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進能成就道果?

許多人會有一個印象:覺得修行很難,一打坐、一念佛就妄念紛飛,聽經聞法,回家之後就淡忘了!剛打完佛七、禪七,每天按時用功,久之就逐漸鬆懈,幾回下來心裡不免氣餒,認為自己不是修行的料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典籍的記載來觀察:自以古來,學佛修行能否成就與修行者的特質有相當的關係。同樣的師承、同樣的法門、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根機,具有精進心、強烈的道心的修行者會更有進步和突破,乃至於成就道果。

在三十七道品中,精進與定慧同為重要的支柱,如四正勤是精進,八正道中的正精進、五根中的精進根、五力中的精進力,講的都是精進。

精進是什麼?精進就是精純的努力,一心一意、鍥而不捨地離惡向善、轉染還淨、破迷開悟。所以精進就是積極不懈的向道的精神和實力。

不過,精進也要合乎中道,三分鐘熱度的拼命修行不足取;耽溺在舒適的俗樂中而失去勇猛心,更是離道日遠。必須是持續、有恆心地向前才是中道。

為解脫而精進

為 什麼精進如此重要?凡夫在無盡的生死輪迴中,之所以不得出離、解脫煩惱,有兩個根本原因:一、無明:沒有智慧,不見無我、不生不滅的實相;二、愛染:自體 愛與境界愛,貪戀不捨。須由智慧的觀照滅除無明,並由禪定的離欲斷除愛染。而智慧的觀照和禪定的離欲是凡夫一向欠缺的心行,甚至可以說是違逆凡夫的習性。 唯有以強烈的出離心,精進修行,才有可能成辦。

就如我們向天上丟一塊石頭,到了一定高度之後就會往下掉,這是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凡夫無明、愛染的力量也會造成巨大的拉力,使人難以掙脫。要脫離地心引力,自由地遨翔太空,就要以燃料快速燃燒來推進火箭;修行也是如此,須要以精進力來突破我見、我愛的迷執。

扭轉惰性

很多人口說修行,卻缺乏精進力。常常聽到有人說學佛很好,十分肯定、認同,卻要等到退休以後、小孩長大以後、事業上軌道以後……,才來用功修行,這些都是推 拖之辭,是一種惰性。其實,修行就在當下,不在明天,或不可知的未來。應當思惟:人生有種種苦迫,若不及時修行,無常迅速,可能等不到那一天就死了!何況 真到了那時候,有沒有體力、精神來修行,是否具足正知見、善知識的引導都有問題呢!

中道的修行態度

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不易扭轉,畏難畏苦的心態是一般人的通病,如何克服?

可以用中道的修行態度,適當地設定短、中、長期的目標,循序漸進去做。不要想一步登天,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一次完成所有的道品。只要有進步,就可自我嘉勉,互相鼓勵,增強信心,這不是驕傲自滿,而是合乎因緣的現實。也不要老是用超高標準來衡量自己,成為嚴重的自責。

譬如讀經,可以自我約定每天讀一卷,讀佛書也可以自己訂一個適當的進度,打坐可以由每天二十至三十分鐘開始,不要一下子就想要每天坐一兩小時,那是「欲速則不達」的。打坐時有妄念也不要緊張,只要覺察之後回到正念即可,持之以恆,妄念會自然減少。

照見實相須有無比的精進

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是許多修行人的目標,但是涅槃實相非凡夫偶能得之,也非一般思惟或禪定境界所能及;縱使能解析艱深的佛教典藉,或是修得各種禪定,仍非實相般若。

實 相般若非言語、文字、思惟,乃是唯證方知的現量境界;只能獨自行走,師長只能從旁協助,而無法代替當事者心神領會。必須「自依止,法依止」,鍥而不捨地嘗 試,絕不退縮氣餒。要有銅牆鐵壁也要設法穿越的決心,才能突破凡夫自我意識和世俗認知的窠臼,「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照見前所未知的諸法實 相。道心不堅,精進力不強,是無法企及的。

精進波羅蜜

不但是解脫道需要精進,就是行善、行菩薩道也要精進。菩薩道的精進是與空相應的精進波羅蜜:在精進修福修慧的當下,還要以般若智慧觀照精進如幻、無自性,所 修的福慧是因緣所生法,修行的人也是空寂無我。不執取精進相,對於自己或他人的懈怠,也不起煩惱、自責、責人,而是以柔軟包容的心來理解、探索懈怠的原 因,並設法改進。

以四力助成精進

要如何助成精進力的開發,導師在《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中也提到:「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休息力四種力量能促進一個人精進不懈地修行。

勝解力是由於深刻的信解佛法的善惡因果業報和菩薩行的微妙功德,自然策發修行的動力。愈是清楚地了知戒律、善法、禪定、智慧、善巧方便的好處和必要性,愈能精進不懈地修學這些功課。

其次堅固力,就是堅毅、強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即知即行、澈底執行的力量,這是基於對理想、目標的明確願景而激發的永不退卻的力量。

歡喜力,就是在修學過程中,生歡喜心,也就是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學習不再落入煩瑣、枯燥的心情,成為一種折磨,那是很難持久的。在修行中,禪定的喜悅安祥、智慧的自在無礙、福德的和諧安樂、方便的靈活巧妙都可以使我們更樂於修行,來淨化身口意,並幫助更多的人。

談到休息力,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修行不一定就要時時刻刻繃緊身心,太過嚴肅。有時候適當的休息或休閒,身心放輕鬆,反而可以體會隨緣自在的風 光。而且適當的休息可以自然調整身心,恢復疲勞。所以,修行固然要勇往直前,偶而的休息不是懈怠,其實是充電後的再出發呢!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