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沈澱業力的方法
怎麼樣把業力沈澱呢,兩個方法:
第一個叫助行,懺悔業障。
我建議所有淨土宗的人,在臨終之前好好地拜懺一年,把過去生、今生因為一念的糊塗所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徹底地懺乾淨,能夠見好相最好,至少斷相續心。
如果你覺得一年對你有困難,你可以分成三個月、三個月、三個月,分成三段,一百天、一百天、一百天。你拜八十八佛也好,拜大悲懺也好。
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有一年的拜懺機會,讓你的重大罪業慢慢地調伏下來。拜懺,這個很重要。我們如果沒有拜懺,可能今生、前生有一些強大的業力在臨終會產生障礙。
「願我臨終無障礙」,你就必須要事先做好準備。這個叫作助行。
我們談談正行。
我們拜懺把業沈澱下來以後,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不要去激發業力。這個業力已經在睡眠狀態了,你不能把它激發起來,不能讓它變成活動。
什麼東西會激發業力呢?主宰,生命的主宰,一種有所得心。
人生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我們昨天說過,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業力的釋放,該怎麼樣還怎麼樣。你該快樂它就會給你快樂,你該痛苦它就有痛苦。
但是業力的釋放,諸位!我們知道什麼叫業力的釋放呢?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生的生跟滅,只有過程而沒有結果。
但不幸的是,我們在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的有所得心希望這個因緣有個結果。這個是我們人生最大的盲點,我們希望它能變成一個我們心中期待的結果。
淨界法師:分享一個很好的方法:把負面的力量轉成正能量。
你用什麼方法去面對所處的環境,決定你未來的成敗得失。我們一個三界凡夫,反正這一輩子是離不開污泥了。但是你有選擇,你要種一個牡丹花、玫瑰花的污泥,還是要種一朵蓮花的污泥?這就差很多了。你面對污泥是什麼態度,這很關鍵了!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兒子或者你女兒,整天跟你唱反調。你希望他A,他就偏偏往B 走,這個很有可能。那你就很痛苦,因為你對他付出很多,你把所有精神體力放在他身上。但是你等到有一天年紀大了,你發覺你沒有辦法掌控他的時候,糟了!可是你已經付出太大了。
這個時候,「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你有三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思惟業果。反正我欠他的,我欠你的,我今生還。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心給調下來。這也是一個好方法,深信業果,認命。第二個修空觀。反正我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我是跟因緣借的,我也遲早要還的。既然遲早要還的,那就還得自在一點,還得瀟灑一點。是吧?修空觀。第三個從心性上歷練。你用三種方式,就決定你未來三種不同的人生觀,三種跑道。
前面兩個其實都跟因緣切割了。不管你是深信業果,或者是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都是跟這個因緣切割。就是,我惹不起你,我閃得過你,可以吧?所以,思惟業果跟思惟空性!但是法華經不是這樣子,《法華經》勇敢面對。《法華經》遇到子女不孝,那是:哎呀,我太感激你了!你真是我的千年冰山雪蓮。我一念心性,正好這個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需要的是逆境的刺激,你願意扮演這個角色。那叫一個歷事煉心。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越早啓動一念心性,對我們是越有利的。你不斷地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麼這個時候,那叫一個順逆皆方便。那人生就不是無常無我了,那人生就很有價值了,每一件事情對你都有意義。如果你能夠操作法華經,那每一件事情對你都有正面的意義了,無論順境逆境:順境增長我的信心,我感謝三寶的加被;逆境讓我更加的強壯,讓我的心性的力量更加的堅定。
我們改變不了人生的業力跟妄想,但是我們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方法,把這種負面的力量轉成正面的能量。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就是蓮花式的修學。面對因緣所生法留下的所有的問題,我們都先啓動你的真如本性,再來處理。就是先把蓮花啓動起來,再來面對污泥。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不去啓動蓮花,那你就是本來無一物,你到處惹塵埃。惹完塵埃以後再來擦,來不及了!那時候來時時勤拂拭,那你一輩子就沒完沒了了。先去惹塵埃,然後再去拜懺,拜完懺以後出來再惹塵埃,那你這個修行就不知道修到什麼時候了。
淨界法師:如何讓業力的相續暫時沉澱下來
在我們修行中,是透過拜懺,懺悔等方式對業力進行直接的對治,但是如何透過改變思想,使業力的相續暫時的沉澱下來?
首先我們懺悔業障,從事相上我們的後悔,會讓你當體的這個業,你所懺悔這個業的勢力薄弱,因為它斷相續心,我們知道業力它最需要的是一種相續,因為它本身是生滅的,它必須要靠你不斷的造作給它能量。業力要產生一種強大的勢力,它必須要你數數現行,所以你一懺悔,你一後悔就斷相續心了,你就不再給它能量了,那麼這個時候它的勢力會薄弱,這是第一個,從業力的角度,你不斷的向佛菩薩發露,發願寧捨身命絕不再犯,那麼你這個當體的業,它的確會慢慢的枯萎下去,這第一點。但是更重要是養成一種慚愧懺悔的心態,這個更重要,讓你以後面對所有的業,都能夠產生調伏的力量,這個是我們更重要的。
如果你今天只是懺悔,你沒有養成一種思考,一種道理的理解,那這個叫做善念。但是你在懺悔當中,你悟到一個道理:喔,原來造罪業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造業的時間太短,你得的果報太久,就是划不來,那麼你在懺悔當中你能夠跟佛法的道理結合產生一種勝解力,產生一種內心的觀照,這就是善根。
所有的事修能夠提陞到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對人生很多道理的體悟,然後對後面的因緣會產生抗拒的力量,對過失會產生抗拒的力量,這個就是善根。如果你都不學教理,你一輩子只能夠活在善念,很多事情你要慢慢的一個一個去做。你變成善根以後,你會有一個好處:一即一切,你犯了一件錯事,其它的錯,你就不容易犯了,因為你在懺悔當中產生了觀照力、反省力、調伏力,你從道理的理解開始對其它的因緣,產生免疫功能,那就是善根,當然如果你不學教理,你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你每一件事做了都去懺悔,那你這個業也很難懺乾淨。
所以懺悔有兩層意思,第一個:罪從心起將心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這個時候是針對業力來懺悔;第二個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產生觀照力,你本來就清淨,既然你本來清淨,你沒有必要去造業,本來無一物,你何必去惹這個塵埃呢?你從懺悔當中養成一種內觀的力量,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終身免疫,那就是善根了。那麼這個對臨終、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觀照。懺悔的心遠比懺悔的行為更重要,當然兩個都要了,事修理觀嘛!要有懺悔的觀照力,又有實際的懺悔的行為、儀軌,這兩個都很重要,但是理觀更重要,因為它會產生後續的力量。通過理觀和事修我們斷除的業的相續從而也讓業力暫時沉澱下來了!
淨界法師:放棄主宰權,你才可能往生淨土
諸位,你知道我們佛法裡面的修行,這個善根有什麼好處,諸位知道嗎?當你的生命墮落到三惡道的時候,如果你有善根,你容易從三惡道裡面彈出來,你的時間就不會太久。因為你的善根是金剛種子。你看佛陀講一句話說七佛出世尤為蟻子,八萬大劫尤為鴿身。你看有些人做螞蟻,七佛出世還做螞蟻。所以蕅益大師說,越做越糊塗了,有些人墮入到生命的時候,他很難反轉,有些人墮入生命的時候,他很容易彈跳,關鍵在空性的道理。如果你對空性完全不理解,你自我意識很強,你得一個果報的時候,這個果報很難反轉,很難反轉。當一個跑道要換成另外一個跑道的時候,就大方向的改變,空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說有些人造了罪業,他墮落到一個果報,他這個果報有很堅固的相續力;有些人他得到一個痛苦果報的時候,那個果報啊,它相續不久,這個就是考驗你空性的善根,就是你對生命越執取的人,你很難從你的生命產生很大的反轉。所以諸位,你不斷的修空觀,即便你臨終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好的因緣先出現,你很容易從因緣裡面產生反彈,叫斷相續。
所以我們的唯識相,唯識相它是成功的把相狀變現出來,但是這個相狀會相續多久,相狀不能決定,看它的本體。你越執著的人,我執法執越重的人,你越容易讓相狀相續。決定相狀是業力決定的,決定相續就考驗你的智慧了,你空觀的智慧了。
反正佛法把人生分兩塊,一個是生命的相狀,一個生命的本體,你兩個都要會操作。在相狀上,相狀的操作,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在空性的操作上,修我空觀法空觀,把自我意識、主宰性消滅掉。所以我們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你首先要操作生命的相狀,第二個你要操作生命的本體。臨終兩個都很重要,一個是業力的問題,一個是思想的問題。
你臨終的時候,生命的相狀,跟生命的本體這兩個操作都要到位,第一個相狀不能產生邪惡的相狀,你要讓生命的相狀在溫和的相狀,這第一個,創造一個溫和的相狀;第二個臨終的時候,對娑婆世界不能有貪念,不能有執著,你要放棄主宰,你不能有想要主宰來生,你不能夠不受後有,過去不談了,你在臨終的時候,你還想要主宰以後,你就完了。你必須放棄主宰權,你才可能往生淨土。就是我到今天為止,我放棄我對未來生命一切的主宰權,這個時候提起佛號就感應道交了。
淨界法師: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現在要如何補救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
前面的八個是就著造業當時的心態來安立不增長業。這以下的是你業已經造了,事後怎麼樣去做一些補救。我們往往到了晚年才知道年輕時的糊塗,我們曾經在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我們害怕這個業臨終時顯現出來,怎麼做一些事後補救呢?
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懺悔;第二個,修止觀來對治。
懺悔,我們也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做說明。在佛教史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懺悔叫阿闍世王的懺悔,這個公案我們解釋一下,做一個說明。阿闍世王他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很年輕就做太子了。他的父親活得很久都沒有往生,所以他一直不能得到王位,就心生恨意,生起叛亂的心。他找了幾個隨從,趁他父親不注意,把他父親抓起來,關在地牢裡,要活活把他父親餓死。殺父,犯了一個逆罪。
犯了逆罪以後,他還不知道悔改。登了王位以後非常地放逸。在經論上說他造了逆罪又放逸,這兩個業加起來,而且這種放逸又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每天做。到了中年,花報現前,還不是果報,開花而已,他全身長滿了膿瘡。
當然他是一個大福報的境界,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他尋遍了整個印度的名醫來治病;第二個,他參訪很多當時印度的大修行者,所謂的這些仙人,用神通力來治。都沒有治好,他很痛苦。
有一天,一個叫耆婆的名醫主動找上阿闍世王。他跟阿闍世王頂禮以後說:「國王最近過得怎麼樣?」
阿闍世王講了三件事情,他說:「我身受病苦,內心憂愁,夜不安穩。第一個,我的色身受膿瘡的折磨;第二個,我內心莫名其妙經常感到煩躁不安(這個就是有罪業)。更嚴重的是晚上睡不好覺,經常做惡夢,夜不安穩。」
他就問耆婆說:「你有辦法幫我解決嗎?」
耆婆說:「你這三種病都病得很重,不是一般的醫生可以治好的。」
阿闍世王說:「這個世間上有什麼辦法可以治我的病痛嗎?」
耆婆說:「有!什麼辦法呢?只有懺悔之法!」
阿闍世王說:「懺悔之法有什麼樣功德呢?」
耆婆說:「我曾經聽佛陀開示,說懺悔之法就好像今天有一大臉盆污穢的水,你如果能夠丟下這個清水珠(一種寶珠),這個珠丟進去以後,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它能夠把污水清乾淨。懺悔就這麼好!」
阿闍世王聽了有信心,他說:「那我要跟誰懺悔呢?」
耆婆說:「你當然要跟佛陀懺悔,效果才好。」阿闍世王聽了以後就起了信心。所有的神通、醫藥都不能治他的病,他就想要試試懺悔法。
阿闍世王有大福報,他帶上他的太太、隨從十八萬,浩浩蕩蕩去找佛陀。到了佛陀面前時,他那時心中還有疑惑,先跪著跟佛陀稟白說:「佛陀,您老人家說這個懺悔法這麼好,為什麼我造了這麼重的罪,而瞬間的懺悔能夠解除我的痛苦跟罪業呢?」
佛陀講很多譬喻,我們做一個總結就好。佛陀的道理就是說:業性本空,仗緣而有。他說:「你這個業在造的時候,是以一念虛妄的心,攀緣一個生滅的、虛妄的境,所以這個本身是沒有自性的。但是業障為什麼會重呢?因為你念念相續,念念執著,執著的心相續,把業弄得很重。」
所以你懺悔時,要斷你的相續心,必須把業力的根給斬斷。就是你開始發自內心地懺悔,下定決心不再造作,這時業的體性就被你破壞了,它變成沒有體性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體性。
就好像說,水本來就沒有體性,水本來是沒有形相的,你把它放在一個圓形的杯子,它就變成圓形;放在一個方形的杯子,它就變成方形,但是你把它結成冰塊時,它就有體性了,因為你執著。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會變成堅固,是因為你念念地執著它,它本來是沒有形狀的。為什麼懺悔有用?就是因為你把這個業、煩惱放下,不再造作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阿闍世王聽到業性本空時,他也是大善根,所有疑惑都放下,都沒了,至誠地向佛菩薩發露懺悔。他拜下去時覺得通身清涼,他就發願:「我生生世世護持正法,生生世世要激發大眾的善念。」佛陀說:「善哉!善哉!」後來他這個病慢慢就好了。
這個地方就是說,在死亡之前,我們都可以透過懺悔和對治。這個對治就更高了。懺悔要有效果,要加上智慧的理觀。我們一再強調一個觀念,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這個就是在對治,就是要觀業性本空。
業力之所以這麼重,是你自己把它捏造成這麼重的,因為你的心很剛強,不願意懺悔,自己把業障捏造成一個體性,最後也是由於你這個業力讓你自己得果報的。
所以佛陀說,都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地獄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你自己在造業時不肯懺悔,所以就把那個業弄得很重。然後你自己捏造的業,在臨終時變現地獄,自己去承受,是這麼回事。
所以,真誠地懺悔,就是把心放下,那個造業的心把它放下,恢複本來的清淨,這個業就沒有能量,沒有勢力了。沒有勢力時你再來懺悔它,效果就很大了。
我們看總結。「除上十種,其餘諸業,皆有增進長養業種之力量,名為增長業。」所以我們這個業果之道整個引導有兩個: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是積集資糧。一個是針對過去的過失的懺悔;第二個是對未來的善法的積集。
濟群法師:業力能否懺悔
關於業力能否懺悔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見。因為業也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既然是緣起的,必定可以對治,這一前提應當確定。否則,將業視為固定不變的力量,顯然不符合佛法的緣起觀。至於能對治到什麼程度,因涉及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論。
業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造業過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一是由此行為帶來的客觀結果。
我們每造一次業,都會在內心埋下一顆業種子,或者說打下一個心結。同時,對方心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力量,如憤怒、怨恨等。修行,可以將自己內心留下的痕跡抹掉,卻很難消除對他人構成的傷害。
比如曾和別人結下怨仇,雖然我們已將這些恩怨放下,不再懷恨在心,但對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敵意。因為我們所能懺悔的,主要是屬於自己的業種子和心行力量。當然,若我們犯錯後立即懺悔並誠懇道歉,也可能會瓦解對方的怨氣,雙方前嫌冰釋,「相逢一笑泯恩仇」。
但事情未必都那麼盡如人意。再者,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惡業難以計數,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今生成就阿羅漢果,或是帶業往生,如何來得及一一道歉呢?更何況,對方還未必接受我們的道歉。
佛陀在世時,央掘魔羅因邪見殺了九百九十九人,後得佛陀度化,出家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作為證果的聖者,已徹底斷盡煩惱並解決了自身的心行問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向他扔石頭表示憤怒。這就說明,除自身心行上的結果之外,還有外在的結果。即使我們至誠懺悔,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淨,很難將對方心中的種子一併消除。正因為如此,目犍連尊者才會受報而死,佛陀也會因業報而頭痛三日。否則,就無法理解這些現象,難道佛陀的修行還不足以抵消業力嗎?或是佛陀的懺悔還不曾修習圓滿嗎?
懺悔,包括懺和悔兩方面。所謂懺,是就業的本身進行對治,通過無生懺或佛菩薩的加持來消除業力;所謂悔,是不再繼續犯錯,使業力停止增長。如果將業力比作種子,本將發芽、生長、結果,但通過懺悔,種子就像以猛火沸湯煮過一樣,雖然業種還在,卻無法繼續作用。
懺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懺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懺悔方式包括作法懺、取生懺、無生懺等。通過誦經、念佛,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或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及百字明咒,以至誠求懺悔之心和佛力加持,消除不善行在內心形成的種子。此外,還可修空觀或實相觀,將業種消融於實相的覺照力中。除不同的懺悔方式外,懺悔時心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到懺悔的效果。每種心理因素都有一種與之對抗的反面力量,懺悔,就是要將這種反面力量調動起來。當然,這一力量必須超過業種子形成的力量,才能在雙方的對壘和抗衡中取勝。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誦經,很難取得預期效果。嚴重的業力,必須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對治。
懺悔是對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覺」的心理。聽到「自覺」二字,我們或許感覺很普通。其實不然,因為「佛」即覺者之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可見,自覺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領,其力量可以化解內心的一切業障、煩惱和心結。當然,這又取決於我們自覺到什麼程度。
此外,我們還可採取讀誦大乘經典、拜懺、誦咒等方式清除業障。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僅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也能啟動自身的心行力量。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結乃至各種業障的能力,只待我們開發和運用。
淨界法師:極樂世界不能用業力去召感
淨土宗的人有一個盲點,以為修福報就會到淨土去,很多人是這種概念。他就通過布施持戒去修福,他就想要對這種有漏的善業去莊嚴淨土,你這兩個跑道是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檔次的東西,怎麼能過去呢?蕅益大師說你不要說人天的福報,你就是二乘的善根都不能莊嚴淨土,因為他不是業感引起。
極樂世界是不能用業力去召感的,不可以的,它只能夠用清淨的願力去感應的。諸位,你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感應出來的,不是說你去修福報去莊嚴的,你那福報都是有漏的,因為你那福報都是打妄想,都是有所得的心,你修福報的時候都是打的來生快樂的妄想。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修福,標準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漏的,快樂裡面一定帶有過失的。
所以諸位,極樂世界裡面的功德,絕對不是因為你的業力去招感的,而是用願力去感應出來的。那麼,既然極樂世界它不是業力所感的,那我們造了那麼多業怎麼辦呢?只有一種方法把它帶走,我告訴大家一個事情:罪業,你執著罪業肯定是不能往生,你執著善業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善業也不管用,極樂世界是所有的業都要打包,不管惡業善業,因為你只要你有所得的心一出現,你就跟阿彌陀佛臨終不相應,所以極樂世界是所有業到臨終的時候你都用不到,只有正念現前就夠了。
所以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怎麼樣?你的所有的罪業,所有的善業,在臨終的時候,它必須在一種調伏沉澱的狀態,你才可能往生。想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的時候起惡念肯定不行,起善念也不行,只能夠起正念,善念都不管用。
淨界法師:有這些表現,說明你的修行方向錯了!
如果一個人,只想造慈善事業,那就不用要求這麼高,你就住在相狀,面對無量無邊的差別,在塵勞中不斷的活動,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雖造善業,心不安穩,這部分我們不談。但是一個人修行---當他開始從差別當中,回歸到平等,如果他有志於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我們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對立相、差別相一定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判斷標準,沒有例外。如果你學佛以後,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來越多、相狀越來越多、對立越來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錯了。
因為你相狀越多,表示那個什麼?表示你生死業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你說:我怎麼知道我修行進步呢?怎麼知道呢?不是說你一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那是資糧力,那不是根本啊!問題不在這裡!你發覺你現在,別人講一句話,甚至別人給你一個什麼動作,你心中的相狀越來越少。你這個人---系縛我們生死的業力,就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
你看我們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每一個人都要經過。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全部被死亡破壞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業力再抓回來。為什麼?當然事出必有因嘛!因為你平常就住在這個相狀,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轉!如果你覺得~~誒,我學佛以後,心慢慢平淡了、平靜了,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證你福報多大,但至少你容易離開三界。
如果你學佛很久,你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看誰都不順眼,糟糕了!你走錯方向了。你的修行錯認消息了,不是這樣修的,你的路走錯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別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來越明顯,這是很容易判定的標準!...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知道,這一條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脫離妄想---把心帶回家,從差別的相狀,回歸到平等的法性。因為涅槃的門就是平等,生死的門就是差別。當你走入生死之門,那是無量的差別;你走入涅槃之門,那是平等的法性,這個是很清楚的。
當然佛菩薩乘願再來,他走入了生死之門,在整個差別當中,他跟我們不同,那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隨物轉,就能轉物。他是自在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從差別當中回到無差別--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觀,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你要修《楞嚴經》的人,我建議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講三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我們煩惱比較重,要講三次,利根人講一次就夠了。你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阿賴耶識它不斷的釋放感受跟妄想,這我們也沒辦法,過去生就是這樣子--你不斷的熏習累積的習氣嘛,阿賴耶識它不會放過你的!
修行就是現在跟過去協調,你不能住在過去,阿賴耶識它每一天都會放很多的狀況給你,但是你能夠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因緣的假相。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識要不要把妄想丟出來,丟不丟歸你,住不住歸我--第六意識,這是操之在我。
淨界法師:掌握了這個根源,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
關於這個所知依,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想象,阿賴耶識不是我們第六意識能夠心思口議的,完全是要依止聖教量來瞭解的。身為一個生命的根源,蕅益大師對第八識有一個非常扼要的描述,他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我們的生命是錯綜複雜的,但是這個錯綜複雜的生命當中,有一個根源,簡單的說,我們的心就是一剎那,「只是現前一剎那法」。
這「一剎那法」,它對望過去來說,它是一個果相,說它有累積你前生的功能,或者說有累積你前生經驗的一個能力,所以它相對過去,它是一個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今生,有些人很容易持戒,有些人喜歡修禪定,有些人喜歡修智慧,有些人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等流習氣,就是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今生的生命是繼承過去無量生命的經驗。
說這個水流,你前面的水流倒了白色的墨汁,到了下面就是白色的;你以前曾經不斷的做過某一件事情,今生很習慣的就會去做這件事情,「望前名果」。這就解釋為什麼我們只有短短幾十年的經驗,而我們的內心為什麼會這麼錯綜複雜,其實我們已經累積過無量生命的經驗,而這些經驗都在內心的深處保存著,就是「望前名果」。雖然「望後名因」,我們不斷的在累積過去的經驗,但是你今生也可以加以修正,你今生的戒定慧對你內心的功能,也能夠作一個調整。
你今生的修正,我們對於過去的功能,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隨順,第二個對治。你今天一個念頭起來,你隨順它,不管是善是惡,你就加強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在你內心當中,它的勢力加強。第二個你採取對治,這個功能在你的心中就會減少,就是這樣子。就是所謂的「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後名因。」
所以嚴格的來說,我們的生命,如果是詳細的深觀,生命沒有所謂的過去跟未來,這些都是戲論。什麼叫生命呢?就是頓生頓滅、頓生頓滅,就是當下、當下、當下、當下。每一個當下,你都繼承前面的功能;每一個當下,你在功能現前的時候,你採取隨順或對治,你的心識的根源就不斷的變化,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源。如果你掌握了這個根源,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強調:「研真窮妄,名之為學。」
你要學習佛法的重點,在於瞭解生命的真妄,什麼是真實的功德?什麼是虛妄的根源?而不是一股腦的斷除、或者一股腦的隨順,這都不對。你要知道你內心的狀態,有些功能要保存的,它跟你未來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有密切關係的;有些功能是應該破壞的,你才能夠善知取捨。這就是我們願意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論、來研真窮妄,瞭解生命的內心世界當中,哪些是要消滅、哪些是要保留的,你才能夠作出這樣的判斷。
淨界法師:智慧善根不會退失 、佛陀最怕你沒善根,沒善根就慘了!
弟子:師父慈悲,弟子想問,修圓教的菩薩所成就的智慧,萬一他沒有往生到淨土的話,他這個智慧有沒有隔陰之迷?他再輪回時,怎麼樣處理這個智慧?
淨界法師:
好的,他當然有隔陰之迷,他萬一臨終出了差錯,就沒法往生。當然往生以後,那不得了了!這種人一往生,佛陀是直接講一佛乘,他直接證得八地,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無生就有大小差別了,小乘的無生、圓教的無生、別教的無生,所以他一旦往生,那就不得了了!圓教人一往生,他後面走的路,叫師子奮迅三昧,很快地超越一般人。
萬一這個人沒往生,他有幾種情況,可能他有煩惱;可能根利遮重,但是他的善根不會失掉。
諸位,善根不會失掉的!因為他這個道理悟了就悟了,但是他有隔陰之迷,不過只要有人稍微提醒他......
比方說六祖大師,他就送柴火到員外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一句話就開悟了,善根深厚。但是他沒有聽到之前,的確也不知道。所以如果成就這種善根的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就是說,他如果沒有遇到佛法,跟一般人一樣就是醉生夢死。但是這種人只要一聽到大乘佛法以後,他會頓悟,因為圓教人他的特點,是頓悟、頓修、頓證。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兩個人都很放逸,都抽煙,一個人一天都要抽十根香煙。這個受過圓教熏習的人,他一旦悟道理以後,他第二天就把十根煙戒了。有些人是修藏教法,他可能說那沒關係,我今天抽十根,明天抽九根,後天抽八根,有些人因為他必須 step by step(一步一步),必須慢慢來,因為他的根性就是這樣子。
所以圓教的人,一旦學佛以後,他的壞習慣改得很快。就是說兩個人的心,一念心同樣陷在粗重的煩惱障、業障,但是他從裡面跳脫出來的速度不一樣,就是坐的車子不一樣。
所以你得到圓教的道理,生生世世你就是一個固定的種性了。如果你是得到一個堅定的理解時,這個種性已經成立了。但是你如果帶有疑惑,那不算,你沒有真正瞭解,好像這樣,又好像不這樣,那你這個種性沒有成立,你還是不定種性。那你來生,就看你遇到誰了。遇到大乘人算你幸運,你要遇到小乘人那也沒辦法。但是如果你種性已定,那你只要聽到一個小小的法,乃至於聽到藏教的法,都足以啓發你大乘的思想,因為佛陀的教法,都有秘密跟不定。
所以圓教的人,他要讀到《金剛經》通教的法,就能夠悟到一心真如。因為佛陀很多法它是互含互攝的,因為佛陀在講法時經常施設很多秘密、不定放在裡面。就是說,萬一這個人是圓教根性的,但是這個法的當體是別教的或通教的,但是也沒關係,你只要把它學完,大者見大,小者見小,中者見中。因為佛陀說法,他往往會考慮到,可能有些圓教的人在聽,所以他就每一部經都還有放一些秘密跟不定在裡面,受益不同。
總而言之,你智慧善根是不會失掉的,永遠不會失掉的,除非你沒有聽懂。所以你修學智慧是最划得來,因為你修福報,福報花完就沒有了,你造了善業生到天上去,享受一時的快樂,做了一場美夢,下來以後,啥都沒有了,重新開始。
但是,諸位,你培養的善根生生世世跟著你!同樣的業障深重,同樣的煩惱粗重,你會比一般人超越得快。所以你看很多人,他以前是非常放逸,一覺悟以後不得了!那是判若兩人。合理地推論,他的根性絕對不是藏通的根性,至少是別教圓教的,所以他反轉得很快。
諸位你看看,蕅益大師講到《觀經》的下品下生,這種人不簡單。我簡單講一下《觀經》的下品下生。從他今生來看,他造五逆十惡的重罪,這個業障是非常重的,當然臨終時地獄的火會現前,因果法爾如是。但是這個人,還不是在佛堂,是臨終時聽到善知識的開導,在這種兵荒馬亂、內憂外患時聽到這個法,馬上啓動他的善根,起大慚愧,然後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花,馬上提起佛號,把這個地獄的業轉成淨土的業。諸位!你覺得這個人怎麼樣?不簡單吧?我們有點看不上下品下生,其實他不是一般人。
你看善導大師判教,他說上品是遇大凡夫,大乘善根,福慧雙修的;中品是遇小凡夫,小乘根機的;下品他是造罪凡夫——他沒講他的根性,沒有說他是小乘,他說下品是造惡凡夫,但這個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所以善導大師補充說,他今生造惡,但是過去生是深厚的大乘善根,才能夠在臨終的那一剎那改變過來。就像這架飛機已經要撞山了,他馬上把它拉上來。
所以諸位,罪業煩惱會讓我們墮落,但是善根會讓你在墮落中產生反轉。當然我們不造罪是最好了,因為你沒有必要去經過這個危險過程。
有人問黃念祖老居士說,為什麼有些人要十念,有些人一念呢?黃念祖說是善根不同。有些人一念就夠了,他一念提起來就已經現成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有些人他必須要經過十念的相續,他的心態才能夠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到位。同樣一句佛號,因為你的心理素質不同,所產生的效果肯定不同。
弟子:師父慈悲!師父不斷地強調說,智慧是不會退失的,但是經典里,周利槃陀伽他過去生中是一個很好的講經法師,但是後來不是也像是退失了,所以請師父慈悲開示。謝謝!
淨界法師:
好的。這個智慧如果你達到了勝解,它有一個階位,唯識叫勝解行地,通教叫乾慧地。我們上次有講過乾慧地,就是勝解行地。當時只是說它的乾慧地偏重在空性,勝解行地是中道的智慧——即空、即假、即中。
如果你這個智慧達到一種勝解行地,那麼這個智慧,可能你一出生的時候會暫時地退失,但是這個人只要聽到少許的佛法,就能夠激發他過去的善根。其實他也沒有退,他的種子還在。為什麼?只是他的種子進入睡眠狀態,他的種子還是在,它是暫時睡眠。
「退」就是說,它不像福報從有到沒有,這個福報沒了,花完了,這個真的是沒有了,那得重新修了。但是智慧的退失是說,它從現行位變成種子位,它暫時睡著了。這個人還在,在房間里睡覺,但是你不能說這個人消失了,這個人還在,他隨時可以醒過來的。
當然你說他退也可以,從他相續的功能,他表現不出功能。像菩提心也是這樣啊,智慧跟菩提心這種善根力都不能講消失了,我們為什麼能夠不斷地增上,一個人為什麼會成佛?你知道為什麼嗎?本來成佛不是一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對不對?那你今生做一點,結果死掉了,來生做一點——我們從聖道門來說,叫作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如果智慧會退,就是你每一期的智慧都歸零,那慘了!這樣子的話,你修到什麼時候呢?是不是?這樣子什麼叫增上生呢?增上生不是來自福報,是你的善根——今生的菩提心跟空正見比前生進步。
所以什麼叫「退」?就是它從現行位退回種子位,但是種子的數量沒有變,就是這個種子睡著了。
但是他因為皈依——所以你看修聖道門的人,他一定要怎麼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還有皈依什麼?師,皈依上師。你有沒有覺得,他把皈依上師放在前面,有沒有?他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的三寶的功德,要靠上師來啓發。就是說,佛陀雖然很偉大,但是佛陀他不能陪著我流轉。
但是在密宗講,他們上師可以陪著他流轉。也就是說,他的善根必須要有上師來啓動,所以他必須要修四加行,第一個上師相應法,他要保證每一生都要遇到上師,從聖道門的角度是這樣。就是說,我這個種子睡覺了,沒關係,我只要跟上師結緣,我遇到上師,上師他有方便力,他會把我的善根啓動起來。善根一啓動起來,光明一出來,你的煩惱黑暗就相對輕薄。然後他覺悟以後,會慢慢慢慢地再增上。增上以後,他來生一開始又隔陰之迷,但是又遇到上師,又啓發起來,所以他會不斷地進步,叫增上生。總有一天太陽出來,黑暗就消失了。
所以善根可以累積,這叫金剛種子,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它不會退,不會消失掉。
比如說,我們今天學《天台教觀綱宗》,你如果懂了以後,你沒有復習,時間久了可能會退,但是你有聽過《教觀綱宗》跟一些人沒有聽過,那完全不一樣。你來生再來的時候,你的善根跟他就不一樣了,那就不一樣了。
智慧的東西很奇妙。你曾經聽懂過,這個東西對你來說,就永遠都有意義了。你曾經聽懂過,曾經懂過一次就好,這智慧的可貴在這裡!
福報完全不一樣,你可能前生是一個天王,你來生會退到變成乞丐,這福報是完全消失掉,它會退得一乾二淨。福報是這樣子。
但是智慧不是這樣子。這個道理你曾經理解過,後來你忘失了,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失掉,你到哪裡去,它就陪著你。只是你用什麼因緣把它啓動起來,那就看你的因緣了,但是這個種子不會消失掉。關鍵你要懂,你背名相沒有用,你要文以載道,你要把文字相里那個道理把它體驗出來。「如食少金剛畢竟不消」,就像蕅益大師說,你曾經懂過這個道理,就像你的腸胃吃了金剛以後,腸胃沒辦法把金剛消化掉了,這個金剛就永遠陪著你了,你到天上它陪你到天上,你到人間它陪你到人間,你到淨土它陪你到淨土去。但是你要成就勝解,要真正地理解,背文字沒有用。
好,有沒有問題?就是這個智慧的善根是不退的。(節錄自淨界法師《天台教觀綱宗》講記)
佛陀最怕你沒善根,沒善根就慘了!
佛陀度化了《華嚴經》的根熟菩薩以後,佛陀開始太陽「次照幽谷」,從基層的開始度化。第一個就是度化聲聞眾:「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佛陀度化眾生,其實看佛陀的意思。一個人有善根、有煩惱,是吧?我問你一個問題:諸位!你認為煩惱可以破壞善根,還是善根可以破壞煩惱?答案是,善根可以破壞煩惱。那你說,那我有善根我怎麼起煩惱呢?因為你善根沒有顯現。就好像說,這個屋子裡面怎麼就有黑暗呢?因為它沒光明。有黑暗是因為它沒有光明,不是黑暗把光明破壞,不是,是因為它沒有光明才黑暗。
所以,你知道這個概念,你就知道,佛陀度化眾生,他根本不把煩惱當一回事。你注意看,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辦法救你。在佛陀的眼光裡面,煩惱就不算是個事。佛陀最怕的,不是怕你有煩惱,是怕你沒有善根,那就慘了!你去看看阿含經,那個鴦掘摩羅,那個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殺到眼睛發紅,看到佛陀都要殺的人,佛陀都有辦法度化他,讓他證得初果。為什麼?因為他有善根。這個是佛陀有辦法啓動你的關鍵點。你要沒善根,你說,欸,我這個人沒有煩惱,我也不造罪,但是我不學佛。那很糟糕了!那你比雖然學佛卻起煩惱的更糟糕,因為佛陀不知道怎麼辦,拿你沒辦法了。就是說,我們講一句話,眾生都是自救,其實三寶都是助緣。你的一念心性沒有累積善根,比起煩惱、造業更糟糕,因為你沒有反轉的機會。
(佛陀如何教化聲聞乘?)那我們看佛陀第一件事情。這個人的善根是從苦諦來的,「若人遭苦,厭老病死。」這種人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環境所逼,他在成長過程中吃了很多痛苦,所以他對痛苦有很深刻的感受。一個人知道痛苦,這也是一種善根。第二,當然,也可能不是因為環境,也可能他接受了教育,他以前可能親近了阿含的師父。阿含經經常講無常無我。他長時間熏習,所以他對痛苦的感受特別強烈。也就是說,他有知道痛苦的善根,就有救了!佛陀「為說涅槃,盡諸苦際」,佛陀面對對苦諦有深刻印象的人,直接說出世的涅槃。雖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但是沒關係,我們還有一個涅槃寂靜。就把大家從這種無常無我的三界的果報,帶到了無憂惱處,到了涅槃寂靜去了。這第一個。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節選)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