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宗法師:「喊破喉嚨也枉然」是禪宗對淨土宗的誤解,不是淨土宗的教理

「喊破喉嚨也枉然」的來由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兩句話:「口念彌陀心散亂」,下面一句呢?「喊破喉嚨也枉然」。

這兩句話是阿彌陀佛說的嗎?(蓮友答:「不是。」)是善導大師說的嗎?(蓮友答:「不是。」)是淨土宗祖師說的嗎?(蓮友答:「不是。」)

學淨土法門的人,為什麼把不是阿彌陀佛說的、不是善導大師說的、不是其它淨土宗祖師說的話記在心中、背在口上呢?

這兩句話,是以禪宗的思想來解釋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是阿彌陀佛說的,不是善導大師說的,所以就不是我們所要聽的,不是我們所要記的。大家恰恰把不是要聽、不是要記的話都記在心中了。為什麼?因為我們被別人一說,就唬住了,我們迷信,我們不能正信。這兩句話放在心中會快樂嗎?(蓮友答:「不會。」)這兩句話放在心中怎麼能快樂?

好了,下面我們要把這兩句話在心中消化掉。

這兩句話,是出自於一位禪宗的大德——憨山大師,他不是專修淨土的。他也提倡淨土,不過,他是依據禪宗的觀點說:你口念彌陀,念阿彌陀佛名號,但是你心不清淨,心很散亂,你沒有證悟空性,沒有達到某種功夫境界,比如晚上睡覺睡著了,念不出來佛,做夢的時候,都一片混亂顛倒,那你這樣的人沒有功夫,你怎麼能往生西方呢?你就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沒有用。

這兩句話聽起來,我們心中會不會害怕?當然害怕嘛!因為我們做不到嘛!

紫柏大師睡夢中念佛

有一次,同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師問一位弟子:「你念佛是否常間斷?」

弟子回答:「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忘了。」

大師呵斥道:「睡著了都不會念佛,這樣還行啊!念一萬年也沒用!」

「那怎麼辦?」

「從今往後,必須在睡夢中唸佛不斷,方能出苦。如果睡夢中不能唸佛,忘記了,醒了之後要痛哭流涕,要到阿彌陀佛面前去磕頭,要磕得頭破血流,傾盡全力唸佛。今晚睡覺沒唸佛,明天早上要磕得頭破血流;明晚睡覺又沒念佛,後天早上還要磕得頭破血流。連續這樣二三十次,自然就會在大昏睡中佛號不斷。」

大家晚上在睡夢中能念佛嗎?能不能一向念佛念到底?那早晨要磕得頭破血流——你捨得嗎?磕過沒有?沒有。

他這樣的修行方法很用功。但是,這不是阿彌陀佛所要求的。紫柏大師他做到了,但是阿彌陀佛不是專救紫柏大師一個人啊!如果要做到這樣才能往生,那只能救他一個了,那我們這七八百人都通通絕望了,那十方眾生怎麼得救? 

念佛往生唯除逆謗

所以,阿彌陀佛發願說:「不以這個為條件,這個你能做到,是你的功夫,是你的本事。如果你做不到,也沒關係。我要普度十方眾生,只要你不五逆謗法,不否定極樂淨土的存在——如果你說沒有極樂淨土、沒有阿彌陀佛,那自然不能往生西方了,你都不相信啊!只要不五逆謗法,你念佛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各宗以自宗觀念解釋淨土

所以我們就知道,從古到今,求生西方的人很多,禪宗的人也求生西方,那麼他就以禪宗的觀點解釋淨土法門;天台宗的人也求生西方,他就以天台宗的觀點解釋淨土法門,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這都是天台宗的觀點;唯識宗的人也求生極樂,他就以唯識宗的觀點解釋淨土法門;律宗的人持戒持律,也求生極樂,他就以戒律的觀點解釋淨土法門……。這些解釋純粹不純粹?不純粹。對於他們各宗各派的人,都有引導的功效,但對我們專修淨土法門的人,就混雜了。

喊破喉嚨也枉然──通途教理

還有人講到:「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說你口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是散亂的,沒有禪定,你喉嚨喊破了,也不能往生。這句話對我們淨土法門來說是錯誤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特別法門。因為通途法門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斷惑證真。他說:「你雖然念佛,但是你沒有戒定慧,你心裡很散亂,你沒有斷煩惱,你不是喉嚨喊破也枉然嗎?」這是通途法門的教理。所以,大家一聽到這樣的話,就擔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們懂得淨土是特別法門,我們心裡邊就很踏實,「對對對!你講的是不錯!不過你講的是按照通途法門戒定慧修行的,我現在是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兩不相干!」

 

2、智隨法師:由「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談如何選擇修學淨土的善知識

我們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見,不同的觀點,來障礙我們淨土法門,我們要有個標準,就是:唯信佛語,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即使有些人是菩薩,他講的如果違背了淨土法門,都可以不相信。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點——他是菩薩怎麼敢不相信呢?有些大德高僧講的,他是修行非常好的,有些甚至被認為是開悟的人,他講你要怎麼才能往生。

大家知道很多人講的一句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到底這句話對不對呢?這句話是誰講的呢?我們要找原因。這句話的道理:「你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也不一定能往生,你要清靜,你要有功夫。」 其實這句話是不能拿來講淨土的。它是明朝時候禪宗的一位高僧憨山大師講的,他是學禪宗的,是按禪宗的思路來講的,禪宗當然是注重修行、注重功夫的。用禪宗的理來講淨土法門,肯定就有違背、隔閡的地方,因為禪宗是靠自力,站在這種角度就講出了「喊破喉嚨也枉然」的話;淨土宗是靠佛力。

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因為不明白這種關係,把這句話當成聖旨一樣來提倡,這樣反而會動搖很多念佛的人,覺得喊破喉嚨都枉然,那我們很多人喉嚨還沒喊破就更枉然了,往生就更沒有希望了。

同時這兩句話前面還有兩句,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就不提。這本是四句的偈子: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前兩句話其實很重要。「念佛容易信心難」,念佛非常容易誰都可以念,但是對念佛有信心的人不多,不容易相信念佛能夠往生。如果你的信心過不了關,後面就出問題來了,所以「心口不一總是閒」,你表面在念佛,但心裡懷疑,心裡擔心,心裡有顧慮,擔心不能往生,這就是不如法的、跟淨土法門有隔閡的地方。

如果念佛的人對阿彌陀佛都信不過,那能叫念佛人嗎?邊念佛邊懷疑阿彌陀佛,說「我不能往生」,那個距離就拉開了:這種念佛就是心口不一、表裡不一的,不是真實地相信阿彌陀佛,這種情況下勉強可以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但是他如果能真正喊破喉嚨,說明他是很有信仰的人,對不對?他能夠喊破喉嚨,說明他很依靠這種佛號,他就不會枉然,這句話要會理解,善於理解——我們現在有人做到喊破喉嚨嗎?

我們如果沒有智慧眼,對淨土法門信仰不夠,就很容易動搖,受其他各種說法的影響。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 「別解別行、異見異解」,它跟淨土法門是不相應的,是其他法門的觀點。

我們學淨土法門,如果遇到這種不同的知見,就寧可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念佛能夠往生。這種觀念可放到一邊,它是菩薩講的,我可存放起來;它的角度立場不同,我們就相信佛講的,相信淨土宗的祖師講的,所以「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菩薩講的如果跟淨土法門有違背,可以不相信。我們到底信誰呢?只信佛的。

有些人說:「我又不瞭解法義,怎麼辦呢?」淨土宗的祖師裡面,大家知道善導大師,他是彌陀再來,是淨土中的開宗祖師:這就是我們可以建立信心的地方。普通人看不懂法義,我們可以聽善知識。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學佛法,尤其是淨土宗,表面看是人人都可念佛;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可能會走入一片誤區,走不出來——心中有很多疑團解不開,我們可能會聽得越多疑問越多,這時就糾纏在裡面,解脫不出來;這時就需要真正對淨土法義比較通達的人,由善知識來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從裡面走出來。

比如臨終的人,大家知道,《觀經》下下品裡面講到:他是五惡十逆的人,臨終時遇到了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印光大師對此有個人解釋:勸他念佛的人就是善知識。

淨土宗的善知識和其他法門的是有差異的。其他法門講善知識,要注重幾點:一、理論要通達;二、修行要好,德行要高,甚至於像禪宗還要開悟,密宗裡面還有十種功德利益,才有資格稱為善知識。但是在淨土宗裡面,善知識的標準不同——只要是勸人念佛,只要能給人往生的信心,這樣的人就是善知識。

我們看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可以引導人念佛,也可以成就人往生。比如很多助念的人就可以幫助人往生。助念的人可能都是普通人,都是學淨土法門,都是念佛的,他們也不是真正有成就的人,也有煩惱,也跟我們普通人一樣生活在世俗之中;但是他能成就人,能夠讓人往生西方,那麼這種情況他就可以被稱為善知識了。所以淨土法門對善知識的標準,不是站在我們個人修行的角度講的,而是說,要能夠引導別人念佛,能夠讓一個人相信阿彌陀佛,成就他,這種因緣就是善知識。

即使你是菩薩,如果不能成就一個人往生,那就不是淨土門的善知識了。在其他宗派裡被稱為善知識的人,比如禪宗有開悟的人,能讓別人開悟,是禪宗裡面的善知識;但是如果講淨土,跟淨土教義違背了,那就不是淨土宗善知識。

我們要分清法門不同,其標準是不一樣的。當然有些人說法法相通,法法是平等,法法都是一樣的。從原則上可以這樣講;但是法法相通,我們要看從哪裡相通:歸宿是相通的,結局是相通的;但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我們認為都完全一樣,平等,沒差異,那就是不知道法義的差異了。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八萬四千法門呢?這就是因為法門不同,應機不同,他入手的方便不同,淨土法門就是最方便。蕅益大師講的三句話, 說淨土宗是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它是最方便的法門,誰都可以念;它是最了義,就是義理上是最圓滿的。佛法裡有了義、不了義:了義是義理最完整,最圓滿,最透徹;而有些教法是不圓滿的。比如在小乘佛法裡,他們認為眾生是不可能成佛的,最多得羅漢果位;他只相信有釋迦佛,不相信有十方諸佛:這就是不了義的,不究竟的。

淨土法門是所有究竟法門當中最究竟的,是圓頓法門當中最圓滿的,最快速的法門——這個理論,只有佛能完全瞭解。所以如果我們聽到不同的觀點,自己要有分辨。

 

妙悟法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適合淨土宗,只是聖道門的習慣性思維

足以斷送淨土宗的兩句「警語」,沒有指南針的航程,必定是濛濛懂懂的瞎摸亂撞,誰都可以對淨土宗指手劃腳評論一通。

當今淨土行人,在資訊萬分發達方便的今天,可能十有八九都會對以下兩句話不陌生吧:「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許多法師都說這是古德所言,意在警告念佛行人要修好戒定慧啊,要修好淨業三福啊,要修好六度萬行啊,要修好清淨心啊……等等。「否則,你不能往生!」這完全是坐在聖道門內看念佛,摸頭不著腦!

正是因為我們是妄念紛飛的娑婆眾生,煩惱重重,阿彌陀佛才事先為我等準備了無須斷除妄想雜念,但憑稱名念佛就能往生成就的門余大道、特別法門,八萬四千行門之外的特別法門。你坐在八萬四千門內,亂嚷嚷地指責說,這不對,那不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不然的話,你「喊破喉嚨也枉然……」

你以你們常規的、通途的習慣思維方式、行為作法來比量與你們完全不一樣的至高無上的念佛行門,那當然是兩回事啦!

 

日本淨宗初祖如是說:

日本淨土宗初祖法然上人完全徹底承傳善導和尚思想,於八百年前創立了日本淨土宗。日本後世淨土行人尊稱其為初祖,而把善導和尚奉為高祖。關於散亂心念佛的問題,有一段著名公案。

法然上人,十六歲出家,於佛教重鎮比睿山潛修,四十歲以前就已通達,在日本教界有「智慧第一」美稱,聲名大振。四十三歲時,於黑谷創立淨土宗。時有明遍僧都,僧都即大法師之意,即一個法號為明遍的大法師,慕名專程前往拜訪上人,專門請教淨土門中人人都會遇到的一個核心問題:心散亂怎麼辦?

以下就是這一著名公案:

明遍僧都問:「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法然上人答:「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欲界人之有散心猶如人之有眼睛鼻子一樣必然)。

所謂「舍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我們應當深深頂禮法然上人。祖師就是祖師!說得乾脆利落,沒有誰不明白吧。

明遍大法師聽了開示後,深受啟發,當即向上人頂禮,決意一心老實念佛。

明遍一轉身離開,法然上人對身邊人講:他問了一個完全多餘的問題,這怎麼能成其為一個問題呢?念佛往生,本來就是在散亂心中這樣念佛往生的嘛。

娑婆眾生的特質,就是煩惱散亂;病人的特質,就是身體有病。

沒病不住院,沒有煩惱散亂不生娑婆世界;有病才求醫,妄念紛飛才須念佛求生淨土。

善導和尚如何楷定古今?

那麼,一千三百年前,善導和尚是如何地楷定古今呢?

善導註疏觀經的背景,前面已有略略交待,是為了糾正諸師大德對於念佛一法的種種錯解。善導所面對的都是一些聲名顯赫的高僧大德,要糾正他們的偏差,非有超世之舉,非常人之舉是不可能的。就在註疏之前和註疏之中,尚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景象。

彌陀化身的善導,在此不大顯神通,不足以折服諸師大德和廣大信眾。

在與一金剛上師較量念佛之殊勝無比時,和尚當場發誓:如果念佛求生有假,願從高座跌下,直墜地獄;如果念佛求生不假,使滿堂佛像生光!

說畢,用錫杖一指佛像,頓時佛像滿堂放光,眾人見之無不佩服之極。一聲佛號一道光,千聲佛號千道光,更是讓人心服口服,善導和尚因之也有「光明和尚」美稱。

在四帖疏後記中,善導還詳細記載了註疏過程中的種種奇異景象:「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

善導自己也毫不客氣了,其彌陀「馬甲」的身份,此時明白無疑地流露出來:你們把淨土經典搞得來一塌糊塗啦!我不出來澄清如何是好啊!(馬甲的意思;出於各種考慮,註冊和使用了新的名字,以避免別人將他的發言和原用戶名聯繫起來,這個(些)新名字就被稱作馬甲。)

化身的「馬甲」,總還帶著本我的太明顯的痕跡:「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多霸氣的語言!容不得商量:就這樣辦,別再哆嗦!

「此文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一點也用不著謙讓了,一謙讓就壞事,在所有祖師大德的各種註疏中,自己加上「欲寫者一如經法」的,除了善導和尚,好像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吧。

 

廢話說多了,咱們還是摘錄幾段疏文吧。這是數月前才出版的靈岩山印祖親自校訂的最權威版本。

「(觀經十六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隨順你們大家的喜好而講,彌陀的本願不是如此,他老人家的本願是要叫大家趕緊上船啊!

「一切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要得救,無論何等身份的人,統統都得上船,唯有此大船方能救度爾等!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任何時候上船,都能得救!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好人要救,壞人也要救!一輩子念佛固然得救,臨終念佛也能得救!

說得清楚、明白,一點也不含糊,沒有任何異議,歧意,不會產生誤解、別解。就是稱名必生!一切眾生都有份。

害怕你們還不清楚,在《觀唸法門》中,善導和尚綜合《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和《觀無量壽經》下輩往生文,更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不知是否還有人看不明白?

以上都在說個啥名堂?全說念佛就能往生。無論你是善是惡,是罪是福,是清靜還是散亂,統統沒有這些限制。只須回心唸佛。

就像是在遭受特大自然災害後,人民生命危急關頭,政-府救護隊來到災區,他們要救助的是所有災民,全體災民,一個不漏。

只要你是災民,統統都是救度對象——不論你是善良的災民,還是作惡多端的災民,不論你是身強力壯的災民,還是老弱病殘的災民……

 

善導和尚最後總結道: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願只說一件事?對!只有祖師,也只有彌陀馬甲敢這樣講)。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念名號得生。(明明是觀經,可十六觀通通不見了,只有念佛了。妙!)」

就是「唯」!就是「專」!

只須稱名念佛,必得往生淨土!

沒有其它二話可說,少哆嗦!南無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古往今來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的所謂弘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實則自誤誤人!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文鈔續編捲上‧復善覺大師書)

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準,故致有此過咎也。(文鈔三編卷三‧復秦銘光居士書)

......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三編卷四‧第八九六、八九七頁「一切唸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的所謂弘法實則自誤誤人!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古往今來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的所謂弘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實則自誤誤人!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文鈔續編卷上·復善覺大師書)

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准,故致有此過咎也。(文鈔三編卷三·復秦銘光居士書)

......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三編卷四·第八九六、八九七頁“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大安法師

問:《楞嚴經》開示「婬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五戒需嚴守,方有出輪迴之望。然而彌陀大願並未言及於此,顯示無比寬厚、慈悲,甚至至心十念即可往生。二者如何圓融理解?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確實,我們要了解《楞嚴經》所展開的,是通途的佛法,靠自己的自力修行,斷惑證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要離開三界的輪迴,一定是:淫慾的行為不能有,連淫慾的心都不能要。你才清淨,你才能夠長揖生死,就是斷見思惑。

你看初果的聖人,雖然斷了見惑,他淫慾的心還沒有斷掉,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他為什麼要七次往返?就是還有淫慾的心嘛,還要到欲界裡面來七次嘛——七次往返。你就證到二果斯陀洹,你還要來一次。你到了三果阿那含的程度,才能夠斷淫慾的心,生到五不還天,才不到欲界裡面來。

所以這個婬心要把它除掉,很不容易的。就是證果阿羅漢,雖然他沒有淫慾的行為,甚至婬心沒有,但還有它的餘習——習氣還有。比如有個阿羅漢講經說法,淫慾的習氣重的人,他首先看女眾,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他要多看兩眼,這都是他的習氣。

所以走這條道路,剛才講是難行道,很難的。淫慾心!淫慾的行為,如果咬咬牙還能夠作得到的話,那你這個淫慾的心沒有,作到心地清淨,那就太難了。你就是初果聖人,都作不到心清淨——你在這裡。

所以你只是持五戒,出不了輪迴,你得要搞清楚。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個水平很高的優婆塞、優婆夷持五戒,最高的也只能證到三果的聖位。你就是三果,也沒有出輪迴,阿羅漢才出了分段生死;你證阿羅漢,還要斷上二界的思惑。

由此我們才能夠認知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啦。阿彌陀佛的大願,是知道我們靠自力修行很難斷見惑、思惑的,才會施設一個法:你只要信、願,念我的名號,我就來接引你;雖然你一品煩惱沒有斷,我能讓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樣的大慈大悲。

乃至五逆十惡的罪人,臨命終時念十聲,都能夠蒙彌陀願力加持,橫超到極樂世界去。乃至於你就破戒了,在通途法門你絕對要下阿鼻地獄,沒有一點商量餘地——不通懺悔的罪業,你這時候發起大慚愧心哀求、呼救,阿彌陀佛都會來幫助、來拯救我們。

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無限的廣大呀!大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他因地發願就要度盡阿鼻地獄苦難的眾生。能夠下阿鼻地獄的苦難眾生,是世界上最重的罪惡。他都敢去作的人——這死路一條的人、誰也救不了的人,那阿彌陀佛的大願就能「起死回生」,都能拯救他,只要他願意去。是這麼一個法門。

由這樣的彌陀的深慈大恩,一切罪惡的眾生才得救了。這一點跟通途的法門是不共的,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的這個特點。所以在淨土宗,你就是帶業。你的淫慾的心沒有斷,甚至淫慾的行為沒有斷,你只要具足深信、切願,懇切的念阿彌陀佛名號,你都能夠帶業橫超。是這麼一個法門。

 

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婬心不除,塵不可出」與「帶業往生」矛盾嗎

大安法師

問:《楞嚴經》云:「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又聽師父說要修到阿羅漢的果位,淫慾的念頭方可斷盡,如此看來我等凡夫想出六道輪迴是非常困難的。但淨土法門又說任何眾生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乃至十念,必得帶業往生。這一難一易兩種說法,如何理解?矛盾嗎?

大安法師答:《楞嚴經》,佛門當中稱為開悟的《楞嚴》。從《二十五圓通章》來看,先要了解真妄二心,然後要以不生不滅的那個因獲得不生不滅的果位。那要找到不生不滅的因,就是叫作舍識用根,舍那個分別識,用不分別的那個性,比如見性、念性、耳根的聞性,是談這個。所以二十五圓通指向的是你要證得圓通,證得圓通就是破無明的境界,至少是破一分無明。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那馬上證得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體性,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

他馬上就有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種種的應化身,這些都至少是圓教初住的水平。圓教初住的水平,從斷惑的程度來看,要斷見思惑。斷見思惑,這裡的談淫慾的心,屬于思惑的範圍。婬怒癡三毒煩惱,這是欲界眾生最難斷的。所以從小乘果位來說,斷見惑的初果聖人,他還有淫慾心,正因為有淫慾心,他才會有七次往返天上人間,還要七次來這個世間。到了二果斯陀含,他的淫慾心比較薄,還要來一次。證到三果阿那含,他就沒有欲界的淫慾心了,他就生到五不還天,五淨居天,在那裡斷上二界的思惑。那離開飲食男女,就是初禪就沒有這個淫慾了,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

所以,自力法門豎出三界是很難的,凡夫想斷這個淫慾心很難。眾生煩惱越來越重,業障越來越重,這個淫慾的煩惱是越來越重。你只要看看網絡、報紙、小說,這些都是這方面的煩惱,越來越重。

了解到這個問題,凡夫想靠自力斷見思惑出輪迴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事實。這要有自知之明。就在這種情況下,才凸顯了淨土法門的這種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也是阿彌陀佛見證到他方世界的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眾生斷這個婬怒癡三毒煩惱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才用悲心來發四十八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建立六字名號,令我等眾生信願念佛,感通佛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拿蓮台來接引,帶業往生。所以既然帶業,就是你有淫慾心,有淫慾的行為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居士能夠往生?居士他就沒有斷婬嘛。但是你不能邪婬了,正婬是允許的。這是屬於特別法門。本來上樓梯,上一百零八層樓梯是要爬樓梯的,但有一種特別法門給你安了一個電梯,一般是沒有這個電梯的,阿彌陀佛太慈悲了,給你安了一個電梯。你只要坐上了電梯,哪怕你是一個殘疾人、連樓梯都爬不動的人,你也可以「唰」一下子到了一百零八層的頂層去,很快。是這個意思。


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大安法師

問:淨土法門為什麼殊勝?

大安法師答:要了脫分段生死必須要斷見思惑。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你都要斷盡你才能夠長揖三界,不受後有,就是阿羅漢的水平。試問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誰有這個能力啊?那沒有能力斷見思惑也就意味著分段生死不能了,那我們怎麼辦呢?了解靠自力斷見思惑很難,淨土法門是信願稱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他的殊勝就在於帶業往生。

就是你見思惑沒有斷,你可以帶見思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這個法門的不共的特別之處!唯有這個帶業往生的這一條,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才有希望,今生能夠了脫輪迴。所以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都必須修行這個法門。印祖說得好,九法界眾生離這個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這個法門下不能普度群萌。所以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也就等於告訴我們一切眾生,你都要求生淨土,修行這個法門。


把佛號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大安法師

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念這個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但是三歲小孩都能念,八十歲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輩子還沒有把這個佛號念好啊!

原來有個寺院的一個監院,他說出家十多年了,他原來也是對淨土法門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說了句老實話,他說,我十多年出家沒有把這串珠子念完過。有口無心念念幾句阿彌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幹事了。剛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沒有念完過一圈。那麼為什麼沒有念完過一圈,還是信心問題,還是覺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沒有把這個念佛作為最重要的事情。還認為寺院建設呀!人際來往啊!或者看點其他經典更重要,這句佛號好像是可有可無。所以要把這個佛號要高度重視,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願的。

包括我們組織一個精進念佛,你如果對佛號沒有相當的信心,你這一天不可能來的。這一天要念十二個小時,念二個小時還勉強,十二個小時我沒有時間。因為他覺得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間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

這是屬於信心問題,為什麼?你就沒有做到淨土的至誠心,至誠心是要以至誠心來厭離這個娑婆的,要用至誠心來欣求極樂的,你能夠萬緣放下,哪怕天塌下來,我先念佛,這就說明你有至誠心,你有一點厭離和欣求的一種行的表達了。所以這是最簡單的,是最深奧的,是最慈悲的,我們一定要認識這一點。以後我們執持名號,這個經文當中還要深入地討論,這個名號的功德。


可以同時修多個法門嗎

慧廣法師

問:師父,一個修行人可否同時修幾個法門?其實,很多修行人在正式拜師之前,都很迷茫。

慧廣法師答:剛剛看到一個故事,分享給你。有個騎士非常喜歡騎馬,無論白馬,還是黑馬,他都喜歡,有時也喜歡毛驢和俏皮的騾子。換句話說,只要把動物當坐騎,他就非常喜歡。有一天,他問智者,我能同時騎許多匹坐騎嗎?智者告訴他,可以,但沒有一匹坐騎能把你帶到目的地。騎士就問為什麼?智者告訴他:因為,所有坐騎你都沒有馴服。你如果想到達目的地,只需要騎一匹馬,讓那匹馬聽你的話,就夠了。否則,你就算騎過所有的馬,也不一定能到達目的地。所以,不要貪多。

故事分享完了,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我們很多人把自己當成牧人,覺得牲口越多就越好。於是駱駝也想放,毛驢也想放,野豬也想放,老虎也想放,結果變成了動物園管理員。

有很多人,我們稱之為「佛油子」。他們見一個老師,就拜,見一種法,就求,什麼都放不下,什麼也學不好,總是半瓶子醋,更像風油精,哪裡都能抹,但治不了大病。

所以,真想解脫,就要像挖井那樣,認準一個地方,一天天地挖下去。如果你忽而挖這裡,忽而挖那裡,就算挖上千千萬萬口井,也挖不出水來。換言之,永遠都要專注地做好一件事,不要太多。


大安法師:修苦行和往生沒有直接關係

修苦行和往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這是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苦行往生的,而是靠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往生的。

實際上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快樂的修行法門,安樂修行,不是每天苦哈哈的,穿得衣衫襤褸,做很多與眾不同的事情。但是,除了每日的念佛功課外,偶爾也可以精進勇猛一下。比如一晝夜的經行念佛、百萬佛號閉關、打佛七等等,這種精進讓我們的功夫有所增上,同時也表達了我們懇切念佛、願往生的心態。

所以剋期取證這種苦行的方法我們也是可以做,只是要適度的苦行,不能超出凡夫水平上的那個苦行。這也包括發願。昨天有個居士發願,他發願讓五會念佛重現世間。我們還是發願往生淨土為好,知道我們是什麼身份,不要做超出凡夫能力的事情。

所以偶爾的苦行、適度的苦行是值得讚歎的,也可以做一下,超出凡夫水平的苦行不要過於強調。


有四種人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

大安法師

觀機逗教,真實不虛。淨土一法是何種根機的眾生得以信受?從反面來回答,不屬於淨土所攝之機的,有四種人。

第一種是誹謗佛法的人。有些人由於受世間意識形態的影響,一聽到出世間的佛法他本能地就會生起懷疑,甚至是誹謗之心。

說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會誹謗: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拿給我看看。你怎麼這麼迷信?吃了飯沒事幹,我賺錢都沒有時間,哪會去想這些事情?甚至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這些謗法的人所造的業,是下阿鼻地獄的!誹謗佛法,尤其是誹謗淨土一法,斷了多少人的出離之道、法身慧命哪!這種人就不是信受淨土的根機了。

第二種是無信之人。沒有信根、信力,就是一闡提,斷善根的人。說什麼他都不相信,還說:看不見摸不著,我就不相信。甚至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他也不相信。此種人也不是淨土修行之機了。

第三種就是落在八難的眾生。八難就是障礙眾生聞法修行的八種厄難。前三難是墮在地獄、餓鬼、畜生的眾生,在這三惡道裡受苦都來不及,就無有閑暇,沒有機緣見佛聞法修行;

再就是長壽天難,即生到天上無想天。這無想天是色界第四禪天,壽命很長,五百劫,且心思不動,不能聞佛說法修行;

生到邊地為第五難。主要是指北俱盧洲,那裡眾生壽命很長,一千歲,物質生活富庶,很享樂。既不會生病,也不會夭折,每天過得很滋潤,就沒有出離心,不能聞佛說法修行;

人間的盲聾瘖啞為第六難。雖得了人身,但卻是天生的盲人、聾子、啞巴、六根不具者。障礙其見佛聞法修行;

世智辯聰是第七難。就是雖然六根具足,智商似乎也很高,反應很敏捷,能言善辯,但都是屬於世間知識技能的範疇。這種人邏輯思維過強,分別心太重,所以對於出世間的佛法,對於超然的東西,往往就沒有感覺,不相信,懷疑心很重。就類似於有些知識分子,受科學教育越多,越難具備宗教信仰情懷,越不會來修行,這是世智辯聰;

生在佛前佛後是第八難,即沒有生在佛出世的時代。我們現在屬於佛後,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但幸虧還有末法,還有佛的遺教存在。如果這個末法一萬年過去之後,沒有佛經、佛法的存在,那就更苦了。以上是八難。

第四種是非人。非人不是指鬼神,是指非人行,沒有人的道德行為。身為人是要有人之資格的,就是要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德行、有持五戒的功德,殺盜婬妄酒都不能去做。

儒家文化講做人必須要具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種德行。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大家就會說這不是人;如果做事非常蠻橫無理,沒有廉恥感,別人就會罵,不是人,是畜生,是亡八(就是沒有八德)。

非人,連做人最基本的德行都沒有,就沒有福報。於是就沒有智慧,聞到淨土法門就會排斥。亦或他根本就沒有這個福報來聽到淨土法門。

這四種人都是接受不了淨土法門的教化的。就好比是一棵朽木,想要用來雕器皿、各種像都是雕不了的。朽木不可雕也;又像頑石,雨水是浸潤不進去的。就是剛強難化,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聽不進任何佛法的浸潤。所以這四類眾生,沒有受淨土教化的因緣。

除這四類眾生之外,就談到受化之機了。淨土之機,就是能夠至誠相信,好樂求願往生淨土!上者盡形壽,下者每天就念十聲佛號,都能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淨土受化之機,條件並不高,關鍵還是「信」的問題!


淨土宗不能跟聖道門做切割

淨界法師:以願力來引導善行

關於這淨業三福,智者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這三種善業,都必須由願力來作引導,叫做有願之思。

所謂思是一種如理思惟,是以願力來作引導,簡單說就是以願導行,所以它是以菩提心來攝受一切的善業,來當作淨土宗的資糧。

我們剛開始的發心叫做善念,從善念要提陞到願力的時候,你的善念是不決定的,有時候會受情緒的影響──很多事有時候很想做,有時候又不想做。但是學佛之後,你說我學佛他沒有學佛,同樣都在做慈善事業,但是功德並不一樣。因為雖然他是個慈善家,他有善念,你是一個學佛人,你這個善念的背後,還有菩提的願力在引導,所以不一樣。

這關係到你的心,堅定和不堅定的差別。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兒善光公主,她的福報很大、身相莊嚴,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寵愛,父王為她蓋了一間很美麗的宮殿。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後,就去看他的女兒,看到這麼美麗的宮殿,就讚美說:哎呀!女兒啊,你看你因為得到父親的寵愛,才能受用這麼美好的宮殿啊!善光公主是學佛人,她就回答說:父親!你說的不對,我今天能夠享用這快樂的宮殿,是我過去善業所感!波斯匿王聽了很不高興,就如是的問三次:你這個快樂是我賜給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說:我的快樂,是我過去的善業所感!最後波斯匿王生氣了,就把她嫁給了一個乞丐。善光公主只好認命,就跟著這個乞丐走了。

之後,就問乞丐說: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麼的呢?乞丐說: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不是做乞丐的,後來因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們這一代變成了乞丐。她說:你應該至少有一間房子吧!乞丐就帶著善光公主,回到他過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經破舊沒人住了,長滿了荒草,兩個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開始種菜。

結果在整理土地的時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來的一些珍寶。善光公主拿這些珍寶,去蓋了一座宮殿,跟她以前住過的宮殿完全一樣。這時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驚訝,就去請教佛陀──為什麼公主被他趕出去之後,仍然可以重蓋這樣的宮殿,她的果報怎麼這麼堅固不可破壞?

佛陀說善光公主過去有兩段因緣:第一段先講她在毗婆尸佛時,她出世的時候是像法時代,佛陀已經入滅了。有一天她到寺廟去,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就生起歡喜心做大佈施,而且在佛前咒願,她這個咒願的力量很大,她發了兩個願:第一個,願我生生世世護持三寶。第二個,願我生生世世生於尊貴之家。結果她後來這兩個咒願,都有實現。

其次,講到善光公主跟這位乞丐的因緣。佛陀說:在迦葉佛的時代,善光公主跟這個乞丐也是做夫妻,兩個人都很有錢。善光公主經常佈施,但是因為她先生沒有學佛,就障礙她不讓她佈施,善光公主一開始是偷偷的佈施,等她先生年紀大了之後,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動,就跟著她一起佈施。但是他跟著她佈施,也是隨順外在的因緣才佈施,心中沒有產生一種真實的願力,所以他的果報,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夠表現出來。

事實上,你在因地修善的時候,可能是選擇性的修善,選擇你喜歡的因緣;一旦你發了願,就沒有選擇餘地;以願力來引導善行,就沒有喜不喜歡的選擇了,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比方說我們台灣的慈濟,你看慈濟的善業,全世界都讚歎。我個人的看法是,慈濟不只是一個慈善機構,如果只是慈善機構,它的力量沒有那麼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因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夠讓一個人產生強大的願力。

你可以去觀察,如果這個人沒有宗教理念,只是一個善人、一個好人,那他做善事,有一定的時空條件,有歡喜心,他才會去做。宗教師就沒有什麼歡喜不歡喜,我歡喜也得做,不歡喜也得做,因為他已經超越情緒了。

所以當一個人開始發起願力時,就沒有什麼選擇,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個地方講到三種善業,不是一般的善業,都是有願之思。

善導大師說,這是強大菩提願,所攝受的一種思心所,也就是一種善念的造作,所以叫做以願導行,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修學淨土宗,要注意這句話啊!你看有些人修學淨土法門,修到最後的結果,就像日本的本願念佛,將整個聖道門的修道基礎,完全摒棄──念佛人不用修善、也不用發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這個思想對於淨土宗,造成嚴重的傷害。

一個人能夠不求臨終無障礙,就能夠提起正念、提起佛號,不需要外在環境的幫助,這有點難,這是執理廢事。

所以你看經上佛陀怎麼說,祂說:這三種淨業是過去如此,未來如此,現在如此,一切諸佛要成就清淨的國土,乃至是你往生清淨國土的淨業正因。

所以:淨土宗不能跟聖道門切割,應該以聖道門做基礎,然後提起佛號,這叫臨終的正念!

不是說聖道門的基礎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號,那你這句佛號怎麼生起的?你沒有聖道門的基礎,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心是散亂的、顛倒的、是躁動不安的!

所以這個地方要記住,淨業三福可以成就一種願我臨終無障礙的環境,這是修學淨業的一個基礎。


智諭法師:淨土法門重行不重解,念佛的時候不要把教理放到心裡去思惟

學佛為成佛,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業力決定往生

佛七講話第五集七十八年第四期

淨土法門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淨土法門,教理甚深。佛無問自說,並且說,如此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法華經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約諸法來說,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約實相來說,說西方,十方皆是西方。為什麼呢?於一真法界之中,一即一切。所以淨土法門甚深,不是像一般人所料想的那麼淺顯。佛把甚深之法,以大方便來說。

固然是淨土法門,教理甚深,但是,淨土法門,重行不重解。所以大家念佛的時候,不要把教理放到心裡去思惟。把你了解的一切放下,單提一聲佛號。如果是你念佛期間,還去思惟甚深道理,那都是獨頭意識,是妄想。無量劫來你落入生死,就是這種妄想造成。所以,佛號一起,重於修行,打斷生死流。千萬不可念佛之間還去想道理,想教理。

淨土法門重於行,行有三種方便。大家都知道,就是信、願、行。信是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極樂。願是願見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國土。行是持念佛名,好像失乳之兒,聲聲呼喚母親。

信願行雖然是三種方便,可是攝歸一心。所以大家,一心信阿彌陀佛,一心信念佛即得往生,不作餘雜想。一心願見阿彌陀佛,一心願生西方極樂,不作餘雜想。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如子呼母,不作餘雜想。

信願行導歸一心,不作餘雜想,稱為善心一處住不動,這也就是善思惟。

如此法門,和宗門下有相近似之處。禪宗說思惟修,淨土法門就是一心念佛,不作餘雜想,近似禪宗的思惟修。

可是略有不同之處。思惟修的境界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淨土念佛法門所修的是「歸家罷問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是路上風光;歸家罷問程,就是已經回到家中了,不必再問路程了,這種法門,直透本地風光!

初學念佛,是如此修,信願行攝歸一心。往生極樂以後,也是信願行攝歸一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信願行攝歸一心。所以古德講,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同其它法門。不須要另換題目。可以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本來,在一真法界之中,一切法即一法,沒有差別,因為眾生根機高低不平,佛才說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即是一法;一法,即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為諸法,一法為實相。無量即一,諸法實相;一即無量,實相諸法。 

大家念佛之間,以行為主,不可思惟其理。你起思惟心,皆是生死流。只許你攝心念佛,心外更無一法。

思惟教理,是引導你修行,修行若起,千萬不要再思惟道理了。

大海水無量無邊,牛飲一斗,蒼蠅喝,只喝一滴,都得飽滿。大家念佛也是這樣,各隨其量,各盡其力,能攝取多少,攝取多少。

總要知道,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雖入萬法,不可執著,如果你還思惟道理、執著的話,是遍計執。不執著,一心修行念佛,直入實相。古德說,念佛法門,可以直入無為。直入無為就是直證實相,直入法界。

如此法門,甚深究竟,佛以大慈悲心,以大方便來說。

所以大家修的時候,佛號一起,一切雜念皆消。不念餘法,只念彌陀。所以,這個法門,也近似禪宗的思惟修,可是比思惟修方便究竟。證的果位很深。經上說,彼國眾生,多有一生補佛處者。一生成佛,豈得不深?

今天講到此地,現在大家開始念佛。

 

印光大師呵斥「念佛沒念好」--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關於消業與帶業往生的問題--帶業往生,你千萬不要說你業障重不能往生。這樣講,是搞錯方向 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