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佛者切記:三種不能誹謗 三種不能贊嘆 三種不贊不謗

益西彭措堪布

《雜譬喻經》上記載,以前有只甲魚遭遇枯旱,湖水幹涸,不能到達有食物的水池。這時有只大鶴來到旁邊,甲魚求它幫助,大鶴就把它銜住飛過都邑。甲魚一直不肯沉默,不斷地問:“這是什麼?”這樣大鶴就開口回答,剛一開口,甲魚就墜落地上,被人們屠食。我們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這個比喻一樣,隨意開口誹謗或贊嘆,容易成為墮落之因。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對境絕不能誹謗,什麼對境絕不能贊嘆,什麼對境應當不贊不謗,不加任何評論,然後按教言謹慎取舍。這些是因果上很重要的學處,如果取舍不對,單單以自己的語言就會造下毀壞自他的惡業。語言上的取舍是一個大問題,這些方面一定要學好,日常生活當中處處要謹慎。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彌天罪業。

首先講不能誹謗的地方:
一、不能誹謗有三種
不謗眾望所歸者,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己善知識。

不能誹謗的方面有三種,就是不能誹謗眾望所歸的有德之士,不能誹謗他人買賣的物品,不能誹謗慈悲自己的善知識。

1、不謗眾望所歸者
眾望所歸者,就是得到大眾信賴的人,包括古代聖賢,現代的高僧大德、世間賢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殊勝的功德田,如果自己誹謗,就會造下很嚴重的墮落惡趣的黑業,而且以誹謗的影響,會讓眾多本來有敬信的隨學者失去信心,斷掉善根,對他們的修行造成嚴重障礙。

2、不謗他人買賣物
《安士全書》中說:“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難,壞之甚易,于欲壞之時,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是故壞人之名聲,隱然損自己之品望,壞人之利者,隱然消自己之福緣。”(名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來源。求得名利很困難,但要破壞卻很容易。在要破人名利的時候,想想求者所付出的辛苦,還忍不忍心呢?所以破壞別人的名聲,暗中實際上是損壞自己的名聲,損害別人的利益,暗中實際是消毀自己的福因。)所以,于人于己,都不應該隨意誹謗別人買賣的物品。

經商的人,尤其要注意,因為經商和對手競爭,為了擊挎對方,往往會誹謗對手的商品,這樣會造下很多罪業,最後以等流果反過來會毀壞自己的名利。我們談論商品時,不能沒有根據隨意誹謗商家的商品,這樣也是以惡心壞人名利,心地不厚道,會折自己的福報。

3、不謗慈己善知識
善知識為我們傳授能獲得暫時和究竟安樂的正法,這是大慈悲的地方,對我們有大恩德。對于慈悲自己的善知識,何時都不能誹謗,否則將會斬斷解脫命根,墮入極苦地獄之中。《金剛手灌頂續》中說:“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當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金剛手菩薩問佛:如果有人誹謗阿闍黎,他們會感受何種異熟果?世尊告訴他:金剛手,你不要這樣問,天人世間都會恐怖,秘密主我還是對你簡略說一下,勇士應當諦聽,我說無間地獄等的極為痛苦之處,就是他的生處,而且在地獄中要安住無量劫,所以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誹謗自己的阿闍黎)。

二、不能贊嘆有三種
不贊眾夫所指者,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不能贊嘆的有三種人,就是不能贊嘆眾夫所指之人,不能贊嘆自大愚昧之人,不能贊嘆幼稚的兒童。

1、不贊眾夫所指者
眾夫所指者,就是觸犯眾怒之人。

為什麼不能贊嘆眾夫所指者呢?《薩迦格言》上說:“若人過越贊劣者,次後自己受毀謗,如向空中擲糞便,其落擲者之頂上。”如果過分贊嘆下劣者,次後自己會受到誹謗,就像往虛空拋擲糞便,最後糞便會落在自己頭頂上。因為大眾公認這是惡人,你反而贊嘆,完全和大眾心意相違,在人們的感覺當中,你也是惡人的同類,故會失壞自己的名譽。

2、不贊自大愚昧者
《薩迦格言》說:“恭敬之境即聖者,恭敬劣者即禍根,乳汁對人是甘露,若喂毒蛇則增毒。”恭敬的對境本來是聖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將成禍害的根源,比如乳汁雖然對人來說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會增加毒素。所以,我們說話也要為對方負責,如果對于自大愚昧的人作贊嘆,實際上就是害他,因為他本來自大、愚昧,以你的贊嘆只會增上他的煩惱、愚癡,讓他中毒。一般來說,贊嘆他人應當是善法,但不應機的贊嘆也是一種甜蜜毒藥,會讓對方中毒。

3、不贊幼稚之孩童
人的性情在青少年時期尚未決定,這時通過教育對于他日後的成長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後,性格已趨穩定,要想改正不良習性,就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時期,須要作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時候,心理的放縱和收斂完全是隨父母的喜怒而轉,所以對于聰明有才智的孩子,尤其要抑制他的驕慢自負,嚴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規矩當中,打好賢善人格的基礎。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愛子女,天天贊嘆,則只會助長他的驕慢放縱,一旦堅固成性,再想收斂就來不及了。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規論》當中這樣說:“五歲之前愛諸子,十歲之間如敵打,年至十六歲之後,愛護諸子如親友。”(在五歲以前要以慈愛的態度養育幼小的孩子;在五歲到十六歲之間,要象怨敵一樣折伏孩子的惡習,讓他進入善規當中;十六歲以後已經成人,愛護自子應當象對親友一樣)。

三、不贊不謗有三種
不贊不謗自親屬,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不贊不謗的方面有三種,就是對于自己的親屬不贊也不謗,對于陌生善知識不贊也不謗,對于一切人不贊也不謗。

1、不贊不謗自親屬
為什麼不能誹謗自己的親屬呢?《格言聯璧》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世間,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為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為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緣。母子血氣相關,兄弟情同手足,這是人間極為難得、極應珍視的情義,所以對待親屬,應當有親愛忠誠的善心,有安樂共同分享,有苦難共同承擔,即使有家醜也不應外揚,這樣才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如果對于自己的親屬攻擊誹謗,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樹,里面不和,互相攻擊誹謗,小的方面會折斷枝葉,大的方面會斷根而破亡。所以對于自己本應慈愛的親屬不能作任何誹謗。

為什麼贊嘆也不合適呢?因為外人聽你贊嘆,覺得只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且,我們一般對自己的親屬有很強的愛執,贊嘆親屬容易在某種功德方面過分誇大,這樣反而成為引生誹謗和譏笑的因。所以,一般也不能當眾贊嘆親屬。

2、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陌生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接觸過,一般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口贊嘆,容易產生功德方面增減的過失,誹謗更不應當。所以還是不作評論、安住在舍心當中比較合適。對于任何陌生人也是這樣,不能贊嘆也不能誹謗。

宋代真淨禪師一次推舉希廣禪師住持五峰,當時下面的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認為廣禪師粗疏、笨拙,沒有應世之才。等到廣禪師住持時,律己精嚴,臨眾寬裕,不久,寺中各種弛廢之事全都立起來了。僧人們爭相宣傳。真淨禪師聽了之後說:「學者怎麼能輕易誹謗或者讚歎人呢?」

通過這個公案,我們也能明白,補特伽羅的相續很難以了知,對人不能輕易就下定論。究竟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只有佛才有這種智慧力。比如,佛世時,舍利弗以智慧觀察一個老人,認為他沒有種過出家的善根,這個判斷就是有錯誤的,後來佛眼照見他八萬劫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所以連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能徹底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何況一般凡夫呢?一般人作評論,只是根據眼見和耳聞,但是這樣的根據有多大可信度?單憑這一點,就對人下定論很不合理。比如一個人本來沒有某種過失或者功德,但經過某人的渲染,加上下面一幫人的附和,妄語也會成為人們心中的「定論」。所以,對於陌生人,不能以傳言為根據隨意誹謗或讚歎,實際上,別人與你有何關係?為什麼那麼喜歡說長說短?喜歡講是非的人,就是喜歡多事、喜歡造業、喜歡破壞自他相續的人。我們要記住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對待陌生人,以不讚不謗為穩重。

以上三頌總的來說,就是教人要言語謹慎,不該誹謗的絕不能誹謗,不該讚歎的不能盲目讚歎,不該評論的也不能隨意評論。《盤山語錄》上說:「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閑工夫管他家屋裡事?」陳眉公說:「言語之道,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點檢。」


頂果欽哲法王開示:

持頌咒語和皈依可以清淨語的業障,聽瑞的人們啊,放棄所有庸俗的對話。

俗諺說:「嘴巴是一隻惡作劇的箱子,是所有禍端之源。」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從人們口中說出的只有饒舌、謊言、誹謗和嚴酷刺耳的話語。

人們對於惡毒的閒話似乎永不饜足,而且不斷推測發生戰爭及其他壞消息的可能性,這更激起了他們的負面情緒。

相反的,只要念誦一些祈願文、一些咒字或三寶的名號「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Namo Buddhaya,NamoDharmaya, Namo Sanghaya),就能挽救我們遠離巨大的痛苦,成就巨大的利益。

任何人聽到諸佛的名號,蓮師的名號或咒音,將能從三大恐懼中解脫:身為聲聞乘弟子的恐懼——害怕落入輪迴的下三道;身為大乘弟子的恐懼——擔憂陷入自我本位的動機與發心;以及身為金剛乘弟子的恐懼——擔心執著於現象的真實存在。

修持佛法的行者尤其不應該沉溺於漫無目的的饒舌。他們應該總是念誦祈願文,或大聲朗讀闡釋相對和究竟實相的深奧經典。


世間的四種修行人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為比丘們開示法要:「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世間上有四種鳥。有的鳥,聲音美妙,形體丑陋;有的鳥,外形出色,聲音難聽;有的鳥,聲音刺耳,形體也丑陋;有的鳥,形體好看,聲音也悅耳。」

「什麼樣的鳥音聲美妙,但是外形卻很丑陋呢?如同拘翅羅鳥,這種鳥聲音美妙,外形卻丑陋;什麼樣的鳥外表出色,音聲卻不堪入耳呢?如同鷙鳥,這樣的鳥外形出色,音聲卻不堪入耳;什麼樣的鳥不但音聲刺耳,連外形也丑惡難看呢?如同兔梟,這樣的鳥不但音聲刺耳,連外形也丑惡難看;什麼樣的鳥不僅音聲宛轉動聽,而且有著莊嚴的外表呢?如同孔雀,這樣的鳥不僅音聲宛轉動聽,而且有著莊嚴的外表。比丘們!世間上有這四種鳥,你們應當知道。」

「這世間上也有四種修行人跟鳥一樣,你們應當知道。是哪四種呢?或有比丘相貌端正,來往出入、著衣持缽、舉手投足之間,都能具足威儀,然而,卻無法誦讀佛法,對於初善、中善、竟善之理,不僅不能理解、依之實行,也沒有勤於諷誦研讀,這類修行人形好而聲不好。」

「什麼樣的修行人聲好而形丑呢?或有比丘出入往來、行住坐臥、著衣持缽時,雖不具備威儀,卻擅於演說佛法;他們精進於持戒,能溫習所聽聞的法,並且多所聞知各種法義,能夠通達初善、中善、竟善的義理,具足修持清淨梵行,同時善於受持、諷誦諸法,此種修行人,聲好而形丑。」

「哪一種修行人聲丑,形也丑呢?有一種比丘,違犯禁戒、不思精進、不多聞佛法,即便聞法也很快忘失;雖然知道應該具足清淨梵行,卻不肯依法修行,這種修行人聲丑,形也丑。」

「哪一種修行人聲好,形也好呢?或有比丘威儀端正,出入往來、著衣持缽之時,不會左顧右盼;他們精進修行善法、具足戒行,對於微小的過錯尚且心懷恐懼,更何況是大過失呢?同時廣學多聞、憶持不忘,對於經典所說的初善、中善、竟善,諸所有法,能依之修行,也勤於諷誦研讀,這類修行人聲好、形亦好。」

「諸位比丘!你們應當知道這世間有此四種修行人。所以,比丘們!應當向聲好、形也好的修行人學習,以他們為榜樣,要如此去用功!」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之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七(四諦品第二十五)》

省思:

昔日,馬勝比丘以其端正的威儀,啟發了舍利弗的善根,間接地度化了目犍連。可知佛法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行門,不僅是修行的落實,更是無言的教化。「像佛形儀,具佛戒律,得佛受用。」這是說修行人當以佛的威儀為榜樣,當以持守佛制的戒律為要務,當以體證佛的心法為受用。以「佛心為己心、佛言為己言、佛行為己行」,端正三業,嚴淨身心,進一步發願,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廣傳於世,引領有情眾生一同走向離苦得樂的清淨、解脫大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