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慾之人去道甚遠
我們起這個煩惱火呀,就會創造一個業火,也就會引生果報火。一般來說我們起這個煩惱火,它這個果報應該是異熟果,不應該現在得果報,都應該是來生到地獄去。這個地獄的火是怎麼得來的呢?你現在起煩惱這個火,它在你心中燒啊,它累積的一個力量,以後你就到地獄去燒這個火。
一般來說是異熟,是來生得果報的,但是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這個力量太大了,力量太大的時候,它會今生得果報。就像這個術婆伽,今生發動慾火,現在就燒出來,不要等到來生到地獄去燒了。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慾火,而不燒諸善法?那麼色身都燒了,何況它不會把我們心中的無量無邊的善法給燒掉了呢?
這個古人的養生之道,不管你是學氣功,不管你是用身心飲食來調色身,這個關鍵,這個養生之道的關鍵在於清心寡慾。道家強調清心寡慾,就是你今天如果不能清心寡慾,饒你把氣功學得多好,把身心飲食調得多麼恰當,你的身體是好不起來的,你的內心當中經常起貪慾的煩惱,貪財貪色貪名,心中老是有一把火在那邊燒,你身體怎麼好得起來呢?
所以說,這個養生之道的關鍵在於清心寡慾,因為這個心,心是生命的主宰者,關鍵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講出這個世間的過患,站在一個調身的關鍵,你應該要調伏貪煩惱,因為貪煩惱是火。其次呢,站在出世間的功德來說呢,貪慾之人去道甚遠,說你心中起貪慾呀,你跟這種清淨的聖道,跟這個念佛三昧呀,距離是非常的遙遠。
說你這個人吶,也很難得,每天也不斷的做定課,打佛七你也來參加,但是你修了半天,內心當中一點道的功德都沒有,還是一樣散散亂亂的,還是一樣顛顛倒倒的。怎麼回事呢?就是你心中有一把火把你的功德都燒掉了。為什麼你們同學,大家開始修行的時間也差不多,你做定課,我也做定課,但是你怎麼內心當中不斷的增長,他的內心當中一點都沒進步?這個當然,世間上的事情會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出現,它就是有各式各樣的因緣,沒有一件事情沒有因緣就能夠出現,不可能,各式各樣的因緣它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
就是說,貪慾之人去道甚遠。因為你也不對治貪慾,你經常放縱你這把火在心中燒啊,你一天到晚雖然也拜佛,一天到晚想要去買股票,那麼你拜了半天佛你也沒有什麼進步,就是把數目記下來而已,內心當中跟這個道,一點都不相應。
這個地方,貪慾之人去道甚遠,聖道跟世間法是不能共存的。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因為這個貪慾呢,它是一切惱亂的依止處。就是說它會引生很多很多擾動的情況出現,不寂靜。那麼若心著欲,無由近道。一個人貪慾心太強,對於世間的東西貪得太重,你就很難接近無漏的聖道。
淨界法師:哪八種過失會讓我們不能生起智慧
修行不得力不能生智慧的八個原因
我們來看看,要什麼因緣會生起智慧。有些人不能生起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哪些因緣要避免,哪些因緣要去追求。智慧對我們這樣重要,我們應該怎麼去做一些修學。
首先我們看,要避免的八種過失。請合掌。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為什麼有些人在念佛當中能夠如理地生起理觀,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在佛號當中產生三種的加持力?而有些人只能夠依止信仰來念佛,只有薄弱的力量?事出必有因,到底是什麼因素構成他不能生起智慧呢?宗大師提出了八個理由:
第一個,親近惡友。
你經常親近那些知見不圓滿的惡知識或者是同參道友。他說:「欸,這個教理別看,老實念佛就好了。」初學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今天已經是老參了,都不用理觀來提升,這你就會得少為足了。所以你親近的同參道友就很重要了。因為他所講的每一句話,會對你產生一種熏習引導的作用。你認識的朋友十個裡面有九個都不學教理,你就沒辦法學教理,因為他釋放的磁場就是這樣的磁場。這是第一個,外在環境對你的誤導。
第二個,你本身的懈怠懶惰,極重的睡眠。
你剛好自己也不想學教理,然後別人這麼講,你就得到更充實的理由了,給自己的懈怠做足了理由。
第三個,不樂理觀。
有些人的第六意識,以古人說非常懶惰,他不喜歡起觀。因為你修止很舒服,你一路念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很寂靜,寂靜會有一種樂受。雖然你沒有成就禪定,它也有相應的樂受,會讓你很寂靜、很舒服。
但是你修觀,相對要提起精神。你要觀照三界的苦,觀照極樂世界的快樂,來調伏你、引導你,是要用一點心思的。那如果你不覺得這個重要的話,人總是好逸惡勞,「這樣就好了唄」,所以就不樂觀擇,不樂去觀察抉擇。
第四個,不解方廣。
就是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修觀,你也沒有學教理,你一修觀就胡思亂想,乾脆就不修了。
修行有兩大忌諱:一個是有解無行。有解門沒有行門,只會理觀,沒有事修。你知道怎麼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引導淨土,但是你又不念佛,這是「說食數寶」,有理觀沒有事修。另外一個人是念佛很精進,有事修沒有理觀。這兩個都不好。
但是,如果兩害相權取其輕,你剛開始一定要選擇一個的話,有事修沒有理觀的更糟糕。我說個道理你們聽聽看。如果你行門很強,都沒有理觀,剛開始問題不大,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觀來調伏引導,你一定會走上感應神通,一定會的。
尤其是修他力門的,因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來。而你自己對這種修行中出現的功德相沒有正確的判斷,可能本來是功德相就變成障礙了。「五十陰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難過去的。等到你變成魔障的時候,誰都救不了你。
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產生的障礙是無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為你自己要去產生邪見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出世的時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活在自己的顛倒妄想,誰有辦法把你救出來呢?你比一張白紙都糟糕!
從《楞嚴經》的角度,你要麼就不要修行,你還有機會;你要麼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確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當中誤入歧途,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為這個時候誰都救不了你。你未來墮入到外道種性、邪魔種性,你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痛苦,出來以後把這個罪業、把這個妄想洗得乾乾淨淨的,再重新接觸佛法,這當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我的建議,你寧可不要修行,因為你懈怠,你就沒有什麼事情;但是你一旦精進,你這個車子開得快,你的方向引導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錯!因為你錯,就沒有人可以救你,當今社會沒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觀沒有事修,這個人雖然也不好,但是起碼他不會出什麼大差錯,至少他知見是正確的。他沒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還在,他來生還有機會;你沒有理觀,你把來生的機會也弄沒了,你來生不信三寶,墮入外道種性了,這糟糕了!所以說,這個「不解方廣,不樂觀擇」,就很可能會創造心外求法、感應神通的過失。
第五個,「未知謂知,起增上慢」。
前面是懈怠懶惰,這個地方是指高慢心。這種人大部分是學歷比較高的人會有這個問題——高慢。但是世間法的領域跟佛法領域是不同的領域,這個地方你要清楚。
第六個,「上品邪見」。
就是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就已經親近外道,產生堅固的邪見。這個時候佛法的法水就進不去了,因為你先入為主。
你自己也不去踏出第一步,就放棄了,那當然沒辦法。
第七個,「或生怯弱」。
你老是覺得說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學教理。
第八個,「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你也不親近善知識,講經也不來聽,那你沒有做這種善法的熏修,自然就沒有辦法產生正確的觀照。
南懷瑾:學佛為什麼不得成就呢
我們學佛法為什麼不得成就呢?「由昔業障」——由於被過去生所造的業因障礙住了。業障的問題,講起來很多,可另作專題討論,在這裡不詳細講。
那麼,被自己的業力所障礙,不能證得道果,怎麼辦呢?「當勤懺悔」。懺悔這兩個字,我們很熟,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動不動就懺悔。到佛菩薩前面磕幾個頭,拜一拜,哭一場,唉呀!我在懺悔。事情過掉以後,又是我行我素。這樣是不是懺悔呢?這不是懺悔,這是作假、自欺。所謂懺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錯誤,永遠不再犯,以後的行為只起善不起惡。
佛在《圓覺經》裡告訴我們懺悔的辦法,「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常常生起希望斷除業障之心,先斷除憎心與愛心。憎是討厭,愛是喜歡,那是正反兩面。憎是由嗔心而來,是一種仇恨的心理,討厭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埋怨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們仔細觀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個人做錯了事,剛開始,臉紅一下,過幾秒鐘,紅就退了。想了一想,我還是沒有錯,錯的是他,或是別的什麼原因才促使我這樣。甚至歸咎於社會問題,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是社會的錯。不要忘了社會也是人組成的,歸咎社會問題,這是推託之辭,不負責任的行為。把錯誤推給人家,把責任推開,或是排斥一切,這種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愛,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慾,還包括了廣義的貪愛。愛就是執著、佔有。假如把自私的貪愛反轉過來,變成犧牲自我,愛護別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屬於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發生在感情方面比較多,比較明顯。因為求之不得,貪之不足,所以產生嗔恨,見不得別人比你好,也因為智慧不明瞭,自己的心結解不開,佛學稱為結使,共有九十八個。修行就是去除這些結使,把這些結一個一個解開來。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經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或是一個愚笨的人,經過修行,變得聰明開通。但是,很多人學佛結果,變得越來越笨,脾氣越來越大;信了教以後,越學越脫離現實生活,變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幾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學問比他好,他會嫉妒;你的事業比他好,他會嫉妒;你長得比他美,他會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會吵架,有些人對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對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實,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為什麼要有所差別?能平等對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從這個地方檢查自己,不是說我去學了一個法,又會打坐,又會念咒,又會結手印,這就可以修成佛了。
還有諂曲。諂曲就是圓滑,轉個彎。講話拐彎抹角,內心打主意、想計謀,都是諂曲。諂是諂媚,在外表上討你喜歡,曲就是彎曲,掩飾作假。所以佛說:「直心是道場。」你說:「我要罵他就當面罵他。」這就是直心嗎?不是,這是嗔心。
佛告訴我們,懺悔要去除切斷憎、愛、嫉妒、諂曲這些心理,把內心洗刷乾淨,這才是懺悔。並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場,就是懺悔了。哭是情緒的發泄,哭過以後,心很平靜,那是哭累了,別的事情想不起來了。你不要以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懺悔之後,覺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靈感啊!得到菩薩的加被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薩的感應。不信再過幾個鐘頭,吃飽了,體力足了,他的脾氣又來啦!注意!什麼是真懺悔要搞清楚。
懺悔之後,內心洗刷乾淨之後,再來修止、修觀、修禪那,《圓覺經》裡說:「求勝上心,三種淨觀。」但是,我們一般人相反,不求懺悔,就想修止、修觀、修禪那,結果越修心越亂,止也止不了,靜也靜不下。先求懺悔,內心純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國人講「為善最樂」,心理產生喜悅,生理髮起輕妄,再來求定,那就容易了。
濟群法師:掌握八個修行核心
佛教經論眾多,若無善知識引導,僅靠個人摸索,很難深入堂奧,把握要領。這樣的信仰,往往會停留在入門狀態,甚至轉向迷信,轉向邪信。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幾十年,不可謂不精進,卻看不到多少效果。煩惱一來,佛號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為什麼這顆心依然被煩惱所轉?為什麼這聲佛號不能對治妄想?為什麼往生極樂妄想的願望仍是模糊不清,若有若無?
原因就在於,我們未能掌握修行核心。佛教有諸多宗派,僅漢傳就有天台、華嚴等八宗,其中又以淨宗流傳最為廣泛。尤其在家居士中,多半都以念佛為常課。但很多人對淨宗的了解只是一句佛號,再多一點,也不過是被尊為淨土三經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而這種了解也僅限於誦一誦,對經義並無多少認識。雖然會誦得很流利,誦得自我感覺良好,卻不能將經教蘊含的修行原理得心應手地用起來。事實上,每部經都是佛陀為眾生宣說的修行原理,如果我們不了解其中深意,誦經就會有口無心,流於形式。哪怕誦得再多,也難有真實力用。
一、 心,才是佛法關注的重點,才是修行的入手處和著力點。但不少學佛者卻把念佛誦經作為和佛菩薩交易的籌碼,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誦了多少經,將來可以把這些功德找阿彌陀佛報銷。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兌現,就要產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念佛不靈,誦經無用。以這樣的心態來念,效果可想而知。
誦經念佛的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如果對念誦內容缺乏認識,又無正確發心,這聲佛號就不會念得相應,更無法在內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夠強大,一旦妄念現起,我們依然會束手無策,為其所轉。
修行所要解決的,正是心念問題。我們每天都有很多念頭,想著家庭,想著孩子,想著事業,想著人際關係,終日在其中忙來忙去。這些念頭就像高處衝下的瀑布,湍急迅猛,來勢洶洶。在這妄念的瀑流中,我們除了身不由己地隨之漂浮,還有可能把握方向麼?
我們每天做些什麼,不僅是客觀環境造成的,關鍵還在於我們執著什麼,在乎什麼,想要得到什麼。這種執著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有些人會執著於事業,有些人會執著於地位,有些人會執著於兒女,所有這些執著,都是我們長期以來不斷養成的。我們每天想著事業,事業在內心的股份就會不斷增強;我們每天想著兒女,兒女在內心的砝碼就會隨之加重。當這種股份和砝碼佔有絕對優勢時,就會成為生命主宰。就像那個掌控最多股份的股東,憑藉強大的實力,就能成為最終的決策者。
二、學佛所要做的,是在內心建立一種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標相應的正念。這個目標就是解脫,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樣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於發出這幾個音節,而是在內心培養依阿彌陀佛建立的強大正念。如果這種正念不曾確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無結果的。事實上,很多人的念佛,都處於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中。原因在哪裡?
雖然我們每天以一些時間念佛,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在妄想中沉淪,在煩惱中打滾。用這麼幾小時或更少時間建立的正念,如何能與這些不斷運行的妄想抗衡?因為妄念是無始以來形成的,代表生命的無盡積累。這種積累不僅來自今生,也來自久遠劫來的過去。
在我們內心的陣營中,正念和妄念就是交戰的雙方。但從現狀來看,雙方力量卻極其懸殊。如果說妄念像力士,正念就是襁褓中的嬰兒;如果說妄念像正規軍,正念就像剛剛成立的兒童團。這樣的對壘,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希望正念在這場抗衡中取勝,就必須不斷賦予其能量,不斷擴張其勢力,使嬰兒成長為拳王,使兒童團成長為無敵之師。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正念對生命的意義,認識到妄念給生命帶來的過患。只有這樣,才能找準修行關鍵,那就是培養正念,消除妄念。
三、什麼是正念?首先要深刻意識到輪迴的本質是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的感受時時被各種刺激所麻痹,被各種誘惑所分散,終日在妄念中蠅營狗苟,已經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
但這種痛苦並不會因為我們忽略而消失,事實上,它會囤積在生命中,就像滯留體內的毒素。當它總的爆發時,往往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結果就會將我們一把推入絕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為了引起警覺,及時對治,而不是積累到病入膏肓時被它徹底打到。現在人熱衷於給身體排毒,其實,我們的心靈更需要及時排毒。因為這種毒素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層。
從佛法角度來看,人生雖然有苦有樂,但所有快樂都是伴隨著痛苦。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快樂,無非是由某種渴求得到滿足而產生。而渴求本身,卻是因為痛苦而起。飢餓時,我們會對飲食產生渴求;寒冷時,我們會對溫暖產生渴求。當渴求被滿足時,會帶來暫時的快樂。但這種快樂是有前提的,飢餓時,飽餐才能帶來快樂,一旦吃飽還被強迫進食,快樂立刻就轉為痛苦了。可見,這種快樂並不具有本質性,否則就該越吃越快樂,越吃越想吃才是。
這種暫時的滿足,更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我們這個有漏的色身,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痛苦,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如果說生理需求還是有限的,那麼心理需求卻可以是無限的。有了錢還需要更有錢,有了名還需要更有名,有了地位還需要更有地位,這種不斷加碼的需求,驅使著我們疲於奔命,永無寧日。如是,痛苦也就沒有盡頭了。
四、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痛苦之因?就必須放下對世間的執著。但這些執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過相應的思維和觀修來解決。念死無常,就是幫助我們對治執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雖然生生不息,但我們現有的這期色身,不過是短短的幾十年。不管事業做得多大,家庭多麼美滿,最終都要兩手空空地撒手歸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時間卻是不定的。佛經說,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無論再強健的人,再高貴的人,只要一口氣不來,轉息就是來生。在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幾萬人的生命,幾十乃至幾百年建設的城市,頃刻毀於一旦。所以,生命是無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們對世間有多少牽掛,多少留戀,一息不存,所有這些就和我們陰陽兩隔,了無干系。
當死亡來臨時,我們的事業、金錢,乃至兒女、家庭,哪一樣可以幫得上忙?再多的錢不能交易,再親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夠影響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導的念死法門,就是為了令眾生減少執著。當這種執著被逐漸清除,妄念就會失去繼續生長的土壤。無論多大的樹,都是離不開泥土,離不開根系的。我們想讓這棵樹從此消失,僅僅砍去枝幹樹葉還不徹底,必須連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們對世間的執著。在我們的感覺中,世間是常的,人生是樂的,於是就會執著不捨。但佛陀以智慧徹見的世間真相,卻是無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備這一認識,妄念就失去了生長土壤,更無法產生作用。反之,如果我們放不下這種執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為執著就是在給妄念澆水,給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長。
所以說,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認識到輪迴之苦。這種思考,不是輕描淡寫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輪迴是苦,人命無常。在反覆不斷的提醒中強化心行,直到這一認識成為我們確定無疑的觀念。
這種對無常和苦的思維,是修習任何法門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種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雜草,莊稼才會有良好的生長空間。同樣,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靈環境中才能生長。對世間的執著淡了,內心清淨了,佛號才不會被種種妄念所干擾,被它們侵佔生長空間。這樣的念佛,才會具有力量。
五、除此而外,我們還需要對三寶生起信心,生起依賴之心。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傾向。原因就在於,人們對信仰的重心認識不足,對信仰的原因認識不足。不少人雖然皈依了,但並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內涵,不清楚三寶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是因為意識到生命無常,意識到輪迴險惡,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僅是解決現世問題,還要解決未來的歸宿問題。
那麼,為什麼三寶才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世間的人,往往將家庭、事業、財富作為依賴,但這些依賴是會變化的,是不可靠的,還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煩惱。因為這些依賴是建立在沙灘上,倚靠得越緊,就會摔得越重,傷得越狠。當我們透徹世間本質,意識到這些依賴的脆弱和虛幻,所以才選擇三寶作為歸宿。
三寶,是佛、法、僧的全體。皈依佛,就是以佛陀為榜樣,為成就目標。很多人對成佛認識不足,以為那是遙不可及的夢幻。事實上,成佛並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變成大殿中金光燦燦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我們所以是凡夫,是因為內心充滿煩惱,充滿貪瞋癡,所以被塵勞纏縛,不得自在。佛菩薩所以是佛菩薩,也是因為慈悲、智慧的生命內涵所決定。因為智慧,故能斷除煩惱;因為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們嚮往佛菩薩的境界和品質,因而發心皈依。所以說,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為依賴對像,作為人身保險,而是發願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義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為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為我們指出修行方法,使我們通過修行來開發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們從凡夫變成聖賢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依據的尺度。如果不是隨時以法為對照,為指南,很容易在前進途中偏離方向。
皈依僧,是以賢聖僧的品質作為皈依對像。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師長指點,學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這就更需要依止善知識。雖然解脫依靠的是法,但我們對法的學習和運用,卻離不開善知識指導。否則,我們所認識的往往是被自己感覺加工過的觀念,是被自己妄念染污過的佛法。依靠這樣的認識,可能使修行走上正規,可能抵達解脫彼岸嗎?
所以,皈依三寶不僅是履行一番儀式,而是要以佛為榜樣,以法為指導,在善知識的引領下,依法起修,最終成就自性三寶,成就我們信仰的目標。
六、佛菩薩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佛菩薩傳記,及高僧大德的行誼,以此加深對三寶功德的認識,加深對皈依對像的認識。經常做這樣一種憶念,三寶在內心的份量才會不斷加重,對我們的影響才會日益加深。
作為念佛者,就要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為萬德洪名,惟有認識其中蘊藏的無量功德,念誦佛號時才能心口相應,念念得力。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輪迴是苦,思考人命無常,思考惟三寶堪為依怙,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修。經過這番思考,可以將心調整到修行軌道。就像一張琴,必須把音調準才能奏出動聽樂聲。否則,同樣是彈,就會發出雜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所謂調整,就是修正錯誤,把我們的心從貪瞋癡調整出來,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所謂重複,就是重複正確,在內心培養正念,並且不斷鞏固。
那麼,正念又該如何培養?《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覆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殊勝,憶念僧的品質。憶念什麼,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我們念佛法僧,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這樣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塵,就是在培養和貪瞋癡相應的妄念,這樣就會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所以說,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內心會產生清涼;念五欲六塵,內心會產生躁動。我們是要清涼,還是躁動?
皈依三寶代表著生命重心的調整。當我們真正意識到三寶的重要性之後,才會從自我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走出,開始以三寶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不斷念佛、念法、念僧。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都很重視皈依的修行。因為佛法的所有實踐都是建立於對三寶的信心之上。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實踐佛法。不然的話,最多隻是作為一種業餘愛好,作為一種精神點綴,只是過著一種有宗教情調的世俗生活。
七、皈依之後,還需要發心。每個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如果將我們的心靈比做花園,多數人的內心,都因疏於管理而雜草叢生,荊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對內心進行有效管理。這就需要認識,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雜草。否則,可能忙來忙去都是在給雜草施肥,給荊棘澆水。
我們希望收穫花果,就要剷除那些佔據心靈空間的雜草,剷除那些吸收土壤養分的荊棘,然後播下花果的種子。但僅僅播種還不夠,還需要在播種後精心耕耘,不斷給正念澆水施肥。這就需要每天憶念三寶功德,憶念輪迴是苦。這種憶念的過程,就是在給正念的生長提供養分。
我們做每件事,內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麼心去做。如果我們以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業,結果依然會增長貪心。就像我現在給大家說法,如果是以貪著名聞利供養的心在說,雖然口中說的是佛法,但實際增長的卻是貪心,是煩惱,是在給心靈花園的荊棘施肥。反之,即使我們做的是世間事務,是生產勞動,只要帶著利他心在做,同樣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我們用什麼心做事,就意味與之相應的心行得到增長。如果在做事過程中使用貪心,就會使貪慾因不斷啟動而增長,最終成為人格主宰。如果在做事過程中保持觀照,則會使觀照力因反覆使用而強化,從而成為心靈舵手。所以說,用什麼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點所在。換言之,關鍵在於我們想什麼,而不是做什麼。
八、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只是指導我們怎樣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實踐要靠自己。而實踐又離不開正見指導,這就需要從調整觀念開始。不同的觀念,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使相關心態得到長養,兩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們不是以正確的發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還是了不相干,因為發心之初就已決定這一行為的屬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養正念,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念佛同樣如此。我們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並懂得以正確發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備這幾個條件,才能念得相應,念得有力。在保質的前提下,還要保量。前面說過,修行的原理就在於擺脫錯誤,重複正確。這種重複,需要千百次、千萬次地進行,使正念力量不斷鞏固。如果質量雖好卻沒有數量的保證,正念也無法形成規模,無法成為對抗妄念的主力。那麼,最終主導我們生命的,依然還是妄念還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為我們提供的智慧觀念,指導我們對未來作出正確抉擇。我們要痛苦還是快樂?要輪迴還是解脫?如果沿著固有串習繼續,結果必然就是輪迴。如果要將生命導向解脫,則要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態。不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基本的認知,都需要認識到生命無常,認識到輪迴是苦,認識到三寶的無量功德,從而生起信心。這些正念,直接關係到佛法在我們生命中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
智圓法師:修行中我們常犯的四個錯誤
像學習無常、苦空等這類的教法時,我們常常容易有幾個偏差,即是:
第一,簡單的記住幾個結論,就認為自己懂了,學會了。照理來說,這些結論都要借助道理,如理觀察,才證明成立,才生起佛法上的認識。很多人都不要因,都直接說一個結果。如果記住了一個結論,就等於學會了佛法,那佛法的結論並不太多,比如「一切萬法都是緣起,所以就是無自性」。這一句話很容易記住。「一切輪迴週遍是苦」,也很容易記住。這就會犯自欺的毛病,認為自己懂了,其實,根本就沒有懂。拿著佛菩薩的東西,認為是自己的東西,這會障礙自己的聽聞、思惟,修習。
第二,觀察不能具體落實到位。往往離開生活實際,談一種抽像的理論,這就會導致沒有具體、鮮活的體驗。雖然理論上頭頭是道,但是一落到自己當下的身心實際當中,就不會觀察對應。比如不知道自己的五蘊是怎樣無常的、怎樣苦的、怎樣空無我的。
第三,觀察不知道是要反反覆覆的練習。因為釋迦佛的教法是經得起考驗的,你可以不斷地去觀察,越觀察,道理越明晰,越觀察,內心對佛法就越生信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做基本功,就會導致對佛法不能深深的以心融會、以心契入。
第四,觀察不能準確的定位。本來觀察應該是很嚴密、很具體,要知道觀察的對像是哪一個,在哪一點上進行觀察,按哪幾步進行觀察,這些沒認定好,沒有章法、盲目地、雜亂地進行觀察,這也不會成功。因為世間、生活的現象多如牛毛,並且每一個現象也有方方面面的相狀,如果自己的分別心沒有規律的隨意移動,從東想到西,又從南說到北,這樣隨便的跳動,不可能觀察證明佛法所要求證的結論。
總之,自己內心裡明確地顯現緣起的法則,法本上的東西在心裡呈現出來,之後再擴展開來,往其他方面去推,一一都是如此。這樣自己的信心會加強,理解也會更深刻,如果量上達到了,心理的理解會越來越穩固。同時對佛法徹底生起信心。這樣得到的就是奪不走的勝解,在這個基礎上才可以掃除顛倒的見解、心態和行為。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要反反覆覆地不斷練習,不是用手腳去練,也不是用口去練,唯一的是用心去練。
這個練,很主要的一大部分是觀察。觀察的力量只會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按照佛法的理則正確地去觀察,觀察力就會起來。那麼一般人不會在低的地方做死功夫,認為很容易、很簡單,在心理上首先就犯了「輕視」的錯誤,導致練不出觀察的力量、得不到定解的力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