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淨界法師:要往生外境若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往生、不可能,不管拜多少佛
注:以下這篇淨界法師的開示文章,我認為這篇文章講到了一個欲往生淨土的修行人的關鍵和核心所在,極其重要、極其深刻,望有緣人能夠深思、善思。如何能夠保證決定的往生,看了這篇文章就能夠深刻、清晰的明白。
欲發願往生淨土的師兄,建議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常常的閱讀、反思。與大家共勉!
*************************************************
摘自:《菩提心修學述要》
這五蘊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的重點會不一樣。我們可以把五蘊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產生三種不同的人。最低層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蘊,他把物質世界當做他人生追求的目標了——追求名聞利養、物質的世界,所謂追求成敗得失了。這種人,心住在色蘊的人,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他今生啊,會躁動不安——「弟子心不安」。因為物質世界不是你能夠決定的,這個是過去的業力,所以你今天追求財富,你把財富看得很重要,你今生大概就不得安穩了。因為這個會變化了,財富不是一條線哪,它還會變化啊,而且它往好的方向變、往壞的方向變,不是你說了算。你只要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今生就很難安定了,因為你住在一個變化多端的因緣當中,你一定會心隨境轉的。本來我們的心是很安定的,但是你住在外境,你被它牽動了,你啟動你的地雷了,這第一個。
如果你覺得你今生壓力很大,心有千千結,經常罣礙這兒,罣礙那兒,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都不知道了。你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裡一定住在某一個外境,你不知道了,否則,你不可能有這麼多罣礙。這是第一個——你心中必有一物,所以你今天會不安穩。
第二個,如果你心中住在外境,《楞嚴經》上說: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因為你向外攀緣,你啟動你生命輪迴的力量,叫輪迴性。《楞嚴經》講向外攀緣是輪迴性。也就是說,同樣大家念佛,你念佛的功力跟我差不多,你念佛一千聲,我也念佛一千聲,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他往生了,你沒有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生死業力強。
臨命終有些人可以很輕鬆地走出自己的業力,走出心中的業力,迎向彌陀的光明,他很快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他走不出自己的妄想,阿彌陀佛在外面等他。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必須要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啊。
所以,你如果平常就覺得你的心經常起起伏伏,你要小心哦!你的生死業力比一般人重,你臨命終的時候,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哦!我們的內心是有等流性的,你不可能說你平常都是這樣子,臨命終突然間變好,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的!你平常是什麼樣子,你臨命終就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子女不聽話,你就很痛苦;你什麼事情,外境有什麼變化你就很痛苦。你要小心!你的心已經跑出去了,你那個已經在啟動十二因緣了,你的生死業力很強大哦!所以一個真正能夠了生死的人,臨命終即便帶業往生,他的心一定很平靜的。成敗得失啊,不是說完全沒有,波浪一定要很小很小很小,他的心至少要能夠第一個——脫塵,脫外塵,《楞嚴經》講迥脫根塵,起碼。這個塵,你想要求生淨土,如果你今生的目標是要了生死,就必須要脫外塵。
如果你今生是要求人天福報,來生做個大國王、大富長者,那就算了。只要你來生要求得解脫,只要!不管你要去涅槃,到淨土去,你跟外境如果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不管你一天拜幾拜佛,通通沒有關係,通通不可能,因為你住在外境,第一個,你躁動不安;第二個,你啟動了輪迴性,《楞嚴經》講你的輪迴性太強。不是你修行不好,而是你生死業力太大了,你自己把這生死業力啊,把它轉得太厲害了。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了,《楞嚴經》講:我們本來沒有生死,是你自己去攀緣,去觸動生死的,這個開關是我們自己去把它打開的。
所以《楞嚴經》講「妄本無因」,說本來沒有生死。那怎麼有生死呢?因為「仁者心動」,所以有生死的。你念頭動,你往外跑,就有生死了;你迴光返照,就沒有生死了。
祖師不是常講一句話嘛,說是「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是吧!所以大乘佛教講話經常矛盾,說:明明有六趣,有輪迴生死,覺後空空無大千,又沒有生死。那你說到底有沒有生死,這世間上到底有沒有生死輪迴?你們猜猜看。沒有嗎?
答案是:很難講。對啊,很難講!
如果你繼續向外攀緣,你就有生死嘛,哪有標準答案?「諸法無自性」,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決定性。如果你今天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現在照顧兒子,老了以後照顧孫子,那你就很難了,你那個情執很重,把物質世界看得很重要,那你就適合第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就在講你,肯定有生死了。如果你真正學《楞嚴經》,你真的把心帶回家,安住一念心性,一切法如夢如幻,都是一個假相,人生只是一個歷練而已,借假修真,那對你來說,你就適用第二句話——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的生死業力沒有了。
有沒有生死是你決定的,不是佛陀決定的,生死的業力是你自己去啟動它的。《楞嚴經》講: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因為你住在物質世界了,這個是最下等人了。
*************************************************
按語:
淨界法師所談的與外境切割,本質就是信願的體現,與外境切割是具足信願的一個必備條件,當然具足信願的範疇更大,但是一定是包含了與外境切割這個條件。
不論一個人是怎麼修淨土法門,不論是禅淨雙修還是怎麼修,不論是依止不同的淨土宗法師修,不論是一句佛號還是雜修回向淨土,這個與外境切割是成就信願的必備根本條件。
當然,不同的修行人,要成功修到與外境切割,方式方法很多,有的人只念一句佛號,長期堅持,就能夠智慧大開,就能夠得真實受用,就能做到與外境切割,有的人通過聞思通過觀修,乃至種種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都一定要能夠達到與外境切割,那麼往生才能決定的保障。
很多師兄覺得淨土法門簡單,信一下、發個願就一定往生,不降服自己的習氣和煩惱,要想順利往生真的免談。學佛修淨土,絕對不是簡簡單單、輕輕松松的事情,所謂學佛修行是大丈夫行為,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一生都要在降服煩惱、習氣、執著、分別上拼搏努力,真正是叫難行能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學佛修行人,一個真正的淨土行者。
【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
淨界法師:
我們講到一種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沒有錯誤,生命的本質是把我們過去的業力如實地表現出來。
你過去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一種安樂的果報;如果是過去罪業的力量,它顯現痛苦的果報。
所以因緣果報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的執取而產生的顛倒,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在的智慧不足。
因為生命沒有錯嘛!身為一個生命,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善業惡業轉成一個五蘊身心嘛!就像大海不斷地創造水泡,水泡本身沒有錯,問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產生了執取,這個顛倒是很可怕的。
那我們怎麼去消滅我們的顛倒呢?我們應該把人生分成兩部分來觀察。
第一個,它是變化的,就是我們現前的五蘊身心,這個相狀是變化的。但是變化當中它是不會斷滅的,生命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亡以後肯定會創造另外一個生命。因為你的心性,我們在內心的深處有一個能夠明了分別的覺性,這一部分是不會斷的,它是不會變化的。
那個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整個修學的依止處,那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
所以佛陀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喻作客人,暫時來掛單的;那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
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這是正確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去,找到一個修行人,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真實地能夠正確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
那個修行人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個國王聽了以後,他真實地了解了。
我們對於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這個得失太過執取,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在動,一直在動。所以你應該知道說,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三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以假觀來務實地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的定位。
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
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很灑脫地把它放下。
我講實在話,你平常跟五蘊身心咬得緊緊的,你臨命終放不下,因為這習慣性了。
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
所以我們看,在中間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依不生滅心而住,你絕對不能夠住在五蘊身心。
但是在整個的心性當中,我們過去有它的一個業力,它會創造一個外環的有五層的色受想行識——我們暫時的五蘊身心,這個是變化的。
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執著,因為它總有一天會消失,它只是一個小水泡。
所以我們的功德,我們不是把功德創造出來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堅固?那跟你的智慧有關係了。
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對淨土宗人的勉勵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