呢?你為什麼願意持戒呢?因為我心中攀緣的,是一個來世的安樂果報!我希望我來生…因為布施、持戒而成就安樂的人天果報,所以我願意去布施、去持戒、去忍辱,這時候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有問題。
楞嚴經上說:當我們攀緣的,雖然是一種善法,但是它本身也是一種輪迴性。
什麼叫輪迴性呢?一個人,只要你是向外攀緣,你就會有一種對立的思考,善惡的對立,善惡交互的作用、交互的循環。所以當我們只是停留在積集善業的階段,你的善念是夾雜惡念的,這個是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覺出來。
你為什麼造善?你心中對來生的安樂果報有所愛取,愛取正是一種貪煩惱。
懺雲法師:人生就是一場戲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銀幕上白白的,電視熒光幕也是,所現的影像有,都是如夢幻泡影。
實際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場戲,好比電影電視的演員,導演告訴今天要穿什麼衣服,穿得不對、再改一改、改了就演,演的時候說是︰你要笑、大笑、要哈哈大笑!完了,還不夠,還叫你哭,稍稍哭一會、接著要特別悲傷的哭、哭得都要撞牆、以後哭得趴在地下起不來了。都是隨著導演演嘛!
演完了悲劇,回家買東西給媽媽,哈哈大笑。演了喜劇,半路上,好比摔一跤,回家好疼,一夜睡不著的覺。這些喜怒哀樂,都是如夢幻泡影;心裡的本體沒有這些,就像鏡子的玻璃本體沒有這些影相。所以「有」也是如幻。
人生就像一場戲,說的時候都能說;可是演的時候,卻一個比一個還入戲。如果有機會去助念,看到人在最後的剎那,躺在床上喘著粗氣,忍受著肉體最後的煎熬,這時會突然感悟到 …… 人生的戲演的這麼真,這時除了通身的業力之外,甚麼也帶不走,這樣的人生,實在太虛幻了!
世人都喜歡活得自在,活出自我,但是以佛法的慧眼觀察,一切皆是妄想。除非透過修行轉業,才能真正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不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業力擺布下的魁儡。縱然戲演的很真,但就只是隨著劇本發揮,當演的入戲時,台上台下一片虛幻罷了。
明末憨山大師《醒世歌》的一段文開示,道盡人間事: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反觀三國演義、群英會,各個無不絞盡腦汁,心機無限,馳騁於人生的舞台,好不風光。可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當業力現前,墮入三惡道時,無不承受撕心裂肺的痛 …… 這是何苦呢!公侯將相是如此,無名小卒也是如此。當面對無常,脫下了戲服,赤裸裸的接受業力裁決時,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所以希望我們都能放下世間無益之事,也都能提起道念。掌握珍貴難得的人身,作為解脫之津梁,不讓自己的生命,隨著劇本去發展,這才是不與草木同腐,不朽的生命。
凡事適可而止,把握好人生方向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說他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擇5毛,而要1元。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叫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
那個人覺得非常奇怪,便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說:如果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你就不會跟我玩這種遊戲了!
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
的確,如果他選擇了1元錢,就沒有人願意繼續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錢!但他拿5毛錢,把自己裝成傻子,於是傻子當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將是1元錢的若干倍!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取5毛錢!
而更多的人在社會上,卻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婪!殊不知你的貪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還會使他人對你的貪反感。或許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為,不在乎你的貪,但如果你懂得適可而止,他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與評價,因此願意延續和你的關係。
可嘆的是,現代社會充斥著下列現象:人際關係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賺足!以為自己這樣做是聰明,殊不知這都是在斷自己的路!我不希望你有這種聰明,而希望你能一直擁有那個小孩一樣的傻,因為這會讓你得到更多回報。
10個5毛錢多,還是一個1塊錢多?你自己算算吧!
慾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著人們追求物慾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幾個人在岸邊垂釣,旁邊幾名遊客在欣賞海景。只見一名垂釣者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大魚,足有一尺多長,落在岸上後,仍騰跳不止。可是釣者卻用腳踩著大魚,解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里。
圍觀的人發出一片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還是一條一尺長的魚,釣者仍是不看一眼,順手扔進海里。
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只見釣線末端鉤著一條不過幾寸長的小魚。眾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放回,不料釣者卻將魚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魚簍中。
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捨大而取小。
釣者回答說:哦,因為我家裡最大的盤子只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
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像釣魚者這樣捨大取小的人是越來越少,反而是捨小取大的人越來越多。俗話說,貪心圖發財,短命多禍災。心地善良、胸襟開闊等良好的品性,才是健康長壽之本。貪圖小便宜,終究是要吃大虧的。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後,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疋,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疋;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疋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行動緩慢。
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疋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疋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降大雨,飢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疋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你會輕鬆快樂一生。
淨空法師:你還有對立,苦難永遠不斷!
1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教給我們「和為貴」,和就是沒有對立,對立就不和了。
2 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沒有對立,我們現在麻煩了,人跟人對立,今天跟你好了,明天跟你惱了,這麻煩大!所以,諸佛菩薩對於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對立。不但佛菩薩,說實實在在的話,阿羅漢就沒有對立。
3 你還有對立,你要知道你是六道凡夫,你不能出六道。超越六道的人,絕對不會有對立的念頭,我們自己常常要覺悟,如果自己不能夠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你想超越六道就難了。
4 在六道裡面,要隨順佛陀教誨,你才會有幸福美滿的生活。你要不能夠遵守聖賢人的教誨,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從事什麼樣的行業,你都會過得非常辛苦,苦難永遠不斷!
淨空法師:不與一切人事物對立,自己成就後,才能幫助別人
消除衝突,促進和平,落實是從自己內心做起。大學用不少人力、時間從事研究,最後都沒辦法得到結論。我跟他們接觸後,先聽報告,然後提出,解決問題要把問題核心找到。
衝突從哪裡發生?佛法告訴我們,衝突起因,是自性與習性衝突,就是本性與習性衝突。這個講法很深,一般人很難懂,所以我舉一個事例,大家容易懂,自利與利他的衝突。 這一念起來,是利益自己,還是利益別人,這個地方是衝突起因。如果我們能夠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個問題馬上就解決了。這是儒跟佛教導我們的。 怎樣化解?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對立、矛盾,從這個地方真正做功夫。明白了,真正做到沒有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就對立不起來。雙方面才會產生效應,單方面就不會。你爭,我讓,衝突不會發生。
永遠記住,不與一切人事物對立,不與一切問題發生衝突,我本身是和平的,非常健康。我今年(2004)七十八歲,沒有生過病,什麼原因?本身和平,我的心跟我的身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東方人所講的「道」,道是自然法則,自然運作。我們隨順道,叫做「德」,違背道,德就沒有了,災難就來了。
中國教學講五倫,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道,不是哪個創造,不是發明,自然就是如此。能夠隨順,各人盡各人的義務,這個世間多麼美好。如果大家要爭,彼此不能相讓,災難就來了。這要靠後天教育,教他認知,教他相信,教他遵守。今天整個世界動亂,就是違背道,換句話說,德完全沒有了,造成災難。
在中國,以孔子為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種關係,他知道得非常透澈,所做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八德有二種講法,合起來,除掉重複,十二個字,他做到了。真正想為社會、為國家做點事情,周遊列國,結果諸侯不用他,就回家教學。那一年六十八歲,他七十三歲走的,實際上從事教學工作只有五年,成為萬世師表,作夢也沒想到。 從這裡看,教育在世出世間法裡是第一大功德。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孔子只有五年,幾乎是十倍,教學範圍擴大了。孔子教學都是人際,人與人的倫理道德,都限於人。佛法教學擴展到地球環境,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星球。不但擴大到整個世界,而且擴大到天地鬼神,就是現在科學講不同維次空間。教學時間長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心胸擴大,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聖人教育都是先成就自己,然後幫助別人,他的教育才產生效果。今天教育不能產生效果,就是教的人,本身沒有具備德行。譬如講倫理道德,我沒有做到,教別人,人家會打問號:到底是真是假?你教我,你為什麼不做? 聖人先做到,自己成就了,然後成就別人。自己沒有成就,要談成就別人,非常困難。今天教育失敗,教育工作者,沒有像孔子、釋迦牟尼佛,自己先圓圓滿滿做到。所以從事這個工作,最重要的是修自己,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
淨空老法師開示:修行上的障礙都是自己造作的
忍辱
佛法講「忍辱」,其實在佛經原文裡只講到忍,並沒有講到忍辱。這是譯經法師的智慧之舉。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對於侮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頭都無所謂,但是侮辱不可以,決定不能忍受。於是譯經法師就把「忍」後面加個「辱」,辱都能夠忍,還有什麼不能忍!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小事要成就,要有小的忍耐;大事要成就,要有大的忍耐;不能忍耐的人,決定一事無成。沒有耐心的人是福薄之人,愈是有耐心的人,愈有福報。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福的厚薄,往往從這些地方能勘驗出來。
(恭錄自21-112-0009)
忍辱化怨
要化解凶災,忍辱是最好化險為夷的方法。諺語常道:「暴怒傷人傷己。」人在盛怒之下發脾氣,會傷害別人。往往言語的傷害結下生生世世不能消滅的怨仇,對方必然等待機會來報復。他報復的時候,你又會逞怨恨心而不甘心,於是就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與人結怨仇決定是錯誤的,苦難有得你受,絕對不只這一生。世間人不明事實真相之理,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而造這種惡業。所以,修行菩提道上有這麼多障礙,都是自己造作的。
與一切眾生結怨,有形的是我們與一切人結怨,無形的是我們與鬼神結怨。鬼神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他有喜怒哀樂。得罪鬼神沒有好處,鬼神也會等待機會報復。在你走運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迴避你;你運衰的時候,他就來了。我們常聽到,有人被附身,神智失常,這不是本身的病,是一些冤親債主附身。他自己做不了主,完全受冤親債主擺布,苦不堪言,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原因就是有意無意與一切眾生結怨,這是自找麻煩。
(恭錄自21-112-0009)
以報恩心行好事
「行好事」的根在「知恩報恩」,若無此根,一切好事皆是虛偽而不真實。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好像是真心在做好事,但是果報並不很如意。正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的,「學佛,為什麼有人得好果報,有人得不好果報?」同樣是學佛,果報為什麼不相同?在形象上沒有差別,只是用心不同;心是根源,根源不相同。一個是報恩心做的,一個是名利心做的。做種種好事,目的何在?貪圖果報,所以果報的差別就很大。
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明瞭清楚,真實的果報一定要用真誠心。古人常言:「滴水之恩,湧泉為報。」現在人沒有報恩之心,縱然造作種種善事,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果報都不殊勝。他是虛偽心,有所為而為之。以報恩心做種種善事,一無所求,不圖果報,果報自然殊勝。殊勝果報現前,也決不以為然。而以這些殊勝的果報再報大恩,永遠為眾生服務,永遠報眾生恩,報恩的心行永無止境,永無間斷,這是佛菩薩。
(恭錄自21-112-0007)
發露懺悔
發露懺悔是在大眾之中,承認自己的錯處,徹底改過自新。這個懺悔是真正懺悔,能夠滅罪。但這樣的人少,這是大勇,他有勇氣,儒家講「知恥近乎勇」。不久前我們在報紙上看到,天主教的教宗向世人懺悔,這個了不起!承認天主教的教會、教友過去一千年中犯了許多過失,特別是對於不同宗教的輕視。他們祈求上帝赦免他們的罪,並說在新的一千年當中,務必把從前的錯誤改正過來,這是真懺悔。做錯事情要如何彌補,這需要智慧,沒有智慧不能避免惡的果報。
(恭錄自12-017-0327)
淨空老法師開示:如何消除對立的念頭?
性體不生不滅,周遍法界,法界在它裡面,它比法界廣大。《楞嚴經》上把自性比喻作虛空,把虛空比喻一片雲彩,那雲彩在太空裡面。虛空大,還是雲彩大?佛這個比喻告訴我們,虛空在自性裡面,就像雲彩在太空。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學佛就是回歸自性。體無邊涯(體是自性),絕諸對待,對待就是對立。我們今天講相對,沒有相對的。
我們今天見不了性,這也是嚴重障礙。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對立的,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天地萬物都對立。諸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沒有對立的念頭。我們要想成就,從這個地方下手也是很好的一個門道。見惑裡面,邊見就是對待。
可是這裡要有理論依據,為什麼我能跟一切法不對立?你首先要肯定一切法跟我是一體,才能沒有對立。一體這個說法,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老祖宗說過,《老子》講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個眾生造作罪業,誰在造?我在造。那個眾生在修善,誰在修善?我在修善。你對待一切眾生的心肯定是清淨平等覺。
修善的,幫助他增長;造惡的,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你不會去責備他。你有智慧、你有善巧方便幫他回頭,也就好像我們身體,是細胞堆積成的,細胞是這些分子、原子、電子,愈說就愈多。
如果我們這個細胞有一部分變成病毒,就好像什麼?我們做壞事,眾生做壞事,迷失了自性,他變成病毒。知道我們是一體,幫助他恢復正常就沒事,不可以責備他。
用什麼方法幫助他恢復正常?教學。諸佛如來天天在教學,極樂世界教學從來沒有中斷,華藏世界亦復如是。慢慢教,認真教,都回頭了。你不教,他就隨業流轉,他就變壞了。中國古人講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
一個人能不受環境干擾,那是聖人,不是凡人。凡人肯定受環境影響,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到極樂世界的原因,極樂世界環境好,純善無惡。所以我們縱然有惡習氣,帶業往生,那一邊沒有惡緣,雖有惡習氣,不會發作。在那裡住的時間久了,自自然然這個惡習氣就沒有了。
淨界法師:你不想對立,那就用「自他交換」
前面的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從因緣上觀察,我們跟眾生是一個母子的關係,事相的因緣多。但這個「自他交換」,是一種道理的觀察,就是你要有一種智慧,從道理上思考的成分多了。他說:「自他於苦皆不欲」。他說我們自己想要離苦得樂,其實,世間上不只是你想要離苦得樂,每一個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
所以,雖然我們每一個人的角度不同,每一個人站的位置不同,但是每一個人想要追求安樂的心是相同的。你說一隻螞蟻,它為什麼整天跑來跑去呢?它是希望離苦得樂嘛,它也不是想要跑來跑去,它目的想要離苦得樂嘛。每一個眾生想要追求安樂的心跟我一樣,所以,「自他等視求加持」。
這個地方是強調自他平等,它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就是其實我們沒有比別人差,我們並沒有比較特別。我們凡夫的自我意識,總會覺得你自己很特別,好像說地球是繞著你轉的。你看我們看相片,第一個會先看誰?先看自己在哪裡,對不對?沒辦法!這是習慣了,這自我意識了。
所以我們習慣地會認為說:誒,我比較重要。其實不對的。其實你想離苦得樂,別人也是這樣子的想法啊,我們跟別人沒有差別。先有這個概念:我們想離苦得樂,其實一切眾生何嘗不是呢?追求離苦得樂的心大家都有,這是第一個概念。
有些人過去生所熏習的貪愛煩惱很淡薄,但是脾氣很大,看誰都不順眼;平常因為有戒律——聖人教理的攝持,還表現不出來,隱藏在內心深處。但是打佛七的時候,正念的力量,把它逼出來——真妄交攻,所以有些人愈打佛七脾氣愈大。
如果他不迴光返照就很危險,他的功德會被他的瞋心火破壞掉。所以為什麼要正知?就是觀察,發現自己有問題,就要趕快吃法藥。怎麼辦呢?用慈悲的觀照來降伏我們的瞋心。
「慈悲觀」在古德的教授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寂天菩薩的「自他交換」。
所謂「自他交換」,主要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因為過去的業力,在三界中不斷的投胎,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所以都有自己的定位,一出生就有他的定位──你有你的位子、他有他的位子;你是做母親的、他是做兒子的、這個人是做媳婦的…各式各樣的定位。
這個定位在今生是沒辦法改變的,然而經常站這個位子,站久了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我相的執取,就會站在這個定位去看所有的人,跟別人產生一種人相、我相的對立。
也就是:如果一個人不經常自我反省,就站在自己的位子,然後跟別人產生對立,對立之後就會產生磨擦、產生瞋恚。
古德說:「所有的瞋恚心,都是依止對立心生起的。」你不想對立,怎麼辦呢?交換一下位子:「自他交換」。你要多站在他的角度來想,他也不是故意要跟你抗拒,他也是不得已的;他站這個位子、你站這個位子,角度不同嘛!角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思想也就自然不同。
寂天菩薩的觀念認為:其實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傷害誰。每個人活在這個世間,所求的是什麼?就是求安樂嘛!你看一隻螞蟻,它生存為了什麼?就是找吃的、找睡覺的地方;一隻狗也是找吃的、找睡的地方;都是為了追求安樂,只是定位不同而已。
他想追求安樂、我也想追求安樂,這一點是相同的,只因為角度不同,所以才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們要經常跟別人的位置對調一下,這樣我們對於眾生的行為,就會多一些的寬恕與包容。
從「自他交換」當中,我們會設身處地多替別人想一想︰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為了追求快樂,也可能會像他這樣做,只是今生所站的位置不同而已。所以我們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看別人,看久了,容易產生偏差、產生對立,就會跟眾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同時也跟大悲心、菩提心越走越遠。
佛陀說:你要跟別人換個位置,不是說因緣上,是指心態上換個位置。透過「自他交換」我們更能了解眾生的處境,擴大自己的包容心、擴大自己的慈悲心,對自己有很大的受用,能夠經常保持心平氣和──其實這世間沒什麼大不了的事,角度不同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