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參老和尚:功課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太貪心,貪大、貪多。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要一門深入。

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

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要這樣子堅定不移地,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淨界法師: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這個觀念很多人一直不能建立起來。很多人念佛就喜歡貪多,我一天要念一萬聲佛號。這個是這樣子的,千念萬念就是臨終那一念,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一念,一句佛號而已,當然這一句佛號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栽培的訓練。

那麼這句佛號怎麼樣使令他明確而堅固不可動搖,這跟你的專注有關係。

比如說,有些人他得到一種果報,罪障,不可樂果報,這個罪障現前的時候,他很難懺除,他八十八佛拜了好幾年,他的罪障依然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因地在造作這個罪業的時候,他的內心特別的堅固特別的明確,這個心力強這個果報體就堅固。

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很脆弱,拜了幾部八十八佛,業障好了,就是說他因地造作的時候內心不是很堅固,別人的邀請,他那個時候,在不敢、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情況之下,依稀彷彿的、含糊籠統的去做了,心力薄弱,這個果報也就脆弱。

從這樣的緣起來觀察,我們怎麼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念明確而堅定的念頭現前,那就是要專注,而不是數目多。

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他並沒有說在持名之多少。

就是說,你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它是不是非常的明瞭寂靜,非常的清楚的顯現,而不是含糊籠統的這樣隨口溜過,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

就是說,你在安排定課,你一定要去考量你自己的時間,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面對現實。但是你要好好的把這句佛號念好,不一定要跟別人比較,自己的功夫自己清楚。

這個地方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突破,不要被這個數目所障礙,這個會耽誤你一生的,為了求數目多,隨口溜過,到臨命終的時候,每一句佛號都是沒有力量,這個時候你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說修行一定是要面對現實,你一天當中有多少時間,你就好好的、很真實的念幾句佛號,把每一句佛號都念的如此的踏實、如此的明確,每一句佛號都念到內心的深處。

這是第三個觀念,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是弘一大師說的。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慈誠羅珠堪布:學佛的功課很多,完不成​怎麼辦?

有的道友說自己學佛很多年了,這些年也有幸依止、隨學、隨修了一些上師,上師也給他傳了不同的法,佈置了一些功課。

但是覺得精力有限,不可能實修所有這些法,反而內心還給這些師父們排了個主次順序。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比如在很多地方接受各種各樣的灌頂,又去見許多上師。

每次我們參加這些灌頂和佛教活動的時候,每位上師都有可能給你佈置不一樣的功課,每一個灌頂又有不同的本尊,然後又要念這個本尊的咒等。

這樣累積到一定時候,確實是數量繁多,沒辦法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不需要每一個功課都去做,可以只做必須做的幾個。

首先修出離心的四加行是必須要做的,不管是哪位上師佈置的,即便沒有人佈置,你也要去做。

其次就是菩提心,如果你心目當中地位最高的上師,讓你去燒香、拜佛、磕頭,賺更多的錢,捐給寺廟、修寺廟。

但是你心目中最沒有地位的上師,讓你去修出離心、菩提心,該如何取捨呢?這種情況,我想你應該選擇去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因為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至於燒香、拜佛、捐錢、修廟,這些可做可不做,如果有條件就做,沒有條件也可以不做,就算不做也不會妨礙你解脫。

所以這些功課裡面,你做幾個關鍵的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每個都做。以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來代替所有上師給你佈置的功課,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比如本尊的咒,或者是參加了很多法會,每個法會都佈置了很多功課,你一個人完不成,那你可以念其中一個來代替其他本尊的咒。

但是,如果你參加了兩個不同的法會,每個法會都有不同的要求,讓你念多少的咒,當時你也發願,承諾要念,如果是這樣,你還是兩個都要完成的。

因為自己已經發願了,不做不是很好,還是要去做。如果自己沒有發願,雖然法會本身有這個要求,那也沒關係。

實在來不及你就主要選一個咒念,用這個咒代替其他的,也是可以的。比如說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匝兒薩埵吽”,佛經里明確記載,金剛薩埵可以代替所有的本尊。

所有本尊都包含在金剛薩埵本尊當中,並且金剛薩埵心咒可以代替其他所有的咒。所以你可以這樣做,不需要全部都念。否則數量確實太龐大了,可能沒辦法完成。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淨界法師: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為足,要繼續地往前走,就應該要修「精進」。「精進」能夠破除我們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對所有的「惡法」也不想斷除、對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這樣消極心態就很容易產生這種「惡不善法」。

一個人的心態,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著就是放逸,放逸以後就造罪業了,三種情況。一個人會破戒,就在這三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源頭上,就是要保持「精進」。

「精進」有什麼好處呢?能夠出生無量的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就是你要能夠讓自己不斷的出現功德,這個就是「精進」。大家不要聽到「精進」,以為好像很嚴重。

大乘佛法的精進,不強調那種暴飲暴食。

這暴飲暴食精進,是不值得提倡的,應該「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我個人是提倡:一個人的精進就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個就是精進。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像達公長老,他八十幾歲還在講經;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斷地在進步。

其實進步的本身,重點是那種前進的動力。為什麼要保持前進的動力呢?古德講一句話:「死水不藏龍」,禪宗經常講這句話。「龍」是一種功德的表徵,但是龍絕對不會生長在死水,一定在活水當中,這個龍才能夠生存。

所以精進的本身,重點還是那個心態。我們如何讓自己每天保持進步一點點呢?精進的修學有二個所緣境:第一個,對惡法。對惡法有二種態度:

第一種已生的惡法令斷除。這個惡法已經出現了,我們不須要逃避,每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好好地面對,讓這個惡法,今天減少一點、明天減少一點、後天減少一點,你活在希望當中。

第二種,未生的惡法令不生。這個是要靠持戒了。什麼事情要防範於未然,修行不能夠太大膽,要稍微膽小一點,要稍微防範一點,這是對惡法的態度。那對善法呢?未生的善法令增長。我們沒有善法,別人有善法,我們隨喜功德,跟善法先結一個善緣,以後你就有機會。

已生的善法令增長,你已經有的善法,不要得少為足,不斷地往前進。總而言之,在你的生命當中,你要創造一個活水,不管你活到幾歲,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很重要的。

你一天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

懺公師父提出一個概念說:修行哪,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我蠻認同老人家的看法,老人家一生的修行,他提出一種「水滴式」的修行,不要用」暴風雨「的修行。有些人修行,平常不做功課,一開始用功的時候,一天拜三千拜,然後拜了一個月,又不拜了,這樣不好,暴風雨,不好。

修行,你看那個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好,你時間不夠,沒關係,你有多少時間,做多少定課。你就算拜三十五佛,差不多二十五分鐘,三十五佛大概二十五分鐘,如果你拜八十八佛,大概四十五分鐘,就算你拜三十五佛好了,你今天拜、明天拜、後天拜,拜一年、拜三年、拜十年,就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因為它相續。

定課,不要多,但是重點在堅持,就是我每天做、每天做,他就走出一條道路出來了。我現在要聽到有人說一天拜三千拜,我聽了很害怕!因為這個人不會拜太久。但是如果一個人告訴我他拜一百拜,我會很恭敬他,這個人可以拜很久——正常!

其實我們不是很羨慕說你拜很多,你那種暴風雨的,不會持久。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三十年、五十年下死功夫,那個稱得上真的有成就了。那個一曝十寒的,暴風雨來一陣子,過了以後就停很久,那個沒有用啊!沒有用啊!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六個定課,什麼叫定課?就是每天固定的功課,你要把它納入你生命的一部分,就跟吃飯一樣,時間到就去吃飯,時間到就去拜佛。

但是,你要納入定課,有一個條件:你的功課要合理,合情合理。你一天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就對了!合理了!

你訂的功課太嚴、太多,不合理,你做一做就不做了,因為有壓力了,修行者也不能沒有壓力了,但是也不能壓力太厲害了。修行人,差不多——四分的壓力,六分的自然;或者三分壓力,七分自然。

如果你每次功課,壓力都很大,你功課定太多了。大概三分的壓力,四分的……但是你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你不能夠說一天有兩個小時的空檔,結果你拜三拜,那就沒有壓力了,那沒有壓力你沒有進步了,對不對?

你要訂得合情合理,就是說這個功課剛好做起來很自然,但是又帶有一點小小的壓力,這個最好;完全沒有壓力,也不好,完全沒有壓力,你就沒有進步了。

所以這個地方的定課,是你每天要做的,什麼叫定課?我們做一個解釋:就是我拜佛時間到了,我現在不想拜,我不能跟著我的感覺走,我要依止我的願望。我們講過跟著願望走,我不想拜,但是我不管它,我袈裟一披,我照樣去,香一點,照樣拜,拜幾拜,那個感覺就沒了。你要慢慢地克服感覺,就是說我們的願力,我們心中所有的東西,它的力量都是你給它的。

為什麼妄想對我們產生那麼大的牽動呢?因為我們每次隨順它,力量是你給它的。你現在設定一個本願,你既然設定一個本願,你也應該給它一個很大的力量,就是不斷地隨順你的本願。你不是發了願以後,什麼都不管,那你這個願是白髮了,是吧?發虛願哪!

你既然設定一個目標,心中許下一個誓願,你就必須賦予這個願望,產生強大的力量——它說了算,它在你生命當中是最重要的,這個願力到臨終才能產生主導性。

 


淨界法師:如何對治修行中的退轉

當我們已經在三界當中,我們不產生停留,我們不會因為財富、眷屬而停留,我們願意大大方方地走過去,但是你要注意一種退轉的因緣。

什麼叫退轉呢? 這當中有二個障礙:

第一個,「處在生死的有情」,這些苦惱的眾生,經常去觸犯修行人。修行人去幫助這個眾生,這個眾生有時候內心有煩惱,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去干擾修行人,使令修行人產生痛苦,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修行人本身修習福德、智慧「善」法的時候,因為「長時間」,產生了「疲」倦,就想要退轉:算了算了,放棄了!

佛陀安立忍辱,來調伏這個眾生的傷害;佛陀安立精進,來鼓勵這個修行人不要懈怠:這二個法門是為了避免修行人的退轉。

我聽一個老和尚的開示說:如果你有志於走菩薩道,你要有心裡準備:菩薩道是一個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重點不是你剛開始跑得多快。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我過去讀佛學院的同學,他讀佛學院的時候,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不可思議。後來畢了業,差不多十年以後,他來看我。我問他說:你現在拜幾拜?他說他現在一天拜三拜。

所以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很有經驗,你要看一個新生來,這個新生同學一天拜二三千拜,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這個人你很擔心。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剛開始出家,一天拜三千拜,你可以斷定──這個人拜佛不會拜太久。你不必神通,你就從理論上判斷,不正常!這個人一出家的時候,一天拜二百拜,這個人拜佛會拜一輩子,因為正常。

所以修行,你永遠要保持中道,太緊是會斷掉的,太鬆的話也不行。所以,馬拉松賽跑,他這個精進是什麼精進?如果我們有注意佛陀的開示,你就會很清楚,佛陀對於精進,你看他怎麼描述精進?佛陀說什麼叫精進?「滴水長流,則能穿石」。你看屋簷的水,它一滴一滴的,水是很柔軟,但重點是它長流,我就是不放棄。我今天給你滴幾滴,明天又滴幾滴,後天再滴幾滴,總有一天,堅固的石頭是會破洞。

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講精進,說「波濤洶湧」,波濤洶湧的精進,看他是不會太久。我看過很多,剛開始的時候,好像是很嚴重的樣子,我都勸他說:你不要這樣子,你這樣子不會持久。你用一百公尺的精神去跑五千公尺,你跑到一半你就沒有力量。所以你看他剛開始很用功的,到最後在跑道上都消失掉。

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從他出家到臨終最後一個時候還在跑步的,他一定是跑得很正常。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善調身心,忍力跟行力要相調伏,要「善知進退,量力而為」。所以佛陀知道菩薩有這個問題,安立了這個忍力跟行力,來調伏菩薩的心情,因為這不是短時間的,是長時間地修習善法。


淨界法師:不要把修行修到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

第二個很重要,保護你的善根。這個地方有些時候要暫時的停止。看第四段,第四段很重要。

四、暫止息力——於中若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我們前面好不容易透過如理思惟調伏煩惱,引導我們產生一種歡喜心,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要注意的,比方說,你今天去市中心辦事情,辦了很久非常疲累。這個時候你勉強去做功課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會產生極度的厭離。你因為那一份的堅持,結果障礙你後時的精進,你每一次看到這個法的時候,你那種極度痛苦的心,就會留下一種影像,障礙你後面的好樂跟意樂。

所以你要知道,有時候該踩剎車的時候,適當地踩剎車。一個人不能只是一路地沖,衝到最後在這個跑道上就看不到你了。所以修學就跟開車一樣,你要前進,偶爾地後退一下。修行難就難在這裡。

修行基本上是兩套方法來修:一個是水滴式的修學;一個是暴風雨式的修學。我們解釋一下。

正常情況,修行是要用水滴式的修學。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如果你告訴我,你一天拜兩百拜,我會說,嗯,非常好!你這個可以持久。平常的修學一定是要在你能夠接受的範圍。但是你一生當中,可以安排幾個所謂百日的加行,你這個時候可以衝刺一下暴風雨式的修學,可以在生命當中,安排幾個階段沖一下,可以,但是不能當常法。你千萬不要把修行修到自己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你後來就一輩子都不想修行,這個叫作不知善巧。

所有的東西中,有些是可以勉強。你不想上班,但是你去打個卡,反正你不想上班,也沒有人知道你想不想上班。但是你不想做功課,勉強就沒有用,真的沒有用,你倒不如去散散步。修行都不能勉強,勉強完全沒有效果,而且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所以你怎麼去做,我們先要判斷,有時候你不想做功課,不是體力的關係,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可以克服,你要用智慧來溝通。但是你不想做功課,不是心理的障礙,是體力的關係,那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勉強。

我們看菩薩戒裡面,身體的疲憊是可以開緣,因為這作不了主。我出去弘揚佛法、去辦事情,回來晚上一兩點了,你一直強拜八十八佛,拜到最後,你以後再也不想拜八十八佛了。你覺得這樣值得嗎?

所以說身體的障礙,你要判斷,這不是你故意的,這可以開緣。但是你身體很好,沒什麼狀況,是心理的障礙,這個就要突破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善知進退。在精進的過程善知進退很重要。


不要這樣!一開始就要求自己念佛一個半小時​​!

淨界法師:不要小看這五分鐘、十分鐘,三年下去就不得了

第一段講「靜中修」。「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迴向發願。」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麼定課呢?它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淨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讚歎、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三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

禮拜一段時間以後,你可以稍為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就你這一念的明瞭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後再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次第。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寧可少、不可草。你寧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寧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為了趕數目念的含煳攏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寧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後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麼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麼修呢?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麼念呢?「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如果這個環境是乾淨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後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量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煳,這個就攝心嘛。

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沉,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鍾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啦啦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於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後總結:念茲在茲。


淨界法師:念佛要有韻調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就是把東西給抓住,這個地方是要抓住佛號,你的心要抓住佛號,怎麼抓呢?一句佛號念、誦、聽!

這句佛號是我們的皈依境,我怎麼跟佛號接觸,給它執持住?

印光大師說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很多人念佛的時候是「念」從嘴巴起,嘴巴念佛,心不念佛,這是不對的!你的佛號要從心生起,心中的皈依、心中的如理作意來創造佛號!

第二個「誦」,心中生起佛號還沒有聲相,要靠嘴巴的震動,聲從口出,創造一個音相。有些人念佛的時候是不出聲音的,其實這樣子是沒辦法去憶念佛號的。你不出聲,佛號是「法塵」,你出聲,佛號就變成「聲塵」。

我要提醒大家,念佛法門的所緣境是個聲塵,不是法塵!它是用聲音當所緣境的,你自己不創造聲音,你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沒地方安住的。所以不管大聲小聲,多少都要出聲。

第三「聽」你自己創造的聲音,自己把它聽回去,這樣構成一個專注力。

「執持名號」簡單地講,就是說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然後你再把你創造的聲音聽回去。這樣的專注最後慢慢達到一心不亂,十句成片三三四!

我們可以把十句佛號當成一片,再把它分成三段:「三、三、四」,「三、三、四」…,這樣構成一個韻調,韻調的運轉可以把心攝住,妄想插不進來。

你念佛的時候,如果追頂念「阿彌陀佛…」,沒頭沒尾的,沒有韻調,佛號很容易就跑掉!所以執持名號要有一個韻調,使點狀的力量,變成片狀的力量,這是「持名」!


法藏法師:居士應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絡上論壇、博客之類的道聽途說,或白衣上座的師心說法)。

慎思明辨所聞之法義,實際親近三寶(非只書信或網絡上的問答之類)。

結交具足正見正行之道友。

心態上,要培養厭離心及大悲心,不貪急功,不迷神異或外表法相,不盲從個人的名望及信眾的多寡,對三寶要具足虔敬之心、應注重戒律的分際,同時亦不應神化或偶像化所親近的長老或法師,此外更不可稍有所學即愚傲自是。

行動方面,當先受三皈,後受八關齋戒乃至五戒,有緣可進一步受菩薩戒、茹素。

如果尚無緣出家的話,則當利用閑暇多親近道場,為道場做些服勞的事,或短期體驗類出家的生活,有餘力亦應隨緣隨力供養三寶。

此外,平日在家也要訂下固定功課(念佛、拜佛、拜懺或誦大乘經為主),對於世俗人事則應敦倫盡份,尤其是孝順父母及男女、夫婦等關係的正常與貞潔更是重要!

隨時把所學的佛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人、事應對之中。苟能如此,必不致於空費光陰,走錯路矣!


夢參老和尚: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不定時不定量,你漸漸就退墮了。

念阿彌陀佛,你必須得定量定時。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時,你自己進取心漸漸就沒有。好比你一天定一萬聲,不論多忙,不論做什麼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飯也好,不論你做哪一門供養大眾僧的功德,你自己本修,就是你念一千聲佛,你一定要念完,那是你今天定的課程。

如果你這樣做了,一天如是,一個月如是,一年如是,你念個三、五年,你就明白了。明白了你自己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號,就是所觀想阿彌陀佛,漸漸能夠融為一體了。這樣才能說進修,到你臨命終時,你才有把握。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我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決心,給自己定出功課來,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念佛不要泛泛地念,你一天或者念一個小時,完了這一個小時我念好多聲阿彌陀佛,定時定量。如果不定時不定量,你漸漸就退墮了。

同時自己得督導自己,不論什麼災難現前,不讓它打破了你定時定量這個願。這是你願心,那你才能得到實際利益。如果你不這樣子,泛泛地,就是我一天念佛、念佛。究竟念好多?

如果你自己定的功課,自己定的功課,不是早晚殿,到你臨要休息的時候,你突然間想起了我課還沒做完,怎麼辦?

我聽著很多道友向我講:唉呀,明天再補吧!反正現在也晚了。這個絕對不行。明天哪!明天補了;明天又拖到後天再補吧!補補,沒有了!

我遇著很多很多,我自己也如是。事情太多了,接觸人乾啥的,把你功課沒做完,自己定的功課沒做完。怎麼辦?人家都脫了衣服要睡覺了。起來呀!起來重新洗臉漱口,念經,念完了再睡。

你治你自己這麼治一兩回,他不忘了。如果你今天沒做,我明天再補吧!明天想想沒什麼事,我明天再補。明天呀!明天補不上了。後天,後天……沒有了,漸漸就斷了。

好多道友修行,自己定的功課就這麼斷了。能夠堅持三年五年,能夠堅持十年二十年,到最後才跟你算總帳,你才知道它有力量了。有什麼力量?你心開意解。

這個不是學來的,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我都不如你們,我小學都沒畢業,我在家什麼知識都沒有,我出家才學到的。到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咱們不說悟了,就是理解到了,他不會再退墮的。


淨空法師:功課不要定得太多,不如定得很簡單,很踏實 !

功課不要定得太多,定太多怎麼?你趕,趕的時候心是亂的,心不清淨。不如定得很簡單,很踏實,有誠意在裡頭,有真心在裡頭。真心念一句佛號,抵得那個散心、雜亂的心念一萬聲都不能比,都比不上。

我教人,最簡單的方法,一天九次,念十聲佛號,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早晨起來,面向佛像念十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頭計數。這個計數是印光大師教的,每一聲佛號知道是第幾聲,清清楚楚,這個攝心。

這個十念時間雖短,只有二、三分鐘,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用真誠心念佛。早晨起來,洗臉漱了口,十念;晚上睡覺之前,十念,這兩次。每一餐吃飯,吃飯的時候不念供養咒,我念十聲佛號,就三次,就五次。

上下午工作,上午工作的時候念十句,工作完畢之後念十句。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天天如是,符合一向專念。方法真的是簡單,沒有一個不能學,工作再忙也不礙事,方法妙極了。

我們一定要把它抓住,決定不能夠放鬆,這是真精進。 「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佛」,這幾句說我們修這個法門真實的利益。同學們真正幹的,可以把我這九次十念做為正修,定成功課,必修的,天天一定要做到的。

其他時間念佛叫助修,我沒有事情,念得愈多愈好。這個時間這是我的正課,正助雙修。所以有工作照幹,沒有工作就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 一天九次,真正到時間就做,讓什麼?讓你心裡頭真的有佛,你真相信佛,到時候你就想起來,這時正念就提起來了。

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人不能學,沒有一個人不應該學,利益殊勝,無與倫比,不可思議。 品位高下,念佛功夫的淺深,你不要小看我講的這個一天九次,這個十聲佛號。真正有功夫,他講功夫淺深,不是說念佛號多少,真有功夫的話,這個十念高!這個道理你要懂。

這個十念,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叫功夫。好比兒子跟父母,這現在人不孝,沒法子了,比喻都講不出來了。我們這個年齡,經過八年抗戰,跟家裡頭離散了,聯絡上也沒有辦法回家去看。

我們是流亡學生,住在學校,隔幾個省,寒假的時間很短,你沒有辦法回去看。交通不方便,要走路,不要多遠,就一千里路吧,你都要走十幾天,來回就要走一個多月。寒假時間就這麼長,一個來回就完了,所以寒假不回去。

暑假長一點,有兩個月,回去能住一個月。給父母親寫信,那個感情是真的。我們一天九次,每次這十句佛號,就像兒女對父母一樣那種真心真情。這是什麼?這功夫深了,不是有口無心。每一念都想見到阿彌陀佛,每一念都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功夫叫深!

一天有九次,就產生很大的力量。 今天在全世界宗教裡頭來說,大家都知道最團結的是回教。全世界信仰宗教的這些人數字都在下降,一年比一年少,只有伊斯蘭教一年比一年多。什麼原因?《古蘭經》上規定的,每天五次祈禱,祈禱時間只要五分鐘。

可是一到時間,不管什麼事情,立刻放下,面朝麥加這個方向做祈禱,祈禱用真心,跟真主溝通。不能小看這一點,這一點產生巨大的力量。伊斯蘭教是家庭宗教,父母是回教徒,小孩出生自然是回教徒,從小就跟著禮拜,他就養成習慣,這個習慣一生不能改變。

我這個每天九次念佛是從伊斯蘭那裡學來的,他一天五次,我們一天九次,比他多四次;他一次時間是五分鐘,我們一次時間兩分鐘。只有一個目標、一個目的,就是讓你念念不忘。

他們每天五次祈禱,念念不忘真主;我們這個地方九次,也算是祈禱,九次,念念不忘阿彌陀佛。真的,到時候一定要溝通。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我們把這個榜樣做好了,就會影響別人。

吃飯的時候念十聲佛號,把這個意思講解給大家聽,勸每個人都做,這就是普利群生。說明念佛不難,念佛不妨礙你的工作,無論幹什麼,沒妨礙。心心流入覺海,這叫深心,念念心心都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你能不生嗎?你能不成就嗎?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功課不要定得太多,定太多怎麼?你趕,趕的時候心是亂的,心不清淨。不如定得很簡單,很踏實,有誠意在裡頭,有真心在裡頭。真心念一句佛號,抵得那個散心、雜亂的心念一萬聲都不能比,都比不上。


夢參老和尚:功課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

太貪心,貪大、貪多。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

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

要一門深入。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

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

要這樣子堅定不移地,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

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

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大安法師:做種種佛事,一心念佛功德最大

我們要做種種佛事,無非是消災延壽、祈福、超度,要知道做種種佛事,一心念佛功德最大。為什麼呢?如果帶有一種經懺的性質,念得很快,是帶著做買賣的心去念,那這個效果大打折扣。那你念佛做超度,這些做佛事的人也跟著一塊可以念。不要以為念佛好像只求往生有效果,其他的作用不大。

佛號是萬德洪名,萬德就是你做一切佛事的功德,一句名號完整具足,一法具足一切法。而且六字洪名,大家都能念,都能跟得上。如果你做經懺,讀很多經典,他有時候讀得飛快,你都不知道他念什麼。如果還有些想搞效率的,說不准他跳過一段去念。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就談到,其中地獄就有一批人在一個很暗的這個屋子裡面,他們就拿著經卷,好不容易有閃電過來的時候,趕緊念,念幾行,又黑暗了。之後再過來,趕緊念幾行。這就那幫念經懺的出家人,就是跳過去的佛經不念,然後到地獄裡面去補,補完了才能出來。現在大家都比較願意做佛事,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求人天福報的相對多一點。我們也不是說求人天福報不可以,佛法裡面也有求人天福報的,最終我們還是要瞭解生命的終極關懷。

所以做種種佛事,其實一心念佛功德最大。就把這些做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的這些錢,請有持戒意識的,有慈悲心的,有正念的比丘來念佛,自己也跟著一起念,這樣利益更大。祖師常常這麼去開示,弘一律師也極為贊成,但落實在實處的並不多。一般的人還是喜歡那種經懺的鋪排,咣當咣當,開示一段,念一段,唱一段,非常熱鬧。他很好樂,很喜歡。你叫他一心念佛,他覺得不稀奇,好像作用不大。這都是對念佛一法,對彌陀的萬德洪名的信心不足所致。


佛教的十九種修持法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教的修持應不離生活,生活亦不離修持,所謂:「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類別除了行、立、坐、臥之外,並有止、觀等,內容則不勝枚舉,例如早晚課誦、禪七淨七、般舟三昧、閉關禁語、朝山參訪等。今總括僧信二眾的修持項目,簡述數條如下:

一、四念處:透過專注的觀察身體、感受、心念、心念的對像等變化,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情緒、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覺,進一步覺察到我們的一切執著、一切貪嗔和無明。所以,四念處的修法從「緣六根、六境而生六識」開始,不排斥一切見聞覺知,於「可念六境不起樂著,不可念六境憎惡」;不是厭離人生、厭離社會,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離社會而跑到深山林內隱遁的方式。四念處是鬧中取靜,以社會為道場,感情世界為關房的隨緣任運修行法。

二、般舟三昧:是一種「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為期三個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時靠在繩子上假寐。

三、閉關:在佛門中修行,快則十年,慢則二十年以後,方具閉關資格。因為閉關除需要人護關外,更應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礎具備與否,以及對經教義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開始學佛就要閉關,何功何德要人來護關。尤其閉關前半年要有大德開導、教化;如果沒有正念、發心,也不可以閉關,要會用功才可以閉關,所以佛門有云:「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閉關不可以當兒戲。

四、持午:即過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進用功,因此有因緣的話,可以在修行過程的某一個階段體會一下,但不可標榜過午不食。尤其在佛門中,自己修持,也要尊重別人不同的修行方法,所謂方便有多門,各有各的修行法門,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彼此應該互相尊重。

五、參學:又稱參訪,就是到其它叢林道場參訪學習,每一處一住三至五年,再換一個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換一個地方,如此經過一、二十年後稱為老參。如果不經過參學,規矩不懂,也沒有威儀,就被稱為新參,甚至常常被譏為冒失鬼。

六、化冬:在大陸叢林裡,每到秋天,寺院僧眾便開始拜訪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稱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糧便無須憂慮了。化冬比起每年舉辦一次以吃為主的供僧,意義更為深遠。

七、普說:學僧單獨向師父請法稱獨參。若於丈室或法堂為大眾說法,則稱為普說。

八、小參:個別請求和尚慈悲開示教誨。

九、普參:類似今日的座談會。

十、經行:飯後散步,可以在佛堂繞佛,或在齋堂,甚至庭院或林間小徑皆可,速度由慢漸快,或自行調整均可。

十一、跑香:禪堂行香,目的在運動筋骨,調和身心。

十二、行腳:雲水僧求法心切,四處參訪問道,因古時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達目的地。

十三、苦行:從事勞動性的工作,如打掃廁所、看管山林、夜巡、行堂、典座等。

十四、密行:個人的修持法門,不對外人宣說張揚。

十五、共修:大眾一起修行,如參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十六、禁語:一般信徒在家中可行一時、一日、一區的禁語,體驗一下寧靜、美妙的無聲世界。

十七、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禮寺院,都可稱為朝山。

十八、打七:可分禪七、佛七,有剋期取證的目的。如果時間不許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的參禪、念佛。

十九、止靜:禪七或佛七時全體默然靜坐,不許出聲擾眾,任何人不得隨意出入。其實每個人可以在一天當中有五分鐘止靜的時間,以做滌塵淨慮、自我省思的功夫。

此外,早上起床,可在佛前上香供水,或誦念《般若心經》一卷,或誦讀其他佛經或念佛;晚上可以念佛拜佛、誦經、打坐,具體可依家庭環境、時間而定,修行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持之有恆。平日生活中,隨喜持誦佛號,如觀音聖號,或持大明神咒;吃飯時,稱念「佛光四句偈」,或「三稱念」,或「五觀想」,乃至小小佈施、隨口讚歎、與人為善、做事認真等,都是修行。

佛教認為休息也是精進,精進勇猛也要平衡、適度。修行其實就是自然、平衡、適當的生活。


(早晚)定功課意義:修行的秘密藏在這“三個字”裡

來源:寧瑪德格嘉絨寺

有人問宗薩仁波切:我每天規定了修行的功課和時間,但一旦沒有完成就會愧疚自責,這是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

仁波切答:你寧可繼續保有這份罪惡感。我們有太多其他毫無意義的罪惡感。對無法修習佛法所產生的罪惡感,就這個階段來說是一種加持。

平時我們在每天的修行中有定課(或早晚課),很多人從開始做課到結束,連剎那的喜悅都沒有,好像是一種懲罰般:“哎呀,快點結束……”心裡著急,然後越念越快。心根本沒有進入狀態。雖然表面上在做課,在打坐,在修行,實際上心裡卻在胡思亂想。或者有些人乾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或者如慧律法師說的:他們功課通常都是散持。問老菩薩:'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麼,沒空呢?——沒空就看電視。

世間人就是這樣,因此修行無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課,看一天要念多少佛號或經咒、磕頭,一旦定好,就絕對徹底執行,要堅持,要雷打不動。定課不妨少,但是不許中斷。所以,你的定課能不能堅持下來,能堅持多少年。決定了最終的結果,鄔金蓮師說:"雜有綺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

這些功課完成後做事時可隨時隨地在散念積累資糧。你炒菜,照樣念咒,利用廢時,很好。在爐邊炒菜,又熱又有煙,本來很苦惱,轉為用功,變廢為寶就安樂了。

1 早晚課的簡單含義

每天要反省,每天要想自己的過失。我們的早晚功課,早晚功課不是為佛菩薩做的,是為自己做的,就是修懺悔法門。

早課提醒自己。所以我們對照選讀的經文,提醒自己。我今天的想法,我的思想、我的行為,希望能否與佛法相應,每天早晨做早課提醒自己。

晚課是反省,與佛教誨相應的,好,我今天做到了,明天要保持,不能失掉。沒有做到的,要生慚愧心,一定要發改過的心,明天我一定要做到。這樣子做早晚課,早晚課就有功德。幫助你懺悔,幫助你發現過失,幫助你改正過失,那叫修行。

早晚課是形式,真正早晚課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老人上好孝心的課,面對做事情上好正知正見的課,上好願力的課,面對逆境上好深信因果的課,上好離相修善的課,應該把早晚課擴大到二、六時中,二、六時中無時無刻不是在覺悟,白天做事情的時候,都在念念為眾生而做,加上正知正見的念頭,對眾生慈悲,平等待人,無私奉獻;晚上躺在蓮花上,願眾生都躺在蓮花上念佛,睡覺也在覺悟中。只要這樣做了,才是真正意義的早晚課。

 

兩位大德對於早晚定課有很好的開示,推薦有緣:

2 夢參老和尚:不論你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不間斷

修行的秘密藏在這【三個字】裡!

假使你每天念地藏聖號,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念一千遍,每天念一千遍,能念到一千天,三年,三年一天不斷,這個就難了。念一千聖號很容易,那你一個小時都不到,但是,你每天能夠不斷念三年,得靠你堅持力量了,經常一打閒岔就把你岔過去了,你有時候就斷了。不要說一千聲,十聲都有時候還斷,忘了,這叫業障。咱們經常說業障業障,當你發一個願,修行的功力做做給忘了,誰讓你忘的?不是你自己想忘,業障。這有默念的金剛念法,不出聲,能夠做到三年,一千天大概是三年吧!你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三年不斷,十年不斷,二十年不斷,那利益更大了。

一般的說,我們出家人,乃至於四眾弟子,這個願力我們是能做得到的,你一天吃完飯幹什麼?一定要了生死,這個就了生死的。第一個信力不夠,沒有這個信心,第二個願力不夠,做做就斷了。假使你發願一個功力,哪管先念一部心經,一千日不斷,一天不斷;或者你一天念十聲阿彌陀佛,十聲不多吧?一千天,一天沒斷過,每天必須念十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恐怕有的人念不了十聲吧?但是他中間斷。這在西藏講密宗時候,中斷魔障最厲害。你念個咒,或者修一個法門,那魔鬼就使你斷,不讓你相續。一斷就完了,斷了得重新再起。斷了之後,你再起,得從你再起那天算,重新另算,以前的都沒有了。修道的時候,最難的不中斷。

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功課不要定太多,太多你做不到,也容易中斷。說我一天念一千聲,就念一千聲阿彌陀佛,時間很短。一千聲好長時間?但是我天天不斷,可就長了,日久才見功力,愈久功力愈大。說一劫兩劫,為什麼修那麼長?他斷了,修修斷了,斷了得重新再開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希望我們的道友,不論你修哪一門功夫,一定要做到。做到什麼呢?不間斷。

3 明海法師:那做早晚功課詳細到底什麼好處和意義呢?

先講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做早晚課?

這裡面有些原因是可以非常明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有一些原因不好用語言表達,它要經過實際的體驗來領會。早晚課是出家人在寺院裡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覺得,對出家人的生活來說,早晚課是必要的,必須的。在家學佛的人也可以有自已的早晚課,而且早晚課的時間、內容、方式都可以靈活掌握。

出家人的早晚課一般要在寺院裡面集體做,集體做早晚課在一個團體的生活當中有多種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精進。

寺院裡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早課,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我們這裡是四點半,有一些寺院是三點半,夏天可能不覺得怎樣,冬天就非常冷。所以出家人要早起,不能睡懶覺,這對每一位師父都是一個約束。這種約束是通過早課的製度,通過集體課誦的形式形成的,不需要特別地有人去督促。

有一句俗語,“早起的鳥有蟲吃”。那麼早起的人呢?早起的人在心理上有優越感。有時候我們早上起來念完經,吃完飯,天還是黑的,一般很多人還在睡覺呢。春夏天,雖說天亮得早,人們不一定起得早,但我們還是早起,這時能聽見春天的鳥鳴,看到滿天的繁星,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感受到宇宙生命的運行,心理上有一種健康的優越感。這不是傲慢,而是於身心有益的優越感。早晚課能督促我們早起,使我們不懶惰,在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自信心,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有時候早起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冬天很冷。你會想再睡一會,再躺一躺,覺得很累。我們的老和尚曾經說過,一聽到打板的時候就應該“騰”一下起來,這才是正確的。你在床上多躺幾秒鐘,幾分鐘,在人生的路上可能就因為這幾秒鐘、幾分鐘,把事情耽誤了。所以在早上起床就體現出精進,體現出生活的態度。抓緊時間,珍惜每一分鐘,在團體中養成自律的、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早晚課的直接作用。

第二點作用是使我們能夠自利利他。

在出家人的生活中,通過做早課晚課,一方面誦經自修,另外一方面也是利他,就是為世界、為眾生祈禱、祈福。現在我們一般不太容易理解,說為別人祈禱,有用嗎?有那種力量存在嗎?在一個比較完整的社-會中,總有一些人以宗教的形式在祈禱,比如佛教誦經,念誦咒語。它在無形之中能夠改善人們生活的氛圍,營造另外一種生態。祈禱所念誦的經文和咒語,有其特定的內涵,通過出家人集體的禱告,確實能夠產生超越我們想像的力量。這一點,也有人試圖用科學的方法去證明。其實既使沒有科學的方法來證明,它也是事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近代物理學認為一個物質的結構具有波粒二像性。一個事物的存在,普通人多半會注意到它的粒子性。因為粒子的特性是可觸的、可見的,比如說一個個的固體。另外一個特性是它的波動性。一切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構成,原子由電子,質子構成。這些微粒總是在不停地運動著。我們觀察這個茶几,看起來它是沒有動,可是它內部的電子質子沒有停過,一直都在運動。它們的運動就在環境中形成一種波。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包括人在內,在這個世界中的存在,除了所佔的空間,從微觀粒子這一層面來講,它每時每刻還在向周圍傳達一種波動,一種震動。我們早晚課誦念經就是通過一種聲音,還有每個人的心力,向世界傳播一種波動。這種波動是一種和諧的力量,能給世界帶來吉祥和安寧。

語言的力量也很強大,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三個完全一樣的碗或杯子,裝進條件完全一樣的剛蒸熟的米飯。你每天對第一碗米飯說,“我喜歡你,我謝謝你”;對第二碗米飯說,“我討厭你,笨蛋!”;然後呢,對第三碗米飯不理它,也不罵它,也不讚美它。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發現,這三碗米飯出現了不同的情況:被讚美的那碗米飯發酵了,就像釀酒一樣,微微地帶點酸味,帶點香味。每天被罵的那碗發霉了。那個不被理睬,漠然視之的米飯是什麼情況呢?你們想的可能是在發酵和發霉之間,可是事實上,它比發霉更糟糕,它發臭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第一,說明人的語言本身有力量。既使你說“我感謝你”不是真心的,沒關係,你就說我感謝你,它同樣能產生正面的力量。語言的這種力量是人類在長時間的集體文化中約定俗成的。在這種習俗的符號裡面,我們看見感謝兩個字就很高興,看見笨蛋就不高興。第二點說明人的心是有力量的。它有一個物質力量,可以改變事物;第三點說明對一個東西最糟糕的態度是不理它。大家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父母或者老師有時候跟我們說好聽的,有時候也罵我們笨蛋。那麼,老師或是父母以愛心罵我們的時候還是不錯的,最糟糕的是根本就不理我們。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缺乏關心和愛護的環境中,他的生命就會慢慢地枯萎了,生命的活力和快樂也會漸漸地流失。現代的社-會中,憂鬱症,心理疾病越來越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很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更主動地去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傳遞出一種樂觀積極的生命訊息,傳遞出一種和諧慰藉的生命波動。

早晚課的誦經祈禱,當然不是罵,它是讚美,是祈福。這種力量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出家人表面上沒有實際做什麼勞動,但是他早晚的課誦,能給世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安寧,帶來吉祥。這是早晚課的第二個作用。

第三個方面就是能夠和其他生命溝通交流。

在早晚課誦時,我們念誦佛菩薩的名號,念誦經文咒語。前面我講到,語言是一種信息,它一方面是表意的,另外一方面也通過文化的認同和集體的約定俗成,傳達一種力量。佛教的一句佛號、菩薩聖號、咒語,所蘊含的力量,比“我喜歡你”,“我感謝你”,要大得多。因為在佛教的世界觀裡,它的時間比現在人類科學能認知把握的歷史要長。我再打一個比喻給大家講一講,比如說你要去大學里辦一件事,如果手上拿著校長親自寫的條子“請各部門,關照某某同學”,那麼你肯定很順利。但是你離開這所大學,到別的地方,比如說到柏林寺吧。還拿著這張條子,來報到、安排住宿,就行不通了。在柏林寺你要找負責的師父幫你安排。那麼我們念佛念菩薩的名號呢,它可不是在一個學校的範圍,在一個寺院的範圍,在一個國度的範圍起作用。它是在整個宇宙,在整個生命存在的範圍跟所有的生命宣告,說觀音菩薩是我師父。觀世音菩薩也好,阿彌陀佛也好,他們是在一個遠遠超出於寺院、學校和國度,在一個無限廣闊的生命世界中,普遍受到大家的尊崇,受到大家認同的一種力量。所以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皈依,就相當於是向所有的生命宣告阿彌陀佛是我師父,觀世音菩薩是我師父,我是他們的徒弟。這個世界裡不太和諧的、調皮搗蛋的那些生命,馬上恭敬你了,哎,你有什麼事?我們能幫你辦什麼?所以說,念佛號,念菩薩名號,有很大的作用。當然注意啊,這是打比方說的,我的解釋是比較通俗的,而且只是從一個層面,當然遠遠不止我說的這個層面,還有其他的層面。

我們在早晚課還要念經,念咒語。咒語是印度梵文,裡面也有很多佛號,菩薩名號,還有很多內容是我們不能理解的。假如說是佛號,菩薩名號,就相當於說佛菩薩是我師父,但那些不是佛菩薩名號的部分相當於是什麼呢?有一些就像宇宙裡的一種秘密口令。我們一念,啊,所有的門都向我們敞開了。當然所有的門,最重要的是我們心裡的門,都打開了,這是念咒的作用。

第四個是促進健康的作用。

做早晚課,站著念誦,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規矩來進行的。如果方法得當,有利於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具體的方法下面會詳細講解。

為什麼要做早晚課講完了,現在講怎麼樣做好早晚課。

對各位來說,現在在柏林寺做早晚課,有很多不適應。特別是這些咒語,字也看不懂,也聽不懂。首先,你們不要著急去弄懂這些咒語的意思。如果它真有一個簡單的意思,它的力量也許就沒有那麼大了。正是因為它的含義不好用語言直接地詮釋,所以古代人沒有翻譯過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殿的時候,你們站在那兒听就好了。不要著急,放鬆地站著,只把注意力放在耳根上,聽這個聲音。特別是在萬佛樓,那麼多人共同發出的聲音,讓你的身心跟它一起去共鳴,感受在那個環境下產生的那種氛圍,那種震動。短時間內掌握不了功課的營員可以這樣體會一下。

在殿堂裡面,我們站立的姿勢(示範):腳是八字形的,前面兩腳尖相距是八寸,後面兩腳跟是兩寸。身體不太好的人,腳可以稍微站開一點。然後注意你的重心一定要落到腳上。重心落到腳上,全身會放鬆。合掌要適度,兩手不要使勁壓著,但是也不要鬆懈,不要垂下來,也不要頂到嘴上去。眼睛的余光能看到無名指。最重要的是要放鬆肩部,我們一合掌,肩或背容易緊張。

放鬆不是鬆鬆垮垮,它有一個感覺,好像身體中間有一個柱子,感覺整個身體的重量都放在下面去了。這種狀態和打坐的狀態是一樣的,不要鬆懈但是也不要收緊,身體保持自然的姿勢。如果你不放鬆,可以注意腳,腳很重要。腳稍微站開一點,太近了就不容易放鬆。還有一個要點,就是腳趾要有微微抓地的感覺。就像烏龜在地上行動的時候,爪子微微地抓著地。膝蓋不要挺直,微微地放鬆之後,讓它自然直,知到膝蓋是鬆的。我們的重心往下放,最大的障礙就是膝蓋,往下放到膝蓋這裡,你覺得放不下去了。膝蓋放鬆了,重心就放下去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收攝眼光於鼻端,感覺身體中間像有一個柱子,整個人是掛在柱子上的。其他的部位全都是放鬆的,只是掛在中間一個虛擬的柱子上,整個氣都在那個柱子的中央。上早晚殿的時候,保持這個站姿不要動,除非是儀軌要求動的。因為越動越累,越換姿勢越辛苦。如果你覺得累,就讓它累,讓它自已轉化,自已調整。

在念經的時候,要用逆腹式的呼吸法發聲。什麼叫逆腹式的呼吸法呢?念經要注意換氣,當你念到中間要吸氣的時候,就收縮腹部,使胸部充滿氣。然後你再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腹部又鼓起來了。當念誦發聲的時候,你的聲音是往外走的。那麼體內的氣是往上還是往下呢?是往下沉的。發聲有一個要點,它的力點是在腹部。什麼叫力點哪?比如說我推東西時,力點在我的腳下。那麼當你發聲的時候,你的力點就在腹部,不是在胸部,也不是在喉部,所以喉和胸是放鬆的,使勁的是肚子。這個經念久了,不應是嗓子痛,或者是胸悶,應該是肚子痛。當然肚子痛不是裡面痛,而是肌肉痛,因為它老要收縮換氣。這需要時間訓練,包括說話也是如此。念經的逆腹式呼吸,是符合美聲唱法或是播音的發聲技巧的。聲帶、喉部、胸部都要放鬆,換氣的時候,腹部收緊,出聲的時候,吸的氣往下沉。力點在小腹部。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呢,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意念放在腹部就行了。這樣念經才不會累,而且不會因為念得時間長,傷氣傷身體。

再來講講心態。我們念經的時候,可以有很多種心態,最重要的心態就是古人說的“隨文入觀”——隨著經文觀想。這需要對經文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說做早課的時候,念到“三途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你可以觀想,三途八難所有苦惱的眾生都很快樂地離開了苦難,所有於我有恩的人都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念到“國界安寧兵革消”時,觀想整個世界沒有戰爭了,軍隊都放假了,武器都銷毀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隨著經文的意義觀想。另外,也可以不隨著經義來觀想,閉上眼睛或是微閉眼睛,想像念經的嘴像一個探照燈似的放光,照射到四面八方。光是一種波動,一種美好的信息。還有一種方法,你一面放鬆地念經,一面觀想胸部放光,照到四面八方去。照耀的範圍可以十分廣大,在一個無邊無際的宇宙裡面,都閃耀著你所發出去的這種光。

整個天地之間,只有你一個人。念經的聲音在整個宇宙之間迴盪,在虛空中迴盪。每一個音聲的振動,都穿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傳達給所有眾生。當然你們也可以給某一個具體的人祈禱,假如這個人在美國,念經的時候就可以觀想我念經所發出的光明,一直照到美國去了,照耀著他,給他帶來安寧。還有,我們早晚課念經的時候,要能夠返聽。返聽的意思是說,一邊唸經,一邊返聽自已念。只是專心返聽自已的音聲,其他的一切都放下,不管它。用心的方法和技巧根據個人的體會,可以不一樣。這是上早晚課的方法。

 

突然不想念經甚至懷疑佛菩薩,可能將發生可怕之事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念佛念六字還是四字佛號?

什麽是會念佛與不會念佛?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專念阿彌陀佛,從前那些佛菩薩都不念了,他們會不會怪我、不保佑我?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請問危急時,應念觀世音菩薩還是阿彌陀佛?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修行切忌中斷,如何遣除修行的中斷障、違緣障礙?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佛法的精進不是盲目的沖刺

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佛弟子的早課、晚課,應該怎麼安排?

行住坐臥都可念佛!最好不要坐著念經,跪著念經能消除業障!

千萬不要躺著看經、念咒!因果可畏!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