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佛教的兩種懺悔方法

當我們在修習懺悔的時候,有一個偈頌值得我們注意,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佛教的懺悔有二個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是事懺,事懺主要是依止我們的信心──我們對三寶的信心。當我們造了身口意的罪業,我們對於這個罪業是非常地厭惡跟訶責,因為厭惡跟訶責這樣的一個作用,使令這個罪業的勢力得到了減損。這樣的懺法,基本上是在業的表層作用訶責,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拔除,所以,當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就很可能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作事懺。我們剛開始懺悔的時候,都是依止這個方法來下手。

第二個是理懺。當我們造了罪業以後,或者我們在拜懺的時候,我們除了有三寶信心的資持,另一方面我們能夠生起智慧的觀照,觀察業的體性,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我們人會造業?樹跟桌子不會造業?這個業是從哪裡生起的?它造了以後跑到哪裡去了?它得果報的過程當中,又起了什麼樣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透過佛陀的聖教量,能夠觀察業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觀實相」,觀察到業的真實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從根本上,把罪業作一個徹底的扭轉,這個叫作理懺。這個「理」就是有理性的觀照。

因此之故,在我們佛教的修學當中,不僅是懺悔如此,其實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門,也都應該有智慧的觀照來當引導,這樣的修行才能夠徹底地滅惡生善。所以身為一個佛弟子,我們不斷地聽聞大乘的經論,加強我們對生命的觀照,使令我們所有的修行,都能夠達到最好的滅惡生善的效果,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去除業障,靠的是懺悔!

真心懺悔消除妄念

先消業障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呢?就是得解脫。你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之後,你很快地就會得解脫了……經常懺悔,勤修懺悔,可以去除業障。

「千年暗室,一燈就破」。我們心中的無明,我們心中的不明白,猶如千年暗室,只要點上一盞明燈,全部可以照亮……

造了惡業,要真誠懺悔,如果造了惡業,有如在暗室里什麼都看不見一樣。但是你真誠懺悔,猶如一盞明燈,可以把你過去所做的很多惡事懺悔掉。但一定要真誠懺悔,真誠懺悔之後你的心就開始清凈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悔」是改以往的修為。「懺悔」可以消除身上過去世中所造的惡業,自己身上有惡業可以用懺悔的方法除掉。

「懺悔」就是把自己以前所造的一切罪說出來(西方許多教是讓自己給牧師告罪)。我們都是人不是神,都會有許多隱私,有想法可以給菩薩講。但是要記住一定要講出來,不講出來是不對的,講有幾種方法,一種是用心講,一種是用嘴巴講,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心和嘴巴一起講,這樣效果最好。

懺悔有兩種,一種是事懺,一種是理懺。

事懺,是先把自己洗乾淨,然後到菩薩面前,誠心懺悔。把自己所要懺悔的心和事都講出來給菩薩,猶如自己從裡到外都在懺悔。事懺,其實就是一個物質的變化,用一種表面的形式來懺悔。

理懺,是從心理懺悔。觀想《心經》里的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把這五蘊從心裡全都照空,空了就自然沒有罪了。「照見五蘊皆空」首先觀想自己照空自己,心裡已經沒有孽障了,我的心在過去生,過去世現在全部都照空了,已經沒有孽障在這個人間,首先要從心裡排除惡業,這就是理懺。

五蘊皆空從心裡完全挖空,從心裡戰勝自己的惡魔,從心裡戰勝自己的孽障,這是多麼高尚的懺悔法。從理上解脫了,心自然就解脫了。

如何懺悔

如何達到真正的清凈和懺悔呢?就是要用身體拜佛,嘴巴念佛,腦子意識里想著佛,用清凈的心來懺悔,功德無量……

最好每天念1遍《禮佛大懺悔文》,時間許可的話,最好每天念三到七遍。念《禮佛大懺悔文》功德無量,它像刷子和清潔劑一樣,可以刷洗我們靈魂深處骯髒的東西,幫助我們去除雜念。

身體造業很容易,比如偷東西,打人,用手指頭指著人家,都是身造業。造口業就更加容易了,隨便講人家幾句不好的話,挑撥離間、妄語、兩舌等都是造口業。現在很多人吃活龍蝦、鮑魚等,也是犯口業。意念犯罪更加容易,只要是想不好的事情就是意念犯罪。比如,你的腦子在想騙騙某個人,這個人太壞了,捉弄他一下等,這些全部是意念犯罪。

念《禮佛大懺悔文》後,菩薩會原諒我們的,很多罪業可以在佛菩薩的幫助下和原諒中得到減輕或消掉。 佛菩薩在《金光明經》說到:「所謂金光,滅除諸惡,千劫所作,極惡重罪,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眾罪,悉皆滅盡,我今已說,懺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凈微妙,速能滅除,一切業障。」

單從語言上看,能知一二,其實佛菩薩給我們的經文是深奧無邊的……所謂金光,就是懺悔,只有在懺悔之後,身上的金光才會散發出來。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懺悔,哪來的光明,身上哪來的金光,身體只會被烏雲籠罩。即便是有太陽,當它被烏雲籠罩的時候,哪來的金光萬丈呢?只有當我們懺悔的時候,才能去除孽障,猶如掃除烏雲後重新照射四方的太陽。

當人沒有孽障的時候,我們靈魂顯現出來的光明才是金光明。金色的光明等同於無價的法寶。我們學佛,要學金光這一無價的法寶,要學根本的東西,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罪孽消滅之後,才能體現出你有價值的「心」即「佛心」。


聖嚴法師:懺悔的種類與方法

在佛七期間的每天晚上,我們都要唱誦懺悔偈,邊拜邊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同時也勉勵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課之外,每天最少自動禮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懺除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消除無盡的障礙,得以順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為諸位開示「懺悔業障」。

「懺悔」一詞,在大小乘經律中,常常見到,也極受重視。因為懺悔的作用,就像我們每天都要洗臉及漱口一樣。由於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淨,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淨。原則上修到六根清淨位,才不致有心作惡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學佛大眾,必須每天懺悔,方能日新又新,日進又進。

「懺悔」本屬於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三寶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薩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至於犯了戒怎麼辦,就用懺悔的方法來糾正。

懺悔的功能有兩種:

1.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

2.是經過一次懺悔,便對自己的行為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

因為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

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懺悔,輕者經過懺悔,即還得清淨。

懺悔的方式也有兩類:

1.事懺,又名作法懺。犯了戒罪,大者於僧團集會做「羯磨」時懺悔,中者對一人懺,小者自我責心懺。戒罪便用事懺。

2.理懺,又名實相懺或無相懺。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懺,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眾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為苦難了。此名為消滅罪業。

懺悔又有兩類:

1.違背戒律之罪,用「制教懺」,唯局限現世現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眾僧團使用。

2.違背道業之罪,用「化教懺」,通用於道俗七眾,也通用於大小乘,並通用於三世十惡業道。

在我們中國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懺」或「制教懺」來分別以「眾法懺」、「對首懺」、「心念懺」,舉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懺」及「化教懺」,來懺除種種罪業。不過禪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懺」時,必須明心見性,親證本性無性,才達懺悔的目的。所以可有懺法儀軌,也可沒有一定的作法儀式。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是圓頓止觀的四種三昧之一,是用事懺為方法,以達成理懺的目的。禪宗的無相懺,便無儀軌了。至於「化教懺」,則為中國佛教僧俗七眾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均屬「化教懺」的一型。

「懺悔」這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印度梵文的懺摩(Ksama)及漢語的悔過,音義合譯而組成的新詞。它有悔罪滅罪、還得清淨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一九云:「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懺悔有無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說:「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又云:「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由此可知,懺悔法門也是佛法的總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門。

大乘各種修行懺法的儀軌,猶如密宗的壇城,要求莊嚴、供養、清淨、威儀整齊。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華嚴五祖宗密禪師的《圓覺經修證儀》,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三昧懺儀》、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懺儀》,以及當今流行的各種如前所舉的懺儀,均有設壇、請聖、供養、禮誦等的儀軌。

如何測知懺悔之後的功德成效,可舉兩例如下:

(一)《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云,如法懺悔之後,若得清淨,可能發生各種善相:「或有眾生得(身口意)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有人受了菩薩戒而犯十條重戒中的任何一條,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梵網經》的菩薩戒本),苦到(極誠懇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這兩種懺悔法,都比較困難,若沒有適當的環境,及充裕的時間,不容易獲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門,輕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見異相,才算滅罪,例如《觀無量壽經》云:「至心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也就是我們為何要提倡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門的原因了,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節的彌陀佛七期中,向諸位介紹懺悔法門的用意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讓懺悔更有效的十種方法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生重怖畏;三者 深起慚愧;四者 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 發露先罪;六者 斷相續心;七者 起護法心;八者 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 常念十方諸佛;十者 觀罪性無生。

夫者,發端之辭。倘欲懺悔所作諸惡,必須具足十法,幫助成就其懺悔之功。

一者,首先明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惡因感惡果,善因招善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二者,生重怖畏,自知有惡因必感惡果,墮獄受劇苦,即生大怖畏,毛骨悚然,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水。」惡因可畏,至為悚懼。

三者,深起慚愧。慚者慚已,愧者愧他。慚自己毀戒下劣,愧諸賢之超脫明淨,釋迦因何成佛?吾何久為眾生?有見賢思齊之心,生大慚愧,痛改前非。

四者,滅罪方法。須常求滅除自己罪業之方法,何法能除滅罪障,常尋求之。

五者,發露先罪。倘若已作之惡,或自知、或不知、或有心、或無心等所造之罪,對三寶前,或對善知識前,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若能懺悔,罪即消滅。若不肯發露,覆藏於心,則日久月深,則罪根深結,懺悔不易矣。

六者,斷相續心。若雖自知有罪,對三寶前懺悔已竟,但相續心不斷,仍繼續造惡,則前之懺悔,雖懺無益。非將起惡之相續心截斷不可,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故須怕相續心。

七者,起所法心,發起衛護佛法之心。若自己奉持佛法,即自能保護佛法。若他人敬奉佛法,他人即是保護佛法。若已若他,皆當維護,可獲福滅罪,故須起護法心。

八者,發大誓願,即發四弘誓願之心。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即是發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心,度脫一切眾生,不分人我彼此。彼苦即我苦,故急而拔之;彼樂即我樂,故急與之樂。拔彼之苦,即是拔已之苦;與彼之樂,即我之樂。苦樂亦如是。所言誓願者,發誓以要其心,起願以策其身,不可改變。能發廣大願,亦可滅罪。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念佛即能成佛,若念眾生,則做眾生。吾人既為佛子,必學佛行,故須念佛。但十方諸佛無量,名號亦無量,取其簡略而易得益者,莫如彌陀名號。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能持念此佛名號,即持念十方諸佛聖號。念彌陀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亦即懺悔一切罪障。

十者,觀罪性無生。觀者,觀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眾罪從心所起,自當將心懺,試觀此罪相從何而起?覓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四性推究,當體無生。所謂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處,求哀懺悔已之罪障,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四祖返觀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覓罪了不可得。」三祖云:「我與汝懺悔竟。」此一種乃理懺,前來九種都是事懺,故知此理懺功能最大。觀一切罪惡之性當體無生,心滅罪空,是名真懺悔。然又須知事懺必須具理懺,理懺復須藉事懺,理事圓融,故名真懺。


淨空法師:如何懺悔業障

無論過去、現前,我們都曾造過很多業,譬如,譭謗別人、侮辱別人,這是言語的造作,殺生是身體的造作,所謂「身語意」三業的造作。而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說出自己所有的過失,求佛菩薩原諒。章嘉大師說,懺悔真正的意義是「後不再造」,知道過去已經做錯了,從今爾後,不再重犯,這是「懺悔」。

懺悔並不著重形式,形式是屬於教學,表演給初學者及不知道懺悔的人看,讓他們有所感動,發心來學習。這種懺悔法是度化眾生,是利他的。自利的懺悔是後不再造,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不貳過」,過失只能有一次,不能犯第二次,這是真懺悔。因此,如果我們將自己的過失常常回憶,就是常常重複造作,罪業豈能懺除乾淨?

經上講,如理如教的修行,就是懺悔。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法不是懺悔法?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是每天發自內心的真懺悔。過去所做的一切善、一切惡都莫思量;現前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也不要去想,作到「三輪體空」,這是真的「一心稱念」。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唸唸相應唸唸佛」,如是念佛,方能懺除業障。


妙蓮老和尚《塗糞喻懺罪》

佛法中你犯了戒,有罪就要懺悔,懺悔才安樂。但是不可想:「犯了戒,只要跪跪齋堂就沒事了。」如果有這種觀念就大錯特錯了!也不可想:「念佛一聲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我犯戒、犯常住的規矩再念佛就好了!」不小心犯了戒規,那是不得已的事情,心裡要有警誡,有了過錯勇敢地懺悔,但總要覺得齋堂還是不要跪才好;雖然犯了戒可以懺悔,總是不要犯規則才好。

到犯了戒才來懺悔,這在經中有個比喻:鄉下有一個老人,清晨出門時,看到馬從路上經過隨地大便,有個賣藥的人去把馬糞拾起來。這老人問:「你拿馬糞做什麼?是不是拿回去做肥?」「不是,要作藥啊!」「什麼藥?」「要是有人跌打損傷、破了皮肉或什麼凍裂,這個馬糞一塗上去就好了。」老人一聽:「原來馬糞這樣好啊!跌了腿、破了皮,這馬糞一塗就好了!」他開心得很,也在路上撿了馬糞回去。

回到家裡他想:「真有意思!斷了腿、破了皮,這馬糞一塗就好了!」於是叫佣人拿條鞭子用力打他的脊背,佣人問:「主人呀!你為什麼要我用力地打?」「我叫你打就打、叫你鞭就鞭,我叫你做就做,不做你就滾蛋!」他那樣說家裡的佣人也沒辦法,打小力也不行,一定要用力打,一定要打到脊背上皮破血流。打了以後怎麼樣?他就把袋裡的馬糞拿出來塗上,數日後傷處就好了。

大家聽了這個比喻覺得怎樣?唉!馬糞可以治好流血破皮,那是因為鬥爭、跌倒或什麼原因造成了受傷,不得已才敷用。你無緣無故地要把皮打破再來用,你看!蠢到那裡去!上說雖寓言,但世間亦有此蠢人啊!

就像佛陀的戒律本來就不能犯,犯了雖可懺悔,但帶罪懺悔,你所修的功只能補過而已,得不到受用啊!又像一個人有重要事,當然可借債,可是以後決定要還啊!雖然可借債,但總是不要借債才好;世俗人所謂:「借債要忍,還債要快」。不可在借錢時講得那麼好聽,到還錢時就沒有,還同人家賴皮,同人家逞兇;這種人是絕自己以後的死路!債是欠不得的,戒更是犯不得呀!

同樣道理,你千萬不要說:「哈!犯戒可以懺悔,跪一下齋堂就好了。」犯戒不是那麼容易懺悔的!破根本戒沒有懺悔的餘地,即使懺悔也要見光、見華才可滅罪。當然,人非聖賢,小過難免;但我希望大家注意!總不要犯戒、犯規則才好,不能認為可懺悔就隨便犯戒規!

還有出坡要小心,平安為第一,不能大意。不要一大意受了傷,你想:「反正有藥水可以敷。」受了傷再來敷藥,那多麼苦!而且不僅自己吃苦,好多天都不能工作,連帶他人更苦,多麼不值得!所以安全要第一。

你不要以為:「我犯小過沒關係!」要知叢林規則,有三次小過就是一次大過,三次大過就遷單-叫你下山。因為你長時間犯過嘛!你就沒資格住下去。眾人之下,規則就是不能依你;規矩要嚴格,人才能發道心。大家對祖規一定要恭敬嚴守。


占察懺法門:犯戒要懺悔,並不是犯戒就沒辦法了挽回了!

持戒與懺悔:老和尚開示

犯戒要懺悔,並不是犯戒就沒辦法了?犯了殺戒還不要犯淫戒,犯了淫戒還不要犯妄語戒、偷盜戒,但犯一戒,其它戒還保持住,還可以恢復,不能一敗塗地,還要鎮定住。

不要說︰我不行了、完了,我犯了這條戒,什麼戒都犯吧﹗那不對﹗弘一大師摘錄的《南山律在家備覽》中這麼提︰犯一條戒不能條條都犯,其他戒戒體還能保持住。如此就要懺悔。有作法懺,按照戒律作法,好比誦戒前懺悔,叫作法懺,在戒律上一同懺悔。

取相懺,拜四十八拜、拜一佛,也能消無量無邊的罪,拜一尊佛、拜阿彌陀佛、拜觀音菩薩,都可以。再就拜八十八佛。還有拜千佛的懺、拜三千佛的懺、萬佛懺,都是祖師方便、佛給我們留的,都可以懺。另外有大悲懺,很有靈感!

同修父親病重的時候,我請居士拜大悲懺,有靈感、不可思議。梁皇懺,梁武帝夜晚在宮中看見一條大蛇,大驚失色,宮中那來的蛇呢?大蛇就說︰「妾就是郗氏妃子,妃子投生爲蛇了﹗」女人在宮中就是嫉妒障礙,死了就墮落蛇身啊!求怎麼給懺悔超度呢?請問寶志公禪師,寶志公說是要全宮受八關齋戒,還請衆僧禮懺誦經,寶志公就作個懺悔的方法給懺悔。梁武帝很歡喜,梁武帝常常親近寶志禪師。

梁武帝還有一次,集施食的儀文,造好了,在宮中點上燈燭,怕不靈,把燈燭都熄了,開始拜的時候,全宮中的燈一齊亮。諸位可以找梁皇懺看,尤其序文,三昧水懺還有個序文,也好。將來有機會都想一同拜。

三昧水懺的來源就是國師腿上生一個瘡像人面一樣,以後給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水洗好了,都是過去生的因緣。還有法華懺、占察懺、淨土懺,都是祖師編的,很方便善巧,都是取相懺。我們有罪業,就這麼懺悔。

懺悔之後,了凡先生說是,感覺身心輕安,心神很清醒、安祥,心裡有愉快感,不會彆扭勁兒、心裡憂愁?是鋼刀一把好?是繩子一條好?想來想去,都是業障現前,不由人地情緒不佳、悲觀,都是自己業障所感。拜懺之後,這些心都轉過來、沒有了,就是業障消除之相。

《了凡四訓》還說,要是業障重了,好比對人好一點,人家說︰「哎唷!他對我好,是要向我借錢?」知道是自己的業障。業障消除了,對人好、人家就知道,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了凡四訓》可以看一看。拜懺也能有這種現象,消除罪障也有消除罪障的現象。這總說叫取相懺,都是犯戒之後的懺悔。

再是普賢菩薩懺悔—等覺菩薩懺悔,以至於示現懺悔,我們無始劫來以至於今,生生世世罪業太多,要時常懺悔才好。懺悔是按戒律說的,戒律爲的修定慧,所以天台宗一個觀堂、一個懺堂,觀堂觀不好、三止三觀觀不好,心裡盡起些念頭,就到懺堂懺悔,懺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再到觀堂修觀行。這是由戒律講到懺悔,再提撕提撕!

良因曰:

學佛之人應當先閱讀《了凡四訓》改過篇,其中提到業障重的象徵,相信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很熟悉的,因此可以知道我們生在末法時代,絕非偶然的。

因此學佛了,首先要了知自身最粗重的習氣何在,然後應當就著這點誠懇的拜懺。 如果惡業不消,要深入般若是不可能的,甚至如上文所述,安身立命都有障礙的。

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願與大衆同勉,一同拜懺,來洗滌身心的粗重 !


每個人都會犯錯,如何懺悔才能讓罪業清淨?

耀行法師

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也都犯過錯。我們自身缺點很多,習氣早已難以割捨。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願改正。一旦做錯了,將錯就錯,自暴自棄。

在《百喻經》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牧牛人有二百五十頭牛。牛主人精心餵養著,每天驅趕牛到水草豐盈的地方。有一天,一頭牛被老虎吃掉了。牛主心想,現在牛已經不足二百五十頭了,我還要牛有何用?於是牛主便把牛驅趕到懸崖邊,殺牛墜崖而死。

故事中二百五十頭牛比喻比丘二百五十戒,愚蠢的牛主便是受持如來具足戒又破戒的人。

他犯一戒,不但不生慚愧心去清淨懺悔,還心中念言:「我已經破一個戒了,既然戒已經破了,我持戒還有什麼用?我以後就不必持戒了。」於是就破了所有的戒,好比愚人盡殺群牛一樣的蠢。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凡夫與聖人最大的區別並不是所犯錯誤多寡,而是誰勇於面對自身的缺點,敢於洗心革面,懺悔惡業,知錯能改。

佛都是人修成的,雖人人都犯過錯,但人人皆可成佛。我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要勇於面對自身缺點,改掉壞的習氣毛病。

六祖說:「苦口的是靈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便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對於善友的勸諫,善知識的教導,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虛心接受。誠心誠意的懺悔自己的過錯。

那麼懺悔應當怎麼做呢?

六祖說: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矯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矯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簡單來說,懺悔就是:知錯就改,絕不再犯。

懺悔,有發露懺悔和不發露懺悔兩種。

發露,即當著眾人來說自己的過錯,公開的懺悔。發露懺悔的力度大,效果強。

眾人如炎日。罪業如樹根,越藏扎的泥土越深。把自己的罪業之根刨出土,拋到公眾烈日下暴曬,便可以拔除根本業。

受戒之人破戒後,就要發露懺悔。

如果是居士破五戒,需要向持五戒不犯的人(只要符合條件,師父或者居士都可以)前懺悔自己的破戒罪行,這樣破戒之罪就可以消除,但要重新受五戒。

不發露,就是自己暗自下定決心來悔改,私下的懺悔。因為罪業覆藏於心,沒有公眾的監督,很容易受到習氣的牽引繼續犯錯。

若實在不想讓人知道,又真心悔改,可以對著佛菩薩聖像來懺悔。直到見光、見華、夢到佛摩頂授記等異相。

佛教中懺悔的形式多種多樣,如誦經,念佛,禮佛,拜懺,行善等都可以用來懺悔。

最簡單的是《華嚴經》四句經典懺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拜懺最常用的是《八十八佛大懺悔文》。還有《大悲懺》、《三昧水懺》、《地藏懺》、《梁皇寶懺》等等。

懺悔雖然形式多種,但總的來說,對於懺悔者而言,一定要有慚愧心。若無慚無愧,即使發露懺悔也是作秀罷了。

窺基大師說:「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挋賢善為性,能障於慚,生長惡行為業。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若無慚愧心,就不可能真心懺悔,一定還會繼續造惡。

人若無慚無愧,便與畜生無異。做人一定要有慚愧心。

在《梁皇寶懺》中:

滅苦之要唯有懺悔。故經稱嘆:世二健兒。一不作罪,二能懺悔。

大眾今日將欲懺悔。當潔其心整肅其容,內懷慚愧,悲暢於外,起二種心,則無罪不滅。

何者二種心?一慚、二愧。

慚者,慚天。愧者,愧人。慚者,自能懺悔滅諸怨對。愧者,能教他人解諸結縛。慚者,能作眾善。愧者,能見隨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

以是二法,能令行人得無礙樂。

可見真心懺悔,便是要起慚愧心,有慚愧心,便能斷除噁心,更不造罪。

正如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具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

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

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巨海,

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

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

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

懺悔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