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化上人:安置經書所應注意事項

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對於安放經書的常識應該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無論是哪一部,我們應該看著這一切經典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看著這一切經典比任何珍寶更重要。

《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所以經典是佛的法身所在處。

助印經典、閱讀經書、恭敬經書,皆可啟發無限的智慧;但若對經書不恭敬,也能令人墮落不如意處。

●安置經書所應注意事項,略說如下:

1)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不可燒毀或丟棄。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2)佛經要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面。舉凡經、律、論其放置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

原文經典、經典注解、一般佛學書籍、聖賢的言論、教化性書籍、一般書籍。

3)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  

4)經書應恭敬放於清淨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幾上,及不淨處。

5)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持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  

6)不可在看經的桌面上,擺置雜物,或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7)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淨布拭去。 

8)書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間(限單身淨房),睡覺時應用乾淨的布將經書蓋好,且要安置在頭的那一邊。 

9)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10)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11)看經應專心,若有雜念,應先合上經典,淨念後,再閱讀。  

12)若無暇閱讀,應轉送他人,廣為流通。  

13)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14)勿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附:誦經須知

1、選一淨室

2、淨手漱口

3、焚香

4、禮拜佛陀或經卷

5、發心持頌

6、持經安坐或立頌

7、若飲水小解需將經文合閉,不可散放,因八部天龍護持經文舉托經本。

8、若回座後,定神開經持頌。

9、經閉,應作回向,發心成佛救度有情。

10、持經要明其意,不追其形,不在快慢,心生懺悔,常生歡喜。

11、有經處,如有佛,應選潔淨處安放。


念經時,最好儀軌具足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如果有條件的話,念經時,最好能點燈,供水,供香,供水果,供食物等。有的說法,供水表示心平等。這只是簡單的講法,你想看,一碗水在天人看來,是甘露,在彿看來,就是琉璃世界。所以不要把這些供養的儀軌看的那麼簡單。

那再比如,供燈表示智慧。其實不僅是,比如地獄裡面,日月威光都照不進去,這是你供一盞燈。然後通過佛菩薩加持,這個燈就可以讓地府眾生見到。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供燈都一樣。地府沒有白天和黑夜,都是黑夜。

以前在五台山,看到藏傳師父,他每天供很多燈。不要以凡夫的思維來思維這些功德,因為法界不同,人的法界,天人的法界,地獄惡鬼的法界,佛菩薩的法界,都是不同的。也就是對外在的感知,是不同的。供燈,供水,供香,不是想像那麼簡單。以後大家來寺院,多做這些儀軌,不要偷懶。這樣其他道的眾生,會得到利益。

還有到寺院,如果可以,多敲鐘。為法界的眾生敲鐘,這個鐘比較少,九華山有幾口鐘,很好,大家去多敲一敲。不要以凡夫能看到的,來衡量這些儀軌的功德。祖師大德創造了那麼多儀軌,有供天的,有供佛的,有下施給惡道眾生的。這些都是讓我們修福報的方法。不能忽略和小看。

誦經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祖師大德都通過誦經開悟,消業障,滿足世間和出世間的願望。要很注重念經的修法。不可思議。


同樣是誦經,為什麼功德會差很多?

修任何法,首先要先發心,然後是修行,第三就是回向,這三方面都是需要的。

其中,發心很重要。同樣是誦一遍《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經文人人都會念,但是發心不同,功德會差很遠。

例如:

第一個人,他發菩提心念一遍《心經》,回向給一切眾生:「我發菩提心,希望我可以早成佛道。唯有我成了佛,我才可以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一切如母的眾生。

所以我要成佛道,所以現在我要念《心經》來增長智慧,讓我快點解脫,早成佛道。」這樣發心念一遍《心經》,雖然經文很短,但是功德很大,可以成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資糧。

第二個人,他的心量小一點,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說:「我覺得六道輪回太痛苦了,所以我就要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將來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心是為了求解脫,它是會成為解脫道的資糧,這是菩提道次第的中士道。

第三個人,他發心說:「我業障重,想解脫,可還是做不到的,很困難,慢慢來吧。希望我來生可以得到人身,或者去到天上,起碼我不會在三惡道中間。」這是下士道,起碼可以第二世得人身,繼續聞佛法,繼續修行。

第四個人,他發心說:「我念一遍《心經》,希望我今天生意好一點。」如果只是用這種心修行,只是得到現世的果報。表面看是念了一遍《心經》,其實是在修世俗法,不是佛法。

前三個人發心都是修佛法,第四個人發心卻是在修世俗法,由此可見,同樣是行持一件善法,發心格局的不同,所積累的善業功德也不同。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凡聖都是在修,凡修貪瞋入輪回,聖修悲智得解脫。

因此,修行,不要先匆匆忙忙地拿起一本經書來念,要先糾正自己的動機和發心,然後再去修行。

發心清淨了,當遇到任何問題,我們不用求菩薩,菩薩都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

最後,還要如法地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向我等一切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