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間的一面

 

採訪:您說,戒、定、慧在佛教中稱為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斷煩惱,出生死。理論上說,戒、定、慧有個先後順序,這是便於解釋其內在關係,而實踐中並沒有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先戒,再定,再慧。在較深刻的層面上,戒定慧一體無二。清淨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無漏智慧顯發出來,便無時無地不在戒、定。

 

“認為隨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約束自己,不用放棄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領受佛陀教法的真諦,這是對佛法修行莫大的誤解。然而這種誤解現在很流行。”這是指現今各種對於佛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式的鑽研嗎?如何看待現在學習佛法成為一種時尚和流行?戒定慧,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

 

上師:對佛法有興趣,想了解,這很好啊。我衷心隨喜。其實,即使不求解脫,而只想今生來世過得順利快樂一些,從佛法中也能得到很多啟發和幫助。學佛能讓你更喜悅、更有智慧地生活。

 

然而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佛法雖然能用來解決世俗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但這並不是佛法的全部,不要以為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舒緩壓力,幫助度過情感、健康危機、工作困境,化解家庭糾紛,讓生活更和諧更稱心如意,讓我們對自己更滿意等等,就是佛法的最大價值所在。

 

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間的一面。出世間,不是說一定要在形式上從社會中抽離出去,關鍵是內心放下對得失、利弊、稱譏、贊毀的希望和恐懼,厭離這生死疲勞無盡循環的遊戲,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佛法中解脫道的教法——聲緣乘和大乘(其中包括金剛乘),基礎都是此出世心,或稱出離心。舍出離心而談佛法、學佛法,怕是只能觸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持戒是否現實可行,是否有意義?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戒律。戒律常被誤解為束縛,其實不然,戒律指適當的行為,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從而避免給自他帶來傷害、痛苦。留意觀察言行,我們會發現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做錯誤的事,像一隻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圍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傷痕累累。佛陀慈悲地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協調起來,不再因為笨拙而受苦。

 

我們可以把持戒理解為一種自律,自覺地檢討、克制那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心活動,這無論從個人修養還是從社會共建的角度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講到戒律,也許主要涉及的是居士戒。居士五戒,戒的是殺盜淫妄酒。不殺,體現的是仁愛的精神。遠離不予取的行為,不是自己理所應得的,不取,這是義。世人所說的不取不義之財便是這個道理。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誠信。飲酒會擾亂神智,讓人失去控制力和覺察力,導致行為顛倒,言語失常,這是不智。由此可見,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處世。如果能在出離心的攝持下持這些戒律,那麼不僅積累了人天福報(養成賢善的人格,受人尊重信賴,受用豐足等等),而且還創造了解脫輪迴、徹底止息痛苦的因緣。

 

有了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會逐漸調達,這時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為所動,這實在是現代社會的人很需要的一種素質。

 

如果一個社會里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麼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會減少,整個社會的氛圍會越來越安寧有序。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