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願法師:法然上人一生之行宜

法然上人(大勢至菩薩於日本之化身)

image

  法然上人在公元一一三三年四月七日正午,出生於日本美作國,就是現在的岡山縣。現在是二○○六年,法然上人就是八百七十三年前的一位古德。

  法然上人的父親姓漆間,名時國,奉朝庭的命令管理一部落;母親秦氏。父母曾經感歎,年滿四十,還沒有子嗣。於是夫妻二人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佛菩薩賜予孩子,七天七夜念佛誦經不斷。就在第七天圓滿日的夜間,法然上人的母親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間夢見一個老僧,帶了一把剃刀,讓她吞下去,從此懷孕。這是祥瑞之兆,他的父親時國便預測一定會生下兒子,而且將來會出家,會成為一代宗師。

  法然上人的母親,自從懷了孩子之後,她的心就非常的柔善,身無惱苦,而且自然歸依三寶,不食葷腥。這是懷了聖胎,才自然會有這種現象。

  法然上人在誕生的時候,有白幡兩首從天而降,懸在庭前的椋樹上,而且鈴聲鳴空、光彩奪目,因此這一棵樹就名為兩幡椋。

  法然上人的長相非常的奇特,頭頂凹而有稜,眼睛有二個瞳孔,而且黃而有光。據說眼睛有雙瞳是聖人之相。幼年的時候,法然上人動辄面向西方,自稱勢至,所以他的父母就為他取名勢至丸。在四、五歲以後,法然上人的見識超越常人。九歲的時候,法然上人的父親被敵人殺害,臨終的時候交代他:“這是我的宿業,絕對不可以懷恨敵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果懷著報復之心,將來生生世世互相爭殺,導致輪回無有窮已。我傷我的痛,別人也傷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別人也惜他的命,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人生在世,必殺物命,後生必又受其報應。願斷絕今生的妄緣,忘記怨敵。如果不忘記怨敵,則何生何世能夠斷生死之絆。你將來成人了,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思自己與他人平等的利益。

  這一番遺言交代完之後,法然上人的父親便面向西方高聲念佛,如同睡覺一樣就捨報了。法然上人也深受他父親這一番遺言的影響。有一個好父親在臨終之前,對他殷切的交代,使得法然上人從幼小的心靈,就種下了菩提的善根。

  法然上人是菩薩的權化,幼年失去父親也是化導的方便,正所謂世間無常,人生是苦。而且法然上人少年便發出了向道之心,深厭世間的名利,也不忘慈父最後的遺言: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

  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這一年,法然上人大約就是十二、三歲,就投當地的菩提寺觀覺法師地方受學。法然上人非常的聰敏,有一聞千悟之識。觀覺法師看他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沒他,因此便將法然上人送到京都的佛學重鎮比叡山,投於源光法師的座下。在前往京都比叡山的途中,不期而遇法性寺的忠通法師。忠通法師特別下車致敬,連隨從都覺得驚訝,忠通法師說:“這個孩子目光射人,知道一定不是一個凡人。”到了比叡山不久,源光法師說:“此是良骥,不是朽索所能羁。”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法然上人的贊歎:這是一匹千里馬,不是我腐朽的繩索所能駕馭。所以源光法師再把法然上人送到天台宗的哲匠皇圓阿阇黎的地方。皇圓阿阇黎一見到法然上人,神情拔群,知道是大法器,所以很高興的說:“我昨天夜裡夢見了滿月入室,豈非先兆嗎?”所以就為法然上人舉行剃度,納為弟子,登壇受戒。這一年法然上人十五歲。不到三年,法然上人秉受天台的教理,了解天台的教理非常的透徹,實在是絕頂聰明。

  天台的教理非常的繁多,也非常的深奧,十五歲的孩子用三年的時候就能夠把天台的教理研究的透徹,這如果不是菩薩來示現,怎能如此?皇圓阿阇黎以天台宗之棟梁,對法然上人非常的期望。可是法然上人不慕名利,出離生死的心非常的堅定,在十八歲的時候就遁跡在黑谷這個地方,師事叡空法師。叡空法師是一乘圓戒和尚,三密相應的大金剛上師,見了法然上人雖然年紀很輕,但是出離之心,沒有人鞭策,自然而然生出,所以對於法然上人非常的贊歎,便以法然為他的名號。(而以源空為名,就是取最初的師父源光之源,與後來師父叡空之空,所以源空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從此禀受圓頓大戒,繼承皇圓阿阇黎的正統,又傳瑜伽秘法。

  法然上人好學不倦,一切三藏經、律、論,一研究就忘了休息。不管任何宗派的典籍,法然上人一看就非常的精進,很少休息。而且遍讀中國、日本兩朝的傳記以及古今大德秘書,而且遍訪各宗的洪才,面談義理,探詢諸家的奧旨,皆蒙各宗大師的印可。

  法然上人曾經與藏俊法師談唯識,藏俊法師聽聞良久,合掌贊歎:“我等相承法門,未知如是深義,公非常人,恐是佛陀之化現,我之願者,為免最初問難之過,欲一生之間供養。”於是每年皆獻供物。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藏俊法師對法然上人贊歎:我們不知道你所講的道理是這麼的深奧,你不是一個常人,恐怕是佛的化現,我們為了免除最初問難的過失,願意一生供養你。從此藏俊法師,每年都對法然上人的供養。可見法然上人非常有學問。

  法然上人又曾經與寬雅大師談三論,寬雅大師是三論宗很有學問的一位大師,寬雅大師聽了法然上人談了三論的教法,非常的感動,遍身流汗,不言落淚,隨喜之余,取出秘書,跟法然上人說:“自宗法門無器量之人可付囑,貴客已達此法門,足可授與,悉皆付囑。”這一段話就是,寬雅大師對於法然上人所說的三論教法非常的贊歎,取出秘書——秘書就是有關於三論典籍,就把三論宗付囑於法然上人:我們這一法門,沒有器量的人可以付囑,你的見識已經足夠成為三論法門的大師,所以授與給你、付囑予你。

  可見,法然上人對於三論、唯識乃至於各宗各派的經論非常的通達。法然上人曾經說:“我讀書三遍,義趣自彰,不用勞思。”哇!實在很了不起。讀書三遍,自自然然了解書中的意義。如果我們把沒看過的經論拿起來,能夠看個五遍十遍,了解其中的意義,就已經很了不起,何況看了五遍十遍,還不一定能懂。法然上人看書三遍,連想都不用想,書中的義趣自然明白,這不是菩薩來示現的,怎麼能夠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諸宗的經論不必向別人問,自然就了解。

  法然上人閱讀《大藏經》,共計五遍,這是非常了不起。法然上人不但精通佛經,而且旁及諸子百家之書,博學強記,獨步當代,被人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

  法然上人不只深明諸宗的教理,修行也有許多的證驗。曾經在三七日修法華三昧,感召普賢菩薩乘白象來證明;又曾經感召山王大權現,現形衛護。“大權現”是一位山神,日本人以山神是佛菩薩的方便示現,所以山神來現形衛護,這是非常有感應,表示法然上人修行很了不起,有山神的衛護。法然上人在披覽《華嚴經》的時候,有一條小青蛇爬上小桌子上,法然上人的弟子信空法師看了,非常的害怕,把這一條小青蛇抓到外面去,當信空法師回來的時候,又看到這一條小青蛇還在原處。當天晚上信空法師就夢見了一條大龍跟他說:“我是守護《華嚴經》的龍神,請你不要害怕。”法然上人修密也是非常有感應,每次修密觀想,常常感得蓮華、寶珠種種瑞相。有一次,法然上人在夜間讀經,雖然沒有點燈,但是室內明亮,法然上人弟子覺得奇怪,看見室內並沒有點燃燈火,從外面看進去卻是光明徹照,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流下隨喜贊歎的眼淚。又有一次,法然上人在讀書的時候,額前放光,不用燈火照明,夜間室內無燈自明,猶如白晝。如此之事經常有之。《觀經》雲:“大勢至菩薩又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所以常現光明,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法然上人雖然讀過五遍的《大藏經》,可是生死的心還不能安穩下來,所以獨於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尤所仰信,因此重讀三遍——前後共八遍,讀到散善義“正定業”之文,也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業。”讀到這一段文的時候,深深的體會到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開示的真義,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體會到六字名號的意義。體會之後,法然上人就說:

  「如我下機之行法,阿彌陀佛於法藏因位之昔,已預先決定了。」

  好!這一段話大家好好的體會。法然上人讀了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前後八遍,內心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法然上人說:像我這麼樣下劣的凡夫修行的法門,阿彌陀佛早就在法藏的因位,已經預先為我決定了。你看,法然上人的體悟這麼深入,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祖師,認為自己是一個下劣的凡夫。法然上人對於阿彌陀佛的體悟到這般的地步,信心歡喜的內涵,沒有離開善導大師所說的機法二種深信,深信機,就是深信自己是一位下劣的凡夫;深信法,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要救度自己這樣下劣的凡夫,這是淨土門的中心,念佛法門的核心。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體會到自己是一個下劣的凡夫,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要救度自己這樣下劣的凡夫,體會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原來就是在法藏菩薩發願修行,為自己決定好念佛往生成佛的修行方法了,你一定會一生老實念佛,你不會受到任何的障緣,就退失菩提心。

  法然上人有這樣的體會之後,“歡喜之余,雖無人聞,高聲念佛,感悅徹髓,落淚千行。”哇!這一段話,令我們非常的驚訝。法然上人看了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前後八遍,有了信心歡喜的感受,感動的大聲念佛,這就是我們經常在說,淨土法門的聞信一體,聽聞了名號的意義,信受了、歡喜了,自然流露起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印光大師鼓勵我們老實念佛,如果你沒有聽聞淨土教法的深義,如果你沒有聞信彌陀名號的意義,如果你不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你怎麼可能老實念佛?所以聞法、念佛,解行並進,行解相應,非常的重要,法然上人就是做一個標竿模范,讓我們看。深深體會阿彌陀佛的慈悲,以本願名號要救度我這樣下劣的凡夫,感動之余,雖然沒有人聽聞,大聲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落淚千行,這絕對不是一般人悠悠散散的念佛。一個內心體會阿彌陀佛慈悲的念佛人,不會因為任何的障礙,退失念佛心,絕對不會。所以法然上人這時候的念佛,是信心的念佛,是感恩的念佛,是歡喜的念佛。

  這時候,法然上人四十三歲,把所有一切的雜行捨掉,入一向專修念佛門,一天念佛六萬聲,後來更加了一萬聲,每天念佛七萬聲。一個真正體會阿彌陀佛慈悲的行者,感動歡喜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會更精進,從法然上人的身上,我們看出來。

  弘通專念佛,法緣遍四遠

  有一天晚上,法然上人曾經在夢中,感到善導大師來告訴他:“我是唐朝的善導,你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證明,將來你的弘法,法緣非常的興盛,遍至四遠。”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合於佛意,所以來為法然上人證明。

  法然上人四十三歲,體會到阿彌陀佛的慈悲,非常歡喜的每天精進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離開了黑谷這個地方,駐錫在洛東吉水這個地方(洛就是洛陽,也就是京都)開創淨土宗。你看,一個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從經論裡面體會到佛的慈悲,知道念佛是他可以往生成佛的修行,就一心念佛,這是真正信入阿彌陀佛的本願真實的淨業行者。

  法然上人當時的日本教界,雖然有許多各宗各派的行者或多或少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都是兼修,不是專修,那時候還沒有把淨土宗獨立為一宗,於是法然上人就在京都吉水這個地方建立淨土宗。

  當時各宗的大師,對於法然上人建立淨土宗,開宗立派,頗有異議,尤其天台的座主顯真大師,邀請了三百余人,邀請法然上人,在大原龍禅寺辯論。經過一天一夜,法然上人以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對於現場三百多位各宗各派的大師宣揚淨土教法,聽聞的四眾弟子,有的感動的流淚,有的歡喜念佛,沒有一個不信服。尤其天台的座主顯真大師,感動的不由自主,掉下眼淚(顯真大師是當時天台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師,很有德望),當下就手執香爐行道念佛,在場的三百多位各宗各派的大師應聲隨念,三天三夜不間斷,聲震山林。從此遠近四眾,感服歸投在法然上人的座下,猶如百川之朝大海。從這一事實我們就可以知道,法然上人的學問、道德的確了不起。各宗各派的大德三百多人,聆聽了法然上人宣揚《觀經四帖疏》的要義,無不信服法然上人,無不感動、歡喜,念佛三天三夜。

  法然上人的時代,日本還是天皇的政治體制。當時的天皇高倉,聽聞法然上人上的道名,非常的崇尚,因此诏入宮中講授圓頓大戒,至於嫔妃、公卿、百官之屬,皆熏戒香。你看,法然上人一定是非常有名望,所以當時的天皇才會把他诏入宮中,請他傳戒。上人自是名氣四飛,當時道俗莫不從師受戒,因而人稱“圓戒中興之師”。

  這一事實,也帶給我們不少的啟發。法然上人在四十三歲,對於阿彌陀佛的名號深入的體會之後,他的教化受到四眾道俗的景仰、欽佩,連天皇都把他诏入宮中講戒傳戒,而且大家還尊他是圓戒中興之師。一個深深體會阿彌陀佛慈悲的祖師,每天念佛六萬聲,受了天皇的禮請,到宮中傳戒,這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一個真正體會阿彌陀佛慈悲的行者,更會好好的精持戒律。法然上人確實了不起,為我們做一個修學淨土本願法門的標竿。

  《選擇本願念佛集》的成書因緣

  當時宰相籐原兼實,對法然上人非常的尊敬,請法然上人駕臨月輪殿,向他請益淨宗要義。法然上人講完之後,走到月輪殿之前的橋上,籐原兼實下拜於地,落淚,不能仰首。不久之後,才向左右侍從問說:上人的頂上現出金色的圓光,腳踏蓮華,離地而行,相貌如同大勢至菩薩,你們見到了嗎?有人見到、有人沒見到。因而,這一座橋號為圓光橋,而以上人為生身佛,尊敬益笃。

  籐原兼實在建久九年,派了使者告訴法然上人:“雖然屢次聽聞你宣揚淨土教法,但是因為我公事繁忙,所以很快就忘了,希望你把淨土教法的要義寫下來,作我備忘之用。”法然上人就是因為籐原兼實這位宰相這一番話,寫出了《選擇本願念佛集》。

  教化眾生故,數度來此界

  有一次,法然上人在靈山寺舉行二十一天的佛七,到了第五天的夜半,有人見到大勢至菩薩跟著大眾經行念佛,於是向前頂禮,瞻仰良久,大勢至菩薩的菩薩形,才慢慢轉為法然上人之相,這時候大家都知道,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到了第七天晚上,道場的燈火都已經熄滅了,可是念佛堂裡面依然明亮,大眾非常的歡喜,感覺不可思議,更加精進念佛。

  有一位公胤法師,曾經夢見法然上人前來說法,其中說法有一首偈頌:

  源空本地身,大勢至菩薩,

  教化眾生故,數度來此界。

  這一首偈頌就是暗洩,法然上人就是大勢至菩薩來示現的。法然上人一生的感應事跡很多,但是以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證明最多。

  有一次,法然上人的弟子勝法法師畫法然上人的像,請法然上人親自題贊,法然上人不假思索,就寫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可見法然上人在暗示,他就是大勢至菩薩示現。

  又有一次,在贊州生福寺,法然上人手刻大勢至菩薩的聖像,然後寫了一首偈頌語,藏在這個大勢至菩薩聖像裡面。這一首偈頌法語就是:

  法然本地身,大勢至菩薩,

  為度眾生故,顯置此道場。

  法然上人的弟子直聖,有一次在熊野山生病了,因為對師父法然上人的懷念,想要趕回京都探望他,這時候直聖法師就夢見了山神大權現向他說:“你命將不久,不應該回去,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示現,你不要擔心。”你看,連山神都告訴法然上人的弟子,說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的示現。

  法然上人在八十歲的時候,那一年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往生。往生之前幾天,向他的弟子說:“我前身在印度是聲聞僧,常行苦行,今來本邦學天台宗,最後開淨土門,專弘念佛。”他的弟子勢觀法師就問:“聲聞僧中那一位?”法然上人回答:“是捨利弗!”又有一位弟子問:“師父現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法然上人回答:“我本是極樂之人,自然還歸極樂。”(掌聲)哇!法然上人,本來就是西方極樂人。捨利弗尊者是世尊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世尊呼叫捨利弗三十六次,所以法然上人是捨利弗尊者,也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所以被當時的四眾弟子尊稱智慧第一,可說非常的吻合。

  法然上人要走了,他的弟子就設了阿彌陀佛的聖像,請法然上人瞻視。法然上人就以手指指虛空說:“更有佛身,你們見到了嗎?我十幾年來,常常看到佛菩薩的真身以及淨土的莊嚴,從來不向人說,現在即將臨終了,不妨告訴你們。”可見法然上人早就見到了西方聖境,早就見到佛菩薩。在《法然上人全集》裡面記載,法然上人證悟念佛三昧,經常在定中目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這麼了不起的一位祖師,他所開示的話,當然值得我們奉行。

  在二十二日,法然上人的弟子都去休息了,只有勢觀法師一個人在。有一個貴婦人乘車而來,請求單獨與法然上人見面。談話談了一會兒,回去的時候,勢觀法師覺得很奇怪,尾隨其後,還沒有走很遠,忽然就不見了。回來就問法然上人:“這個貴婦人是誰?”法然上人回答:“她就是韋提希夫人。”

  自二十三日一直到二十五日,法然上人高聲念佛,來跟著他一起念佛、結緣的人很多。到了二十五日的正午,披了九衣,頭朝北,面向西,誦出《觀經》一首偈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怡然而逝。世壽八十歲,僧臘六十六。實在了不起,正念分明,往生淨土。(掌聲)

  我們了解法然上人是一位了不起的祖師,他所摘選的淨土宗略要文十七段文,就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了。希望大家了解法然上人一生的行誼之後,景仰了不起的祖師,也跟祖師一樣,一生好好的念佛修行,往生淨土。


韋提希夫人替末法眾生請法

大安法師

現在的眾生是末法的眾生,業障很重。對比自己,會發現我們就屬於業障重的眾生。煩惱妄想特別多,心想寧靜下來,想制心一處得禪定都很難。一修行,不是昏沉就是掉舉。看經典都不看不出真實之義,都是憑著自己的知見,常常是偏了、邪了、不正。

所以面對八萬四千的通途佛法,你卻很難用它悟證心地。雖然教法有多門,但凡夫業障太重,煩惱太多,無由——沒有辦法來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判斷,需要我們有深刻的自知之明。有時候我們缺乏這種自知之明,我們還覺得自己心很清淨,我很能修行。

大家看《地藏菩薩本願經》,站在地藏菩薩的立場,他告訴我們,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都是罪惡,但我們是不是信解我舉心動念就是罪惡呢?你如果有點止觀的功夫,有點念佛的返照,還真的是我們要生大慚愧之心,我們的念頭很不清淨。所以靠自力斷惑證真解脫分段生死這條道路是很難的,可以說基本上不可能的。

蕅益大師臨終示位,名字即佛,那就是只是開悟,見思惑都沒有斷。不僅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住,這是名字即佛。那智者大師臨終示位,是五品弟子位,就是六即佛當中的觀行即佛。這屬於見思惑能夠伏住,但是沒有斷。這兩位大祖師,都是以凡夫的身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由於韋提希夫人遭遇宮廷政變,頓然的厭離這個閻浮提,求生淨土無憂惱處,而且就往生極樂世界,別請往生之法,「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在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當中,如果在正法、像法時期,眾生的根機或許還能夠上點路,到了末法時代的眾生,他是沒有辦法的,時機不一樣了。那沒有辦法的眾生怎麼辦?淨土法門就出場了。阿彌陀佛的本願的慈悲就對我們非常重要了。

釋迦牟尼佛廣開淨土之要門,就恰到時機了。那麼,這個因緣到了,一切法由心想生。韋提希夫人來請淨土一法,也是我們這些煩惱重但又有解脫期待的眾生,所感得的無上大因緣。

這樣娑婆化主,就是娑婆世界的化身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被稱為化主,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屬於應化身,示現的八相成道。就因韋提希夫人的請法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

大家注意這裡有兩個概念,呼應著來表達。「能仁」本來是指釋迦牟尼佛的,但為什麼會講「安樂能仁」是指阿彌陀佛?安樂世界的能仁,這裡面包含什麼意思呢?

極樂世界的佛跟娑婆世界的化身佛有著密切關聯,或者說就是一尊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都可以表達能仁。所以娑婆世界的化主和極樂世界的能仁,這兩者正是一尊佛,一個是報身,另一個是化身。這樣我們就覺得非常的親切,那淨土法門的因緣就能夠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了,釋迦牟尼佛就是從極樂世界過來的,所以他讓九法界眾生導歸極樂世界,那一定是法爾自然的。


慧淨法師:《選擇本願念佛集》最後的四偈三選

  請師父解釋一下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最後的「四偈三選」: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答:這四首偈等於是《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總結,《選擇本願念佛集》各章的含義都在裡面。

  第一段:欲速離生死:就是發心想快速的離開六道生死輪回,以免生生世世都在造罪造業,彼此結怨結仇。那麼,二種勝法中,他必須是依靠佛法才能達到目的。所以要離開六道生死輪回的,在這個宇宙當中,在這個世間當中,宗教雖多,只有佛法 才能達到我們離開生死的目的,只有佛教才談到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以及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的因果。佛教裡面又有聖道與淨土,所以說「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我們要把聖道門暫時擱在一邊,不要去修聖道門,要選入淨土門。因為淨土門是易行道,而聖道門是難行道,因此我們要捨難行道入易行道。

  第二段「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也就是說:現在進入淨土門裡邊了,專求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淨土的法門也有兩種:一種是五正行,一種是五雜行。那麼,就要拋種種的雜行 (五雜行,就是種種的雜行。)選應歸正行,要選擇入五種正行。五種正行就是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念正行、供養贊歎正行。

  第一、讀誦正行: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讀各種經論,不是。是只有讀誦淨土三經,這個叫做讀誦正行。離開這淨土三經就是讀誦的雜行,不過這也有廣義的解釋,就是讀誦本願祖師的著作,能夠了解淨土三經,這也算是讀誦正行。甚至不懂得因果,去看因果的教理,具備起碼的因果觀念,這也可歸納於讀誦正行裡面。

  第二、觀察正行:就是你若想象,只可以想象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們未來歸宿的地方,我們想象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清淨安樂、微妙香潔,產生欣慕之心,這是想象、觀想的正行。

  第三、禮拜正行:我們禮拜的對象是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以外,我們不禮拜,這個就是禮拜正行,如果其它的諸佛菩薩都禮拜的話,豈不是禮拜的雜行嗎?

  第四、稱念正行:就是一旦稱念,出口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拿起念珠撥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不念其它諸佛菩薩。

  第五、贊歎供養:也只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的身上去贊歎供養,不贊歎供養其它諸佛菩薩。

  這是五種正行,其它的是雜行,所以要拋雜行,修這五種正行。

  至於布施,忍辱,甚至孝順、友愛,這個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個是我們理所應該做的,敦倫盡份的善事。理所應該做的,這並不是屬於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我們雖然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一種善事的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曉得我們即使是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了解到這一點。

  第三段「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那麼,已經進入這五種正行,專修這五種正行了,可是五種正行有四種是幫助的,是引起的,另外一種是最主要的。那麼就要暫時把那四種放在旁邊,而專依那個最根本、最主要的,那個就是稱名。意思就是說:你之所以讀淨土三部經,目的不在讀誦,目的是為了了解經義,明了這一部經之目的在說什麼,我們依教奉行。那麼淨土三部經,乃至剛剛講的《往生論注》,都在教導我們:依彌陀的願力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我們依教奉行之後就是一輩子的去念佛。

  所以五種正行都是為了了解正定業,為了歸入正定業。如果懂得這一點,四種助業就會融化在正定業裡面。怎麼講呢?平常在這個時候,就是讀經,現在呢,曉得經義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念佛,所以我們現在就來念佛。那想象極樂世界莊嚴也是一樣,禮拜阿彌陀佛也是一樣,都把它融入在稱名來了,轉成為稱名了,贊歎供養也都是這樣,因為稱名最容易,二六時中都可以稱名,不管你到那個地方都可以稱名,不然的話,你要供養只有在大殿裡邊了,你要禮拜,只有有佛像的地方,那沒有佛像怎麼供養禮拜呢?可是稱名就不是這樣了,沒有佛像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所以要專於正定之業。

  第四段:「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這個稱名的正定之業就是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其它的都不是彌陀的本願,善導大師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阿彌陀佛廣發四十八大願,其中只有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與阿彌陀佛沒有離開的,所以說最為親。同時又說:「唯有稱名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只有稱名念佛 才蒙受彌陀光明的保護、攝取,為什麼?因為這是他的本願第十八願,本願是一切因緣當中最有力,能夠救度我們的一個強緣,所以說「當知本願最為強」。

  我們知道稱名就是本願,而稱名的願是在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就是稱名。善導大師說,唯有這個第十八願的稱名才蒙受光明的照攝、保護。因為,本願就是光明,名號就是光明,名號離不開光明,光明離不開名號。所以現在我們的心、口來稱念這句名號,我們的心口與彌陀的名號結合為一體,就在他的光明裡邊了。善導大師又說:「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拜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所以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三業都在一起,不會離開。那我們是要與彌陀親近呢?還是要與彌陀疏遠呢?當然與彌陀親近啦,與彌陀親近,現在就已經具足往生的身份了,那麼與阿彌陀佛疏遠,就是還在輪回。

  這四首偈主要強調的是:我們要稱名,因為這是合乎他的本願。

  這首偈有三重廢立。

  第一重就是「內外廢立」:所謂內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們要離開生死的話,要捨外道入佛教,這是第一重的內外廢立。

  第二重就是「聖淨廢立」:雖然選擇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略講有八宗,那我們就要捨掉其它的修行法門而選擇淨土法門,這個就是聖淨廢立。

  第三重就是「正雜廢立」:也稱為信疑廢立,淨土法門也有其它雜行的,也有專稱名號的,我們就要捨其它雜行進入專稱名號,所以這個也可以說是正雜廢立,也可以說是信疑廢立。這一首偈中無形中就談論到了這「三重廢立」。

 

淨土宗祖師法然上人傳

《法然上人全集》

印光大師既然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為什麼年輕時還會反對佛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