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樣的心是“如如不動的心”?
達真堪布答:
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對境,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都在給你表法,都在給你解脫的機會。
你認識到了,這叫信佛;你把握住了,這叫修行。
這樣你才能徹底解脫,才不會受它的影響,也不會為它所動。
你沒有受它的影響,沒有為它動心,這就是如如不動的心,這就是智慧。
你能做到這樣,就是解脫了。
淨界法師:不動!對治壞情緒最好的方法。
時間,所有妄想的天敵。
我們修行人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我認為趨吉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當然我們不斷的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生起好樂,但是我覺得生起善法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一個人要遠離災難,你要知道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就是你心中的情緒,就是你六根對六境的時候的第一個念頭,那個情緒、那個盲目的念頭,那個念頭你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當然我們也可以修止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問題就是你能觀的智慧,不淨觀、慈悲觀你不一定修得起來。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誒,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於《楞嚴經》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經不起拖的。所以你看世間人講主動積極,修行人這四個字不適合,尤其是你要遠離過失,主動積極絕對是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你有什麼念頭,你就是不管它,不隨妄轉。
所有的初學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等到把這個妄想離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再開始培養美好的德行,開始修禪定、神通、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才開始所謂的修善。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轉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你說要避免災難,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你一個妄想起來,你就跟著它走,妄想起來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虛妄心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從真妄的角度來判定強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動心才能自在
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
佛法說凡事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了。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並非如此不可。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只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亂動,不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就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閒事才煩惱不已,其實只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摘自《 何必自尋煩惱 》
延參法師的名句: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意思是:生活里不必要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因為別人也沒有這些義務。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
大千世界,繁華無數,求無止境,看輕,才會輕鬆;
看淡,才能愉悅;看開,才能豁達,
看透,才能成熟;看懂,才能簡單。
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閒心品嘗幸福。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
淨界法師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麼宗派,都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你剛開始要成就一個善業力;
第二個,你進一步要成就一個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台宗、唯識宗、淨土宗,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善業力跟正念力兩種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歸依三寶,我們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來修善業,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種種善法的造作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我想我們剛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離苦得樂,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因為你只是成就善業,我們心中的顛倒並沒有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在內心的煩惱當中創造一個暫時的善業,我們顛倒的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的。
所以我們透過善業以後,我們進一步要開始修學止觀來加強心中的觀照,到底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
透過一種如理的觀照來消滅我們無始的顛倒,而產生一種究竟的解脫,而不是一時的安樂而已。
其實所有的修學,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這一部分,善業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那麼我們心中的正念,從淨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別是要求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
從我們修學淨土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臨終的正念是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你看歷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那麼他那個正念已經修到業淨情空,他那個正念是沒有雜質的,所有的煩惱完全被消滅、被調伏了。這種我們叫作淨業成就的,但是這種很少很少的。
所以祖師型的正念,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頂多能夠做到凡夫的正念,沒辦法做到祖師的正念。
什麼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保持一個憶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夾帶了很多很多煩惱的活動,因為我們沒有斷煩惱。
所以我們一個臨終正念,一個生死凡夫他肯定會夾雜很多的煩惱跟罪業在那個地方活動,所以我們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須做到不隨妄轉。
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臨命終的時候,遇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我內在的色身即將敗壞,我平常所愛的色身要敗壞;外在的環境的干擾,親屬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個很平靜的狀態往生的。
那麼在這樣的煩惱干擾之下,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跟它保持距離,這一點可以做到。你可以透過智慧的觀照,你可以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並不表示說我們沒有煩惱,而是說我們能夠真正地生起一種禪觀的智慧來跟煩惱保持距離,而做到印光大師所強調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禪淨雙修,我們的主修還是憶佛念佛,但是你必須靠禪觀來保護你的佛號。
我們看到很多的同修在臨終的時候失敗了,因為他低估了煩惱的勢力。因為煩惱畢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境界,我們平常對煩惱沒有產生觀照,沒有跟它保持距離,你臨命終的時候佛號現前,貪愛娑婆的煩惱也現前,結果你的佛號被煩惱所破壞,非常可惜了。
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強你心中的觀照。
我再講一次,我們斷不了煩惱的,這是現實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點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三堂課,我們應該怎麼樣在心中,除了佛號以外,你必須另外要再出現一道的光明,讓你自己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保護好你的佛號,做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斷煩惱是到淨土以後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臨終的時候做到不隨煩惱所轉,那這個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說,我們為了能夠達到禪觀跟念佛的結合,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
淨土法門最怕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淨界法師開示:
問: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得一心不亂,並說:假若未得一心不亂,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往生,就是碰運氣,沒有保障?這種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對往生有保障?
答:這個一心不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得很清楚,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一心不亂,它的範圍是很大的,包括調伏煩惱、包括斷除煩惱,乃至伏除見思惑。伏,調伏;斷,斷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講一心不亂就斷煩惱,但起碼是伏。
一個人要調伏煩惱,第一個你先不動,不為妄想所動,比如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還在,但是我不動,我不跟你動。我們的內心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個念頭,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動,那當然不知道怎麼調伏。
一個人要調伏妄想,有二個次第:第一個,你先跟妄想脫離,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來調伏你。
當然你要脫離,那是觀,所以我們修行是先觀後止,妄想起來的時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後你動你的,我不動,然後我再用念佛來消滅,先保持不動,然後再調伏它。
這個於諸妄想,內心不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妄想起來的時候,你就跟著它動,你沒有辦法修行的。
所以我們說不亂,不為煩惱所亂,簡單的講就是不為煩惱所動,煩惱不能馬上消滅,但是我不為你所亂,你亂你的,我心中安住在空性,我觀察你是因緣法;然後慢慢的,你再用佛號、持咒對治它,讓它慢慢的消滅。
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的範圍很大,但是起碼的標準,徹悟禪師講一句話非常深刻: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你要有調伏它的力量。
你每一次煩惱起來,你都隨順它,起來都隨順它,你這個就是為煩惱所亂,那你就沒有把握了。
我有煩惱,但是我不為煩惱所動、不為煩惱所亂,那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不要要求斷煩惱,斷煩惱就不是帶業往生了。身為一個凡夫,他一定會有情緒,但是淨土法門它不怕你有煩惱、它也不怕你有罪業,它最怕的是你起顛倒。
煩惱起來的時候,你認為它是真實的,你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相貌,你一定要隨順它,那就完了,你起顛倒了。
所以我們講隨念往生這個正念,第一個就是你不顛倒。我不顛倒,我清楚知道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雖然這個妄想沒有斷,但是它不能影響我,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因為我第一個佛號很清楚,第二個我不為你所亂,雖然我沒有斷煩惱,但是我不為你所亂。
所以修淨土的人,他這個不顛倒的標準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顛倒。當然你臨命終要不顛倒,你平時就要不顛倒。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講到念佛三昧,還有一個真如三昧,這二個都很重要,事修、理觀。
好,我們《阿彌陀經》就講到這個地方。
海濤法師:短短的這一輩子能夠修行,那真大的是太大的福報,不要再浪費了
“我們要把握生命的有限性,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生命的[量],而是指生命的[質];我們淨化了多少?慈悲了多少?覺性增長了多少?這才是我們生命的重點。生命的深度,要比生命的長度來的重要。"所以千萬不要一直說,我做了什麼佛教的事業,我印了多少經書,我已經...有時候我們佛教徒,滿足於眼前別人眼中的,我花了十年終於把道場蓋起來了。佛像多貴,如何,如何,然後內心裡面一點改變都沒有,所以我們的主題一定要抓住,淨化了多少,慈悲了多少,我們的資糧圓滿了多少,短短的這一輩子能夠修行,那真大的是太大的福報,不要再浪費了。
有些人為小事在那邊計較,大事不計較,小事都計較,氣到身體敗壞,很嘮叨,然後真正要計較的菩提心,眾生苦他不理的,深入空性他不管的,那劃不來了。各位想清楚了,好好修行,不要把生命就浪費在這世俗法裡面,感情,名利,你能夠賺多少錢呢?你能夠談多少感情呢?你能夠生幾個兒子呢?難道你的生命就這麼狹隘、短視嗎?有時候想清楚,所以這些東西是可以轉化來修行,可以,但不能執著它,不能滿足現況。豪貴學道難,我現在是博士,我現在是董事長,我現在很有錢,他滿足於這種假象的時候,他就看不到佛法是什麼。
明明那個東西是虛幻的,他認為他有驕傲嘛,人都有個撐下去的生命,我成功了,所以我付出那麼多我成功了。所以講話就很驕傲,因為他有感受到他生命有某一種值得他驕傲的地方。我身材很好,我唱歌很好,我有錢、我漂亮,我英俊,這就就是屬於在生命的長度裡面,在執著的,因為我這樣有比較有個性,比別人好。我年輕就賺大錢,我有一點驕傲,但是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要追求的是什麼?貪、嗔、痴的淨化,慈悲的增長,覺性,這樣子的般若智慧也好,了知一切。所以覺就是了知一切。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是光我這個部分成功了,眾生的苦,乃至對治對的法門我都要去了解。
所以我想短短的生命,要拿來這邊做努力,所以各位現在就要培養,要一直想這個,生生世世你,不管你從哪裡再來投胎,你從小你就會認真了,不要在浪費生命,在那些沒意義的上面。
淨空法師:看到再好的境界 需心裡如如不動
什麼樣境界現前,《金剛經》上說的一句話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為外境所幹擾,這就對了。所以什麼樣的佛菩薩境界現前,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善境界、好境界,你的心沒有被它轉動,這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我看到,我的功夫好,你們都不如我,我見到佛了,你們修行還沒見到」,這自以為了不起,你上當了,你已經被魔轉了。
所以我們的初祖慧遠大師,晉朝時候,他老人家帶領著一百二十三個志同道合,統統都是修淨土的,都求往生的,以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線,發願在那個地方往生。真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真了不起!往生當然有先後,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看到先往生的唸佛堂那些同修,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告訴大眾:阿彌陀佛來接我,我今天要往生。又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他在山上這段時間當中,過去見過三次,這是第四次,沒跟人講過。別人問他:極樂世界是 什麼樣子?他說跟經典上講的完全一樣。諸位曉得,那個時候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遠公大師開唸佛堂就依靠這一本經。為什麼?《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還沒翻出來,應該是傳到中國來了,還沒有翻成中文,所以他只依靠《無量壽經》。祖師給我們示的榜樣就對了,看到再好的境界不說,自己心裡如如不動,加功用行,這是好境界。你的功夫到相當程度,佛菩薩示個境界是什麼?來考驗考驗你,你如如不動,提升了;你要是一動心,馬上下降,你還禁不起考驗,你這一關沒有及格。所以《楞嚴經》上這兩句話很重要!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泥犁是地獄,很可怕!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真修行人保持正念,順境,佛菩薩的境界現前不動心,妖魔鬼怪境界現前也不動心。你看到地獄現前,也是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理它,還是守著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境界就沒有了。什麼叫正念?不被外面境界影響就叫正念。這個人對我好,我很感激,知恩報恩,一切隨緣;不要作意「我一定要怎樣去報答他」,你完了,你又墮落。這個人對我有冤仇,恨我,不必報復,總而言之,都把他看作是諸佛菩薩。他對我好,是來考驗我,看看我有沒有貪戀;他對我不好,看看我有沒有瞋恨,都是佛境界。所以佛跟魔是一不是二, 佛跟魔從哪裡看?從念頭,你一念是覺,魔也是佛;一念迷,佛也變成魔。佛一現前,你貢高我慢生起來:你看我修得不錯吧!見到佛,你們都不如我,那完了,墮落了。所以你見不到佛,為什麼?你功夫還不夠,不需要來考你,你還不行。到你差不多的時候,會有境界現前來考你,你要記住,你可不能被他所動搖。
「如如不動」,就是開悟以後所證的理性,「動用無窮」是能證的智慧。開悟以後的人所體驗到的理性,是無我的實相,是超越於有無之上的,所以叫做「如如不動」。為什麼叫做如如呢?就像本來這個樣,就照著本來的這個樣子超時空存在;沒有所謂動的作用的需要,也沒有所謂的自動和被動,因為它不屬於某一項物體,也未離開任何一法,所以永遠是不動的。
----------------------------------------------------------
摘錄自《神會禪師的悟境》如如不動
文/聖嚴法師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這是悟後智慧的功能,也可以說是智慧的作用,無形、無相,不可用語言、文字來說明,超越有和無,活活潑潑的,妙用無窮。所謂「無窮」的意思,是不能用空間的體積、數量、方位及時間的久暫、繼續、快慢等來衡量。
「如如不動」,就是開悟以後所證的理性,「動用無窮」是能證的智慧。開悟以後的人所體驗到的理性,是無我的實相,是超越於有無之上的,所以叫做「如如不動」。為什麼叫做如如呢?就像本來這個樣,就照著本來的這個樣子超時空存在;沒有所謂動的作用的需要,也沒有所謂的自動和被動,因為它不屬於某一項物體,也未離開任何一法,所以永遠是不動的。如果要形容的話,不僅像是無限的太虛空,根本就是前面所講的真空,又如《心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空,是即五蘊為空,空即五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真空,此空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所以它是如如不動的。但是此空不礙世間的一切,是法住法位,所以它又是動用無窮的。
佛的十種稱號之中,有一種名為如來,也就是如來如去如如不動,卻又擁有萬德莊嚴,神力自在,為法中王,妙用無盡。對佛而言,如來本無來去,也沒有想做什麼或者已經做了什麼,所以叫做如來。然對眾生而言,如能接受佛法,便會相信,也能體驗到佛是處處都不在也處處都在的;因為佛不執著諸相,所以處處不在,又可以隨類度化,所以處處都在。對眾生來講,佛是處處都在的,佛的功能也是處處都在的,時時都在的;但對成佛了的人本身來講,因為是無念、無住、無相,所以處處不在。這也就是智慧功能的殊勝,能夠遇長則長,遇短則短,遇小則小,遇大則大,遇方則方,遇圓則圓,因緣需要怎樣他就怎樣。雖然隨著眾生而有所不同,但他自己永遠不變;因應眾生而為器為量,而佛本身並非器量。
淨界法師:什麼時候你才有資格處理恩恩怨怨——現前的觀照
有關這個觀照,我們把它總結成三點:
第一點,就是事前的防患,或者叫事前的防護。
我們在《法華經》講到四安樂行,就是理觀雖然超越因緣,但是它跟你的身口意有關係。你的身業要保持調柔寂靜;口業要和合無諍,你不要整天想要找人家去爭執,你的理觀會破壞的;第三個就是內心的安住,慈悲善巧,對你修理觀有幫助。所以你這個四安樂行,你要給你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動划出一條紅線。
我再講一次,理事是分不開的。事修有障礙,一定障礙你理觀,你不可能切割的,不可能切割。所以佛陀講四安樂行就是,你的理觀只能在身口意安穩的情況之下才能夠成長,所以你在事前一定要有一個防護。
第二個,事中的安住跟調伏。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記住一個問題,你如果臨命終要保持正念,你最好現在就開始培訓你的臨終正念。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一念心遇到外境刺激的時候,馬上產生反應。
這個是最大的盲點,也是對我們最不利的,因為你看到灰塵馬上撲過去,你就完了。諸位!我們無量劫所留下的因緣是太多了,所以,注意!你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因緣是不能處理的。
你知道嗎?灰塵不能碰。我們遇到事情說,欸,開始在論誰對誰錯,就落入了業力的惡性循環了。你這種思考模式培養起來以後,你就很難往生了。
就是說,因緣不能處理。那因緣怎麼辦呢?因緣只能放下。你要體會。你要處理因緣,你就沒完沒了了。諸位!你就沒完。你的人生的目的不是來處理因緣的,尤其是你現在的身份,也不是來處理因緣的。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該報恩,報恩;該善巧方便攝受,攝受。
等到初地的時候,你就有資格說,我要處理我過去的恩恩怨怨了,你可以這樣講。你現在,你現在是什麼水平?你怎麼可能處理因緣呢?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去挑戰你的阿賴耶識,是吧?
所以,對我們來說,「時時勤拂拭」對我們臨終是沒有幫助的,平常可以,平常我們盡量結善緣。到了臨終的時候,只能夠安住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定記住!臨終的時候不是處理因緣,是放下因緣,放下是最好的處理。所以因緣,不要處理是最好的處理,這樣懂嗎?說,欸,我臨命終我就會想到。不可能!你現在不培訓,你臨終的時候一定是,跟因緣碰撞以後你馬上起反應。這是習慣性。
所以年紀大的人一定要注意,因緣不能處理,因緣只能放下。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怎麼樣?逆向思考,回光返照。外境刺激你的時候,你的心不跟外境走,而回過來去安住你自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要觀想我本來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就是臨終的準備,是逆向的回光返照。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記住!安住鏡子,而不是去處理灰塵。這第二個。
第三個最重要了,叫事後的熏修。我們最好是,一天不管你多忙,抽出一個小時時間做功課,否則你把《法華經》聽完以後,你只是叫做結緣,你永遠活在信解,你沒有觀照。當然,你聽完《法華經》以後,你來生的善根比別人強,這是事實。
那麼這觀照,我們還不會觀,怎麼辦呢?簡單!讀誦,就靠文字。佛陀的文字相是從佛陀的清淨法界流露出來的,他每一個字是不增不減的,你不能動的。所以我們前面的十四品,跡門全部講完了,佛陀的智慧,權法、實法都講完,你可以開始讀誦。先拜二十分鐘,靜坐念佛二十分鐘,先求止,然後,最後二十分鐘誦經。
我們學院現在有做這個讀誦版,這個唱誦版還沒有做好,讀誦版已經出來了。我們陸續地把它貼到我們的官網,包括淨土教觀學苑,包括妙法蓮心學院。你透過這個音聲也幫助你攝心。我們現在前面十四品都做好了。你可以從音檔配合我們的講義。
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有一個功課。你不能靠一個禮拜兩天來聽師父的上課就會建立觀照。你來聽《法華經》叫做建立信解,你相信這件事情。但是這個真理在你的心中落實,就是靠觀照,觀照跟日常生活的歷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