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千年萬載亦難逢 此生豈能白錯失 ! !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如果難得而都能得到,那真要好好珍惜!
《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是說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隻盲龜,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還要有個孔,讓盲龜的頭伸出來以便漂浮呼吸,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說「人身難得」!經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難得,生命易逝,我們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這寶貴的人身嗎?
「佛法難聞」,要聽聞佛法也不容易。今天有很多人到處禮拜寺院,求聞佛法,卻很少有人能心行密合,言行一致。很多人能講說佛法,但能講得契理契機的很少;有時講說者的觀念不純正,常會以盲引盲,把信徒導入邪路上去。或者講經的人太執著,使聞法者執迷,不能接觸到真正的佛法。有些人勸他們聽聞佛法,卻推說沒有時間,緣分未到,可見佛法難聞。
「中國難生」,中國是指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都很優秀的國家,相對其他爭戰連連,經濟蕭條,文化低落的國家則稱邊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福報可以出生在富強安樂的國家,像現今中東戰爭不斷,難民潮一波波,非洲也是種族衝突,饑饉連連,人民百姓都很苦。人生在世,能有平安富足的生活,能受良好的教育是十分不容易的。
經典上說人有三件事比天人殊勝:第一是記憶,第二是梵行,第三是勤勇。所以,生而為人,要懂得修持;即使是天人,若只知道享福,而不知道修持,福報享盡時也會墮落。我們已得人身,如果不趁早精進修持,在這一生消逝前求得度脫的話,將來要向何處超度此身呢?人,處在生天與墮落惡道的樞紐,如何向上提升而不下墮惡趣,實在是攸關生死的大事!
今生能投胎做人是很不容易的,偶爾做一世人,因不明佛法,不知因果,只知妄逐欲望,不知造下多少罪業,這一世人做完後可能就要多生多劫投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去,來償還今世做人造下的惡業。等惡業償還盡了,才能再投胎到人道裡。
佛法是很稀有,不容易聽聞到的。在我們這個世界幾十億年才有一佛出世,而佛所留下的法在世間也只能存在一萬多年就消亡了,我們能生在這有佛法的一萬年中,生在有佛法之地而聽聞佛法,是一件很難得的事。要是能聽了就信那就更難得了,這種智者定是多生種下善根的人。
如今我們聽聞了佛法,就當抓住機會,努力修行,在今生就度了自己。若是懈怠懶散雖然聽聞了佛法,但卻不能精進修行,吃不了苦,放不下五欲六塵,忍不住五欲的誘惑而放任自流,那一定會空過此生,一口氣不來又不知道投胎到哪裡去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度得自己,了生脫死,隨願自在。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如果今世又空過了,不知更待何時,才能再得人身,再聞佛法。這個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千載難逢的機會,又要枉失了嗎?每思於此,就不禁使人毛骨悚然了!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人身難以得到,六根很難具足,口辯之才要講得合於中道也很難,辯才聰明也是難以獲得,長壽也很難,明瞭佛法的善知識難以遇到,直心是道場,直心所說叫直言,直言難得有。大菩提心很難發起來。大乘佛法很難以得聞,很難值遇如來出世。
為了脫生死而發菩提心:我們眾生自無量劫來,在六道中輪迴生死,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驢皮袋,馬皮袋,何處不鑽?刀山劍樹,餓鬼飢虛,誰敢說沒有嚐過滋味?偶一念及,不寒而慄。今生幸而得了人身,又得聞佛法,還敢不猛發大心?擇一個了生脫死最容易、最穩當的淨土法門,深信切願,一心 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退轉,一生成就,乘願再來,普度眾生。
「一失人身,萬劫難逢」不僅是佛經的勉示格言,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認知。「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世尊苦口婆心時刻在提醒我們,無非是要我們認清事實真相,掌握此稀有難逢的機緣。珍惜此世難得之人身,把握當下每一個因緣,遵循正法大道,返本歸真、脫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當願眾生勤精進,同登無上菩提道。
噶瑪巴尊者
具備人身時 成佛之路已經走到一半
至尊噶當派主張,當我們獲得暇滿難得的珍貴人身時,有機會修法並具備內外因緣,獲得這樣特別人身時,這樣一來,成佛之路已經走了一半,按照百分比來說,已經具足了百分之五十的圓滿,另外百分之五十,就要靠我們的精進修法、來攝取人身實義,不浪費此珍貴人身。
所謂「攝取人身實義」就是利用此珍貴人身,去行持成佛之道。
這部分的主要含意是,我們現在生為人身,並成為好人,要讓人身具足實義,主要是讓我們認識到「何謂珍貴暇滿人身」,依此珍貴人身來踏上善道,使自己逐漸變好。
接下來為「死亡無常」,對於「無常」,噶當派傳承中會有眾多分類,最主要是「死亡三根本」,第一為「必定死亡」,譬喻來說,神識會剎那、剎那的壞滅,以此來瞭解「死亡」含意。
又譬如早上的河水,不會一直停留在原地,此時此刻的河流,與早上之河已然不同,河水是如此剎那、剎那的流動著,不會駐留到晚上,我們的神識和五蘊之身亦是如此,以此譬喻來瞭解「死亡無常」,想必相對容易。同理,像是我們出生、進入少年、到青年、壯年、老年,都是剎那在變化著,每一秒都在變化中,雖然變化非常細微而難以察覺,但實際上,每分每秒都在變化。
因此如同我們平日所講,出生就是死亡的本性,出生就已經構成死亡的條件和因緣,我們每天都在歷經不同生死壞滅,都具備生死壞滅的本質。
因此在進入聞思修持以及熟練五部大論的這些行者,也要透過「死亡無常」的修持,來瞭解含意。在座的尼眾們,未來當你們在聞思大論時,希望大家不要把「聞思」和「修持」區分開來,而是將聞思的含意,落實到自己的實際修持之上,而非聞思一些法,修持時又要找另外一些法去修持,將兩者區分開來,這樣就很不如法。
《大手印四共前行》
時間:2014年5月6日
地點:帝洛普尼寺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只求這一世能有佛緣!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到彼岸去,更待何時度此身。這句話是根據道家原文而改得的句子。
道家原文: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語誰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與不知同。
眾生輪迴千百世,不論何道,始終尋找著答案,只為能與佛結緣。
千迴百折,四處尋覓,輪迴百世,只為尋求佛法。前世今生,彼岸花開,孟婆酌醉,輪迴的目的,就是與佛結緣。
有多少眾生,未曾聽聞一聲佛號,未能翻閱一頁經文,無緣面見一尊佛像,總是與佛無緣,而擦肩而過。
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佛,人身好得到嗎?佛隨便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說,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人身有三種:
第一種為一般的人身:無財富,每天為餬口、為生存而奔波;無法富,遇不到佛法,沒有任何幸福,快樂。
第二種,特別的人身:有財富,有權勢,遇不到佛法,遇到了不相信,不修持佛法。
第三種,珍寶般的人身:最起碼具備基本的生活條件,能聞到佛法,有時間,有條件修持佛法。這樣的人身即叫珍寶般的人身,也叫暇滿人身。在六道中只有人才能修持佛法。其它五道的眾生都不能修行佛法,因而不能解脫。
地獄道的眾生,因為墜入地獄,瞋恨心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寒熱,刀劍痛苦,邪思邪見重,接觸不到佛法,無法修持;
惡鬼道眾生:心胸狹窄,黑暗,吝嗇,貪心讓他們時刻感受飢餓,乾渴等痛苦,沒有佛法,無法修行。
傍生道眾生:迷惑,愚痴,讓他們互相吞食等,如果你告訴他們:如果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永遠解脫了。他們也做不到,所以無法修行;
阿修羅:每天爭戰打鬥不休,無法修行。
長壽天眾生:長時間安住於無思無想的禪定中虛度光陰,無法修行。
所以說:人身寶貴,人身難得,只有人身才能修持佛法,只有人身才能有機會解脫。佛陀說:「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想去掉「妄想執著」而「證得」「如來智慧德相」只有人身才能得到。
輪迴中的眾生,我們都是貪玩的小孩,回家吧!
「盲龜值浮木」的寓言出自佛家典故,故事是這樣的:
一日,佛陀門下有三位比丘談論著,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難得?
第一位比丘說:「世界上,最難得的是青春永駐,健康長壽。一個人即使家財萬貫,但是老病來時,再也享受不到五欲的快樂。」
第二位比丘說:「人生最難得的是知心伴侶,能夠患難與共。一個人賺到全世界的權勢,如果沒有一個肝膽相照的朋友,寂寞孤單,就像失去香味的花,不會有蜂蝶的環繞。」
第三位比丘說:「我認為最難得的是美滿的眷屬。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有知心的朋友,但是眷屬相怨爭鬥,又有何用?每天像生活在人間的煉獄,求出無期。」
佛陀聽到三位比丘的議論,決定召集大眾。佛陀告諸比丘說:「世界上什麼最難得?不是健康長壽,不是知心伴侶,不是美滿眷屬。我來說一個盲龜值浮木的故事給你們聽。」
「大海中,有一隻盲龜,平時深藏於千丈深海,百年才得以出水一次,牠歷經千百億年的滄海桑田,只待每百年一次轉為人身的殊勝因緣,此殊勝因緣是得自海中的一塊浮木。」
佛陀看著眾比丘接著說﹕「此海中浮木,中有一孔,隨波逐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值遇浮木的孔洞,馱負它登岸。盲龜和木孔相遇,尚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但是凡夫漂流五趣之海,想要還復人身,比盲龜登岸還難上萬倍!」
佛陀撮取地上的泥塵,打開手掌,對比丘說:「眾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塵。什麼最難得?人身最難得。比丘們!你們要諦聽思惟呀!」
**************************************************************
盲龜浮木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凌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
過去,佛曾在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日,佛陀開示大眾:「譬如大地皆成大海,有一隻壽命長達無量劫的盲龜,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上頭有一個孔洞;它浮在海上,隨著風四處漂流。盲龜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經是機會渺茫,更何況還要由浮木的孔洞探頭而出,你們覺得可能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盲龜不太可能遇到浮木的孔洞,因為牠百年才出水一次,如果牠在海的東方伸出頭,而浮木可能正隨風漂到海的西方、南方或北方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盲龜要遇到浮木是十分困難的。」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盲龜和浮木雖然不易相遇,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愚癡凡夫因為不行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能依真實之理而行,輾轉互相殺害,強者欺陵弱者,造作無量惡業。在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五趣漂流,輪迴不息,所以眾生想要暫得人身,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可見能得人身是多麼珍貴之事。諸位既得人身且值遇佛法出家修行,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修學無間道,趣向解脫。」諸比丘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十五》
**************************************************************
省思
凡夫眾生被貪、瞋、癡、慢、疑、邪見蒙蔽了心眼,就像盲龜在愛河欲海之中漂流輪轉。不知能擁有人身已是千載難逢之因緣,更何況還能得遇佛法與大善知識,這比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能嵌入浮木孔中更加稀有難得。因此,若今生能得人身、聽聞佛法,要珍惜此殊勝難得的因緣,精進行道早求解脫,方不負此生勝緣。
關於修行之忠告
依怙主夏扎桑吉多傑(斷行者佛金剛)仁波切,為當今藏傳佛教之頂級仁波切,屬於上師中之上師,被公認為現時最具證量之大修行人。其德行、操守、學問、證量與輩份之高,無出其右,為碩果僅存之紅教長老。
人身難得,這是僅僅百分之一的機會而已。
人身難得今已得,如果你不利用此身修行無上珍貴的佛法,你怎麼可能還有再次得到人身的機會呢?
所以你要好好地把握這一次機會,把此身想像成你的僕人,或者是一艘渡你過江的船,一秒鐘也不要讓它懈怠,好好地利用你的身、口、意,修持善行。
你可能花費一生的時間和精力追逐衣食,無視於痛苦和惡行,但是當你死亡的時候,你卻無法帶走任何一樣東西。
請仔細想一想,其實你所需要的只是身上穿的一件蔽體的衣服和他人施予的果腹食物。
你可能吃了一頓最美味的晚餐,包括了肉食和美酒,但是這一切在隔天早上就會變成污穢的東西,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所以有了簡單的衣物和足以維生的食物即該感到滿足了,在食物、衣服和言談面前當個失敗者吧!
如果你不思及死亡和無常,你就無法真正的修持佛法。修行只會永遠淪為無法實現的空願;當死亡來臨時,你就會後悔,但是已經太遲了!
六道輪迴中沒有任何真實的快樂。當我們思及三惡道的痛苦時,我們就已經覺得非常難過了;你又如何能夠親身去經歷那種痛苦呢?
就算是三善道的快樂和慾樂也只不過是滲入了毒藥的美味佳餚──先甜後苦!
這一切的快樂和痛苦的經驗,也只不過是你自己的自作自受而已,不是他人所造成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善業和惡業的結果。
既然如此,你就應該好自為之,明白何者應取,何者應捨。
你最好依止自己的具德上師,根據他的教導,淨化你本身的顛倒妄想,而不是去聽聞許多不同的教法卻從來不去實踐它們!
你或許身處閉關處,形式上遠離世俗,心裡卻無法拋開對於世俗的眷戀,還想著降服怨敵和照顧親友,參與各種計劃和金錢上的交易等等。還有什麼比這樣做更糟糕的呢? !
如果你心裡沒有知足的富裕,你就會想要追求各式各樣的廢物,你就會淪落得比凡夫俗子還糟糕,因為你連一壇法也無法靜下心來修,放棄追逐所有的慾望,解放你的心!
財富、成功和地位只不過是招惹怨敵和眾魔之管道。追求欲樂的修行者無法把自己的心從世俗的眷戀中解放,他們就把自己和真實的佛法切開了。
所以請小心地避免淪落成對教法變成無動於衷。專注和精進的處理幾件事情就好,別把自己弄得煩躁不安。
舒適地安坐在你自己閉關房的禪座上,這是一個最好的修持方式。
你或許度過了幾個月或幾年與世隔絕的閉關歲月。但是,如果你在這期間無法轉化你自己的內心,當你告訴別人你那漫長的閉關歲月時,你不就只是在吹牛那段時間所經歷的艱苦和匱乏嗎?他人的讚美和認同只會加強你的我慢。
忍受怨敵的無理對待是最佳的苦行。憎恨他人的批評卻執著他人讚美的人、費盡心機去揭發他人錯誤卻沒有深切自我反省的人、容易被激怒和脾氣暴躁的人,肯定會破壞他們和其他人之間的三昧耶。所以要時刻培養正念、警覺和不放逸的行為。
不論你身在何處,鬧市或閉關處,你唯一要對治的是自己的五毒(貪、嗔、痴、慢、疑)和你自己真正的怨敵──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除此之外無他。
避開、轉化、轉為道用或看透它們的真實面目,哪一個方法最適合你自己的根器,都行。成就的最佳徵相,即是自律的心。
這是一位不持武器的真實勇士所獲得的真正勝利!當你修持經乘或咒乘的教法時,發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有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一切足矣,反之,就會失去一切。
這些忠告是在一個隱蔽的蓮花洞中寫下的,此地稱為KunzangChöling,位於山林上方的一個閉關處。此文出自於一個名叫桑傑多傑(夏扎仁波切)的老叫化手中。
願一切吉祥!
願一切見聞者早日解脫!
世間沒有絕對的完美 盡心盡力就好 (寬運法師)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沒有要求,得過且過,甚至是敷衍了事,這樣的話,人生又怎可能會有成就?相反地,有些人,對人對己,要求十分嚴苛,做事過度認真,這樣的話,同樣是難以成功的,為什麼?因為,凡事太緊張、太執著,無形中令自己增加太多的壓力,結果事情還沒做好,就把自己累垮了;身心得不到正常的平衡與發展,如此的人生是不可能會幸福、不可能會快樂的,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在積極進取的同時,要有一顆平淡的心,柔軟的心,也就是虛心學習、不自滿、不自傲的心。
追求完美,可以說是大部份人的人生目標與願望,但是世間上怎可能有一事、有一物是絕對完美的?所以,問題就在於你如何去看這個所謂“完美”。
就在離城鎮不處,有一間清嚴寺,寺中有一位小和尚非常喜歡繪畫,每天在誦經、拜佛之餘就鋪上畫紙,研好墨,提筆劃起來,尤其愛畫山水草木,鳥獸蟲魚,活靈活現,躍然於紙上,頗有造詣;可是他還不是很有自信,覺得自己尚欠功夫,於是便不辭千里跋涉,到各地名山大川拜了幾位高人為師,虛心學習繪畫的技法。所以畫技更趨圓滿成熟。
可是即使這樣,小和尚仍嫌不足夠,還想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藉以提高自己的作品水準。於是就把自己最近所畫的一幅山水《秋趣》拿到市集上展出,並在畫作旁邊放上一張小桌;桌上放著筆墨,寫著一個徵求意見的說明,希望行家及愛好者們,給此畫提出意見,求得畫技臻于完善,可將意見直接寫在畫面上。
第一天下來,只見畫面上到處所提的文字,幾乎全是一無是處的批評。小和尚看了之後,內心感到非常難過、痛苦,懷疑自己的畫技竟然低劣到這樣的地步,深感失望。
他的師父看出了他的心事,平淡地對他說道:“你不必著急,就把這幅畫再臨摹一次,還是放在同樣的地方;”不過你在徵求意見時換個說法:“請行家、愛好者們,給此畫值得肯定的地方寫上幾句美言。”
小和尚按師父的說話去做了,第二天之後,結果畫紙上到處都是讚美之詞。小和尚內心高興得不得了,可是卻不明白是什麼原因,再次向師父請教。
師父微笑著說:“孩子,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沒有絕對完美的,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是永恆的真理;就拿你這幅畫來說,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同,藝術修養不同,他們的看法必然就不一樣;所以做任何事情不必追求盡善盡美,只要令大部分人滿意就可以了。”
“啊,原來是這樣!”小和尚終於領悟了。
以上的故事,師父教弟子要以平常、平淡的心去做事、去看問題,這無疑是一種自求自得的生命態度,而從某種意義來說,人生的價值不是靠別人給予,而是靠自己來肯定──雖然說“盡善盡美”是難以做到的,但“盡心盡力”卻是首要的前提,只要我們在人生中真正努力過、盡力過,即使得到的結果、成效不是十分之完美,但是,我們畢竟沒有辜負自己。
人生得過且過就行,沒必要活的那麼累
越聰慧的人,實在越累。在意得多,割捨就難,每每失去的也就越多;尋求的苦,苦衷就重,每每美好的也就越少。人生中,有些器械,只是數字,不用太銳意;有些人,只是過客,不用太迷戀;有些工作,也只是工作,不用太奢望。領有一份標緻的心境,一個簡略的心境,一種幸福的感到,即使不完善,也是最美。
倒了一杯熱牛奶,人生還是要繼續走下去。不要一個人待在家,想的太多才會悲傷,騎上單車隨心遠行,或是江邊,或是山頂,統統煩惱都將逝去。出去旅行,避開那些會讓你回憶的處所,看海、登高。不如意的總會過去,要走的總會走,該來的總會來,又何須抓住不放。
淨空法师 開示
1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2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圓圓滿滿,心裡乾乾淨淨,叫放下。
3 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門;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的契入佛法。
4 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樂。對於世間事得過且過,不要認真,心地就清涼自在。
5 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6 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平常對生死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能見所見,都不是真實,只要放下,即能脫離生死。
7 學佛,要從放下開始。沒有放下是苦,沒有放下是難;放下就覺悟、放下就證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8 看破是心不顛倒,放下是心不貪戀。佛菩薩教導我們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的享受,而不是什麼事都放下。
9 事情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就是放下,這就是菩薩行。放下一切,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10 淨宗古大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11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棄;如果你真正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給諸位說,放下是太容易了!
12 真正難是看破難,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實在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為看不破。
13 多唸唸《金剛經》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
14 覺悟整個人生是夢,夢裡還爭什麼?夢裡還有什麼得失?夢裡還有什麼放不下?夢裡還有什麼看不破?
15 看得破、放得下,覺悟人生如過客,世間如旅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清涼自在。
16 要看破,要放下,永遠做個無事的人。心裡沒有事,身也沒有事,你說多快樂!
17 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快樂,我是把我一生怎樣幸福快樂的秘訣,都傳授給你們!你們如果要能夠照辦,一定快樂,一定幸福!
18 覺悟人生是無常、無我、苦、空,你就會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凡說自己沒時間學佛修行的,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