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不鼓勵大家盲目相信他說的話,而是要通過思考和實踐去驗證。 要把佛陀的教言、世間約定俗成的經驗和知識體系,以及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去了解人,了解現象。

佛教鼓勵的懷疑精神是一種求知精神,而不是出於偏見和情緒,斷言什麼都不可信。 其實,什麼都不信並不代表客觀、清醒。

——希阿榮博堪布《生命這齣戲》

「什麼都不信並不代表客觀、清醒」。井底蛙肯定不信井外有更寬廣的世界。


其實佛教是可以被懷疑和思考的,看看佛教創立人釋迦牟尼佛不像其他宗教不可以懷疑和思考其教主,但是佛教卻可以。以下是卡拉瑪經。

卡拉瑪經(或譯成: 葛拉瑪經. 巴利文:Kālāma Sutta, 又名《羯臘摩經》),上座部佛教經典,載《巴利大藏經·增支部》第三集第 65 經。其主要講述佛陀對卡拉瑪人的教誨。

卡拉瑪人因各宗派教義不同,而不能分辨是非真假,故向佛陀請教。佛陀對該問題講述了《卡拉瑪經》,意在告訴人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佛陀並為此總結了十準則(此準則出於上座部巴利藏,漢傳大正藏無):

1.勿信風說;

2.勿信傳說;

3.勿信臆說;

4.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5.勿信基於尋思者;

6.勿信基於理趣者;

7.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8.勿信審慮忍許之見相合;

9.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10.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如果堅持這十種準則,就能夠做到遠離貪嗔痴三毒,在此生就能得到四種內心安樂:

第一種安樂:他會想:「我不確定此世有無輪迴,有無因果業報。但若它們存在,我死後肯定會出生在美好世界中。」

第二種安樂:他會想:「我不確定此世有無輪迴,有無因果業報。即使沒有,我仍然在死後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博得美德。」

第三種安樂:他會想:「若惡人有惡報,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不造惡業,我將來肯定不會遇到不幸。」

第四種安樂:他會想:「若惡人沒有惡報,那麼至少我能做到無愧於他人。」


重貼長老菩提比丘對《卡拉瑪經》(AN 3.65 ) 的綜合討論

《增支部3.65經》(AN 3.65 Kesaputtiya羈舍子村),相當於漢譯《中阿含16經,伽藍經》,伽藍 Kālamā 為拘薩羅國 Kosala 之一族,拘薩羅國王為波斯匿王,首都為舍衛城,羈舍子村為伽藍族之村落。
長老菩提比丘於《BPS newsletter》1988, spring issue,在 " A Look at Kalama Sutta" 文中,提到《卡拉瑪經》為最常被引用的佛經之一﹔經文中最著名的一段:
世尊說:「卡拉瑪人,對於心中的懷疑、猶豫提出質疑、猶豫是合適的。來,卡拉瑪人,

不要相信口耳相傳的傳誦,
不要相信傳統,
不要相信謠言,
不要因經典的權威而相信,
不要因推測而相信,
不要因定理而相信,
不要因似是真實的推理而相信,
不要因深思熟慮的見解而相信,
不要因他人擁有的能力而相信,
不要因認為『這位比丘是我們的老師』而相信。

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惡,這些事情是該斥責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譴責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傷害與禍害』,捨斷它們。
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善,這些事情是無過失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讚揚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受益與幸福』,著手與持續如此作。」

當然,這部經顯然地反對教條主義與盲目信仰而強烈地要求自由思考。可是所謂「佛陀是一位經驗主義者,他摒除任何教條與信仰,他的教理是追隨真理的自由思考,鼓勵任何人依照自己的心意去接受或拒絕任何思想與教義」,這真的符合《卡拉瑪經》的本意嗎?

長老菩提比丘指出,所有的經文都應該了解此經的背景情境,《卡拉瑪經》也是如此,很少有講說者注意到《卡拉瑪經》中造成卡拉瑪人困惑的正是善惡業所感的善惡報及來世。也因為如此,才有如此的講述:

「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惡,這些事情是該斥責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譴責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傷害與禍害』,捨斷它們。
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是善,這些事情是無過失的,這些事情是智者讚揚的,仔細感受與觀察,這些事情導致受益與幸福』,著手與持續如此作。」

而本經最後講述的四個安穩住處才有了呼應:

「相信由於善行或惡行有來世有業果,因此在死亡以後,身體毀滅以後,我將因此功德而生天,這是他所發現的第一安穩處。
認為善行或惡行沒有來世沒有業果,但是在這世上,不管現在或未來,無恨無怨,我保持安全與幸福,這是他所發現的第二安穩處。
認為惡果只會發生在造惡者,我甚至未想到對任何人作惡,惡果怎會發生在未曾作惡的我身上?這是他所發現的第三安穩處。
認為惡果只會發生在造惡者,我於一切清淨,這是他所發現的第四安穩處。
卡拉瑪人,多聞聖弟子無恨無怨、清淨無染,此人便尋得四安穩住處。」

因此不能將引述的段落毫無節制地涵蓋所有議題。

長老菩提比丘於《BPS newsletter》1988, spring issue,在 " A Look at Kalama Sutta" 文中,提到《卡拉瑪經》為最常被引用的佛經之一。在此,為避免有任何遺漏,將文中的重要教導再重述一遍。

一部分是對教條式宗教的反應,一部分是對「客觀的科學知識」的當權典範的順從﹔這種「佛陀的教導是略去信仰而制定教法,並且要求弟子與信眾只接受個人所能驗證的說法」的主張逐漸流行,並且宣稱這樣的主張可以在《卡拉瑪經》得到佐證。

對《卡拉瑪經》作這樣的經典詮釋忽視了經典的背景,經文中的這一段教導是佛陀在卡拉瑪人尚未於佛、法中起正信,這樣的詮釋也忽略了《卡拉瑪經》並未提及正見和正見所展開的視野。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在不涉及何者是最佳信仰的前提之下給予安穩住處的合理建議。

佛陀教導中,有些層面是在個人經驗範圍之內的,可以依個人的經驗予以確認驗證,有些層面是超越個人的理解與經驗,必需基於前面的確認驗證。作為信仰佛陀教導中超越層面的基礎。於世尊生起深信絕對不是終極的目的《卡拉瑪經》也不會保證究竟解脫,而是一個進展過程的起點以發展內觀內修。為了讓這樣的內觀修習能導致究竟解脫,必需對世尊所教導的真諦如實見、如實知。這些真諦都是世尊成等正覺所親見親證而教授我們的。在如理思惟後接受這些真諦,而起深信,而起深信而啟程進行將信仰轉為智慧、信心轉為確證、而究竟苦邊證得涅槃。

《卡拉瑪經》中教誡的十項,前四項是不要相信傳統:

1. (anussava)口誦傳承:指的是老師弟子口耳相傳的吠陀經典。
2. (paramparā)代代相傳,指的是老師弟子不間斷的傳授。
3. (itikirā)共同認定,指的是大家的共識,或共同的見解,大家的共同信仰。
4. (piṭaka-sampadā)經典。

接下來的四項指的是佛陀當代的思想家的四種類型。

最後兩項指的是個人崇拜:為個人的能力、外表、財富、口才、學識、家世、事業與成就所影響,另一個是關係,他是我們的老師,他是我們的教宗,等等。
經文對照閱讀,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tw/2008/03/16.html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如何查對那一部漢譯阿含經的對應經?(***)
2.《中阿含16經》和此經的對應經典的差異為何?(***)
3. 漢譯與巴利兩部對應經典,那一個譯文比較有可能是正確的?(***)
4. 試解釋《雜阿含351經》的「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和此經的對應經典《增支部尼柯耶》(AN 3.65)的對應經文。(***)
5. 這樣的問答與佛教法義有什麼關係?(***)
6. 就世俗對《卡拉瑪經》的解釋而言,長老菩提比丘的文章對此贊成什麼?不贊成什麼?(****)
7.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8.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羅馬興亡史》作者吉朋說:「羅馬有許多種信仰崇拜,對老百姓來說,每一種都是真的,對哲學家來說每一種都是假的,對政治家來說每一種都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把第一句改成『現代有許多種不同的佛教派別』,仍然適用。

https://yifertw.blogspot.com/2013/09/an-365.html?fbclid=IwAR29nQ-e4n9jOmIg_tz4WUwkYCXXkpoMqyJ1-vN1wfHv609x-nhbvTyd6Z0


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關於「法」的判斷,常被引用的是「葛拉瑪經」、「四大教法」與「三法印」。

葛拉瑪經是如何判斷什麼樣的教導才是可採信的?什麼樣的教導又是應該捨棄的?佛陀說,只有當你自己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有益的,你才應該採信它,而當你確定這個教導對你是不好的,你就應該捨棄他。

四大教法則是在教導如何判斷什麼才是佛說只有依法依律來判斷,才是正確的方法,不可只因為某些人說這是佛陀的教導,你就相信了。

三法印(也有四法印之說),則是判斷是否符合佛法的基本準則,只要違背三法印,就必然不是佛說。

常在討論中,看到有些人會混淆這些教導,例如有些人相信某些教導是佛法,但被他人指出這些教導不符合佛說,因為根據四大教導,找不到經典與律法的依據。

於是這些人就引用「葛拉瑪經」,宣稱大師或經典的教導也不一定要相信,而那些他們信奉的教導他們自己的體驗是有益的,因此他們接受這些法,於是他們認為這也是佛法。

以上的邏輯在最後一句是有問題的。他可以相信某些法是好的,但不能就自動將這些法判斷是「佛法」。

要避免混淆的方法,就是要先想清楚,討論的目地是什麼?

如果是要判斷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不好的,那就請使用「葛拉瑪經」。

如果是要判斷什麼是佛說,什麼又不是佛說,則應該採用四大教法。

這二者有可能是矛盾,簡單來說有四種可能:

依「葛拉瑪經」判斷是有益的,且依四大教法判斷為佛說。這對佛弟子來說就很容易選擇,這是值得學習之法。

反之,判斷是無益的且不為佛說,自然也是很容易明白這是應捨棄之法。

但若判斷出來是有益的非佛法(這裡指佛陀反對的教法),或是有害的佛法,這就難以選擇了,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多多向善知識請益,應該是可以找出問題點來,至少在這種情況,要更小心自己的決定。

底下簡單列出「葛拉瑪經」、「四大教法」與「三法印」。

葛拉瑪經: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四大教法:

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一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和合眾僧、多聞耆舊,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彼眾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持此,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者何?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此為第二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眾多比丘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三大教法也。

復次,比丘作如是言:『我於彼村、彼城、彼國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親從其聞,親受是法、是律、是教。』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經、非律、非法者,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於一比丘所謬聽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法、依律,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賢士!當勤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是為第四大教法也。」

 

三法印(四法印)

諸行無常

(一切行苦)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佛陀向葛拉瑪族人所做的開示,每一個學佛者都該看的葛拉瑪經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葛拉瑪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

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葛拉瑪人陷於困惑之中。

而世尊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他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而且還替葛拉瑪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世尊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改善行為的能力。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

『一個持戒和修習慈心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善的,是清淨的。即使是沒有善惡因果,沒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在現生之中都能快樂及有意義地生活;若是有善惡因果,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自己知道來生將會投生於善趣之中。由此可見,佛教雖說有今生他世,但重點還是著重於現世。』

當時,葛拉瑪人們來見世尊。一些頂禮世尊後坐到一旁,一些葛拉瑪人頂禮世尊跟世尊談一些話後才坐到一旁,一些報告他們的姓名、字號後才坐到一旁。有卡莎佈塌區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說:「我畢恭畢敬地頂禮世尊,請問世尊:有一些婆羅門和出家人,來到卡莎佈塌區,他們說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別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當他們來到卡莎佈塌區,也是說自己的法是好的,讚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別人說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禮敬世尊,我們很懷疑在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誰的法是謊言呢?」

 

修行信任的規則

世尊說:葛拉瑪人們!你們的懷疑是對的,你們是應該懷疑的,是應該的。葛拉瑪人們!你們要: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法義分享:

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開始就要冷靜、理智,求真、求實、求證。


佛陀對卡拉瑪族人開示勿著十事

(以下十事勿著只有南傳巴利《羈舍子經》才有譯出,漢譯《中阿含經》裡的《伽藍經》裡沒有譯出十事,漢譯大多以四依、四不依來強調類似的觀念,對現代人而言,漢文文言文的文字語法,比南傳巴利文所翻譯的艱澀)

四依、四不依: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識

三.依義不依語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以上詳見《大般涅槃經》

 

《羈舍子經》十事勿著:

我曾經這樣聽聞。一時,世尊與許多比丘在拘薩羅國(Kosāla)遊行,來到卡拉瑪(Kālāma,漢譯伽藍)族人居住,名為羇舍子(Kesaputta)的村鎮。

羇舍子的卡拉瑪族人聽說:「從釋迦族出家的沙門釋迦子喬達摩,現在已經來到了羇舍子鎮。

對於這位喬達摩世尊有這樣的好名聲流傳;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

他了悟真理世間的一切、世界的天人、魔羅、梵天、眾生以及沙門、婆羅門,而教導他人,使其隨之領悟。

他所說的法,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圓滿的清淨梵行。

能夠見到這樣的阿羅漢是很幸運的!」然後,羇舍子的卡拉瑪族人便去拜訪世尊。

到達(世尊處)之後,

一些人頂禮世尊後,便坐在一旁;

一些人與世尊互相問候之後,便坐在一旁;

一些人向世尊合掌後,便坐在一旁;

一些人介紹姓名後,便坐在一旁;

一些人靜默地坐在一旁。

(此經起因:)

當羇舍子的卡拉瑪族人全部坐好之後,就向世尊說:「尊者!有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鎮,他們只闡述、顯明自家的教義;卻駁斥、看輕、鄙視、損傷他人的教義。

尊者!另外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鎮,他們也只闡述、顯明自家的教義。

尊者!對於他們,我們(真)有困惑與懷疑,(不知道)在這些沙門之中,誰說真理?誰說謊言?」

(給與信心及教導)

(世尊對他們說:)「卡拉瑪族人啊!你們困惑與懷疑是適當的。卡拉瑪族人啊!勿輕信口耳相傳、勿輕信代代傳統、勿輕信流傳廣遠、勿輕信引經據典、勿輕信基於邏輯、勿輕信基於推理、勿輕信表面外觀、勿輕信合於已見、勿輕信權威所言、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啟智)

卡拉瑪族人啊!當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過失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則導向無益及苦。』卡拉瑪族人啊!那時,你們便應當捨棄它(這些法)。

(廣辯)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貪欲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非利益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一個貪心的人,內心被貪愛所蒙蔽,被貪欲所纏擾,而殺生、偷盜、姦淫、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貪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瞋恨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非利益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一個瞋心的人,內心被瞋恨所蒙蔽,被瞋恨所纏擾,而殺生、偷盜、姦淫、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瞋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愚癡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非利益的。」

(世尊再說:)「卡拉瑪族人啊!一個愚心的人,內心被愚癡所蒙蔽,被愚癡所纏擾,而殺生、偷盜、姦淫、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愚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甄審)

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非利益及痛苦,愚者是否又會慫恿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這些法是善還是不善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不善的。」

(世尊問:)「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有罪的。」

(世尊問:)「是智者所譴責的還是讚嘆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智者所譴責的。」

(世尊問:)「你們認為如何呢?若圓滿受持之後是否會導向非利益及痛苦?」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我們認為如是,若圓滿受持之後會導向非利益及痛苦。」

(督促)

(世尊說:) 卡拉瑪族人啊!勿輕信口耳相傳、勿輕信代代傳統、勿輕信流傳廣遠、勿輕信引經據典、勿輕信基於邏輯、勿輕信基於推理、勿輕信表面外觀、勿輕信合於已見、勿輕信權威所言、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卡拉瑪族人啊!當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過失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譴責的,這些法當完全受持之後則導向非利益及痛苦。』伽藍族人啊!那時,你們便應當捨棄它(這些法)。」

(強調)

如此,我所說是基於那點(指前四段所說的內容)而說。

卡拉瑪族人啊!勿輕信口耳相傳、勿輕信代代傳統、勿輕信流傳廣遠、勿輕信引經據典、勿輕信基於邏輯、勿輕信基於推理、勿輕信表面外觀、勿輕信合於已見、勿輕信權威所言、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卡拉瑪族人啊!當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嘆的,這些法當受持圓滿之後則導向有利益及快樂。』卡拉瑪族人啊!那時,你們便應當持續[這些法]而安住。」

(廣辯-反向思考)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不貪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伽藍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有利益的。」

(世尊再問:)「卡拉瑪族人啊!一個不貪心的人,內心不被貪愛所蒙蔽,不被貪欲所纏擾,而不殺生、不偷盜、不姦淫、不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不貪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不瞋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有利益的。」

(世尊問):「伽藍族人啊!一個不瞋心的人,內心不被瞋恨所蒙蔽,不被瞋恨所纏擾,而不殺生、不偷盜、不姦淫、不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不瞋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伽藍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當不癡在人的內心中生起時,所生起的是有利益還是非利益的?」

(伽藍族人回答):「尊者!所生起的是有利益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一個不愚心的人,內心不被愚癡所蒙蔽,不被愚癡所纏擾,而不殺生、不偷盜、不姦淫、不說謊,無論任何事情為長久的有利益及快樂,不愚者是否又會勸告他人做如此的事?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的。」

(世尊問):「卡拉瑪族人啊!你們認為如何呢?」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善的。」

(世尊問):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無罪的。」

(世尊問):是智者所譴責的還是讚嘆的?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是智者所讚嘆的。」

你們認為如何呢?(世尊問):若圓滿受持之後是否會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卡拉瑪族人回答:)「尊者!我們認為如是,若圓滿受持之後會導向有利益及快樂?」

(強調主題)

(世尊說:) 卡拉瑪族人啊!

勿輕信口耳相傳、

勿輕信代代傳統、

勿輕信流傳廣遠、

勿輕信引經據典、

勿輕信基於邏輯、

勿輕信基於推理、

勿輕信表面外觀、

勿輕信合於已見、

勿輕信權威所言、

勿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

(影響範圍)

如此,我所說是基於那點(指前四段所說的內容)而說。

(世尊說:)「卡拉瑪族人啊!這樣的聖弟子能如是離貪欲、離瞋恚、不愚癡,具有正知、正念,有慈相俱的心…有與喜相俱的心…與喜相俱的心…有與捨相俱的心…[—充滿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與第四方都一樣,如此,又上下四方—充滿一切處所的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與慈相俱的心—廣闊的、至大的、無量的、無恚的、無瞋的]。」

卡拉瑪族人啊!當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嘆的,這些法當受持圓滿之後則導向有利益及快樂。』伽藍族人啊!那時,你們便應當持續[這些法]而安住。」

(好處)

卡拉瑪族人啊!這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有如此無恚心、有如此無染心、有如此清淨心,他在現世獲得四種安穩,『如果有後世,有善惡業果報的話,當我命終身體散壞以後將轉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如果沒有後世,沒有善惡業果報的話,我在現世無怨、無瞋、無苦得樂,來守護自己。』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又若造惡者得惡報,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有惡意,不造惡業的我怎會遭受到苦呢?』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又若造惡者沒有惡報,我現在見兩邊已清淨的自己。』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卡拉瑪族人啊!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有如此無恚心、有如此無染心、有如此清淨心,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是的,世尊!是的,善逝!

(信心、顯智)

尊者!這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有如此無恚心、有如此無染心、有如此清淨心,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如果有後世,有善惡業果報的話,當我命終身體散壞死去以後將投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一種安穩。

『如果沒有後世,沒有善惡業果報的話,我在現世無怨、無瞋、無苦得樂,來守護自己。』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二種安穩。

『又若造惡者[得惡報],我從來沒有想過對任何人有惡意,不造惡業的我怎會遭受到苦呢?』這是他所獲得的第三種安穩。

『又如果沒造惡業,我現在見兩者已清淨的自己。』

這是他所獲得的第四種安穩。

卡拉瑪族人啊!彼聖弟子有如此無瞋心、有如此無恚心、有如此無染心、有如此清淨心,他在現世獲得這四種安穩。

(因此信受奉行)

妙極了!尊者!妙極了!尊者!

尊者!我們皈依世尊、法及僧伽眾。

尊者!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弟子,從今天起到命終,[我們願]皈依!」

 

辨別正法的《三法印、四依法》(初學者必閱)

不要執著「不執著」--修行人要有執著,才容易成就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