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什麼把親人之愛叫餓鬼愛?
問:佛陀為什麼把親人之間的愛,叫“餓鬼愛”,有沒有說得太誇大?
答:在《未曾有說因緣經》中, 佛說:“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母之與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離別,受苦萬端,後悔無及”。
《楞嚴經》中也說,父母子女夫妻的關係,本質上就是“汝負我命,我還汝債”,是生生世世的糾纏,沒完沒了。尤其是自以為有恩於親人時的那種索求,真是一付討債鬼的模樣。
討債鬼的模樣,就是餓鬼相,餓鬼永遠要吃、要喝,卻永遠吃不飽,永遠在飢渴之中。那種永遠滿足不了的貪慾,就叫 “餓鬼愛”。
攀緣不捨餓鬼愛,使我們百劫千生輪迴六道。譬如今世互為母女,來世不一定還是母女,下輩子或互為主僕、互為人畜,彼此奴役驅使,彼此都不相知。就如同現在,一點也想不起我們與親人前世的關係。
但有一事可以確定,那就是——若前世不造惡業,今世不會糾纏得這麼悲慘;今世不造惡業,彼此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惡性互動;而今世所造,有的還要轉到來世才報,這是最基本的“六道輪迴”造業受報的觀念。
餓鬼愛的另一個大麻煩和過患,就是它會把好事變壞事。
例如: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及種種付出,都是一個佛子對眾生所作的善業,本是很大的法財、資糧和福報,若能把這經驗提升擴大,把善意佈施回向出去的話,是了不起的事情,是極大的善業。但是我們若攀緣餓鬼愛不捨,就一定要去貪功受福德。這一貪功受福德,便成了餓鬼討債時的賬本,立刻把施受的關係變成了債權人和債務人,把好事變成了壞事。
學習大乘佛法,就是要學諸佛菩薩如何“轉法輪”。轉法輪就是把最苦、最壞、最惡的事,轉成最樂、最好、最善的事。而不是“倒轉法輪”,把自己和親人,變成餓鬼、討債鬼、冤屈鬼;把原本美好善良的事,變成“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的醜陋邪惡的事。所以,佛陀把親人之間的愛叫餓鬼愛,一點兒也不誇張,實在是最慈悲的提醒,讓我們不得不小心警惕餓鬼愛的過患啊!
牽引你墮餓鬼道的,是你最愛的人;牽引你到地獄道,是你最恨的人
淨空法師開示:你最愛的人牽引你墮餓鬼道,你最恨的人牽引你到地獄道
編注:多麼可怕,人一生中最愛與最恨的人竟然是對自己最危險的人,而這三種人有時候是無法分清的,因為往往你最愛的人,竟能成為你最恨的人,而這兩種人或兩種合一的人經常出現在你腦海裡的時候,恰恰是你萬分危險的時候,為何呢?未來的餓鬼道和地獄道已經在等著你了,所以我們切不可上自己情緒的當。感恩老法師的慈悲,讓我們警惕和遠離這三種人,也正是讓我們警惕和遠離自己這兩種心境造成的陷阱。
今生,每一個你見到的人都是業力感召而來,都是你的冤親債主,你要友善地對他,不可生怨恨心,如果他做得不對,一定是你欠他的,你有機會還債,你該很開心。
如果你心生怨恨,那麼,下輩子他一定要償還你,怨怨相報何時了,如果你還想繼續輪迴,只要怨恨對方就好了。如果這一輩子,你曾經怨恨過別人,那麼你要懺悔,如果你想念某個人,你要給他頂禮,如果你喜歡某個人,你要告訴他,你欠我的,我不要了,如果你臨終的時候,想不起一個人,那麼,你可以去極樂世界了。
凡是一個人一心稱念的,你一生當中最牽掛的,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恨。愛的,你一生牽掛,你沒有辦法捨掉他;恨的,是冤家,那個恨得深,一生都記在那裡,仇沒有報,死都不瞑目,都不甘心。總不外乎這兩樁事情,如何能夠把愛與恨換成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了。
一定要懂得:你最愛的牽引你墮餓鬼道,你最恨的牽引你到地獄道,那個結果是往三惡道去,為什麼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去念阿彌陀佛?果然轉過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不但永脫輪迴,而且永脫十法界,不必經歷華藏四十一個階位,頓超圓證無上菩提,一生當中就圓滿。
這是出世間的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要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錯過了。
問:佛陀要我們出離餓鬼愛,但在《盂蘭盆經》中,又說要孝順“七世父母”,這裡不是很矛盾嗎?
答:佛教講孝順“七世父母”,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迴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
我們輪迴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六道,每一道受生都各有父母,這就說明了我們對父母的孝順,一定要擴大提升;對子女的慈愛,也一定要擴大提升。
因為“一切眾生”都曾經作過我們的父母、子女、夫妻眷屬,如果我們現在不能正確地去愛今生的父母、子女以外的人,則下輩子也不能夠認識並像今生一樣的去愛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只有愛“一切眾生”,才能愛到一切過去的父母、子女。
這就是大乘菩薩道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的原因及宗趣。也是《盂蘭盆經》的宗旨精神——要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如六道眾生,視六道眾生如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佛陀對我們的告誡——愛羅睺羅如六道眾生,愛六道眾生如羅睺羅。
看經時,千萬不能看窄、看偏了,一看窄、看偏,就陷在餓鬼愛的糾纏中,則把好事變成壞事了。
問:既然餓鬼愛不好,但我們已經都是親人了,該怎麼辦呢?
答:去擴大提升對父母兒女的餓鬼愛!
問:如何擴大提升呢?
答:佛在《大乘大般涅槃經》中說,要“愛羅睺羅(佛的親生兒子)如六道眾生,愛六道眾生如羅睺羅。”兒女就是我們的“羅睺羅”。我們既然能夠對自己的兒女作出善良的佈施,就表示也能夠對一切眾生作出同樣的佈施;既然能夠對自己的兒女發出善良的意願,就表示也能夠對一切眾生發出同樣的善意。剩下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的問題了!
問:在《未曾有說因緣經》中,有一段關於耶輸陀羅和羅睺羅之間的母子之情糾纏難捨的描述:佛叫耶輸陀羅放舍羅睺羅,讓他出家跟佛學法修道,佛陀的理由是:“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為什麼母子恩愛,死後會墮入地獄?
答:“母子恩愛”並不一定是直接的地獄因。但是若因“母子恩愛”而不出家修道,則定作地獄因。
何以故?不修道者,不能免生死,亦不能究竟止惡行善。而生死是輪迴因;作惡是地獄因。
再說,“男女恩愛”、“母子恩情”的糾纏,於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等未皈依三寶者而言,常作敗壞事業、學業、名利、道德、法律之因,雖屬惡因,尚非甚惡。
但若於佛弟子而言,作敗壞修道、成道之因,則是大惡,以其“惡”故,亦能直接作地獄因。
出家修道成道是天上天下至善之行,所以者何?此行能令自身及一切眾生終究永斷八苦,永離生死,入於究竟安隱快樂之處,故名至善。
而母子恩情、男女恩愛,若能直接傷毀、敗壞此至善之行者,則為至惡之因,亦即地獄直接之惡因也。
聖嚴法師:親情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看待眾生的「情」?
眾生皆有情,最重的是親情,其次是愛情,再來是友情,這是眾生的三種情。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有親子關係,這是與生俱來的感情。「親」的意思,一種是指「血親」,另一種則是「親近」的意思。「血親」就是血濃於水,有血緣的關係,而小鳥、小狗等動物都有親子感情,何況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里的一塊肉,要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但即便是將領養的孩子扶養長大,也是親情。
至於「親近」的意思,是指雙方經常在一起,時間相當長,互動關係非常密切,彼此之間成為一種生命共同體,此時親情便產生了。這種親情,就像師生、師徒關係,或是人和寵物之間的關係,彼此會有倚賴和依戀。
眾生皆有情,最重的是親情,其次是愛情,再來是友情,這是眾生的三種情。親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礎;愛情是兩個生命結合的一種關係;友情則是互動的,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產生了友情。此外,對佛教徒來說,還有一種情叫做道情。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勵、相互扶持,稱為道侶或道友。
在這四種情裡面,除了道情之外,還有親情是沒有條件的,不會要求什麼回饋。雖然中國有「養兒防老,積谷防飢」的說法,但這只是一種較為功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很少會真的這麼想,把養孩子視為投資、保本,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因此,我們也可以流水來比喻親情,水是順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是沒有條件、不求回饋的。
宣化上人:情慾心太重會墮落畜生道
我們人為什麼色慾心,這個淫慾心那麼重?情愛的心那麼重?就因為業障重。你若業障輕,就不會有這種心了。
這個業障重,它贅著你,就叫你一天到晚都想這個事情,沒有停止的時候。
在業障重的時候,你就應該生出一種覺悟心:「啊,業障這麼重!」就應該要減低這業障。
如果你跟著你業障跑,越造越深,越墮落越深,將來一定變牛、變馬、變豬、變狗去,也不停止。
為什麼?你情慾心太重了,一定會墮落的!
墮落什麼畜生裡邊去,這沒有一定的,所以這很危險的。
我們無論任何人,如果情慾心重,趕快要把它放下來;情慾心重的人,將來一定做畜生的,這一點疑問都沒有!
達真堪布:斷除對家人親友的貪愛與貪戀
人生就是非常急迫地,猶如頭上著火,農夫懷鑽毒蛇般地抓緊時間修行,同時必須忘掉如下三種:一個是對親朋好友,包括對兒女、父母的貪愛與貪戀。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不找任何藉口,不給自己任何許可!有些人經常說:「這是我的兒女,這是我的父母!」你的兒女怎麼了?你的父母又怎麼了?對你的兒女、父母、家人也不能有絲毫的貪戀與貪著!
對於修行,有的人總是一拖再拖:「現在不行,等兒子長大吧;現在不行,等女兒出嫁吧。」這裡是怎麼講的?「急須」!沒有讓你一拖再拖。為什麼要著急呢?為什麼要立刻呢?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壽命也是無常的!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死亡的可能,可以說是時時都處在閻羅王的手掌心,隨時都有可能被帶走!這樣說來我們哪有自由,哪有權利?完全是身不由己啊!我們都有很多計劃,今天、明天、後天要做什麼;一年以後,十年以後要做什麼。雖然計劃得很好,安排得很周詳,但是在閻羅王面前都是打錯了算盤。他讓我們走我們就得走,他讓我們怎樣我們就得怎樣。所以不要一拖再拖,不要再找任何藉口,要統統地斷掉對親朋好友的貪著!
世人都放不下愛,放不下情。什麼叫愛?什麼叫情?哪有愛情啊?都是虛假的。如果不是虛假的,會變得這麼快嗎?什麼叫親友?這輩子是親友,下輩子可能就成為仇人了;這輩子的仇人,下輩子可能就成為親人了。昨天的親友也許到今天就成為仇人了,昨天的仇人也許到今天就成為親友了。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我們也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沒有經歷過,怎麼還迷而不覺呢?我常跟大家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有時候像個小孩子,有時候像個瘋子。什麼叫親友啊?在當面、在表面上說一些好話,就成為親友了;說一些不好聽的、不悅耳的話就成為仇人了。所以說親友也是虛假的,也是無常的。
其實這些親朋好友、怨敵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講慈悲心的時候給大家仔細地講過。如果是親友的話就都是親友,如果是仇敵的話就都是仇敵。因為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所有的眾生都當過我們的親人,也都當過我們的仇人;都對我們有恩,也都對我們有恨;都幫助過我們,也都傷害過我們。所以懂得輪迴與因果的人,深信輪迴與因果的人,不會有這樣的偏見,不會這樣分別地愛一些眾生,恨一些眾生。
大家都要觀察自己的相續,看看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愛與恨的分別。若是有的話,我們還是沒有深信輪迴與因果,還是沒有懂得輪迴與因果。
愛恨親疏,這樣的愛是一種交易
對親友不能太執著
親朋好友是因為各種因緣的積聚,在即生中成為親友的,因緣散了以後,這種關係就消失了。
其實佛教不排斥親情,並沒有說所有的情感全部都要拋棄,佛教中的修行次第各不相同。大家對親友特別執著,心裡時常憶念,打電話時也經常表現出對親友的愛執。然而我們對親友不能太執著,因為這樣也會對修行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即生中也不能修行成就。
以前有一位叫做闍夜多的尊者,是禪宗的一位祖師。他開悟後,有一次和弟子一起外出時,他看到樹上的一隻鳥後便開顏微笑,弟子回來問他原因,他便訴說了自己前世的一段經歷:
「過去九十一劫以前,我身為一個富人的兒子並準備出家,當時我的父母並不同意,而且強迫我娶妻生子,最後我就在家人的逼迫下成家了。
當孩子六歲的時候,我又產生出家的念頭,準備離家時,孩子抱著我的腿痛哭流涕地說:'爸爸,你不能出家,不能拋棄我。'因為孩子的阻撓,我沒有出成家,從這一世以後已經過了九十一劫,我們父子再也沒有相見。
今天我通過神通了知這隻鳥就是九十一劫前我的孩子,而想起了我的前世。」
他述說了這樣的因緣。
所以,對家人特別關心和貪著,是對修行有影響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家人的執著並不合理,對父母感情上的執著是有條件的。
這樣的愛是一種交易
你們也學過聖天論師的《中觀四百論》,論中說:「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果對方不隨順,我就不愛他,如果特別隨順,我就愛他,這是一種交易。
子女對父母的貪著,或者夫妻之間的愛,如果對方不隨順你、不喜歡你,那你就不應該愛他,為什麼呢?他跟仇人沒有差別,仇人也不愛你,你也認為不應該愛他,你會說:「他都不愛我,我為何要愛他?」父母不愛子女,或者子女不愛父母,互相因為不愛的原因,甚至因為像仇敵一樣恨的原因,為何還要貪執呢?不應該。
如果因為他愛你,你也要愛他,那這不是佛教裡講的真正無私的大愛,而是有目的的愛,「因為你愛我,所以我愛你,如果你不愛我,我就不愛你。」世界上很多人都是這樣,很多夫妻之間的吵架,“戰爭”的來源,都因為「你不喜歡我,所以我就不喜歡你」等等。
愛恨、親疏的關係都是因緣
親友之間的關係只是一種因緣,當因緣聚合時,沒有特意去造作,這種關係也會一直存在,一旦因緣消散以後,你怎麼哭、怎麼跳、怎麼喊都無濟於事,甚至跳樓也無法挽回。世間中很多愛恨、親疏的關係,都是一種因緣。
佛教裡經常講,除了我們眼睛看到,或者人與人之間能感覺到的因緣以外,還有更甚深的、背後隱藏的因緣,世間人大多不知道這種因緣,如果你從小對佛教具有信仰就會明白。很多人會講:「這輩子我沒有恨過什麼,但可能是前世的因緣……」這時就自然而然相信了因果的觀念。
我去玉樹地震災區,聽到很多人在講:「我的一家人全部都死了,但是也沒辦法,一方面是無常,另一方面是一種因緣,雖然我們這輩子沒有造過什麼嚴重的惡業,但可能是前世我們這一家人共同造了什麼業。」
雖然他們不像城市裡的人那樣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的因果常識深入骨髓,這種常識直接對他們的生活有幫助,而且是遇到人生中最大的困難——家人全部都死了,但心態還能保持淡定、平穩地度過難關,這也需要一種修行的力量。
學佛不能墮入兩邊
既然如此,有些人可能講:「佛教是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親人全部拋棄?」並沒有這麼講。佛教只是講到不該執著親人,因為太執著會令自己苦惱,很多佛緣也會斷掉,但也不能像個別的佛教徒一樣,「我學佛以後,不要給我打電話,不能接,你是仇人,你就是我修行道路中最大的違緣。」沒有善巧方便,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修行尚未達到那麼高境界的時候,對前世和今世的有緣人,應該用一種善巧的語言護念他們的心。雖然你去學佛、去出家、去修行,這很好,但是也應該用慈悲心善護別人的執著心。很多人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畢竟對方也是眾生,對你特別執著時,用比較和善的語言進行解釋或安慰,這也很有必要。當然,在最關鍵的問題上,比如你的修行真正受到一些障礙,這個時候你要抉擇。
所以,學習佛法千萬不能墮入兩邊,很多修行人要么墮入這邊,要么墮入那邊,走極端。中道呢?中觀裡有一種中道,名言中也有一種中道。比如說打扮,有些人太過於打扮,天天擦拭身體,這是一種邊;有些人又太過隨意,早上起來臉都不洗,從來都不刷牙,旁邊聽他說話時都臭氣熏天,這樣也不好。
我們對親人的關心,要么他沒有做任何壞事,卻把他當作仇人一樣看待,這樣不行;要么執著前世的因緣,自己的修行完全隨他而轉,這樣也不合理。因此學習中道非常重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