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出家」之風不可長
作者:年龍寺---土登相切桑布
據我所知,短期出家在泰國、新加坡等地尤為盛行。由於對他們的國情不瞭解,就不去評論他們了。但最近一段時間,短期出家在我國有趨盛的勢頭,一些地方的寺院為當地的信眾以及在網絡上進行宣傳舉行「短期出家」的活動。此舉引來大家矚目,褒貶不一,由於當前它的出現不能不令大家正視「短期出家」的利弊問題!
眾所周知,出家是一個人瞭解世間真相後,為了出離生死而全身心投入學習佛法中做出的決定,這種行為應該是一輩子的。而現在一些寺院為了迎合居士的某種需要或者是為了經濟上的利益,舶來國外的「短期出家」活動,這就值得警惕了!首先要問的是:有必要搞短期出家嗎?有人會說,短期出家是為瞭解決一些居士由於受到工作生活家庭的捆縛沒法出家而開設的一種方便法門。這樣可以讓他們體驗到出家的生活,而且也能得到出家的莫大功德。筆者要反問一句:既是如此,那為什麼不搞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正是佛陀為了讓在家人體驗出家生活而實行的一日一夜出家呀。佛陀在世時,也沒見有什麼短期出家這種花樣的方式呀。到了末法時期,就產生了各種不倫不類的名堂出來。
其次,居士們通過「短期出家」想要得到出家的莫大功德,可以嗎?你想要出家功德,但你就不怕還俗後的墮地獄之因嗎?雖然佛制上允許不能持戒的僧人可以舍戒還俗,但那指的是一心一意,原本打算一輩子出家的僧人而說的。短期出家其心本來就不純,出一段時間又舍戒還俗本來就具有欺騙三寶之心,也就是存在戲論。這樣的人怎麼能修成正果,又怎麼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呢?還是老老實實做一個忠誠的居士吧,居士成就的也不少,學佛重在心,像維摩詰就是以居士身而成就的。如果一心注重形式,為了虛榮心以後向人吹噓:我出過家了,做過出家人。這又有什麼意義?你短期出家過就能高於別的居士?你舍戒還俗後還不也是居士嗎?因此,「短期出家」會造就我們的虛榮心,障礙我們的修行。
再次,短期出家有損僧人的形象。君不見如果哪個地方有出家人還俗娶妻生子的話,就會在當地引起議論紛紛,大家嘲笑不已。短期出家的人舍戒還俗也會造成這種效應,僧人莊嚴的形象受損,勢必影響佛法的弘揚,弊端不可計量!另外,短期出家之人披上僧袍在寺院生活的時候,居士見到他們會恭敬稱之為「師父」。但過了一段時間,還是在此寺院,此「師父」又變回了居士,那些虔誠的居士會怎麼想呢?會不會也感覺受到戲弄?當然也不會再對現在的這個「師父」起恭敬之心了。或許此心普及寺院的所有出家人,以後再難起尊重心,對他們的情緒也有所打擊。難道不成以後每個進寺院禮拜的人見到出家人都得問:「您是短期出家的還是長期出家的?」的確,現在在網絡上就有居士這樣詢問出家人的。所以說,短期出家為僧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小!
綜上所述,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不要再為「短期出家」活動所動心,做一名誠心誠意的在家居士,也同樣是三寶弟子。如果真想出家的話,就捨棄五濁塵俗一生一世出家專修佛法,以求佛果普度眾生。
女眾不能隨便參加短期出家
作者: 惠空法師 - 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
依據佛制,女眾只能出家一次,所以,當女眾授了沙彌尼戒之後,代表著她這一生出此一次家,不可能再有出家因緣。當她短期出家,過了七天或者過了一個月、三個月,因為還有家庭、事業,她必然要捨戒,捨戒回家之後,她也就沒有資格再出家了。因此,我們會說「短期出家」實際上就是讓女眾不能再出家的一個「陷阱」,因為她們一生只能出家一次。可是,很多的道場並沒有讓戒子認識到這一層面,也可以說,很多的道場事實上已經讓很多的女眾在將來無法再出家,縱使她們出家了也無法得戒,甚至造成很大的障礙而無法修行。
筆者相信,很多道場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是否具正知地將這一個問題讓在家弟子,或者想要授持短期出家的戒子認識到,並且端正他們的心態呢?筆者認為這是我們大家的責任,必須把佛法中真實的問題給予提出來,不要冠上一個「短期出家」的美名,而讓很多人阻礙在這個地方。我們寧可讓女眾過一個在家居士修道的生活,授持八關齋戒,而不要授沙彌尼戒,以受持八關齋戒體驗出家修行的生活,來取代短期出家的方式,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道場或僧眾在對於信眾修行負責任的一種教育。
所以我們要舉辦的是「短期修道會」,而不能冠上「短期出家」這樣的名譽,而且必須要告訴所有來道場的女眾,為什麼她們不能授沙彌尼戒,而只能授八關齋戒的理由,因為這是佛陀的戒律;同時也告訴她們出家只被允許一次,讓大家能夠以無比珍惜的心情來看待這樣的機緣。這是筆者以懇切嚴肅的心情認為,必須讓教內的僧眾,乃至於在家信眾能夠很真實的認識到這一個現象。
問:為什麼女眾出家因緣只有一次?男眾可以七次?
答:佛陀制定女眾只能出家一次,是因為女眾心靈比較脆弱,所以有男眾比女眾多修五百年的說法。女人跟男人的心性程度不一樣,所以佛陀制定女眾只可以出家一次,你如果要出家就要堅定才來,用這樣來保護女眾。
男眾出家七次,男眾雖然還俗了,但哪一天想要出家的時候,他的心性一樣很堅定;女眾還俗,大部分是感情的因素比較多,一執著感情以後,叫她放下不太容易,所以這不是佛陀對女眾不公平,而是為了保護女眾,讓她的心堅定。像男眾的戒條有兩百五十條,女眾有三百四十八條,你不能說佛陀對女眾不好,是因為越多條的戒律保護越多,希望女眾能夠堅定不退轉。
為何女性出家一生只能一次男人可以七次?
2014年03月07日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作者:曉愚
佛教經典中,明確記載女眾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眾能出家七次,使得不少人認為,佛教好像重男輕女,有歧視女性之嫌。事實如何呢,佛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三·八婦女節就要到了,且聽小編為你普及常識。
首先,產生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其實是不了解佛教中的「平等」。
《增一阿含經》雲:「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就是不管白種人、黑種人、國王、平民、男、女,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出家,就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立足點的平等。但是出了家並不是就成了佛,還是要依據佛法的教義,在因地上精進用功,當煩惱漏盡,自然就成道證果,而且這個果位,不會因為男女差別而有所不同,這是因果上的平等。
雖然一切眾生皆具有以上兩大平等性,但是卻因為業緣感召,過去自己所做的善惡業積聚,致使平等當中有不同的果報差異,例如同樣生而為人,但是智愚有別。因為眾生根機各各不同,致使佛陀只得巧設方便、應機施教,目的是要讓眾生都能從不同的果報中解脫,這也是佛陀教化眾生最慈悲的精神所在。
佛法中表面看似不同的制度,其實是佛陀為了讓眾生能夠防非止惡、息滅煩惱,方便不同根機弟子修行而慈悲制定的。例如相對於男性,女人對家庭的依賴較重、情執也較重,意志沒有男人堅定。所以佛陀特別針對女眾的習氣,規定只有一次出家機會,希望女眾慎重決定三思而行,也能使女眾珍惜出家的因緣;出家,不論男女,都有非常巨大的功德,一人出家,七祖升天,是說一人出家能夠使七代祖先得生天界。可見出家的功德有多大。還有,無論男女,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是說出家不但要有非凡的勇氣,也需要有宿世的福報,因此出家以後,能夠意志堅定,不再朝思暮想,不再牽掛俗世中的感情,放下世緣不退轉,安住於僧團用功辦道。所以女人能出家,依然是大丈夫,一樣是人天師表,這也是功德與法身慧命的平等。
但是,相對於男性,女性畢竟由於生理、心理的不同, 女人身心更容易受到傷害,在很多時候也容易遭遇某些人對佛門的歧視、傷害、毀謗。這對於出家的女眾和誹謗她們的人,都是不好的業因。
所以,佛陀對女眾出家的特別規定,既為保護她們,也為保護僧團,也為保護正法,也為保護眾生。
因此這樣的規定並非負面,而是慈悲的教化。就像未滿20歲者的心智狀況還不成熟,所以法律只好規定其不得投票,此規定並非歧視、不公平,而是基於保護全民福祉所設。又如世間的父母,針對貪玩的孩子,特別規定門禁時間,來改善其習性,沒有人會說這父母不公平。
由上可知,眾生因為過去世所造善惡業不同,生而果報不平等,大醫王佛陀為了教化眾生,成就其道業,而定種種制度,實在是一種「慈悲且智慧的應機施教」!
在這裡小編要特別指出,女眾出家,不但指的是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也包括受沙彌尼戒的沙彌尼,這就有一個問題,目前全國多地佛教道場都有「短期出家」學修營之類的活動,或七天,或一月或三月不等,但是都要授沙彌戒,那麼女眾一旦受了沙彌尼戒,短期出家結束後就要舍戒,意味著此生就再沒有出家機會了,所以正信道場一般不接待女眾的短期出家就是這個原因,如果確實想體驗出家生活,可以受八關齋戒,到時候舍戒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男性為何可以七次出家七次還俗,小編在以後的常識文章中會為你介紹,敬請經常瀏覽智慧的傳播者:鳳凰佛教。
在此節錄一段相關經文,其中末後一段尤為關鍵,請網友認真讀誦仔細思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
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爾時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遂即有娠。月滿生女生已父亡。母養既大其母亦終。後時吐羅難陀尼因乞食入其舍。見女問曰。汝屬於誰。答言。聖者我無依怙曾未屬人。報言。若如是者何不出家。女曰。誰與我出家。尼曰。我能與汝可隨我去。彼即隨行至尼住處。便與出家。後被煩惱之所牽纏遂便還俗。時吐羅難陀尼。因出乞食遇見其女。問言。少女如何得活。答言。聖者我無依怙辛苦存生。報言。若爾何故更不出家。答曰。我已還俗誰與出家。尼曰我能。即與出家遂行乞食。
長者婆羅門見已皆共譏嫌。諸釋迦女能為善事。或時出家而修梵行。或時罷道還染俗塵。隨情所為豈非善事。諸尼聞已白諸比丘。比丘白佛。佛作是念。由還俗尼有如是過。從今已去諸還俗尼更不得出家。其長者等善為譏笑損壞我法。是故比丘尼一捨法服已歸俗者。不應更令出家。若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釋宗玄
問:女眾只能出家一次嗎?現今佛教界所舉辦的女眾短期出家是否如法如律呢?
答:何謂「出家」?「出家」是「在家」的對稱,是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道、持守清淨戒行的生活形態。在形象上必需剃除鬚髮,捨棄華麗的服飾,著壞色之衣。
依《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
「云何名為出家?報曰:『此人以善心修善行,於善處住,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信心故,剃除鬚髮,被如來服,捨離俗家昇涅槃,故名出家。』」《大正藏》卷24,頁113b
《長阿含經‧大本經》卷一
「此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門。』又問:『何謂沙門?』答曰:『沙門者,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大正藏》卷1,頁7a
既出家就要受持如來戒法。佛弟子依性別及學習階段的不同,需受持的戒法也不同。
出家五眾的身份及戒別
佛教僧團的份子有五眾,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
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褒灑陀一切僧伽有罪單白》卷四:
佛言:「謂出家五眾,何者為五?一者苾芻,二者苾芻尼,三者正學女,四者求寂男,五者求寂女,此之五眾合作安居。」《大正藏》卷24,頁471b
由上段經文得知,出家男眾的身份是比丘、沙彌。而出家女眾的身份有三眾,依次為比丘尼、式叉摩那(正學女)、沙彌尼(求寂女)。佛制的聲聞戒是依其修學次第而漸次受戒,從最基本的戒開始學習,慢慢的調伏心性,才能受持進一步的戒法。所以出家女眾之比丘尼身份的完成,其受戒的次第是先受五戒、十戒,而後兩年學習式叉摩那六法,最後圓滿受持比丘尼的具足戒。雖然每個受持的戒法不同,但每個階段都是跟隨如來而出家的弟子,故合稱出家五眾。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戒法異名等》卷一:
深習佛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既受十戒善心轉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好樂堅固難可退敗,如游大海漸漸深入,入佛法海亦復如是。若一時受具戒者,既失次第,又破威儀。《大正藏》卷23,頁508a
其實,最初的女性出家者,是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五百釋女,他們依八敬法而成為比丘尼,並沒有經過沙彌尼及式叉摩那的階段。
依《四分律‧比丘尼揵度》卷四十八:
佛言:「……如是阿難,我今為女人說此八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即為說八事如上。」《大正藏》卷23,頁923b
可是,後來佛弟子出家者日益增多,分子複雜,造成良莠不齊的現象,於是佛陀依隨犯隨制的原則,開始制定學處波羅提木叉,讓出家五眾有所依循。
「女眾只能出家一次」的律藏根據
依據律藏「女眾只能出家一次」的說法是「比丘尼」捨了具足戒後,就不得再重受具足戒,或「比丘尼」還俗了就不能再出家。
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
由還俗尼有如是過,從今已去,諸還俗尼更不得出家。其長者等,善為譏笑,損壞我法。是故「苾芻尼」一捨法服,已歸俗者,不應更令「出家」。若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大正藏》卷24,頁352b
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一: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若『苾芻尼』捨戒歸俗,重求出家,得與出家近圓不?」佛言:「鄔波離!一經捨戒更不應『出家』。」《大正藏》卷24,頁358c
《十誦律》卷四十中說:
佛言:「若比丘尼一反戒,不復聽出家受具戒。」《大正藏》卷23,頁291c
現行女眾短期出家之戒法
若就我們所認知的「女眾只能出家一次」而言,女眾短期出家是否如法?根據口訪,現今台灣佛教界,為提供在家居士修學之便,仿造泰國等南傳國家,舉辦短期出家的活動,讓在家信眾體驗淡泊的出家生活,其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女眾參加。就其短期出家者所受持的戒法來看,男眾可受十戒、比丘戒,女眾則受八戒或十戒及式叉摩那六法,並沒有任何道場為女眾授比丘尼戒,因此是合乎律藏「女眾只能受具足戒一次」的規定。
至於南傳國家的作法,以緬甸來說,不論男女,發心出家一段時間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也有不少人出家很多次,反而盡形壽出家的僧人較少見。而他們所受持的戒法,和上述臺灣短期出家同樣,並未傳女眾比丘尼戒。
律藏中提到女眾受了具足戒後,如果還俗或是捨了具足戒,就不得再出家或是重受具足戒,因此在這樣的原則下,女眾是可以參加現今教界所舉的短期出家。
釐清「女眾只能出家一次」的錯解
由上述律藏的根據對照女眾短期出家所受的戒法,可知其關鍵在於是否為「比丘尼」的身份。因此,「女眾只能出家一次」較明確的說法是「比丘尼只能受具足戒一次,若還俗不得再出家。」
因此,在不違背這些原則下,女眾可以如法地短期出家,受持沙彌尼戒或至式叉摩那六法,並且在短期出家期滿後捨戒,不必擔心日後不能再出家成為比丘尼。
結論
以上的探討,我們知道女眾短期出家是如法的,不過在此結論時,必須再提醒的是,若比丘尼捨戒還俗,則沒有再出家的機會,從「出家」身份的定義中可知,不能再出家的意思是指不僅不能再成為比丘尼,包括成為沙彌尼及式叉摩那的機會都沒有了。
犯戒若不懺悔,將來受的果報很可怕的(廣化律師)
現在臺灣有些尼眾,不管是否夠資格受具足戒,她就是要受。反正現在我們的戒壇一傳戒,就是幾百個人,戒師父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去問,就算問了,她硬要受,誰也奈何不了她。
這是指犯了四根本戒就不可以受比丘尼戒而言,縱然勉強受戒,亦不得戒,就是罪障也沒有消除一分一毫。
這樣一來,披起袈裟,虛受供養,只要受信徒一毛錢的供養,都是犯盜戒;受了信徒五錢以上的供養,等於破了根本戒,犯重罪。這個罪過重得很,這種人現生來世都會受苦的。
民國五十一年,我在新竹辦佛學院的時候,那個佛學院的常住有一個比丘尼還俗三次。大家知道比丘可以還俗七次再出家,比丘尼還俗一次就不可以再出家了,不管你任何因緣都不可以,都是犯戒的。
她違反戒律,結果最後呢?躺在床上一兩年都不能動,全身潰爛。
死的前一天晚上,佛學院的幾個小沙彌在教室門口聊天,看到兩個牛頭馬面,一個拿叉子,另外一個拿鐵煉子,朝著那位比丘尼的房間走去。
第二天早上,她的徒弟就來向我說,她師父死了,請我們幫忙她,為她念經。她死的時候,相貌很難看。
後來,我和幾位小沙彌為她誦一卷彌陀經,她的相還真的變了,再念一小時的佛號,臉色不再那麼恐怖,臉色也紅起來了。她算是很幸運,有我們佛學院師生為她誦經唸佛號,這種因緣是可遇不可求的。
每個人還是好自為之,既然受了戒,就要好好持戒,尤其是前面的根本戒,寧死都不要犯。犯了第二篇以下的就要趕快懺悔,犯戒不懺悔,將來受的果報很可怕的。
(錄自《戒學淺談》頁三四○~三四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