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應有的認識

雲老禪師於一九九期佛印月刊中介紹「舍利」說:

「舍利、設利羅,意謂身骨或靈骨。

金光明經捨身品云:

「舍利,乃無量戒定慧香之所薰馥。」

舍利,佛陀所遺有兩種:

1.生身舍利-如來應身滅度,經闍維(焚燒),所獲舍利有三種色:骨、色白;肉、色赤;髮、色黑;體性堅固,椎擊不碎;但菩薩及羅漢所有,色澤相同,堅固不及。

經中說:

佛陀舍利,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若人能起塔供養,即得無量福報。

2.法身舍利-經典是佛陀的法身舍利,闡述中道實相之理;不遷不變,無生無滅,恆古今存,彌天蓋載;若人能至心如法受持,當得見如來法身。

經中說:

「經典所在之處,皆應起塔供養,可以不須復安舍利,因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

其中生身舍利有兩種,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便是碎身舍利,佛母般泥洹經中說:「我般泥洹後,二百歲時,阿育王從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萬四千佛圖(浮屠,塔也)。」

碎身舍利中尚有一種名為「舍利子」者,是取荼毗後所得骨子,形狀橢圓無棱無角,像舍利鳥眼而命名,佛陀的舍利子,色澤晶瑩,或白或透明或五彩或如貓眼,隨人所見而異。佛陀的舍利也隨觀者而異,如浙江寧波縣阿育王寺的佛頂骨舍利,觀者便所見各異。

若論道業之成就,荼毗所得可証明的應是「舍利子」而非舍利,「佛陀舍利」非同一般所說之舍利,因為經中所談有關舍利的讚歎都是指「佛陀的舍利」而言。舍利只是身骨、靈骨,以舍利說明一個人的道業成就非常有限,縱使荼毗(火化)有舍利子,也僅供勘驗,証明有道,至於遺骨本來就是「舍利」,能說明什麼呢?又何足展示於人,又豈是道人本有的意願?!

全身舍利是真身不壞者,通常都是大菩薩視時代需要而化身處世的,像慈航法師、清嚴法師先後之示滅、坐缸、肉身不壞而顯現的金剛不壞身,他們生前一個顯現是聲聞比丘(外現聲聞相,內密菩薩行),一個顯示的是病苦身,但都先後以身証道,令疑者起信,為正信弟子啟示了正勤精進之功,有修就有証,鞏固了教法,他們是為教而捨報,展現的是化渡有緣的饒益功德。  

經中既言:

「佛陀舍利,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若人能起塔供養,即得無量福報。」

基於此,當知有緣供養佛之舍利,自為無上福田;卻不可無緣而強求之,乃至執著於舍利而產生膜拜以求之行為,學佛應提倡正信,是為學得智慧而求覺悟。

金剛經中說:

「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學佛要維護正信之理念,才能使正法永恆住世。

學佛人更要明瞭什麼是法身舍利。

經中既然說:

「經典所在之處,皆應起塔供養,可以不須復安舍利,因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

所以雲老禪師對法身舍利之解釋是:

「經典是佛陀的法身舍利,闡述中道實相之理;不遷不變,無生無滅,恆古今存,彌天蓋範,若人能至心如法受持,當得見如來法身。」

學佛不是增加無明和愚行,學佛是為了得到智慧和覺悟;綜上所說,學佛人當知對生身舍利與法身舍利應如何認知和應對的態度了。

所謂執象以求,咫尺千里,「相」所代表的實在有限,而佛法除了「相」,還要兼及「體、用、相、境」,必須四者俱全,才能圓滿無缺失。「舍利」只是「相」而已,於「體」於「境」如何?為什麼「佛陀舍利,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若人能起塔供養,即得無量福報」?可是令人動輒流行展示舍利,於「用」又如何?捫心自問,為的是那椿?更有人喜歡標榜神通,自己想一手遮天,明眼人卻是一見便知,可憐的是受愚迷信的眾生而已。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今生不見,來世不免。試看佛陀住世時,有弟子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由於在白衣面前玩弄神通迷惑眾生而遭佛罰永住於世不得入滅之教訓,告訴了我們什麼?凡佛之真弟子,豈可玩忽?又豈可愚弄眾生呢?

什麼是佛?佛者覺也!

什麼是佛之教?以戒為師,依教如法奉行也!

什麼是佛心真慈悲?以眾生為父母,而思救拔以出三界苦海,六道輪迴也!


對於中國佛教界所尊敬的「舍利子」,應有怎樣的正確認識?

印順導師

佛教界重視舍利子,非常的尊敬他。但起初,只是舍利,後來才著重到舍利子。舍利是印度語,或譯作室利羅、設利羅;譯義為「骨身」,「體」,「遺身」,即死後身體的總稱。我國對於祖先的遺體,都安葬全屍於墳墓,墳墓便成為我們民族宗教的尊敬對象。但印度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屬的,石質的,陶質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稍高出地面,即稱為塔,塔是高顯的意思,這等於我國的墳了。藏舍利的容器,無論是金屬的,石質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裡,也就稱為塔。這種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國寶塔的來源。印度重火葬,塔裡供奉舍利,舍利與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也就成為尊敬的對象了!

依於尊敬遺體──全屍或骨灰的道理,就是生前剃下的髮,剪下的爪,還有牙齒,都是遺體──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髮舍利、爪舍利、牙舍利,及髮塔、爪塔、牙塔等。

遺體何以被尊敬?一般人對父母眷屬的遺體,由於生前的有恩有愛,所以或安葬全屍,或收拾骨灰──舍利,敬藏在塔裡。特別是對於父母、祖父母等,表示著愛敬「追遠」的孝德。這點,中國與印度,都是一樣的。如對社會而有功有德,他的墳墓,在中國會受到一般人的尊敬。佛教中,教主釋迦牟尼佛,與弟子 ──菩薩或羅漢,以及後世的高僧大德,火化後的舍利,受到佛教徒普遍的尊敬供奉。幾年前,印度的散琪古塔,發現了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舍利,受到印度政府的尊敬。其後作為最珍貴的禮物,奉贈錫蘭的佛教界去供奉。

又如抗戰期間,日人在南京發現了玄奘三藏的舍利,曾分散在南京、北平、日本,建塔供奉。前年又由日僧奉還奘公遺骨的一分來臺灣,也曾引起朝野尊敬,並決定在日月潭建塔供奉。佛及弟子的舍利受到尊敬供養,是由於佛及弟子,曾依此遺體,引發智慧慈悲等功德,開示人生的真義,化導無量數人,去惡向善,進向於至善的境地。所以《金光明經》說:「舍利是戒定慧功德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般若經》也說:「佛身及設利羅(即舍利),皆由如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功德所熏修故,乃為一切世間天人,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佛及弟子的舍利,受到佛弟子的尊敬供奉,不但有著敬愛追慕的孝思(如一般人的尊敬父祖遺體);由於佛及弟子的甚深功德,所以供奉舍利,能使人引發信心、向上心,能激發人類的善念,鼓舞人類向真理的追求。

一直到現在,緬、泰等佛教國,還只是尊敬供奉舍利,而我國卻特重舍利子。據傳載:釋迦佛火化後的舍利,是堅固不壞,猶如金剛的微粒。我國的高僧大德,火化後,也常在骨灰中發見堅固的微粒(但據傳:佛舍利是永久不壞,而一般的舍利子,久後還是要壞的)。因此我國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尊敬,稱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這確是容易珍藏,適宜於信徒經久供奉的。

何以火化後會有此舍利子?我國流傳的信念是:如人久離淫欲,精髓充滿,就會有堅固的舍利子。據我所見而論,這不外血肉精髓骨脂等,經火化的融冶而凝成。這在我國僧眾間,原是平常而並不太希奇的。民國卅六年春,太虛大師在上海圓寂,我初次見到了舍利子。那年秋天,途經蘇州,特地去木瀆靈岩山,瞻禮印光大師的舍利子。這次,又見到章嘉大師的舍利子。論數目,章嘉大師要多些;但晶瑩文采的舍利子,虛、印二老要多一些。幾年前,臺灣后里毘盧寺的妙塵優婆夷,汐止靜修院的達心比丘尼,都曾發見有舍利子。去年,曼谷振東法師,生前是平常的應赴僧,但火化後卻發現舍利子甚多。去年底,家師在星加坡去世,據廣洽法師等函告,得舍利子甚多。我的師弟還郵寄數顆給我,現供奉於小銀塔中。舍利子,原是平常而並不太希奇的。而太虛、印光、章嘉大師等舍利子,值得我們尊敬,建塔供奉,那是由於他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自利利人的德業。他們的舍利子,是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所以是「甚難可得,無上福田」!

《中央日報》,曾載有有關章嘉大師舍利子的報導──「佛身三寶」。記者先生對佛教,是相當隔膜的(如稱李子寬為法師)。對舍利子的報導,辭句間不免有語病,這才引起讀者的疑問。有些疑問,依上文的解說,可以不需要再解答了,但也有還需要解答的。人的身體或遺體──舍利,唯有自己,才有權交給醫院或化驗室,去解剖或化驗。章嘉大師的舍利子,為內蒙民眾及一般信徒的信仰對象,誰也無此主權,拿來贈給科學界去研究實驗。所以有人提議,佛教會「基於愛國心」,捐贈科學界去作實驗,顯然是誤解愛國,也濫用愛國的大帽子了。章嘉大師的舍利子,現供奉於臺北市青田街章嘉大師生前的辦事處,讓一切人瞻禮,所以如有研究興趣的,不妨去看看,不一定要在博物館中(有人建議捐給博物館)。

至於問起:「對我們社會之發展,科學之進步,有何幫助」?我可以舉一事例來答復:國父孫中山先生,死後遺體,經過防腐手術,安藏玻璃棺中,奉安在南京的中山陵,費用是相當大的。試問:就中山先生遺體自身來說,對我們社會之發展,科學之進步,有何幫助?中山先生的遺體,與你我死後的遺體,有多大差別?由於中山先生生前對國對民的德業,才能受人尊敬。瞻禮中山陵園,能為中山先生的德業所感召,為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偉大理想而努力!同樣的,舍利子的受到尊敬,實由於生前的德業;而舍利子在信徒的心目中,充滿著鼓舞向上的巨大力量。

舍利子的受到尊敬,還有另一因素,即舍利子每有奇突的現象。當然,並非每一人的舍利,都有難思的奇跡。現在姑說兩點:一、舍利子是可以至誠感得的,佛教史載:吳孫權時,康僧會與弟子們,虔誠祈求,竟然於空瓶中發見舍利子。西晉慧達(俗名劉薩何)在鄮縣祈求,舍利與塔從地湧出來。有名的寧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發見到現在,已一千七百年了。也許覺得這過於古老吧!那麼,民國二十(?)年,朱慶瀾將軍去西安,經人陪了去遊興教寺──玄奘法師的塔院。朱公虔誠禮敬,塔上忽落下半塊磚,檢起來看,有兩顆舍利子附在磚上。這才發起修復奘公塔,同時也修了奘公弟子 ──窺基、圓測的二塔(都在興教寺)。二、舍利子是可以生長的:明初,西藏宗喀巴大師──黃教的創立者,晚年落下了一顆牙齒,交與大弟子保藏。後來問起,弟子是作為舍利而恭敬供養著。拿回來看,牙根上長滿了舍利子。當時,取下舍利子,分給弟子們供養。而此牙齒,在恭敬供養中,經常生長微粒的舍利子,一直到現在。也許覺得太遙遠吧!那麼,近在臺北,前司法院長居正,生前供奉舍利子五顆。死後,移供中正路的善導寺。去年,發見舍利子已增為十顆。今年春,分了五顆,供養在新竹青草湖的福藏塔。善導寺的五顆舍利子,不知現在有否增多!

也許有人會建議,像這樣的舍利子,送科學家去「實驗研究」,做一下「正確的分析」。其實不需要分析化驗,我就可以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並無靈奇成分;然而舍利子並不因此而失去光輝。這如人類一樣,不論那一位,活生生的送到科學家的實驗室裡,經一番正確的分析化驗,報告是:並無良善,也沒有罪惡;沒有忠貞,也無所謂邪逆。在科學家的化驗分析裡,這是毫無根據的。人,只是多少水分,多少鐵質……;這些少的物質,時值美金╳元╳角。然而人類真的沒有善惡,沒有忠邪的分別嗎?真的只值美金╳元╳角嗎?

近代由於偏重物質的科學發達,造成了人類意識上的嚴重毒害,普遍的變為庸俗的、功利的、唯物的人生觀,引導這個世界的社會,看來是進步,而其實是進步到毀滅的邊緣。不知物質有物質的世界,意識有意識的內容,道德有道德的領域,宗教有宗教的境地。處理物質的那一套分析實驗,是不能通用於一切的。舍利子,儘管有不可思議的現象,到底是不常有的。而我們所以尊敬佛的舍利,佛弟子的舍利,如尊敬近代大師──印光、太虛、章嘉等舍利子,主要的理由,還是由於大師們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自利利人,弘教護國的德業!(《佛法是救世之光》p.329 - p.336)

佛法釋疑篇  佛法是救世之光


舍利是甚麼?

舍利,梵語"Sarira",譯作"舍利羅"、"室利羅",簡稱舍利,意為骨身、靈骨,或堅固子。原指火化後的遺骨,是人體火葬後所遺存下來的結晶物體。

佛陀之遺骨,稱為佛骨、佛舍利;而佛舍利一般是指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包括佛頂骨、指骨、佛牙、指爪、頭髮和成珠狀堅固的結晶物體。

其後僧舍利是指佛陀的弟子,以及後世的大修行者因精修三無漏學、六度萬行等而死後焚燒所遺留下來之骨頭或結晶狀物質,故不但如來有舍利,就是依教修行的如來弟子也有。

因之又有「佛舍利」和「僧舍利」的之分。

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流行土葬與火葬兩種方法,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舍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舍利」。

【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等亦載有關佛陀時期,

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連結 "完整" 之身體即稱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為「全身舍利」之對稱。

另有說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

 

關於全身、碎身舍利之說,起源於【浴佛功德經】,將舍利分為二:
(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即釋迦佛之遺骨。
(二)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釋迦佛說法49年所遺留下來之教法、戒律、一切大小乘之經卷。
如《智度論》說:「經卷(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法身舍利。」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化生生不息,永不寂滅。

而據《法苑珠林》卷四十則分舍利為三:

(一) 骨舍利,其色白。(白舍利)
(二) 髮舍利,其色黑。(黑舍利)
(三) 肉舍利,其色赤。(赤/紅舍利)

一般所說之舍利是骨片,故其形狀、大小不一,質地堅硬而細緻;中國則多以豆粒狀者稱為舍利。

舍利的形態有珠形、花形、塊形、牙齒形等,顏色則有黑、白、紅、銀、藍等,故稱為"五色舍利"。

舍利的顏色有時會改變,數量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增加,又或有時會變少,甚至放光消失。

但據說祇有佛身舍利才有五色光澤和金色。

兩種舍利之例子:「全身舍利」如 "多寶佛" 舍利,「碎身舍利」如 "釋迦牟尼佛" 舍利。

釋迦如來於涅槃之際,碎其全身,留下成萬千生身舍利,使人天永獲供養福德。

據傳佛之遺骨共三分,各分三處存放:

(一)諸天(帝釋天得受佛之牙舍利,歸返天上供養,但捷疾鬼曾奪走一枚。)
(二)龍王
(三)人間(由八國共分)

常人遺體焚化後,祇剩骨灰一堆,不會出現結晶物體。對中國人來說,舍利是由人之精、氣、神所煉成的 "丹" 。

而對佛門來說,舍利卻是有德行高僧的表徵。

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載,即使供養小如芥子之舍利,功德亦無量無邊。

故對我們佛教徒來說,供養、禮拜佛舍利是極之難逢難遇的,如同供養禮拜佛陀真身一樣,相信舍利所在,即如來法身所在。

蓋禮拜遺身舍利之趣旨,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陀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

除此之外,亦有禮拜阿難、目犍連、舍利弗等之舍利的記載。

 

註:

1.多寶佛之舍利屬全身舍利,釋迦佛之舍利屬碎身舍利。(節自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法華會座,跡門三周說法已後,涌出於靈山空中之多寶塔中二佛也。初寶塔涌出在空中,依大眾之請釋迦佛開其塔門,多寶佛全身舍利結跏趺座,結法界定印,其時多寶佛在寶塔中分半座使釋迦佛坐,謂之二佛並座。多寶表法佛及定,釋迦表報佛及慧,並座表法報不二,定慧一如也。 

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既終跡門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寶如來全身舍利(佛體之化石)之一寶塔出現於空中,塔中發聲讚歎釋迦,證明法華,【法華經】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 釋迦牟尼世尊! 如汝說者,皆是真實。……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2.和舍利相關的有:塔 (stupa,直譯為窣堵波),是為了安置佛舍利而建造的,習稱「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佛舍利之法會,則稱為「舍利會」或「舍利供養會」。

3.舍利有"救命仙丹"的說法,則出自佛教徒有為臨終家人舌下安放舍利的做法,因為一般人生平難免造壞事,造多了臨終時難免有冤親債主來擾亂,使亡人墮入三惡道(畜生、鬼、地獄),因此靠著舍利之福,解除亡人與冤親的瓜葛。不過,舌下安放的舍利都是「僧舍利」,不會是釋迦佛的碎身舍利之一。再者,舍利平常是絕不內服的,而是安置在清潔明淨的寺院舍宅高處,供人瞻仰禮敬。

4.舍利與大寶法王「黑寶丸」製造材料的資料:
黑寶丸是在烤大麥的麵粉中,加上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淺巴、第七世大寶法王及一些印度、西藏大修行者的舍利,再混合一種叫做「阿魯」的藥草,和白教祖師密勒日巴尊者為他師父馬爾巴上師建造房子時所用的斧頭,一起在水中熬煮而成的。造丸時,必須用第八世大寶法王的法衣覆蓋大缽,過了一夜後,黑寶丸便造成。

藏傳佛教的白教信徒都希望擁有這種黑寶丸(或稱黑藥丸)。他們有時把寶丸放在開過光的佛像內、或作鎮宅安寺、又或放在小舍利盒內掛在胸前保平安;在遇到嚴重的生理或心理危機時,白教信徒常藉吞服黑寶丸來渡過難關。

5.

2003年6月為慶祝聯合國宣佈佛陀誕生日為全球「衞塞節」已屆滿三年,便集合了泰國、緬甸、斯里蘭卡供奉的佛陀舍利巡迴世界展出;每到一個國家,祇在一個城市展覽。在多個佛教團體的協助與支持下,於 6月18日首次抵達南美巴西聖保羅,展出五天,供信眾瞻禮。展出期間,每天前往瞻仰的人潮不斷,虔誠佛教徒更把握這難得的機會,紛紛前往禮拜。

駐錫在義大利的藏傳甘切仁波切是負責護送這次佛舍利的,他表示下一站將會是智利展出。


【舍利之淺探 】

◎若愚

一、前言

出家後從不曾想過舍利的問題,直至八十五年恩師的往生、及今年性願老法師的往生,火化後舍利的有無,是徒眾們所關心期盼的,視舍利為修行成就的果實,於是佛教界中,只要一有長老大德法師往生,總是成為僧俗二眾所重視,與彼此間傳聞的一個共同話題,由於是末學耳聞、乃至親眼目睹此一情景,感慨之餘,也終於驚覺到此一問題呈顯與凸出。

今日的佛弟子視舍利,為往生後的一種瑞相的呈顯,常以舍利的有無,用以論斷修行者一生修行的成果,視火化後得舍利,為修行之成就與殊勝。有人言:舍利的得到,是因生前修行定慧而成的結果。令末學為之納悶不已,如果舍利是代表修行者的成就,難道沒有舍利,就真的可以用來肯定生前沒有修行、沒有定慧嗎?我認為此說是不合理則的,為解開內心的疑問,期盼能釐清此一觀念,故以此作為問題的探討。

二、舍利的定義

舍利:梵語 sarira 。巴利語 sarira 。音譯為:設利羅、室利羅、實利。意譯:在《玄應音義》譯義為身骨;《慧苑音義》譯為身;《慧琳音義》 1 譯為體。舍利實為人類死後的一種通稱。又《資持記》(釋相篇):「舍利、梵語訛略,具云室利羅,此翻為身,即人之遺身、或碎身、或全身、髮、爪、灰,通號舍利」 2 。即是人之身體功能,到了沒有生機時,即稱之為舍利。經及律典中指出有四種人,是值得尊敬建塔供養禮拜的,為:如來、聖弟子、辟支佛、轉輪王等四種。為區分此間之不同,故稱之舍利為佛舍利、或如來舍利。

如《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云:「各自還家共持香華及眾伎樂,詣雙樹間,供養舍利竟一日已,以佛舍利置於宝上,使末羅童子舉宝四角,擎持幡蓋燒香散花、伎樂供養,入東城遍諸里巷,使國人民皆得供養。然後出西城門,詣高顯處而闍維之」 3 。

又《四分律》卷五十四云:「爾時世尊,在拘尸那城婆羅林間般涅槃,諸未羅子洗佛舍利巳,以淨劫貝裹。復持五百張疊次而纏之,作鐵棺盛滿香油,安舍利置中,以蓋覆上,復作木槨安鐵棺著中,下積眾香薪」;「大迦葉告諸比丘言:且起疾捉衣敭、時往及世尊舍利未燒當得見。諸比丘聞迦葉言、即疾疾執持衣敭,於是大迦葉與五百人俱,往拘尸那城已」 4 。

此《遊行經》、及《四分律》之舍利是沒有闍維(荼毘)以前的遺體。

《遊行經》:「收撿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繪,使諸行人皆得見塔」;「波羅末羅民眾聞佛於雙樹滅度,皆自念言:我今宜往求舍利,自於本土起塔供養」;「從遠來求請骨分,欲還本土起塔供養」 5 。

此中所講之舍利,係指佛陀遺體經過茶毘後的遺骨。足見印度當時舍利的界定,是火化前、火化以後的遺體,都可稱之為舍利。而尊貴聖潔的佛陀滅度後,所遺留下來的爪、髮、牙齒等,均被視為身體之遺物,因而也就被統稱之為舍利,受到信眾的尊敬與供養。然佛教傳入中國,舍利經過多少古代的傳說紛紜,至今日舍利已成為:極其堅、而椎擊不破的事實。由此後代的佛弟子其所認知的舍利,係指遺體經過火化以後,在灰聚中所發現之質地堅硬、晶瑩細緻般的碎粒,稱之為舍利子,此為後世對舍利之範疇界定。其對舍利的認定狹礙,僅止於屍體經過火化後,偶然發現之粒狀骨,而遺骨碎片中若有挾雜其它顏色,如翠玉色、白色、透明色等等,則稱之為舍利花。由此不難發現、舍利已經過種種文化思想的演變,此中早已參雜著對於舍利的神異性,而與印度原有的舍利定義相去甚遠,早已失去它原有的定義。

三、舍利的種類

在《長阿經》卷四(遊行經);及《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 6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提婆達多品)等經卷中有全身舍利與碎舍利二種說法。

《浴佛功德經》則分舍利為二,即身骨舍利與法頌舍利 7 。而《法苑珠林》卷四十、則將佛陀舍利分為三種,即:「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髮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色也」 8 。

諸經典中對於舍利有如上之種種說法,在此末學將之大抵歸納為兩類:

一、生身舍利、又名為身骨舍利,即屬於身體之遺留物,而此中又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分。全身舍利,係指火化之前,或指埋葬的全身,或將遺骨全部納於一塔,皆可名為全身舍利。而碎身舍利,則指火葬後的遺骨,或將遺骨分置多處,稱之為碎身舍利,或名為分身舍利。

二、法頌舍利,又名法身舍利。係指佛所說之教法,如《造塔功德經》中云「於彼塔內藏掩如來所有舍利、髮、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來所有法藏十二部經。下至一四偈」;「爾時世尊說是偈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善男子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 9 。佛之所以成佛,是由其體悟正法而得成就,最後証人無餘涅槃,而一生說法度世,遺留於世間的佛法,即稱之為法身舍利,如《佛遺教經》云:「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為留存世間的佛法而造塔,以緣起法頌藏於塔內,稱之為法舍利窣堵波。而將藏於塔內的法,稱為法頌舍利。這是從對佛陀靈骨的崇拜,而到尊敬佛陀的教法的提昇,且又受到當時造塔風潮而來,這種由對佛陀身骨舍利的恭敬供養,演變到對佛陀教法的起塔供養,這應是從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時代,由於大量的建塔,在無舍利可供養在塔內的情況下,而由當時大眾部中之學問僧所發展出來的。

四、供養舍利的功德

釋迦牟尼,對拘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於涅槃,諸弟子為佛舉行了隆重的轉輪葬法,佛的遺體經過荼毘之後所得之舍利,分為八分,分別由波婆國、拘尸國、遮羅頗國、羅摩伽國、毘留提國、迦維(毘)羅衛國、毘舍離國、摩竭陀國等八個國家所取得,各自請回本國起塔供養。佛滅後當時起塔供養舍利的情況,如《遊行經》云:「當於爾時,如來舍利起於八塔、第九瓶塔(裝過佛舍利的寶瓶)、第十炭塔(撿拾舍利後,所遺留下來的灰燼)、第十一生時髮塔」 10 。而對舍利之起塔供養等的功德,收集諸經典中之記載功德如下:

《遊行經》云:「收拾舍利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繪。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生天上」 11 。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遺教品):「若佛滅後,若復有人深心供養如來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恒河沙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許、皆以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佛現在,若有人深心供養如來,如是之人所得福德皆悉無異,其福無量不可稱計」;「能令眾生得大功德、離三有苦乃至涅槃樂」 12 。

《放光般若經》卷七:「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舍利恭敬承事者,得天上世間之福,得生剎利梵志長者大姓家,得一四天王,得第六天上功德之福、值此福已,因諸善本必度眾生」 13 。

《大悲經》、(舍利品)卷七:「我滅度後,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在家若出家,乃至供養我之舍利如芥子等,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我說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涅槃果涅槃際」 14 。

佛滅度後,起塔供養舍利的地點,都取「四衢道」 15 、「四衢道中」 16 、「高顯處」 17 ,由此可得知當時起塔的目地與用意,主要是為了使國人,於如來滅度後,皆能擁有瞻仰佛舍利,思慕於如來法王教化的機會,以啟發世人的信心,直至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佛教進入部派時期,受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將佛教提昇為國教,取八王舍利塔內之舍利,分送各地大量的造塔供養的影響,造塔亦成為各部派間共通的舉動,故當時建塔供養便因此成為一時之風尚。然供養舍利的功德,在部派間卻有著種種的主張,但對舍利供養功德,也因建塔的舉動,而逐漸達到普遍性的受重視,因此供養舍利的目的,亦因之由起初對佛陀聖德教化的崇敬與懷念,轉變為以功德為目地,以為己取得功德的一種方式。直至今日之佛教,仍有不少人仍以功德為主要,而於求取功德之外,更讓有著求感應的心態,因此使純為修行的佛教,變成了具有著神異性的信仰形之宗教,而失去佛教原有的精神與特色。

五、結語

釋迦牟尼入滅後,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時間,今日佛弟子對於佛陀的印象,僅能從經典中,或從長輩們的口中去找尋,由經過多少的口口相傳,直至今日佛陀舍利也已被定義為:精瀅細緻,堅固而擊椎不破,被賦於更多的神秘,而今從經典資料的找尋與整理後,始知舍利在印度當時是遺骨的一種通稱,即佛舍利是佛陀遺骨的意思,與今日所認識之舍利相差甚遠,即是如此不免為佛陀舍利受到建塔供養而提出質疑,後末學經幾番的思索,而從經典找到此中之答案,今將之分為兩點,以作為問題的一個回應:

一、佛修行悟道成就,而又慈愍眾生,如此以佛的修行力成就,就足以使人尊敬供養。又其一生為悲愍眾生的苦痛,而廣為眾生應機說法的胸懷,則更令人崇敬、懷念與起塔供養,又從四種人值得為之建塔供養的資格來看,便不難發現其受人建塔供養的原因,經云四種人如下:

「一者:謂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慈愍眾生,堪為世間作無上福田,應起塔供養。

二者:辟支佛,悟法因緣入深法性,已脫諸有一切過患,能為人天而作福田,以是因緣起塔供養,所得福德次於如來。

三者:阿羅漢,於三界中生分已盡,不受後有,梵行已立,能為世間作福田,是故應當起塔供養,所得福德次於辟支佛,亦令眾生皆得解脫。

四者:轉輪聖王,雖未解脫三界煩惱,福德力故治四天下,而以十善心化育群生,是諸眾生之所尊敬,以是四眾起塔供養,所得福德亦復無量」 18 。

二、佛用此身修行而成就,故佛滅度後遺體受到崇敬供養。如諸經云:

《般若經》:「佛般泥洹後舍利得供養,皆般若波羅蜜力、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法相法位法性、實際不可思議性一切種智,是諸功德力」;「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種智,大慈大悲,斷一切結使及習,常捨、行不錯謬法等,諸佛功德住處,以是故舍利得供養」 19 。

《大智度論》:「是佛身一切種智所依處,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是故我涅槃後,舍利當供養」 20 。

是知佛舍利之所以受後人崇敬供養,主要為懷念其聖德及法益的教化而來的。故身為佛弟子者,以佛為學習的對象,依循著他所遺留下來的教法,而力求息滅煩惱,超脫三界生死,當以續佛慧命為己任,不應安於盲目的崇拜及追求功德與感應,而忽略到法的修習與實踐。是知佛法的追求與學習,才是佛弟子的本位所在,唯有法的追求與實踐,才能幫助我們,去除輪迴三界的生死煩惱,得到究竟解脫的真實效益。

注釋:

1、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 311.

2 、大正藏第四十冊,頁 398.b

3 、大正藏第一冊,頁 27.a

4 、大正藏二十二冊,頁 966.a

5 、大正藏第一冊,頁 28.b

6 、大正藏第十六冊,頁 1032.

7 、大正藏第十六冊 .

8 、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 7.

9 、大正藏十六冊 .

10 、大正藏第一冊,頁 30.a

11 、大正藏第一冊,頁 29.

12 、大正藏第十二冊,頁 902.a

13 、大正藏第八冊,頁 52.a

14 、大正藏第十二冊,頁 956.a

15 、大正藏第第一冊,頁 28

16 、大正藏第第一冊,頁 190

17 、大正藏二十二冊,頁 498

18 、大正藏第一冊,頁 902.c

19 、大正藏第八冊,頁 290

20 、大正藏二十五冊,頁 4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