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真堪布

「自相矛盾」正是佛法的偉大之處

有些學佛人自稱是學密法的人,但是眼目所及無不是別人的毛病,觀察到的都是同修道友的缺點,沒有這樣修密法的。大空性是不離顯現的,顯現有不清淨的,也有清淨的。不清淨的顯現是迷亂的,是不存在的。當你內心清淨的時候,一切顯現都是清淨的,所謂不清淨的顯現都不是真實的。

比如一杯水,餓鬼眾生所見為濃血,人所見則是一杯水,到底是膿血還是水?哪個是正確的?人所看到的水是正確的,因為人比餓鬼的業力更清淨一些。

人看到的是水,但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到底是水還是甘露?對人來說是水,對天人來說是甘露,因為天人比人業力輕,顯現也比較清淨。這是不是究竟的?不是。

佛菩薩、一個清淨的人看,就是一個清淨的顯現,他看到的是甘露還是瑪瑪格佛母(佛)呢?看到的是佛,是清淨的。因為甘露還是不清淨的,此處特指天人看到的甘露是不清淨的。而非我們說的佛法甘露,佛法甘露不可思議,它可以對治煩惱、習氣,是清淨的。不同於天人看到的、有複活功能的甘露。這屬於神通,神通最終還不是最究竟的,觀待最究竟的,它還是分別的。

顯現是光明,從光明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報身佛。我們都想看到無量光佛、阿彌陀佛,都想親見觀音菩薩。其實你眼前的一切都是,包括你最討厭的人就是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因為你有業障,所以看不清。當你業障消了、心清淨了,眼前的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沒有觀音菩薩,沒有阿彌陀佛。當顯現清淨時一切都是報身——體是法身,相是報身。

還有作用,各種顯現其作用不空,萬法皆空,作用不空。此作用是無礙作用。因為無礙作用,所以可以有業力、因果;一切作用都是無礙的,所以佛可以度眾生。

作用就是化身佛,三身無二無別指自性身,這叫四身。我們的體是空性、是法身,相光明是報身。我剛才講的作用是化身,還有一種說法是,陀美仁波切《修行七要解釋》裡講化身、報身和法身不二,這就是化身,這樣理解也可以。

若是有智慧,怎麼講都是通的,怎麼講都是對的。很多人智慧淺薄,認為佛講的道理都不對,因為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這部佛經所講的和另外的佛經所講的,都有矛盾。其實沒有矛盾,這正是佛法的偉大之處,因為佛是根據不同根基的眾生而講的不同法門,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宣講的諸法的究竟實相。圓融無礙、精通無礙,大圓融叫佛法。


龍蛇混雜 

有人因為看到佛教裡出現的一些問題產生了種種苦惱和煩惱,其實大可不必。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如何建立對佛教的信心的問題。

生活裡面煩惱總是不斷,學佛之後一樣不能避免,即便是出家也會有煩惱。我出家時已經準備好了吃苦,所以身體的苦沒有讓自己失去信心。心裡的苦主要來自看到佛教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的時候,當看到出家人違反戒律的時候,當看到出家人種種不如法的時候,這些都曾經讓我退失過信心。

以前碰到這種情況,馬上就會想起師父叫我們看的《壇經》裡面的《無相頌》:“……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雖然感覺怎麼會和這樣的人混到一塊去了,很是委屈,但是因為師父這麼教的,所以還是用這些話來督促自己。

隨著學佛用功的深入,我慢慢開始有了法喜,對佛教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修行的信心也慢慢增強了,其他人的修為好壞慢慢已不再影響我了。後來看了無著文喜禪師與文殊菩薩的一段對話後,我徹底不會被這些閒事所幹擾了。

無著文喜禪師與文殊菩薩的對話情景是在五台山朝禮華嚴寺金剛窟時。文喜禪師碰到一位老翁,正牽著一頭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請文喜禪師到寺裡坐一坐。剛進寺門,老翁便呼“均提”,隨即有一位童子應聲而出。老翁放下牛,引文喜禪師升堂就座。只見堂宇皆金色晃耀,老翁自於禪床上踞坐,然後指著一個繡墩,命文喜禪師坐在上面。

老翁問:“近自何來?”

文喜禪師道:“南方。”

老翁又問:“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文喜禪師道:“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老翁問:“多少眾?”

文喜禪師道,“或三百,或五百。”

說完,文喜禪師反問老翁:“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老翁道:“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文喜禪師又問:“多少眾?”

老翁道:“前三三,後三三。”

說完,老翁便呼童子上茶,並進上酥酪點心。文喜禪師品嚐著茶和點心,頓感心意豁然。

老翁拈起玻璃盞,又問:“南方還有這個否?”

文喜禪師道:“無。”

老翁進一步追問:“尋常將甚麼喫茶?”

文喜禪師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酬對。

這時,天色漸晚,文喜禪師便問老翁:“擬投一宿得否?”

老翁道:“汝有執心在,不得宿。”

文喜禪師道:“某甲無執心。”

老翁問:“汝曾受戒否?”

文喜禪師道:“受戒久矣。”

老翁道:“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

文喜禪師一聽,不得不告辭。

於是,老翁便令童子送文喜禪師出寺。

路上,文喜禪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

童子便召喚:“大德!”

文喜禪師應諾。

童子問道:“是多少?”

可惜,文喜禪師此時尚未契悟其旨,又問童子:“此為何處?”

童子道:“此金剛窟般若寺也。”

文喜禪師一聽,倍感淒然失落,此時他才突然明白,那位老翁原來就是文殊菩薩。回頭再找那位老翁,已杳然不可見矣!於是文喜禪師便向童子均提稽首道:“願乞一言為別。”童子於是說偈道:“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

是文殊菩薩的一句“龍蛇混雜”讓我開了竅。我的信心不足的問題,關鍵是因為我看了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在我還沒有得到免疫力的時候(看不得“蛇”的時候)看到了陰暗的東西。好在有祖師、師父的教導,要不然說不定也會半途而廢。古時候有這樣的問題,即便是在文殊菩薩的金剛窟般若寺那裡也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何況是現在的佛教,龍蛇混雜是不可避免的。

佛教的修行講究師師相授,現在我們的福報不夠,得不到師父手把手的教導,所以就要自己去看書。這在古代的公案裡面可以看出來。藥山禪師不是不讓他的徒弟看書嗎?還搞出一個“只圖遮眼”的千古佳話來。永嘉大師不是說:“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其他類似的還有很多,所以我們還是有師父來教導我們的。如果因為看到別人不如法的行為致使自己退失信心,那就太傻了。

佛陀教我們“善護念”是如何的重要,我們如果因為沒有“善護念”自己的心田而失去佛陀這位老師,以後真正悲哀的是自己啊!何況現在大多數的出家人還是嚴持戒律、遵守清規的,更何況還有很多食唯一缽、衣唯一衲的古德先賢早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其實不必說得太多,我們只要做了就一定會有受益,就像吃了飯一定會飽。


《正信的佛教》59.佛教徒對於全部佛經的態度怎樣呢?

聖嚴法師     

佛教的大小乘經典,非常之多。至於佛經之有大規模的文字結集記載,是在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的事。雖從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時代已有了成文的經卷,例如根本有部律卷四十四、卷四十八、雜事卷四、藥事卷三,已有讀經寫經的記載,唯其為數很少。初期的佛經,多半是靠口頭傳誦的,由於印度自古以來對於聖書都靠師弟口傳(最早婆羅門教的吠陀聖典,根本忌用文字記錄),所以養成了印度民族強記的習慣與能力,一個學者熟背數十萬頌,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緬甸比丘之中,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師。正如胡適所說:「那些印度和尚真有點奇怪,搖頭一背書,就是兩三萬偈。」(白話文學史)

但是,多靠師弟誦傳的方法將佛經流傳下來,就不能保證沒有訛誤的情形了。而且,印度民族從師承相傳的習慣中,養成了對於師承的絕對信心,因此,時間久了,對於同一樁事物,就有好多種傳說的不同,各傳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因此而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化中的各種傳說,也在不知不覺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內容的一部分。尤其是歷史性的考證工作,對於印度民族是從來不重要的。所以在佛經之中有著許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時間倒置的記載,尤其關於論典的部分(佛教有經律論等三藏,經律的性質相似基督教的新舊約,論典的性質相當於基督教的神學書),因為多半是出於各派論師的撰著,不同的見解更多。

因此,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對於佛經,應該具有極崇高的虔敬,但卻不必要求毫不簡別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應向佛經之中探求,對於佛經的記載,卻可保留各自的審察態度(是指如有審察能力的話)。

但從大致上說,流行於現世且有史實可考的佛經,都是值得人們去信受奉行的,因為各經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確的,偶或有些名相數位見解及傳說等的出入,也是枝節問題,而非根本問題,故對一般的人來說,不得懷疑佛經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佛教雖然主張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請教有素養的法師,斷不可自行妄斷佛經的義理;因為有許多屬於境界上的名詞及觀念,若非多看佛經或自己沒有實踐的體驗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過。

佛教的經典很多,中國翻譯了一千年,也不能確知究竟譯出了幾萬卷,現存的佛典連同中國人的註釋講述在內,還足足有三千多部一萬五千多卷(日本、西藏、南傳各國所傳集的還不在其內),所以,直到現在尚無法確切地列出那些是最主要的經典來。如果要看佛經,對一個初閱讀佛經的人來說,佛法概論及佛教史等的入門書籍是必須看的,入門性的書籍,會告訴我們進一步的工作是什麼?本文僅作通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紹,至於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導,不是本文的範圍了。


佛經中人類壽命漸減的說法與現實不矛盾

按照佛經的說法,現在人類處於賢劫第九小劫的減劫階段即將至劫末的時期,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人類壽命漸減直至十歲,經刀兵劫後,進入增劫階段,人壽漸增直至八萬四千歲,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廣度有緣眾生,三會說法,近三百億人證阿羅漢果。

有人疑惑,現在醫學科技發達,人類平均壽命在增長,怎麼與佛經所講矛盾呢?

仔細讀經就知道,佛說的不是人類的平均壽命,而是當時人類的上壽,也就是普通人所期望達到的長壽者的壽命。

長阿含經經文為證:

毗婆屍時人  壽八萬四千

屍棄佛時人  壽命七萬歲

毗捨婆時人  壽命六萬歲

拘樓孫時人  壽命四萬歲

拘那含時人  壽命三萬歲

迦葉佛時人  壽命二萬歲

如我今時人  壽命不過百

 

此處說壽命不過百,如當時人壽平均百歲的話就有相當多的人過於百歲,就不能說壽命不過百。經典的其他地方佛說到當時人壽時,“少出多減”,意思是說,極少數人多於百歲,絕大多數不足百歲。

 

起世經經文為證:

壽十歲時。純以羖羊毛褐為衣。猶如今日迦屍迦嬌奢耶衣。芻摩缯衣。度究邏衣。句路摩娑衣。劫貝衣。甘婆羅寶衣。最為勝妙。彼毛褐衣。亦復如是。當於爾時。唯食稗子。猶如今人食粳米等。以為美食。又為父母之所憐愛。願其十歲。以為上壽。亦如今人願壽百歲。

 

此處說,人壽十歲時,父母憐愛子女,願其十歲,以為上壽,亦如今人願壽百歲。可見人壽十歲時,壽不過十,上壽者十歲,亦如同佛在世時,人願得上壽百歲。

 

現今雖然科技發達,但人類生活的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遠不如古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人類平均壽命增長是這一時期人類的福德所感。目前人類的上壽仍近於百歲,但已趨減。全球六十多億人口,滿百歲者屈指可數。按照阿含經人壽漸減,法滅盡經人壽五十二歲首楞嚴經先滅,參考唐朝善導大師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的說法來估算,釋迦牟尼佛教法住世這段時間,人壽約二百五十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滅度至今約三千年,人類上壽仍有近九十歲可期。

即使本世紀醫學界攻克癌症,作為人類第一大死因的心腦血管老化,目前還很難逾越。人類壽命的變化趨勢將不可避免地與聖言量相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