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要:你念佛時會頭暈嗎?

南懷瑾先生開示念佛時,不宜在腦子裡念!

1、《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裡,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裡。念時嘴門微張,嘴層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淀下來。嘴裡微聲,心裡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裡念,否則容易睡不著。(按末學的經驗,耳聽嘴巴之念佛聲音,意念在腦,時間久了,個別人可能會引起頭暈。。。。。。僅供參考!)

2、第一種,叫做瑜伽念佛。

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養了清靜的心情,在那裡默念。

念佛,思念要集中在胸膛以下,肚臍以上,差不多在心下胃上的位置,不在前面,而在中間,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另外有理由,不去管它。

你總要把思念集中在這裡,耳不聽外邊,要聽這裡在念佛的聲音;眼不看外邊,要看這裡:本來看不到,好像看得到,這時心情安靜,只聽到內在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字聽到清楚,慢慢的念,而都聽得到。

如果聽不清楚,便是心跑到外邊去了。便要重新念起,念到一字一句都聽清楚,連念到一百零八句,也都能夠聽得清楚,這樣雖沒有得定,但與定也差不多了。

因為念到一百零八句,能沒有妄想雜念,做到一心不亂,是很不容易的。

你盡管念下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久而久之,突然間念佛念停了,念不起來了,你再想念,還是提不起來。

這時候,你感到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時候就是定。

此後,更需勤加練習,愈練習愈好。能做到這一步,是千難萬難的事。

3、補印光大師開示:

治心火上炎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增廣·卷一·復沈彌生書·P126)

4、自南懷瑾《唯識與中觀》:所以前兩天我告訴兩個同學,他懂了以後,今天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昨天懂了以後,心理上、做事情也大概好了。我說你不要用腦,你知道嗎?西方人講用腦。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裡頭。我們常常思想、妄想在腦裡頭用;「心」,硬是心臟部分啊!你心臟並沒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確是一部分。我說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少管腦;你就不同!記憶力增強了,定力夠了。這位同學馬上懂了,去試用一下,到今天為止告訴我:老師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識是腦意識。所以西方人只認到意識這一層,心(心臟部分)還沒有搞清楚。

其實你們諸位打坐去參話頭也好、觀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識、在用腦——錯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證道。心,你硬放到心髒部位*,有絕對的道理!你不相信你去試!這是科學。

你不要拿現在科學,講這個心臟是沒有關系、心臟屬於一個機器;我並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這裡。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腦中念。你想在腦中學佛、念佛修道、觀想……修三大阿僧只劫,給你加兩倍吧!九大阿僧只劫也不會成功!我可以斷定。同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是魔說!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諸位這個法門。

5、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分,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裡,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裡自然起觀。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裡糊涂,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著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

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裡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干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系。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裡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裡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分。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

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舍,布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般若正觀略講》

6、南懷瑾:所以修「有」法,唸佛也好、准提咒也好,唸一切咒語,第一要敬——隨時「心中有佛」。但你不要:「哎呀,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你把祂裝在心臟裡頭,糟了,那非到「榮總」開刀不可;心裡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所謂「心中有佛」,什麼是佛?心就是佛,我心隨時在恭敬中,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敬,對一切人都很恭敬,不會看不起人家,會尊重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覺得「我是一個老師,我道很高。嘿,你們算什麼?」如果這樣就不是學佛的人。一個真正有道的人,更謙虛,更會尊重人家,要注意啊。不要覺得「我有道,我了不起!我學佛,哎呀,這個人不學佛,罪業深重啊」,你這一句話才是罪業深重,不應該的。他如果真的罪業深重,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慈悲、憐憫、同情他,何況他有沒有罪業深重,你還不知道。因為他不聽你的話,你就罵他「罪業深重」,你不是亂七加八糟嗎?

7、南懷瑾先生弟子胡松年:

至於"心月輪"觀應觀在何處?原則上,可觀在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亦即羶中穴以下的部位,"心月輪"觀在此處,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但亦不可過於拘泥,譬如說,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覺得身體都沒有了,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然後再觀住在一個羶中穴以下,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顯得沒有智慧。然如觀起來,覺得心髒不適,或有某種宿疾不宜觀在羶中穴以下者,當不必勉強,須另覓他途。行者應有知時知量的智慧與判斷才好。

8、《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持咒有三種念法,金剛念誦,普通的開口念誦,和瑜伽念誦。三種念誦,都要曉得調氣,調氣就是調心。可是你們始柊對調氣念誦的法門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這就是你的業障。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念誦,根本沒有得到要領;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念,怕把喉嚨念啞了,不肯投身進去,這都是懈怠、取巧,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何必出聲呢?也是姑息。

我一再告訴你們,開口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非念不可。但是看到你們受不了的情形,頗有可憐之感。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算了!從今天起,一個鐘頭念誦,一個鐘頭不念。不念干什麼,改為瑜伽念誦,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回轉來,眼根回轉來,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誦也在念呀!不是不念,而表面上叫做參禪,這個裡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即是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乳房中間,或是喉嚨、頭腦裡頭,不要在身上轉。以我們身體的心髒部份、喉嚨部份、頭輪部份而言,如果你能灑然一放,與虛空合一,盡法界遍十方,同聲一念,那可好呀!你做得到嗎?做到就融化了身心,然後觀照同時,也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觀照,即是止、即是定。你能做到嗎?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就好了。

9、流沙河先生注解莊子心齋這段的白話,轉引到這裡:

一天,顏回向孔子請教,問道:「夫子,您能告訴我什麼是『心齋』嗎?」。孔子答道:「你要專心致志,停止游思浮想,靜下心來『聽』。不用耳朵聽,而用心去聽。然後處於不知不識的狀態,不用心聽,而用氣聽。為什麼不用耳聽?因為耳朵的功能有限,只能感應聲音。為什麼不用心聽?因為心也有局限,只能響應存在。而用氣聽,就大不一樣了,這時你的心靈已經得到淨化,空虛靜潔。掃除了後天思維的束縛,融合在『虛』當中了,於是妙道來集。我所說的『心齋』就是淨化心靈,保持空虛靜潔。」顏回受教,恭敬而退。數日後,來見孔子,說:「在進入『心齋』狀態之前,我只是一個顏回而已;聆聽夫子教誨,進入『心齋』之後,我已經忘記了自己,好像以前的顏回已經不存在了。這算得上『虛』了吧?」孔子講:「您達到『心齋』的要求了。」(流沙河《莊子現代版·人間世》)

10、南懷瑾

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ō ā mí tuó fó 字字要發音清楚,可以大聲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嚨嘶叫,心裡卻在打妄想。 要由喉嚨以下的胸腔、腹部震動發音。 由丹田的氣,連接上來發聲,一口氣念下去,念到氣接不上來時,閉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別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聽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時心中沒有雜想,片刻之間,非常清淨,既不造妄想業,也不動祈求心。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去,心氣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


淨土問題回答

淨界法師

1、請問法師可以呼吸念佛嗎?

答:當然,你念佛的時候,你是要配合呼吸比較好。但是你吸氣的時候不能念佛,要吐氣的時候才能念佛。你吸氣的時候念佛,你的氣會出狀況的。

2、師父,阿彌陀佛!我有一個朋友,工作上的地方有一間小房間,他安裝了無主孤魂的牌位。這個朋友在工作的時候,他看到有眾生干擾他,結果他就請這個無主孤魂不要去打擾他。這當下他就感受到這個眾生握住他的脖子。他口中念不出佛號,但是他心中一直念佛,因為佛號的感應,這個無主孤魂當下就消失了,他的身體感到很輕鬆。請問這是阿彌陀佛的感應嗎?

答:當然吶!因為你的因地是念佛嘛!你因地是念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你因地念地藏王菩薩,就感應地藏王菩薩。我問大家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念阿彌陀佛,跟念地藏王菩薩,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功德有沒有一樣?功德有沒有一樣?一樣?怎麼會一樣呢?因緣所生法是各式各樣的。你念阿彌陀佛,你是感應阿彌陀佛的本願嘛!你念釋迦牟尼佛,你是感動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他們因地發的願不同,名號是由他的願力創造出來的,以後你成佛以後,你也可以丟出一個名號,你來念我的名號,但是,這個名號會產生什麼效果,跟你因地發的願有關係,不是每一尊佛發的願都一樣的。

但是,大方向來說都能夠消業障。但是,念阿彌陀佛跟其他不同,他多了一個特別,臨終接引往生淨土,這一點其他的佛的本願就比較沒有。你說十方世界這麼多的佛世界,為什麼單單阿彌陀佛?因為你容易去,十念必生。其它的佛世界,你絕對不可能十念就去的,做不到的。因為它成功率特別高。那你因地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那當然是感應阿彌陀佛了。你不可能念阿彌陀佛,感應地藏王菩薩,那不可能,因果不符嘛!所以,智者大師說,說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出現地藏王菩薩,你就要小心了。因為因果不符嘛!可能是魔障。你因地念佛,出現地藏王菩薩,這就不對了。

3、弟子的弟弟患了癌症,到觀音廟求籤,簽上說,弟子業障太重,所以,雖然開了刀,還是沒有效,必須誦《地藏經》來減輕他的痛苦,使令他走的時候比較輕鬆。請問師父有沒有什麼辦法延長他的壽命,讓病好起來?

答:延長壽命不是很容易的。如果說他的壽命沒有盡,壽命還在,但是他有一個很強烈的業障過不去,這一點還容易做到,只要你破障就好了。如果他陽壽已盡,而且業障又現前,那就很難,這個就比較麻煩。很多人死亡的時候是陽壽沒有盡就死掉了,突然的業障現前,這種要救,只要遇到好的法門是可以救的。當然,延長壽命的話,我們一般來說,大乘佛法放生、誦經、念佛都可以。懺公師父說,誦《金剛經》對延長壽命很有幫助,《金剛經》。我覺得都可以嘗試。

如果你真心念阿彌陀佛,你該好的時候就好起來,該走的時候就走,但是你要對這句佛號很有信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修習所有的法門,你內心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你看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的人心裡面,產生的效果不一樣。這表示什麼?表示念佛,你的過程是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他是很重要。有些人根本沒辦法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開展出來,你做不到,你沒有掌握到正確的方法。有些人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接觸的時候,他就可以把他的功德開展出來,就是你要掌握他的心法。我覺得念阿彌陀佛,如果他的心理準備夠的話,應該是可以,會有效果。

5、請問法師要怎樣做才能夠不打妄想而安住佛號呢?

答:我們一般來說,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中間有一道牆壁。這道牆壁諸位知道是什麼嗎?對啊,就是妄想。所以我們就覺得剛開始的時候,你看打佛七的時候,我們覺得離佛好像距離很遠,因為你中間有妄想。你差不多念了兩天、三天以後,你會覺得,哎,好象感覺你跟佛陀距離拉近了。這表示你妄想減少了。一個人要念佛要少妄想,就是你沒有什麼原則,多訓練。當然,我剛剛也提出一個觀念,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是先有目標,才有佛號的。就好像一個人,先有目標,才去賺錢的。如果你一個人沒有目標,你也不會很在乎賺錢的。我要去蓋一棟大廈,我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你有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只有錢可以幫助你完成,這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地賺錢。你一定是先設定你來生的願景,你希望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種種的願景,而這個時候只有佛號可以幫助你,你才能夠死心塌地地安住在佛號上。所以你要沒有妄想,第一個,你要有一個目標;第二個,你要多訓練。剛開始都是跑掉了,再拉回來,跑掉了,再拉回來。我們打佛七也會有方法,到時候會告訴大家。這個妄想,你要能夠多多地訓練,它就會慢慢消失掉,因為它是不真實的。

6、請法師慈悲,行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到極樂世界有機會修六波羅蜜嗎?有這種因緣嗎?

答:我們後面會講到很多因緣。極樂世界它為什麼提供你五種神通?你如果說你不修六波羅蜜,就極樂世界乖乖地呆著就好嘛!古德說,阿彌陀佛他不但提供你一個這麼好的環境,他提供你五種神通,就是讓你親近十方諸佛,然後廣度眾生用的。五種神通就是讓你離開極樂世界,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眾生。要不然他提供神通給你幹什麼?這個後面在最後一個願文會說到。

7、曾經有人問說,淨土法門可信嗎?我回答說,很難相信,我也不知道。這算謗法嗎?

答:應該是沒有。你說,我很難相信,結果,我也不知道。這個叫愚痴啦!這不是謗法啦!謗法是邪見,愚痴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愚痴頂多障道。但是,你不能說它是罪業。邪見就是罪業了,邪見跟愚痴不一樣。因為你愚痴,你還猶豫不決。所以,你看外道叫邪見,你沒有學佛,也沒有學外道,這個頂多叫作愚痴。外道就是邪見,因為你是堅固有想法了。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剩下不能回答的我們明天回答,再不能回答的就佛七的時候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8、修淨土的佛弟子應該如何發願?應該在淨土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應該先從淨土轉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再成佛?

答:這等於是兩個問題。第一個,修淨土的應該如何發願?修淨土的人你心中只有兩個願望,只有兩個願望而已:第一個,你要厭離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這個願開出是兩個。有些人他想要求生淨土,但是娑婆世界的手沒有放掉,這個會有問題的。諸位知道嗎?為什麼呢?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你這邊打滾太久了。諸位,你知道你長久以來都呆在哪兒?呆在娑婆世界嘛!你跟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都太熟了。

所以,憨山大師說,你只有欣求極樂,沒有厭離娑婆。結果,娑婆世界是熟境界,極樂世界對你來說,你只是依稀彷彿瞭解,叫生疏的境界。臨終的時候,心是隨熟的境界轉。所以你厭離娑婆也很重要啊!所以你發願是,它是兩個方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都有。那麼到底,你到了淨土以後,你是先成佛再度眾生,還是先度眾生再成佛?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佛法很多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由你決定。如果你是悲增上的菩薩,當然你就會去先度眾生;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薩,你就會去先成佛道。怎麼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呢?可以測試。可以從你的學佛的緣起看出消息,就是你當初的發心,有些人是看到眾生的苦而感動發心的。你為什麼想成佛?因為我看到眾生太苦了,我要趕快幫助他。他是緣眾生無邊誓願度而發心的,他是緣眾生的苦而發心的。

有些人他為什麼發菩提心?他看到諸佛的功德太殊勝了,他也想要成就而發心的,從這個最初的你發心的緣起,大概就知道你這個人的根基了。但這兩個都不錯,沒有說誰好誰壞。但是從這個緣起可以判定,有些人會先成就聖道再度眾生;有些人會先成就眾生的緣,福報會很大,然後再成就聖道。你去回想看看你當初是怎麼學佛的?當初你為什麼受菩薩戒?你那個最初的念頭你找出來,你大概就知道你未來成佛的時候,是先成佛,還是先度眾生,大概跑不掉,那個根基養成以後很難改的。但這兩個都不錯,都不錯。


念咒要用平音,胸腹起震,肚臍上四指處發聲 -- 你會不會念咒,別人一聽就聽出來了

1、念咒不是嘴皮子念,胸腹要起震動,肚臍上四指的地方發聲,

念咒第一步實際上是入三昧,然後咒音像水一樣流瀉出來。

念佛引起心火上炎,頭暈、睡不著覺,一般是自己念頭提得過高所致,意念集中在身體的那個部位,氣血就在該部位集中,假若念佛時意念在頭頂百會穴,很快就會出現心火上炎;意念在足底湧泉穴,氣血很快就會下行。同樣的問題,我在念佛過程中也出現過,意念放到湧泉穴繼續念,很快就好了。當然像南懷瑾老師說的:念佛、持咒念頭放到中丹田最好!


呼吸念佛的正確方法

釋生如

念佛時,有聲音流出於胸腔口腔之外,是氣體從丹田內外身體之外運行,是釋放氣體的過程,那麼吸氣的時候就不能念佛了,與念佛的音流對衝,因此無法念佛。只能在呼氣的時候念佛,吸氣的時候就要一心一意的吸氣,注意力都放在吸氣的過程上,氣到哪裡,注意力就要到哪裡,這樣氣血通暢,身心舒適,心定下來非常快。

吸氣時從鼻腔入,一直到丹田裡,如果心力足,可以讓其到達四肢、全身各毛孔中,同時注意體會和感受身體的覺受。再呼氣的時候,呼出去的氣息是少而輕微的,因為全身細胞都會進行新陳代謝,都會排除廢氣,這些廢氣就會通過全身毛孔排出去,毛孔也能呼吸。呼吸念佛方法能讓心氣合一,身心協調,氣血通暢,得定快,定得深,入定時間長,初學修定的人應該從此入手。具體念佛方法詳見《修定與參禪證道》這本書。


為什麼有人練習呼吸念佛時會感到胸悶、頭暈?

【 作者:犟牛老居士 | 來源:凈土導航 】

這些年我所倡導的呼吸念佛方法,有好多同修還是沒有掌握要領,運用時總是感覺不太舒服。呼吸念佛的要領很簡單,也很關鍵,那就是佛號一定要隨著呼吸,不要讓呼吸隨著佛號。為什麼呢?我們要明白,隨順自然的是為佛法,不順自然、違背自然的則不是佛法。如果我們違背自然的規律,不按正常的呼吸頻律來呼吸,就會感到胸悶,甚至頭暈。所以呼吸念佛就是在你正常的呼吸頻率中加入兩個字:阿彌(呼)—陀佛(吸)……或者這樣:阿彌(吸)—陀佛(呼)……當然加入兩個字可以,加入四個字可以,加入一個字也可以,只要你感覺著得心應手,念得順當,怎樣念都沒有問題。只是一定不要改變呼吸的頻率,不要強迫自己的呼吸隨著佛號,那樣就會出現毛病了。

還有的同修呼吸念佛時不睡覺,說睡著了自己就忘記念佛了。這個不要去管它,念困了你就盡管睡覺,睡醒了你就還按照這個方法來念。呼吸念佛方法可以治療神經衰弱,尤其是有睡眠障礙的人,你這樣念來念去地也就能睡著覺了。要知道你念的是大醫王,大醫王怎麼能讓你有病呢?

所以對呼吸念佛方法,同修你就老老實實地修吧,念久了自會有心得體會。另外,呼吸念佛一般都是在靜止狀態下練習,打打坐或者躺著時都可以,但這也不是死規矩,有好多同修現在就是,行住坐臥全都是呼吸念佛。這個我不如啊,我是在靜止狀態下,也就是在打坐時,或者睡覺前、醒了後用呼吸念佛,身體一有活動我就不行了。但是有很多已經往生的人,行住坐臥全都會呼吸念佛,在我們雙泉寺,也有幾位居士行住坐臥全都是呼吸念佛。因為法無定法嘛,我們每個人都可依據自己的不同根性,適當地運用呼吸念佛方法。

呼吸念佛不僅是弘一大師、虛雲老和尚、慧明老和尚所提倡,最近我看到唐朝飛錫大師所著的《念佛三昧寶王論》,他在裡面也講到過呼吸念佛。我給同修念念這一段。

「世人多以寶玉、木槵等為數珠,吾以出入息為念珠」。世間人念佛大多以玉石或者木質、菩提子的念珠來念,而我不用這個,我是用出入息為念珠。出入息也就是呼吸。

「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念佛時令佛號隨著呼吸,有非常大的倚仗和依靠。就是說我用這個方法感覺非常好,有很大的倚仗力。

「安懼一息不還,即屬後世者哉」。我會了這個方法,如果我睡睡覺呼吸停止了,我也不會恐怖、不會害怕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念佛走的,所以何必害怕在睡夢中死去呢?「即屬後世者哉」,那就是後來人了,但我不怕這個。同修要知道,我們念佛人最怕的就是在臨終那一剎那不念佛,不念佛就不能往生見佛呀!所以學會呼吸念佛就是為解決這個大問題。

「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余就是我。我在行住坐臥中都是用呼吸念佛。「常用此珠」,這個珠就是「喘氣」的珠。

「縱令昏昧,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即使我念念佛睡著了,我也是念佛而睡,在盹睡當中仍然念佛,而睡醒了以後,依然這樣念念相續。

「必於夢中得見彼佛,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飛錫大師所講的和虛雲老和尚所提倡的完全一樣,虛雲老和尚說如果把出息入息的方法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能往生。

《華嚴經》雲:「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我們在座同修能聽聞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呀,可見我們決不是在今世才接觸佛法,而是無始劫以來即已供佛聞法、積功累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眼前這個難得的因緣,決定要在今生了生脫死,往生見佛。現今社會上有那麼多有權有勢的人,他們享盡世間的榮華富貴,處處受人尊敬,但就是聞不到佛法,這才是最大的損失啊。

——節自《觀自心論和諧》2005年4月19日

 

印光大師法語:念佛禁忌。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至誠。

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②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③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

④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⑤掐珠念。能防懈怠。

⑥靜坐時。切不可掐(珠)。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注:編者分行加的編號,或有其他的注意事項,觀者可跟帖以食。

下面是練習呼吸念佛的一種坐姿,注意一下他結的印,犟牛居士睡覺好像都是這個印(注:也可能是彌陀印。),可以參照佛家打坐的七支坐法,單盤,散盤都行;不過,犟牛居士不太提倡,行住坐臥都可以,所以居士開始推薦時用「凈坐念佛」這個題目,而不是「靜坐」……只是不要刻意強求吧,初期可能會有心臟嗵嗵跳的現象,末學有這現象後就不練習了,後來就沒這現象了;犟牛居士的體會是隨著心臟的聲音念佛。


淨空法師:治病念經咒有人受用有的頭暈是何因?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三)

問:弟子在為人治病時,都會念三皈依、"七佛滅罪真言"、"往生淨土咒"、"解冤咒",發現有些人很有受用,但有些人則出現頭暈,請問是為什麼?

答:大夫給人治病有這個心願很好,就是治病之前求佛加持,這個對於治療效果一定有效。你說有人很得受用,我們可想得知,但是有些人出現頭昏,業障重,那種病可能就是有冤親債主。所以必須你念這些經咒,解冤結咒的時候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希望他的冤親債主能夠把怨結化解,彼此都有好處;怨結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彼此都痛苦。我想一般這個冤親債主也都很樂意接受,他就離開,離開就沒事了。


印光大師:念佛時氣短胸悶是業障

原文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得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以消除宿業,超度怨家。所有怨家,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則無不即解結矣。汝之念佛氣悶,非體弱之故,乃業障所使,汝但懇切志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則仍須用口念。不能念,則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民國二十年)

——《印光法師文鈔》之《復金善生居士書》 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譯文

人在過去生中,什麼樣的罪業不造呢?今生幸好得以聽到佛法,就應當認真修持,才可以消除宿業,超度怨家,超越輪回。所有的怨家,如果是很難解開怨結的,只要能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他們,就沒有怨業不能得以解開的。 你念佛的時候感到氣短胸悶,這不是身體虛弱的緣故,而是業障所造成的,你盡管懇切志誠念佛。如果念不出來,那麼就在心中常常憶念。如果能夠出聲念或是默念,就仍然要用口念。如果不能念,就只是在心裡念佛、憶佛,久而久之,這個業障就能消除,也就能夠出聲念佛了。 從今以後凡是存心行事,必須向著厚道這一邊去認真實行,厚道就能夠承載得住福報,刻薄就沒有福報可得。如果再加上尖刻、陰險、奸滑、巧詐,那麼就如同山峰高峻峙立一般,任何雨澤都不能容納,任何草木都不能生長了。 


淨宗法師:念佛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怎麼辦?

南無阿彌陀佛。這下面好幾個問題比較類似,就一道來回答。

問1:念佛專注的時候,我的額頭眉心處總會覺得不舒服,很難受,這是為什麼?

問2:我母親念佛二十幾年了,不論出聲還是默念,頭頂都會不斷地震動,有時還會頭暈、頭痛,這是為什麼?不念佛的時候不會有這種現象。

問3:我兒子念佛近十年了,最近一年,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念佛,但近期出現一些問題,感覺不能停下念佛。一停,心臟的部位就發緊,有下墜的感覺,頭部像有緊箍咒的感覺,還有害怕的感覺。這種情況已影響到工作,特別有時晚上不能躺下休息,感覺有種無形的力量控制著他。我勸他先停下念佛,轉移一下注意力。他說:「不能停,可能是經受考驗。」不知這是否正常?

這幾種情況一般也都聽說過,但我個人倒沒有這種經歷,所以回答得也未必親切,都是別人說,我也跟著說。

原因應該都是共通的。

像這種生理現象,比如說眉頭緊,頭頂緊、震動,暈,或者心臟緊,總的來講,都是用心太過,不善用心,心裡不放鬆,沒有任憑救度。

這都是把念佛當作一種方法。方法是細枝末節的,在細枝末節方面過於用心,用力過度,養成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念佛就會成為這樣子。

所以,最好是先求安心。

我們念佛,「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了解「彌陀救度,必定往生」的道理,具有機法兩種深信,念佛身心柔軟,舒展,完全讓阿彌陀佛救度,這些現象自然消失。

就像坐船過海一樣,我們坐上船,就身心自在地在船上。

如果你非常注重坐船的動作,屁股要怎麼坐啊,要怎麼端正啦,怎麼抓住橫杆啊,那你坐著不就難受了嗎?

為什麼會這樣難受?這是因為你過於注重細節。

所以,念佛,該怎麼念就怎麼念,怎麼舒服就怎麼念,身心完全放鬆。

為什麼能放鬆?因為阿彌陀佛必然救度。

阿彌陀佛沒有說你要怎樣念,達到什麼功夫、什麼水平;而是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如果念佛必須從功夫、方法、技巧上面著力,我看會有不少人出問題,出故障。

在任憑、安心、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想怎麼念就怎麼念。有力就大聲,高興就唱;沒力就小聲;念久了,念累了,有點厭煩了,就歇會兒。

就像我們坐船,有時在甲板上遛一遛,看看風景,吹吹風,願意回艙里坐著也可以,這樣就行了。

所以法然上人才說「念佛以無樣為樣」,就是沒有一個特別的標準,一定要如何。就我們的身心、環境、當下的狀態,怎麼舒服、怎麼適合就怎麼念。

好,南無阿彌陀佛,希望你好好念佛。你看念佛,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的方法,還搞出許多故障;那修別的法門,還怎麼修啊?

善導大師說「安心、起行、作業」,安心是第一位的,在安心的情況下,起行、作業才是安全的,不會出大的故障。

如果安心不正確,又老是在行業上面過於執著細節,就怕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好,南無阿彌陀佛,謝謝。 

 

拜佛誦經念佛時能聞到異香

觀想佛菩薩放光加持--佛光除病法

如何得到佛菩薩給予的加持?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十二個體現

「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佛經治病還是有分類的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要著重自度,自度才能度他,自度尚未成,反被人度去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持咒108遍的意義跟禁忌

佛的語瑜伽——最高層次的持咒境界!

金剛念誦:具有超級威力的修煉方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