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什麼是精進的狀態

所謂的精進波羅蜜,是對正法有強烈的希求心和歡喜心。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相續,有沒有歡喜之心,有沒有強烈的希求之心?「唉,要上課了;唉,要打坐了……」轉來轉去,根本就不想進禪房。即使晃晃悠悠上座了,在也是愁眉苦臉的,沒幾分鐘就開始打瞌睡。這樣的人沒有希求正法的心,沒有精進,更沒有精進波羅蜜。每天都很勉強自己,雖然沒有落課,但是內心裡沒有歡喜心。這樣,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通俗地說,歡喜心就是喜歡——喜歡善法,喜歡正法,喜歡得不得了啊!像喜歡心愛的人一樣地喜歡,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相見;像喜歡錢一樣地喜歡,為了它怎麼都行,哪怕七天七夜不吃飯、不睡覺也能忍。因為我們太喜歡錢了,即使錢再髒也不嫌髒,從來不會傳染疾病,感覺永遠是乾淨的——因為我們太喜歡了,這是歡喜心的力量。若是我們像喜歡錢一樣地喜歡佛法,喜歡善法,這才叫精進。

喜歡出世間的這些功德,叫信心;喜歡世間的這些東西,叫貪心。雖然都是喜歡,但一個是清淨的,一個是不清淨的;一個是出世間無漏的,一個是世間有漏的。你喜歡人或喜歡錢,這叫貪心。你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喜歡清淨的戒律,喜歡無偽的慈悲心,喜歡廣大的智慧,喜歡度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這叫信心。

若是非常喜歡善法,喜歡做功課,就會期盼著。「什麼時候開始做功課?怎麼還不到時間啊?」如果我們能像喜歡錢一樣地喜歡做功課、修善法,七天七夜不吃飯、不睡覺都可以,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地盼著上課,迫不及待,有這樣的歡喜心,才是精進。


宗薩欽哲仁波切:精進,並不表示你要多念經、多念咒!

在多數佛教的觀念裡,精進表示你要多念經,多念咒,要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把你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上面,這是一般佛教裡認為的精進,但是在戰士的訓練裡,精進並不只是這些。

很努力地去讀一個東西,或是很努力地去修法這個並不是精進﹔精進表示一種愉快或愉悅,這種愉快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在座的有很多熱愛佛教的人,每天都念很多咒,念很多經,尤其是修金剛乘的,每天要修四加行,要念很多法本,但是你是否帶著愉快去做呢?或者你做只不過是因為有一種潛意識的威脅存在。

例如,你受了某個灌頂,你就一定要做某些事情,毫無選擇。同時也可能因為我們佛教洗腦,我們覺得有義務這樣做。所以我永遠跟人家說,你如果要去聽一個教授,你不要只是因為去而去。也許你會有這個感覺:如果我不去,那個給教授的人可能會不高興。

我有這個經驗,因為有人打電話來說,仁波切對不起!昨天晚上你的教授我沒去。其實我根本沒有注意到那個人在不在。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教授是要教那個人的,如果那個人為自己難過還可以,如果他是為了我感到難過,沒有人來聽,就大可不必。

所有這些情形讓我了解,有很多人念咒,只是覺得自己有義務這樣去做,就好像我們身為一個佛教徒,家裡一定要有一個佛堂一樣,我們的生活就越來越貴。

因為你要買這個佛桌,至少要請一幅佛像,然后需要香、燈。情形就變成這樣,你每天都上三支香,有一天你只有兩支香,只上兩隻香你就覺得這樣不太好。還有像磕頭,你為什麼非磕三下不可呢?剛才我請大家打恭作揖三次,為什麼要三次?在中國或者西藏的傳統裡,搞不清為什麼?他們覺得三這個數字很好,為什麼不一百下,或一下,一下比較簡單,或者半下,你可以這樣做是不是?

你看我們的心,現在變得非常復雜。身為一個人本來就是非常復雜。譬如可以一起吃飯,但是上廁所不能一起去,這是人類制造出來的復雜。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又有作中國人的復雜,各位一定很清楚,好像中國人對四這個數字總是不太舒服,或者我們對於紅色非常喜歡,然后你又做了佛教徒,佛教又有很多很復雜的東西,金剛乘又有很多很復雜的東西,這麼復雜的生活。

那些沒信佛的人真是幸運的很,他們根本不在乎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如果你頭痛,你就說這個神不高興,然后你肚子痛,你就說那個鬼嫉妒我,像這類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們自己把生活變得這樣復雜。

我們所謂修行並不是真正從快樂產生的,你並不真正從你的意願產生要做這件事情。對於那些念經念咒的在家人出家人,那些心裡沒有覺得什麼愉快的、覺得必須要念的人呢?我覺得他們只是心裡覺得受折磨。當你翻開第一頁開始念的時候,你就希望這個經趕快念完。

我們所說的閉關,閉關是最差的,你去那邊閉關是為了增長你的覺,你的慈悲能夠增加,也許你進到閉關的地方,第一個小時你還覺得很快樂,以后你所有想的只是閉完關后你將要干什麼。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面子,在這種社會的期待之下,因為我們已經講了,我們非得在裡面閉關一個月,所以我們非得在裡面呆一個月。我們一切念經持咒只是為了顧全我們的面子,並不是我們真正很快樂地去做。如果你真正很愉快地去做,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你做一分鐘和做二十四小時沒有什麼不一樣。

就好像你打麻將一樣,因為你有想打麻將的這種愉快,然后你就先安排這些,到處打電話找幾個牌搭子,有時候你的朋友跟你說,對不起今天有事不能來,你就會很生氣。

當你到處打電話把那些人找來,然后你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打牌,把什麼都忘掉。

從晚上太陽下山到第二天天亮你都在打,很多情形都是這樣,也許明天早上你還要上班,但你從來不在乎這些。你那時表現就跟超人一樣,一點都不會累。

當你坐在座墊上念咒會怎麼樣呢?你念了五分鐘馬上就要張開嘴打哈欠,或是要找一堵牆,至少靠在牆上好一點,你的心只在麻將上就不會放在佛法上。我相信如果你是喜歡打麻將,不論你是自己開車,還是坐著公共汽車,你的心裡都會想著那副麻將牌。

假如有148張牌,而皈依樹上坐的人比148張牌少得多,同時你在皈依時你自己皈依就可以了,不必在乎其它三個人出什麼牌,同時你不會輸只會贏,所以想不通為什麼大家對皈依沒有太大的熱情,因此在戰士的傳統裡,勤奮或精進就是要創造這種愉悅。

最先我們要學著如何把這種歡樂創造出來,因為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愛打麻將的。就像沒有人生來就是愛佛法的,因為你的朋友或者社會的因緣,你對某件事就更加注意。

一個人可以跟著他的老師去學看書,逐漸增加這種熱忱,然后這種自然的快樂精進就會產生。


慈誠羅珠堪布:修行沒動力、不精進的原因,就是你還不瞭解輪迴

我們只瞭解自己今生的這一段短暫時間,除此之外,今生之前、之後的情況我們都不瞭解。

因為不瞭解,我們就不知道輪迴到底有多可怕。

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到人身,是因為過去的福報。

而得到人身,在輪迴當中是屬於比較幸福、快樂的一段時間。

於是我們就以為整個輪迴都是這樣,未來也將會是這樣,過去的很長時間也曾是這樣。

如果我們不瞭解、不明白過去發生了什麼,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就不會懂得珍惜。

我們修行沒動力、不精進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們不瞭解輪迴。

因為不瞭解,所以我們不太害怕輪迴,沒有修行的動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

這一世獲得人身的機會並不容易,以後有沒有可能,不好說,因為生命無常。

現在我們是得到了這樣的機會,但這種機會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會持續多長時間,誰都說不清楚。

所以,當下才是最關鍵的。除了當下以外的未來,沒有人能說清楚。


為何說大乘學人唯一的善根是精進?

答: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人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大乘菩薩已具足。《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菩薩的最低水平。菩薩已經斷四相,沒有我、我執、我所,沒有貪瞋痴慢。因此,菩薩要作佛,就要在此基礎上不斷精進,才能成功,所以「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

六波羅蜜裡特別提出「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即「一門深入」;「進」是不退轉,其意思很深。不退轉有三:「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行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小乘;「念不退」,只有一個目標,求無上菩提的果證。這也是淨土宗所講的「圓證三不退」。

《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位修行的榜樣。這五十三位菩薩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只採取一門,認真努力修學,都成無上道。不僅《華嚴經》為我們做此示範,《楞嚴經》亦復如是。《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章」,每位菩薩修學的法門不同,個個都證無上菩提。我們這才明瞭每個法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所以,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那是精進;若什麼都修,就不能成就。華嚴、楞嚴會上這些菩薩,就是告訴我們唯有「精進」才能成就。

精進必須要以「三善根」為基礎,三善根就是五戒十善的圓滿,決定不能輕忽,要時時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都做到,才算是善人,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十條有一條做不到,善就不圓滿;完全沒有做到,學佛不會有成就。出家、在家都不例外,皆以十善為基礎。若我們的行業還與十惡相應,學佛還是搞六道輪迴,念佛也不能往生。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

 

問:請問如何做一個好居士。

答:沒有私心,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真正是做救苦救難的工作。日夜都為別人著想,從未為自己、為家庭想過,一心向道,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不僅在家居士應做在家學佛的好榜樣,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一切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對於任何人的批評指教,不管是善意、惡意,都要真誠感激,都看作是真善知識,認真檢討改進,才會天天有進步。一個人修行會有進步,道場會興旺,決定在改過自新。「改進」,改是改過,進是進步;不改過,怎麼會有進步?

有智慧沒有福報,做事障礙重重,不容易成功。有福報沒有智慧,往往把事情做錯。福與慧,經上比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所以,《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住真實慧」,這是智慧;「惠以真實利益」,這是福報。佛勸勉我們要福慧雙修,對自己、對社會、對一切眾生,才能做出真實的利益。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4-0510)

 


精進是什麼意思?

精進(佛教解釋)

常見佛學中,意思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

闡釋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佛學常見辭匯- 陳義孝編]

不放逸:精進同三善根合起來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蕩,逸是縱逸),就是過著有規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對於貪嗔癡三毒不加節制,任性所為,肆無忌憚。不放逸剛好與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進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對一切善法肯認真負責,精誠集中,故名不放逸。

甲胄表示精進之義,學佛的甲胄即是精進。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人與人相處,人與環境相處,必須忍耐,唯一目標:若能使道業上有所成就,則任何環境都要忍耐。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地進修,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為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鬚髮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為了饒益眾生,為了度眾生,求諸功德法。

佛法是一條生疏的路子,豈能淺嚐而止,必須要熏習再熏習,重複再重複,方能見功效。所以多聽經多看經是有必要的,不補佛法熏習即補煩惱熏習。

此外,精進具體還可分為五種:1、被甲精進。2、加行精進。3、無下精進。4、無退精進。5、無喜足精進。(也可叫做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精進) :被甲精進,即看到佛法義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勵,我當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進,即在被加精進的基礎上不斷進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證悟真理;無下精進,指因加行精進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儀式上產生怯懦的情緒;無退精進,指與他(或她或它)逼惱,心不動搖,精進不捨;無喜足精進,即對於善品不得少為足,永不滿足,精進不已。

另外,關於精進,修學佛法的同修們要注意“漸次修行,剋期求證”這兩句話,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未成道之前,曾遍參印度各地,漸次尋找解脫之路。憑著他老人家的福報,還漸次修行了十幾年,於是最終才能成就菩提樹下“不證菩提,不起此座”的七天剋期求證。


淨空法師:精進的障礙

學佛,疑惑是最大的障礙,障礙了智慧,障礙了禪定。決定要斷疑生信,佛所說的決定是事實。為什麼會退轉?昨天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說過,證得聖果的人,知見不會退轉,行持會退轉,就像我們舉師子覺這樁事情,禁不起五欲六塵誘惑。大、小乘的聖人,如果不到世間來度眾生,決定不會退轉,到世間來度眾生,這是應化來的。應化而來,我們知道「四攝法」裡頭有利行、有同事,同事要沒有甚深的定功,自己把持不住就退了。因此佛才說,「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真的是不進則退。一直到遠行地的菩薩,經論上告訴我們,八地才不退轉。聖人跟凡夫有什麼不同?凡夫會退到阿鼻地獄,小乘初果決定不會退墮到三惡道,凡聖差別在此地。昨天我舉例子,他上學了,會留級,會降級,他不會被開除。我們凡夫?凡夫根本就沒有入學,是在學校之外,沒有入聖者之流,這是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的退,他的不退,不是我們的境界。何以見得?有時候他的退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眾生根性非常複雜,諸佛菩薩的示現,是隨機應化的,應該用正面的方法教,他就用正面,用負面方法他就示現負面。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居然菩薩用貪瞋癡的方法來度眾生,貪瞋癡這是墮落,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可是我們凡夫煩惱習氣深重,這些不能夠從內心裡頭拔除,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這是古人嘆息的,這個事情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根利智心是定的,下愚之人心也是定的;他不求甚解,不想知道太多事情,所以人家念佛往生,念不多時,就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讓我們看到稀有的瑞相。最難度的是當中這一段,我們今天稱為知識分子,疑惑很多,思想很複雜,成見很深,這是最難度的。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華嚴經》上說,從來沒有間斷的時候,塵說剎說、無間斷說,為哪些人?就為我們這一群知識分子。我們這一群,是一切諸佛菩薩最難度的眾生。這個道理是,如果能夠勇猛精進,決定不會退轉;如果懈怠懶散,必定會退轉。

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容易保持。修福決定有福報,無論你在哪一道裡面都享福;你修的有福報,你在人間享福,你墮畜生道在畜生道享福,你墮餓鬼道在餓鬼道享福,只有地獄道裡頭沒有福報。可是功德很容易失掉,所謂「火燒功德林」。什麼是火?煩惱。煩惱一現行,功德就沒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定慧。那個慧不是聰明,那個慧是自性裡面的真實智慧。這個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煩惱一現行,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定慧就沒有了。功德太難成就了,如果說你一生修多少功德,那就得問,你從什麼時候不生煩惱;煩惱沒起現行,你這一段期間保持著,是你的功德。你一天不生煩惱,你有一天的功德;兩天不生煩惱,你有兩天的功德;修行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火燒功德林」。福報沒有關係,有煩惱還是有福。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佛在經論上都說得很清楚,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如何能夠保持不退失,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忍讓」。歡歡喜喜的忍讓,人家要我們的命,我們也忍讓,也歡喜把命給他,絕不生一念瞋恚之心,絕不生一念貪愛之心,我們功德能保持著不退轉。佛經裡面有個公案,小乘人要學菩薩,這是講舍利弗尊者。有一個仙人去試驗他,說家裡有病人需要藥引,藥引是什麼?要修行人的眼睛。他也行菩薩道,把眼睛挖給他了。挖給他,他說:「挖錯了,你挖的是右眼,我要左眼。」舍利弗說:「你為什麼早不說?」好,行菩薩道,兩個眼睛都挖下去了。他拿在手上聞一聞,很腥羶,不要了,丟到地上。舍利弗馬上就退心,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當小乘。所以要曉得境界現前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忍讓,忍讓才會有精進,不能忍讓決定就退轉。這是一個淺顯的例子,也是世尊說的一個比喻。說明精進波羅蜜不容易,但它是我們成敗的關鍵。沒有精進,決定沒有禪定,沒有般若;禪定、般若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上,精進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

我們現在有沒有精進?很難。仔細想一想,我們的障礙很多、很重,為什麼?總是不能放下我們的色身,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環境之中,第一個念頭「怎麼樣保護我這色身」。這個念頭不在道上,在色相上,這是很大的障礙。這個觀念就是保護你不會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堅固的我執。我們知道破我執才能出離三界,這種堅固我執的觀念,怕的是三界不能出去,連往生都成了障礙。誰修行能夠順利?能夠成就?身不要了,我們俗話說命不要了。能夠捨身、捨命,就是捨六道輪迴。誰做到,誰就成就了。不肯捨生命,諸佛菩薩再慈悲,也拉不動,怎麼幫你忙?佛菩薩教我們覺悟,覺悟的是什麼?覺悟這個生命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知道,做不到!還是把生命看作第一重,沒有把阿彌陀佛看作第一重,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

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人,他們念佛都不滿三年。過去也有一些同修發現這些記載來問我,不只一個人。問我:是不是他們念了兩年、三年壽命到了。如果說兩、三年壽命到了,哪有那麼巧,怎麼會那麼多人?他問得好,不是壽命到了,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的,他這個世間壽命不要了,提早去,所謂自在往生。功夫成熟,有能力自在往生而不往生,還要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這種人有,也不少。什麼原因?他有化緣。他可以幫助一些眾生,一些眾生聽他教導,他就應該多住幾年;自己到極樂世界去,也應當多帶幾個人去,帶得愈多愈好,這自行化他。

我們是肉眼凡夫,沒有智慧、沒有功夫,我們所接觸的一些人物,決定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古時候有,我相信現在更多。愈是眾生苦難的時候,諸佛菩薩愈慈悲,特別照顧。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懂得。

(節錄 九九年早餐開示—精進的障礙 檔名:20-14-0411)


哪八種過失會讓我們不能生起智慧

淨界法師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

首先我們看,要避免的八種過失。請合掌。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為什麼有些人在念佛當中能夠如理地生起理觀,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在佛號當中產生三種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夠依止信仰來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麼因素構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師提出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親近惡友。你經常親近那些知見不圓滿的惡知識或者是同參道友。他說:「欸,這個教理別看,老實念佛就好了。」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經是老參了,都不用理觀來提陞,這你就會得少為足了。所以你親近的同參道友就很重要了。因為他所講的每一句話,會對你產生一種熏習引導的作用。你認識的朋友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學教理,你就沒辦法學教理,因為他釋放的磁場就是這樣的磁場。這是第一個,外在環境對你的誤導。

第二個,你本身的懈怠懶惰,極重的睡眠。你剛好自己也不想學教理,然後別人這麼講,你就得到更充實的理由了,給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個,不樂理觀。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以古人說非常懶惰,他不喜歡起觀。因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很寂靜,寂靜會有一種樂受。雖然你沒有成就禪定,它也有相應的樂受,會讓你很寂靜、很舒服。

但是你修觀,相對要提起精神。你要觀照三界的苦,觀照極樂世界的快樂,來調伏你、引導你,是要用一點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覺得這個重要的話,人總是好逸惡勞,「這樣就好了唄」,所以就不樂觀擇,不樂去觀察抉擇。

第四個,不解方廣。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修觀,你也沒有學教理,你一修觀就胡思亂想,乾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兩大忌諱:一個是有解無行。有解門沒有行門,只會理觀,沒有事修。你知道怎麼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引導淨土,但是你又不念佛,這是「說食數寶」,有理觀沒有事修。另外一個人是念佛很精進,有事修沒有理觀。這兩個都不好。

但是,如果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有事修沒有理觀的更糟糕。我說個道理你們聽聽看。如果你行門很強,都沒有理觀,剛開始問題不大,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觀來調伏引導,你一定會走上感應神通,一定會的。

尤其是修他力門的,因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來。而你自己對這種修行中出現的功德相沒有正確的判斷,可能本來是功德相就變成障礙了。「五十陰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難過去的。等到你變成魔障的時候,誰都救不了你。

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產生的障礙是無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為你自己要去產生邪見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出世的時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誰有辦法把你救出來呢?你比一張白紙都糟糕!

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要麼就不要修行,你還有機會;你要麼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確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當中誤入歧途,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為這個時候誰都救不了你。你未來墮入到外道種性、邪魔種性,你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出來以後把這個罪業、把這個妄想洗得乾乾淨淨的,再重新接觸佛法,這當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的建議,你寧可不要修行,因為你懈怠,你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一旦精進,你這個車子開得快,你的方向引導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錯!因為你錯,就沒有人可以救你,當今社會沒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觀沒有事修,這個人雖然也不好,但是起碼他不會出什麼大差錯,至少他知見是正確的。他沒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他來生還有機會;你沒有理觀,你把來生的機會也弄沒了,你來生不信三寶,墮入外道種性了,這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不解方廣,不樂觀擇」,就很可能會創造心外求法、感應神通的過失。

第五個,「未知謂知,起增上慢」。前面是懈怠懶惰,這個地方是指高慢心。這種人大部分是學歷比較高的人會有這個問題——高慢。但是世間法的領域跟佛法領域是不同的領域,這個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個,「上品邪見」,就是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就已經親近外道,產生堅固的邪見。這個時候佛法的法水就進不去了,因為你先入為主。

第七個,「或生怯弱」,你老是覺得說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學教理。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那當然沒辦法。

第八個,「不樂親近諸有智者」。你也不親近善知識,講經也不來聽,那你沒有做這種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沒有辦法產生正確的觀照。

 

 

念佛要像談戀愛一樣,把阿彌陀佛變成心上人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