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拆除被人為提高的往生門檻】(強力推薦!)

【人為門檻一】: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信眾問】: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大安法師答】:往生的條件是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誠如蕅益大師所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是全憑信願,有信願就能往生,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品位高下,就看持名功夫的淺深。念佛的功夫深一點,往生品位就高一點。念佛的功夫淺一點,往生的品位就低一點,但不妨礙往生這件事情,所以能否往生取決於信願。為什麽取決於信願?就是感應道交,是用信願去感通的,而不是靠功夫。念佛的行持是深信、切願、持名,這一點不能含混。

蕅益大師又擔心未來的衆生只重功夫,不重信願,又慈悲開示:如果沒有信願,縱然念佛功夫達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那樣的程度,也不能往生。為什麽呢?由於西方極樂世界是屬於實報莊嚴土,縱然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都不能往生,更何況悠悠凡夫!所以宜先在深信切願上著眼。具備信願持名即可往生。有功夫成片固然好,沒有功夫成片,有信願持名照樣往生。對此要有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得到安心快樂。

如果總是在功夫上論,那就難免恐懼、擔心、不安。吾人信願持名,接納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內心能有堅定的信心,當下就安心了。安在哪裏?安在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海上,因為彌陀的大慈悲願海是把我等衆生都托起來的。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心裏,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往生。所以念佛往生一法稱為圓頓中最極圓頓。也正因為如是圓頓,又被稱為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是故,宜從信願持名感通下手,作得生想,無須在功夫上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人為門檻二】、要念佛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

【信衆問】:請問法師,往生淨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我學佛已有二十幾年了,真的沒有清淨心,因為我有時還會生氣,那我能往生嗎?又有人說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等,我想我這一生是不可能達到,不是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嗎?如何是好?請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念佛能不能往生,一定要根據「聖言量」來確定條件,任何人不能自立章程。

聖言量是什麽?我們來看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只是要求我們信願稱名,你只要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往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就是念佛乃至每天念十聲,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都會慈悲來接引。從來沒有提到要我們功夫成片,或者要得到清淨心才能往生的這麽一個條件。

如果說要清淨心才能往生,那可以說我們這個地球沒有一個人能夠往生。誰能得清淨心?真正清淨唯佛一人哪!等覺菩薩都有一分生相無明,微細的念頭。所以你千萬不要被這個觀點所籠罩。

如果你聽信不正知見,覺得一定要清淨心才能往生,那你就是念佛二十幾年,還是忐忑不安。甚至就是念二百年,念二十劫,也沒有辦法得到心安。

阿彌陀佛慈悲不捨任一衆生,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只要回心發願求生,阿彌陀佛都會接引往生,並沒有提清淨心的問題。所以你要堅信,只要具足深信切願稱名,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慈悲來接引我們。

雖然我還是散亂心,雖然我業障深重,但我是阿彌陀佛的獨生子,他一定要把我們接走,不接走,他老人家心不安哪!所以,淨土法門就是易行道,它是帶業往生的橫超法門,對這一點無需懷疑。

【人為門檻三】:不學弟子規不能往生

【居士問】:現在很多念佛人都在學習《弟子規》,他們有一個觀念,認為不學《弟子規》學佛就沒有基礎,甚至說不能往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哦,還有這麽一個觀點嗎?我今天才聽說。在我們中國大陸經過文革,追溯到五,四,傳統的儒家文化都邊緣化了,這是我們這幾代中國人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損失。社會道德的低迷、人心的險惡、社會的不安定都是由於我們沒有道德的根基所造成的。

儒家文化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真誠地呼喚回來的。儒家文化是人倫的教育啊,如果連人的道德行為都沒有,那人之邦國不是就成了一個動物園嗎?在動物園弱肉強食的環境當中,哪個人會有幸福可言呢?

五乘佛法中有人天乘,佛經關於這方面的份量不是太多,《阿含經》裏面是有一些。由於中國的儒家文化能夠承擔人天乘經典的內涵,所以無論是念《弟子規》、《三字經》,還是四書、五經,形成一個熱潮,這本身是一個好事,我們要隨喜,要讚歎。

但是做什麽事情都得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弟子規》是對小孩子灑掃應對、孝悌忠信的一個最基本的啓蒙教育——做人的最底層教育。所以我們說學佛是應該建立一個儒教文化的基礎,這沒有錯;但是把《弟子規》上升到不學《弟子規》就不能往生,這就有問題了。

念佛往生的條件,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稍微了解淨土的理論和方法,就會有一個辨別。

能不能往生就看有沒有信願持名。有信願持名,那些不僅沒有學《弟子規》,還造作了五逆十惡的人,都可以往生;如果不具備信願,就是把《弟子規》學得很嫻熟,把四書、五經全部落實,也不能往生。就是這樣一個情況。

【居士問】:現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廣《弟子規》,以為救世之良方,我個人覺得會有點矯枉過正,《弟子規》作為生活規範德行教育很好我們應當學習,但若把它捧為至寶來號召大家學習甚至作為佛學修行的準則就有點標新立異了可能會產生一些後遺症。請慈悲解惑。

【大安法師答】:是啊,你這個說法本人也同意。《弟子規》它是一個對小孩子的行為規範的學習。由於我們中國長期以來,對兒童沒有進行過這個教育,所以補上這一課還是很有必要的,是很好的一樁事情。但是,什麽事情你都要講的恰如其分,不能把它標榜的太高,不能過分了。一過分的話就不好了。甚至上次有個居士問,據說有種說法「不讀《弟子規》,就算念佛都不能往生」。那你就有點過分了。讀不讀弟子規跟往生有什麽關係呀?這扯不上邊的事情嘛,是吧!

再說,《弟子規》它也不是屬於佛法,它是屬於儒家文化一個很基礎的,一種對兒童的灑掃應對,日常生活講孝道的,這些德目的教育嘛。實際上從現在的推廣國學方面,還不僅在《弟子規》這個範圍,還要上升到一個修心養性的層面。所謂「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在《易經》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感應的道理,以神道設教,建立因果的法則。還要更主要在這方面下更深層次的功夫。怎麽叫「志於道」?怎麽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什麽?復禮復什麽禮?這個仁,是什麽?怎麽把這個‘仁’這個核心的價值,它的體,它的相,它的用展示出來。

實際上講《弟子規》用剛才來講道次第來看,它還是比較底層的一個東西,還要再上升。就是從儒家文化來看它,也不可能說它是一個很高的一個讀本。更何況還把它作為一個佛法的東西,那就更談不上了!所以這些我們都要有一個清醒地認知,不要去人云亦云了。

【附錄:印祖的開示】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禪家說淨土,仍歸於禪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

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復何慧昭居士書《增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