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可少損三千福德:我的惡妻,惡子女,惡父母,正是我自己的化現

我們看不慣、討厭、嗔恨、反感、失望、吵架的人,他們都是誰?

怨天尤人者必讀!怨天尤人一次,削三祿!

 

【怨天尤人最損福,一次減三善】

蓮池大師《自知錄》上說:「怨天尤人最損福,一次減三善。」

當禪宗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惠能恍然大悟:「萬法萬物不離自性!」當即作了個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何期」就是沒想到的意思。他悟到了什麼?

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國土,包括所有的眾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像到的和想像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化現出來的。

●萬法皆由自心所現

正因為我是這樣,所以遇到這樣的父母;正因為我是這樣,所以遇到這樣的配偶;正因為我是這樣,所以遇到這樣的子女、朋友、下屬、上司、陌生人;正因為我是這樣,所以遇到這樣的人、事、物。

抱怨六親、遇到人事物的時候,有沒有找出自己對應的落處改掉呢?一個人遇到的父母,妻子,子女,朋友、下屬、上司其實都是自己的映現,也就是說:惡妻,惡子女,惡父母,惡友、惡陌生人、惡上司,也都是自己招來的;無論怨誰都是怨自己,不滿誰也都是在不滿自己。

自己是什麼樣的,自己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自己世界裡的人就是什麼樣的。這就像自己是一個水晶球,水晶球裡有許多相,把這些相放大很多倍,就成了現實中自己身邊的人事物。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樣擁有、遇到,都和水晶球裡的一個相對應。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是給自己拍的一張照片,照片裡把自己每個相都放大百千萬倍,清晰的呈現出來了。自己有某個不好的地方,映射出去,就是遇到某個不好的人,或者某件不好的事;反過來說,遇到某個不好的人,或者某件不好的事,追根究底,就是自己有某個不好的地方。

打個比方,如果說一個人的老公愛去PUB,但是他老婆很賢良淑德啊!或許夫妻生活也很好,這種情況該怎麼說呢?

這個妻子必定有一個相關的落處,映現到丈夫身上,也就是丈夫愛去PUB的這個行為;若映現到其他人身上,又會有不同的表達。也就是說:自己若沒有這個缺點的話,身邊的人是不會有這個缺點的;只是在自己的身上沒有反映成行為和事件,還在自己的水晶球裡而已;但是映射到別人身上時,就會以行為和事件表達出來了。

●心無邪念,自能降魔

「心無邪念,自能降魔」,自己若沒有邪念,魔是找不到地方住下去的;自己現在若沒有邪念,也不會給過去的惡種有合適的環境發芽。

惡報發生都是因為過去的惡業所致嗎?──大多數都不全是,這是因為你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某方面有問題,引發了過去的惡業發芽。

丈夫是我的相、子女是我的相、父母是我的相、朋友是我的相....遇到的人、看到的人都是我的相,到處都是我自己的樣子;罵我的人、惡我的人,遇到的每個人事物,都是我自己的落處所化現。我說誰不好,就是在說我自己;我抱怨任何事,就是在抱怨我自己。

觀察一下ㄧ般孩子都會有怎樣的父母?

如果你是怎樣的父母,那麼你就會有怎樣的孩子。

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也是自己的一個相所映射放大出來的。

●「修心」需落實到細微實際的言行上

當我們發現別人有什麼地方不好的時候,應馬上反思自己何處不對,試著把自己轉了,那麼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會跟著轉而成為另一番人事物。所以佛法裡說:「萬法唯心造」,因為我現在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遭遇的人事物就是這樣的,我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其實都是我自身的映射。

修行即是修心,修心最終要落實到細微實際的言行上。因為心的映射,反應到自己的身上便是自己的言行,反應到外部世界則是身邊的人事物。

淨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親手書寫:

「怨天尤人,一次削三善。損福祿第一快!」

一念瞋恨起,摧毀一千個大劫以來積累的善業福德,所以心生瞋恨叫做「火燒功德林」。你以為沒有生瞋恨、發脾氣,其實你看不慣、討厭、反感、爭執的時候已經起了瞋,即使針尖大的瞋恨,菩薩也能觀察得清清楚楚。

●見他人過,即是共業感召

看到別人邪淫、貪污、貧窮、吵架、討厭,表示自己也有相同問題。「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到別人的過失,就想到和明白這是自己的不清淨心感應出來的:

看到別人邪淫,明白這是自己的淫心所感,懺悔!

看到別人貪污,明白這是自己的貪心所感,懺悔!

看到別人貧窮,明白這是自己的吝嗇所感,懺悔!

看到別人吵架,明白這是自己的瞋恨所感,懺悔!

看別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這說明自己的業障重、福德薄、很多地方都不好。——共業感召,也就是「物以類聚」,看到、聽到,這也是聚的一種。

各種災害、環境污染、人心不古等現象,都是自己的不足與過失所感應出來的,都該懺悔,時時懺悔,處處懺悔!先懺悔自己,再為眾生懺悔。

佛門有句話:「有福報的人,從來看不到是非、聽不到是非;沒有福報的人,常常看到是非、聽到是非、說是非。」

修行修啥麼?修自己的內心。自己的心清淨了,自然惡緣不起,惡業不生。自己的心若無法調幅得善,那麼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外表所為,自然也就感招來了相同不善的惡緣果報了。

再來一個實際的運用

 很多人譏諷辱罵另一個人,這些罵他的人,也是他的落處化現的。

 

================== 佛理答疑 ================

提問:世尊在世時,遇到害他、辱罵他的惡人是怎麼回事?以佛陀的修行功德為何也現惡境界?

回答:是故寶積,若菩提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而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珠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 《維摩詰經 佛國品》

 

敬於佛者 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 截斷狐疑 拔諸愛欲 杜眾惡源

阿逸多 當知疑惑 於諸菩薩為大損害 為失大利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維摩詰經 佛國品》里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這時舍利弗尊者承佛威神動了一個念頭說「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他就講:

我們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以前做菩薩的時候,難道他的心不清凈嗎?為什麼佛土不凈?

舍利弗動這個念頭,世尊知道了。佛告訴他,告訴舍利弗,他說「我此土凈,汝則不見」

釋迦牟尼佛就用腳,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平常做在那裡都是結跏趺坐,我們講雙盤。佛把腿放下來,指按著這個地上,佛以神力讓舍利弗以及與會大眾統統見到,這個世界忽然變成眾寶莊嚴,顯示無量的功德,寶莊嚴剎土。這一切大眾嘆未成有,佛住的凈土。

所以佛跟我們凡夫在一起,我們凡夫看是住我們的穢土,而佛自己實實在在講他住的是凈土。心凈確確實實佛土凈。佛在大乘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保轉」這裡可以做證明。

—上凈下空老恩師


印光法師:凡遇不如意,只可懺悔,不可怨天尤人!

法師文鈔: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嘆。況汝教養多年,費若干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乎。雖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為怨尤。

須知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無量無邊。

或我欠人之債,或人欠我之債,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有還債者,有討債者,有報德者,有報怨者。汝今生雖居心事事甚好,豈多劫多生,通通皆無罪業乎。

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懺悔罪業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

若能發懺悔心,不生怨尤,則所謂逆來順受,則後來之福,實難測度。

——復德暢居士書

白話翻譯:

接到你給明道師的信,知道你第三個兒子,已經二十歲,忽然夭折,不勝慨嘆惋惜。何況你教導養育多年,花費很多的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嗎?

雖然如此,千萬不可因為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為何不蒙佛庇佑,而加以埋怨責怪。

必須知道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無量無邊。

或者我欠他人的債,或者他人欠我的債,或者我欠他人的命,或者他人欠我的命,因為彼此有負債欠命的緣故,致使所生的兒女種種不一樣。有還債的,有討債的,有報德的,有報怨的。

你今生雖然存心事事都好,哪能多劫多生,通通都沒有罪業呢?

所以當一個人有不如意的境遇時,只可以發起懺悔罪業的心,不可以生起怨天尤人的想法。

如果能夠發起懺悔心,不生怨恨責怪,那麼所謂的逆來順受,後來的福報,實在難以測度。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也是正常現象。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互相抱怨,雖然父母疼愛子女自不在話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親看到孩子不聽話,可能會在父親面前說:「這孩子像你一樣,脾氣那麼壞,怎麼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這樣的言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聽到怨言後可能會想:「我對他這麼好,他為什麼還不滿意?我好心替他處理問題,結果他卻反過來抱怨我,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愈想愈氣憤。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其實當不滿的情緒出現時,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大家都沒有問題,只是有人誤傳了一句話,使得別人口出怨言。遇到這種情形,應該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為自己著想,並且做到:一、不要抱怨別人;二、接受別人的抱怨;三、傾聽別人的抱怨。也要像孔子所說的「君子聞過則喜」,不但不要難過,甚至要更歡喜,因為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聽到抱怨後,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便自築高牆,對別人的反應不加理會,這樣反而會激怒對方,以為你放棄了和他的友好關係,打算絕交。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更難化解了。

所以聽到抱怨時,要有適當的處理措施,以免又進一步產生誤解,而且對於輕重不同的抱怨,處理方法也不同。如果聽到的是輕微的抱怨,只要點點頭,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為對方只是希望你聽到這樣的意見而已,不一定要給予任何回應。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瞭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當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責怪和抱怨他人;

但是,抱怨卻會使我們失去諸多訓練忍辱的機會,製造更多的罪惡和內心的痛苦,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放下抱怨。

—––慈誠羅珠堪布


淨空老法師:怨天尤人是大罪,是最大的錯誤,決定不可以

幸災樂禍是缺德、是惡念,所以真正學佛人,眾生得福,他生歡喜心,沒有一點嫉妒心;看到眾生遭難,他生同情心、憐憫心,決定沒有幸災樂禍的念頭。所以你看會修的人,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只有提升,沒有往下墮落的。一味提升,這就是佛法;往下墮落,那就是魔法,那是魔不是佛。

佛跟魔在哪裡?就是自己念頭,自己念頭一念正就是佛,一念惡就是魔。魔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是自己,魔也是你自己,與外面境界不相干。

怨天尤人是大罪,是最大的錯誤,決定不可以。老祖宗教我們的話,好,要記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有障難了,反過頭來反省,決定在自己的念頭、言行,與外頭境界不相干,決定不能怪人。縱然我們在逆境惡緣裡頭,遭受別人毀謗、侮辱、陷害,種種障難,全是自己的過失,與別人不相干。

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一定是原諒別人,不要原諒自己,自己天天有進步,天天快樂,有進步才法喜充滿。如果每天自己憂悲苦惱,這完了,這個一定要提高警覺:我迷了,我迷得很深,才會有這個現象。一個人念念有覺悟,天天有覺悟,怎麼可能有這個現象?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