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時候,發心很重要。  

達真堪布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做生意賺錢是為了眾生,為了佛教事業。」這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沒有看破放下的時候,真正要做到這樣很難。如果你完全是為了眾生,為了佛教事業,這樣你在精神上不會有壓力,心裡不會有煩惱,因為你放下了。沒有我執就不會有慾望,沒有慾望就不會有失望,沒有盼望就不會有絕望。你失望了、絕望了,心裡難受了、痛苦了,說明了你這是空話,你不完全是為佛教、為眾生的,這都是藉口。

現在說這種話的人特別多,「我是為佛教事業啊,我們要弘揚佛法,沒有資金不行。」雖然是這麼回事,但是你心裡還有那麼多煩惱痛苦,這都不是真正清淨的發心。你想做生意,但是沒有那個能力怎麼做呢?再找藉口也沒有用,還是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福報。

饒益眾生應該從身邊有緣分的眾生做起,做事情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連小事都做不好,還想做其他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機緣成熟了就能做;機緣不成熟的時候,再著急也沒有用。有什麼樣的緣就結什麼樣的緣。暫時沒有什麼事情做,那就是這樣的緣分,就在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現在有事做了,也是緣分,那就去做。包括做家務,都不能懈怠懶惰,否則都是造業,是一種過錯。你在不懈怠不懶惰的情況下,也盡心了盡力了,不賺錢就不賺錢,餓點就餓點。其實我們還沒有完全按照佛的要求,按照佛法去做。如果完全按佛法做了,這都沒有什麼。

我們要學習米勒日巴的精神。我們誰都沒有窮到米勒日巴的程度。實在不行,我們可以不住樓房,可以去住平房;實在不行,我們可以去蓋草房。住別墅,住草房都是緣分,都是因果。但是我們的心不行。住草房的時候,你要求不高,覺得能住上瓦房就行了。你真住上了瓦房,又不行了,想住樓房。你真住樓房了,還想住別墅。你真住別墅了,還想住皇宮裡。你現在覺得,有一千萬就夠用了,可以做這事、做那事,可以舒舒服服地活著。現在你的慾望就能達到那麼個層次。但是當你真有了一千萬的時候,你的慾望和要求又高了,一千萬對你來說不算什麼,還想要一個億,然後又追求,又痛苦。真有了一個億,還是不滿足。人就是這樣,貪得無厭,沒有知足的時候!現在我們看,住別墅和住草房有什麼區別?如果沒有慾望的話,住哪都一樣;有慾望的話,住哪裡都不行。

做生意要慢慢來,一切隨緣,首先從小事做起。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就把家裡家外的事情做好,還可以去付出做義工,做什麼都行,掃大街也行,這都是消業。人的缺點、弱點就是這樣,都認為自己不能做這些,只能做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做自己想做的」,這就是分別執著,這樣肯定會痛苦。你去做了也不可能那麼容易的成功。

做生意的時候,發心很重要。如果發心不正確,十種惡業都具足。如果發心正確了就不會造業,所以不用顧慮那麼多。現在有的人說,我發心是正確的,但是怕擔因果。既然發心正確了,你還怕什麼呢?還是不明理。你發心正確了,沒有自私,沒有惡念就行了。

做生意有做生意的方式,我們必須按這個方式來做。生意總得有人做,但是你發心要清淨,不能只為了自己賺錢。如果你是為了有緣的眾生,為了給他人提供方便,就不會擔因果。你做生意肯定有利潤,這是修來的福報,想躲也躲不開,想不要也不行。火點上了灰自然就有,不要也有。

正確的發心很難。很多人只想賺錢,這說明你還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這就要擔因果了。真不是為了自己,這個念特別重要。善有善報,這樣你自然而然就好了,身體會好起來,家庭會好起來,也會富裕起來。你做善業了肯定有善報,這就是因果。


學佛可以求生意興隆嗎

這位同修問:「每天念佛,念佛結束的時候,他有一個願望,保佑全家人平安,保佑生意興隆,這是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答:這個事情問你,不必問我。如果你的心願要是為一切眾生、為廣大的社會,你全家人一定平安。為什麼?你量大,「量大福大」。「我念佛,希望佛菩薩保佑全世界每一個做生意的人都生意興隆」,你這個心量一拓開,你的福報就大了。只保佑自己,不保佑隔壁的人,這個不行,你心量很小,得的福就小。同樣的修學,得的果報大小,隨著你的心量。心量愈大,那個福報不可思議。諸佛菩薩一微塵的功德、一毛端的功德,毛端、微塵是講很小很小,他的功德、果報都不可思議。為什麼?他心量太大了,他念念都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修的功德少,得的果報不可思議。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你把念頭一轉過來,就轉凡成聖。(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18)

相關內容節錄

福報從哪裡來的?心善、行善,造作善業的果報。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能夠斷惡修善,這個業報可以轉過來的。明朝袁了凡先生,他一生的際遇可以給我們做參考。他能夠把他的命運轉過來,是他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因果的道理,明白因果的事實,不但他自己改變了整個的命運,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功名得功名,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是真的,不是騙人的。

可是求有求的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一定會得到。怎麼是如理如法?我們起心動念,是為一切眾生的幸福,不是單單為自己的,這個求就是如理如法,合理的求。我要求財,我喜歡發財。發財,為什麼?不是我自己用,不是自己享受,是幫助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那你這個發財是合理的,你會得到感應。如果我求發財,是求自己享受的,這個感應就沒有了。諸佛菩薩,成人之善,成人之美,不會成人之惡。佛菩薩怎麼可能幫助你造惡業?沒有這個道理。幫助你造惡業的,那是魔,不是佛。

我在早年剛剛出來講經不多久的時候,有一位法師,這位法師現在也不在了,過世了。他常聽我講經,有一天他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常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非常懷疑?」我說:「你為什麼懷疑?」他說:「我向地藏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來。」這是台灣的德融法師,我就問他,我說:「請問你那個道場住多少眾?住多少人?」他說就他一個人。我就跟他講:「沒有必要,我是地藏菩薩也不給你。」為什麼?你一個人,一個人沒有需要。為大眾,這個求是對的;為個人享受是錯誤的,所以簡單可以從這些事相上體會這些道理。我跟他講,我說我學佛這麼多年,確確實實有求必應,我求的不是電冰箱,我求的是經書。我想讀哪些經書,只要心裡想到,這個書大概一兩個月就會有人送來,很有效應。我記得最長的時間是半年,那時我心裡想找一部《中觀論疏》,托人替我找,半年找到了,這是最長的一個時間。通常我想要的書籍,大概都不超過兩個月,真的是有求必應。我們出家為了深入經藏,為了弘法利生,所以經典、重要的參考書,這是必需的,決不是奢侈,也不是專為個人,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出處同上 21-90-02)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
南懷瑾

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有福報,走到哪里都有的吃,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因為福報在的緣故。沒有福報,錢也守不住。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那福報呢,可以生生世世都可以用的到。

在佛陀時代,波斯匿王有個公主,名叫善光,長的很莊嚴漂亮,眾人愛敬。王就很傲慢的說,你能得到大眾歡喜,是我的原因。善光公主說,是我的福德因緣,不是因為父王的原因。

波斯匿王問了她三次,三次都這麼回答。王就很生氣,沒有配嫁妝把她嫁給一個貧窮的人。說:看是因為你的自力,還是我父王的原因。

善光嫁給窮人後,夫妻兩人努力的做事,不久就發財了,兩人就變得很富貴。

波斯匿王很驚訝。就問佛,佛說,善光公主在過去迦葉佛時,她很喜歡用飲食來供養修道人。

她那時的丈夫阻止她,她說,我已經發心,不要讓我退心。她丈夫就同意了。

因為善光公主過去供佛的因緣,這輩子很富有,而丈夫因為阻止他的因緣,就變得貧窮,但後來丈夫同意了,這輩子又遇到了善光公主,才得到了富貴。

人有福報,自然會感召到富貴家庭。而且嫁給窮人,都會把窮人給旺成富人。這就是福報的重要性。錢別人會搶走,但福報不會被搶走。

很多人做什麼都賺錢。以前改革開放初期,那些人賺到錢的,都是自己本來有福報,再加上開放的因緣,就賺到錢了。如果自己沒有福報,怎麼努力,賺來的錢,也是小錢。有的人做什麼都賺錢,有的人做什麼都只能養活自己。這就是福報問題。

一個人的成就,靠的是智慧加福報。

單有智慧,很會讀書,沒有福報,走到社會上賺錢就很困難。

讀書要會讀,但賺錢和讀書,是兩碼事。

做生意,做企業,靠的是福報,智慧是第二個。

古代的範蠡,他每次去經商,發財了,把財布施給窮人,又白手起家,又發財了。連續三次都是如此。中國人把範蠡供奉為財神,是有道理的。這就是他有福報,做什麼都能賺錢。

人的福報都是自己培的,哪怕親人都是無法代替的。孩子有他的福報業力,父母無法代替。那父母能做的,是多讓孩子培養福德。古人講的,留錢給子孫,子孫如果能發達,不需要留。子孫不能發達,留了錢也會敗壞。所以不如留下陰德給子孫。

現在人喜歡存錢,其實正確講法,大家要去存福報。那福報存在哪里,存在三寶是最好的,多多布施給三寶,給修行人,給貧苦的人,給最需要的地方。把錢財布施出去。
那我們提出供米、建寺活動,都是布施財富,而得到福報。

不要小看錢,錢也能救命。因為錢是個人努力培福的結果,布施出去,少的是有形的財富,多的是無形的福報。無形的福報,可以帶給下輩子,直到成佛。

這個世界上,佛陀,在世間人看來是貧窮的,佛陀穿的衣服是糞掃衣、吃飯托缽、住在樹下。佛沒有任何財富,但佛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報,佛的一毫毛的福報,都能讓天下所有修行人吃飽飯。

那開悟的祖師也是如此。好比星雲大師,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但他要在全球建道場,大家都支持,一個個道場就建起來,佛光遍照五大洲。這就是用錢的最高境界了。有了福報,一切財富都能為你所用。


把佛法(智慧)用在生意中

在世俗中,雖然也有各種手段來提升生意,但我看過之後覺得,世俗人所使用的方法都不是正道,都是投機法為多,表面看起來似乎有效,其實背後可能是反效果。

像現在的電腦印表機都賣的很便宜,但是墨水夾就賣的非常貴,甚至在墨水夾中還有各種手段,企圖要吃定消費者,讓你非買他的昂貴墨水夾不可,這些印表機大廠以為這樣可以賺定客人的錢,其實,這一招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方法。

由於印表機公司的這種策略,現在市面上出現許多印表機改裝公司,消費者知道墨水夾貴得吃人後,自然地紛紛拿印表機去改裝,同時也買改裝公司的墨水。如此一來,錢都被這些改裝公司賺走了。原本印表機就便宜的賣,沒什麼利潤,而今墨水錢也沒賺到,這都是「投機步」的結果。(消費者也不是省油的燈)

這個例子要告訴各位的是,「投機步」都非經營之道。有聰明卻沒有智慧的策略,都不是好策略。而這種例子很多,只要各位多多思考,反向思考,你必然可以相信「投機步」最後必然賺不到錢。甚至有時還會虧大錢。

以下提供幾項經營生意的原則,以讓你的生意財源滾滾:

1.廣結善緣:亦即,和客人間要建立良好的關係與感情,而這樣的關係是需要培養的。因此,逢年過節給客人問候一下,與贈送些小禮物,這是必要的。而和客人相處更是需要,因此一起吃飯,一起出遊,這也是培養感情的方法之一。只要你的作法有「廣結善緣」的意義存在,這些方法都可以用。(幾位大師的廣結善緣方法--◆提昇人緣之捷徑)

2.信用可靠:有的人以為做生意一定要「妄語」,以為這樣生意比較好做、好賺,其實這是短線、投機的看法。信用良好的業者,得到客人信賴之後,就等於永遠賺到這個客人了。而以「妄語」做來的生意,只是一時而已。客人的眼光是雪亮的,可以被騙一時,但不會被騙永久的。因此若想生意長期興隆,眼光要放遠,而不要只看眼前。

3.品質為上:品質本身也是個推銷員,不管品質好或不好,那你的客人都會替你宣傳。像現在在台灣的大陸貨,雖然價格非常便宜,但是,有的人在購買時,會指名不買大陸貨,這不是政治因素,而是品質問題。又譬如,日本貨在台灣價格都很貴,但是有人還是選定要買日本貨,因為日本貨品質、信譽一向良好之故。(但是這是指過去的日本,這幾年的日本已經明顯開始沈淪了。)

所以,你的產品是惡名昭彰,還是美名遠播,就要看你的品質而定了。若本身所賣的產品,有高級品,也有劣質品,那你應該給客戶知道,而不要隱瞞或欺騙,而由客人自己決定他的選項。

4.禮節為重:做生意應該「以客為尊」,給予客人榮耀與尊重的感覺,也許你看過商店門口的員工,看到客人來時都要行禮,都要說「歡迎光臨」,雖然說的有些「假」,但是比不說還要好。因此,禮節或談話很重要,適時給予客人稱讚,這方法是可以用的。若能適時給予客人服務,那這客人就是你的專屬了。

5.多修福報:事業賺錢,其實也要福報,若福報不好,連帶的生意當然不好。因此,三不五時(◆佛教與河洛話的關係 )布施一些是必要的。而應該把「布施」當做習慣性的工作來做。

6.心念要正:別以為「心念」是看不見得東西,若人「心念不正」那就容易遇到倒楣事。而在生意中,「心念不正」則即將到手的生意可能突然消失,別以為這是風水不好或是名字不好。心念、態度會影響人的神情,若邪心歪術,那客人也會不知不覺的感受到你的磁場(◆什麼是人的磁場? ),而在選擇生意對象時,把你淘汰,所以,事業經營應該保持「正念」。

7.不做違背五戒的行業:譬如娼妓業、賭博業、賣酒製酒業、屠宰業等等。這類職業有時有高利潤,但是也有高風險。更重要的是,這種行業會「損福」,做越多越不利自己未來的命運。(◆持守五戒的好處 )

在此順祝各位,生意昌隆,財源滾滾,人緣善好,皆大歡喜。


【財富開示】在家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佛教徒可以經商。而且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眾、危害社會。

凡經商都是為了謀生和贏利,沒有贏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贏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給孤獨長者是佛陀非常忠實的弟子,對教法的弘揚也是不遺餘力的在宣傳。

他曾就如何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的事業能夠更好的發展,如何能夠享受自己所創造的財富,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精神修養,以及如何的節省與消費等問題請教過佛陀。佛陀告訴他:「我有四種方法可以幫助您獲得財富和享受快樂:

第一、是去享受自己以公正而賺來的充分財富。

第二、是以寬容的心對待自己、家人、朋友和眷屬,去做有價值的活動消費自己的財富。

第三、是不要借債。

第四、是不犯身、口、意三業之罪業,而過那種清淨無瑕的生活。

有時候,佛陀為使大家更加易於明白,就進一步詳細的闡述消費和節約的觀念。他說:「人應該花費四分之一的收入用於日常生活,四分之一或一半去投資他的生意,四分之一用於應急之需,四分之一用於功德的佈施。」他還進一步說:「應該有一技之長、正當的收入、合理的支出、好的朋友等。

這些教導今天讀起來,還是覺得那麼親切而溫馨,您總會感覺到他就像是一個老父親,在諄諄教導自己頑劣的孩子,不管是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深怕有一點沒有說到的地方。

大家必須注意到,佛陀在上面所提的都是關於經濟和物質的事情,只有一條是關於精神修養的。從這些事實當中,我們不難看出,佛陀並不反對世間的財富,而且還可以瞭解到,佛陀是主張經濟的福祉在人類社會中是佔有必要位置的。

但是,如果人們只知道追求物質的享受,而缺乏了心靈和道德的基礎,他是不會真正瞭解生活的意趣。

佛教在鼓勵物質財富發展的同時,也教導人們要為了人類社會的幸福和安寧,不斷地把精神昇華和道德的開展放在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做個得體的學佛人」經商

很多人自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不過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怎麼做才不違背因果,則沒有多少人仔細考慮過,為人處事也未遵照佛陀的教誨。現在來說說關於做生意方面的事。

在家學佛的居士,當然需要經營事業,才有錢充實衣食住行,不過經營方式若不依照佛法,有意無意做錯事情,雖然平時也拜佛,將來還是要受果報,所以我們應該了解正確的做法。

經商當然不像農夫那樣做粗重的犁田、除草工作,也不像建築工人需要扛水泥、挑磚塊,而且時間上很自由,務農和建築的人則在時間上受到較大的限制。經商的人,有顧客上門時才招呼,沒顧客就能自己用功,依照佛法來修持。

身為佛教徒,絕對不能賣假貨。比如某種病需要用某味藥品才能治好,有人來買時正巧他需要的藥材沒有了,就隨便拿個類似的藥(其賣藥性不同︶給顧客,因而使得病人不能早日痊癒,甚至延誤治病的良機,這種方式賣藥的人,將來自己病了也會受到被授予「非藥」的業果報。

有人受過五戒,做生意時卻愛說謊,以為不說謊做不了生意。事實上只要肯老老實實的經營,相信生意一定比別人好,也一定作得更長久,絕不會因不打妄語就做不了生意。

現在很多百貨公司的商品都公開標價而且不二價,老人來買是這個價格,小孩子來買也一樣;不會賣內行人一斤兩元,賣外行人一斤三元或四元,這樣反而省去講價的麻煩。另外年紀大的人眼花了,看不清楚東西;小孩子不懂什麼是好東西,什麼東西是壞的,老年人來或父母親差遣小孩子來買,假若拿不好的東西欺騙他,一、兩次以後,人家就不來買了。總之,要做到所謂「童叟無欺」才好。

稱東西不能大斗稱進,小斗賣出。安士全書裡有篇故事說,有人做生意使用水銀秤,賣東西時,將裡面的水銀倒向秤頭,使輕的東西稱起來比較重,十二兩稱起來就是一斤;買進東西時,將水銀倒向後頭,使重的東西稱起來變輕了。買賣東西時都偷斤減兩,這樣做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學佛人要誠實繳稅。不久前,有幾個人為了逃漏稅,買假發票用,等到事情曝光了,他們很著急地說;「其實那些東西照章繳稅也只不過多少錢而已,買假發票用,反而賠得更多錢。」政府的稅收都是用來建設的,大家若不繳稅,哪有錢為我們開發平坦的道路?怎麼能夠建設地方?有時候我們覺得高速公路隔沒多遠就收幾十元的過路費,太貴了.,可是全段的高速公路,要天天維護好,從高雄到台北才能很快的到達,不會坎坷不平,如果沒有經費怎麼可能做好這些呢?所以做生意的人當然要繳稅,才有經費建設國家。

有的商人為了牟取暴利,把本來要給牲畜吃的奶粉或其他食品,改裝成人吃的食品。牲畜的飼料很便宜,改裝後便能賺很多錢。商品出廠都有個保存期限,聽說很多台灣的生意人到國外買些過期的貨品來賣,因為保存期限已經過了,他們就把新標籤貼在上面,改變保存期限。而現在很多國民對日期還不太注意,只看東西是不是需要,沒看是不是過期。假使生意人知道東西過期了,就不賣給顧客,相信以後人家知道你有道德,壞的東西也經常檢查取出,向你買東西都很安心。還有一種人把飼料當酵素賣,戕害人家的身體,真是不道德。總之,做生意沒必要打妄語,不要把壞的東西賣出去。

學佛的人須了解八正道,其中的正命;我們應該經營正當的事業。

有人認為殺雞、鴨、豬或殺其他牲畜的錢好賺,明知造下殺業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卻執著自己只會那樣工作,沒其他的才能,所以不肯改業。然而事實證明造了殺業以後,所受到的果報非常可怕。就以間接的傷殺果報來舉例;有位將軍很愛吃山崖、海產、狗肉等眾生,他的太太因為開始學佛,知道不該吃那些東西,常常勸丈夫不要再吃,也不要再帶親友去吃,可惜將軍不聽勸告,吃了很多山羌肉、狗肉,牛肉、豬肉、羊肉,水族類也吃了不少。不久前他生病了,全身的肌肉一直萎縮下去,每天在床上哀號,或許魚吃多了,有時他的嘴巴一直吐唾沫,還一張一闔,非常像魚;有時像狗一樣叫著;有時雙手綣曲,好像紅蟳。他的太太很害怕,丈夫造下那麼多殺業,現在求生不得,求死也難,花很多醫藥費,兒子每天陪伴在身邊,看到那樣子都感到恐怖。由於將軍的權勢很大,每天應酬交際吃太多的眾生肉,雖說不是自己直接造殺業,果報還是猛烈。他的太太為了替將軍求懺悔,將這件事情說出來,也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吃眾生肉,更何況直接去造殺業呢?

學佛人也不要畜養、販賣雞、鴨、魚牲畜等為業。將這些牲畜養大責人,自己雖然不殺,但也犯了助他殺的過失。如果我們不養,人家哪有這些動物可殺?學佛以來,看到很多賣雞的人家發生重大不幸,結果都很悲慘。有個賣雞肉飯的人,兒子全身燙傷,像雞被丟進滾湯煮一般;有人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怪的是,那些部位都和雞被殺的部位相同。有位在金融界服務的人,脖子很痛,腫了兩個大庖,他說;「以前都和父親一起去抓魚,最愛吃魚臉頰下面脖子那部位的肉。現在這毛病已經好幾年了,找遍醫生都醫不好。」由此可知,殺業非常可怕,等到業果報成熟了,自己就能體會出來,只是那時候,已經懊悔莫及了。

學佛人不可以經營酒業。有人說利潤最好的生意,莫過於經營酒樓賣酒了,其他生意的報酬都比不上。可是依佛法來說,自己喝酒,受害的是個人;賣酒給人,百人五十人來買,喝得醉醺醺,發生意外,受傷害或死亡,這些業果報都該由賣酒的人來承擔。最近:一件車禍的現場,有外國進口非常堅固的車輛,撞上電線桿,整部車子將電線桿包住,車內的人下場可想而知。據統計,十部車禍的車子,其中有八成是因為駕駛員喝醉酒才發生事故,假使我們不賣酒,他們沒處喝,應該可以減少這種慘劇發生。我們不能說;「我不賣酒,別人還是照賣,錢豈能讓別人白賺?」想想看,假設有人來我們這裡買很多酒喝醉了,因而開車發生事故,受重傷或死亡,我們能不難過嗎ot如果我們不賣酒給他,也許他不喝酒,能保持清醒。所以經營酒業不好,開飲食店,不要為了賺更多錢而賣酒。

學佛人更不能經營戲妓業。現在的MTV或者KTV店讓顧客看錄影帶,其中有些提供的是淫穢、不健康的錄影帶。有些提供人家唱歌的場所,除了唱歌之外,還有女孩子陪著顧客喝酒。有人經營這種行業,卻不准自己的家人去那裡玩樂,因為裡面有很多小姐作陪。自己的丈夫去玩,小姐陪他唱歌,如果他給很多小費,所賺得的錢還不夠他花用。我想:既然不讓自己的丈夫或兒子在那種場所出入,為什麼要經營來引誘別人的丈夫和孩子涉足?我們不要家人去做的事,為什麼要引誘別人做?破壞人家的家庭,或者使人家的孩子學壞,就為了賺些錢?這種不道德的錢,我們不應該用來營生。

學佛人不能做販賣男女奴僕的生意。據報紙報導,有抓人家小孩販賣的事件,轟動整個社會。有些人賭博輸了,或者吸毒上癮而把自己的子女賣掉;也有綁架別人的小孩勒贖,或者拐騙偷走賣掉的,這都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也不能販賣殺生的刀子、釣魚用其、魚網等會傷害生靈的工具。

家裡請人來幫忙做事,需要預先說明,應該依佛教的原則,否則不請他們做工。缺工人時,明知道他有不好的行為,還違反佛法勉強雇用,賣東西時,對較會欠帳的買主,故意少給些貨物,或給次等的劣質貨,這是不對的。有位張姓居士說,有人賣貨給船員十桶米,卻故意只送八桶,因為他知道船員不點收,而將兩桶米載回去了,認為那是多賺的,這是偷盜的行為。那位常常送貨不足的人,後來胃出血好幾次。教導店員做生意一定要以佛法開導,要他們做生意時老老實實,絕對不可以欺騙人家。有人把次級米當成好米來賣,或者故意將快爛掉的菜夾在中間,外面放些新鮮的菜來賣得好價錢。或將已經過期、已經壞了的東西,謊說成新鮮、剛進口的食品,這都是欺騙,打妄語。有些水果商,故意把表皮完好其實已經開始腐爛的水果,包裝成盒出售,拆開時都不能吃了,實在是要不得的行為。

所有的貨物都要標明日期或價格。像現在的超級市場,顧客來店裡,假使滿意那樣東西,買賣當然成交;如果覺得不滿意要離開,我們不能說;「你把我的東西翻亂了還不買,真過分!」不要有這種態度。商品不合所需,顧客不買了,我們用很惡劣的態度對待人家,以後他們還願意上門嗎?在日本,如果要的東西買不到時,店員都會很有禮貌的說;「實在很對不起,你要的東西我們正好缺貨。如果下次有為你服務的地方,希望你再來。」絕對不會因為不買東西,使她們白忙一場,而擺著一張臭臉給人看,這樣做,使顧客感覺很親切。

東西的價格要固定,絕對不要有貪圖暴利的心,比如兩元買進來的,賣三元四元已經賺了,我們卻想要賣到十元,學佛的人不要有這種貪念,進貨便宜的,不可以賣得太貴。聽說東西還不流行時本錢不多,一旦開始流行,往往能賺到二十倍甚至:一十倍的利潤,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這麼做。

貨物已經損壞,願意降價出售,也應該向顧客說明白。舉個實例;我很喜愛種些花草,每次選購花盆時,所挑的花盆若壞了,店主一定主動換好的,如果同款式的花盆已經缺貨,沒得更換,但是下面有裂痕了,或某些地方有損傷,他一定說;「師父!您需要這東西,我應該賣給您,可是這花盆有瑕疵,而目前沒完好的可換,如果您還滿意,原價十元,現在賣您五元,因為我也得花本錢進貨。」老闆賣東西時,事先告知東西有毛病,回到家裡看到損傷處,當然無所謂,假使他不先聲明,事後我們發現東西不完美,心中一定非常懊惱。將心比心,東西不完美,我們先讓顧客知道,他願意就成交,不願意就算了,彼此心甘情願。譬如有些衣服,顧客沒發覺有瑕疵的情況,別人賣五十元,我們只賣四十元,可是沒將瑕疵的地方告知顧客,這樣不可以。我們也不可以故意貼張標籤,或耍手段將瑕疵的地方遮掩,讓人不能一眼發覺,等買回家才感覺受騙。總之,學佛的人除非不知道貨物有瑕疵,否則一定要明白指出,再以便宜的價格賣給顧客。這樣做也許有人笑我們笨,不說明人家還不知道有瑕疵,說明了反而不能賣得高價位,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因為我們做人老實,得到別人的信任,生意反而做得更好更久長。

以前有個人賣餅,只賣當天的現貨,第二天,則寧願把前一天的剩貨丟掉。如果從惜福的觀點來看;「自己不吃,可以送給窮人啊!為什麼隔天的東西就載去丟掉呢?」後來我想,他知道第二天的東西比較不新鮮,如花生過期會有臭油味,瓜子也這樣,鮮度不同了。自己做好品質管制,顧客對他的產品有信心。以前我沒想到這一點,只想到好好的東西,怎麼不送給人家吃,拿去丟掉多可借?現在才體會那是保證產品新鮮的作法。花生或其他產品超過了保存期限,因為包裝完好,出廠和保存期限的日期都沒蓋,我們照樣擺出來賣,心想,反正顧客買回去了,如果壞了,算他們倒楣,知道受騙也拿我們沒辦法。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顧客到店裡買東西,一再買到過期的食品,相信以後絕對不再到這裡買東西,他們再傻也只傻幾次而已,寧可走遠路到別家商店購買。所以做生意不可以欺瞞顧客,過期的食品不應該販賣,也不可以故意用價格標籤貼在保存期限和出廠日期上面,使顧客受騙。

同樣做生意,別人的生意好,我們的生意不好,應該先檢討自己做生意時的態度好不好,別怨天尤人。前些日子我才聽說..「某某超級市場的東西都能拼得很便宜,因為都進些快到期的貨物來賣。東西快過期了,所以能以很便宜的價格買進,當然可以賣得很便宜。大家沒養成注意出廠日期和保存期限的習慣,就傻傻的向他買。後來有人發現真相,將事情揭露出來,大家聽到這消息,去那裡買東西時,都很怕買到過期貨物。」我們做生意,不應該欺瞞顧客,也不應該過度擴張而舉債,因為舉債背負利息,到頭來,說不定會倒閉。我們也沒必要貸放借錢給人家,借錢給人收不回來時,經營若稍有不順利,週轉就困難了。

做生意能注意到這些事項,就會過得非常踏實,心地自然很清淨。我們不隱瞞真相,譬如假貨當真貨賣,欺騙外行人,假藥當真藥賣的傷害更是無法預料。乃至我們賣水果,明明那種水果很酸,或者才噴酒農藥不久,一星期後才能收成的葡萄,現在價格好,我們三天就收成販賣,還要顧客放心吃它們,讓人吃後損害身體,這樣做很不道德。我們能夠心地清淨,事事守法依循道德,雖然做生意、賺錢,也不算作貪,畢竟每個人都需要賺錢才能維持生活,我們用很公道的方法來做生意,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


問:學佛人可以經商嗎?居士可以經商嗎?

答:

(一)居士可以經商。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干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眾,危害社會,凡經商都是為了謀生和營利,沒有營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營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二)化‘毒蛇’為淨財。一般人都以為佛法輕視財物。有道的人不肯講錢,他們認為一講錢,嘴巴就骯髒了,其實,富貴又何嘗不能有道呢?取之不當,‘黃金是毒蛇’,但是,若運用得當,黃金不也是成就道業的資糧嗎?黃金不也就是弘法的‘淨財’嗎?

《阿含經》上說:有一次,佛陀帶著阿難出去行化,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塊黃金。佛陀說道:‘阿難!你看到嗎?那兒有毒蛇!’

阿難朝黃金看看,回答佛陀說:‘是的!佛陀!我看到了,那是毒蛇。’說完兩個人就走過去了。

這時,在田裡工作的父子倆,聽到說有毒蛇,就想過來看看。可是,當他們一看,是一塊黃金,‘那裡是毒蛇?剛才佛陀和阿難卻把它看成毒蛇,真是個大傻瓜!’父子倆歡喜的說著,就把黃金帶回家去了。

當時,印度的法律明文規定,百姓不准私藏黃金。這塊黃金是被人從國庫裡偷出來而遺落在路上的。經過調查,這父子倆嫌疑最大,終於被治罪關進了牢獄。

父子倆為了一塊黃金被關在獄中,這時,他們覺悟佛陀所說的話。

父親回想著當日的情形,不禁喃喃自語道:‘果然是毒蛇,不是黃金。’

兒子看著父親,也若有所悟地說:‘確實是毒蛇!’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違法犯紀,違背佛門戒律,黃金確是毒蛇!但是,如果合法、守戒,弘揚佛法,利國利民,興辦慈善事業,黃金也可以成為淨財。

今日中國佛教界,待我們去興辦的事業有多少!如果沒錢,能夠成辦事業嗎?先看急需提倡的佛教教育事業,要佛教接棒有人,須要有青年才俊;要人才,就需要有教育機構來培植,要辦教育,沒有錢的話,教室哪裡來?教師怎麼聘請?學生生活費用怎麼辦?總之,處處都要錢,有錢,才能建最好的校舍,聘請最賢明的老師,甚至可以給學生發放獎學金,大家安心求學,自然學有成就。一批批人才出來,自然能為佛教創辦各種事業,弘法度眾,只要佛教的事業興盛,大眾學道的資糧豐富,佛教才能發揚光大,造福眾生。所以將‘毒蛇’化為‘淨財’ ,對佛教、祖國和眾生的益處很大。

(三)從邪命到正命。我們希望居士發財,但不是用邪命方法發財,什麼是邪命呢?邪命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凡經營不正當的事業(不合法律、違背戒律)所得的錢財,都叫做邪命的生活。

我們希望居士能用正命的方法發財,什麼是正命呢?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職業,就是合理的(合法、守戒)經濟生活。

譬如開酒家、開賭場、賣釣魚的器具、賣打獵的獵槍,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經濟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風水、擇日期,《佛遺教經》曾指示佛教徒不應去仰觀星宿、推算命運,因為這些都不是合乎因緣法則正命的經濟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許的。

印光大師在普陀山一住很多年。後來,日本軍閥侵華,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寬大豪華的別墅要供養大師,請大師到香港弘法。印光大師看看因緣成熟,便想前往,但當他知道那位信徒經營酒廠,是賣酒的,大師隨即決定不去,並且告訴這位弟子說:‘你要我去,你就不要賣酒,因為賣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淨的供養。’印光大師是我們的榜樣。

問:學佛的人可以經商嗎? 淨空法師: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

學佛的人不是不能經商,學佛的人經商的很多,《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經商的,你看看他們那些榜樣,

問:他們怎麼個經商法?

答:經商是手段,弘法是事業。商人經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裡行菩薩道,這是菩薩商人——他那個公司行號是他的道場,他的一些員工是他的同參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這些顧客是他弘法的對象,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些。 

所以道場不一定是寺廟,公司行號一樣是道場。出家人是和尚,那個公司裡頭董事長、老板也是和尚,沒有兩樣,那就叫大業——那個事業真大,利益一切眾生,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在這個行業裡面做一個典范。

經商,重視的是利潤,菩薩商人重不重視利潤?重視,但是分享利潤就不一樣。世間人這個利潤是自己獨享,縱然員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

菩薩商人,這個利潤不是跟自己員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眾生共享,跟社會共享,跟這個世界大眾來共享,這個了不起。 那我們要問,這個商人發不發財?這個商人一定發大財。

這財怎麼發的?布施多。諸位曉得,這個發財的原因是財布施。他能夠把財布施給他的員工,布施給社會,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個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因清淨,果報也清淨。果報清淨什麼?賺大錢。不傷腦筋,沒有那麼多繁雜的事情,清淨自在,這財源就來了,這才叫真正福報,叫清淨福報。

要苦苦地去想,怎麼樣去操心、去操勞,這個錢就賺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報。

真實的福報,賺錢賺得非常快樂,一點不操心,這就看你怎麼個種因法。佛菩薩教給我們,要種大因,得大的果報,這才是大事業。

在一切布施裡面,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又無過於究竟了義的佛法。

什麼叫究竟了義?眾生得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就叫究竟了義的佛法。

分銷代理賺傭金,零投資,不囤貨,玩微信,財源來,但是不要忘了多念佛,這才是智慧的人生,阿彌陀佛,賺錢但不被錢迷,花錢但不做錢奴。


做生意、錢財和學佛

提示:培養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生命內在的信仰與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是永遠可以從中得益的源泉。很多人都以為,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佔有越多越不自由。欲望是被激發出來的,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

企業行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經商要有兩個重要素質,一是形勢導向,不斷確定目標;二是以各種手段達到目標,那難免會傷害他人、巧取豪奪等。

一、如何用佛法指導我們不那麼罪惡地經營企業?

今天的社會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做好企業確實不易。我經常感慨,現在很多人因為做事把心做壞了。面對惡性競爭,企業不這樣做就面臨生存問題,這樣做又內心不安,確實處於兩難境地。

每個人的做事方式,是由價值觀決定的。過去,我們衡量一個行為成功與否,更多是從客觀結果來考核,考核投資獲得多少回報,比賽取得什麼成績。

除此而外,有項重要投資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參與。我們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參與,相應的,每件事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客觀結果,一是心行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以什麼心做事,最後會強化或成就某種心態。若以不良心態做事,就在強化負面心態,最後事情做成了,心卻做壞了,這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

很多人事業有成,卻感受不到人生快樂,這樣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要學會算帳。社會上精明的人雖然多,包括你們雜志的讀者很多是社會精英。但從佛法眼光來看,若不能看破輪回的虛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暫時當作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義,不管多麼聰明,其實都是傻瓜。因為你所追求的只是虛幻的泡沫,其意義甚至不足幾十年。

當你離開世界時,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於了生脫死更是一無用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事業成就越大,死時可能更痛苦,因為實在是捨不得,實在是放不下。

相反,流浪漢臨終時可能還自在些。所以,如果我們能從較高的角度審視人生價值,就能看清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就懂得怎麼去做了,抉擇時也就不會茫然,不會患得患失。

在傳統的儒家哲學中,往往將義和利對立起來,很少談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錢就是庸俗的代名詞。

二、從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錢?也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嗎?

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然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知足常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轉向功利社會,金錢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困擾著人們。在利益推動下,很多人為謀取財富而不擇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財富。

雖然擁有大量錢財,卻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嗔、痴三毒是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的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

我們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機時,總會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壓力而走向毀滅。由此可見,如果將積聚財富當作生活的唯一目標,一旦失去財富,就等於失去全部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太可悲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財富本身並無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用途和我們對待錢財的態度:為富不仁者用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佛教並沒有簡單地將金錢視為萬惡之源,事實上,它同樣可以成為造福大眾的淨財。

三、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對立?

有些人學佛後覺得世俗生活毫無意義,因此使社會上有人以為學佛是消極厭世的表現,是對人生責任的逃避,這是對修行的誤解。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們只把修行理解為念佛、拜佛和打坐、誦經,這是狹義的、形式上的修行。

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從思想上擺脫貪嗔痴煩惱,從行為上不造作惡業,進而以無常見、無我見了知一切有為事相皆如夢幻泡影,才是最好的修行。

我們知道現在不少企業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麼佛弟子該如何追求財富呢?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認識到這一點,就知道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然而,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收獲。

為什麼有些人事事如意?這不是上天格外恩賜,也不是命運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我想,無論經商還是做人,信譽都是極為關鍵的。用現在的話說,信譽就是品牌,就是無形的資產。

信譽從哪裡來?在激烈的商戰中,能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擁有良好信譽的企業。因此,追求財富和學佛是不矛盾的。

因為學佛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如法的行為准則,建立面對順逆境界而不為所動的良好心態,這對我們追求利益尤其是長遠利益,將有莫大幫助。

四、世間財富在流轉,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手中的財富永遠增值而不虧損?

一味享用財富,福報總有耗盡的一天。一味積蓄財富,也未必能屬於我們所有。

佛法認為,只有布施出去的錢財,才會真正屬於我們所有。現代人追求財富,總是停留在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以為擁有物質財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

其實,物質財富只能滿足人生的基本所需,是生命的低級需求。如果一個人只會追求物質財富,只能說明他的生命層次很低,一味停留於物質財富的追求,生命層次永遠無法得到提升。

如果說有什麼財富可以成為人生的固定資產,那麼只有功德法財才是當之無愧的。它無形,卻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換而失去價值。

因此,我們要培養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生命內在的信仰與智慧。對於人生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是永遠可以從中得益的源泉。

很多人都以為,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佔有越多越不自由。因為欲望是被逐漸激發出來的,佔有的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

所以我們必須對財富有正確認識,才能懂得如法求財,合理使用,才能從容地駕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成為財富的真正主人。

 

這幾種行業萬萬不能做,在佛法裡都屬於黑業、造孽的職業

 

藝人的果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