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佛人最容易犯的兩種障礙 一定要破除!

淨界法師:念佛的兩大障礙

我們念佛的時候有什麼障礙要破除?一個是昏沉障,一個是掉舉障。

破除之前先了解昏沉、掉舉的相貌,掉舉的出現,你怎麼知道你的心掉舉?「於所緣境心不寂靜」,掉舉就是心中念佛的時候,本來應該心裡佛號專一安住,心裡佛號相續安住,但是你發覺你這顆能念的心開始向外攀緣,開始擾動不安。為什麼心不安?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罣礙的東西藏在你內心深處,在那個地方擾動,就掉舉了!你心中有一件事沒有放下。掉舉的相貌,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不是寂靜的!

第二昏沉「心於所緣心不明瞭」,你說我這個人提得起放得下,在外面可以做大事業,回到佛堂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當然是寂靜啦!但是念沒多久就打瞌睡了,心不明瞭了,這也是個障礙!雖然寂靜,但是明瞭心失掉了。

這是我們念佛的兩大障礙,應該怎麼辦?對治!對治昏沉掉舉的總相就是飲食,如果你想要把佛號念得清楚、分明,成就禪定,飲食不要吃太甜,甜的東西到腸胃就變酸性的,酸性的東西就會增長昏沉掉舉,飲食也不要吃太飽。所以第一個要注意,飲食不能吃太飽也不能吃太甜。

第二個是睡眠,睡眠一定要適當,每一個人對睡眠要求不同,有些人睡八個小時,有些人睡七個小時,有些人睡六個小時,總之你的睡眠要有規律,平常這個時候你要睡覺,你就要去睡覺,因為習慣了!譬如我中午一定要睡半個小時,時間到了你不去睡,你晚上打坐的時候就昏沉,所以要讓自己的睡眠有規律。第三個減少雜務,當然每個人對生命規劃不同,

但是如果你認為培養阿彌陀佛的正念,在你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你最好對世間的慾望淡薄一點,因為慾望淡薄,你就不用花太多精神體力去追求!耗損太多精神體力,念佛的時候,你體力精神都耗損掉了。我們的精神體力是有限的,你說我的生命一定要住大房子、開好車,你就要花很多精神體力去追求這些美好的物質。

你追求美好物質,把一天當中的精神體力耗損光的時候,到了佛堂你根本沒有精神體力去念佛。身為在家居士當然要為家庭負起責任,有些事情應該要去做的。如果你是個修行者,基本上盡量少欲知足,把握住珍貴的精神體力,留點精神體力來念佛,培養你心中的法寶。

別相方面是加強念力,思惟無常。掉舉就是因為你的心散亂,加強你的專注,

或者你的心有罣礙,真的放不下,就思惟死亡。假設你明天要死亡,你根本什麼東西都帶不走,你認為很重要的事,到死亡的時候根本就變成不重要了。所以我們經常思惟死亡的到來,有助於我們放下世間的親情,乃至於眷屬財物的追求。

對昏沉的對治,第一起光明相!剛開始修念佛的人,你最好不要在完全黑暗的房間念佛,你念一念就睡著了,因為你的明瞭性已經很薄弱了,你又黑暗,所以你眼睛要打開取光明相。我們在佛學院念佛的時候會開一些小燈,因為開太亮的燈有時候會太刺眼,開一些金黃色的燈泡。盡量不要在全黑的環境念佛,要有點光明相!第二思惟苦諦,昏沉的時候,你要思惟你是即將墮入地獄的眾生,你怎麼還能這樣昏沉呢?趕快提起精神,安住在佛號,乞求佛力的加被!這是對治昏沉掉舉的方法。


印光大師:念佛人十大礙行

妙葉禪師《寶王三味念佛直指》云: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雖纏綿於業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慾交傾。死生遷變,遞相倣傚。易地皆然。使如來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生命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於割切身肉也。今依佛經立十種大礙之行,名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踖等。學踖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此十攝一切礙。惟上智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沮傷。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乃至憎愛利名之場。人我得失之境,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道行可以直進。

明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跋云: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鞴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煅不致精,鍾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污泥,超登不退。倘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諮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怨不尤,庶蓮花日滋,可稱三味寶王矣。


持名念佛有三大殊勝方便

圓瑛大師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第一殊勝方便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即是可以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雲「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或謂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負佛懷,而且貽誤眾生。諸佛說法,無非普度眾生。說此念佛法門,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眾生之法。豈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無論男女老壯,皆應發心念佛,方能得度。試觀淨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臨終現瑞,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或謂念佛要到寺廟裡去念,要在佛堂裡面念,俗家、別處則不可念。此種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當知念佛,則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除大小便外,無一時一處不可念佛①。正要念念相續,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純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夢中都要記得念佛,果能如是,則臨命終時方有把握,不至顛倒。

古詩云:「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淨土,心頭念念絕②娑婆。傍華隨柳須回顧,臨水登山③莫放他。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漸朽應難住,腐棟將頹豈易蹲。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華胎裡獨棲神④。」

「坐時觀佛足跏趺,身在蓮台華正敷。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⑥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如睡夢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純,醒時當向佛前叩頭流血,生大慚愧,更加精進。念到二三十年,自然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間斷矣。須知人生如醒,人死如夢。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須要自己勘驗。果能於歡喜煩惱順逆境中,依舊念念不斷,不為愛憎之境所動,則生死關頭自得一心不亂矣。

或謂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輕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誤人之言。當知人命無常,壽夭不定,發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長壽,則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⑦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請味斯言,自當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業難逃,短命而死,則淨業已修,淨緣已結。雖功行尚淺,而信願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餘有勸修詩句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說念佛是閑人的事,有公務工作之人不能念佛。豈不聞白樂天居士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昔日葛濟之之妻,家貧織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門,終日持念不輟。在布機上擲一梭念一聲佛號,習以為常,雖終日織布,不知辛苦。其夫素習道家鉛汞之術,勸妻捨念佛而煉丹藥。其妻不從,仍織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織布念佛之時,彌陀現身於虛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機杼見之,急起下拜,即邀濟之瞻禮。濟之亦見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見佛,果有其事,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當亦不謬。乃焚仙經,同修淨土。後夫婦臨終俱得瑞相,同生極樂。此念佛不礙作事之明證也,何必一定閑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帶業往生。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覿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則殺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問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其人乃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來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對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必治誤殺者之罪。」托畢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其人見其事與昨晚之言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

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是也。以此驗知,業系難逃。如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為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出家人之通稱)那先(沙門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人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謂:「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領悟曰:「可。」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篤,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

其妻為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

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僧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如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可以徑登不退。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

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慾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餘少時聞前輩僧說一故事,頗有道理,但未見書籍,今特錄載,以證隔生成退。

即蘇東坡學士相傳為五祖戒禪師後身,才華雋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數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覺。因與佛印禪師為方外交,禪師欲度東坡。一日至其家過宿,東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間禪師令其妾取七個爐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鐺,盛滿鐺水,囑置爐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爐,次第輪煎。其妾不解何意,禪師則宴坐安然。茶鐺煎久,其水既幹,爆的一聲破壞了。禪師含笑,謂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寢。」次晨東坡問妾:「昨晚禪師有何說話?」妾即以其事相告。

東坡覺悟,若不斷欲,必致喪生,如爐上之鐺,水幹必裂。但欲習非禪定之力無由制止,是以東坡晚年習禪。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常度生,不墜二乘地;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

 

不是念了幾聲佛號,就是念佛人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出離心與逃避心

 

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伏煩惱便能自在往生,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