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參老和尚:念句「阿彌陀佛」就生極樂世界了,有那麼容易嗎?

我們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你們跟師父們不一樣的,淨土部的師父天天念佛,天天念經。因此你們這次來這裡打佛七,要先把障礙除掉。

什麼障礙呢?你們到山上來,隨著師父們一起念佛,要把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心裡還牽掛著那些在家的事,念佛是念不好的。你們來到這裡,就把家庭、瑣碎事放下,把心清靜下來。

另外,還要知道在念佛當中修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什麼也不用學,念句阿彌陀佛就生極樂世界了,有那麼容易嗎?不可能!你必須把這個世界全部看破、放下,你才能去得了。如果娑婆世界的事,家事、社會、人事關係,什麼都放不下,你要生極樂世界是絕對辦不到、不可能的。

念佛的人都記住:信、願、行。

信心,當中的分別很大,不是說念句阿彌陀佛,我信佛了,有那麼簡單嗎?因為信心不懇切的話,你念佛念得絕對不能進入、不能投入。你先要把信心建立起來,當你確實是真誠的願,不是我們現在隨便的願,那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把這個世界的事全都看破了,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看破了才能生得了。如果你平時不用功,等到臨命終的時候要想生極樂世界,那是辦不到的。

《彌陀經》上說: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那個「一心不亂」 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你平日沒有下苦功夫,對這個世界放不下的話,那你就是種種善根而已,生不到極樂世界。

有人說:「念佛的法門很容易」。其實不是那麼容易,你要了生死、想斷煩惱,那麼容易就生極樂世界?你先得考慮考慮,你的煩惱斷了沒?你得先了了。我今天早上起來在那兒想,我們要念佛、斷煩惱,先想一想有那些困難。

你對這娑婆世界看破了,心無貪戀一點貪戀都沒有。看破了、看破就放下了,放下了,念佛念得自然懇切。這個時候你沒有貪戀,你沒有貪戀心裡就不顛倒。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你生極樂世界是靠得住的。念佛得念到一心,現在我們的心三心二意,念佛念到一心,很難!說我念佛沒有生起雜亂的思想,還不用說一心了,純淨的去除雜亂思想,這個很難。

如果是窮苦的人為了生活奔波,他怎能念佛念到一心?富貴的人他光享受去了,「富貴修道難」,這也是難,先除掉這些難。貧窮的人怎麼樣供養三寶、怎麼樣布施?「貧窮布施難」,不容易做到的,這些都是念佛的障礙。我所說的這些難,你有沒有考慮到自己?你有,那就得加倍用功了,否則生極樂世界是辦不到的。

在你生的時候,能夠遇著佛在世,這是很難的。佛在世我們沒有遇著,但是還有法。我們現在看佛經很容易,再過一兩百年呢?我是經過看佛經很不容易的年代。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八二年這段時間,我想找一本〈普賢行願品〉找不到,後來我在中國佛學院當老師,想找一本〈普賢行願品〉也沒有,很多佛經都沒有了。所以說,能夠像我們這麼樣方便看到佛經的,是很難的。

還有,「忍色忍欲難」,家庭關係、男女關係,這個關能過的了過不了?還有一些貪慾的關,你能夠過得了不?這是難關。

見著好東西一點貪慾心都沒有,不想得到。一般的人見著好東西,就想自己得到,這個也包括我們的師父在內。「什麼好東西?唉,我也想得一份。」 這個包括精美的經書,同樣是《金剛經》,這部經印得很好,封面也好、字也好,他就想得到這部經,這些都是求生極樂世界的障礙。因此「見好不求難」

被人家羞辱不發脾氣,要這樣行。特別是在家人,你不高興了對兒女發脾氣對你先生發脾氣,對誰都不能發脾氣,這叫「被辱不瞋難」

還有,就是「廣學博究難」。廣學,學了得研究啊,得一門深入啊。看了很多,不去深入去學習。這非常的困難,你不能理解。就像我們說的,這些念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十個念的,有一個生的沒有?「很容易啊」,這是種善根而已了。真正了生死,到臨終的時候生極樂世界去,是很難很難的。

現在是末法,我們想求一位善知識,很難,很難。可能你沒有體會得到,我從十六歲出家,也一樣到處找善知識,很難很難。我到西藏,有些喇嘛有神通,了不得,但是功夫不到家,別人瞎吹的。很多善知識就像弘一法師,我當他的侍者半年多,想說上幾句話很難的,他不大跟你說話的。比丘尼女眾他根本不見。他的學生跟了五、六年也說不上幾句話,善知識難遇,遇到你也得不到。「求善知識難」。

念佛法門,像印光大師、台灣的廣欽老和尚都是念佛的。你親近到他跟前,他就一句話:「哎,老實念佛去吧!去吧!」 你聽到「老實念佛」,心想「我並沒有不老實」,但是他這句話含的意很深。他們沒有什麼開示你的,你想見他,見就見吧。還有印光老法師常時閉關的,我們稱他為念佛求生淨土的祖師。實際上求善知識很難的。這是「求善知識難」

「隨化度人難」,你要幫助別人,像我們的師父隨化來幫助別人,難。我舉了十幾個難,不詳細說了。你要念佛先清除這些難,把這些難都消了,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

現在你念阿彌陀佛,只能是止妄。念佛要能達到用真心念,不要用妄心念。這個現在我們的道友做不到,特別是我們在家道友做不到。那你就用妄心念,妄心念得妄心歇了,那真就現了。妄心歇了,真心就現了。

你能念到沒有雜念了,好比今天從早到晚上,念佛,一點雜念都沒有,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雜念都沒有。這個不但你們諸位,在家的菩薩,像我們比丘尼師父們,還做不到。若做到,就成了。真還不能顯,妄還不能歇。

這一點你入了佛門,受了三皈,你才能知道真和妄。不然,連這個你也不知道啊。你一天所有的生活當中,全在虛妄當中,沒有一件是真實的。唯有到廟裡念念佛,這個還是真實的,因為它能夠導致你歸真啊。

覺照念佛

今年是2005年,六十五年前,我的老法師,慈舟老法師打念佛七的時候,他講的開示,我拿來給大家介紹介紹。雖然隔了65年了,對我們還是新鮮的。

1940年,我們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師打佛七開示:「念佛,應該覺照」。我們念佛的人,應該有覺照。照的意思,就像大家念《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一個字,「照」字。

大家要是「覺照」,覺是什麼?當你念佛的時候,你覺照:「南無阿彌陀佛!」覺照的意思就是:你的智慧,講念佛,沒講般若智慧。但是,念佛的時候,能念的就是般若智慧。應起覺照呢?不要糊裡糊塗念。念佛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要作觀想念。就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不是妄念的「念」,要你用智慧去「照」。

念阿彌陀佛,不要求快,不要求數字。我們好多人,一天拿個念珠記數,念的數字多了,好像就成功了,根本不是這樣子,一句彌陀就好了。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一句彌陀作大舟」。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條大船。但是,主要是你的覺照,覺照的功夫。

念的時候觀想:「阿彌陀佛」,有的念六個字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現在,你要打七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你要觀想:你在無量光,你在無量壽裡頭。

所以,在念佛的時候,應當自己先認識自己的念頭。恐怕很多的道友們,對這個不大注意,「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注意你的念頭!要怎麼樣呢?「念念從心起」,每念一句,從我自己生起來的,「念念不離心」。完了你要知道,知道什麼呢?「誰在念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究竟是誰啊?」

這叫「照」。這個「照」字裡沒含著解釋,完了要解釋,說我們念佛的,必須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誰?誰在念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都是口念,根本沒感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念,心呢?現在我講的是我們老法師講的方法,要你心念。

人死了,口還能念嗎?口不能念了,可是心還沒死,心在念。為什麼說念佛到臨命終的時候最關重要?外形已死了,他的心還在念佛。念到這樣的程度,口不念了,心在念。

其實,哪個心呢?《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那請問大德啊,你用哪個心念佛啊?過去心念嗎?現在心念嗎?未來心念嗎?

我這個講得比較深入,心對境有,看見阿彌陀佛像,到了佛堂了,或者現在我們打七了,有心,但這是境界相的,心要對境有的。那境界相呢?是由心生的。這種《華嚴經》的念經、念佛方法。

我的老法師,慈舟老法師,他是講《華嚴經》的。這種念佛不但能生,而且生的時候,到那兒就成了。這是上上的念佛。

心對境,有了,那境是心生的。 但是,我們這個心是虛妄心,它不是常住的。它一歇一念、一歇一念,……它常跑,這叫生滅心。那你自己要有觀照的,要自性念佛,念的是自性彌陀。

假使外緣境界沒有了,心還生不生?念阿彌陀佛的人,照樣的生,心照樣生。不是虛妄心念。從這一步的功夫啊,真要做起來,很難的。

念佛,用真心念,這是咱們講《華嚴經》,這是真心。我們現在所有的修行,就是要打消了這個虛妄心,要明白了自己的真心。

現在我們這個心,是因為有境才有的。比如說,咱們現在打念佛七,大家打念佛七了,你才精進,要是不打念佛七呢?我們淨土部,雖然不打念佛七,我們也如是念,別的部不是這樣,像戒律部,他學戒律去了。

這是叫你自己念佛要懂得,懂得什麼呢?要心念,不是口念。口是境,口不是心。心對境來說,那是要明了自性的心,用心念的佛,那你就念念都是念自己的,阿彌陀佛就是自己。

我剛才跟大家講,無量光、無量壽。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就進無量光中,如果你要求長壽的,你進無量壽當中了。那個無量壽,跟咱們所說的世間的壽命長短,不一樣的。那你說,釋迦牟尼佛活了80歲就圓寂了,哪有這個壽命呢?這是我們的看法的,其實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圓寂。

懂得這個道理了,才知道這個心跟境的差別:虛妄心,不可以常住的,它是境界心;而我們那個真心,不對境的,是常住的。

能把用這個心,念佛念到這個,心能轉境了,用阿彌陀佛轉一切了,那你臨命終的時候,還不了生死嗎?!還不生極樂世界嗎?!不但能生,而且生的時候,還是上品上生。到那兒就見佛,見佛就聞法,聞法就開悟。

像我們現在一般念佛的,生到極樂世界,還是凡夫,你還得修。不過他沒有生死變遷,直至成佛,不再流轉了,苦難都沒有了。也就是說: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了生死了。

咱們在這個世界了生死,得證到阿羅漢。到極樂世界去,自然就成了阿羅漢了。在那兒,自然的,修、修、修,再不退墮了,再沒苦難了,三塗八難,什麼都沒有了。因此它殊勝,對修道者的殊勝!還有,是三根普攝的。那邊是沒有一些幻境的。

慈舟老法師講這個,是按《華嚴經》講的,在這裡,我們有些道友們是初學的,聽不懂的,就沒法進入。

現在你念阿彌陀佛,只能是止妄。念佛要能達到用真心念,不要用妄心念。這個現在我們的道友做不到,特別是我們在家道友做不到。那你就用妄心念,妄心念得妄心歇了,那真就現了。妄心歇了,真心就現了。

你能念到沒有雜念了,好比今天從早到晚上,念佛,一點雜念都沒有,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雜念都沒有。這個不但你們諸位,在家的菩薩,像我們比丘尼師父們,還做不到。若做到,就成了。真還不能顯,妄還不能歇。

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懂得什麼呢?把我們的妄,我們要認得它:這是妄。

這一點你入了佛門,受了三皈,你才能知道真和妄。不然,連這個你也不知道啊。你一天所有的生活當中,全在虛妄當中,沒有一件是真實的。唯有到廟裡念念佛,這個還是真實的,因為它能夠導致你歸真啊。

本體念佛

聖人、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就是一念之間。

為什麼要注重我們的念,我們是失念,失掉念頭。人在失念的時候,念佛、念佛,就是一念,那就注重我們現在念佛。我們念的是什麼呢?是真的,佛是真的,可不是像啊。我們念那個念佛,我們是用誠懇心,現在我們真心說不懂得,大家誠誠懇懇的念,注重這個念。因為虛妄的心,它不是常的。虛妄心不是常的。

念呢?就是念頭。過去古人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念,念佛、念佛嗎!誰來念呢?要把能念佛的找到,誰在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完了想,誰在念?找著這個念的。能念的跟你所念的佛,這全是假的,但是,這裡頭有個真的:你能念的念,是真的,所念的佛,是真的。能、所,都是真的。

這個念,就得有功夫的念,叫「本體念佛」。

真心究竟在何處?你就在念佛當中,去體驗你真心在何處。這叫「悟」。悟,就是明白了,明白的「明」。咱們經常說,知覺的「覺」;覺悟了,就是明白了。 「佛」,就翻「覺」。覺,就是明白了。你覺,你明白;你不覺,你不明白,你就不是佛。

明白了,怎麼表現呢?明白有個什麼樣子呢?它不是物質,它不可以拿得出來你看,沒有,這叫智慧。

能念阿彌陀佛的心,雖然現在它是妄,它有真的成分。有真的成分了,不是真,有真的成分。等你念到一定程度,它就把妄變成真了。變成真了,你那時候念的佛啊,是真心念的真佛。但是,我們真心念真佛時候辦不到,現在我們是假心。假心念念著,它就變真的了,同一個種性。

因此,念佛要用真心來念。這個真心,它不隨你過去、現在、未來遷變,它不動的,真心就不動。咱們要能保住這個真心,那你就生極樂世界沒問題。生極樂到成佛,沒問題,這樣決定能成佛。

這樣來念,就是聖念,聖人的念佛。咱們現在念呢?是在迷的當中。當然你念佛的時候,心裡一點雜念沒有,就放一線光明,光明就漸漸顯現了。當念成就了,光明就顯,你自己會感受得到。修行啊,自己能夠有感受。

像我們,不論在華嚴部的,在戒律部的。戒律部,戒律是防非止惡的,防非止惡也是,把那個錯誤的止息,真的就顯現了。戒律的意思就是讓你把干擾停歇下來,你靜下來了,這個時候你用功,你用什麼功都能夠成就,不止說你念佛,你這樣的來修行。

現在我們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知道我這個念頭是假的,我要把它變成真的,轉成真的。怎麼轉呢?阿彌陀佛是真的,我念阿彌陀佛是真的,我的心變成佛心。念念著佛,你的心念得就轉變了,那你就把這個世界的、從你念佛當中,你承擔,承擔什麼呢?承擔妄歇真現。真要現了,你使這個真,不要錯過。我們哪位念佛,你都到一定時候,念的功夫用到了,真的會顯現。顯現是靠不住的,只是暫時的。為什麼呢?等你念得真正的、靠得住了的時候,就全是真的了,妄的沒有了。

現在我們剛開始念,還是妄的成分多,真的成分少。念、念,念得心相應了,靜下來了,雜念沒有了,這自己知道啊,每位道友都可以知道啊。說我自己雜念都沒有了。心靜境存,境界沒有了,什麼境相啊,就是阿彌陀佛。外境沒有,全心貫注,只是佛,佛就是外境。那佛跟我的心合了,我的心跟佛合了,那就功夫到家了。

這就是《楞嚴經》上說的。《楞嚴經》這樣說:你的心,被外邊的境界轉了,就是妄。妄,就是生死輪迴。

說我的心能夠轉境了,外邊境轉不到我了。我們念阿彌脫佛,任何外頭的事物、聲音多大、吵鬧,動不了我的心,我還是念佛。這就是心能轉境了。能定得下來,能靜得下來了。

我們這個念佛是散亂的。你散亂的怎能達到一心不亂呢?那你必須得達到了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不是什麼很難得的,就是你心裡靜下來了。念念念念,心裡純一了,外邊的境界相,沒有了,就是心跟境合了。你在念阿彌陀佛,或者放放鞭炮,或者多少人吵鬧啊,你根本沒有,你還是靜靜地,還是念你的阿彌陀佛,什麼都像沒聽見一樣的。

像在家裡頭,家庭裡頭,念佛,孩子下學了,鬧、鬧,怎麼喊:「媽媽,媽媽」的,媽媽入了定了,就是心靜了,沒想到。但是你做這些事兒,在做煮飯啊,給孩子吃啊,照顧他們生活的時候,心裡沒動,還在念佛上,做這些事情像沒做一樣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無作而作,作即無作」,涵義就是這個意思。這叫念佛有功夫了!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擔,自己念了,阿彌陀佛佛性,就是我自己的佛性。要自己念念地把自己的佛性,念得能定下來,鞏固了;定就發生慧。這個慧,就是認識我自己的自心,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那就是自心念自性佛。這個功夫,恐怕咱們還沒有做到,就向這方面做。

千萬不要把自己跟阿彌陀佛隔開,不要分成兩個,分開了是永遠相應不了。相應的意思,佛教經常講相應。什麼叫相應呢?就是:你的心,相應了。相應的時候,心變了。咱們經常說的:「他變心了」。說什麼呢?他變了佛心了,不是那個以前的妄心了。妄心是生死心,佛心是不生不滅的。咱們常常說:「了生死」,怎麼了?就是這樣了啊,這就是了生死了。你別太執著了,太執著了就麻煩。

意症與念佛

現在有種病,叫意症,意念的意。這個非常微妙的,就是心理作用。意思的意,症呢?是病的那個症。什麼叫意症?我給大家舉個事實。

我在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我有個女弟子,南普陀有女眾佛學院,分男女兩眾。我們這邊女眾也有一百七八十人。我有個弟子,她害病了。什麼病呢?非常微妙。她就是突然覺得,手也抬不起來了,腳也不能動了,什麼都不動,四肢不能動了。抬到醫院去,醫院裡看,醫生說,這個病我們治不了。他說她這叫意症,沒得病,怪不怪啊?沒得病,不曉得什麼都不能動,手指頭都不能動了。

後來她跟我說,我當教務長,那還是1983年,她現在活得很好的,什麼事兒都沒有。

完了,我想,醫生不能治這怎麼辦呢?她不能吃也不能喝,再等幾天,那就真正不能動了。我就琢磨,她三姐妹一起出家的,把她的姐姐跟她妹妹,她是老二,我還帶了幾個我們管理的,我們幾個去。我說:「你們誰也別開腔,就我一個人說話」。我去了,我就喊她:「你起來!」她就起來了,坐起來了。她看我去,她心裡就恐怖了。我說:「下來!」,她就下來了。醫生在那兒,醫生、護士「不能動的,怎會能動了?」我說:「她沒得病,生點氣啊,跟同學鬧意見,跟我回去吧。」「你跟我回去吧」,「哦」,跟我回去,打這麼就好了,生什麼病也沒有。原來在醫院躺了三天了,也沒吃,也沒喝,這是意症。

意症是什麼呢?她思想,突然間自己認為:我自己不行了。她就手也不能動了,腳也不能動了,什麼都不能動了。現在就有這種病。瘋也沒瘋,啥也沒啥。我在台北長庚醫院,也有這種病人,沒辦法治療。要刺激他,一刺激,他一動,沒事了,什麼都沒有了。叫意症。

這跟我們念佛是一樣的,我拿來舉這個例子。因為本身就是佛,他不相信,非要變了這麼個假人。誰是假人?真的沒有了,跟死人一樣的,真死妄存。

真的並沒死啊!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佛性,隱現在我們內部當中。它為什麼不起作用呢?意症!這是學佛上的意症。

現在我的學生,有好多博士,我自己是連小學都沒畢業。13歲就到社會,16歲就出家。但是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麼?一定能成佛!本來就是佛!不過是沒開光,沒開光不算數啊!咱們都是沒開光的佛。沒開光的佛不是佛啊!佛得開個光,知道嗎?還得裝個藏。裝了藏、開了光,那才是佛,其實,那也是代表的,不是真的。


淨界法師: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古人講,要往生必須感應道交。嘴巴念的佛號,是心在推動,我們當然是用心在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藕益大師講,你要是心作佛,你才能是心是佛。這一點跟善導大師的順從本願是相應的。佛陀講《阿彌陀經》剛開始真的用極樂世界的快樂來引導我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是經文後面阿彌陀佛要讓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淨土施設的快樂是為了聖道的因緣。如果你對淨土的思考完全停留在苦樂的思考,你念佛來生是到天上去。因為你心中的淨土,本質是諸天,你整天想的就是快樂,是心作諸天,是心是諸天,佛號只是工具而已,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這句佛號有無量的功德,叫做萬德莊嚴,你心中是怎麼想的,佛陀就給你什麼。月亮本身沒有意見,你是小灘的水,佛陀就出現小的月亮;你是大的水,佛陀就出現大的月亮,跟佛陀沒關係。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相應的東西。你整天念佛要的就是快樂,還需要大費周章到淨土去嗎?你想像的快樂,三界就有了,佛陀就給你諸天的快樂就行了。

有些人的佛號是沒有引導力,他肚子痛念佛,肚子好了他不念佛。他兒子要考試沒把握他也念佛,他整天所想的都是三界的東西,心都在三界活動,臨命終時怎麼可能突然間想到淨土呢?這不合乎心的等流性。上流的水都是黑色的,怎麼突然間流到下游變成白色呢?不可能!你中間沒有做出改變就不可能改變。

往生的關鍵在於你的心理素質,往生與否在心願之有無,佛號只是個工具。所以說,假設你現在的思考還是在追求快樂,就不能往生了,因為你心中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佛號就給你要的快樂。所以你必須要有聖道的功德,假設你沒有菩提心作引導,按照正常情況我們是不能往生的。我們的心為什麼生生世世輪迴?我們內心深處貪戀娑婆世界的快樂,希求娑婆世界的快樂,我們被妄想誤導,我們在生命經驗當中,曾經接受過很多快樂。

這些快樂的影像在我們心中,我們希望這個快樂再出現,所以我們願意去造善,祈求來生快樂境界再次出現。如果不做出改變,我們正常情況我們的心是住在娑婆世界的,我們所有的修行都引導到娑婆世界去,就前功盡棄了。所以不作出一個新的願力,我們就會遵循過去的思考模式而不得往生了。


淨界法師:「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

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這個就是生滅心!

第一個,你今生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你的心作不了主。別人要怎麼樣,別人舌頭一轉,你就快樂,別人舌頭一動,你就痛苦。

第二個,你會帶動一個生死的業力。你臨命終很難逃離三界,因為你跟三界那個生死的業力緊緊地抓住。

為什麼要把心帶回家?第一個,你今生活得快樂一點;第二個,臨命終你要跳脫三界,要求生淨土,你可以走得很輕鬆。不能夠說,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某一個人,住在什麼事情,到臨命終的時候,糟糕!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想要去,後面的繩子把你綁得緊緊的,你根本去不了,因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

所以念佛人不是說念佛而已,改變你的心態很重要!這是根本問題啊!你念佛,什麼叫念佛?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念的佛。你能念的心是「心有千千結」,你去啟動佛號,你怎麼啟動得起來?怎麼能夠感應呢?

在這個地方,我們整個破除妄想,就是告訴你:你不要跟著你的妄想走,要趕快把心帶回家!你跟著妄想走,你根本沒有好處,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實,它只是根境和合產生的一個暫時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為了貪著那暫時的快樂、那種感受,結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價,值得嗎?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這個代價付出太大了!


淨界法師:同一句佛號,心態不同功德便不同

淨土宗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如果按照密宗的說法,它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淨土宗修行的特點,簡單的說就是要你能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在淨土宗當中,不管你是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觀想,你的所觀境都是彌陀的功德,因為這個法門的重點是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的功德甚深廣大,誰又能夠代表阿彌陀佛的功德呢?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名以召德,以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的聖號,來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故彌陀聖號又稱作萬德洪名。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我們在憶念佛號的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呢?就是「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但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他的功德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態所表現出來的功德其實是不同的。

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念佛分成二種:

第一種:為獲得現生的安樂而念佛

有些人念佛他只是追求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情,他現在有痛苦;或者他追求健康、長壽、富貴的安樂:他以離苦得樂的心情來念佛,他不想求往生的。這樣子佛號對他產生的力量,是一種滅惡生善的力量,但是不能產生往生不退的力量。如果是這樣的心情,你念阿彌陀佛跟念持大悲咒、念觀世音菩薩,效果是完全一樣的,這萬德洪名的特質、一個特殊本願加持的力量,就表現不出來了,所以這樣的念佛叫作成就世間的福報。

第二種:為成就往生、成就佛道而念佛。

這樣一個信願具足的心情,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就啟動了彌陀的加持力,不但能夠現生業障消除,更重要是能夠往生不退,它能夠刺激彌陀本願的攝受,產生一種救拔的力量,這樣的念佛,就變成出世間的一種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同樣一個月亮映在不同的水中,這個月亮的光明是不一樣的。同一個道理,同樣是萬德洪名,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名號對你的加持力,是世間的福報、還是出世間的聖道,那就因人而異了。

這個關鍵點在於信願是否具足。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這個佛號對我們的加持力,是一種能夠帶業往生的、能夠超越三界的力量,那我們在念佛之前,就要好好的培養我們心中的信願,這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你沒有把心理準備好,你突然間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很難把佛號的功德全部開啟出來。

能與彌陀感應道交,最主要的就是你那個真誠的心,一心歸命。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相信你離開了阿彌陀佛,你就是一無所有。但我們有些人把佛號當作是可有可無的。

我不知道佛號在大家心中是什麼份量?你認為你沒有佛號,你還可以活得很好,那就完了。善導大師講到歸依的標準,就是說:我自己是一個業障凡夫,我完全沒有能力做到,而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這個叫作一心歸命,也是跟彌陀感應道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如果你太相信你自己,你認為說,我有佛號也不錯,沒有佛號也可以,那這個佛號我保證你很難抓得住,你很難跟著佛號走,很難。因為阿彌陀佛對你是可有可無嘛!因為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的地位不是那麼高嘛!所以你與佛號,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就是說,你離開了佛號,你就完了,你就不敢離開佛號。這個時候,你肯定念佛念得好。

我們常說:「聞經達理,斷疑生信。」真實的信心,來自於對經文的了解,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抉擇,而斷除心中的疑惑;而不是說人云亦云,你叫我往生我就往生,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的確有必要心平氣和地來了解經文──到底淨土法門是怎麼一回事。


不重視教理,最嚴重是淨土宗這一塊

淨界法師

看第二段,就講出當初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

這個是在當時明朝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說,你年紀輕,精神體力好,你應該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設你年紀老了,體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麼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號念到底了。那麼這種思想在蕅益大師來看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他說,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難道年紀輕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嗎?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嗎?教理就像一個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個人的腳,這個眼睛跟腳,我們隨時隨刻兩個都要配合的,沒有一個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沒有一個人是閉著眼睛可以走路的。

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教理當作一個,好像如來的教法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一個舉子業,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文章,來博取功名於半生,好像教理是講給別人聽的一樣,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不重視教理,當然末法時代很嚴重,但是最嚴重的是淨土宗這一塊。我覺得蕅益大師講這個思想,「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這句話對淨土宗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到現在都還在受傷。我們淨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教當中,到了末法時代衰敗得特別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淨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號是一個廣大的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問題是,是誰去念這句佛號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這個佛號,能念的心是主導者。

我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有兩種力量,第一個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佛,誰是主動誰是被動?當然你的心是主動嘛!佛是被動配合的。

佛陀度化眾生是有條件的度化眾生,這個地方修淨土宗的人,你絕對要認識一個道理: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因緣的情況下救拔,諸法因緣生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共識,你違背了諸法因緣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

我們看經典上講到感應道交,眾生心垢淨,然後菩薩影現中;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然後即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在我們正念分明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句佛號,在一百個人的內心當中,在一千個人念的時候,它產生的效果會不一樣。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你內心的準備是很重要。


淨界法師: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裡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攝大乘論》

這六道的眾生,像鬼道、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人、或者是天,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的果報呢?因為各隨其所應─各隨其心中這些業力的種子,而出現它相應的果報;這個果報是由你自己的心,把它創造出來的。

怎麼知道果報是由心所創造出來的呢?它講出一個例子─等事心異故。你看同樣一件事,每一個眾生所受用的感覺卻不一樣。

比如說水:今天人去看是水,是一個濕潤的水;但是鬼道眾生看到這個水,變成一個很可怕的火。如果說這個水是真實的,應該人去看是水,鬼去看也是水嘛!但是因為人跟鬼心中的業力不一樣,所釋放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的義相,它的真實相是不真實的,我們說一切法空─法空觀就是這樣。

你看你們住在寺裡,你們住了一百多個人,吃同樣的飯菜、做同樣的早晚課,但是你們每一人感受會一樣嗎?不一樣啊,是不是!雖然相逢就是有緣,大家過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緣,今生才會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業,共業中有別業。

比如說:大家都來寺裡,你一定是哪一天在蓋廟的時候你有出錢;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還是不一樣嘛,對不對。所以你看有些人在寺裡,他活得很快樂,義德寺非常好,環境也好,各式各樣;有些人就覺得還是有些缺點。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你的心去接觸的時候,你會有不同感受呢?

因為每一個人的福報不同。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諸位要知道──沒有真實的義德寺!每一個人都產生心中的義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變現的義德寺。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講實在話,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那沒有義德寺,我在受用什麼東西呢?你受用你阿賴耶識自己變現的東西!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什麼是沒有真實的法:你看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的阿羅漢,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他以禪定看他過去的母親墮落到餓鬼道。我們講過事出必有因,他母親以前就是慳貪,什麼東西都要抓住不願意施舍,所以到餓鬼道去了。

阿羅漢有慈悲心,看到自己的母親墮落到餓鬼道,就趕快去托缽拿飯菜給他母親吃,拿了很多飯菜。他母親旁邊還有很多鬼道眾生,都要來搶,他母親慳貪的思想沒有變,還是要把別人撥開,結果她把飯菜吃下去的時候,變成了火焰,把她的喉嚨燒壞了。

為什麼目犍連尊者明明看到的是飯菜,跑到他母親的喉嚨變成火呢?諸位怎麼解釋?

就是沒有真實的飯菜可得。你看是飯菜,他看到是火,因為他業力跟你的業力不一樣,你的阿賴耶識跟他的阿賴耶識不一樣的嘛。


蓮師說:如果你用慈、悲、菩提心來鍛煉自心,就不會投生在下三道。而且,從此刻起就永不會退轉。這點即是我的口訣。

不管你到哪裏,心念菩提心,永不離開菩提心

不管你做什麼,要修習是為了眾生而做;修習視他人更重於自己。藉此修習,你將獲得許多功德。

例如具有不壞的三昧耶和誓戒。

除非你生起菩提心,否則無法成佛。即便擁有咒力、神力也不行。

所有共與不共的成就,皆來自自身菩提心的生起,這點即是我的口訣。


徹悟法師:業能縛住心,心也能轉變業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變業;業是由心造的,業也能隨心轉變。心不能轉變業,就被業縛住;業不隨心轉變,就能縛住心。

心為什麼能轉變業?因為心與道相契合,心與佛相契合,就能轉變業。業為什麼能縛住心?因為心依隨常情,任隨運勢擺佈,就被業縛住了。

一切現前的境界,一切未來的果報,都只是業力所感應,只是心所變現。因為只是業力所感應,過去境界來報應,都有定數,因為業能縛住心;因為只是心所變現,過去境界來報應,都沒有定數,因為心能轉變業。

如果人正當在業能縛住心、過去境界來報應並有定數的時候,而忽然發起廣大的心,真修實行,心與佛相契合,心與道相契合,那麼心就能轉變業,過去的境界來報應,就定而不定了。再說心能轉變業,過去的境界來報應並沒有定數的時候,而大心忽然退失,實行有虧缺,那麼業就能縛住心,過去的境界來報應,就不定而定了。

那麼業是以往造下的,這也無可奈何,有幸的是發不發心,那機緣卻在我掌握中,造業轉業,不由別人掌控。比如我們現今就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或者觀想依報正報的莊嚴;或者持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觀想和念佛到極至,那麼心與佛相契合,合了又合,合到極至,那麼心就能轉變業。

而過去的娑婆境界,轉為極樂境界;胎獄(坐胎如坐牢)的果報,轉為蓮花胞胎,便是極樂蓮邦的自在人了。如果正在這時,那心或者偶然失掉覺照;或者忽然生出退悔,不與佛相契合,那麼業能縛住心,而過去的境界仍舊不變,果報依然,還是娑婆忍土的苦眾生啊。

然而我輩有志出離、求生淨土的人,能不惶恐而警醒、奮起而發心嗎?


淨界法師:有些行為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那麼你後面發心一正以後,你還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影響思想,當然有些行為不會影響思想。就是說你好不容易選擇正確了,我要以願力來引導業力了,但是有些行為你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在《楞嚴經》當中很強調「相續」。你心中已經發了菩提心,發了往生的願力,即便你偶爾造造殺盜婬妄,你馬上懺悔,這個業不障礙你往生,你斷了相續心,你發願真的不再造作。

佛教任何的業障都可以懺悔,但是關鍵是你是不是斷相續心,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再造作了。我們帶業往生,最怕的業就是你不斷在造作、你現在還在造作的,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種行為是很嚴重的。

我們允許你人生有偶一的過失,我們允許的,只要你懺悔,下定決心永不再造作,把這個門關掉。這個業力它得不到你一種相續的支持,它就會枯萎沉澱,這個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都沒關係。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這個業力,這個業你就帶不走了,因為它的勢力太強大。

所以除了因地發心以外,你要注意那種輾轉相續的行為,要反省一下:第一個,你有哪些行為是你特別喜歡做,而且又給自己一個非常正當的理由;第二個,你經常做,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這個行為你要注意。

這個業你帶不走,臨終它一定會來干擾你。這種業你經常造作,而且每做一次都是非常歡喜的,這個業你是不能帶的,沒辦法帶,因為你把它養得又肥又壯,你並沒有成功地讓這個業沉澱下來。

所以我們在因地發心正確以後,還要注意那種相續性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不能造殺盜婬妄的原因。不是說你偶爾造造殺盜婬妄就會障礙你往生,不是。但是如果你沒有慚愧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下去,你的生命就算你一開始發心是正的,你也會得到一種行為上的誤導。

如果你是用貪愛心的行為數數現行,你最後的誤導落入魔道;如果你用瞋恚心,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最後的結果變成神道;如果你用投機取巧的心,你的結果是邪道。

所以除了一種思想正確以外,你要注意那種經常性的數數現行的行為。你不能讓一種錯誤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你身口意出現,不可以!所以帶業往生只允許你過去的過失,不允許你未來的過失,不允許!

因為這件事情你還想期待,還想去做,這種業不能期待;如果你對這個業還有所期待,還有所攀緣,這個業不能帶。但是這個業已經過去了,可以帶,因為它已經沉澱了。所以帶業往生只帶過去的過失,不能帶你有所期待的未來的過失,不可以!

因此我們在修行當中的基礎,兩大基礎:

第一個,看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

第二個,你要注意行為當中,有沒有那種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的業力,而這個業力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那沒關係,佈施、持戒這種數數現行都沒關係。但是有關殺盜婬妄的,都不可以,這種業是不能帶的。


淨界法師: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

「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千萬億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

前一段偏重在畢竟空的「自他不二」的體性相應,這地方的「畢竟空」當中講「因緣有」;雖然是「畢竟空」但是又「因緣有」。

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個功德,念十百千萬億聲,有十百千萬億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不偏「空」,也不執著「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假設我們心中不念佛,內心就保持寂靜安然。

「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儻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

「一念心性」,從「空觀」的角度是畢竟空,從「因緣」的角度又是因緣有。但是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又生起種種雜念,就算你不生起三界的雜念,也會落入一種偏空的坑洞當中。因此這地方      要注意的是:

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念頭,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個念頭,「因緣假法」肯定會出來。雖然本來沒有,但是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習性。

我一再強調:「阿賴耶識」這個魔王它絕不放過你的,肯定會經常釋放一些念頭來給你感覺,讓你想像來誤導你。也就是說,我們要是不念佛,一定是憶念過去的因緣,因為你擺脫不了過去的你!

我們現在必須要用「佛號」,來取代過去的你。

為什麼要經常念佛?很多人都說「我憶佛就好。」不對!你說我皈依阿彌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你不一定要念佛,你的心要住在什麼境界呢?你不可能無念,眾生不能離念,這個念頭是過去的因緣產生的,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的過去牽著走,你過去打什麼妄想,你現在還打什麼妄想。所以你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憶佛、念佛。


宏海法師:紅塵中你被什麼緾住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佛性顯現不出來?就是因為有纏縛。所以我們跟已經成就佛道的果地有一個差別叫什麼?我們的佛性真如叫「在纏佛性」,被纏縛住了,自在不起來。

依著教法裡面,我們每個人的心地裡面都有八種或十種纏縛,就是這些不好的心念,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把我們纏住了,不得解脫。

有首偈頌說:纏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睡,掉舉並昏沉,或十加忿覆。就是說的這八種或十種「纏」,十種就再加一個「忿」和「覆」。

無慚 無愧

首先就是無慚、無愧。無慚是說這個人不知恥,做錯了事,反而洋洋自得認為是對的,恬不知恥,這叫無慚。無愧就是說人家知道了你的丑事噁心,還不在意,就不知羞。第一個不知恥,第二個不知羞,合起來叫無慚無愧。

嫉妒 慳吝

嫉妒是見人家比自己強,就生煩惱心,嫉賢妒能,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慳吝就是緊抓著自己那點兒財物,讓舍一點,舍不得,像割肉一樣,不肯佈施。

惡作(悔)

還有一個悔恨,又叫「惡作」。悔恨這種心念,就是我們犯了什麼過失以後不生慚愧心,不會後悔,反而做了功德,做了善事會後悔。有些人跟著善友做了點善事,修了點功德,佈施或者供養完了,卻生了後悔心,又礙不下面子,結果心裡非常難受,就退了心了。

睡眠

我有時候問大家,人一輩子跟什麼最有緣?我說一輩子跟床最有緣,活一百歲,有五十年就在床上睡覺,試問哪個東西能佔據我們這麼多時間?所以睡眠,每天大量的睡覺也是一個纏。

掉舉 昏沉

掉舉就是心動搖,散亂,不能夠攝伏。昏沉就是心暗鈍,總是昏昏欲睡。不管你的心高舉或者暗鈍,都障礙我們「止定」,通向解脫。

忿恨 覆藏

最後是「忿」和「覆」,忿恨和覆藏。「忿恨」就是對人對事心中懷恨糾纏,不能平復。覆藏是做錯了事情,把過失掩蓋起來,不讓人知道。

佛法裡面的「十纏」,我們每個人,只要是凡夫,都逃脫不了這十種「纏」,障礙我們法身慧命,纏縛在輪迴中不得解脫的罪魁禍首,我們要深自檢點,如臨大敵的對治。


大願法師:在世間中得解脫,要按四個步驟來修行

如何在煩惱痛苦迷惑的惑業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脫,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是魔境。你要貪著於它,你就著魔了。看起來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經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說你著魔了。怎樣在這些五欲六塵的魔境和煩惱業障的痛苦之中,去生起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證悟呢?只有在這些惑業外境之中生起了甚深般若的證悟,我們才能夠真正地世間道中得解脫,得成就。怎麼修?《圓覺經》上有很透徹的開示,告訴我們要真正地在世間道中得解脫,要生起甚深般若的證悟的話,要按照四個步驟來修行,四步的功夫,粗的功夫,細的功夫和微細的功夫,和極微細的功夫。

粗的功夫是什麼?「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我們的心都不會去攀緣外境,就不起妄念但是我們怎麼做呢?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舍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來照見它,而不要用六識去分別它。用六識分別它,你一分別,你就執著,你就起貪嗔,一起貪嗔就造業了,你就流轉生死了。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個是第一步的下手功夫。

下手很重要,第一步對了,後面都對了。第一步走錯了,步步都錯,所謂從初一錯到十五,那你修很久,你也沒有成就。這個是下手功夫,「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都不攀緣外境,心不起妄念,不著相,這是第一步的功夫,不著相。

但是還不究竟,不著相是不是能夠離相呢?不能離相。要不著相,不離相。所以不離相,第二步就說什麼?「於諸妄心亦不息滅。」這是第二步修行功夫。為什麼不息滅呢?你知道嗎?因為你不可以離相,這個相,它就是真如本體的顯露,你要離相,要把這個相離掉,那就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妄心不要息滅,為什麼不息滅?因為你息滅妄心的念頭,還是妄念,就算你能夠把妄念壓住,也只是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所以其實「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要息滅它。怎麼辦?你只要不跟著妄念跑,不放縱它就好了。這個是第二步的修行功夫,不壓它,也不隨它,不會壓制它,也不會跟著它跑。跟著它跑是凡夫;壓住它是小乘,是聲聞、緣覺。

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妄想境,開悟的人明白,這個世界,一切種種都是妄想境。一切有相的人、我、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這一切都是妄想境。為什麼?因為都是妄想所蘊積的。無明為風,執著就為金,知見為火,愛慾為水,這樣,世界就現起來了,所以知道這個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蘊積的。因為我們不認識,不能夠體認真如自性,所以就無明妄動;一念無明妄動就覺上生明;覺上生明以後,明什麼東西呢?就有一個境界給他去明,就產生了境界相,所以就產生了妄想境。這個呢,《大乘起信論》講得很完整,很詳細。

為什麼「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呢?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明瞭了,怎麼樣?雖然它相是妄想境,但是它體性,還是真如體性,相是妄的,體是真的,所以我們不加了知,明白這個妄想境都是真心所顯現的,就好像無水就無波,沒有水就沒有波浪,本體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說妄想境,我們知道它已經是虛幻的,就不會去分別取舍,不分別取舍妄想境的好惡美丑,就是不加了知。這個是微細的修行功夫。

第四步的極微細修行功夫,就是「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對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的這個「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我們的心,平時凡夫的心,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概念裡面,我分別他是男的,她是女的;他胖,他瘦;總在分別這些,這個總是處在二元對立的,好像真與假,有與無,高矮胖瘦,種種的相對法之中。這個都是我們的分別念,分別心在作怪。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一切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來的,無不從此法界流。所以我們現在「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就是無不還歸此法界,都是從一真法界真如自性流出來的,都是大圓覺海里面的浪花,所以我們不要去分辨它真與假,知道它都是真如自性的顯現,所以我們「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個四句連貫起來,就可以開示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間,在環境中間修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個是《圓覺經》上的開示了。

 

能不能往生和是否皈依、發菩提心有關係嗎?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是否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

 

念佛只求早日往生極樂世界,能往生嗎?

 

助念往生的誤區

 

這種感覺找不到,恐難生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