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經常「心動」,就很難跳脫生死。

淨界法師: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

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我給大家聽一個鐘聲,(請維那師敲個鐘)「鏗……」〝聽到〞一個聲音的人舉手,〝聽到〞兩個聲音的人舉手……一個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聽到兩個聲音,第一個「鐘聲」,第二個「無聲」。無聲也是一個聲音,所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我們現在是怎樣?我們一看到事情就「啪」--跑出去!

如佛陀所說的「譬如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我們放棄了大海,去追求一個水泡。我們去住在一個境上的時候,其他的什麼都看不到。所以只聽到一個聲音,這是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攀緣心,你的心已經住在這個聲音,所以你忽略了那個無聲的聲相。

若把心帶回家,不要動念頭,就像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動。你要是能如如不動,你的心就遍滿,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不能用攀緣心。用那個「動的心」、用「有所住的心」,那就糟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很難脫離生死的業力。

一個人,心經常「動」,你要跳脫生死就很困難,即便你念佛都很難!所以你經常要保持如如不動。你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要動,「不迷、不取、不動」。你平常就應該這樣訓練自己,臨命終的時候,也就是這樣——「保持正念」。

「觀心為要,善友為依」。這個助行有兩個,一個是內在的因力,一個是外在的緣,一個內因力、一個外緣力。這個持戒念佛你還得要觀心。這個觀心是什麼意思呢?印光大師做出一個解釋,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任何境界接觸的時候,你不要管外在境界怎麼樣,你要保持你不隨妄轉,你要保持你自己的正念。說這個人刺激我所以我起煩惱,不能這樣講。不管外境怎麼樣,你就是不隨妄轉。妄想起來,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因為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不得了啊。起煩惱啊,你自己創造的罪業,跟別人沒關係。這個煩惱是在你的心中活動,不是在別人的心中活動,以後你是受用你自己心中的果報。

所以這個觀心是很重要,就是說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你經常地觀、保護你的正念。然後怎麼保護正念呢?善友為依,這個依止一個僧團也是很重要,依止善知識,外在的環境。那麼這是一個總結,一個正行,持戒為本,淨土為歸是一個正行,那麼這個觀心為要,善友為依是一個助行。一個內在的因緣,一個外在的因緣。


淨界法師:修習淨土的人常犯兩個毛病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願望,這些願望對你的生命會產生引導的力量,所以你不能只知道積聚資糧,還要知道這些資糧的方向在哪裡?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所發的願,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資糧本身沒有方向性,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願,以願力來引導我們的生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修習淨土的願力,一般人常犯兩個毛病:

第一種人是執著在「有相的因緣」:這種人大部分是屬於人天種性,雖然修了很多福報,布施、持戒…等,但是在修福報的時候,對安樂的果報期待,他只看到這個美食的外表,沒有看到美食當中有毒藥。喜歡修福報的人,要特別注意厭離娑婆。

第二種人是偏重在「無相的空性」:有些人靜坐思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這個因緣當中,脫離了因緣法,進入到無相的平等法界,長時間進入這種平等法界,在他心中「娑婆世界」不可得、「極樂世界」也不可得;所謂的痛苦不可得、安樂也不可得。這種人要他欣求極樂也是有困難的,因為他沒有想過要追求什麼。古德說:一個經常「修空觀」的人,會忽略一個現實的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業力」的問題!在修空觀的階段,還有無窮盡的生死業力未斷。修空觀之後,就忽略了生死業力的可怕,所以應該要好好思惟:雖然一切法空,但是在「空」的當下,這個「假」有它的因緣作用。

所以我們對於「你來生要去哪裡?」這件事情,你現在就要注意了!我發覺有很多修淨土的人,表現令人失望,雖然念佛很久了,卻從來沒有思惟「娑婆世界」和 「極樂世界」的關係,總是想臨終的時候,有善知識為他開示就夠了。你要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是如此的堅固,一定是平常你在靜坐的時候,不斷的思惟,然後讓生命的方向,每天微調一點、微調一點…整個生命之樹,才會慢慢、慢慢的往西方傾倒,這樣才對!而這樣傾倒的方向抉擇,來自於你在靜中,對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思惟觀察。所以說「信願」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淨界法師:不要責怪妄想,要用佛法來引導它

十法界是怎麼分立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淨本然,都是具足萬法,為什麼開顯出十法界呢?因為迷悟的不同。

迷得最深的就是凡夫,他迷了「即空」。凡夫站在「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處處執著,所以他啟動了六凡法界。我們自己打開心中六道輪迴的門,因為我們執著「有相」,迷了「即空」。二乘已經安立「空」,但是二乘他這個空不具足妙有,缺乏慈悲心,所以他迷了「即假」,他忽略了心性中有無量的可能性的這個法,他偏空了,所以他執著空,就變成二乘了。菩薩他迷了中道,所以他不能空有無礙,變別教的菩薩。

所以,只有能夠完全了解現前一念心性當下即空即假即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才是真實的圓教的圓頓思想。

因此,我們一開始先了解人生,才能夠了解宇宙萬法。你一念心性突破了,這個十法界就是你心中所現的,所以它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既然你能顯現的心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所顯現的一切萬法當然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也不在佛果外另有九法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

這句話太重要了!不在九法界外別趨佛法界,成佛之道就在你一念的妄想當中,離開你的妄想沒有成佛之道。你想辦法讓你的妄想醒過來,這個妄想就是真實的心,這是真妄不二的概念。諸佛解脫從眾生心行中求。

二乘人跟外道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把妄想給斷掉了,這不對!錯損菩提。一匹馬當它失控時,它變成一匹野馬,但是你把馬給殺了,你什麼都沒有了。你如果調伏它,它變成一匹能夠幫你工作的良馬。我問你,這匹優秀的良馬是哪裡來的?就是把那匹狂馬調伏過來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在凡夫法界外另有佛法界,這是很重要的大乘不二思想,就是說,真妄不二。我們不能講斷煩惱,這個概念是錯的,我們叫轉煩惱。所以煩惱是要疏導,你不能壓抑它。煩惱是因為一念迷變成的,其實煩惱的心也有菩提性,也具足十法界。一念的妄想當中也有佛法界,所以我們不講斷煩惱,我們講轉煩惱成菩提,叫「轉」。這個「轉」很重要!古人常講一個譬喻,說黃河的水,要是失去控制時,叫黃河氾濫,那是災難;但是水被調伏時,可以灌溉我們的田地。水沒有好壞,是調伏跟不調伏而已。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責怪你的妄想,要好好地跟它溝通,用佛法的道理來引導它,讓它接受業果的思想,讓它接受無常無我的思想,讓它接受菩提心的思想。以後往生,你靠的還是這一念妄想。所以蕅益大師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只是當下一念心而已。望前名果,望後名因。」對望過去,它叫作結果;對望未來,它是一個因地,就是現前一念心性而已,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沒有少法可得。

所以人生就是改變你的心態,這個轉變很重要,九法界的心就是成佛的心,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


觀想念佛要消除躁妄魔境

印光大師 

念佛的方法,總的來說有四種。也就是持名,觀像,觀想,實相。這四種方法中,只有持名,含攝包括的根基最為普遍,做起來最容易,不會導致招感魔事的發生。如果要進行觀想,必須熟讀《觀無量壽經》。深深地知道,這個心可以成為佛,這個心就是佛,以及心清淨佛就會現前,境界不是外來的,只是唯心所變現的,對於觀想中所現的境界,不能生貪愛執著的心。既然不貪愛執著,就會境界更加深妙,心更加純精無雜。能這樣,那麼觀想的好處,實在是不小。如果觀想的境界不熟悉,道理方法不清楚,以燥動浮妄的心,急著想要境界現前。這樣完全都是虛妄誤會的,與佛與純精的心,都不是相通應合的,這樣就會暗含魔鬼禍胎。

因為妄想見到境界,心就會更加燥動浮妄,必然會惹起多生以來的冤家,變現出假的境界來迷惑人。既然因的境地不真切,怎麼能知道那是魔業所變現的!於是生起大歡喜,情不自禁。魔就會附體,而導致喪心病狂。即使是活佛現身,親自救度,也沒什麼辦法了。必須自己測度、衡量自己的根性。不能只妄想高妙的殊勝境界,以致於求收益反而招來損害呀!善導和尚說,末法之中的眾生,神識飛揚紛亂,心粗淺,而觀想中的境界微妙,所以觀想難以成就。因此大聖慈悲憐憫我們末法眾生,特別勸導我們專一修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因為稱名容易,只要保持連續就可以往生。惟恐有人不善於用心,以至於入了魔境。自己一定要用心體會其中的道理啊!再說,至誠懇切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個妙法。應該竭盡心力地去做,能這樣就最好了。

印光大師原文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文鈔》之(增廣·卷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