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殺業的四種情況

達真堪布

殺生的業果非常微妙,一般人無法能夠衡量和判斷。親自殺、讓別人殺、隨喜殺,都是一種殺業。有人懷疑:「隨喜殺生能造業嗎?別人殺生,我只是心裡生起了歡喜之心,只是一種起心動念,沒有殺生的行為啊?」

佛在《俱舍論》裡,從「做」和「積」的角度講造惡業,尤其講殺業,共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做意積集罪。既做業了,也積累了,這是指親自殺生。比如親手打死了一只蚊子或其他小含生,這是故意殺生。有這種惡念,也有這種動機,所以是做意,這種惡業在相續中也會積累。

第二種是積而未做罪,就是沒有做罪業,但是在相續中也積累罪業了。這是隨喜他人造業的緣故。為什麼說是未作罪呢?就是指沒有用身、口去做。比如說親自去殺,這是以身來造業,這是做;指使別人去殺,是以口來造業,也是做。隨喜是意,談不上是做。雖然不是做,但是這種惡業也會在相續當中積累。

如果是好多人一起造業,每個人都會在相續中積累罪業。比如說十個人一起計劃去殺一個人,雖然最終不是自己動手殺的,但是有這種發心和計劃。這樣在別人殺生的時候,自己的相續中也會積累這種殺業,這也是未做罪而在相續中積累業。

我經常強調共修,因為共修時,若大家能一同發一顆善心,做一件善事,大家都能得到同樣的功德或善根。做惡業也是一樣,一同發一個惡願去做一件惡事,雖然自己沒有親自實施,但有隨喜的這種惡念,相續中也會積累這種惡業。

第三種是做意不積罪。做了,但在相續中沒有積累罪業,而是在無記中。比如我們走路時,踩死了螞蟻或小含生,這不是故意殺生,而是無意中殺生。雖然是親自殺的,但在相續中沒有積累這些惡業。

佛在經裡講過很多公案,有些人無意中殺害了別人的生命或者造惡業了,後來也感受果報了。因果不可思議,在特殊情況下,也不好說。但一般情況下,按照佛在《俱舍論》裡講的,是不積累罪業的。

第四種是未積未做罪。既沒有做,也沒有積累,是指在夢中做惡業。其實在大乘佛法裡,夢中也不能有惡念。但這裡強調的是,夢中殺生不是完整的殺業,夢中做這些惡業不是真實的。所以在顯宗裡,尤其是小乘裡講,在夢裡所做的這些都是未積未做,既沒有做,在相續中也沒有積累惡業。

這四種情況我們都要明白,而且需要對治。我們不僅在現世中,而且在生生世世中肯定殺過無數的生命,我們應該以佛的教言來取舍善惡,懺悔罪業。


隨喜別人殺生,要為被殺者飽受痛苦

索達吉堪布

《法句譬喻經》中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佛陀在舍衛城時,有個信奉外道的長者,財富多得難以計數。他兒子在20歲時娶妻,婚後二人相敬如賓、恩愛非常。

新婚未滿七日,一天妻子想去後花園賞景,他們便相偕前往。妻子見一棵大樹上的花很美,被它深深吸引。丈夫為討妻子歡心,就爬到樹上摘花,結果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當場重傷而亡。

聽到這一噩耗,全家人痛不欲生,個個悲傷痛哭。到了出殯的日子,長者見自己白髮人送黑髮者,內心尤為悲苦。

佛陀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已成熟,就出現在他們面前。長者全家見佛陀親臨,感動不已,立即恭敬頂禮佛陀,對佛陀訴說心中的哀痛。佛陀講述了萬法無常、輪回皆苦的道理,勸他們不要特別傷心。

長者聽聞妙法,當下放下憂傷。他問佛陀:“我兒子過去曾造了什麼惡業,以至於年紀輕輕就喪命了?”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和三個朋友到樹林遊玩。少年看見樹上停著麻雀,便想將它射下。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反而一直鼓勵:“如果你能一箭射中,那實在是了不起!”少年聽了,就舉起弓箭射去,麻雀中箭墮地而亡,一旁的三人興奮得拍手大笑。此後,他們四人經歷了無數劫的生死流轉,共同為他們殺鳥的罪業而受報。

那三個見殺隨喜的人,一位因過去修福,現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成為龍王;另一位就是你。這名射箭的少年,先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兒子;命終後投胎到人道,成為你的兒子;如今從樹上摔死,立即化生為龍王的兒子,剛出生就被大鵬吃掉了。

所以,此時此刻,天上、人間、海中有三位父親,都在為兒子的死而痛哭。這個兒子,就是用箭射殺麻雀的少年,因為造下殺業,所以他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隨喜殺業的三人,則同嘗失去兒子的苦果。可見,因果絲毫不爽,不可不慎!”

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偈:“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回應。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這一家人聽後,個個法喜充滿,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可見,見別人殺生,對他隨喜的話,殺生者需用生命來償還,隨喜者則要為他飽受痛苦,業力真的不可思議。希望大家對這個公案好好想一想,今後見別人造惡業、破戒、殺生,千萬不能去隨喜,否則,自己將來也難逃苦果。


不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

五戒的第一條“不殺生”,對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太有意義了。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殺業,就是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其他的生物都要受我們主宰。這個觀念實際上是極端錯誤的,佛法倡導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有佛性。不殺生,是出於佛教的慈悲立場,是培養人的慈悲心。

“不殺生”戒的范圍

不殺生,包括“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不自殺”,是說不自己動手殺生,當然自己把自己殺死也算是殺生。“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這個意思是不教他人殺生,不見不聽他人殺生。

首先我們要強調這個“殺”字。有的人想,如果按照這個要求來講,要做到不犯戒那是很難的了,我們一腳踩出去就會踩死許多個生命,微生物它也是生命啊,那你不是天天都在殺生嗎?“五戒”中的不殺生這條戒,主要是指你不是處心積慮地去算計別人,一定要把他殺死。換句話說,殺生就是你處心積慮要置別人於死地,比如你處心積慮地要把那個鵝殺了吃肉,就是殺生!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殺業太重,有太多的人貪圖口腹之欲。你要吃,不殺你怎麼吃?所以素食推廣不開,是有內在原因的。

殺生戒說清楚了,就是不處心積慮故意殺生。如果你是故意的、處心積慮的,那就是殺生。你算計好,那個家伙對你不好,你就想著,是用毒藥呢?用繩子勒呢?還是用棒子敲呢?最後你決定要用毒藥,就去藥店裡買了兩包耗子藥,你瞅准時機,把藥放進你要謀害的人喝的水裡,結果他喝了水後中毒身亡,那就叫殺生。所以不能自己動手去謀害生命。

那你說:行啊。我自己不能干,我就去請別人,去請幫凶,我拿錢去雇凶手嘛。這叫“教他殺”,也是犯戒,不要說我沒動手,反正是他殺的就不關我事。過去有個笑話,說一個屠夫到了地獄裡面,就跟那閻王辯論:“你為什麼判我?”閻王說:“你殺業太重!”屠夫說:“笑話,他們不吃我能殺嗎?”接著,另外一個人又去了,他生前貪吃了很多肉食,閻王說該判你,那人申辯道:“那怎麼行,他不殺我能吃嗎?我又沒殺。”所以若“教他殺”或“請他殺”,那也不行。

還有一個叫“見殺隨喜”。什麼叫“見殺隨喜”呢?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你們鄰居家養了一條狗,這個狗特別討厭,你早就恨它了。突然有一天,你家的鄰居把它殺了,於是你很高興,就對鄰居說:“哎呀,你早就該把它殺了!”這個就是“見殺隨喜”。用我們平常的話講,這叫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那麼對人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有人跟你關系很不好,你很恨他,突然有一天他被別人打死了,你心裡竊喜:好,他終於死了!這些都叫“見殺隨喜”,因為你心裡面有嗔恨,那種惡業沒有去除掉。

如果說到比丘戒,那就更多了,什麼殺因、殺緣、咒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咒殺”就是你心裡念咒詛咒自己的仇人,把他殺了,那都算是殺生。又比如說有人要自殺,你明明知道他要自殺,偏偏放根繩子在他的旁邊。他本來想不到怎麼死,看到你給他拿的那根繩子,就給了他暗示,於是他就上吊自殺了。這些殺因、殺緣,都算是殺生。所以說,只有做到了“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那才算是基本守住了“不殺生”這條戒。

殺生與生態平衡

今天的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自然災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瘟疫和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其它生命的危害太嚴重了。佛教講:“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還有“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等等。

大家要懂得一個道理,按照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觀點,這個世界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有它各自存在的作用和道理。就拿我們人來說,在我們的體內,鈣要有多少,維生素要有多少,水要有多少。如果任何一個方面比例失調,我們的身體就會出問題。比如說,水要含百分之七十幾,多了就得水腫病,少了就成了“木乃伊”,所以一定需要那麼多。

世間很多生命的存在,看起來好像是有害的,其實它們對人類是有益的。如果把那些生命物種全部給毀滅殆盡,那麼它們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就消失了,這個世界就會失去平衡。今天我們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索求,把整個生物鏈都給破壞了,導致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重,遭受苦果的,還是我們人類自身啊!所以我們佛教講要勸導世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佛法“不殺生”這條戒,除了培養人的慈悲心之外,還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作用。保護生命,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物鏈,就是保護我們自身。一旦這個生物鏈遭到破壞,我們自身第一個遭受惡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佛弟子更應該不殺生。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