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20230624華嚴經直播回放》

誰拿他都沒有辦法,從小到大,七十八十了就這樣子啊!

是不是?那你怎麼去改變他?

所以,諸位啊!

四十歲的以前學佛的:有救!不太好救!因為,已經四十了!

五十才聽到佛法的:阿就看根器啦!勉為其難!還有少許的機會。

諸位啊,一個人到六十啊~像我的年齡,到七十差不多沒辦法了!

那個腦筋啊!食古不化、冥頑不靈、不好的元素:

變成不好的異熟果報、染污的心太強了!

清淨的念頭從來沒有,你說他怎麼昇華?

諸位,這個時候叫做:停牌!

聽業力的審判,你無能為力的。

諸位,你們有心:都還來得及!

眾生怎麼又有那個因緣~

他會告訴你:我都忙壞了,三餐、兒女的事情、房貸...

是不是!

image


老年人十大勸你知道嗎?

第一勸誡

人到老年應服老,子女關系處理好;

子女成家立了業,這種閒心就少操。

第二勸誡

人到晚年要躲錯,兒媳矛盾少摻合;

夫妻打架床頭和,他人進言即是禍。

第三勸誡

人到晚年別發賤,子女教子莫阻攔;

偏袒溺愛出逆子,勞神費力落埋怨。

第四勸誡

人到晚年有余錢,少給孫子花著玩;

游藝網吧誤學習,養成一身壞習慣。

第五勸誡

人到晚年事少管,取借來往子女辦;

記性不濟好忘事,損壞丟失多遺憾。

第六勸誡

人到晚年余錢有,緊衣縮食沒理由;

吃喝穿戴要適中,攢個金山帶不走。

第七勸誡

人到晚年要知道,平常沒病少吃藥;

補品是藥也有毒,食補比藥更有效。

第八勸誡

人到晚年似燈窩,退休剩油不太多;

年邁體衰省點用,超勞過力易惹禍

第九勸誡

人到晚年要自重,煙酒麻將勿妄動;

煙酒殺人不見血,搓麻還怕瞎激動。

第十勸誡

人到晚年要自強,千萬可得有間房;

孝順子女能贍養,否則沒窩太淒涼。


淨空法師:年紀大了,學佛什麼方法最適合

問:年紀一大,身體愈來愈不中用,拖著這樣受罪的身體還能學佛嗎?如果可以,什麼方法最適合?

答:如果是對佛學有相當的基礎、有相當的認知,念佛就好,專心念佛。我大概在二十多年前在台灣南部講經,在屏東遇到一個老居士,那個時候好像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過去也是做官的,地位也相當高退休的,一天念三萬聲佛號。

他告訴我,他曾經參過禅也學過密,他想想都不行,都用不上力,最後還是念佛好。他就告訴我,每天他念三萬聲佛號。我說你怎麼念法?他走路,走路是運動,住在鄉下,在鄉下稻田裡面,他走一步一聲佛號,三萬聲佛號他就走三萬步,所以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

這個老人的修學方法是很值得年歲大的人學習,為什麼?心要清淨,養心要靜,養身要動。身體是個機器,如果不動,它就生銹了,它就壞了,所以一定要動。我們常講「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這一定道理的。你看中國這個文字它很有意義的,你動,你就會活;你不動,你就活不了,活動。


淨空法師:老年人與年輕人學佛的著重點

五十歲以上,這是進入老年了,沒有紮根也可以不必紮根,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著重在老實。老實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也自然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一句阿彌陀佛是眾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彌陀佛,無量覺,你看看。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就是皈依佛,覺而不迷。

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三皈依,講皈依覺,他不講皈依佛,講皈依覺,「佛者覺也」,這一句做到就圓滿了。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老人走這個路子。為什麼?記憶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規》你背不下來,你就乖乖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一心專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處,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號沒有一樣不具足。

年輕的同學,那三個根要背,你們要做出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真正落實《還源觀》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薩的樣子,「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年輕人要發心,弘護正法。正法久住的責任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肯真幹那就不負責任,對不起佛菩薩。所以事上發心,不定性人他也能發。我們絕大多數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善有惡,叫不定性的。


老濟群法師:人學佛有用嗎?晚年犯了錯如何彌補

問:老人學佛有沒有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彌補?

濟群法師答:對每個人來說,任何時侯學佛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角度來說,也不在於時間早晚。有些人信佛幾十年,但沒有在修學上真正用心,煩惱、習氣絲毫沒有減少,並未比那些不學佛的更好。相反,有些人雖然起步很晚,但學佛後很投入、很用心,並能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所以,學佛不在於時間長短,也不在於起步早晚。關鍵在於,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錯誤已經發生,就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那也於事無補。對於所犯錯誤,應生起猛利的懺悔心,既要真誠悔過,更要發誓決不再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是彌補過失的有效方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無論口頭上說多少悔過的話,都是沒有實際作用的。


大安法師:人類普遍的一種的悲哀!

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情態,從早上睜開眼睛離開床鋪,到晚間再回到床鋪上閉目睡覺,你一天到晚忙的是什麼東西?忙的可不是五欲六塵嘛?

上班、賺錢、想方設法當點官。就是一天到晚離不開這個功名利祿、人我是非、恩恩怨怨、五欲六塵,都是這些,這叫「塵勞」。這是煩惱,煩惱像灰塵一樣多,它勞煩我們這顆心。

我們在這個從早到晚、從生到死的過程當中,沒有暫刻的時間來反省我們這個身:就是我的生命的意義在什麼地方,生命的歸宿在什麼地方,生命的本來面目何在,我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他不去拷問這個事情,不去思惟這個事情,不去在古聖先賢的宗教文化當中去尋找答案。他一輩子都是在這樣的吃、喝、拉、撒、睡裡面度過了。而且這個過程當中,又有一種自我的、自私自利、狹劣的心,他一定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這些問題是需要去問的,也需要去思惟的。但現在成了一個顛倒:你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反而成了一個讓人嘲笑的情況。你看我們孩提的時候,可能一些小朋友會問他的爸爸媽媽:「哎,生命從哪兒來的?死了又到哪兒去呀?這個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出,不從西邊出啊?」這些小孩子可能會問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是很質樸的哲學問題。

那父母一般就搪塞:「哎呀,你問這些問題幹嘛呀?」他認為這是小孩子很幼稚、很可笑的問題,殊不知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問題。但是你真的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他也覺得:「我忙於生計都忙不及,我哪有心思關心這個問題呀——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人的意義和價值,大家都不是這麼活嗎?」那麼小孩子天真的時候,他還能問點生命的那種本來性的問題。

但問題是:這個小孩子天真的這段時間太短暫了,他不可能維持這個問題有多長時間,他幼稚的智慧也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很快他就發育了,他就長大成人;一長大成人,一發育,好像是好現象,但同時伴隨著一個煩惱——慾望上來了。慾望上來,他就要談戀愛;一談戀愛,他就結婚;一結婚,就要生子女;一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養家活口,昏頭昏腦,就這樣昏一輩子。昏到晚年來了,這時候身體又不行了,又要想到怎麼保命了。所以一輩子他都沒有時間,去考量這個生命的本來問題:我這個身體真實的價值在什麼地方?這是不是普遍的一種人類的悲哀?

《龍舒淨土文》


大安法師:貽誤今生淨土機緣,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們知道這娑婆世界的劇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對頭碰面,共業、惡業同分所感的情況,知道這些還不趕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太愚癡了,太不應該了,辜負己靈太多了,辜負佛恩太重了!

這一世耽誤了不能往生,那生生世世,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再能得人身,什麼時候再聞淨土法門,什麼時候再能得到解脫了。三途一報五千劫啊,得人身太難了。所以這裡都能體現印祖那種悲憫、勸導的婆心。

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也要認知到自己對這種苦難的麻木,以及對這種苦難的警覺心不夠,要把這種厭離娑婆的心發起來,在日常行為當中不造惡因,奉行淨業三福,然後懇切地信願持名。

這一兩天很多居士念得淚流滿面,說明你有點善根。等我們悲痛淚流滿面的時候,念佛越好的時候,我們的厭離心越能出來。念佛越好的時候我們越能感覺到自己不慈悲、很殘忍。對這個世間,五濁惡世,我們每一位眾生都負有一份責任的。現在要把五濁變成五清,唯有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了,靠這句萬德洪名。靠我們在世間做其他什麼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趨勢,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證嚴法師:慎選人生方向

世間有許多微妙的事,譬如心境,有時一點點起心動念,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倘若心的方向正確,開闊能容,可以「心包太虛」,包容整個宇宙;將心收回,又可以隱藏在毫芒中。這念心,可大可小,不是很微妙?

用心在對的地方,可以感受心地風光之美,悠遊天地萬物之間,體會虛空之下清淨的世界;何必費時遠赴他方,欣賞心外風景。

覺與迷都在一念之間

我們需時時謹慎,否則一念偏差,即使微如毫芒,也會踏入陷阱。有位黃居士看到兒子沈迷計算機,想要輔導孩子,就先「探路」,了解是否真有那麼好玩;未料反而沈迷計算機中,父子倆都迷得廢寢忘食,甚至睡到半夜又起來玩。

覺與迷都在一念之間,要好好地運用智慧選擇。如這位黃居士早在九二一地震時,慈濟人上街頭勸募愛心,他覺得人人付出一分愛心是理所當然,因此成為慈濟會員。

慈濟人還邀請他一同到災區付出一分力,他認為到災區幫忙很好,就答應了。到災區服務的那天,凌晨三點多黃居士騎車出門,沿途下著毛毛雨,心想:我是吃飽太閑嗎?天未亮就出門,天氣又那麼冷。當下就想回家,接著又想:既然已出門,若不參加豈不可惜?

內心幾番掙扎,到了集合的地方。慈濟人看到他,端出一碗熱騰騰的稀飯,招呼著:「師兄,先吃點熱的。」他手捧著熱粥,心想:寒冷時能有一碗熱粥,真是溫馨,又想到:如果災民也能捧到一碗熱粥,不知有多歡喜。

承擔方知難 做中滌習氣

一念發心,黃居士開始投入志工行列;可是他有個習慣改不掉──煙與酒,參與慈濟活動時,不敢公然吸煙,若是忍不住就偷溜出去吸煙。直到有次看大愛台,聽到我說:「一個人個子那麼高,還抵抗不過短短的一支煙。」

他猛然醒悟,覺得自己很沒志氣,當下就決定改變,一路走來不斷地自我糾正人生方向。在沈迷計算機的那段時間,慈濟人見他對計算機很有興趣,靈機一動,請他承擔活動記錄的影片剪接工作。

黃居士投入剪接後,有時會起煩惱、埋怨,覺得別人拍攝的影片不夠水平。他太太就說:「覺得別人拍得不好,你自己去拍,看能不能改變質量。」

於是他扛起攝影機,記錄慈濟人的活動;剪接拍攝回來的畫面時,看到自己拍的影片反而更糟,才知道真的很辛苦也不容易。

他從網絡電玩世界,轉入計算機剪接,漸漸地培養出興趣,不知不覺中也戒除惡習,往利益人群的方向走。所以,是非善惡都在一念間,能好好地慎選方向,就是美好的人生。


道證法師:原來,老來念一句佛是娑婆世界的大難事啊!

在我值班室的隔壁住著一位年老的病人,從他的臉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一個相當有學問修養的人。據說他以前是北平的大學教授,年紀,有的人說他九十二歲,有的人說他八十八歲,到這把年紀,卻得了這個癡呆症躺在床上。他是我病人「隔壁床的病人」,每天我進去的時候,從來沒看他張開過眼睛,大、小便不能控制,就泡在這個屎尿堆裏面。

過去曾經是一位有學問、有地位的教授,今天卻躺在這個屎尿堆中,不省人事,也沒有家屬來照顧他。每天我進去病房的時候,就在他耳朵邊喊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總是把他叫一叫,搖一搖。

這天,他竟然很出乎意料之外的,念了二聲的阿彌陀佛,而且他奮鬥著合掌,他想要念,但是那二聲過後,我卻沒有再聽到第三聲的佛號,大家想想看,這就是「老」啊!想要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都這麼難。我從他的眼睛裏面,看到他的意願,卻聽不見那個聲音,原來,老來念一句佛是娑婆世界的大難事啊!

也許我們有一天也一樣的當了一個大學的教授,但是,卻難免有一天包著尿布躺在床上,在屎尿堆裏面,奮鬥一句阿彌陀佛而不可得!想想我們現在,實在應該加緊用功念佛啊!南無阿彌陀佛!


宣化上人:不要以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

你不要以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現在我們念一句佛覺得不困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很深的業障,若有業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來,就是連想‘念'也想不起。

如前文說到提婆達多,他僅僅只念了‘南無'兩個字,為什麼呢?因為他業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來。

在中國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證明一個人業障重時,不能念佛。在南宋時期,有一個丞相名秦檜。他本來也有點善根,故今生很聰明,且在當時考試中了狀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賢妒能,尤其對於岳飛視如眼中釘,於是設計把岳武穆給殺了,並造了其他種種很重的罪業。

因為地藏王菩薩和他有緣,就計劃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兒,只要他念一個「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業。'於是地藏王菩薩就化身現比丘相,來見秦檜。當時,秦檜是宰相,見和尚來了,也就召見他。和尚對他說:‘你應該念念佛了,你現在這麼高的地位...'

可是秦檜就是不念,他說:‘何必念呢?'他根本連一個‘佛'字也不說。

這時地藏王菩薩就顯了神通,用他的拂塵一拂,秦檜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來,想起身也起不來。於是地藏王菩薩就把手伸出來說:‘你看看!我手上寫的是什麼字?'地藏王菩薩手上寫的就是一個‘佛'字,但秦檜看了之後就大發言論說:‘我從小就念書,中秀才、中舉人,得進士,然後又中狀元。

現在各國的文件都要先經過我的審閱,才能決定怎麼處理。如果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我還當什麼丞相呢?這個字我不是不認識,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薩一看,這人真是業障深重,沒法度他,於是就走了,後來秦檜死後墮入地獄。

由此可見,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為什麼我們平時要念佛呢?平時念佛就是為臨終時作準備。為什麼不等到臨終時才念呢?因為習慣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你平時沒有念佛的習慣,等到臨命終時,就想不起來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

所以平時要學著念佛,等到臨命終時才不會驚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


法王如意寶: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開示!

活著並不是為了懷念過去!

世間的一切,並非一成不變。就拿身體來說,年輕時,我們的臉龐猶如白蓮花一樣白裡透紅,英俊可愛。

但即便美若天仙,一旦人老珠黃,也會像一截干枯的朽木,這時,自己看自己都心生厭煩,隻有在心裡默默懷念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多少人願意欣賞老邁的身體呢?像我們這些上了六十歲的老年人,年輕人看了都會避之不及。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健美挺拔的身體,也定會如我們一樣老朽。

無論何時何地,始終找不到沒有生老病死的特例。就算轉輪王和帝釋天到最后也會顯示無常,我們這個脆弱的肉身,難道不會日益衰敗嗎?

不僅身體是無常的,外在的世界也無一不是如此。高山平川、城市鄉村、大漠戈壁這些形形色色的環境,既有賞心悅目的地方,也有危險凶惡的處所。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終究都會被無常摧毀,就像滄海可以化為桑田一般,改頭換面。

既然無論是外在的世界,還是我們自身,都沒有恆常不變的東西,那又何必對於現在所擁有的貪戀不舍呢?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苦樂雖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我們的快樂與痛苦,宛如天空中的閃電,全都是無常。

可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執著於虛幻不實的身體、財物等,並為此造下了各種惡業。

直到臨終之際才猛然發現,原來苦苦追求的這一切,竟連一根毛都帶不走,而跟自己如影隨行、緊追不舍的,唯有這輩子所造的善業和惡業。

年輕人在長相、才華、財富等方面比較圓滿時,沒有必要驕傲。雖然,你與眼下很多人相比還過得去,但世間一定還有你不知道的、比你更優秀的人物,讓你相形見絀。

年輕的時候,要懷有一顆謙虛樸實的心,對無常有著充分的准備,別以為萬法會恆常不變。

在我的一生中,曾看到很多地位顯赫的人,后來墮落到了極其可憐的地步。富裕的人一下貧窮,窮人轉眼變成富人,這個大地上的事物,變化真是太大了。

富貴無常猶如空中浮雲,地位無常宛如山頂的雲霧,美名無常如同空谷的回聲。當別人羨慕你的容貌、才華、智慧等時,請記住:這猶如在夢中贊嘆我們一樣,沒有多大實義!

盡管這些東西對世人比較重要,但臨終時沒有一樣能帶得走,肯定全部留在人間。

因此,對名聲、財富、地位等世間法,我們最好不要有強烈的貪執,否則,只會讓自己無休止地痛苦。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

淨界法師:最晚六十歲要收心,你要不收心,你過不了生死這一關的!

一個人越接近臨終時越重要。諸位!我勸所有淨土宗的人,不要對自己太有把握。你說:「欸,我不用收心。」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你沒那個本事,你衝不過去的!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因為你的心放得太遠了。你說,我這個人平常就很單純,那你可能會晚一點收心,你就做一個固定的工作。凡是你的日常生活,心放得越遠的人,你要比別人要早一點收心,因為你放得太遠了。我要提醒你:你要不收心,你過不了生死關這一關的,業力不放過你!你今生的念佛,絕對不是你生死業力的對手!保證!

所以看破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持名念佛。我們今天來婆娑世界不是來一次,來了生生世世,你創造這麼大的業緣,難道可以不處理它,你走得了嗎?所以你必須要讓業沉澱下來。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怎麼說的?整部《印光大師文鈔》強調四個字:少管閑事!你去看一看,他說,好人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當然聖道門聽了不高興,「你們淨土宗的人真是好事」,但是你不能說我們不對,因為淨土宗它必須要集中所有的心力先往生,然後再回入娑婆,該幹嘛幹嘛。

但是,你現在要往生時,你攀緣的是好事,但是好事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好事不如無事,淨土宗是講這樣。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人一直做慈善事業,被印光大師罵一頓,因為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回入娑婆,你成為一個法身菩薩,你做什麼慈善事業不行?不是說做慈善事業不對,而是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你現在這個位階的定位不對,尤其是晚年更不對!

我剛剛講的話,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你要不修淨土,那這句話就不算。因為你準備要輪迴,那這個思考就不一樣了。所以每一個法門,跟它的目標是有關係的。

如果淨土宗的人,我覺得從往生開始算起,起碼要十年的收心。如果七十歲往生,六十歲要收心,因為你不可能像六祖大師說,我今天覺悟,明天就收心。你要有一個過程,假設我們是鈍根菩薩,你要慢慢收,是吧?因為你放的時間太久了。

當然,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往生,一般來說,你最晚六十歲要收心。所以你看到一個人六十歲還在外面跑,如果他修聖道門,我沒有意見;如果修淨土宗的,不吉祥!除非他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他跑跟沒跑一樣,他有這種本事,那我沒話說。但是你跑的時候,心會動,那就另當別論了,仁者心動。當然你是做慈善事業,但是站在淨土宗,你要追求臨終的正念,那就不是這樣的章法。

我想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特點。淨土宗要帶業往生,你就必須讓業力沉澱,就必須要收心,這是很正常的。當然走藏傳的聖道門,你已經準備好要流轉了,求增上生的,那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你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又另外一個思考。所以每一個法門的操作,就看你的目標。


聖嚴大師: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現在醫學進步,人愈活愈長壽,台灣已快成老人國了。人老了,許多生理機能都退化,當吃不得、玩不得時,免不了想不開,老人該怎麼過日子?

佛教認為,生老病死是生命四大現象。人終歸要死,只是有人活得長壽、有人英年早逝。既然在無意外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會衰老,不如早一點準備面對年老。

四十歲以後,一般人的體能會漸漸衰弱,記憶力也逐漸減退。現代人大概要六十歲以後才能算老,即使是五十歲的人,感覺起來都還不算老。但還是要從四十歲就開始準備老年生活,不要等到真的老了,才想到要準備老年生活。

要準備些什麼呢?有人說,退休養老,錢很重要。但是,錢財雖有用,卻是不全可靠。我曾見有一位子孫很多的孤獨老人,因他只相信錢財,不相信任何人,愈老愈怕失去錢財,就把全部財產換成現金,找一個隱密的山邊,深深地挖,偷偷地埋,他就搭一間簡陋的木板屋住在那裡。結果他病死在那裡三個多月才被人發現,他的兒孫一個也沒有出現。過了十多年,有人拆除木板屋,在一塊鬆土之下,竟出現了已經腐爛的大筆現金。

我覺得,準備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準備兩種健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了心理健康,最好有宗教信仰,而且要很虔誠,不是偶爾拿著香到廟裡拜拜。很多例子證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老了以後不會那麼空虛苦惱,面對死亡也不會那麼害怕。宗教信仰之外,還要有宗教修養,祈禱、誦經、打坐、念佛,每天做功課,讓自己心中有寄託。維持身體健康,則要多運動、注意飲食,生活要正常、起居要定時,這些都很重要。

如果經常保持運動的習慣,飲食就不是問題,像我每天爬山一、兩個小時,雖然整天都很忙,但運動絕對不能少。邁入老年也不能暴飲暴食,睡眠不能太多或太少,性生活也要節制,不能再像年輕人一樣。總之,就是要懂得養生。

除了健康,還要培養興趣和個人的成長。成長並不限定在財富,雖然財富有成長也很好;如能做到學問的成長、技術的成長、人際關係的成長、對社會貢獻的成長,一定不知老之將至。如果感覺每天都很有趣、需要做的事很多,身體一定不會差,腦子機能退化一定會慢些,那就不會感到無助、無奈、失落、恐懼了,這不就是快樂的老年生活嗎?

社會應該鼓勵老年人走出閉塞的家,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志工也需要用頭腦、體力,雖然也會有挫折,但志工不為自己圖謀什麼,純粹為了奉獻,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成就感。如果老人都能更健康快樂一些,不必經常到醫療機構去,領一堆藥回家吃,全民健保也可以省下不少錢。

社會應該鼓勵老年人走出閉塞的家,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本文摘錄自《方外看紅塵


聖嚴大師:老年時該如何把握這段歲月?

問:我有個親戚曾告訴我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住在一個老社區已有四十年,所以街坊老人鄰居很多。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每天清晨三、四點就到公園散步;七點回家吃早餐休息,又出來走走;中午太陽大,再回家用飯休息;到了黃昏還是在公園散步,直到天黑。日復一日,除了三餐,老先生的一天,全花在走路運動上。我這位親戚感慨良多地說,許多老人只想健康地活久一點,他可不想這樣。法師認為老年生活怎麼安排才好?

聖嚴法師答:我常笑說,「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的人,到了老年,生活差異就很大。有人可以重新展開第二春,或在心理上已準備好死亡及死後的重生;有人則愈老愈勤於求神問卜,不知未來在哪裡?

老來多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應該的,但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點可惜。現代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人雖然體力、心力慢慢損耗,但由於經驗豐富、資源頗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可以再創事業。然而,老年人比較患得患失,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青年及中年時衝勁十足,對於人生的起伏及落差,多不以為意;但老年時,對這種大變動的承受力比較差,因為精力已衰退,大不如從前了。

不過,老年的人生像黃金般的蓮花,必須盡力維護。不論從事宗教公益義工,或上空中大學、社區大學繼續進修,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可以擴增生命的活力。

以我個人而言,真正開始弘法是五十歲以後的事;對社會的影響力,則是在六十歲建立法鼓山之後才更彰顯。我和弟子們開玩笑,如果我在六十歲之前死了,就沒有法鼓山的志業了。

很多人認為青壯年耕耘,晚年是收成、享福的時候。話雖如此,但人老了是否還要收成名利、地位、權勢?不是的。應該是將你耕耘的結果廣布於社會,與人分享。其實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是一路學習,同時也一路在收成。所以,晚年時應該將你此生的經驗、資源奉獻給社會及其他人,讓下一代有機會發揮才是。

---摘自《歡喜看生死》


淨空法師:信佛是老年人消磨後期生命的活動嗎?

問:下面一個問題,弟子遇上很多人認為信佛是老年人消磨後期生命的活動,對年輕人學佛無法理解!請問應如何破除此等人士的成見,讓他們對學佛有個正確的認識?

答: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不老!你再看看中國祖師大德當中,在家居士當中,真正有成就,有大成就的,都是很年輕的時候開始學的。

我自己學佛二十六歲,那個時候我感覺得是太遲了,為什麼不早十年遇到?這是人的緣分。我要早十年遇到,我不會接受,不相信。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他要能把你講透徹,我們才會服他。一般對佛法確實修學不夠的,講不透徹的,幾個問題就把他難住了,那還談什麼?所以這個要真正的學術。我二十六歲,真的是認為自己業障太重,這麼晚才遇到。也好,就拼命努力,格外的精進,才有這一點成就。   

近代,真有大成就的,在家居士裡面,像江味農居士、周止菴居士、楊仁山居士都了不起,真的是一級的大師。

出家人裡面,諦閑老法師,從小出家的;圓瑛法師,過去在香港弘法的倓虛法師,確實儒跟佛的造詣都非常高。

這些人,有些我們見到的,有些我們聽到的,距離我們都不遠。他們的智慧德能絕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夠相比,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尊敬。那我們還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所以你要冷靜的去觀察,細心去觀察,你才知道這是一回什麼事情。 


淨空法師:不學佛的老人苦

中國過去的家庭,大家庭制度兒孫滿堂,老人跟小孩生活在一起,年輕人去工作,小孩在家裡,老人在家裡,老人教孫子,確實有家教。有的家庭大,家裡面開課,請一個老師,叫私塾。請個老師教家裡面這些子弟,老師教,家裡頭的老人也教,根扎得好!

現在中國也模仿西方人,采取小家庭制度,小孩沒人教了,老人也不管了,老人悲哀!老人可憐!在國外,雖然他物質上沒有缺乏,精神痛苦,這是真的,老年人孤單、寂寞。學佛的人還好,他天天念經、念佛,心地平靜。如果真正學佛,這個念佛之樂,現在就能夠享受到——學佛之人,實在就不一樣!

許多老年人,活著感覺到無聊,不是一天到晚看電視,就是找人打麻將。麻將害人,一天坐幾個鐘點,坐上幾年,他這個手腳都不靈活了;看電視是胡思亂想,破壞清淨心,很苦!

老人不學佛,很可憐,很苦!學佛之人,這裡頭就有樂了!讀經、念佛其樂無窮——讀經明理會開悟,念佛身心清淨,何況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淨空法師:衰老病苦的時候,誰來照顧?

「老苦有二種: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這就是從小到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在變化,到什麼時候感到苦?氣力衰了,肢體漸漸老化,行動不方便。

「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朽壞就是死亡,這老苦。人的一生,老苦是真苦。第三種,「病苦」。病有兩種,一種身病,一種是心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這講病的現象,「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倔強就是不柔軟、僵硬,身體僵硬。「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老年人,特別是貧賤,年老沒有人照顧,人必經的過程。這什麼原因?學佛的人知道,學佛的人懂得因果,年輕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沒有照顧老人,對父母沒照顧、對長輩沒照顧,對社會上一些遭遇到苦難的沒照顧,這是因。到我們自己衰老的時候,誰照顧我們?

現在有一些人有老人人壽保險,這個保險就是你付了這個保險金,將來到你老的時候,需要用的時候,你有這筆錢。是不是好事?不見得是好事。我們看到很多人壽保險,也有人勸我,我不幹。我把這些錢捐給醫院,做貧苦人的醫藥費用,我覺得這個比人壽保險可靠。我這個錢放在那裡不用,幹什麼?等著生病、等著老,這個心不好。我幫助病苦的人,將來我遇到這個情形,自然就有人幫助我。我們相信因果這個道理,不幹這些事情。一生不要想自己,你時時刻刻起心動念都是想幫助別人,到時候幫助你的人就太多太多了,你一點都不要操心、不要害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九四九年我一個人到台灣,孤苦伶仃,認識的人不多,只有幾個,大家都辛苦,誰都沒有能力幫你忙。知道在貧苦交加的時候,我們受過這個難,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希望有人幫助。所以我們手頭上稍微寬裕的時候,就知道趕緊去幫助別人,全心全力去照顧別人,種這個好因。老師教導我的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師教我的用意,就是教我要學佛菩薩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是別人有苦難的時候得趕快幫助。我們看到印光大師一生,四眾給他的供養他沒用,自己的飲食跟常住一樣。那個時候常住,大鍋菜,菜跟湯在一起,一碗,一碗飯(一缽飯)、一碗菜。穿的衣服就那麼幾件,破了再補,沒有像我們現在,現在人沒有穿補的衣服。生活非常簡單,能省一塊錢、一毛錢都省,全都做布施。他的布施只有一樁,就是印經布施,幫人開智慧。但是也有災難,水災、旱災,遇到這些災難,老法師在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些錢來去救災。除這種情形之外,錢都用在印經、印送善書上,幫助多少人明瞭佛法,這個功德多大。往生之後到今天,提起印光老法師,誰不尊敬,誰不感恩!的的確確當時有一些我們佛門的大德稱讚印祖,「三百年來第一人」,真正是修行特別是修淨宗的最好榜樣。所以李老師教我五年,就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往後我給你介紹個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人不在了,《文鈔》在,天天讀他的書,跟他學習,做印光大師私淑弟子。    

後面第四,「死苦」。死有二種,一種「病死」,生病死亡的;第二種「外緣」,我們叫橫死,「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這都是死苦。兩種緣都多,都非常之多,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印祖教給我們,時時刻刻要有死的這個概念。也就是在這個時代隨時隨刻都有死的可能,天災人禍,誰能保證?我們念佛人念念不離佛號、念念不離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好。無論是生病,無論是災難,遇到的時候就是我們離開婆婆世界往生極樂的緣成熟了。要把這個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都可以走,沒有任何牽掛,你才得自在。真正要放下,不放下不行!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九集) 2013/4/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79


淨空法師:老年人與年輕人學佛的著重點

五十歲以上,這是進入老年了,沒有紮根也可以不必紮根,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著重在老實­。老實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也自然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一句阿彌陀佛是眾善!

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彌陀佛,無量覺,你看看。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無量覺,就是皈依佛,覺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三皈依,講皈依覺,他不講皈依佛,講皈依覺,「佛者­覺也」,這一句做到就圓滿了。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老人走這個路子。

為什麼?記憶­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規》你背不下來,你就乖乖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一心專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處,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號沒有一樣不具足。年輕的同學,那三­個根要背,你們要做出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真正落實《還源觀》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薩的樣子,「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年輕人要發心,弘護正­法。正法久住的責任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肯真幹那就不負責任,對不起佛菩薩。

所以事­上發心,不定性人他也能發。我們絕大多數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善有惡,叫不定性的。


索達吉上師: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亦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代詩人李商隱對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的概歎,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時下,許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卻日益空虛。有些老人退休後,整天靠打麻將、下棋、玩撲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則靠帶孫子、逛公園、忙家 務、養寵物來消磨時光……英國有位百歲老人說:“無聊,是一個致命的殺手。”因無法面對無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

強烈的孤獨感和不知如何打發時間,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礙。許多子女認為,讓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順,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內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體力逐漸衰退,口中的兩排牙齒所剩無幾,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變得老眼昏花,看不到遠處或細小的東西;無論別人說話聲音多大,耳朵都聽不清楚。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非常健忘,總是昏昏沉沉,而且身體老化、四大絮亂,致使百病纏身,飽受折磨。

老人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卻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平時除了電話問候以外,難得有人陪在身邊噓寒問暖。所以,他們整日裡郁郁寡歡,脾氣越來越古怪,心裡越來越憂郁。

在日本,每年約有萬餘老人輕生;在美國,老年人成了自殺率最高的人群,每天僅18名老人自殺身亡……

在這種情況下,學佛對老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老人有一定的生活閱歷,不容易被虛幻的欲望引誘,所以一旦接觸佛法,比年輕人更容易產生共鳴。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觀音心咒、繞塔、供燈……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很少有人覺得空虛難耐,反而常抱怨時間不夠。

俗話說:“學佛的孩子不變壞,學佛的老人不癡呆。”每位老人若能潛心學佛,在有限的時日裡,為後世多積累善法資糧,那麼,晚年不但不會空虛寂寞,還會開啟智慧、獲得解脫。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學佛應放下塵緣,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掛念孫子、明天惦記女兒,什麼事情都想插手。

明代張守約居士也說:“物外寄閒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

《淨土聖賢錄》中有一則故事:

嘉慶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問道源和尚:“修什麼法門,可以一生脫離苦海?

和尚告訴她:“任何法門無過於念佛。然而,念佛不難,難於持久;持久不難,難於一心。你若能做到專心持名、至誠發願,臨終時佛定來接引你脫離苦海!”老太太聽後,欣然拜別。

回家後,他將一切家事交給兒媳等人,自己設了一間淨室,每天在裡面念佛修行。幾年後,老太太又去問和尚:“蒙您開始,弟子捨棄家務、專事念佛,自問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於無法達到一心,請師父慈悲指點。”

和尚說:“你雖拋卻家務,卻沒有斬斷對兒孫的執著,愛根未拔,如何一心?”

老太太歎道:“師言極是!我雖管住了身體,卻沒有管住自己的心,從此以後,我真的要萬緣放下。”

回去以後,她時時提醒自己,攝心念佛,對什麼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她為“百不管”。

如是又過了幾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說:“您確實沒有欺騙我。弟子過幾天就西行了。”數日後,老太太無疾而逝,異香滿室,瑞相紛呈。

可見,學佛是老人理想的歸宿。很多老人學佛之後,精神上有了真實的寄托,對未來也有一種把握。

所以,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擇,亦有意義的方式度過。


人,只有走在菩提路上,人生才能順風順水!

很多人,一生命運坎坷,只因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無論你是否是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走在這條,唯一可以通往快樂、光明、彼岸的道路上。

這是一條菩提路,到底什麼是菩提路?正知正見正覺,就是我們的菩提路,捨棄一切邪知邪見,做一個正心意誠的人,做一個心平行直的人,也就走在了菩提路上。

菩提路,是不被金錢、功名所束縛的,所以,這條路,是通往解脫的,是通往光明的。

有人活了一把年紀,如果不幸福,不快樂,他的人生,有何意義?如果有人,身體健康,卻不幸福,不快樂,他的人生,有何意義?所以,除了健康,長壽以外,我們還應該要有幸福才行,只有走在幸福的道路上,那才是我們的菩提路。

大安法師:學佛的失獨老人很痛苦,應該如何面對

問:弟子跟您學佛十年,並皈依,已60歲。最近獨子不幸意外去世,我很傷心。佛教不能自殺,我該怎麼辦?我經常以淚洗面,怕將來老病不能自理。除了精進聽經念佛外,還有其他辦法否?祈求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你說這個值得同情,這個情況叫「失獨」,失獨的老人不止一個兩個,可能有幾千萬失獨老人,人數非常龐大。所以他們未來的老年誰來照料的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但是你已經學佛了,對於這個獨生兒子去世的問題,你得要從因果上去看。你認為是意外,實際上它就在因果的法則之內。而且子女過來活多少壽命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你感得什麼樣的兒子過來,這跟你的福報,跟你的善惡業也是相應的。所以你的獨子的去世,事情發生在你的兒子身上,根源還要從自己身上找。所以你不要傷心,要生慚愧心。

再進一步,你要自己要解放自己。你怎麼會悲痛得要自殺呢?佛教可是不允許自殺的,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的。你的業力的債務,你自殺了,這個債務關係還在你身上。就好像一頭牛背了很重的大車,它就覺得很難受,想自殺就擺脫這個重負。實際上自殺完了,它下輩子還要背上這個重負。因為這就是你的債務,你是逃脫不掉的。所以不能自殺,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業力所帶來的命運,這就在消業障。

同時要有智慧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都在夢中啊!那個兒子你也不要看得太真實了,他也是你夢中的一個影子而已,是有緣分跟你暫時聚一段時間,沒有緣分就拜拜了,分手了。子女可能就是討債、還債的關係,報恩、報怨的關係,都是業緣關係過來的。他可能就是跟你來討債的,債務完了,他就走了。這個討債鬼你還要為他去自殺,那你可不是太愚癡了嗎?

你現在不要以淚洗面,你學佛都十年了,還以淚洗面,那你十年學佛就太沒有長進了。現在你已經六十歲,還不算衰老,你現在趕緊念佛,把自己都交到阿彌陀佛那去了,阿彌陀佛會給我們料理我們的晚年問題,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拿蓮台來接你了,那比你有多少個兒子還要好啊!

你精進聽經念佛,不要有其他方法,你真正念佛相應了,你每天快快樂樂。一心交到阿彌陀佛,我當下我的這一念真誠的心,在極樂世界已經有我的一朵蓮華了,實際上你當下就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嘉賓了。你還怕你老了、病了在這裡怎麼辦,沒有這個問題。

再就是你要跟周邊的念佛蓮友們抱團取暖。你覺得自己很孤單,那你有若干個的相同的念佛的居士在一起,相互照顧,相互鼓勵,臨命終時相互地助念,這叫抱團取暖,不要太孤單。

除了念佛之外,找到一個念佛的團體,就是你也要去找組織。找到組織了,你就熱淚盈眶了,就有安心立命了。有時候社會上可能找不到,你可以到寺院打佛七的時候,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同一地區的。或者在QQ群裡,相互交流一下。


老年修行三要:老當益修、簡單直接和無懼身障

不少年長的人擔心,踏入老齡修行諸多不便,恐難有成就。其實很多大德都鼓勵我們修行不分年紀。本文以「老當益修」為開始,與各位分享善知識的見地。「老當益修」就是越老越該修行,而且應趕快修。

《雜阿含經》第979經記載,俱夷那竭國有位叫須跋陀羅的外道,已屆一百二十歲,「年耆根熟」,雖然為當地人恭敬供養,得悉世尊可能不久於世,心中帶著很大疑問,希望向佛陀請示。須跋陀羅到達時,阿難正於園門外經行。他表達來意,阿難答道:「莫逼世尊,世尊疲極。」如是者須跋陀羅再三請求阿難,阿難仍再三不許。其實當時世尊以天耳聞知阿難與須跋陀羅的對答,便告訴阿難,無須阻止須跋陀羅,可請他進來問疑。世尊還說,這次是他最後一次與外道出家人論議,而須跋陀羅亦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於是須跋陀羅入見佛陀,得聞正法,成為佛陀最後一位弟子。可見佛陀不會受者年齡而放棄開示正道。

須跋陀羅初聽佛陀開示,便「心善解脫,得阿羅漢」。須跋陀羅得阿羅漢果,並知道佛陀的狀況後,心中已經決定:「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這樣,須跋陀羅就先於世尊涅槃。此經說明,佛陀示現慈悲度世,直到世壽最後一刻,須跋陀羅亦於世壽最後一刻證果。筆者讀這段經文,領會到救拔和修行都沒有早遲。人壽絶不限制修行。若果世壽已高,則更應趕快修行,佛菩薩隨時都會接引。

本文標舉的第二點,是借廣欽老和尚的開示,提出老年修行宜簡單直接。

老和尚的開示錄載,台南某寺悟某法師,已年屆八十二,出家時間很短。一次專誠探訪廣欽老和尚,請示修行之道。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條路是比較慢,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是最快的。」悟某法師一再表示,覺得難以理解佛法。老和尚便說,人到老年,要想要學不同的新事,確是比較難有結果。但若能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便能旨望。原來這位悟某法師在寺中擔任香燈職事。老和尚即循循善誘說:「擔任香燈是最好利用來念佛的,一面擦擦抹抹地做事,一面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一九八零年閏六月十日承天禪寺,老和尚時年八十九歲。)

這段開示在說,老年人修行要簡單直接,目標清晰,就是解決生死大事。修行宜專心一致,時刻不忘,如比就能成就。

本文說的第三點是,年長時修行,視乎自己的身體狀況作調整,不必強求達到甚麼標準,健康便不成為障礙。修身是多生多世的,只要不枉今生勤修行便是好事。

聖嚴法師在《禪的智慧》中提到,有些人年紀長,但精力不衰。有些人卻一向都衰弱。因此不該以年紀來區別,而是看個別情況。法師談到,有一位七十八歲的男士參加他主持的禪七,他自覺身體沒有甚麼問題,堅持參加所有活動。後來他坦言覺得很辛苦,法師就著他改用「生起慚愧心」的方法,例如留意自己的弱點,覺知自我的虛幻等。他遵從指導,不再嘗試和其他的修行者比較,情況立即改善了很多。釋放壓力後,他找到法師,忍不住流下淚來,自覺身體再也不會成為障礙,法師也給予認可。

聖嚴法師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應按照自己的健康和活力來修行,反而不是按照年紀。只需持續不分心,修行便能長進。身體脆弱不錯是一種障礙,但是可以跨過的。法師以日本兩位偉大禪師為例鼓勵大家:道元(公元1200至1253年)和白隱(公元1689至1769年)的健康情況都不佳,但他們都成為大修行者。因此,無論年紀、健康或身體情況怎樣,還是無礙修行的。

老年修行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且待另文再和各位分享。


從前,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有人問他的年齡:「老者,今年高壽多少?」

老人回他:「今年四歲了。」

「怎麼可能呢?您這樣白髮蒼蒼的老人,怎麼可能只活了四歲?」

老人說:「過去,我醉生夢死,不知行善,不知幫助他人,不知修行自己,空活了一生,直到四年前,我才開始自覺覺人,利益他人,我才開始修正自己,開始走在菩提路上,所以我覺得自己的一生,只活了四歲。」

其實,人活一世,不必去追求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名利權情這些,都是將我們帶入歪路的陷進,只有道德、慈悲、智慧、正知正見,才是一條菩提大道,才是通向清淨快樂彼岸的正路。

論語中,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也是在強調活著的意義,其實,稀里糊塗的虛度一生,不如走在菩提路上,短短數日,更有意義。

人活著,就應該走在菩提路上,以幫助他人,利益他人為己任,以悟道解脫,為目標,用慈悲豁達的行動,去生活,用樂觀向上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事。

世間有因果,只有走在步步為善的道路上,人生才能越來越順,這樣的活著,才是最有意義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活著的意義,不是時間長短決定的,而是你是否真的在菩提路上,活了一回,哪怕只有四年時間。


幸福美滿的晚年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2/11/25 澳洲淨宗學院

諸位同學,這些年來各地的同修們,有很多人關心彌陀村,對於這個想法非常的嚮往,常常有人來問。今天我們趁這個機會,給諸位做個報告。

彌陀村這個想法的起源是在一九八三年,我第一次應舊金山同學們的邀請,在那邊做七天的講演。講演的地方是當地一家老人公寓,甘老太太就住在這個公寓裡,以後金定洲先生也住在這個公寓裡面。甘老居士是我早年的護法,早年我在台中求學,在台中住了十年,她照顧我的生活,十年如一日。我對她非常感激,她是在今年往生的,九十多歲了。那個時候她邀請我到他們老人公寓,在老人公寓裡的一個大廳,借那個地方開講。

我參觀了這個老人公寓,聽說這個公寓是猶太人辦的,一共有四百多個單位,每一個單位的面積大約是十五坪(台灣人講坪數),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呎,這個面積大家就很清楚了,並不大。它一個單位有一個客廳,有一個小廚房,有個陽台,有一個套房。住在這個公寓裡面的老人,大多數是單身,也有夫妻一起住在裡面,兩個人住的。所以我估計這個公寓居住的人數應該是五百多人,不到六百人,五百多人。我們在這個地方講演非常歡喜,所以我當時就想到,往後佛教的道場就是這個形式。舊金山這個老人公寓好像是七層的建築,面積也相當大。它還附設一個幼兒園,這些猶太人聰明,使居住在公寓裡面的這些老人,每天都能夠跟他的兒孫接觸。他的兒子、媳婦上班的時候,把小孩送到這個幼兒園來,這些小朋友下課的時候會敲他們的門,看看他們的爺爺奶奶,在一塊歡聚大概十幾分鐘,上課了,他就要到教室去了。所以老人有溫馨,也不會勞累,每天都能夠見到家人。想法周到!我看到很歡喜。

一般住在老人公寓,美國政府都有津貼。他們不是美國公民,也都是美國永久居留,所以美國政府都照顧這些老人。加州比較富裕,大概每一個老人一個月可以領到五百美金的生活費用,在物質生活上他們無有憂慮,生活非常安定,所缺乏的是精神生活。因為今天的社會,諸位都曉得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居住在同一棟老人公寓裡面,這麼多人,四、五百人,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們知道美國是接受全世界的移民,住眾來自不同的國家,來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當時我們在老人公寓裡面講演佛法,聽眾大概有一百多人。在我想是這個公寓裡面居住這些佛教徒他們來了,還有當地一些佛教的信徒,這些人的親戚朋友。我這是第一次到美國,第一次在美國做佛學講演的活動,往後的規模就愈來愈大了。

這是頭一次我所接觸的環境,使我感想到這些老人應當有精神生活。他們自己一生事業也完成了,兒女都大了,一切都放下,現在住在這個老人公寓安享晚年。物質生活條件沒有問題,無憂無慮,精神生活非常貧乏。許多老人吃飽之後,沒事情做,在陽台上曬太陽,我們中國人所謂坐吃等死。老人公寓幾幾乎乎每一個星期都有人生病走了。在這個餐廳裡面,幾乎常常看到這個座位上那個人沒有了,走了。這些事情,我們想像當中,給老人是很痛苦的打擊,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精神上的折磨,看到一個一個走了,不曉得到哪一天輪到我自己了。所以他們面孔上沒有笑容,沒有歡喜,這是我們看到很難過的。

即使是有宗教信仰,像我們佛教的這些法師或者大德居士,到這個地方來跟佛教徒談談佛法,在一塊兒共修,一年當中有幾次,而且時間都很短。我在那個地方講一個星期,算是長的,希有的因緣!一般其它的宗教,牧師、神父到那個地方去傳道,帶著大家一起祈禱,只有幾個小時,一個月難得有一次。所以我就感到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還要重要,物質生活再豐厚,他活的是富而不樂,沒有快樂;如果精神生活豐富,物質生活貧乏一點,貧而樂。諸位想想,富而不樂,貧而樂,這兩種你會選擇哪一種?我相信聰明的人一定會選擇貧而樂,生活的快樂,這個重要!

所以我就想到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我多年在講席裡面常常提到,中國人傳統的理念,青少年的時候奠定福德的根基,所以管教很嚴。中國人傳統的教學理念,《三字經》上都講到,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法裡面首先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都能夠作佛,基本的理念。一個人能不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關健在「緣」,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換句話說,你有沒有機緣受到好的教育,關係你一生,這一生的幸福;關係到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育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中國人聰明,古賢先賢都知道,這些從事於政治,現在人講政治家,古時候講聖王明主(那個明是光明的明),明主聖王他們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教育是一生一世的。

儒家講的,開始從胎教,母親懷孕就教他,還沒有出生的嬰兒。怎麼教法?思想要純正,言行要端莊。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影響胎兒。所以邪思、惡念不能有,起心動念純正,言語動作要守禮,希望給這個嬰兒有最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這是真正愛護自己的下一代,保全下一代。出生之後,他眼睛張開了,他會看;他的耳朵,他會聽;父母就是他的榜樣,就是他的典型。所以父母在兒女面前,言談舉止都不能離開道德,都不能離開禮義。小孩還不會說話,讓他看,這個樣子把仁義道德灌輸在他的心靈裡面,在這個地方養他的「童蒙養正」,在佛法講的是養他的正知正見。父母這是他的責任,要養他的兒女,教他的兒女,怎麼教?以身作則。所以在兒女面前要特別端莊,不能夠隨便,這是教他。

到漸漸長大五、六歲了,可以上學了,則交給老師,老師跟父母兩個人密切合作,把這個小孩教成人。老師的一舉一動是學生的模範,學生的榜樣。老師教學生孝悌忠信,特別著重在孝悌,教導他知道父母的恩德。父母教導兒女,教導他要尊師重道。這個要第三者教才好教。做父母的人: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要孝順我。兒女反問你: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這個話父母說不出口。誰說?老師說,老師是第三者說。老師對學生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這個話也說不出口,這個話要父母教。你看看老師跟父母密切配合,青少年才真正懂得孝道,才真正明了師道。世出世間的大道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上。你看佛法「淨業三福」是根本的根本,一開頭頭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就是「奉事師長」。你想想,這樣奠定一個人德行的根基。德行一定從小奠定,如果小的時候疏忽,長大了沒有辦法。為什麼?他染上很多的惡習氣,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教一個人,一定從小教。父母懂得,又有好老師能夠密切配合,這個緣好!這種人縱然不能成為大聖大賢,不失為正人君子。在佛法裡面講,他在這一生,他不會做惡事,他是善人,他是賢人,這種人將來不失人身,這是最低的限度。如果遇到更好的增上緣,老師、同學、善友、善知識,他可能破迷開悟,他可能超凡入聖,這是善導大師常講的「總在遇緣不同」。能給一切眾生做最好增上緣的,這個人功德可大!哪些人?那就是中國人常常讚歎仰慕的古聖先王。從前帝王都稱為聖人,真的,哪一個朝代開國的帝王,確確實實是聖人。「聖」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明白人,不胡塗,所以他的教化是成功的、是圓滿的,是對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美滿。得到人民的敬愛,不是沒有道理,這個裡頭一絲毫的勉強都沒有。

所以從小奠定德行,再長大,成就學問。親近老師的時候還沒有成年,大概在十二歲之前是以道德教育為主。六、七歲開始教他讀書,所讀的經論,只教讀,不講解,就是天天教你讀,讀遍數。老師啟蒙就是教句讀,教你唸得很熟,統統都能夠背過。因為這一個階段,人生這一個階段記憶力最好,要發揮你生理上的特長,應當要記住的東西,在這一個階段裡統統教你把它記住,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所以小學是背書,沒有講解的。小學學禮,道德落實在禮節裡頭,所以小學生學禮。學唱歌,歌詞就是詩詞,詩詞是教小學的標準。孔老夫子,你看看他所刪訂的《詩經》,標準是什麼?思無邪,「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無邪」,使他有娛樂也很活潑,沒有邪思,起心動念都正,純正。父母師長給他做的好榜樣。

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他應該記住的東西,那全都背過了。十三、四歲是進太學,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只有兩個階段,小學跟大學(太學就是大學),沒有中學。小學裡頭是童蒙養正,太學裡面就是完全講解、研究、討論,所講解研究的東西就是你從前所背過的東西。所以上太學也很自在,非常快樂,不要用書本。哪裡像現在讀書的時候,參考書籍一大堆,累死人,那個讀書苦!古時候讀書樂,他小時候都背過。上太學,聽老師講解、研究、討論,不用課本的,老師也沒有課本,老師也背過,跟你講哪一篇,譬如講《禮記》,講「大學」這一篇,甚至於講第幾頁第幾行什麼字,大家都清楚,統統背過!中國古時候不是沒有科學,有!所有的這些書本,不管是哪個地方刊印的,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統一的,沒有標點符號。所以說第幾行第幾個字,不管哪個地方印的書,古時候印的、現在印的都一樣,統一!不像現在,現在很麻煩,每一家出版商書店印的書,頁數行數都不相同,帶給學習的人很多困難。諸位你現在看《四庫全書》,我們教室裡頭有,你看《四庫全書》每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統一,這就是科學。

所以老師帶學生,大概一個老師只帶十幾個學生,為什麼?學生再多了,老師的精神體力照顧不到,所以小班制。給你開這個科目,開《論語》、開《孟子》,學習期間大概一般都是三個月,不會超過半年的,一個科目。他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不能同時學很多的科目,為什麼?你會分心,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所以開一個科目是我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只想這個科目,只想這個科目裡面的內容,精神意志統統集中。這個教育方法好得不得了!

佛法也是如此。這個道場很大,出家在家修學的人很多,佛法一開端也是背誦,你所修學的經典都要背熟。你上講堂裡面,講堂裡頭沒有用課本的,這個我們可以從古代變相圖裡面能看到。你看祖師大德講經,主講的人坐在上面,聽的人都在下面,一個個,你看到有哪一個人拿書本、拿經本的?沒有。這一部經,譬如我們講《彌陀經》,《彌陀經》你不能夠背誦,你沒有資格進講堂。大經就更難了,《華嚴經》那麼大,《華嚴經》不能背誦,你沒有資格進華嚴講堂。不像現在,每個人都有經本,在從前哪有這麼大的福報!

古時候沒有印刷術,經本從哪裡來?經本是手寫的。學經的人到哪裡去學?藏經樓去借經本,你自己抄,你自己手抄。你自己要不肯手抄,那你就得不到這一部經,你想學哪一部經,你就抄哪一部經,藏經樓給你提供原始的數據,你自己去抄。印刷術的發明在宋朝,木刻版本這種方法是宋朝時候發明的,宋以前全部是手寫的,叫手卷。宋朝雖然發明木刻的印刷(木板印刷),很費功夫。我們知道這一捲一捲,大概一卷短的十幾頁,長的五、六十頁,超過一百頁的很少。印刷工人一天能夠做幾卷?你講這個生產的速度,現在諸位到金陵刻經處去看,它那裡還有木刻的印刷,一個人一天大概只能做四卷。你就曉得印刷的艱難,經本很不容易得到。

即使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一般真正讀書人或者是出家人,他們學習經典還是用手抄。我這個年齡初學佛的時候,也是抄經。那個時候在台灣,台灣書店沒有佛經流通。台灣印經,在我那個時候好像只有三家印佛經,數量很少,價錢也很高。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台北有一個台灣印經處(朱鏡宙老居士主持的),三家!得一個經本好不容易,數量又少,種類又少。有些我們想讀的經,他們沒有,只好到寺廟藏經樓借藏經來抄。藏經不拿能出去,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到那邊去抄,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勤學,要好學,你才會有成就。這是講儒、佛教學都一樣,學問知識怎麼成就的?很辛苦!哪裡像現在,現在人福報是真大,真的是心想事成,想什麼有什麼,但是他不用功。古人要看到今天這個現象,嘆息!他們想學,得不到,你們垂手可得,不肯學,都是遇緣不同。

學成之後,大概成年了,二十幾歲了,你看道德有了根基,學問也成就了,都是古聖先賢的大道。聰明根性利的人,十幾歲就參加考試,考秀才。秀才、舉人、進士,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學位。這個學位是國家承認的,社會承認的。你考取這個學位,在古時候叫功名,現在人叫學位,就好像學士、碩士、博士。秀才是學士,舉人是碩士,進士是博士(最高的學位)。所以國家的學位分三等,現在大學裡頭也是三等。你考取之後得到社會的肯定,國家的肯定,國家就希望你出來為社會大眾服務。你要是樂意為社會大眾服務,多半都走參政,從地方官員做起。十幾歲在從前做縣市長的很多,二十幾歲不到三十歲做省長的很多,真能辦事,真能夠辦好事!真正是青年才俊,這樣培養的。所以二十歲之後,大概到六、七十歲,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社會人民造福。

到晚年退休之後,享福。他享的什麼福?享的是他造的福。所以這些讀書人,他們真的有智慧、有德行,他希望自己將來晚年過什麼樣的生活,他現在就要造福,要把社會大眾教好,他晚年才有福享。他教的是什麼東西?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學的是這個,一生行的是這個,教化眾生、教化社會也是這個,他晚年當然享福,兒女孝順,晚輩孝順,得到社會青少年的孝敬。佛法講得很明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古時候有,朝朝代代都有,現在沒有了。現在為什麼沒有?沒人教了,從小父母也不教了,老師也不教了。我這個年齡沾到一點邊緣,小我三歲的就沒有了,這個教學就沒有了。所以我受到這一點教育,我的弟弟就沒有受到了,他小我六歲,邊都沒有沾上。我這一點孝親尊師的理念,從小父母教的,六、七歲上私塾,老師教的。我在私塾裡頭大概只念了半年,一年都不到,這是接受中國真正傳統的教學。大概是半年以後,私塾就沒有了,就改成學校,那個時候叫短期學校。

政府規定新的課本,從前私塾裡面教四書五經,我還沒有唸過四書五經。我記得我上私塾的時候,念《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念這些東西,天天背,天天念,天天背。老師教導灑掃應對,教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對待兄弟姊妹,怎樣與鄰里鄉黨相處,講這些東西。他的中心教學的原理原則,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但是改成短期學校,這些課程就沒有了。念的課本好懂,「小狗叫,小貓跳」,教這些東西,是很好念,但是這一生當中沒有用處。年輕的時候哪裡懂得,到現在年老的時候才知道,才知道民國成立之後,這些教科書所學非所用,私塾裡面那些老東西,一生受用不盡,晚年享福。

我們看到現前這個時代,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年輕人不願意生兒育女。為什麼?感覺太麻煩,所以造成這個社會現象,出生率降低,人口老化不斷在增長。所以老人福利事業是今天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非常重視。雖然重視,一般主政的人、辦事的人他自己沒有老,他不知道老人的苦處,他給老人設想的不周到,只想到照顧養老,只養他的身體,物質生活照顧到了,精神生活這一方面疏忽了,他沒有想到。

我在新加坡有一天訪問一個天主教的養老院,天主教的修女們(院長是修女,裡面工作人員幾乎都是修女)很有愛心,很慈悲,我們見到之後很佩服、很尊敬,真的是盡心盡力照顧,有愛心。我跟院長說,我說:他們的精神生活,你們是做些什麼?她告訴我:天主教辦的有很多學校,有小學,有中學,經常有這些學生到老人院來訪問,表演歌舞,跟老人來共享娛樂,但是老人不接受,不喜歡聽。她把這個話告訴我。我說:對了!不但這個老人不願意聽,今天小孩唱歌跳舞,我也不喜歡聽。她就很奇怪,她說:這是什麼原因?我說:時代不一樣,我們這些人聽到現在這些新的,這些像DISCO這一類的東西,我們看到厭煩、討厭!她說:那怎麼辦?我說:如果你要把四、五十年前那些老歌拿出來表演,我們會鼓掌,會歡喜。為什麼?讓我們回憶那個時代。她懂得了。我說:你去找老歌。表演的東西,你找老的電影,四、五十年前老的電影,你來放,保險他們感激你,能夠引發他們那個時代。

他是什麼時代的人,你要用什麼時代的東西去供養他。中國人祭祖先,古禮祭祖為什麼用籩豆?今天講籩豆大家不懂,籩豆是餐具,古時候沒用現在這種精緻的這些餐具,那個餐具是什麼?用木頭做的,竹子編的。為什麼用這個?他那個時代用的,你用他那個時代用的,這是對他的尊敬。用我們這個時代用的,他看了難過,「我們用的餐具不如你」,看到會難過,你用他同時代的,他歡喜,表示對他的尊敬。這個修女明白了。我說:兒童表演,為老人表演,應該特別去練習,把這些老歌去練幾首,到這個地方來唱歌給這些老人聽,我相信老人一個個非常歡喜,喜歡這些小孩。這才懂得!所以儘量去收集老歌,收集老的影片。如果有這個機會請地方歌劇團來表演,像中國平劇、地方戲劇所演都是古老的這些東西,這個是老人很喜歡。

要懂得養老,要養老人的心,要養老人的情緒,這個重要,讓他開心!你們現代這個東西,他看起來看不慣。你在他面前表演,他厭煩,他怎麼會有笑容?演完之後,拍幾個手,面孔一點表情都沒有,拍的掌聲也不響。我說:你們是不是這樣?她點頭,沒錯。你不懂老人的心理,你不懂得老人的需要。所以我到老人院去訪問,給這裡面這些負責的人員、她們的院長,給她很大的啟示。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文藝的演出不能沒有,而且要常常有。同時要多跟老人交談,他喜歡什麼,我們找什麼來表演。你自己主動安排,你不跟他們商量,沒有去問他們,很難!你跟他們永遠有隔閡。所以老人院的負責人要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常常跟他們談話,常常去詢問他們,想聽一些什麼?想看一些什麼?想知道一些什麼?滿他的願望。家人父子歡聚一堂,沒有隔礙的。不要讓他自己感覺得我住在老人院很可憐,家人父子都不照顧我了。今天的外人把你看作外人,外人當然聽你的安排,不好意思向你過分的要求,你要把這個障礙化除,一家人。他可以隨意提出他的願望、他的要求,我們盡心盡力把它辦到,滿足他的願望。

當然這個精神生活再向上提升,那就是學術講座。老人喜歡聽的是什麼?聽的是道德,真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故事。像我們現在這個《德育課本》,這些老人喜歡聽。即使是《弟子規》,我在此地聽到當地澳洲的一些同胞們(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聽了之後都點頭,做人應該是這樣。你看看這個迴響,他們聽了歡喜。雖然說老了,這一生沒有學過,阿賴耶識也種了種子,來生他會學,不是沒有用,它管用的。

跟他們講因果報應的故事,講三世因果輪迴的這些故事,他們喜歡聽,他們知道人還有來世,我們現在雖然是晚年了,還有幾年好好的來修行,把自己不善的念頭放下,拋棄掉,培養自己的善心、善念、善行,來生有好去處。告訴他將來死的時候沒有痛苦,死的時候自己知道到哪裡去,知道什麼時候走,快快樂樂的走,這是他們最大的一個期望。能把這些道理跟他講清楚,他相信,他能接受,他能理解,再把方法教給他,決定成就。再有一、二個佛教徒表演給他看,他信心十足,真的快快樂樂,走的時候沒有一絲毫恐怖,跟大家辭行告別:我要走了。真的是老有所終。

要幫助他來生不墮惡道,幫助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我們真正孝敬父母,「孝養父母」,這是真正做到了。這些老年人都是我們的父母,不要有分別,年輕的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愛我自己的父母,我愛別人的父母跟愛自己的父母無二無別,我照顧自己父母跟照顧別人父母沒有兩樣,我們要做到這一點,使他真正明了肯定,他在這一生當中進入退休村,才是他真正一生當中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這樣的退休村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退休村很多,老人公寓很多,人家都在做,我們做它幹什麼?沒有必要!

我們今天做退休村、做老人院是把它當作道場做,把它當作大家庭做。家庭化,學校化,這個就有意義;道場化,而且是個多元文化的大道場。我們樣樣都要懂,我們請法師、居士來講佛經,我們懂佛;我們也請牧師、神父來講《新舊約》,我們對於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我們也要學習,我們也要懂,廣學多聞!我們對於伊斯蘭教,我們也可以請阿訇來講《古蘭經》,來講他們的精神生活,講他們的禮節、威儀,常識要廣泛,這個是不斷在交流、在溝通,從這個地方落實多元文化。我們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族群,我們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一點矛盾都沒有。時間早就到了,我都沒有注意到,好,我們休息幾分鐘。

老人生理跟精神有密切的關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很深的體驗,當一個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時候,他把老忘掉了,他這個時候沒有想到老,也沒有想到病,工作太多了。上班的時候工作,下班的時候還是想到他的工作。一旦到了退休年齡,他退下來沒有工作了,他就忽然想到我老了!過去天天想著工作,現在沒事好想了,沒事好想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裡頭最嚴重的是想病,老了就生病。所以老了之後,天天想病痛,怕這個毛病那個毛病,天天想著這個醫院、那個醫生,這是什麼藥,天天想這些。大概退休兩年,要是不見面,再碰到的時候,突然感覺他好像老了十年一樣,老化得那麼快速!實際上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老,怎麼會不老?天天想病,沒病也想出病出來。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這個事實、形相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許多朋友、同學、同事,一旦退休,兩三年沒有見面,再見面的時候,我的感觸他突然老了一、二十年。嚴重的,你看到他馬上就衰老;稍微輕一點,大概也會老個十年。他們不知道,我們清楚,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都在生活裡頭得到證明。我的年歲不小了,一般人看到,老人了。我為什麼不老?我沒有想過老,這個頭腦裡頭還沒有老的念頭,沒有病的念頭。我心想裡頭沒有老,沒有病,所以不老,所以沒有病。你們喜歡想老,喜歡想病,那有什麼法子!我這個念頭裡頭是怎麼樣修養自己的德行,怎麼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除了這個念頭之外,沒有雜念。

怎麼樣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今天社會上一切眾生不孝,我要怎樣做一個孝的樣子給他們看。不悌,悌是什麼?友愛兄弟。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兄弟爭財爭利,把至親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太多太多了!兄弟姊妹為爭財利上法庭,這成什麼話!我們怎麼做法?我們出家了,出家有個小道場,人家要。要,我們歡歡喜喜讓給他,送給他。我們也上法庭,那才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別人爭,我們讓,我們歡喜佈施供養,我們懂得命裡頭有的丟不掉,這個地方舍掉,那個地方就來了,來的比你舍的一定還要豐富一點,就好像有利息一樣,加點利息。

我學佛這五十年,你們很多同學跟我時間長的,你親眼看到的,處處忍讓,歡喜忍讓。自己生活簡單,愈簡單愈好,心安理得,不求人,不攀緣。我的生活需求很少,有這個緣分,有這個福報,一定要懂得與一切苦難眾生共享。這一切苦難眾生絕對不是只有佛教徒,我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說只度我們同一個族群的,我們同一個信仰的,沒有!眾生無邊,你想想看,這裡就有不同的國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平等的去度。這個「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幫助、關懷、照顧。我們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關懷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國家,平等的去照顧。這裡頭有大快樂,樂此不疲,這就是真快樂。這個快樂絕對不是什麼喜事來刺激的,不是,是內心裡面湧出來的,佛家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這個時候才體會到,為什麼諸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度一切眾生不疲不厭,曉得這裡頭有大樂在。世間沒有這個樂趣,人間天上都沒有這種快樂。

永遠遭遇不到挫折,永遠遭遇不到磨難。磨難挫折有沒有?有的時候也有,一來馬上就化解了。怎麼化解的?智慧化解的,德行化解的。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做一樁對不起眾生的事情,沒有做一樁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你說你有多快樂!起心動念從來沒有為自己,為別人。為別人沒有得失,事情做成功了,眾生有福,三寶加持,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做失敗不成功了,眾生沒福,佛菩薩想加持加不上。成功自己沒有得,失敗自己沒有失,沒有得失。

不像世間一般人迷惑顛倒,他的得失心太重了,他得到歡喜,失掉了憂愁。他能永遠得到嗎?他還有死的那一天,死了那一天,什麼也得不到,苦不就來了。人為什麼那麼怕死?其實怕死是怕什麼?怕失掉他所得到的一切,怕這個。這都叫迷惑顛倒,不瞭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世出世間一切法緣聚緣散。你真正明了事實真相,緣聚沒有得,緣散沒有失,哪有得失這個妄想?人沒有得失,你說多快樂!沒有得失就沒有生死。所以了生死,你要懂得「了」是什麼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生死是一回什麼道理。搞清楚之後才曉得真的沒有生死,沒有得失,這個時候真實智慧現前了,佛法裡面講的得大自在。

一般現在人年輕人聽不進去,中年人聽不進去,他覺得他的事業還不錯,天天打這些妄想,根本就沒有想到宇宙人生大道理。到他退休之後,天天沒事情幹,天天在那裡吃飽飯看太陽,胡思亂想,這個時候跟他講這些道理,他會聽了,他愈聽覺得愈有道理。所以現在眾生的根性,什麼樣根性是得度的機緣?退休。退休之後是得度機緣成熟,我們要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轉凡成聖,你要抓住機會,這個叫時節因緣,不能錯過。所以在他沒有退休之前,少壯的時候,只能夠跟他阿賴耶識種一點種子,他沒有辦法信解,這是真的,那行證當然就更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只要他對於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就夠了,知道佛法是一門大學問,知道佛法對人生、對社會是有利益的,只要他知道這些就可以了,我們認識佛教就足夠了。真正想去研究、想去學習,退休以後的事情。

這個在佛法叫觀機,應機說法。同樣是一個人,他幼年的時候、童年的時候、少年的時候、青年的時候、壯年時候、老年時候,不一樣!什麼不一樣?理念不一樣,需求不一樣。我們明了在什麼樣的時節因緣裡面,我們用什方式跟他交往。所以佛菩薩活活潑潑,叫八面玲瓏,跟每一個不同時節因緣的眾生,都能夠歡歡喜喜相處,這是智慧,這是德能。跟年輕人的相處,跟老年人相處,跟年輕人說年輕人的話,跟老年人說老年人的話,跟小孩說小孩的話,都是朋友,一律平等。

跟不同族群往來,沒有一樣不隨順。你們在新加坡有人看到我,我進錫克教堂,我也拜他們的神。他們的信徒看到我都很驚訝,這是什麼?我們尊重他,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祀奉的神明。就好像我們跟朋友往來一樣,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我的朋友的父母親,我的朋友的祖父母親,我尊不尊重?當然尊重!你對他們要不尊重,那你對這個朋友根本就不尊重。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這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知交,真正的朋友。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非常憂慮的衝突,這樣能化解衝突。

所以教育,我們今天所從事的跟中國古老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活到老學到老,所以這個退休村是學校。我們把學校、把退休村、把修學的道場融合成一體,這個有意義,這個退休村活了,絕對不是暮氣沉沉。你們如果細心一點,你去參觀老人公寓,參觀退休村,你一進去,你要是細心的話,裡頭磁場不一樣,強烈的比較。你去看一個小學校,看個初中,你看這兩種學校的磁場跟退休村老人公寓的磁場,完全不相同!一個有生氣,一個暮氣沉沉。所以我們看到了,我們明白、瞭解,怎樣把暮氣沉沉的老人公寓、退休村把它活潑起來,生動起來。讓這些老人在這個時候他需要什麼?不死。我們要把不死這個學問,這個事實傳授給他,不病不死。老人天天想著病,錯了!如果念頭轉過來,你本來一身病,念頭一轉過來之後,病就沒有了,自然就消除了,哪裡需要醫藥?用不著。我們在修學這麼多年當中,經驗裡面,我們是實驗得來的。不是在那裡空想的,不是聽人說的,不是經本上講的,我們通過實驗證明這是事實。我們教導他,這個形相就是證據。

所以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得到佛法利益,看看你的形相,你的相貌有沒有改變?你的體質有沒有改變?相貌、體質沒有改變,其它都不必說了。為什麼會改變?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佛法裡面講,不但講體質,境界隨心轉,境界是什麼?整個大的生活環境,「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真正學到了佛法,你就能轉境界,你不會被境界所轉。境界裡頭第一個就是相貌,就是體質。你這個身體還有病,還常常去看醫生,還常常需要吃什麼補品,佛法真正殊勝的利益你沒有得到。為什麼沒有得到?你沒學。所以我常常講這個學問是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一點都不假,決不是談玄說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時候多麼重要。所以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實驗,我們有把握、有信心幫助一切有緣的老人。佛法講緣,有緣是什麼?你能信,你能接受,你能夠學習,有緣!肯定度過美滿的一生。

而實際上許許多多的老人,他在這一生當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有許多寶貴的心得,沒人跟他學。我們這個退休村裡面也是學校,老人可以開課,教什麼?只要把他一生當中工作處事待人的經驗教導後人,這個課程內容就相當豐富,無需要教科書。口授,我們錄音、錄相,然後整理出來就是書本,就可以出版了。他高興,他肯教,他要把念頭轉到這上面,他就不胡思亂想了,他的身體也健康了,他也會長壽了,身心快樂,退而不休。社會的行業裡頭不要我了,我還有事情幹,還有許許多多年輕人需要我。這些知識學問,一般學校學不到的,我們這個地方可以開這個課,經常開這個課。我們把開課這個消息傳出去,有興趣學習的人,希望他到時間到這個地方來學習,使老人他的學術經驗,可以在這個地方傳給後人。

在最近昆士蘭大學有一位老教授退休了,今年七十四歲。這個老教授一生祈求和平,他反對暴力,反對仇恨,反對報復,他主張用德行、用愛心去感化這些執著的人。他想在學校裡面講這些課,學校不接受,學校說他這些人是理想主義,不能解決問題,不願意開他的課。他跟我談起,我說這個理念正確的,古今中外聖賢的教誨,他的目標無非是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敵為友;把敵人轉變過來成為朋友,把冤家對頭轉過來成為自己最親密的同志,這是教育的成功,這是教育的目的。中國古聖先賢常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世間沒有不能轉變的惡人。惡人他為什麼作惡?他的情結裡頭化不開,你要用真誠把他化解,變成好朋友。所以我們要肯定人性本善,這個理念比什麼都重要。你能夠肯定人性本善,你就知道世界上沒有惡人,正如同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從事於教育工作要沒有這個理念,你的教育成就有限,你不能解決難題。

所以退休村是老人學校,這裡頭不僅是老人,也有年輕人,也有小朋友。人生的學校,不論哪個階段,我們這裡頭都有很豐富的東西能學到。這樣的退休村、老人院真正有價值,真正有意義。我們參觀許許多多老人福利事業,我們都感覺裡面很多的遺憾,有很多的缺點。我們參觀他們的長處,我們全部要學習、要保存,所有一切的缺陷,我們統統改正,我們來做補充。這一個設施那就是大圓滿。我們的工作人員,先要有德育的培訓。在這個機構裡面服務要用什麼樣心態?孝子賢孫。為什麼要這樣做?理要搞清楚,搞明白,甘心情願這樣做。這是什麼?報父母之恩,報師長之恩,報佛恩,報眾生恩。所以你要不教不講,講得不夠透徹、不夠圓滿,這個報恩的心生不起來。真正透徹明了了,才知道知恩報恩,孝敬之心油然而生,這個裡面工作的人員跟其它的地方人員不一樣!

所以倫理道德的教學,天天不中斷,所有工作人員每天至少上課一個小時。因為他們有工作,所以這一個小時分做兩截,上午上班之前上半個小時,下午下班之後上半個小時,天天上課,天天講,天天勸。他們有什麼問題,提出來研究討論,幫他解決,這是對所有的員工。你不教,他怎麼會懂?治理小機構如是,治國也不例外。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清朝最盛的時候,康熙、雍正、乾隆經常禮請有道德有學問的這些人士,在宮廷裡面講學,皇帝帶領大臣、文武百官在聽課。他們學習的範圍,不外乎儒、釋、道三家。佛法裡面請高僧大德,儒家請這些大儒碩學,道教裡面也請一些道長,常常講,不斷的講,所以他才能夠造成一個盛世,沒有離開學。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給我們做了好模範,他一生不生病,身體健康,九十七歲往生的。他什麼時候停止講經?往生前兩個星期教學停止,往生前兩個星期!那是我們的好榜樣,現身說法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相信,我們要知道向他學習。人家為什麼會做到?一生當中沒有老、病、死的念頭,沒有。一生當中唸唸恢復傳統的道德教學,所以他在台中三十八年,天天所講的儒跟佛,同時弘揚。我接受他老人家的熏陶十年,他的心思、他的思想、他的理念我懂,我可以說是他所有學生裡面,對他思想理念了解得最深刻、最多的是我一個人,我學到了,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很多同學見到我,其它的不知道,至少看到我這個身體狀況能跟老師差不多。如果聰明一點,他也體會到這是果,果差不多,那因就差不多。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六十九歲,我跟他十年,他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像我現在這個年齡,眼沒有花,看報紙沒有問題;查字典,看到辭源辭海翻開,他一段一段唸給我們聽,不要戴眼鏡,耳目聰明。這是現前的果報,這個就是修學的成果,拿成果表演給人看。

希望我們將來退休村裡面,所住的人都有這樣好的成果。年歲大,不老!就跟許哲一樣,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我們這個退休村成功了,各個都是百歲的年輕人。今天我就報告到此地,謝謝大家!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學佛的失獨老人很痛苦,應該如何面對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很難改變了,這句話有些例外的

善報並非一定要長命百歲

愚痴之人才會迷戀外表!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為了報仇,她七次投胎當仇人的女兒

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開示!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凡說自己沒時間學佛修行的,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慎入》一位朋友去西藏看天葬後感言!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