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不抱怨、不失望,一切向前看,越過腳下路。
想起達摩大師的一段話:
「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淨界法師:為何身體不適時,第六意識也不舒服?
我們一個人,就是生老病死,慢慢慢慢老了以後你這個根就會慢慢慢慢衰敗,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聽不清楚了,乃至於鼻子也聞不到味道了,吃東西這個舌也吃不到什麼味道了,這個諸根慢慢慢慢的衰老。所以你這個前五識的功能會隨著你的年齡,慢慢慢慢地那個了別性的功能慢慢慢慢地就會退失掉。
但是從唯識的角度來說,第六意識不應該隨著你的年齡而有影響,因為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識,它是個心法,心法是不老病死的。但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他年紀大的時候他第六意識也沒精神,而他沒有精神不像前五識。前五識的了別,年紀大的了別功能退失是因為它的根衰敗,因為它所依的根是個色法。
所以,這個色法一老病以後,這個識的了別就受影響。在家人它的第六意識,年紀大了以後變成痴呆、暗鈍,主要是因為心光外洩,耗神太厲害。我們一個人經常追求世間的欲樂,追求名聞利養,都沒有修止修觀來養神,就把精神耗損掉了,到年紀大了第六意識就不行了。
我看到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住在基隆,他的色身因為過去的罪業,已經敗壞到非常嚴重,他幾乎是不能坐,連坐都不能坐,不要說走路了,他躺在床上。但是你一跟他接觸的時候,你看他的眼神,那個第六意識明瞭性非常的明利,但是他的色身是敗壞得非常嚴重了。這表示什麼呢?
修行人這個第六意識,他不會受你的色身的影響,因為你這個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一個心法。從理論上來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四大敗壞,你的第六意識應該可以保持正念的,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你第六意識跟你的眼耳鼻舌身——跟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完全沒關係的,它是可以當獨頭意識,它可以獨立活動的。那你說我為什麼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第六意識也不舒服?那是因為執著。
你說你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你的前五識會有障礙,這個是事實,因為你說我眼睛痛,眼睛不能看東西,這個不能怪你。你說我耳朵痛不能聽聲音,這個也不能怪你,因為前五識它事實上是依止淨色根。根明淨故識明淨,你的根不明淨,你的識的了別就受影響。這個不要說凡夫,聖人也是這樣子,這個是很正常的一種作用。
但是你的身體有障礙,你第六意識也提不起來,這個就是你自己的內心的執著,你執著你的色身是我或者是我所。從理論上來說第六意識不應該受眼耳鼻舌身的影響,不應該,它跟它是完全沒關係的,因為它的根是第七意識,所以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注意。
第六意識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如果是有漏位,是我執法執,第六意識也容易會有這樣的思想,就是我去造善業,我去佈施,我去持戒。就是這個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它就會影響到第六意識的造業的情況。
那麼第七識跟第八識的根是誰呢?它們兩個剛好互相為根,第七識以第八識為根,第八識以第七識為根。他們兩個都是心法,互為根,你做我的根,我做你的根,是這樣子的。
阿旺上師:一個人全身是病,不代表他業障重
每個人有財富的福報,也有窮的業障。每個人有長壽的福報,也有短命的業障。出什麼果報,主要看這個「緣」。
大家要知道:一個人全身是病,不代表他業障重,可能是他的業障遇到了緣。我們的業障還沒有遇到「緣」,這個時候就要好好念經懺悔。
全身是病的人可能也有健康的福報,還沒有遇到「緣」,什麼時候遇到了緣,他的福報會出來,身體會健康。
如果這一生健康的福報都沒有遇到健康的緣,健康的福報會帶到來世去。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是好事,福報存起來了,沒用過,來世還有福報。
天人在天界享受很多,壽命也很長。一個天人能活八、九萬年,不僅長壽,而且相貌莊嚴,吃的穿的東西都是自然的,住的地方都不用乾活,但天人在天界福報就這樣全部用光了,用光了福報之後,壽命就結束了,結束就墮入惡道。天人大部分都是墮三惡道。為什麼大部分都墮惡道呢?天界福報用盡了。
但人道眾生,很多人還不一定會墮惡道,墮惡道的業障雖然很多但不一定墮,不墮惡道的福報也很多,往生善道的福報也很多,這個大家要知道。
大家還要知道:
有些人有健康的福報、沒有長壽的福報,昨天健健康康的什麼病都沒有,今天突然不見了;
有些人有富的福報、沒有健康的福報,雖然是大財主但全身是病,這裡痛那裡痛全身是病痛;
有些人有財富的福報、沒有長壽的福報,
有百萬億財富的大老闆很年輕就走掉了;
有些人沒有健康的福報、但有長壽的福報,身體不健康年年都是病,天天都是病,但死不了,活到八九十歲。
對於這些現象,在不知道因果規律的情況下,很容易起邪見。
一個善良的人死了,大家都說:善沒有善報啊!為什麼他那麼善良就走掉了。
這是因為他有善良的福報,有福報才能讓他善良。善良的人心態好,快樂,但他沒有長壽的福報,所以年紀輕輕就走掉了;
有些人有善良的福報,但沒有財富的福報,雖然很善良,但一生都貧窮。
有些人沒有善良的福報,但有財富的福報,還有長壽的福報。雖然他心態很不好、很壞,他是一個壞蛋來的,但是他卻非常富有還長壽。
有時候壞蛋不富有但是長壽,有時候壞蛋也會短命。
「因果」錯綜複雜,大家這些東西一定要明白,不明白的情況下很容易起邪見。
相信因果!尊重因果!非常重要。
達真堪布:生病不可怕,如果你真有修行,這是竅訣啊!
不管是何種事情,本身沒有好與壞,好與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製造的,是我們自己分別、執著出來的。我們應該想成:遇到一種障礙,能增加一種智慧,遇到一種違緣,能提升一個層次。
●將生病視為「去病」
比如說今天生病了,不要把它看成是生病,而是去病。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如果沒有過去種的因,今天不可能生這種病。這些病本來就在身上存在的,今天緣分成熟了,病顯現了,也可以說是業力現前了。我們造下業因,叫「生病」;今天受到報應了,叫去病。有智慧的人,怕造惡業,不怕感受果報。沒有智慧的人,怕感受果報,不怕種惡因。種這個因了,將來肯定要受這個果;現在受的這個果,是你以前種過因,這是消業還債,也是去病去魔,是好事!
但是我們這些凡夫,種惡因的時候不害怕,受惡報的時候害怕,這是顛倒的。生病了不可怕,如果你真有修行,這是竅訣啊!
●將生病「轉為道用」的訣竅
1) 懺悔「業障」
今天發現有病了,說明你造的業還沒有消淨,欠的債還沒有還完,你要懺悔往昔所做的所有的惡業,尤其是懺悔殺生的惡業。通過懺悔,這些惡業都可以消盡,業消了果就沒有了,病就好了。
2) 當「還債」想
生病肯定也與冤親債主有關係,還債的機會來了,你不應該害怕,應該面對,對那些冤親債主要多發慈悲心,讓他們滿意,這樣債就還了。
3) 涵養「菩提心」
當你生病時,表示修行的機會來了,你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修自輕他重菩提心、自他相換菩提心,希望自己能承擔眾生的病痛。通過這樣的修法能消業積福,能還債,還能提高自己的修行層次,這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懂這些道理,患了病就心慌意亂:「完了!怎麼辦啊?」這樣又造業了,這是自己的因果,你不相信因果,就是邪知邪見。怕自己身上有東西,怕其他眾生干擾,就去找人算命;算命的人說你身上有何種東西,命裡有什麼坎坷……
這樣,你對冤親債主又增加了怨恨,又增加了惡業;為了營養去殺生,去吃一些不淨的東西,又造了殺業;自認為很有福報,其不知「福所居兮禍所依」,新的一輪因果循環又開始了……
轉載
------------------------------------------
補述:【修行人重病,多為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使然】
當我們生病時,尤其是生重病時,很容易退失道心。此時會產生一種普遍心態:「我虔誠信佛拜佛,為何佛不護佑?為何讓我得此惡疾?」
其實,就是因為學佛懺悔消業,而「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使然。這裡有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可以說明:
當年玄奘大師前往西域取經時,西域當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戒賢論師,這位戒賢論師由於宿世業障,曾生重病,其病極苦,連論師都無法忍受想要自盡。
就在此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示現其前,告訴他:因為戒賢論師往昔劫中多做國王,惱害眾生,原本應該受長久墮地獄之苦;但由於他宏揚佛法,功不可沒,所以以生重病的人間小苦,來代替長劫的地獄之苦,教他必須忍受。
若了解這些道理,不僅不會退失道心,更該感念佛恩才是。
生病時,最好能放下一切,專心念佛。若世緣未了,很快就會恢復健康;若世緣已盡,也正好念佛求生西方,一切隨緣看待。
妙蓮老和尚:佛教徒生病了該怎麼辦?業障病來了怎麼對治?
有些佛教徒常生病,當然有病就要看病,假病也要假藥來醫治,金剛經也提到: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也是講緣生緣滅;所以生病也要藥物來醫治。但有些病苦吃了葯也治不好,那就不要再浪費金錢與精神了,這是業障病。諸位若是有病治不好就要發大慚愧心,虔誠的禮拜觀世音菩薩。
我在香港就見到有位法師受到病苦,葯也治不了,最後發心拜觀世音菩薩、大悲懺。初一、二天,剛拜下去就倒地爬不起來,但他又掙扎起來再拜;這時他生大慚愧。跪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痛哭流涕,懺悔無始劫來所造惡業,致得如此重病。他一天天至誠不間斷的拜佛、求懺悔,直到最後,什麼病都沒有了。
在台北也有一位女信徒,她得到一種病,到台大醫院檢查的結果,診斷出僅剩三個月的壽命。當她聽到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判決時,就一切萬緣放下,同時交代她先生,在最後三個月內,她要留在樓上佛堂。
因為她本身是佛教徒,家中有佛堂,希望在三個月內,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接引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真話,她就是等死;所以她也不接見任何人,連兒女也不見面,就自己一個人,一心懺悔禮拜阿彌陀佛。
到三個月後,她不但沒死,而且身體還比以往好。她先生覺得很奇怪,不放心,又帶她到醫院檢查;醫生一檢查證實沒病,也覺得奇怪,怎麼三個月的命沒死,而且沒病了?這是一件確確實實的事情,這個人現在還住在台北。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善業是你心所造,惡業也是你自己心所造的;既然是你心所造,那要克服這些病業,這就好像你要和敵人戰鬥一樣,就看哪邊的力量強,哪邊就勝了。如果你的心力較弱,你就會被敵人降伏;如果你的心力較強,你就有能力來降伏敵人,消除惡業。
所以如果你有病苦無法醫治,這時你要和這些敵人戰鬥,你就一定要咬緊牙根,打起精神來,打破牙和血吞,你若有這種精神,哪有業障不消的道理呢?因為一切皆是自己造的啊!是你自己所做,那就自己好好懺悔啊!
諸位!聽到這裡,要好好聽清楚!你自己所造的,你就自己好好來懺悔,用你的心力好好戰勝過來。
星雲大師:我法皆空時,百病還能不皆消除嗎?
人生,真是百病纏身;身體上的病,從醫院裡所謂的內科、外科、骨科、精神科、心臟科、泌尿科等各科的名稱可知,老病死的毛病實在繁多。
此外,心理上還有貪瞋疑嫉、愚癡煩惱等毛病。
身體上的疾病,即使是過去視為絕癥的癌癥、肺癆、敗血病等,以現代的醫學進步,醫生還是有辦法治療,然而心裡的慾望瞋恨、憂悲苦惱,就比較難以療治了。
現在的心理醫師、宗教法師,對於心理病患還是能透過心理資商,對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
但是,人的各種疾病當中,最難醫治的就是我們的我執、無明、精神妄想等毛病,這些心病中的心病,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會有「束手無策」之感。
例如,歷史上的「杯弓蛇影」,這就是一種疑心病;又如「百日昇天」,這就是一種妄想病。
這些疾病,都不是一般的醫藥所能治療的了。
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做窩,真是寢食難安。
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百般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裡的疑慮。
後來醫師們商量,只得方便做一次象徵性的手術、手術後,當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師手抱著一隻貓,告訴病人:「你肚子裡的貓我已經為你取出來了,以後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聽後,看看醫生,又再看看那隻貓,滿臉愁容地說:「醫師啊!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隻白貓啊!」
所以,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就是自私、執著、妄想。
因為我們的心中有結,心結難以打開;因為我們的心中有恨,恨意難以消除;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貪,貪慾無法制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門,心門不易開啟。
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治身可以請醫師治療;有了心病,就只得靠自己來醫治,否則只有靠佛法了。
我們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當「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
夢參老和尚:生病的時候如何發菩提心
吃飯是佛法,上廁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觀照下,幹什麼都是佛法。那麼,生病的時候,如何發菩提心呢?
你說你沒看見地獄,實際上,人間隨時都有地獄。你身上生病,解脫不了,很痛苦,發高燒,燒得糊裏糊塗的,那就是地獄苦啊!地獄在自身中就有表現。
此時,如何發菩提心呢?這就需要你那個心啊,不要住在病上,要發心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沒得病,這樣子你沒想到自己,把心入到別處,心就不注意那個病了,就可能減少痛苦。
很多的事情,只要你把你的心擱到那個覺悟上的覺,不要迷惑,就是發菩提心。如果我們害病,想減輕病的痛苦,怎麼辦呢?轉移目標。怎樣轉移呢?我跟大家說個故事。
以前,一個老中醫,碰見一個這樣的病人,他害的“瘩背”。瘩背,就是後背心那個地方長個瘡。那個瘡慢慢爛了,在外面都能看見心臟的跳動,實際上那是沒辦法治療的。
老中醫想,只能給他轉移目標。就對那個病人說:“你這個瘡呢,我很快就給你治好了。但是,你那個臀部上若長得有瘡啊,我可就治不好了!”這樣,就給病人一個威脅和暗示了。那病人的思想,就不注重後背了,一天到晚摸屁股:可別長瘡!可別長瘡!
病人的心火下去了。三摸兩摸,沒隔幾天,他的屁股上果然長瘡!唉呀!這下他認為完蛋了,非死不可了。找醫生,醫生說:“我沒法治療了。”就給他抹點藥,將就他一下。過了幾天,他感覺痛得要死,不得了了,又去找醫生。
醫生說:“你現在好了,以前你那個瘩背呀,心都快出來了,怎麼治呢?你把那個火引下去,你這個傷口長出新肉了,長皮了。你這個屁股肉很厚,離心臟很遠,死不了的,開開刀割割就好了。”
遇到最痛苦的事,轉移目標,想你最快樂的事,那心就不苦了。得了病你支援不了,痛苦很厲害,你就轉移目標,想你快樂的事,想沒病的時候,那時候你唸佛就得利了。
真正的一心唸佛,或者念觀世音菩薩,痛苦減少了,一般認為是菩薩的加持,實際上是你轉移了目標。當你苦痛逼迫的時候,想著佛,念著菩薩,念得非常誠懇,這就把煩惱痛苦的心轉成了菩提心,菩薩真來救你,而且你也得到效果。
(摘編自夢參老和尚2007年5月 于北京居士林所講之《淺談發菩提心》,文字提供:方廣文化,文字整理:林文貞,摘編:正根)
有神通為何也生病,釋迦牟尼佛如何看病的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
釋迦牟尼也曾患病,這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有所記載。《長老偈》中提到,釋尊曾經得過風濕病,當時為了解除釋尊的病患,烏帕瓦那長老還專門到施主提婆亥得婆羅門家討取了藥物與開水,並對施主說偈云:「善逝牟尼佛,受風染疾病;叫聲婆羅門,請把熱水備。佛應得布施,應供受尊敬。」《長老偈》屬於巴利三藏中經藏《小部》中的第八經,而巴利三藏系上座部所傳,是最古老的佛典之一。釋尊在印度游化於濕熱、多雨的地區,又常常露宿在外,患風濕類疾病是可以理解的。這段記載並未提及釋尊患病與服藥是否屬聖者的方便示現,然而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年堅持「我在僧數」的人間佛陀與大眾是那樣的貼近。
講述釋尊身力時,曾引用《大毗婆沙論》的觀點——「佛身力難敵無常力」,說明了釋尊一生中身力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對於釋尊身體示現的這種老化現象,《增一阿含經》曾記載過一段佛晚年時與阿難尊者的感人對話。
那時,佛正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天,阿難尊者來到佛處,頂禮佛後,感受到佛身體的鬆緩,阿難尊者說:「佛啊,您是天尊之體,為什麼皮肉也會鬆弛老化,不如從前?」佛說:「是的,阿難!因為凡是血肉之軀,都必定為病患所逼、為死亡所惱。我現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這是自然的現象,不足為奇啊。」阿難尊者聽到這樣的話,一時悲從中來,淚流哽噎,難過地說道:「唉!衰老的來臨,為何竟至於此!」
後來,佛又開示大眾說:「世間人所愛敬的,是少壯之年、無有病痛、壽命與恩愛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與恩愛別離。然而在世間,這四件事是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與諸佛都無法避免的。不覺悟聖賢的戒定慧與解脫之道,便會在生死中輪迴。因此,大家應當追求涅槃這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愛別離這些事情應當常念為無常。」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重病發作。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舍利塔供養。
學佛後就不會生病嗎? 不,連佛陀也會生病!
有人說人生像一杯咖啡,沒有品嘗過苦的滋味,又如何知曉甜的可貴?佛教認為人生終究是苦多樂少,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種苦,怕是一時半會也數不過來。
佛陀將人生中的苦,大體分為了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不管你擁有多麼高的地位,多麼大的財富,你都無法避免人生中的這八種大苦,只不過每個人的福報因緣不同,所以領受“苦”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罷了。
“病”除了人類以外,其他眾生也會面對。無論是大病小病相信你一定經歷過,當你生病時,甚至是大病、癌症來臨時,你應該如何面對?你是否會恐懼?除了吃藥、看醫生,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是否能提前做一些準備?
你為什麼會“生病”?
關於生病的原因以佛法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找到在《金光明經》除病品中,提到的三種致病因素。
一、四大不調因素:即人體本身的體質因素(或說是基本元素)造成的生病。
二、飲食時節因素:即飲食造成的生病。
三、四季時令因素:即環境造成的生病。
而身體的四大、外在的飲食與四季變化等因素,皆是使身體生病的“緣”,而究其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多生多世所造下的殺生業報。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寧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國王。”佛經上亦云:“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我們吃五穀雜糧長大,沒有不生病的,每個人身體都在趨向“壞”的過程中,而四大不調等緣由歸根結底是我們內心所充斥的“貪嗔癡”所致。
《金光明經》又名《金光明最勝王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122部,由唐三藏法師義淨翻譯。
學佛後就不會生病嗎?不!連佛陀也會生病!
也許你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比如講我們要脫離輪回、控制欲望等。但實際上,佛教從來沒有教我們逃避的方法。
生老病死如何逃避?沒有人可以逃避,而只有去面對,所以如何面對,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維摩詰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
有一天,阿難站在一個施主的門口準備乞食,這時,維摩詰居士來了,問他為何這麼早就站在這裡。
阿難說,佛陀生病了,需要一些牛奶,他來要一些牛奶。維摩詰說,你千萬不要這樣講,佛陀是不會生病的,如果被其他外道聽到,會侮辱、誹謗佛陀的,你悄悄回去吧。
阿難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講,佛陀確實是不會生病的,但為了度化眾生,佛也會示現生病給眾生看,這樣,人們就會對修行產生信心,認為佛和他們一樣,都是普通的人,只要自己好好學習、精進修行,也可以和佛一樣得到解脫。
學佛不是為了不生病,而是在日後我們生病的時候,可以放鬆心態,能夠明白自己生病的緣由,從而更坦然的接受。之後再通過做法事、念《藥師經》等多種形式,再借由佛菩薩的加持之力,讓我們減少病痛。
學佛後生病了,我究竟該不該吃藥?
如果我們飲食不調,受了風寒,這樣的病我們需懂得調理,及時醫治。 佛教並不提倡說,我信佛了,我學佛了,生病了就不看醫生不吃藥了。這是迷信,不是正信。佛陀從沒說過當我們生病時念幾個咒子就會好起來的!
而至於冤業病,即是某一世你的冤家債主找過來的緣故。說是“找過來”是為了方便理解,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是你需要通過生病的方式去了這一段你造的惡業罷了。
有些病明明看起來沒有什麼,就像我們胃痛,但是吃胃藥我們就不好,遲遲不好。此時我們在及時配合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做一些佛事,如誦經、誠心拜懺、為他們超度等,與冤家解冤釋結。
智者大師言:“治病,上策為調心;中策為調身;下策為調食、吃藥。”
調心,通過止觀,病會連根拔起。
斷惡修善、發慈悲心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什麼想不開的,去醫院住院部、去火葬場看一圈,你就什麼都能想開了。
如果你剛剛生病,你應該以積極的心情去養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行。接受無常、順應當下,做好當下要做的事,儘量多想陽光正面的事情,儘量放下憂愁與懊惱。
如果你正處於病苦的煎熬之中,我們可以修苦、修悲。應以病為師,以苦為師。身命危脆,越是執著痛苦,痛苦越甚。應借此生病之緣,勤修福慧,以此危脆不淨之色身轉為堅實清淨之慧命,也是生病帶給我們的正面積極的一面。
如果我們看他人正處於病苦之中,我們應該多多發慈心、發悲心,幫助他人解除身心的病痛。同時以此反觀,我們正是看到他人病痛的折磨,所以應該多行善事,讓自己的將來免遭病痛之苦。
人生不易,在未來的病痛來臨前,唯有斷惡修善,廣發菩提大願,進而生出出離六道之心,才能永遠免遭病痛,阿彌陀佛!
佛經故事: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人生病有時候是對人類的一種警惕,讓我們知道人生的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病苦災難會來臨,警惕我們要趕快把握人生:今天不做、明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明年可做?因此而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敢鬆懈。
不只是凡夫身有病是正常,連佛也會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出去托缽,他們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離,當走到樹林和鄉村交界處時,地上有很多斷落的樹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腳底刺到斷裂的樹根,痛徹心肺,弟子們趕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他痛到昏過去。
二千年前醫學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可以送到醫院去,他們用土方為他敷傷,可是佛陀的腳仍然又痛又腫,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擔心,在家的居士也很驚慌,怕佛陀因此而消失在人間。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宮內向國王報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腳被樹枝刺傷,現在非常的危急。」
國王聽了這個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來時說:「我們現在趕快去探望佛。」車子到精舍門口時他就趕快下車,並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表示對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跑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舊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牽著佛的手說:「佛啊!我是阿阇世,我聽到你受了重傷馬上趕來。佛陀!您一定要憐愍眾生,您走不得啊!世間國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睜開眼,牽著國王的手說:「你起來坐著。」國王就坐在床邊,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來,弟子們全都圍靠過來,佛陀又開始為他們說法了。佛陀向四眾弟子說:「人在世間,總是乘業而來;帶業而去卻又乘業而來。」
佛說:「過去生中,我雖然生生為行善道,但難免也有一些觀念錯誤;一念差錯,千劫難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歡喜的消業,雖然該消的業消了,但未消的余業猶存,所以我還繼繼在消受余報啊!」
諸位,我們聽了這段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了,但他的身軀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啊!所以一枝樹枝都可以傷到佛的腳,細菌也會使他的傷口腫起來,疼痛不已啊!甚至到昏迷的程度;何況我們是凡夫呢?
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更該知道身體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身病心不病,身體有了小病痛就要視為自然的現象,更要時時警惕自己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今天不做,不知是否還有明天可做?
佛陀生病是去看醫生的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羅門的芒果園中,而尊者優波摩那為佛陀的侍者。
那時,佛陀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來尊者優波摩那,對尊者說:
「優波摩那!我受了風寒,引起背痛。請你穿好外衣,拿著鉢,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去,為我要一些熱水來。」
「好的!世尊。」
尊者優波摩那來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默地站在門外。
這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正在廳堂中理髮,看到尊者優波摩那站在門外,就問道:
「外面這位穿長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門外,要乞討什麼嗎?」
「住在芒果園的阿羅漢、善逝,受了風寒,背痛得厲害,你有治療的熱水或藥物可以施捨嗎?」
聽尊者優波摩那這麼說,提婆比多婆羅門就布施了一滿鉢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並且差人擔了熱水,隨尊者優波摩那到世尊的住處。尊者優波摩那以油為佛陀塗身,再以熱水泡洗,然後以溫水調和酥蜜飲下。有了這樣的處置,世尊的風寒與背痛,就緩和下來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羅門來探望佛陀。
一番問候寒暄後,佛陀問:
「婆羅門!你們怎樣修婆羅門法呢?例如,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在什麼時機布施,布施什麼東西,才是殊勝的福田?」
「瞿曇!我們婆羅門最有成就的聖者,稱為三明婆羅門。要成為三明婆羅門有三個條件:是博記多 聞的好 老師、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羅門的人,可以獲得大果報,而隨時布施飲食與衣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
接著,提婆比多婆羅門反過來問佛陀說:
「瞿曇!你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怎樣才是布施的適當時機?怎樣布施才是殊勝的福田?」
「婆羅門!善知解脫,解脫一切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見諸趣眾生的天眼通、斷盡煩惱的漏盡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聖者。能隨時布施這樣的聖者,有最大的果報,是最殊勝的福田。」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一三經》、《雜阿含第一一八一經》、《別譯雜阿含第九五經》。
二、在《阿含經》中,多處記載著佛陀有背痛的痼疾,這是人間佛陀的模樣,正是解脫聖者也有「身苦」的例證。可是,後來漸漸出現了理想的佛陀觀,說佛陀是一切圓滿者,身體當然也是圓滿的,怎麼會生病需要吃藥呢?於是,將佛陀吃藥解說為是示現的,其用意是為了會生病的一般人,教化他們應當吃藥的(參考《摩訶僧祇律》,大正藏二二冊四八一頁上)。甚至,「大眾系的說大空宗以為:佛示現身相,其實佛在兜率天上,所以也不說法,說法是佛的化現。」(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二頁)這樣的佛陀觀,離《阿含經》所記載的人間佛陀,差距多麼大啊!
三、佛陀為何會有背痛的痼疾?有些律典以「本生」、「因緣」的格式,解說這是佛陀長遠以前過去生的業力所致。這種說法,對毫無宿命通的一般人來說,是無法辨別的,只能存於信仰中。《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一三經》的英譯本註解中,說佛陀背痛的痼疾,是緣於六年苦行中的傷害,這是比較容易以一般常人的經驗來理解的。佛陀在六年苦行中,曾有一段時間「日食一麻」,導致色身十分瘦弱(參考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可推見這六年間,佛陀對色身的保養是如何地缺乏了,若說因此而種下背痛的病根,其可能性是很高的。
四、從佛陀與提婆比多婆羅門對「三明」的認定不同,也可以辨別佛法與婆羅門法之間的若干差異了。
佛陀法身金剛不壞
「多聞第一」的阿難聽說佛陀生病了,維摩詰卻說,佛陀的法身是不會生病的。阿難沒聽錯,維摩詰也沒說錯,那麼佛陀為什麼既生病、又不會生病,到底怎麼回事?
一天清晨,長年隨侍佛陀身邊的阿難,在一戶大戶人家的門口站著等候,想為病中的佛陀化緣牛乳,湊巧被維摩詰看見。維摩詰便問:「阿難,為什麼大清早就來托缽?」
阿難回答,佛陀生了點小病,需要牛乳來醫治。但話還沒說完,立刻被維摩詰打斷:「阿難!千萬不要這麼說!如來法身是金剛之體,不生不滅,已斷盡一切惡,圓滿莊嚴,怎麼會生病呢?阿難!如果外道聽到佛陀生病,一定會想:『佛陀還有生病的業障,尚且不能救自己,怎能幫助眾生?』所以你趕快走吧,如來法身清淨圓滿,已解脫所有煩惱,是不可能生病的!」
阿難聽了十分慚愧,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佛陀其實沒生病!正苦惱時,佛陀的聲音從空中傳來:「阿難,維摩詰說的沒錯,象徵佛法穩定(法住)、不變(法定)、普遍(法界)、同一(法如)、自然(法爾)的佛陀法身,自然不會生病。但是,為了度化貧窮、苦惱、惡行的眾生,佛陀的色身當然會生病,也需要調養。阿難!去化緣牛乳吧!」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示疾」,在人世間經歷生老病死。讓大眾體悟到:連佛都會生病,怎能不趕快精進修行?佛陀的病,正是大悲心的實現。
學佛人也會生病的根源
很多初學者剛剛趨入佛法,有時候生病或者遇到違緣,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怎麼沒有修法的時候好好的,修法了以後就越來越煩惱越來越痛苦啊?很多人因此就退失了學佛的勇氣,甚至對於佛法產生了邪見,造下了無邊的口業。
每到此處我都非常的傷心難過。試問:如果不修佛法你平時就沒有煩惱和違緣病障和痛苦麼?學佛的過程中出現違緣和各種痛苦,說到底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而產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通過病障和痛苦的顯現淨除惡業,有些是魔或者冤家債主看到你要成就了,自己無法報仇了,就來擾亂,有些是修行時候過渡的緊張和集中精力產生了一種對於法的執著,對於覺受的執著而帶來的,因為修行就是要對治貪嗔痴,而貪嗔痴在我們平時沒有觀察的時候是隱藏的比較深的,有點類似潛意識,他們在背地裡害了我們無數的生世,但是一旦我們修行,我們就會要去揭露他們,去面對他們,跑去我執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這樣的痛苦就像蝴蝶蛻變和鳳凰涅盤一樣,是一種重生,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遇到的這些痛苦其實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和業障,任何一個成就者佛菩薩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最後的證悟和成就。這個問題就是長痛和短痛的問題,你要那一種?就像有些人戒毒一樣,實在忍不住了就要人在後面給上一棍子,這樣等到他戒毒了,他反而會非常感謝那個給一棍子的人。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高僧大德的開示中都宣說的非常明白,下面就摘錄一些殊勝的開示供養大家:
諸佛菩薩慈念關愛眾生勝過父母。因為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慈愛只是今生這一世,佛卻是眾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無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見子女不聽自己的話,或者背恩違義,心裡就會怨恨,可見父母的慈心是有條件的。而佛菩薩遇到造惡的眾生,知他將因此墮入大苦海中受無量苦,所以救他出離的心更重,甚至入於無間獄中代這些眾生承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諸佛、諸大菩薩對眾生的慈愛護念勝過父母,而眾生因為被無明障蔽了智慧、被煩惱障蔽了心性,不知皈依佛菩薩,也不信受佛菩薩的說法教化,還粗言誹謗佛菩薩,未曾發心感念諸佛的恩德,何況報恩?不相信正法,因為不信,必然不修,將來必輪回在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遍歷三途,受無量的痛苦,罪受盡了才能出來,暫時生到人間,但身有殘疾,眼耳鼻舌身意不齊全或有障礙,這是自作自受。沒有定力,沒有智慧,全是由不信佛的教誨造成的。這是最可憐的人。三途,經文上也作塗(即塗)。一、火途:地獄裡猛火燒的地方。二、血途:畜生道動物之間弱肉強食之慘狀。三、刀途:餓鬼道以刀劍杖逼迫之處。
佛菩薩都有代眾生受苦的願力,《八大人覺經》中菩薩的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我們也常聽到高僧大德發願:「願天下眾生的病苦由我一人代受,願我今生的福報施於天下眾生」。像虛雲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宣化上人等,都是因為發過代眾生受苦的願,而示現病體,替眾生背一些業,減輕眾生的痛苦。
在美國,我聽上人弟子說,海灣戰爭爆發前一天,宣化上人正在歐洲法會上講法,突然失聲痛哭。弟子問師父,是不是身體哪裡有病痛?師父說沒有,說中東將發生戰爭,又要死很多人,很可憐的。當時許多人心中不免疑惑,沒有聽到哪裡有戰爭呀。當天上人開始絕食,說要代那裡的眾生受苦,懇請佛力加持,令戰爭早一天平息。第二天一早,收音機裡就報道說:伊拉克、科威特發生了戰爭。我想若沒有上人的絕食發願,也許戰爭會拖延時日,傷亡會更多。
虛雲老和尚在高齡之年被暴徒毒打昏厥,也是替眾生消業的。如沒有虛老這樣的聖人替眾生背業減負,當時中國百姓的苦難或許會更加深重。替眾生背業,就像《地藏經》中說的「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有德行的修行人只要發了願,就會分擔眾生的業力,將其背負在自己身上,就如同盡全力照顧病人的人,自己也可能累病了一樣。
上海有位居士是位退休的博士、高級工程師,帶領許多人學佛。她的學生問我,老師全身有許多裂紋,往外滲水,是什麼原因?我當時感到她曾發過代眾生受苦的願。她的學生說老師每次路過墓地,都會進去為亡靈念佛,還會說上一句,你們的業我替你們背啦!因此,再好的醫生、藥物也治不好她的皮膚病。上海還有位居士,多年來累計印各種善書、經書約二千萬元,可自己上下班卻是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最近他父親往生前兩天預知時至,許多來自各地持戒精嚴的居士,在參加助念為其父跪誦《地藏經》時,頓感全身疲乏,有人還感到涼氣襲身。這是因為老人信佛較晚,僅依兒子印經的功德還不足以往生西方,為他念經的居士身感乏力,涼氣襲身,即是為其分擔背負了罪業,結果老人往生時大眾皆聞奇香,見三聖降臨,老人口念「阿」字閉上了雙眼。這些修行人生病或受苦的情況都是為人背業所致。
守戒修持定慧的人才是善知識,才有大力,有如你想將水中的人救上岸,自己一定也要會游泳,才可以跳入水中盡力相救一樣。所以,大修行人的疾病多是由願力造成的。像這樣的事例在佛教史上多不勝舉。可是有幾個人信、有幾個人明白呢?有的不但不信,還會誹謗說:「你看某某人沒修好,得那麼重的病。」要麼說人家是邪道、魔道等等愚痴無知的話,以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貢高我慢,自不量力。他們哪裡知道,誹謗大善知識是要下阿鼻地獄的。這就是「無明覆慧」,斷了自己修行之路。
讀這一段懺文時忽然想到佛派文殊菩薩去維摩詰居士家看望問疾,其中一段對話很能啟發我們的認知:
文殊師利問:居士的病快好了吧?世尊非常惦記,讓我來問候你。你的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啊?
維摩詰言:從痴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文殊又問:是疾何所因起?居士答: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試翻譯成白話。維摩詰說:眾生因為愚痴產生了貪愛,我就會生病,因為一切眾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如果眾生都沒有病了,我的病也就好了。為什麼呢?菩薩是為眾生才又回到世間來的,有生死就會有病,若眾生都不得病了,菩薩也就沒有病了。就像有一位長者的孩子生了病,父母因為擔心和勞累,也會生病。孩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就康復了。菩薩也是這樣,愛眾生如自己的孩子,所以,眾生有病,菩薩才有病,眾生的病好了,菩薩的病也就好了。
文殊菩薩又問:這種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維摩詰居士回答:菩薩的病,是因為大悲心引起的。
看明白維摩詰的教導,我們絕不要再聽到某位有德行的和尚、居士病了,就輕易說人家沒修好。可能他是在了前生之業,或是發過代眾生受苦的願。曾對大德高僧生病而心生疑惑、口生毀謗的人,當趕緊懺悔。若在書中或在光盤講話中進行誹謗的,也應在書中及光盤上懺悔消除影響,否則是要下阿鼻地獄的。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這從世間的聖人和偉人來看,也都有許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穌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於十字架;孔子絕糧於陳、蔡;文天祥受誅;美國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等。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難,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樹下降魔;另外托缽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他的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以釋迦族遭受滅亡而頭痛;臨涅盤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記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這從東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論和說法,所以聖人受難,正表現其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說耶穌是為了人類贖罪,佛教則有不同的理論依據。這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做為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為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他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為了誘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眾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於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兩者產生沖突,就會發生魔難。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為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缽、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問訊的時候,也會說到:「眾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眾生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二是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於佛世的時代,規定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了所有一切債務、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為止,要來我們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們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系、感情關系,徹底清理之後,才可進入我們的寺院,而成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薩,固然要接受往昔的業報,初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為無余涅盤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養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眾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淨空法師:十個多病的原因
佛也給我們說十種業得多病的果報,他註解裡這二十條我們要把它記住,記住是你可以幫助很多人,改變他一些不好的習慣,改變他這些惡的果報。
第一種喜歡打眾生,『好喜打拍一切眾生』,特別是小動物,看到的時候也不見得不順眼,看到就喜歡把它打死,蚊蟲、螞蟻、蒼蠅看到就想把它打死,要曉得將來得多病的果報。印光大師值得我們學習,他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在佛法裡面遇到這些東西,不是把它打死,驅逐出境,把它趕走。可是印光法師不趕它們走,老法師《傳記》裡面說,他的侍者有別人看到老法師房間裡面有跳蚤、有蚊蟲,別人來替他趕,老和尚不許,老和尚說不要趕它。人家問為什麼?老和尚說我自己德行不夠,有它們在,好!常常警惕自己,我的德行還不能感化它們,它們在警惕我、警策我,老和尚不趕。聽說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這些東西再都看不見了,本來房間裡面有蚊蟲、有跳蚤、有蒼蠅,有這些東西,老和尚到裡面去一住,這些東西都搬家、都走了。由此可知,修養自己的德行重要,有它們在擾亂,自己道德不夠,沒道德,它才會擾亂。真正肯修勇猛精進,你的道德有沒有成就?看看這些小動物還有沒有?如果果然沒有了,證明你修行有功夫;還有這些東西干擾,你功夫不夠。真正修行人他不責備外境,一切回歸到內心,回歸到自己,我自己不善,它們來擾亂、來侵犯應該的,不足以為怪。所以這是應當要戒除的。
第二種惡業『勸他令打』,自己雖然沒打,叫別人打。
第三個『讚歎打法』,他打的方法讚歎,好!打得好,見打歡喜。
這十條裡面四條都是說打害眾生,我們都有這個習氣。看到小孩子打蒼蠅,不錯!打得好,都讚歎。哪裡曉得多疾病的果報,造這個業因要得這個果報的。
第五條是『惱亂父母』,讓父母生煩惱,讓父母身心不安。
第六是對賢聖,使賢聖人生煩惱,也叫他不安。
第七種『見怨病苦,心大歡喜』,看到跟自己過不去的人、自己討厭的人得病了,他在那裡歡喜。
第八種『見怨病癒,心生不樂』,冤家討厭的人,他的病好了,很不開心。這裡頭著重冤家,你所討厭的人,你不喜歡的人。
第九種『於怨病所,與非治藥』,冤家生病,你去給他藥,送藥給他,這藥不是治他的病,讓他病加重;換句話說,你是去害他的,不是去幫助他的,幹這種事情。
第十種『宿食未消,而復更啖』,你吃得很飽,還沒有消化,看到好吃的還要吃,這是病從口入。
十條裡面,前面的九條是你造的惡業,後面這一條是飲食,不懂得飲食衛生,而感得疾病的果報。
「我不怕死,但我怕病」|《前行筆記》書摘
病,人人會得。和衰老不同的是,人們願意忽視衰老,但通常會重視疾病。你很少見人把「我老了」掛在嘴邊時刻提醒別人注意,誰也別注意好像根本沒發生這件事,自己也把它忘掉,才好呢。生病就不一樣了,你多少還是希望別人在意的,自己也會仔細端詳。所以關於病痛,不需要太詳細描述,大家都知道的,典型的苦苦,誰也不會錯認成快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是躲不掉。
有人說:我不怕死,但我怕病。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不在少數。這或許只是說明:一方面,你還不是很清楚什麼是死(人們對死的了解很少,卻願意把它想像成一種解脫,一種結束,或其他什麼一種不錯的狀態,反正也跟自己沒關係了);一方面,寧死不病,也證明病苦之劇。
病苦現前,沒有什麼彈性可言,只能承受。誠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
疾病隨時襲此身,侵擾身心受苦痛,
風病膽病及痰病,如魔降身難擺脫。
燒灼血汁如沸水,病毒集聚於諸根。
雖臥舒適牀榻上,輾轉反側不成眠。
宿世慳吝業感故,哺精美食反嘔吐,
慎將病人置涼處,反覺燥熱不能耐。
以暖熱衣覆其身,反覺極冷勝寒冰,
親友雖然四圍繞,誰能代受一分苦?
巫祝醫師雖善巧,宿業疾病難除愈,
未證「無病」果位時,病苦汪洋難具說。
何日病來不可知,畏病應修正佛法。
修行人,在這樣艱難的承受里,仍然能發現訓練自心的大好機會。
疾病可以由不同原因引起,外感,內傷,四大失調(免疫力下降),但推到底,是惡業在因緣成熟時以疾病的形式顯現出來。
如果沒有這個因,即使有緣起,也不會有這個果。就像沒有種子,有陽光雨露土壤,也不會結果。換句話說,如果以前沒種下感受某種苦的因,那麼外感、內傷、病毒、遺傳等因素全都加起來,也不能讓你感受這種苦。
我們不是常常看見嗎,同樣的外部環境,寒、熱、溼、暑侵襲,有的人沒事,有的人就得病。或者,同樣是熬夜、喝酒、抽菸、飲食無度、喜怒無常,有人沒事,有人犯病。暴露在同樣的病毒面前,有人就天然具有免疫力。即使遺傳病,也是有人發作,有人終生不發作。
你可以解釋爲這些是因爲免疫力強弱有別。但即使如此,免疫力的不同又由何而來?天生的?隨機的?爲什麼會有天生不同?爲什麼隨機的結果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其實所有事背後都有因果線索,只不過我們的視界不夠開闊、精微,才看不見理不清,或是只能見到很小的一部分。
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里說,因爲往昔慳吝的業感,精美的飲食吃下去又嘔吐出來。你也許會覺得,嘔吐只是因爲食物、藥物刺激引起腸胃不適造成的。對,這些是緣起,但首先是有往昔慳吝的因在那兒,因緣具足就出現得不到飲食的果報。得不到飲食是關鍵,可以是以嘔吐的方式,也可以是以其他方式達到這個結果。而嘔吐(或其他方式)本身又是苦報,是另一串因因果果連鎖反應得出的結果。每一個果都有自己的因和緣,同時它本身又是其他因果鏈條上的因或緣。
不可勝數的因、緣、果錯綜交織成一大羅網。從因到果,中間雖不斷有新事件發生,看似岔路百出,卻很神奇的其實是走的一條直線,如是因如是果,從不錯亂。
具體有關業因果的話題,我們可以試著在後面專門的章節里細說。這裡需要明了的是,疾病雖各有各的病理、症狀、對治,但對病人來說,疾病意味著他當前需要承受的苦。
比如說感冒,究竟什麼是感冒呢?站在病人的角度看,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指認爲感冒,它只是鼻塞、流涕、喉痛、發燒、頭痛等苦受的合相。而苦受,究其根源,是惡業成熟的果報現前。
那麼,疾病的另一面就是,它代表著惡業在不同程度上減輕乃至了結。晉美林巴尊者說「疾病是清除自己諸惡作的掃帚」,便是這個意思。他說:「再也沒有比疾病更好的可以燒盡惡業的燃料了,不要對疾病心存悲傷或生起邪見,應將其視作消減自己惡業的跡象而生歡喜。」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樣,但我自己生病時,尊者的這段教言給了我莫大的幫助。
它在病痛中爲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生病可以不只是單純的受苦,生病同時也代表有許多惡業減輕了,有一些惡業了結了。
儘管病痛折磨人,我還是應該慶幸:這些惡業若留到後世轉生到三惡趣里再報,不知會慘烈成什麼樣子;而今生再怎樣痛苦,畢竟有人的福報護身,有心智有能力去憶念三寶,感受到三寶的加持,苦難因而有了能看得到的極限。
病痛成爲我的老師,它教我深深體會因果不虛的道理,並教我在困境中仍有感激之心。這種感激源自對因果法則的體認和確信,所以即使病苦加劇也不會影響到它,反而使它更加堅定。
人在病中,心境反倒比較容易寧靜,有時思想也更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疾病提醒我不要忘記身體的無常、速朽及爲衆苦所集。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能更容易體會到:
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爲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爲如地。是身無我,爲如火。是身無壽,爲如風。是身無人,爲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爲家。是身爲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是身無定,爲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維摩詰所說經》
疾病也教我清楚看到衆生的連接。沒生病的時候,各忙各的,誰跟誰似乎都很不一樣,可等病號服一穿上,你發現形形色色的不同原來也是很容易脫掉的,就像脫掉那些日常服裝,大家在疾病面前並沒有太大不同,憂慮著同樣的憂慮,恐懼著同樣的恐懼,期待著同樣的期待,說著同樣的話語。這些「同樣的」對生命來說比那些「不同」更重要、更基本也更可依賴,不是嗎?
有句俗話,同病相憐,意思是說生同樣的病讓人彼此間相互理解和依賴。但我想,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真正懂得,痛苦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會知道他人的痛苦是怎麼回事。當我們生病時,身邊的親友總是會勸我們「想開點」「往積極的方面想」,但難以訴說的病痛,心底深藏的恐懼和憂傷,讓我們疲憊不堪。積極、消極有什麼要緊,我需要的是有人真正了解我此時的感受,了解我的軟弱、驚慌,以及我只求活下去(或正常活下去)的卑微希望。
理論上的「理解」乃至「自他相換」都是容易的,而只有自己親身去經驗那份病痛,那份混亂和危險,才會知道「理解」「慈悲」「自他相換」等的分量。因爲疾病,我們有了更有力的通達法教的途徑。
疾病本身也可以是觀修的對象。晉美林巴尊者說:
只要不是來勢迅猛的心臟病,生其他病的時候,我都會憶念尊者這殊勝的修行口訣。心裡很高興自己生的是比較和緩的病,可以顧得上觀修。
生病時,究竟是誰在生病?是身體嗎?是心嗎?心無形無色,念念不住,無可指陳。若說是心在生病,那麼是哪一念心病了呢?若是前念,前念已過;若是後念,後念未生;若是當下,當下不住。
如果病與心無關,全是身體的事,那麼心就不會有病苦的感受,或者無心的屍體也該有病痛、病苦才是。
如果病與身體無關,那麼比如說牀壞了,我們會覺得是自己病了嗎?或者別人感冒,我們會因此發燒、流涕、渾身難受嗎?當然不會。只有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疾病,我們才有病苦。
在自己身上發生,是如何發生的呢?
關於種種疾病具體從何而來,醫學上至今無有定論。即便如感冒這樣的常見病,究竟由什麼原因造成,也只能是根據統計、概率、關聯性等列舉出可能的病因。病毒可以是許多疾病的罪魁禍首,但關於什麼是病毒,並沒有一個確定、明確的定義。各種惡性腫瘤,癌細胞在體內滋生,而什麼是癌細胞?癌細胞是怎麼來的?能檢查到癌細胞即代表有癌症嗎?所謂癌細胞是以前就在體內,還是後來由外而入?諸如此類的問題。生病時,我們若這樣去觀察一下病是怎麼來的,會發現不論小病大病,似乎都難以說清楚究竟是怎麼生起來的。
而正當病時,病又在哪裡呢?
比如痛風發作時,病在腳趾關節嗎?若說不在,明明腳趾紅腫疼痛,看得見、摸得著是有毛病的。若說在腳趾,其實關節本身並無問題,而是嘌呤代謝或尿酸排洩出了問題。若說病在嘌呤、尿酸,嘌呤是人體內參與能量傳遞和代謝的重要物質,它的代謝產物——尿酸存在於人體內也是正常的。若說病在代謝紊亂或尿酸排出不夠,那麼這是因爲自身體質還是腎臟等出了問題,還是其他原因?若說病在體質,那麼周身都該有痛風。若說病在腎或在其他處,那麼接下來仍可以如法炮製地加以觀察分析,發現病既在腎又不在腎,既在一處又不在一處。最後我們會知道,沒有什麼病是孤立的。哪怕一個小小的病,也是整個身體的事。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有(何爲四大,我們在前面《諸行無常》一章中有具體解釋,這裡不贅述),病從四大起,病非四大,而不離四大。
所謂病癒,病又是去哪裡了呢?
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有形色的「病」脫離開這個身體,就像一件衣服被脫去。似乎病就在原地消失,它哪兒也沒去。有些病,比如腫瘤,現在常會以切除的方法對治。而腫瘤切除後,有時病能好,有時不能好。可見病不是被切除的。有的惡性腫瘤患者,什麼醫療手段都試過也不見效,只好回家等死,可沒想到後來癌症竟然自愈了。是什麼讓癌細胞消失的?消失到哪兒去了?
我們不一定要等到重病加身才去想這些問題,平時頭疼腦熱的時候,就是很好的修法對境。一些道理,在文字上我們多少是能理解的,但真正在病中去觀修,體悟會很不一樣,會非常深刻有力。
佛經云:「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病是什麼?就是這個身體。身體在,則病在。非新得,非故有。未病、已病、病癒等都是我們分別假立出來的概念。然而,由於無始以來反覆串習的堅固執著,儘管是分別假立的概念,我們仍然會切身感受到生病的痛苦和病癒的輕鬆安樂。
我自己也有心臟病,發作起來,颶風掃蕩一般,所以我能理解疾病對人身心帶來的影響。那種創傷會持續很久不能癒合。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學著與病共生,帶著這麻煩不斷的身體有尊嚴、負責任、有目標地活下去。否則,一生很快過去了,而我們大部分時間困在了病以及等病來的陰影里,該看的東西看不到,該做的、該創造的、該珍惜的,統統錯過了。
我自己這一年多以來疾病纏縛的經歷也使我深深體會到,疾病一方面意味著痛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修行和弘法利生的機會。因爲我生病的緣起,很多人放生、供燈、念經,精進地行持各種善法。我常常想,如果不是我生病,這些額外的精進和行善可能都不會有,所以生病也不全然是壞事。
維摩詰居士說,病中的修行者應該怎樣去調伏自心呢?他應該「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病。」
佛陀真的會生病嗎?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
今天繼續講《維摩詘經》。本來明天也要上課,但由於我有其他事情,所以週二的課調到週三,後天再講。下課後,喇榮這邊的道友稍微安住,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法,聽聞後,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有非常大的益處。 (上師念誦藏文)龍猛菩薩曾說,見和不見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所以,為了承辦所有見與不見的功德,應當受持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在能現見的今生或無法看見的來世中,所有功德的來源是智慧。而智慧需要透過聞思來獲得。極少數人前世的這種智慧一直沒有忘失,至今也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只要稍微聞法,智慧馬上就會恢復;大多數人由於入胎的障礙,前世的智慧全部被遺忘,因此需要依靠今生的努力來重新獲取,這一點很重要。
每個人最好在學法之初,就樹立正確的見解,否則到了後期,修行就很難進步。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若一開始沒有確立正確的目標,最後所得之果也會被扭曲。所以,剛開始學佛時,不要把佛教當作一種形式,否則你自以為精進學佛一輩子,但你眼中的佛教,並非真正的佛教,可能只是佛教的一部分,甚至僅僅是外在形象而已。
首先,建立正確的見解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座各位以後爭取利用一些時間聞思佛法。其實,學習佛法並非為了他人而學,而是為自己今生和後世的利益作規劃。從這種角度考慮,也許很多人會對聽聞佛法饒有興趣。否則,即使皈依多年,卻連佛教的基本見解、行為及修法都不懂,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前面的課中講了佛陀的九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尊者、迦旃延尊者、阿那律尊者、優婆離尊者和羅睺羅尊者,今天講阿難尊者。
前面的九大弟子都已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唯有阿難尊者是佛陀圓寂後才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他廣聞博學,在佛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而聞名。有些歷史學者說,阿難尊者不僅即生廣聞無量的三藏經典,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這與他前世的發願有一定的因緣。
「阿難」在藏文中為(根噶沃),即「都歡喜」的意思。阿難為什麼叫「歡喜」呢?因為他的降生日與佛陀的成道日是同一天,所以大家都很歡喜。阿難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的親弟弟。在印度拍攝的電影中,他們的關係也是如此。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阿難的相貌非常莊嚴,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眾人見之都會滿心喜歡。確實,前世的因緣會導致每個人的樣貌相差甚大。有些人的外表很有吸引力,任何人看到都會心生愉悅;有些人只能令部分人歡喜,而部分人厭惡;有些人則大家見之都心生不悅。
阿難八歲出家,後來成為佛的侍者,承侍佛陀31年。佛陀示現圓寂時,他也隨侍在身邊,電視劇中的情節也是如此。
不少道友也知道佛教中阿難的歷史。去年我們學《妙法蓮華經》時提到,有兩個人在空王如來面前發菩提心,其中一人是釋迦牟尼佛,另一人是阿難。雖然他們是同時發菩提心的,但因為佛陀在因地極其勇猛精進,故早於阿難先成就佛果。阿難雖沒有成佛,但他也是生生世世護持釋迦牟尼佛及其他如來的教法。
從阿難尊者和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來看,精進修行至關重要。有些人認為,廣聞博學很重要,但若沒有持之以恆地精進行持,就會像阿難一樣,佛陀已經成道,他還只是一個凡夫侍者,直到佛陀涅槃後才獲得阿羅漢果位。可見精進與否造成的差距,有著雲泥之別。
有些佛教徒雖然智慧並不出眾,但由於長期精進,最後獲得了超勝的修行境界。如講考班的道友中,有些並不算智慧超群,卻一直堅持不懈,最後獲得了不同的學位。雖然他們並非為了名聲而追求學位,但從形式來說,學位也是衡量成就和境界的一個標準。獲得學位,說明達到並超越了這個標準。而有些人雖天資聰慧、廣聞博學,各方面都很圓滿,卻不能持續精進,導致最後修行停滯甚至退失。我熟悉的居士和出家人裡面,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可見,勝義中雖不存在任何高低差異,但在世俗中,精進確實會造成差距懸殊。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是因為一直不斷學習、精進修行,才迅速成佛。我們也不要因為心情壞、身體差、特別忙、有違緣,遇到了一些事情,就輕言放棄。
麥彭仁波切說過一個偈頌,大意是:在修學過程中不要輕易放棄,不要讓各種違緣有機可乘,這樣就能始終獲得文殊智慧的加持,增上一切順緣。我們在生生世世中,不要一遇到小小違緣,就為它所轉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當中誰沒有遇過違緣?不可能沒有。甚至我們公認的菩薩和高僧大德們,在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的過程中,誰不會經常面對層出不窮的違緣和不幸?但他們會堅持不懈,直到最後功德圓滿。
西方許多科學家和領導人在演講中,最讚嘆的就是不放棄、努力不懈、勇往直前地面對一切困惑和阻礙的精神。包括一些偉大的總統,在莊嚴的就職典禮上,也會強調這類誓不放棄的宣言。無數科學家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也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
我不能發揮太廣了,不然無法完成今天的任務。
下面是阿難尊者出場,他也是今天的主要人物。每天都會有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劇情」裡出現。如果將《維摩詰經》拍成一部電影,不以賺錢為目的,屆時十大弟子輪番出場,應該十分精彩,對吧?以後有金剛娛樂法會的時候,我們就請十一個人來分別飾演迦旃延、阿難、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為每個出家人開示,讓他們難堪、不好意思,然後一直這樣……(上師模仿手足無措、撓頭狀,眾笑)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告訴阿難:“你應該到維摩詰居士那裡去探病,看看他最近病情如何了。”
連佛陀都常有這樣的言教,故我們也應當經常關心和幫助身邊的病痛之人。今天在法師會議上,我也對堪布和堪姆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希望他們盡量抽出時間,常常去探望、照顧或想辦法幫助一些病人,以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不管什麼身分的人,一旦生病,就需要身邊人的關懷。當然,如果各方面都無可擔憂,那自然也不需要外界過多的關注。這時對他來講,不被關注和打擾就是最好的放鬆和休養。否則今天這個人來探望,明天那個人來拜訪,應接不暇,也是非常痛苦之事。但有些人確實需要照顧,故根據情況而定!如果病人實在不願意接見任何人,也不要在門口喧囂哭鬧。本來身體就不好,外面的哭聲可能會讓他的病痛感愈發強烈,以此因緣而示現什麼也不好說(眾笑)。所以,要視情況而行。
有人喜歡在生病過程中跟別人講教言,跟每個探病者講一個教言,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今天輪到聲聞乘中最後一位-阿難出場。佛陀告訴阿難:「你去探望一下吧!」結果阿難的反應與前面的弟子如出一轍,他也對佛陀說:「世尊,我跟前面幾位一樣,確實不敢承擔這麼重大的任務,也不敢去探病。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為什麼呢?很早的時候,有一次佛陀的身體顯示疾病。有些註釋裡講,佛陀當時示現的風病。藏醫中,風、膽、涎是三大根本病。大多數風病依靠牛奶能治。中醫中也講牛奶、羊奶特別是山羊奶能治風病,還有馬奶、駱駝奶等各種說法。
現在我們學院到處都有賣牛奶的,所以說你們……(上師笑)壇城上也有賣犛牛奶的。我那天去覺姆經堂的時候,也看到有很多賣犛牛奶的,把牛奶裝在礦泉水瓶子裡面…
牛奶對於身體的營養不足、風濕病、還有鈣含量不足等疾病,能起到補養的作用。在藏地,老人也會用犛牛奶來補充體能。例如身體特別軟弱無力,或是體力不足,飲用沒有提煉過酥油的牛奶效果會更好,取完酥油的精華就沒有了。當然現在市面上的牛奶,品質到底怎樣也不好說。以前也曾出現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等各種手段,但藏地並沒有這種情況。
紐西蘭和澳洲的牛全是在飼養場內生活,吃山上野草的比較少見。在藏地,犛牛是吃山上的草,喝山上的清水,據說這樣礦物質的含量更高,營養也更豐富。
但此處講的是印度的牛,好像跟藏地的犛牛差別還是較大。它們看起來跟漢地人工飼養的乳牛有點像。以前我們去印度,在那裡待了好幾個月,漸漸地,大家有點思念藏地了。有一次,同行的喇嘛看到印度乳牛,興奮異常:「你看你看,那裡有我們家鄉的牛!」(眾笑)我們湊近一看才發現,就是大城市飼養的那種乳牛,跟藏地的犛牛截然不同。大家開玩笑說:「你思鄉心切了吧?這個「犛牛」並非藏地的犛牛,就是印度本地的…」(此時,現場響起音樂)你看,說藏地犛牛的時候,就有唱藏歌的。 (眾笑)
當時世尊生病,其實是一種示現。 《大寶積經》也說:佛陀示現背痛等病痛,就是要讓眾生認識到病苦——連佛陀的金剛身都有如此的疾苦,那我等凡夫之身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有時也會看到,一些很有成就的上師,在生命最後時刻,確實也是示現生病。而有些邪見者會想:「這個上師,或某個成就者也要生病,看來他們沒有什麼修證,我跟著他們修行也毫無前途。」於是可能放棄信仰、改換門庭。
但有清淨心的人卻知道:「連這些具有大功德的成就者和上師們,到最後也示現生病,那我這樣有漏的身體又有什麼可依靠的呢?」因此,對輪迴更厭離,對為了來世而行持善法更有信心。所以,大德們示現生病其實是具有重大、特殊意義的。
當時,有位如大娑羅樹般地位顯赫的婆羅門,唐譯裡說,阿難尊者大清早就穿好法衣,持缽去到他家門口等待化緣牛奶。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故事。
其實這位婆羅門是佛陀需要教導的一位具緣弟子,叫做梵志摩耶利。他成長於大家族,頗具威望,眷屬達五萬人之多。但其個性特別慳吝,平時不願意布施任何東西,甚至為了防止小鳥飛禽到院子裡吃糧食,而將整個豪宅院落上方佈滿羅網。
漢文《大藏經》中的《佛說乳光佛經》對此有記載,大家方便時可以翻閱。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裡也有這個故事的概要,當時應該是法護論師翻譯的。藏文中也許有,但還沒找到。
當阿難尊者來化緣時,婆羅門感到很尷尬:如果不供養,擔心遭受「家財萬貫的婆羅門居然如此吝嗇」等閒言碎語;如果供養,畢竟身屬婆羅門家族,若和瞿曇釋迦族弟子有染,又害怕遭到同門非議。於是,他就耍了一個小聰明:他想,有一類牛非常狂躁和野蠻,如果阿難到那些牛那兒取奶,不僅得不到牛奶,甚至有可能會喪命。於是,婆羅門心懷鬼胎地支使阿難去往那些野牛處取奶。
我們學院也有些兇悍的犛牛,你們不要和它們過於親近。尤其有些犛牛喝了供護法的酒,更是殺氣騰騰。有的道友常到犛牛跟前,給它念「嗡瑪尼唄美吽」…你不要想著去超度它,到時也許是它把你「超度」了。 (眾笑)
對一些野牛和野狗,千萬不能隨意親近。有些道友特別愛逗狗,看到野狗就情不自禁地靠近,「哇哇哇」和狗聊天。等狗發動攻勢的時候,就只有落荒而逃,這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道友要做好防護措施,尤其對野貓、野狗、野牛、野人(眾笑)等都要特別當心,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建議大家在遇到動物時,還是要仔細觀察判斷一下,是否較為野蠻粗魯,基本上能夠判別出來。但也有乍看比較溫順,接觸之後,就突然面目猙獰、凶狠咆哮的,就像西班牙的野牛,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子。
我們每次去西班牙的時候,他們都會介紹鬥牛士。無數的鬥牛士因為鬥牛而喪身,但這種死法還被視為無上榮光,並舉辦各種儀式來紀念。然而,我們這裡並沒有為這種死於非命的情況舉行特殊儀式,死了就死了,放在屍陀林念念「嗡瑪尼唄美吽」就了事。 (眾笑)
阿難尊者在前往取牛乳的路上,遇到五百個婆羅門大肆誹謗:“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還要度脫天下眾生的生老死病,結果連自己的生老死病都不能解決,生病了還需要牛奶,怎麼能度眾生呢?
正當此時,維摩詰居士出現了,他毫不客氣地對阿難說:“你快走,不然別人會非議我們的,快回去、快回去!”
維摩詰居士說完後,阿難內心充滿疑慮:「維摩詰居士這麼說,外道也這麼說,我親近佛陀這麼長時間,難道還不能了知佛陀的密意嗎?莫不是我聽錯了佛陀的教言?
這時,空中有個聲音告訴他:「雖然維摩詰居士說的是對的,但這次你還是要去,因為佛陀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生病,所以取牛奶仍有意義,對佛陀的身體也是有益的。
有《維摩詰經》的註釋中講,當阿難尊者來到母牛身邊,母牛不但沒有傷害、踐踏他,甚至特別恭敬,並用人語說:「如果我的奶對佛陀的身體有益,請您直接取用吧! 」母牛的兩隻幼崽也和母牛一樣,歡喜地跪在阿難尊者面前說:「我們可以吃草喝水,不喝母親的奶,願意將之供養佛陀。
其中一隻牛犢被授記,未來將成為乳光佛。此部經典也以此命名。
佛教裡有許多示現的道理,今天的故事也正是這樣,大家應該好好思考。在聞思、學習過程中,應該要有理性的思維,不要一直固守自己的分別念。在某些時候,我們分別念可能是對的,但有時卻可能相當片面和狹隘。
尤其是在座有些以前是名校畢業,乃至擁有博士頭銜的人,自然而然有一種傲慢心,會暗暗自詡「我是名校畢業」、「是大師級的」等等。但顯然,我們所學的知識只能在某個領域中稱為專家,在宇宙萬物的實相或真理面前,以前所擁有的智慧就非常微不足道了。
前面我們也強調過,大家應該放下自己原有的名聲、地位等“外殼”,以一個普通求學者的身份來渴求真理,只有如此,方能獲得最究竟的理論和智慧。如果被傲慢的皮殼所困,會直接障礙、影響到對真理的追求。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應當以謙虛、恭敬、歡喜、公正、客觀的心態來接受真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提到的《佛說乳光佛經》,將維摩詰和阿難之間的整個對話過程講得比較清楚。如果知曉了這些故事情節,就能更能理解今天的內容。
「時維摩詘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剛才講到,阿難一大早就在大婆羅門家門口等候,正準備去取牛奶,就在此時,維摩詰居士來了:「阿難啊,你怎麼這麼早就持缽呆在這裡了?
(有寶寶啼哭,上師傾聽,微笑不語……)沒事。
根據有些註釋,古印度的出家人大多是日中一食,只有中午外出化緣。因此,阿難一大早就在婆羅門的門口等著拿牛奶,就顯得有點奇怪。
現代的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的出家人,一般是早上出門托缽乞食,然後將所有化緣來的食物全都放在缽盂裡帶回寺院,取適量部分作為早餐,多餘的食物交給執事或居士,由他們整理好,當作午餐。當然,南傳佛教國家比較多,至少我去過的幾個國家是這樣的,當時我也詳細了解。
(上師問身邊的人)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中午去化緣? ……有沒有?你們有誰看到嗎?現在斯里蘭卡是不是這樣?本來前陣子我是想去斯里蘭卡的,結果沒有去成。怎麼辦呢? ……你去過沒有,啊?他們早上去還是…嗯,施主送到寺院去,好吧…
維摩詰居士問阿難尊者:「你這麼早在這裡幹什麼?」維摩詰居士出門也比較早(眾笑),他可能常常關心這些出家人在做什麼吧。總之,他是個很厲害的居士,大家都比較怕他。
維摩詰居士生病了呀,他怎麼生病了還跑到這些地方去呢(上師笑,眾笑)?哦,對了,這是他以前沒生病時候的事,現在是生病了。以前他沒生病的時候,常常跟佛陀的弟子交往,一旦生病了,和別人的交往就少了。
「我說:『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阿難尊者說:「居士啊,世尊小恙,但此病有些特殊…」-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上師模仿,眾笑)-「需要用牛奶方能治愈,所以我來化緣。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維摩詰居士說:“阿難啊,你千萬不要這麼說!”
「止」,就是「閉嘴」、「住口」之意。藏文版中沒有,只有「莫作是語」這句。其他版本也不完全一致,有的有,有的沒有。
以下從兩方面來說明,維摩詰居士要阿難尊者「莫作是語」的原因。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如來的身體,如金剛般堅固。
第一,如來的身體是金剛之體。根據窺基大師的解釋,此處是從報身層面宣講,後面則是從法身層面宣講。
金剛具有不能毀壞、不能摧毀、不能穿破、堅固等七種功德(上師念誦藏文)。如《大般泥洹經》雲:「如來身者。是常住身、是不壞身、是金剛身、非穢食身。是則法身,當作是觀。」如來的身體是常住的,與法身、報身一樣,如同金剛般不會輕易被摧毀,而非人類的不淨身一般,依靠污穢的食物而維繫。
「『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已經從根本上斷除了自性罪、佛制罪等所有的惡業、習氣,並且具足所有的善根,又如何會有身體的疾病和煩惱呢?
這是第二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身體不好,一方面是外在因緣和合,使自己以前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所造惡業的果報成熟。無論如何,身體不好都是惡業果報成熟,而能夠對治的善法又極其微弱,因而導致生病。所以,有些人的身體特別不好,可能就是因為造的業比較多。雖然他們一直吃藥、打針、按摩、艾灸……每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療,用的方法層出不窮,但是身體卻每況愈下,自己也每每失望。有些人因此而責怪醫生:「你怎麼不好好治病呢?我的身體為什麼還不好?花了那麼多錢,為何還是不見起色?」其實不應該抱怨、責怪醫生,而應該怪你自己。
因為如來徹底斷除了惡業,沒有這些因緣,自然不會有身體的疾病。堅意論師的《入大乘論》,是印度一部很重要的、建立大乘成為正法的經典,其中說:「如來身者,猶如金剛,諸惡已滅,豈有疾乎。」意思是,如來的身體像金剛一樣,早就斷除了所有的惡,怎麼可能會有疾病呢?絕對不可能有!如來因斷除惡法、行持善法,故而不會有疾病。
《入大乘論》中有段長行文,意思是說,以前有個比丘給別人布施一個藥缽,以此原因,一生健康無病,活到八、九十歲,而且後世很多劫中都轉生於天界。所以,為僧眾供養藥品,或是向有需要的人贈送藥物,對自己生生世世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南懷瑾居士曾講,他年輕時遇過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輩子沒有生過病。還有一個人,六十八歲了卻從來沒有做過夢,他問南老:「做夢到底是怎麼回事?」可是南老也沒辦法回答,只好說:「可能是你的睡眠太好了。
這樣看來,即使在世間,有些人不會產生任何疾病,那就更不要說佛陀了。其實,不只是佛陀,只要得到聖者果位,就不會有任何的疾病。
前幾天,我在藏文微博裡引用了一個《寶性論》的教證(上師念藏文),彌勒菩薩是這樣講的:「聖者已斷除,死病與老苦,依業煩惱生,彼無故彼無。意思是說,聖者已斷除死、病、老三大苦,這是因為此三者都是由業及煩惱所生,而聖者沒有業和煩惱,所以也就沒有死、病、老之苦。在究竟意義上,聖者已遠離生老病死。
《寶性論》中又說,我們看到的聖者的病老死,只不過是他們在眾生面前的示現而已。
「『默往,阿難!
因為佛不會生病的緣故,所以維摩詰居士說:“阿難,你就不要去化緣了。”
「'勿污衊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維摩詰居士接著說:“阿難,你不要誹謗如來,不要讓別人聽到這樣粗魯的語言,說佛陀生了很嚴重的病。”
現在很多對自己的上師沒有信心或信心太過激的人,上師一生病,他就搥胸頓足:「上師馬上要死了,要圓寂了……」又哭又鬧,抓胸扯頭髮,其實這是對上師信心不足,把上師當成凡夫的表現。
法王如意寶在世的時候,顯現上也會生病住院,同期住院的還有阿秋法王和年龍佛母達熱拉姆。這時有人開始傳言:「啊,上師們不是很了不起嗎?怎麼連自己的身體都保不住?好幾位法王都在住院!」我說:「醫院裡也有許多需要度化的眾生,上師們依靠生病的方法來度化他們。
當然,這是針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的。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例如西方的某些學者,他們認為上師僅僅是在佛法專業方面功德圓滿,在灌頂、講密法或訣竅方面有特長,而在其他方面並無過人之處,跟自己沒有什麼差別。但另外一些人,東西方都有,他們卻能視師如佛。可以說,如果上師是和我們一樣的凡夫,那他的能力、智慧和加持也應該和我們一樣,但真實情況卻完全迥然不同!包括上師有形無形度化眾生的能力,與我們也是有著天淵之別的。
有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某位上師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普通,和大眾一起吃飯、一起睡覺,衣食住行都平凡無奇,但實際上,這位上師內心的境界,以及他相續中的智慧,與一般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大圓滿心性休息》裡也是這樣講的:所謂上師,一方面他與所有人都相同,另一方面他又是完全與眾不同的。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種信心,如果僅僅依靠理論,或者以物化的表面現象來進行判斷,那麼在有些人看來,所謂的上師們和普通人別無二致,沒有任何不同。
不僅世間人會抱持這種見解,就連聲聞乘的佛弟子也認為,佛陀的智慧確實已經成熟,但佛陀的身體還是有漏的,故小乘行者恭敬和禮拜的是佛陀相續中的智慧身,而非佛陀的那個「有漏的」身體。
因此,在這些關鍵處,我們的見解需要和其他人區分開來。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德聞斯語。
維摩詰居士接著講:“你切勿這樣到處說,不要讓有大威德的天人,還有其他清淨剎土來的菩薩聽到。”
阿難尊者的話,可能只有一部分人聽到了,但是天人和菩薩本來就有天耳通,他們可能早就聽到了。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維摩詰居士繼續說:“阿難!轉輪王以少分福德的緣故,便沒有疾病,何況是在多生累劫中積累無量無邊福慧資糧的如來呢?”
由於與佛陀有一些比較相同的因緣,因此轉輪王也有相貌莊嚴、長壽、無病、身體無垢染等莊嚴相。光靠少許福德,就能感得沒有病痛的善報,更何況福慧資糧完勝所有世間聖者的如來呢?因此,如來是不可能有疾病的!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面開始下雨)下雨了啊?很多人可能沒有帶傘,等一下回去的時候也算是洗澡。
維摩詰居士對阿難尊者講:「你走吧,趕快回去吧!如來肯定不會生病的。連轉輪王都不會生病,如來又怎麼會生病呢?不要再做這些讓我們慚愧的事情了。
現在不少人為了上師、寺院而化緣,這也是佛教徒的恥辱,也是令人特別不好意思的。
我看到有些人常代表某位上師四處化緣。其實上師是否真的要求化緣,也未可知。像我自己,沒有什麼侍者,但身邊的人常常聲稱:「堪布家裡需要地毯,你能不能買一下啊?」「堪布最近眼睛不適,你們能不能提供一點眼藥水啊?」「最近他吃得不好,你們能不能做一個泡菜啊?小的方面尚且如此,大的面向就可想而知了。一旦自己擁有了權力和能力,肯定會肆無忌憚。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就常聽人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後就偷犛牛。」對吧?
現在漢地也常有人代表寺院、代表上師化緣,有些是上師和侍者一起配合。侍者先開口說,他們的上師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某位佛的化身,某位聖者的化身,但他現在非常需要買一輛車。這個化身雖然可以幻化,但走路的時候還是很不方便(眾笑),所以看看怎麼樣好……或者,現在上師在某個城市需要一棟別墅,否則他弘法利生特別不方便… …
有些不是侍者,而是比较得力的助手或居士,经常假他人之名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有些人确实比较容易受骗,别人一说,就:“哇,真是这样啊?为了他的长久住世,他的……我一定要出钱,没有什么问题!我甚至……”那天有个人打电话说,他把自己的银行存款全部给完了,结果现在看上去好像不太妙……
儘管阿難應該是最懂佛陀密意的,但他到塵世去化緣的時候,也犯了一些錯誤。以後無論為佛教也好,為上師也罷,不知上師密意,不知佛陀密意,不知佛教教義的人,盡量不要打著誰的旗號自作主張。有些上師身邊的人還挺好的,從來不給別人要求,也不到處化緣。
有些人常打電話給週邊熟悉的人,說上師這個地方有需要,那個地方有需要。其實真正需不需要呢?我想,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上師,是不需要為了一些外在的所謂泡菜也好、鹹菜也好、酸菜也好而化緣的,多可憐吶!
所以,有些時候,大家還是應該要注意一下。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
否則,如果外道或婆羅門梵志聽到這些言語,就會胡思亂想:「佛陀不是人天導師嗎,怎麼連自己都救不了?他不是天上天下度脫一切身體和心靈疾病的大醫王嗎?若連自己都救不了,何談救濟天下眾生呢?
的確,我們的某些行為對佛教是有損害的。 《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清楚,阿難尊者有時對佛陀也不是特別了解。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當時示現為凡夫;另一方面,他也沒有懂得佛陀的甚深意趣。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仁”,是指仁者,就是阿難。 「可密速去」,你就悄無聲息地盡快跑回去,不要到處去化緣了。
有時候,我們看到化緣的人,也會當場制止。現在很多人看不慣我,因為我常在課堂上公開批評揭露。所以有些人說:「你將來的前途很危險(眾笑),因為阻斷了別人的財路。」現在這個時代,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誰都不會客氣的。無論如何,我的初心是為了佛法,不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大多數時候我是自己對自己說的。
我傳法這麼多年,身邊確實也常會出現一些不如法的人,就像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論》中最後一句所講的一樣,看到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也是很生厭離心的。的確如此,如今不少人的行為並不讓人樂觀。
勿打密意的旗號(對境是嚴厲的,果報是可怕的)
儘管阿難應該是最懂佛陀密意的,但他到塵世去化緣的時候,也犯了一些錯誤。以後無論為佛教也好,為上師也罷,不知上師密意,不知佛陀密意,不知佛教教義的人,盡量不要打著誰的旗號自作主張。有些上師身邊的人還挺好的,從來不給別人要求,也不到處化緣。
有些人常打電話給週邊熟悉的人,說上師這個地方有需要,那個地方有需要。其實真正需不需要呢?我想,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上師,是不需要為了一些外在的所謂泡菜也好、鹹菜也好、酸菜也好而化緣的,多可憐吶!
所以,有些時候,大家還是應該要注意一下。
維摩詰居士說得對! 「化緣的人趕快走開,佛陀不需要這些。」如果看到一些人為上師和道場化緣時,你們也可以提出勸誡:上師們不一定需要這些,上師需要的是正法,需要的是利益眾生,遣除眾生相續中的黑暗。對真正有成就的上師而言,外在的物質就像不淨糞一樣,他不會有任何執著。我們不應該到處去幫上師招財、募捐,為了上師開法會,為了上師……
原來我遇過一個老法王,他現在已經圓寂了。我問他:「你們寺院是不是有人去漢地化緣?包括你的親戚?這樣是不是對寺院很有利?」他說:「對他們自己還是有利的,對寺院可能也有利吧!」所以,為了上師化緣,對自己也許是有利的,但對其他人有沒有利也不好說。
在此告誡大家,如果以我們的名義化緣,千萬不要相信!三十多年來,學院包括經堂建設等任何大筆開支,都是依靠我們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從來沒有親自去、或派人去對外化緣的情況。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上師需要蘋果6、蘋果7……現在最新的那款是不是?上師很需要!」我聽到這些「事蹟」後,也感到費解,那些上師需要這些有什麼用呢?
所以,針對阿難化緣,維摩詰居士也間接地點撥了我們許多上師的弟子。希望一些上師們也不要不高興,還是應該想想佛法,對吧?
被維摩詰居士如此責難,阿難尊者也沒有生氣。所以,希望居士們也應當用智慧來觀察,不要一聽這樣的教言就說:「哦,不能這麼說,不然功德……」這也是考慮自己比較多的緣故。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接下來,維摩詰居士從法身的層面進行了宣講:「阿難當知,如來的身體,即是法身,並非以欲界的思維而產生。」有些版本說,並非以普通的食物滋養而生。藏文版中也是如此解釋。
如《華嚴經》雲:「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佛的法身本來是恆時寂靜,遠離二相及二取的,但為了利益眾生之故,便顯現出各種各樣的相。若從法身、究竟身的層面而言,是不會有任何疾病等過患的。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
佛陀是整個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最珍貴、最超勝的,並已超越了三界,具有如此的功德。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佛陀的身體是不壞之身、無漏之身。 《俱捨論》中定義「有漏」為:以有漏六門(漏自性、漏相屬、漏所縛、漏相續、漏隨順和漏所因)所連接之法,具有自性、相屬、因等罪業。依照《下阿毘達摩》(即《俱捨論》)中描述,有漏的身體是具有「相應隨增」與「所緣隨增」的法。佛陀之身與之截然不同。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不墮諸數”,在藏文中意即遠離了有為法,在其他如唐譯等版本中是“遠離計算”。 「有為法」與「計算」的意思大致為雷同,即佛身是遠離一切邊、一切相和一切有為法的。如《大般涅槃經》雲:「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這也說明了,佛陀的金剛身是無漏的無為法。
關於這種金剛不壞之身的因緣,在《大般涅槃經》中有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名正法比丘在弘揚正法之時,有一位惡劣的破戒比丘對其產生了嫉妒心,並伺機以兵器殺害他。此時,國王為了護持正法,便幫助正法比丘與其作戰。結果,惡法比丘的勢力強大,致使國王遍體鱗傷,他在臨死之際發願道:「我為護持正法而離開世間,死而無憾。」以此果報,國王生生世世獲得了金剛不壞之身。這位國王便是佛陀在因地時的一次轉世,而那位正法比丘,則是迦葉佛的前世。
總而言之,雖然有時我們全力以赴地護持正法,也未必能如願以償,因為末法時代惡法勢力相當強大,連國王都無法戰勝,也許我們今生也沒有機會徹底剷除,但我們仍應竭盡全力地護持正法,如此一來,乃至生生世世,都會有弘揚佛法的機緣。
人生是很奇妙的,每個人未來的因緣和前途都不確定。有些人能像自己預期的那樣如願以償地過完一生,有些人則會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論這些意外之事發生在自他任何人的身上,希望大家都不要衝動,應當以智慧和理性坦然面對。
近期網路上發生了一些風波,當時南懷瑾居士對某位法師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也說過一些預言,我聽後覺得,他說得的確比較準確,但有些時候…
現在為數不少的人喜歡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一旦他人遭遇變故,便立即倒戈相向。甚至身為弟子,也心生動搖,各種猜測懷疑。很多人的信心“隨風飄搖”,當某個人(某位法師)名利雙收、功成名就,或是對自己有一些利益時,便對他恭敬有加;一旦他一無所有、潦倒不堪時,便紛紛嗤之以鼻,甚至開始誹謗。這是很不好的。不論你學的是哪一個教派,如果自己有一顆非常堅定的信心,當自己的法師、住持遇到一些違緣時,你的信心也不會輕易動搖。
希望大家在上師在世時,要經常思考:「一旦我的上師離開了世間,我該怎樣護持他的教法?」其實,上師的身體無需我們護持,因為上師真正的不壞之身,是他的智慧法身。當上師離開世間時,痛哭流涕是無濟於事的,作為弟子,應當認真思維如何將上師的智慧傳承和延續,如何好好護持上師所弘揚的正法,這是很重要的。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這樣的身體,怎麼會有疾病和煩惱呢?
以上是維摩詰居士對阿難尊者宣講的。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阿難尊者禀告佛陀:“世尊啊!當時我實在慚愧不已,並暗自思忖,難道自己從沒有真正親近過佛陀嗎?按理說,佛陀的密意自己應該懂得,難道是我聽錯了?”阿難尊者開始懷疑自己了。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此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此處,窺基大師與鳩摩羅什的譯本中都沒有註明這個聲音源自何處,不知是來自天人還是諸佛菩薩。連他們都不知道,我們就更無從得知了。 (上師笑)
只要聽這個聲音說:「阿難,這位居士所言千真萬確,但佛陀是為了救度濁世眾生而示現生病的,所以,你還是繼續去取牛奶吧。」有些註釋中說是「示現貧法”,“貧法”是指貧窮、生病、需要化緣等,而這些都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行矣」,意即繼續去。
唐譯窺基大師所寫的《佛說無垢稱經疏》中云:「我雖為侍,以智遠佛,不能知佛。」阿難尊者當時說:「我雖然做了佛陀很長時間的侍者,但好像心仍離佛陀很遠,不知道佛的密意。喜怒好惡一概不知。就像阿難尊者一樣,在佛陀身邊承侍了三十多年,若連他都不知道佛陀的密意,其他人則更不用說了。所以,身體親近上師,不一定是真正的親近。
剛才講到,正當阿難尊者猶豫不決之際,空中有個聲音安慰他道:「這位居士所言千真萬確,但佛陀是為了度化這些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眾生而示現生病的,所以,阿難,你安心去取乳汁吧,不要慚愧,沒事的!取完牛奶就回去了。尊者聽完後,便欣然前往取奶。
我剛才已經講了故事的結尾,即母牛攜小牛向阿難尊者跪拜供養乳汁,吝嗇的婆羅門也因此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所以,有時佛陀的這些示現,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應當知道,「示現」一詞十分重要。佛陀在一些戒律的經典中也是如此宣講的。一次,佛陀外出應供,阿難尊者與佛陀一同前往。那次,供齋的米沒有煮熟,佛陀當時大病初癒,阿難尊者因擔心生米影響佛陀的身體,便急忙拾柴生火,重新煮米。此時,佛陀前來詢問:「你在幹什麼?」阿難回答:「他們的飯沒煮熟,我擔心對您的身體不利,正準備重新煮一下。」佛陀非但沒有製止他,反而讚歎道:「善哉善哉!」由此可見,佛陀雖是金剛不壞之身,但在一些生活細節中,也會示現與凡夫毫無差別,例如,吃了半生的米飯,也會顯現對消化不利等等。身為佛教徒,對於佛陀諸如此類的示現,我們應當明辨取捨,這才是智者的行為。
以上講到,經過空中之聲的安慰,阿難尊者順利地取回了乳汁。整個故事就是如此。
「世尊!維摩詘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所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當時我化緣時,維摩詰居士就是這麼說我的,他的辯才和智慧就是如此,因此,我也不敢去。”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以上是佛陀十大弟子的「遭遇」。不只是這十大弟子,以他們為代表的,還有五百位大弟子。在佛陀的詢問下,都紛紛回禀了自己不敢前往探病的原由。 “皆曰”,意為“都說”。這是結語,即五百位弟子皆如是說。
幸好經文中沒有將他們的故事一一列舉,不然,僅十大弟子的故事都已經這麼長了,若是把其他五百位弟子的故事全都宣講一遍,那我們的《維摩詰經》可能好幾年都講不完。好在只是代表性地講述而已。
所以,我們接觸一些密法時,也是先僅受持一些代表性的法,其他的則以不同的方式慢慢受持。這種方式自古以來都是有必要的。
不過我想,若將這五百位弟子的情況一一講述出來,那應當有五百種煩惱、五百個故事,如果時間足夠,我們慢慢分享,應該相當精彩。
維摩詰居士還是很厲害的,不但佛陀的十大弟子,乃至其他的四百九十位弟子都不敢前去探病。我們居士中也有許多佼佼者,所以,出家人不要認為:「我是出家人,你們這些在家居士應當對我跪拜!」似乎覺得居士低自己一等。雖然依別解脫戒的規矩確實如此,但大乘佛法的主要考量,是一個人的內在境界。如果境界高妙,則即便是居士,也卓爾不凡。
以上是聲聞乘的《弟子品》。在梵文和藏文版中,此處的《弟子品》與接下來的《菩薩品》中間未做拆分,合為一品。但在吳之謙譯本、唐譯等許多漢文譯本中,都將其分為了兩品。除了分品的名稱不同外,經文意義上都大致相同。
我們學習《維摩詰經》,一方面要從研究的層面細緻剖析,另一方面,也應從佛教信仰的層面去用心感悟。如此一來,才能透徹地通達經文中的甚深密意。否則,若僅從研究的層面生硬地解讀,也許對許多與信仰相關的內容,始終無法一窺堂奧。反之,若一味從信仰的層面粗泛地理解,則對經文的詞句、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及其嚴密的邏輯結構等未必能全然掌握。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以相互借鏡的方式來接受這部經典。
好,今天講到這裡。
菩薩不怕老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