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它的目的不是佛陀希望用宗法規矩掌控什麼,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察覺,六根不放逸,不被放逐於生死過患中,所以,戒律非關道德的懲罰,更不是負擔和壓力,所謂戒律的生活,就該是以清淨的方式維持生命,不接受被金錢支配,對物質保持正直而清淨的態度,而不生起對物質的貪愛,善加使用生活必需品,將它們用作維持生命、支持修道的工具,而不被其所束縛,遍處自在,無所羈絆,換一句話說,戒律本是讓我們獲得自在自由,這才是佛陀設置戒律的用意之一。


要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因為五徧行中第一是作意,所以修行第一步先從作意起修。譬如為什麼要去受戒?一個凡夫因為不受戒律的約束,心中無戒,所以做了惡事自己不知道;受了戒,使意識種下戒的種性,就是作意。

譬如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念一個咒語,都是作意念。譬如修數息觀也是作意,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皆從作意起。你們現在初步打坐,為什麼不能得定呢?先問你作意心能不能建立,就是作意這一念能不能堅固。所以第一先作意,而且作意這一念要堅固。

如修淨土,依《觀無量壽經》的觀法,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一邊唸佛,一邊觀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這是作意。如果觀不起來,是因為你作意不成,能夠作意的話,行住坐臥都在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光中。如果觀不起來的話,就專一作意一聲佛號;如果能夠作意堅固的話,修行就有基礎了,這一生沒有不成功的。

修行開始,作意所緣有兩種差別,就是有兩條路。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解《瑜伽師地論(上冊)》╱ p. 159


淨界法師:受持五戒對淨土學人的意義

受持五戒,它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如果你是修聖道門的,從聖道門的角度,我們受持五戒,我們可以保證來生,不墮惡道,能夠保住人身,這個是從聖道門的角度,你可以繼續以人的身體,繼續修學佛法而增上,叫增上生。

第二個從淨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當然我們淨土宗沒有來生,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它能夠保障我們的臨終,讓罪業的勢力降到最低,讓善業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能夠在一種身心安穩的情況之下提起佛號,這個就是淨土宗受持五戒的意義,能夠讓我們身心世界的障礙,降到最低。

這個五戒的修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嚴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講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為佛陀講這個根本重戒,他那個勢力一發動出來,像暴風雨,像龍捲風一樣,你的心念扛不住的。

所以你千萬,尤其是這種上品不可悔罪,你如果過去犯的話,現在趕快要斷掉,因為你不能讓它產生數數現行。業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種相續的力量。一旦它累積的力量到一個成熟的時候,你絕對不是它的對手,那個暴風雨一來的時候,所有的善根、佛號的力量,全部連根拔掉了,臨終你佛號根本提不起來。

所以你不應該把自己臨終推到一種暴風圈的狀態,你最好不要給自己臨終添麻煩。所以你要受持五戒,受持這個殺盜淫妄四根本重戒,這第一個嚴持四重;第二個勤修懺悔,沒有其他方法,犯了罪以後是不可取代的。

其他宗教說,你犯了罪用佈施來取代,這是兩碼事。造罪有造罪的果報,佈施有佈施的功德,這是兩碼事,我再講一次,犯了罪以後,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懺悔,你要讓過去的罪業消失掉,只有如法懺悔,其他通通沒有用。

所以我們在受持五戒,兩個心態,第一個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碼這個重大的風暴,不要讓它起現行,先守住重大的罪業。第二個,就是勤修懺悔,因為我們不知道過去生,有沒有這種業力。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淨界法師: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進步!

《瑜伽菩薩戒》說,當我們斷除惡法時,這個願望就是一種慚愧心。很多人不想受戒,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進步,你沒有一種目標。

由於沒有目標,所以當惡法出現時你不可能產生反省,因為你不知道用什麼目標來反省自己。

你說我這個人個性就是這樣,我就習慣造這些惡業。你很自然地放縱自己的惡業!

受了戒以後,我們有時也會犯錯,但是因為你的戒體它不允許有錯誤,所以它會產生警覺功能,會產生增上慚愧。

那麼,慚愧心生起時,我們就會想辦法讓惡法斷除。

所以這個戒體表現在斷惡時,它是一種慚愧心,能夠把你已經生起的惡法慢慢地止住、消滅。

這一點,你沒有受戒,你是做不到的。你要是沒有受戒,從小做一件錯事,你大概就做一輩子,因為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戒體在斷惡方面,它是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淨界法師 : 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嚴重,為什麼?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在受持盜戒的一個正面跟負面的果報。這個盜戒是這樣子,我們可能今生貪小便宜,去偷盜別人的小東西,但是你來生要賠償的時候就不是這麼算了,會加倍的。

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參禪的時候,他突然間在禪定當中看到前面一座山,鹽巴的山,他說怎麼會有鹽巴的山在障礙我呢?他一看,哦,我做小沙彌的時候去廚房偷了一把鹽巴,你看現在變成山,幾十年變成一座山了。他趕快拿他的所有的供養金去賠常住,他打坐的時候那個山就消失掉了。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你造了一個罪業,這個罪在心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懺悔,那個業就慢慢慢慢地減少、乃至消失掉;第二個,你不懺悔,不懺悔的意思就是隨喜,你認同這件事情,然後那個業就會在心中慢慢地擴大、慢慢地擴大。

所以我們會覺得很奇怪,你說地獄的果報,我們去看《地藏經》,隨便一動就是幾劫的時間。你看地獄裡面的時間都算劫的,諸位可能對劫沒有概念,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說他造罪業的時間有這麼長嗎?他一生才八十歲,怎麼招感的果報是幾劫呢?因為他都沒有懺悔,每天不斷地增長。所以在律上說,你今天造了一個罪業,你不懺悔,明天變成惡法,兩個突吉羅;後天,兩個再生兩個,變成四個,那是兩倍兩倍增加,二的N次方,兩倍兩倍增加。那你活五十歲,那不得了了。

所以有些人說,我不敢受戒,我受了戒以後我會犯戒的。其實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嚴重,為什麼?你不知道懺悔!受了戒,你還知道怕,你會反省。所以,受戒,理論上來說,你受了戒比不受戒要來得好。因為你受了戒你才知道反省嘛,開始有目標了,開始知道修正自己,把自己的過錯至誠地悔改,那麼這個懺悔就會折損業力。一個人他不受戒,那麼他的業是不斷地在增長,就像駝鳥心態。駝鳥看到獵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這個頭鑽到土裡面去,獵人照樣把它打死。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偷盜它本身會輾轉增勝的。


淨界法師:持戒的人有什麼不同

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後才會產生善根。

防非止惡

增上慚愧

什麼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種警覺我們心念的功能,一種警覺的功能。我們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我們會起煩惱,我們會產生貪欲,會產生瞋恚。當你持戒的時候,你還是會起煩惱;但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會產生另外一種功能,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說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我們持戒的人內心有二種聲音,一般人遇到染污的因緣,我們就去做了。因為我們抗拒不了煩惱,沒辦法的,你拿它沒辦法。它要你發脾氣,你就發脾氣;它要你產生貪欲,你只好產生貪欲。

持戒的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多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他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我們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內心會發出一個聲音,我不可以這樣做!這個聲音哪裡來的呢?就是因為你得到了戒體。

所以,一個受戒的人跟一個沒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他煩惱活動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這個警覺的功能,在戒律當中,從兩個地方表現出來:第一個,事前的防範。當一個染污的因緣在誘惑你時,要按照你過去的老毛病你一定會去做,但是受了戒以後,你會告訴自己,我不可以這樣做。也就是說,這個戒體在事前叫作「防非止惡」,它會對煩惱產生抗拒的力量。

第二個,事後的反省假設你控制不了,你還是去做了,這時候,戒體在事後會產生一種「增上慚愧」。你會有慚愧心,產生自我反省,然後趕快尋求懺悔的方法。我們一般人要是沒有受戒,做了錯事,大概就一直錯下去了。你一輩子就錯下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自己。所以,戒體對我們的內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在事前的防非止惡,減少過失;第二個,在事後我們會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當你內心當中產生了「防非止惡」跟「增上慚愧」的時候,我們的定義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持戒了。你開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開始變化了。這個是戒的基本定義,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為什麼要培養這種警覺的功能呢?

這以下解釋它的道理。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隨順妄想,去造很多的殺盜淫妄的罪業,而且我們的念頭一動,往往會跟邪惡的妄想相應,而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從經典上的描述,我們內心有兩種狀態:一個是真實的狀態,一個是妄想的狀態。所以,我們每個人內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你看我們的本質是真實的、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我們表面的這個玻璃,鏡子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塵、很多的妄想。而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會跟表層意識的妄想相應,因為它的力量太大。

所以,你看我們一般人,要造善很不容易,因為你要跟你內心那種善良的心相應,很難!但是一個人要造惡,你不用鼓勵,他自然就造惡。造善要鼓勵的,因為造善比較困難。我們凡夫要造善是比較困難,造惡比較容易,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因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們真實的善根是在內心的深處,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刺激的、先活動的是你表層的妄想,所以「動與妄會」。我們內心,從佛法的角度,我們造惡的傾向大過造善的傾向,因為邪惡的力量是浮在表面。「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佛陀就看到我們眾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先觸動煩惱,然後才會產生善根。

所以,我們必須要佛陀來制定戒法,來產生警覺的功能,才能夠不再墮入邪惡的妄想,不再產生痛苦的生死果報。從這一段的定義,我們可以瞭解到,比如說你一天當中都沒有去造殺盜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淨,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你可能是「緣缺不生」,因為沒有造惡的因緣來刺激你。所謂的持戒就是說,當有惡因緣在刺激你的時候,而你還能夠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這才叫作持戒。所以我們對持戒的瞭解是,你內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動,遇到了染污的誘惑,你還是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這個才叫作持戒。這是基本定義。


虛雲老和尚: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持戒對修行很重要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 賢善遠此處去。 」 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 「 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說:「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持戒的用心處

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塗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

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絕。 」 夫 「 戒 」 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 戒為無上菩提本 」 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 當知 「 攝心 」 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瞋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 「 攝心 」 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 」 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持戒從十善開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

古德所謂:「 平常心是道。 」 只如孔子之道,不外 「 中庸 」 。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

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六祖說:「 心平何勞持戒。 」 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風所轉。

「心平 」 二字,談何容易?

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瞋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


達真堪布:受戒、持戒以後,得到這種成就才是持戒的意義!

受戒、持戒以後,心高沒高變柔軟?這些煩惱,有沒有減輕?若是沒有,就不叫持戒。戒是淨,心若是沒有變清淨,沒有變柔軟,貪心等煩惱沒有減輕,表面上再清淨也沒有多大意義,持戒的功德不會達到圓滿。

持戒中,心變得柔軟是最殊勝的。我們受持了很多戒律,像居士戒、菩薩戒、密乘戒。雖然受持著很多戒,但我們的心有沒有變得柔軟些?猶如棉花被石頭壓住一般。棉花若是沒有被石頭壓住,它總是漂浮的;若是被石頭壓住了,它才不會漂浮了。我們有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受戒、持戒以後,心有沒有變柔軟?這些煩惱,有沒有減輕?若是沒有,就不叫持戒。戒是淨,心若是沒有變清淨,沒有變柔軟,貪心等煩惱沒有減輕,表面上再清淨也沒有多大意義,持戒的功德不會達到圓滿。

比如貪心,你貪就變成奴才了。你貪人,就變成了人的奴才;你貪錢,就變成了錢的奴才;你貪地位,就變成了地位的奴才;你貪名譽,就變成了名譽的奴才,自己不得自在。人為什麼內心裡沒有快樂呢?就是因為內心沒有獲得自在。因為什麼呢?被貪心束縛了,控制了,牽引了,你就不自由了。那應該怎麼辦?你不要貪。你不貪、不動心的時候,他(它)就跟著你來。你不去貪這個人,也許這個人就跟著你來了;你不去貪錢,錢就隨著你來了;你不去貪地位,地位就隨著你來了。這叫自在。

凡夫是心隨境轉,菩薩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叫自在,心隨境轉叫輪回。心自在了才有真正的快樂,心不自在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你條件再好,生活水平再高也沒有用,內心裡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

還有嗔恨心。你生起嗔恨心,就是拿別人的過患、拿別人的惡業來懲罰自己。若是你心裡不生起嗔恨心,別人罵你、打你、傷害你都沒有事,都傷害不到你的心。其實這些敵人、惡魔傷害不了你,真正傷害自己的就是自己。你一生起嗔恨心,心就受到了傷害。心受到了傷害才是真正的傷害,心痛苦了才是真正的痛苦,心不痛苦身是不會痛苦的。他人說你,若是你不動心,他就說不動你的心;他人打你,若是你心不動,他就打不到你的心;他人來傷害你,若是你心不動,他就傷害不了你的心。所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傷害者。

不應該生起嗔恨心。他人說你罵你,如果你都可以轉為道用,那麼這都不是傷害你,而是幫助你。罵你打你,是幫你消業,讓你成就,你要能轉為道用。生起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幫助。你嫉妒別人,是摧毀自己的功德。若是他自己有這個因緣,有這個福報,你即使再嫉妒他、傷害他、阻礙他,也無濟於事。嫉妒他人,自己內心裡就有痛苦、有煩惱了,還摧毀了自己的功德,為什麼要嫉妒啊?我們是大乘行者,別人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功德,我們應該隨喜。因為我們己經發心了,要給他們利益,給他們快樂。現在不用我們去給他們快樂,他們自己就得到了快樂,我們還嫉妒什麼啊?這樣嫉妒,我們的利他心就被摧毀了。

還有傲慢。傲慢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我曾經講過:「傲慢的鐵球上不粘功德水。」有傲慢的人是不會進步的,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的過患,也看不到對方的功德。這樣,他永遠學不到他人的功德,永遠改變不了自己的過患。所以,貪、嗔、痴、慢、疑這些過患,對自己來說是最大的傷害,所以要去降伏它們,讓心變得柔軟,這才是持戒的意義。


淨界法師:一個人會破戒,就在這三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

佛陀入涅槃之前也提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汝一心精進,當遠離放逸。」為什麼呢?「諸佛甚難值。」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生命當中唯一的希望。

一個人瞭解道理以後,剩下的就是修行了,要信解行證。當然,你如果沒有瞭解道理,其實沒有資格談修行,說實在的,你叫做結緣。

但是,你要是真的瞭解道理了,那你剩下的就是精進收攝身心了,因為你已經上路了。你一個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就是前進了。但是你沒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還是要把這個道路找清楚。

對於佛法的正見,由淺入深,可以分成三個次第:一、 業果的道理:首先,應該知道生命有一定的軌則--善業的因緣,成就可樂果報;罪業的因緣,成就痛苦的果報。果報的本質,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出現的,是由我們過去的業力所決定的。

基於對業果道理的瞭解,使令我們生起慚愧心—崇重賢善、輕拒暴惡,開始尊重、贊嘆善法的功德,也會去厭惡、呵責罪業的過失。

雖然還不能馬上斷除一切惡,圓滿修習一切善法,但心中已經有這樣的希望--願惡法能慢慢的減少、善法能慢慢的增長廣大。這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個觀察︰相信業果的道理,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二、空觀正見:進一步我們要觀察,在整個造業、得果報的輪回當中,生命隨因緣而剎那剎那變化,不管是因地的造作,或是果報的受用,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也就是「悟到我空」的真理。

這時候,觀察到整個造業的本質,就是一念流動的心識在造業,這當中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息滅了有所得的心,故能與平等法性相應,看到了更廣大的生命。這是第二個正見─以空觀來消滅我們的自性執。

三、最後,再進一步的─觀察真如:在畢竟空當中,明瞭的心性恆常存在,由此契入不生不滅的佛性,而觸發我們的大悲心,念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為足,要繼續地往前走,就應該要修「精進」。「精進」能夠破除我們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對所有的「惡法」也不想斷除、對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這樣消極心態就很容易產生這種「惡不善法」。

一個人的心態,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著就是放逸,放逸以後就造罪業了,三種情況。一個人會破戒,就在這三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源頭上,就是要保持「精進」。

「精進」有什麼好處呢?能夠出生無量的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淨界法師:不把戒體當回事,戒體的力量會慢慢地消失掉!

我引用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對戒體的功能,講一段小故事給大家做一個鼓勵。

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貧窮人,這個貧窮人當然他從小就很貧窮,後來他發覺他這樣貧窮下去不是辦法,他立定志向要遠離貧窮得到富足。那麼他就跟善知識請示如何離開貧窮的方法,善知識說有一個功德天他很靈感,任何人向他祈禱他有求必應,你應該去向他祈禱。後來這個人在工作之余每天就向這個功德天禮拜、祈禱、贊嘆。他對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有一天功德天就被他感動了,就在晚上的時候出現。

功德天說你拜了我十二年,你這個真誠感動了我,你到底有什麼祈求?這個貧窮人說,我一出生的時候就非常貧窮,我希望能夠得到富足。這個功德天就給他一個瓶子,叫德瓶。功德天說,你只要向這德瓶祈求什麼東西,它就會滿你的願。

這個貧窮人就對瓶子祈求,我先要有一個美麗的房子,果然房子出現了。但房子裡面要有一些傢具、裝璜、寶物,他就祈求,祈求以後,所有的設備都齊全。我出門的時候要有一個車子,一個莊嚴的車子出現。後來因為這個德瓶的關係,他變成非常地富有。當然,一個人有錢他就要向他過去的朋友炫耀一下,就把他過去那些貧窮時候的朋友都請到家裡面慶祝一番。

那麼這些貧窮的朋友看到,就說哎唷,你以前跟我們一樣都是很貧窮,今天吃飽了明天的飯菜在哪裡都不知道,你怎麼這麼富足呢?這個貧窮人說我因為向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那麼他送給我一個德瓶,所以這個德瓶能夠讓我所求如願。他的朋友說,你可不可以現場表現一下給我們看?好,沒問題。

那麼他就向德瓶祈求的時候,說我希望出現一個漂亮的寶珠,果然就在大眾當中,這個寶珠就在桌子上面出現。這個時候那些貧窮人的朋友就非常贊嘆就鼓掌,那麼這個主人這個時候就得意忘形,就在那個地方又跳又唱,就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了。打破以後,從德瓶裡面變現出來的東西,就全部消失掉,他又恢復貧窮。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這個故事,說這個德瓶就是諸位的戒體。就是說,本來這個目標你如果好好地去實踐奉行,你生命當中真的能夠所求如願,你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受了戒以後,經常不去憶念戒體,不把這個戒體當一回事,還是隨順妄想而轉。所以他這個戒體的力量慢慢地薄弱,到最後消失掉。

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看傳戒,我自己就注意一件事,現在我們台灣的傳戒有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地方的戒子三百個,有將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重受的,重受諸位知道吧?就是受第二次的。他為什麼會重受?就是他的戒體的力量他沒有把握,問題就是說,今天不是淨律寺這樣子,所有的寺廟我探聽的結果,很多都是重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就是很多人他受戒以後回去,他不憶念戒體,失掉以後明年有地方再受一次,受一次他不珍惜又失掉。那麼你不斷地發願,然後你又忘失你的本願,時間久了以後你會產生一個麻痹性,這樣子比一個完全沒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為你已經產生一種修行的疲憊。

我們受戒是很珍貴的,但是更重要的,你回去以後你要不斷的的憶念你的戒體。怎麼憶念呢?我剛剛說過,你要產生一個正面的聯想,它就像德瓶一樣讓你所求如願。如果你今天不經常憶念戒體,你就什麼都沒有了。讓這個戒體在你生命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你遇到染污的因緣,你很想造業的時候,你踩煞車告訴你自己,等一等,我這樣子做就把我的戒體破壞了。那麼這個時候我以前因為戒體產生的這種快樂的果報就會消失掉。

所以一個人他為什麼能夠抗拒自己的慾望?其實抗拒慾望是很難的。就是你要把這個戒體的效果、它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然後這個力量在生命當中開始在主導你,而不是慾望在主導你,是由戒體來主導你。這樣子,其實你受戒受一次就夠了,後面就是你如何讓它擴大。如果你今天不做憶念戒體的作用,你每一次都受,回去還是打破,那你要受到什麼時候呢?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第一件事情,成就戒體;第二個,憶念戒體,這兩個同等重要。

這個就是我們講到你在奉持戒法之前你要做的兩件事情:第一個,緣境發心、成就戒體;第二個,你要對這個戒體、心中的目標產生很多很多正面的聯想,它讓你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它讓你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是你生命當中的寶瓶,那麼憶念戒體把戒體的力量擴大。

這個是我們在受戒之前在持戒之前做的兩件事情。


印光大師:天下萬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許未受戒者看,一則恐其未明遠理之人,見其因犯制戒之跡。不知乃大權菩薩,欲佛制戒以淑後世,遂現作不如法相,以啟如來立制以垂范耳。由其未明此理,唯據近跡。遂謂如來在世,佛諸弟子多有不如法者。從茲起邪見以藐視僧倫,則其罪不小。

二則律藏中事,唯僧知之。倘令未為僧者閱之,或有外道假充比丘,作不法事,誣謗佛法,則其害非小。故此嚴禁而預防耳。至於好心護法,校正流通,何可依常途為例。若執定此語,則律須僧書僧刻,僧印,僧傳,方可不違佛制矣。

天下萬事,皆有一定之理。而當其事者,須秉一定之理,而行因時適宜之道。理與權相契,法與道相符,斯為得之。律中必有明文,光以目昏,未能遍閱。蕅益毗尼集要,亦有此議,亦不須檢查。但無上不明遠理,只據近跡。及欲知佛法中機密之事,擬欲假充比丘等過。則放心安意,校正流通。

其功德無量無邊,何須過慮。然須緘默,不可以律中文相,對無知無識之人宣說。及泛泛然錄之於尋常文集中,以啟無知人妄造口業之釁。世出世間,理皆有定,法皆無定。大而經國治世,小而一飲一啄,莫不如是。何獨於律藏而板執乎哉。

復徐蔚如居士書一

【白話譯文】

律藏不許未受大戒的人看,一方面是恐怕有不明深遠義理的人,見到律藏中因為比丘犯戒而佛陀制戒的事蹟。他不知道這是大權菩薩,想要佛制戒,來教育幫助後世之人,於是就示現作出不如法的事相,來開啟如來建立制教以垂范將來啊!

由於他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唯獨只根據淺近的事蹟。於是就認為如來在世,佛陀的諸位弟子,有很多不如法的事。從此生起邪見來藐視僧團,那麼這個罪過就不小了。

第二,律藏中的事,唯許僧人知道。倘若令還沒有出家的人看過之後,或者有外道冒充比丘,作不如法的事,來誣謗佛法,那麼這個危害就不小了。因此嚴禁而加以預防罷了。至於是好心擁護佛法,對律藏加以校正流通,怎麼可以依照常規來論。如果死執未受戒之人不可以看律藏的話,那麼律藏就必須僧人來書寫,僧人來刻板,僧人來印刷,僧人來傳送,才可以不違背佛制了。

天下萬事,都有一定的法理。而當職任事的人,必須秉著一定的法理,而行持因時適宜的權巧之道。法理與權巧相契合,法義與道路相符合,這才得當。律藏當中必定也有明文記載,我因為視力不好,不能遍閱律藏。蕅益大師的《毗尼事義集要》中,也有這樣的議論,也不須要去檢查核對。

只要沒有上面所說的:不明白深遠義理,只根據淺近事蹟。以及想要知道佛法中機密之事,打算想要假冒比丘等過失。就可以放心安意,校正流通。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不須要過份的思慮。

然而必須要緘默杜口,不可以將律中的文字相狀,對無知無識的人宣說。以及泛泛然記錄在尋常的文集中,以開啟無知人妄造口業的空子。世出世間,義理都有恆定,方法都沒有固定的。大的來說,治理國家世道,小的來說,一飲一啄的日常生活,沒有不是如此。為何只在校對律藏這一件事上而捱板執著呢?


達真堪布:因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錯誤的,戒律是保護自他離苦、愛的表達方式

現在很多修行人都不受持戒律。有的人怕犯戒而不敢受戒,有的人不明白受持戒律的必要性。戒律就像大地一樣,若是沒有戒律,我們就無法修行。

受持戒律是解脫、成佛的必經之路。

戒律有好多種,有屬於世間的戒律,有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密乘的十八條根本戒等等,很多。

但是這些戒律也不是一下子都要受。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圓滿了,就是佛了。那個時候不受而受,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都是美好的,沒有什麼戒和律的分別與取捨了。

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據自己的根基、意樂、因緣。

你修世間法,就受世間的戒;你修小乘佛法,就受小乘的戒;你修大乘佛法,就受大乘的戒;你修密宗,就受密宗的戒。

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輕松自在的狀態。

若是受戒以後,內心不清淨,身心不輕松,感覺有壓力,那就不是真正的受戒了。

你的相續、境界在哪個層次裡,你就受哪個層次的戒律,不能勉強,佛沒有為難你。都是自然的,修行到一定程度了,瓜熟蒂落。

佛非常慈悲,佛講的法也非常圓融。

佛講戒律的時候,大概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如何受戒,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儀軌。

第二個階段講戒條,允許的、不允許的戒條。沒有絕對的不允許,也沒有絕對的允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必須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是必須的,講得很細致。

現在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在大乘佛法裡,是以利他心為主。如果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自己,並且對眾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身和口的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

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是為了眾生,怎麼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有方便的話,受戒也不難。

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而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解脫。

你受戒了以後,也會有犯戒的時候。

佛講過,我們犯戒有四種原因。

第一個就是不明理,不知道這是在犯戒,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

第二個就是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也知道這是在犯戒,但是不太相信,然後又犯戒了;

第三個是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嗔恨心重,沒有控制住,又犯戒了。

第四個是習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

現在很多人,這四種原因都具足,還能不犯戒嗎?但是不要緊,第三個階段,佛就講了,萬一犯戒了應該怎麼忏悔。

在不同的層次裡,也有不同的忏悔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犯菩薩戒了、犯密乘戒了,都有忏悔、彌補的方法。

通過忏悔,都能彌補,都能返回,都能清淨。

但是,如果你認為忏悔就可以了,然後就隨便了:“沒事,我受戒了也可以犯戒,因為我可以忏悔。”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

盡量別犯戒,萬一犯戒了,也可以忏悔。通過忏悔,一步步清淨。

也許你還會犯,但是你這個護持戒律的的意識慢慢提高了就行。

以前犯的時候多,現在犯的時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時候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在乎了。

不斷修煉,最後就不犯戒了,就徹底清淨了,那時候你就成佛了。這也是有過程的。

你因為怕犯戒,然後就不受戒是錯誤的。


受戒後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

淨界法師

我們受了戒以後,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多了一個戒體。戒體在心中到底會產生一個什麼的效果?在戒律裡面講到兩個不同的效果:

第一,有本期誓。「期誓」就是說你心中有一個願望在支持著你。雖然你以前在沒有受戒之前,也可能做很多善法,但是那些善法是沒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比如說你到了菜市場,看到可憐的眾生,你也可能會把它買下來放生,但是你這樣的行為是臨時剛好看到因緣才生起的,你不是經常保存這樣的願望,所以你這個行為不會相續,而且造作也沒有力量。當我們受了戒以後,你心中經常保存一種願望——我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這種願望再遇到環境的因緣具足的時候就表現出來。所以你受完戒以後,你的戒體會產生一種願望來引導你的生命,使令你的生命遠離錯誤、趨向於善法。這是第一個,你心中有一個願望。

第二,遍該生境。你在沒有受戒之前,所修的善法是有期限的,不能夠普遍一切眾生。比如說你以前也可能不殺生,但是你不是說對所有的眾生都不殺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就會去傷害他,遇到了刺激你的蚊子啦、蒼蠅啦,你可能會傷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後,你的不殺生是普遍地面對一切眾生,我對所有的眾生,在任何的情況之下都不殺生。所以你的所緣境是特別地廣大。

總而言之,你受了戒開始修善的時候,第一個,你心中有誓願,第二個你的所緣境特別廣大。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會輾轉地增勝。這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後的一個最大差別,就是成就了一個戒體。

《五戒修學述要》分成三大主題:第一、安住戒體,我們受了戒以後,應該如何去納受戒體,進一步地去安住戒體,把戒體的功能把它發揚光大。第二、奉持戒相,戒體是內心的一個願力,我們如何把這個願力付諸在身口二業的一個戒相,真實地表現我們心中的願望。第三、結示勸修,我們最後用一個偈頌來總持前面的所有的內容。

我們事實上持戒就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我們如何安住我們的戒體,第二個我們如何去實踐我們的戒相。安住戒體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戒體相狀。我們要安住戒體,你要先得到戒體。你根本心中都沒有戒體,你根本不知道怎麼安住。所以這個戒體相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來成就戒體。第二個、戒體作用。當我們心中有戒體以後,我們如何把這個戒體把它發揮成一個最大的防非止惡的作用。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我們所領受的戒法是什麼,所領納的法,就是整個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這個「法界」指的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法就像空中的灰塵、像恆河的沙這麼多的法是什麼內涵呢?「二諦」,有真諦的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也有世俗諦的生滅的有為法。十法界的整個塵沙二諦等法,怎麼就是我們所領受的戒法呢?我們做一個說明。當我們沒有受戒的時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業的所緣境。說你為什麼會殺生?就是有這些十法界的因緣。有一些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你才會造業。所以我們在沒有受戒之前,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罪的因緣。我們受了戒以後,這十法界的因緣就轉成一個我們持戒的對像。就是轉過失成功德。

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每一個戒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面對的對像是整個十法界的法。古德所謂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我們要領受的戒法,雖然戒是五條,但是這五條戒的所緣境是十法界。


受戒雖破戒,罪畢得解脫

有信仰之人,常疑惑,心善就好,為何還受戒?也怕受戒後犯戒,遭罪更劇,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觀念,所以對受戒心生畏懼。《大智度論》卷十三,比丘尼破戒罪畢解脫的故事,讓我們對戒法有正確的認知,不因為害怕犯戒,而恐懼受戒。

佛陀在世時,一位比丘尼證得阿羅漢,具備六種神通。至富人家講道說法,常常讚嘆出家功德和受戒的殊勝,並鼓勵那些富貴人家小姐,出家學道。

小姐們問:我們都還年輕,正是青春年華,若出家受戒,道心不堅,持戒不淨,唯恐破戒,那該如何?

比丘尼答:出家無關年齡,即使年華正盛亦無妨,若出家破戒便破戒吧!

問:破戒是要下地獄的啊,怎麼能說破戒就破戒呢?

答:墮地獄便墮地獄。

問:下地獄是要受罪的,痛苦難當,怎麼能破戒呢!

答:回憶起我在過去生時,本為演戲的女子,天天穿著各種不同戲服,或者嬉笑怒罵,喜怒無狀,甚至穿著比丘尼的衣服,舉止態度輕浮,以博人笑。以此因緣,迦葉佛時出家為比丘尼,自恃身份尊貴,容貌端正,便心生驕慢,對人不敬,毀壞禁戒,死後墮入地獄受種種罪苦。地獄罪畢,於釋迦牟尼佛時出家學道,證六神通得阿羅漢道,得知,即使出家後破戒,以有戒體緣故,能證得阿羅漢。

但是如果作惡而無受戒因緣,便不能得道,何故?因為我在過去久遠以前,世世皆在地獄受苦,罪業報盡,轉生人間做大惡之人,如此反覆,造惡業受苦報,沒有得度因緣,由此知曉,即使出家受戒,後破戒,以受戒因緣,終可證悟得道!佛教的戒法如同世間法律,是一種規範和保障,有了戒法就如同人有法律的觀念,懂得尊重他人的生權,而不會任意迫害,身不作惡,心即無愧。即使因為無知犯錯,守法或者受戒,就如同懺悔,一個犯錯的人,經過誠心道歉改過,也能被原諒。但如果沒有戒法約束的力量,對於自身的觀照能力,較為薄弱,就容易隨著習氣,犯下不通懺悔的惡行。

戒法,不在於儀式舉行,而是透過內心執持,約束身口意的清淨,故所謂受戒: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既受了戒,對於自身行為,較俱反省能力,即使因為犯戒,長夜受苦輪迴,在意識清明的剎那,起慚愧懺悔之念,也有罪畢解脫之時,不要因為害怕犯戒,而讓自己與無明染著相應,如同「盲龜浮木」,受苦無有出期。


道證法師: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當我們提起戒律這個名詞,對現代講究自由,很不喜歡受約束的人,最初聽起來,很可能會覺得是老古板的一種束縛,或者以為戒律是很呆板的法律條文。教我們什麼不能做,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是犯戒;又教我們應當如何做,該做而沒有做,也是犯戒。不了解戒律的人會想說:限制那麼多,根本就像拿繩索綁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活動不方便,自找麻煩嘛。有人甚至問說:在這個社會上,像法律、交通規則、校規,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有人去寺廟求受戒呢?這實在是活受罪。還有一些自認為很先進、要改革的人,他們主張把佛所製定的戒律廢止,說不用持戒,或者認為戒律已經過時,要改進,好像他們比佛還要有眼光,更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其實,這都是對戒律有誤會,不了解戒律真正的意義。

我們若能依照戒律做,就保證能夠解脫未來免受痛苦的束縛。所以說戒律是保護眾生,讓眾生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束縛人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崇尚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喜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若不遵守,就會被心病纏住,一定不能自由快樂。

印度的梵文中,‘戒’這個字是‘波羅提木叉’這是音譯。要注意它的意思並不是:波羅提著木頭做的叉子。甚至有人望文生義,以為波羅就是鳳梨,所以意思是拿木頭牙籤來吃鳳梨。‘波羅提木叉’只是梵文發音,大家千萬別誤會。

波羅提木叉,它原來的意思可以翻譯成‘別別解脫’,也可以翻成‘保解脫’。‘別別’是各別各別的意思,所以‘別別解脫’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守一條戒,就能解脫某一類的心病、痛苦,得到相當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每一條戒都能遵守保持,就能完全解脫心病痛苦,過著快樂清淨的生活,和我們原本的佛性完全相應,就可以將佛性中本具的福報、本具的智慧,完全發揮出來,使我們安樂自在。所以,‘戒’它原本的意思,應該是保護眾生,讓眾生能得解脫自在的原則。所以它另一個翻譯叫做‘保解脫’。是說如果我們按照戒律去做,就保證能解脫,未來不會受痛苦的束縛。所以戒律是保護眾生,讓眾生得解脫自在的原則,並不是要將人綁住的條文。像戒律這種解脫自在的原則,應該是最適合想要自由的現代人,提倡自由的人,都應該遵守戒律的原則,若不遵守,心就會被心病纏繞,一定不會自由快樂。

我們要了解,戒律並不是很呆板,它是很活潑。我們要先了解‘活潑’真實的意義。活潑,是讓我們的慈悲心活潑,讓我們的佛性活潑,起作用,發揮良知良能。我們若是沒有慈悲心,生怨恨,就像我們的慈悲心死了一樣,遵守戒律就是要讓我們的慈悲心‘活’起來,發揮功能作用。並不是要讓我們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若是讓我們黑暗的壞念頭、壞習慣活潑起來,那就是痛苦、束縛的根源。所以說,活潑也得要主題正確,並不是四處活蹦亂跳才叫活潑。活潑是要讓我們的慈悲活起來,讓我們的智慧活起來,必須要把我們的佛性開發出來、放光。這才是‘活潑’。凡事能替別人設想,發揮幫助眾生身心安樂的功能,這種活潑才有意義,才是主題正確。

我們現代人的心大都散亂習慣了,心靜不下來,我們知道就像一湖水,水面若是很平靜,就像鏡子一樣,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亂動起波動、波浪,就失去了鏡子的功能。這就好比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減弱了,若是安定的力量減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亂,忘東忘西,意氣用事,感情用事,辦事情就辦不好。遇到意外的災難,也驚慌失措。甚至有人在火災時,心中一慌張,拿這樣也不對,抱那樣也不對,末了是抱了一個糞桶跑出去。這就是內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來判斷事情。戒律就是教我們一些原則和方法,將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來,讓我們安定的力量活潑起來。隨時能夠安靜下來,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鏡,什麼東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處。這就是我們本來的智慧顯現,也就是智慧的‘活潑’。四處蹦蹦跳,靜不下來,這樣的活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潑’才有用。

所以我們說,戒律是活潑的,意思就是我們佛性的裡面,本來就有的優秀功能,都能透過‘遵守戒律’活潑起來。把沒有必要的心病醫好,把沒有必要的垃圾丟掉,將我們內心種種不好的動亂,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說,戒律是內心健康安定的基礎,也是開發最高覺悟的基礎,也是成佛的基礎。所以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無上菩提,無上覺悟的根本。任何人想要開發自己的覺性成佛,就必須要以戒律作為根本的法則。

以上是解釋‘戒’這一個字,是‘別別解脫’、‘保解脫’的總原則。

以下我們再簡單介紹‘律’這個字。我們說戒律這個律,就是合理的規則規律。合理就是和真理相應。要和佛性真理相符合,是有一定的規律法則的。‘律’這個字在印度梵語叫做‘毗尼耶’,或叫‘毗尼’這是音譯。毗尼的意思就是消滅、調伏、是要消滅什麼呢?要消滅妨礙我們成佛的危險和障礙,也就是要調伏我們不好的心念行為,才能消滅危險障礙,才能和佛性真理相應。這也是佛所說的教理。而且是和宇宙的因果規律完全相應相符合的。如果按照這個教理規律去實行,改惡行善。就能清涼安穩。這樣就叫做‘戒行’。戒行,梵語叫做‘尸羅’,含有清涼、安穩、安靜,種種的意思。

再進一步說,實行規律所得到的結果,就是保證解脫,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我們研究戒律時,時常會遇到這些名詞,如果以交通規則作譬喻,‘毗尼’就好像交通規則、路標,甚至說出如果違犯規則,會有什麼處罰,什麼結果。‘尸羅’就是照著規則去實行,一路上安穩清涼。‘婆羅提木叉’就是解脫危險,平安到底。所以‘毗尼’、‘毗尼耶’是就教理而言,‘尸羅’是就實行而言,‘波羅提木叉’是說結果。

我們又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說到藝術,各種藝術,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隨意發揮,但是其中必然是有原則、有規律的。大自然當中的一切,也都是有規律的,我們可以觀察,大至星球的運行,到一枝草、一朵花的生長,這一切都是有規律的。我們看每一朵花,它的花瓣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不會隨便長。一棵樹,樹枝該如何長,樹葉該如何長,一定是有法則。就像我們這個地球,它每天都快速的旋轉,不但自轉,也繞太陽轉,月球也繞地球轉。如果地球轉得很有規律,我們每天就能很安定在地球上生活,也沒有感覺地球在轉。如此合乎規律的世法,雖然在動,但是在運動中間,也可以有安定。動中安定的規則,就叫做‘律’。

如果星球的運轉失去規律,星球可能就會互相碰撞,發生大災難而毀滅。我們看到,只要發生地震,地面沒有按照平時安定的規律,就會有許多死傷發生。所以規律、安定是不可少的。一旦失去規律,就會世界大亂。所有一切的安定,都是由規律來的。輪子若是轉得很有規律,我們在車內就坐得很安穩。若是沒有規律,就會出車禍。

同樣的道理,修行中的禪定,也是由規律而來。佛說修行的規律,就是‘戒律’。我們遵守戒律,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該想的就不要想,才有可能將心安定下來,得到禪定。禪定並不是靜靜坐在那兒,禪定不管是在動中、在靜中,心都能安定。能安定,才有可能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觀照到明明白白。不然,心就胡思亂想,亂波動。心地波動就像地震,就像地球胡亂旋轉,那裡有可能過安定美好的生活呢?光是去受苦受難,救苦救難就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在共同生活的活動中,必須要有規律做基礎。修行是要恢復我們本來得佛性,在恢複本來佛性的修行生活中,也必須要有戒律做基礎。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譬如說煮菜這種藝術,當然我們是可以隨意發揮。但是隨意當中也有它的規律、原則。比如煮面線,必須要水開了之後才放面線,若是水還是冷的就放下去,最後面線一定會糊掉。又比如說炒米粉,若是米粉硬硬的 沒有用水燙過,或是沒有加水炒,就會炒成像鐵絲。又比如要做面包、饅頭,多少面粉和多少水,多少發粉,多少鹽、糖,都有規律、比例,不可以差太多。要煮飯還是煮稀飯,米跟水也都有一定的比例。炒青菜用多大火,炒多久,這也有規律。如果炒得太久,就會變黃、變爛。不但難看,也沒有營養。若是要沾粉炸東西,要如何才能炸得酥脆,這也有規律。可以說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的規律。若沒有按照規律去做,就會失敗。每一盤成功的菜,裡面一定含藏有它的規律,那一樣要先放,那一樣後下鍋,都是有次第。會煮菜的人不一定會用言語清楚說出這些規律,但他的內心一定有掌握到其中的規律,靈活運用。如果失去規律,該脆的就爛,該有韌性的就會糊掉,該軟反而硬梆梆,就煮不出好的菜來供養大眾。

人生的修行也一樣,若是沒有把握到其中的規律、道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不可能有成就。

大家都知道音律、韻律,戒律就像音律、韻律的‘律’字,是自然的規則。若是彈琴,就要調整琴弦,才能彈出樂曲來。許多樂器,像古箏、小提琴,每次要彈奏時,都要調弦,若是調得不妥當,奏出來的音就會高低不和,甚至鋼琴彈久也會走音,必須要請調音師來調弦。佛教我們修行、修心,就像調琴弦,不可太鬆,也不可太緊。太鬆就彈不出好的音色;太緊,則彈出來的聲音就太高太尖,甚至會把弦弄斷。必須要調整到剛剛好,高低音才會對。到底弦要調多緊,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剛好呢?這其中必定有規律,這個規律就像戒律的‘律’,這個規律必須要深入去體會了解。

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就像調弦、調音的過程。將我們的心弦調得剛剛好,才能彈出好聽的曲子來。我們若能調得好,彈得好聽,不但彈得人很快樂,旁邊聽的人也會很快樂。若是弦調得不好,彈得也不好聽,不但旁邊聽的人很痛苦,彈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隨便湊在一起,若不合音律,不合樂理的原則,聽起來就像雜音。所以一個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蘊一定的樂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沒有接受過特殊的訓練,就說不出樂理的原則。其實,這含藏的基礎原則,就相當於戒律。失去了調和的原則,就不可能產生美感。

戒律裡面,常常有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嚇人的字句,譬如說,生氣殺人要墮地獄。墮地獄聽起來很恐怖。我們用先前調弦的譬喻來說明。生氣,就是我們內心的弦已經調得不對了,如果生氣又去殺人,等於弦調得不對,彈的時候,使力也錯誤,結果弦反而彈斷了。弦斷就無法繼續演奏,無法在人道這個音域裡面繼續演奏。這條琴弦就得改造了,這條弦也許要送進熔爐熔化,重新製造出新的弦,才能繼續再彈。這種重新熔化製造的過程,就是地獄的痛苦。我們現在有一把很好的琴,有很好的弦,就要好好彈。如果不把握因緣好好彈,反而將弦都彈斷了,當然就要換弦,要改道,送到別道重新製造。

我們再舉例,如果有一個人發心正確,遵守戒律也很如法,等於是將弦調得很適中,演奏的心情也很好,演奏技巧也很高超,結果自己就會彈得很快樂,旁邊的人聽得也歡喜。這就是說,遵守戒律的果報,不但人間的大眾很尊敬,甚至天上的大眾也會尊敬歡喜,保護他,所有的護法神都會照顧他。所以說,遵守戒律,人、天都尊敬。如果了解道理,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永遠安樂,有廣大的力量度眾生。

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動一個念頭,相當於我們的心發射一股力量出去,這份力量是有功能、有影響力的。因為整個空間、時間,是完全沒有界限的,若是發出一個心念,就有一股力向十方發射出去,遍滿一切處。而我們自己也這股力量當中,不但在其中,還是在強度最強的地方。所以我們發出去心念的好壞,對我們自己的影響最大。我們若是發出一個持戒的心念,不但自己會快樂,也等於放出光明的力量。只要我們的心放光,就能將周圍照亮,同時也將自己的路照得很清楚,走起來就很方便,別人也走得很方便。

我們說戒律是生活的藝術,這裡再用畫圖這種藝術作譬喻,幫助我們了解戒律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律。畫圖這種藝術,也是含藏許多原則,不能沒有規律。比如說,藍色的顏料加黃色的顏料,就會變成綠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調出來色彩的深淺也不同,這其中也是有原則,有規律。有的顏料是水性,必須用水來調;有的顏料是油性,用水調就不合。這裡面都有原則,有規律。雖然作畫可以隨意發揮,但是基礎上必須要合乎原則,合乎規律,不然就畫不出好的畫來。有的畫家看起來隨便畫就畫得很好,像是隨心所欲,沒有原則。其實不然,那是因為他很有經驗,所有的原則,老早內心就很熟,所以隨心所欲的畫,也不會踰越那些原則。就如同孔子說:‘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很重要的,不能說想要隨心所欲,就違反規矩,妨礙別人。‘隨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七十歲以後才達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較高的大菩薩,也像老練的畫家隨便一畫,隨緣來度眾生。但是他內心絕對不會越過這個總原則,不會違反這個總原則。

我們再以建築這項藝術作比喻,如果我們在沒有颱風、沒有地震的地方搭一個小房子,可能隨便一搭,只要能遮陽、避雨就好。但是隨便也不能太隨便,如果晚上睡覺時,稍微一陣風,房子就倒了,將人壓在裡面,這樣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間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則。隨心所欲也不可以沒有法則,如果是要建大樓,又是在地震帶,那麼地基就要非常穩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細考慮強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隨隨便便,又偷工減料,那麼一遇到地震災難,就會倒塌。有一次日本東京大地震,許多外表很壯觀的大廈都倒了,只有依照建築法則建的大廈沒有倒。這是一個特殊的建築法,並不是需要特別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別貴,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慮到地震的影響。

這種建築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學所造的建築法。如果要蓋房子,不了解建築的原則,不了解佛理的原則,蓋好的房子就很危險。所以建築的藝術,不但有外表美觀的問題,實用的問題,還有生命安全的問題在其中。修行也一樣,不能只想外表美觀好看,必須要用過來人的經驗,用佛陀過來人教我們的法則做基礎。佛就是過來人,佛說的戒律等於是地基的建築原則。地基若是穩固,往上蓋高之後,才不會危險。不能只想蓋得高,而不考慮承受力的問題,不考慮地震可能的變化。一個人若是只想趕快蓋房子,他可能就認為不必要依照懷德建築法來蓋,以為那是很麻煩的規矩,以為建築可以很自由,想怎樣蓋就怎樣蓋,想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並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結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壓住一樣,很不自由。

我認識一位建設公司的總經理,他是一位虔誠學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經理向他報告說,他們蓋的某一棟房子有偷工減料的情形。問他如何處理。這位總經理馬上回答說:‘通通拆掉。’經理說,那會賠好幾百萬。他回答說:‘賠也要賠。’甚至他問那位經理:‘如果那棟房子是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住,那麼該拆還是不該拆?如果將來房子倒了,是壓到你的兒子,你的孫子,要拆還是不要拆?如果我們蓋的房子倒下壓到人,以後你的孫子說:這是我爺爺蓋的。這樣好嗎?’ 

我們聽了都很感動,這位總經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應該將他的心、他的錢財,用在什麼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較遠。因為一念心用來遵守戒律、遵守原則,和一念心用來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結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們不要作一些白費力氣,未來還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為自己比佛祖還要聰明,佛教我們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認為做一下沒什麼要緊,要做比較好,不做不行,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佛教我們的戒律可能聽起來忠言逆耳,不是很中聽的言語,甚至在現前這樣的環境,做起來並不是完全沒有困難。有時我們想堅持這些原則,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眾溝通才能實行。就好比懷德建築法一樣,要花精神力氣才行,要蓋一間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裡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

我們再仔細考慮,假使我們故意犯戒,不照這些原則去做,也一樣要花力氣去做啊!並不是說犯戒就不花力氣,犯戒一樣要花力氣,而且是花讓自己將來要受很大苦的力氣。比如說,生氣殺人,這當然比待在家裡休息還要費力,花這種力氣是很冤枉的。或是說偷別人的東西,強別人的東西,這也是很費氣力。甚至故意說謊,這也很費力,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為花這種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來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築原理,隨便挖個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氣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費力又沒有好結果,因為其中沒有正確的原則。比如一個人跟人合夥作生意,就以為自己很聰明,別人都是呆瓜,很好騙。所以一開始就有錯誤的觀念,不照佛所說的戒律,老實的原則去做。他以為說,這裡騙一下,那裡騙一下,就能多賺一些錢。可惜,當我們不按照戒律、原則時,內心一定是黑暗,沒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鏡子,上面蒙上許多灰塵一樣,根本就照不出事實的真相。所以沒有發現,原來別人都比自己還要聰明,還要奸詐,想要騙人,結果反被別人騙。花了大半輩子的生命,費了很大的力,卻是演出這樣的悲劇來。好比花了大半輩子蓋一間很快就倒的房屋,將自己壓死在裡面,這是何苦呢!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要做一張椅子,要做一張安全,不會跌倒的椅子,最起碼也要有三隻腳來支持。三隻腳一樣長才會穩,坐下來不會晃來晃去,這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這裡面也運用到數學上所說三點決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師傅要作一張椅子,如果不按照這個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張堅固的椅子都含藏有這個定律於其中。但是會作椅子的師傅不見得說得出這個定律。反過來說,會說這個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張非常堅固的椅子。由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則,其實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滿,一定要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我們每天都在實行這些原則,只是無法具體說出來而已。可以說所有活得很美滿的人都有合乎這個原則,才有可能活得美滿。稍微有一點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將這些生活原則,很清楚地用語言、文字說出,我們聽了這些戒律,當然每個人實行的深淺不同,每個 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剛剛所說,三個點決定一平面這個定律,會說的人不見得會做。即使知道這些原則,每個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較堅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來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來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釘才會堅固,才會美觀,又很舒適,不會坐到一半傾倒,這種技術是要鍛煉的,要實地去做。

持戒很依規矩,態度也很柔軟,讓人很舒坦,好像椅子作得好,讓人坐得舒服。有人持戒雖然也很規矩,但是態度比較硬,比較緊張,也讓旁人很緊張,就好像雖然椅子是很穩,但是讓人坐起來卻不舒服。

一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戒律原則的人,不見得會比不會說的人做得更好。因為實行是要靠實際不斷練習,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練。好比一個小學生,剛開始學毛筆字,一定要依格線、依字帖來寫。一筆一畫,慢慢練習。一開始,連想要將字寫在格子裡都很困難,連筆都拿不穩,稍不小心就超出格子,更不用說一筆一畫要如何運筆,好不好看。我們初學戒律也一樣,因為我們的心太粗陋,對原則也不夠熟練,好像初學毛筆字,一寫就弄得一大片黑漆漆,要不就是還沒下筆。已經滴得到處都是,整張紙都髒兮兮。

剛開始學練字,感覺寫一個字都很不容易,很困難。同樣地,剛開始學習戒律時,要研究一條戒,要持一條戒,也感到很困難。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垂頭喪氣,因為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練來的。當我們練得比較熟之後,自然就會知道,墨要如何磨,墨色才剛好?多大的筆要沾多少墨才好?剛開始練習時,若不依照格線,一定會寫得歪歪斜斜,寫久了之後,心漸漸平靜,漸漸安定,即使沒有格線,也可以寫得很端正。因為熟練之後,就能把握到內心那條無行的直線,紙上雖然沒有線,寫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這條直線。

我們眾生如果和佛比起來,可以說完全沒有欠缺什麼,反而多了一些垃圾。我們比佛多了些什麼呢?就是多了煩惱、妄想、執著,這些垃圾。什麼叫做煩惱呢?不是說憂愁煩惱那種煩惱,是指我們的心病,種種不好的心理。比如說,貪心、生氣、愚癡、憍慢、懷疑、嫉妒,這些種種不好的心理,它們會讓我們又煩又惱,障礙我們覺悟,這些垃圾就叫煩惱。我們就是比佛多了這些煩惱。像佛一樣的大智慧,我們原本也是有的,但是我們多了一些垃圾在眼前,所以我們的眼睛變得功能不良。原本我們和佛是完全平等,能力完全相同,我們都有佛性,只不過我們眼睛裡多了一些沙子,眼皮又沾了許多垃圾,才使我們看不清楚,失去功能,如果我們能將沙子、垃圾清除,就可以恢復原本的功能,恢復原本清淨的佛性。

戒律可以說是洗清我們心靈污垢,最好的清潔劑。某一種清潔劑可以洗淨某一類污垢,就好像某一條戒律可以洗淨某一類的心病、煩惱。事實上,如果我們深入去體會每一條每一條的戒文,就會知道它真的是清潔劑,使我們內心根本的煩惱,種種的垢穢,都能洗乾淨,才能開顯我們本性的功能。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什麼都具足,什麼都很圓滿的。煩惱、心病,可以說是不必要,多餘的。我們若是深入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是那裡來的,就會承認體會,痛苦就是來自:該想的不想,卻想不該想的;而且該說的不說,卻說不該說的;該做的不做,專做不該做的。這樣必然會痛苦。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思想心念的方向錯誤,說話的方向錯誤,做事的方向錯誤,就會製造出許多痛苦來。我們說該不該、對不對,是以是否與我們佛性相應不相應來判斷。什麼叫做方向正確?就是越做越會走向清淨解脫,走向慈悲和諧的佛性。什麼叫做方向錯誤?就是和我們的佛性違反,所以越認真努力去做,就會越痛苦。我們可以仔細體會,所有犯戒的事情,一定是越努力做越糟糕,並不是越努力越好。大家在努力之前,一定要注意,方向正確、主題正確。

‘戒律’是佛的眼睛看了非常清楚之後,告訴我們的原則。佛的眼睛是智慧清澈的眼睛,不像我們凡夫的肉眼。我們的肉眼就像很舊,很粗糙的鏡片,磨得凹凸不平,看得迷迷糊糊。看這邊就看不到那邊,看前面就看不到後面。所以一直真相不明,看現在,看不到未來。佛的眼睛就像高倍率的天文望遠鏡,高倍率的電影顯微鏡,可以看到廣闊的空間,也可以看到很微細的地方。佛也可以看到不同維度的空間,可以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佛也可以看到眾生內心的念頭與波動,他看清楚宇宙的真相,也了解眾生輪迴於各種不同頻道的狀況。我們說有六道輪迴,也就是六種不同的頻道,他看清楚之後就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就能活得很好,就能漸漸解脫自在。佛所說的這些原則就是‘戒律’。

而且,我們要非常注意,所謂生活得很好,不只是現在好而已,是一直好下去,直到永遠的未來,這才是真正好。如果只是眼前一時快樂,未來要受許多苦,就不能說是好。還有,佛教我們生活得很好,也包括讓周圍大眾也很好。如果只有一個人好,別人,甚至其他道的眾生都覺得不好,這樣也不能稱為好。比如說,喝酒或是吸毒,一時之間好像飄飄然,很舒服。但是酒精、毒品戕害身心的後果,會使未來非常痛苦。佛是不希望任何眾生未來痛苦,所以為了讓眾生現在好,未來也好,就教我們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吸毒。而且,一個人喝酒後開車,不只是他一個人危險,所有路上的人都會增加危險。佛是要保護一切眾生,所以才會製定不喝酒、不吸毒的戒律。

再舉例來說,有人結婚之後,又有其他的男女朋友。開始時好像很快樂,好像找到比較關懷自己,比較投緣的人,感到一時快意,就以為比較好。但是事實上,必然夫婦會吵架,家庭會破壞,婚姻會變卦,子女會離散,生活一定比原來更痛苦,絕對不會更快樂。像這種一時歡喜,未來痛苦的事,都不是好事情。佛是希望我們現在好,未來更好,所以才會教我們不可以有這種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所以才會製定‘不邪淫’這條戒。

又再舉例來說,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一位女士,發心和我們一起去放生。她是一位潛水射魚的高手,又非常講究吃活的海產。那一次我們是去放蟳。那時剛好是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票,又被切斷手指,殺死丟入水裡的案件發生時。那位小姐非常關心這個案情,還拿報紙給我看。報上登著白冰冰失去女兒痛哭的相片,看了使人非常心酸。當我們要放生時,因為每一隻蟳都已經綁起來,所以我們就一隻隻幫它們剪斷繩索,念佛祝福它們,放回它們原來海中的故鄉。有一些腳已經被弄斷,掉在籃底。當時我就問她說:‘你看,這跟白曉燕被人綁票,剁斷手指,是不是一樣呢?你可知道,這些蟳的媽媽在海中找不到它的孩子在哭,就跟白冰冰一樣的傷心,它是多麼希望它的孩子能夠平安回來。’她聽完後,眼睛睜得很大很大,告訴我說:‘我以後不要再做兇手了。’從此,她就發心戒殺吃素。我們要了解,綁票殺人的兇手,雖然像一時賺一筆錢,但是未來一定不會好。醫生如果宣布我們須要開刀,我們一定很緊張發抖。被我們殺的動物也一樣,如果我們被人狠狠地殺死,一定很不甘心,不可能對兇手多好。所以殺生,即使一時有什麼好,未來絕對不會好。這種雖然一時好,但是未來不好的事情,都不能算是真正好。當我們未來受苦時,都是佛菩薩所不忍心的。所以佛才會教我們戒律,使我們解脫現在、未來,種種的痛苦。

我們的社會已經普遍有一種‘喜歡違反規則’的風氣。所以我們台灣的交通事故,也是全世界第一。以前,當我讀大學一年級時,有一次騎腳踏車過十字路口,剛好遇到紅燈,停車時,因為散慢、不經心,所以前輪就超過那條‘越線受罰’的線。忽然間,旁邊走出一位交通警察,指著地上的四個字,問我說:‘小姐,你是不識字嗎?’當時我感到非常慚愧。國家、父母、師長,栽培我讀到大學,我明明看得懂那四個字,卻不用心,偏偏越線,不但對不起自己的角色,也對不起所有的栽培。而且不用心遵守規則,也會給後人不好的引導和危險,使人學我不尊重,當做不識字亂越線,就會破壞社會的規律和安定,也有可能使別人性命危險。我一直非常感謝那位交通警察,在我的人生路上,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和警惕,使我從此以後,即使半夜沒有半個人,要過馬路,也會很注意,不敢超越那條界線。

我在醫院當醫生時,發現車禍的病人,都是一剎那間就決定他一輩子的痛苦。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特別注意交通規則。老實說,小時候過十字路口,是不會很注意紅綠燈,雖然不會故意闖紅燈,但是也不會注意看。自從了解車禍實在是很悲慘,很痛苦以後,我就很小心,注意交通規則,不敢隨便害自己又害別人。

記得是十幾年前,我和一位朋有在高雄騎機車,遇到紅燈,我就停在線後。很奇怪,大家都闖紅燈衝過去,我那位朋友原本也要衝過去了,過一會兒,他才回過頭來等我。問我說:‘喂!你停在那裡,不怕別人笑嗎?大家都過去了,只剩你一個人停在那。’當時我覺得很悲哀。竟然,我們的社會變成‘遵守規矩是會被人笑’的。要違反規則,才是正當,才是得意。這種風氣實在令人悲哀。到底遇到車禍,斷手斷腳時,是誰在痛苦?是誰能受得了呢?其實,我們的社會不識字的人很少,色盲也很少。但是大馬路上寫的那麼多規則,大家都裝作不識字,裝作沒看到,這到底是什麼心理呢?明明不是色盲,看到紅燈,偏偏當作是綠燈衝過去呢!難道,一個人一輩子沒有什麼光榮或是得意,只有用違反規則來當作自己的光榮和得意嗎?難道,一個人一輩子都沒什麼快樂,要用違反規則才會快樂嗎? 

我觀察一大群闖紅燈的人,是由那裡來的呢?就是由一個第一個闖紅燈的人來的。如果我們的社會上,能有較多的老實、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大家遇到紅燈,自自然然就會停在規定的線後面,規規矩矩,耐心等幾秒鐘。能夠遵守規則的人若是越多,就越少有人闖紅燈。所以帶頭闖紅燈的人,責任因果是很重的。交通警察可能一時放過他,沒開罰單,但是因果一定會抓到他。

以前曾經有一位老師跟我們說過一個實驗。他說如果一個人站在馬路上,抬頭一直看天空,看得像煞有介事,後面就會有一大群人在旁邊,也跟著他一直看天空。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在看什麼,就莫名其妙跟著看。從這個實驗就能了解,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做一件事,一做之後,就會有許多人,糊里糊塗跟著做。我們也許本身沒有問題,不會發生危險,但是如果後人發生問題,我們一樣要負責任,要負因果,受不好的果報。

我在行醫時,深深感覺到,一個人一剎那間發生車禍受傷,這輩子的命運就轉變了,要幫助他治療到完全恢復,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他自己很痛苦,連救治的人也很心疼,很辛苦。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做那一個帶給大眾危險的人。一個人敢犯規則,胡亂闖,一定以為他不會怎樣,但是真正會怎樣的,都是這些太過有把握的人。在真正出事的前一剎那,也不知道自己會出事,還是認為不會怎樣,所以才敢亂衝。我曾經在半夜值班時,接到一位車禍受傷,整只腳肉都碎裂,又都嵌著玻璃碎片的人。如果要保全那隻腳,就必須幫他將玻璃片,一片一片清出。要做這個工作,他是一直哀叫,發抖撐不住。如果要將整只腳鋸掉,就要考慮他是不可能再生出一隻新的腳出來,永遠要當一個沒有腳的人。他能忍得住未來的痛苦嗎?這種長久的痛苦,都是一剎那間的心念、行為決定的。我們持戒的道理,也是一樣。一剎那間犯戒,就像出車禍一樣,影響非常久遠,生生世世都要受痛苦。


戒律的約束,是在保護學佛者

文自/嘎瑪仁波切 昌列寺

導語:無論是否學佛,每個人都需要約束,從世間的法律法規,到學佛者持守的戒律,只有約束負面的作為,才能斷除為自他帶來傷害,是最切合實際的保護。認真持守戒律,是身心真正自由的來源。

持戒,就是約束負面的作為。一個佛教徒只要學會佛法中的十善、十不善的教導,無論身處何處,盡力行持十善,不造作十不善,便不會違犯法律規定,這是我的經驗。當我們到了其他國家,不太可能有時間學習當地的法律,但作為一個虔誠的佛弟子,只要緊守著這十條戒律,就不會違犯任何國家的法律法規。

例如,「偷盜」也稱為「不予取」,是指主人沒答應給予的,不能享用或占為已有;無論是盜用他人的智慧財產權,或偷取實體的物質,都是偷盜的行為。但因為懂得持守這十條戒律,就不會違犯。

因此,持守戒律,是在保護自己不去犯罪。包括殺生、邪淫、惡口傷人、挑撥離間、講謊言、綺語、貪念、憎恨、邪見等等,如果真能實實在在地約束自己,就不會違犯任何法律。所以,學佛是需要有些約束的,但目的不是在於威脅或捆綁學佛的人,而是在保護學佛者!

有很多人在接觸不同的宗教時,只願意學習宗教的義理內容,卻不願意去學習行為實踐的層面。尤其很多人是因為遇到世間挫折與恐懼的緣故,而願意接受信仰;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便求佛、求天父、求阿拉保佑,只要當下認為對自己有幫助,都願意擁抱。但是,當告訴他信教需要受戒時,又覺得受戒是件麻煩的事情,因為戒律規定不能喝酒、不能做壞事,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有很多規定。於是就想,我只要「信」就好了,不要去皈依受戒。實際上,這種「信」,根本不是真正的信心,只是為了在世間的恐懼中得到依靠或解脫,臨時抱佛腳而已。

這很像什麼呢?好比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現在有困難難,你就得幫我;我需要用錢,你就得借我;需要房子住,你就要提供;我需要什麼,你都應該給予我。但是,你有困難時,千萬別找我啊,我這個人是經不起人家約束的,你最好連我的電話都別留,我留你的就行了。這樣的人,不太可能會有真正交心的朋友。但我們每天對佛做的,就是這類事。拿著香,對著佛祈求一大堆願望,但只是為了你好,而提出的小小約束,就遠遠地躲開了,認為這些約束就免了吧。

平日要你誦一點經文,讚嘆一下佛陀,就會說我還要上班,沒多餘時間。但當你有困難時,第一個念頭就是哪裡有廟,趕快去燒把香。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會不會覺得這樣真的很幼稚?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反省越多越好。更何況佛菩薩希望你守戒、念經、燒香,並不是因為他有需要,真正需要的是我們自己,因為透過持守戒律,就可以得到利益。


戒律不是約束,是保護

受戒前,會有戒前學習,由懂律的對戒條進行理解和诠釋。自己也要去背,去學。有一個法師曾經就戒的問題給過一個重要教授,最早,他讀到戒條之後,嚇了一跳,問,為什麼人要如此被戒律約束。當年帶他的法師跟他講,戒不是約束我們的,是保護我們的。

不久前,行堂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一個法師的碗,趕緊去大寮,征得典座法師,即主管大寮的法師又領了一個,還給那個法師,還是覺得有點不妥當,畢竟打碎了人家的吃飯的家伙什,又當面道了個歉。

這事就算完了,過了幾天,又有一個師兄也打碎了碗,然後很鄭重地找我,說,你是不是前幾天打碎了法師的碗。我說,是啊。

他說,不得了啊,碗是法師吃飯的用的,你打碎了,就是打碎了法師的出家道,罪過很大,出家人,在三寶地,可不是鬧著玩的,你必須跪在法師面前,然後這樣忏悔。。。。。。

聽完了以後,附和了一下這個師兄,但自己留了個心眼,沒當真。事後,特意找寺裡主管戒律的法師咨詢了一下,打碎了法師的碗,在戒律上是如何判的。

法師問,你是故意的嗎?

我說,不是啊,不小心的。

法師說,那跟他道個歉就可以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自己去佛前忏悔一下就可以,畢竟是三寶物。

這事就算是過去了。

但,幸虧自己留了個心眼,否則就跟著也跑偏了,這個世界上,對佛法的誤解,很多是來自演繹和想當然,民間的思想、文化、風俗乃至個人的性情、習慣,硬套給佛法,最後讓大家覺得佛法是一套有著眼花缭亂的儀軌的迷信。

其實,哪裡有那麼多的事,我所學習和看到的佛法,都是針對人的內心的訓練。確實有很多儀軌,但,每個儀軌都指向內心。

出家以前,覺得出家人戒律太多,繁瑣無意義,也有很多人都這麼講過,我倒是沒細想,幸虧那時候思想簡單,否則,這個誤解也會影響自己出家,出家時,做豁出去想的,根本就沒想起自己受不受的了嚴格的佛門戒律。

沙彌律儀,是一個薄本,將很多重點節錄下來,用於日常持守,條款很多,每半月要誦,有的章節要背誦。

待以後受比丘戒了以後要學習和持守比丘戒,有二百多條,涉及生活中的所有細節,沙彌律儀中講,沙彌持守的戒律是為了比丘戒打基礎的。

這麼多戒律該如何持守呢?如果保證不犯呢?

大多數人都有這個困惑。這是個很難講清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用文字講清楚,因為我覺得這個也是靠悟的,靠行持的,不是死守的,佛門裡的專業術語叫開、遮、持、犯。

寫到這裡,麻煩就來了,很多人就會覺得既然可以“開”,那就不用持戒了,那就自己想偏了,而且,人的習性就是在戒律中找漏洞,比丘戒因為沙彌不能看,等以後受比丘戒時才能學習,但是,從沙彌戒中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佛陀已經將戒律中凡夫所有可能尋找的漏洞都給補上了,好好持守就可以,完全可以死了找漏洞的心。但是,找借口,找理由不去持戒,那佛陀就沒辦法了。

當然,出家了,在一個律風很好的道場裡,最大的問題是持戒中的智慧。曾經有因緣和主管戒律的法師外出辦事,就持戒的問題,問了個夠。

話題涉及很多敏感的問題。有一些領會,但文字確實沒法表達,怎麼寫都有可能被誤讀。

但這句話很重要,一定要寫下來,法師講,持戒是靠智慧的。

我想,這話應該是聽了個半懂。

持戒,首先不能迷信、猜測、想象,像打破碗這樣的事情,最好是去問真正懂律的,要麼就是自己去查律,寺裡正在籌備組織戒學班,可以學律。

以前理解的學律,可能就是背戒條。現在看了,絕不是這樣,而是為了開智慧,才去學律。

由戒而生定,定而生慧。

今年,寺裡可能會傳戒,這是北京市在四九年以後的首次傳戒,各地的受戒者會陸續集中在這裡,受戒。

受戒的時候有長有短,長的需要好幾十天,都是根據律本裡來的。

受戒前,會有戒前學習,由懂律的對戒條進行理解和诠釋。自己也要去背,去學。有一個法師曾經就戒的問題給過一個重要教授,最早,他讀到戒條之後,嚇了一跳,問,為什麼人要如此被戒律約束。

當年帶他的法師跟他講,戒不是約束我們的,是保護我們的。

這句話也給了我極深刻的教育,也打破了以前的很多迷惑,持戒不是為了自討苦吃,而是為了長養慈悲和智慧。

持的時候也需要智慧,才能持好,否則,死持起來,苦不說,而且最後導致持不下去,結論就不一定好,先學,然後一邊持,一邊長智慧。當然,死持總比不持要好。

持戒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智慧狀態跟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樣的。細心觀察,可以觀察出來。

也有別的法師就持戒應機給予過各種教授,都很高級,出於文字的缺陷,無法一一表達出來,可以說清楚的是,所有的戒律都是跟智慧有關。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監獄就可以讓人開智慧了。

所以,出家的學習和生活,表面看是一個枯燥的、機械的宗教生活,但,真相不是這樣,真相,是智慧而快樂的。

至少,目前,我是這麼理解的。

能不能體會到,因人而異,所以,結論也不一樣。就如同這些日志的標題,一個沙彌的學習間隙記錄下的文字而已,可能文字沒有大的錯誤,但並不是真有證悟的體會,閒暇時看一看可以,但不能當真,最多起一個讓初學佛者順籐摸瓜的作用,學佛不是小事,搞的不好就跑偏了,最為安全和妥當的是讀經論,以經論為依據,或者去找真正高僧大德或律師請益。 


修行不是苦的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訴我們,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因緣經》中,釋迦牟尼佛曾明確地指出,這個世界的因果原則,是「行苦苦報,行樂樂報」。就是說我們如果行快樂之事,那麼就會有快樂的果報,如果行痛苦之事,那麼就會有痛苦的果報。修行也是一樣。很多人認為修行是苦的,修行是需要受苦的,需要有痛苦的過程。其實這是誤解了修行。如果我們行的是苦,得的也會是苦。而不會是別的什麼。

世尊又說: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云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人的福禍都是由心而起,心想念善,那麼受報也善,心想念惡,那麼受報也是惡報。餓死的人會會作餓鬼,苦惱死的人,會受苦惱的報應。而歡喜死的人則會受到歡喜報。十分快樂。如果想從痛苦來換取罪業的滅除,希望得到好的報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道理十分明白。但是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佛法有這麼多的戒律,還要有種種修行的方法。修持起來免為其難,苦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中有兩個方面我們需要知道:

1 我們平時所認為的快樂,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快樂。世間人把,擁有財富,女色,名利,等等看做是快樂的事情,但是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相反執著於此,還會帶來諸多的痛苦,煩惱。有了財富,不免要擔心被劫奪,擔心失去,而且希望能夠更多,費盡心機,奔波勞頓。所受的果報也自然是不好的果報。

我們平時被習氣所支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這十惡業無不是讓我們痛苦煩惱的罪魁禍首。修行就是去掉這些惡行,惡念,惡語。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製定戒律,不是限制我們,而是保護我們,保護我們不受傷害,不受惡報。這是讓我們獲得幸福的根本辦法。並不是我們受到了限制,受到了痛苦,就會有所補償。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所以修行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受苦。應該說是一種追求幸福的正確方法。

2 修行還有種種方法,比如持咒,念誦佛菩薩的名號,誦經,禪定等等,這些方法無一不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口意能夠擺脫業障習氣的困擾。所以這個過程,也不是為了受苦而作,受苦不是目的。

修行其實應該說是照顧我們自己的最好方法。

在《大般涅槃經》中講到: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當我們持戒修行,心無悔恨,悅樂歡喜的時候修行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安詳、自然如金剛般不為所動,自然厭離生死,趣向菩提。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弘恩法師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大智度論》云:「破戒者墮三惡道,若下品持戒生人天;中品持戒生六欲天;上品持戒踐行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

下品持戒有三品,下品持戒生人中,這是世間的品,下品生人中,中品生欲界天,上品持戒如果能修四禪八定,能生到色界、無色界天。這都是因持戒而攝持的一種果報。

上品持戒有三種,上品戒就是得到出世間的果報,下等持戒即清淨,得阿羅漢,阿羅漢是上品中的下品戒;中品得辟支佛果;上等持戒清淨得佛道果。

所以,經典中說:「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這就是戒律的重要性。

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律,關乎著我們學佛修行乃至來生的果報,戒律就是最基礎的修行。沒有戒律的保證,沒有戒律的保護,我們一切善業的功德就很難得以生發。

經典裡說:「戒如平地,萬善從生;戒如良醫,能療重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舫,能渡苦海;戒如瓔珞,莊嚴法身」。

戒,翻譯為學處,就是我們習行之處、修學之處。我們從最初的皈依,就當從持戒開始,沒有戒律的基礎,善法則難以生髮。善法的缺失就是有漏的善,沒有戒律的防護,我們更容易去造作種種惡業。從而損減我們的種種功德,假若連人身都難以保證,又談何修行?

所以,一定要努力持戒,護戒如護持自己的眼目,這個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礎。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縱然是常見佛面,常隨佛學,沒有持戒功德的護持,我們終不能得道。

外道的不究竟,正是因為沒有佛陀開示的這種正戒作為防護,從而很容易走入邪戒的修持之中,而一個真正學佛之人能夠感受佛陀教化則是一生莫大的福報,佛陀自大悲心之中潺流出的智慧,為我們製定種種戒法,這些戒法就是防護我們解脫三惡道,防護我們漏失種種功德的無上妙藥。

所以對於在家居士而言,更應將修持五戒(殺、盜、淫、妄、酒)作為修行的本分與成佛的資糧。


把戒持好,自然有護法神護你

佛源老和尚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家要好好發心用功,不是開玩笑的。過去祖師講「一念萬年」,一個念頭放在那個地方就不動,坐在那裡也不動。丹田祖師坐穿了幾個蒲墊,這個容易嗎?有的人當了幾天和尚就不當了,讀了幾天書就自以為是,那還差得遠呢!現在的人可以活到七八十歲,壽命長啊!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五十多歲悟道。悟道以後就沒有休息過,更加勇猛精進。這裡講經,那裡說法,這裡修廟,那裡開戒,大慈大悲弘法利生,給自己培福報消業障。

古人講「發心是道場」,你發什麼心呢?要發好心,不要發壞心,不要發懶心,不要發嗔心。「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同打雷一樣。不過有打雷的精神也好,雷一打,天上的雲就散掉了。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嗔心一起,無明火就來了,什麼都是障礙。

從前有個師父,不知道他怎麼搞的,出家讀了佛學院。讀了書又回到俗家,又打又鬧又罵,一桌子東西全給他發的那個無明火弄翻掉。就這麼蠢!之後又去買,買了又翻掉,就這樣搞,真可憐!

昨天我講敲鉗棰,鉗棰是人天眼目,是有護法的。我們過堂吃飯,筷子要輕輕的,碗要輕輕的。搞得叮叮噹噹、叮叮噹噹,護法神都不答應你,也不護你的法,等你吃了東西,不消化,肚子痛,或者是有毒的。那達摩祖師飯裡下的是毒,他能夠消,他有那本事,有那個護法神保護他。如果給你下毒藥,你能化得了?你的碗筷叮叮噹噹作響,護法神不理你的。一條戒有很多個護法神護你,你要好好地持戒,把戒持好。

在終南山的那個道宣律師,我去看過那個地方,道宣律師的道場很小。他那天晚上踩空跌下去了,有個護法神把他扶起來,好高好大。他問:「你是哪位?」「我姓韋。」那是韋陀天將,韋陀菩薩,所以他有護法神。而溈山呢?溈山祖師是天人送供啊!一到中午十二點鐘以前,天人就來給他送供養,溈山山上現在還有天人送供的檯子在那裡。

這些祖師都是有天龍護法的。你看那些降龍伏虎的,要有慈悲心,戒律持得好,有道德,他就能降龍伏虎。你沒有道德,能降龍伏虎嗎?你斷淫慾心就可以降龍。

當年六祖在南華寺,那個地方背後是龍潭,有龍在那裡興風作浪。六祖菩薩就跟那個龍講:「你只能變大的,不能變小的?」它真的就變小了,你看那個龍有沒有本事,有沒有神力呢?六祖菩薩講:「你敢不敢到我缽子裡面來?」那個龍就游到他的缽子裡面去了,一下子就被裝進去,不能動了!你看六祖菩薩他有這本事,能降龍!


持戒的誤區

由於戒律的弘揚不到位,大多數人不了解戒律,對戒律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談戒色變,這麼殊勝的 戒律怎麼會讓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持戒誤區:

一.戒律是自律,不是律他

學戒持戒的首要目標是自律自修自我約束,然後再通過持戒的功德,慢慢影響大眾一起持戒。

如果動不動就呵斥別人犯戒破戒,並且不知道是誰給的權力,宣判別人下地獄作餓鬼畜生,這樣只會讓大家對戒律討厭和害怕。

戒律是約束自己三業,規范自己身心的,讓自己能夠快速與道相應;不是尺子,去量人長短,不是鏡子,去照人美丑的;若明白了這一點,持戒就持得歡喜自在了。

二.戒律是開明的,不是呆板的

佛陀制戒非常開明靈活,慈悲並且人性化。

佛陀制戒時,首先考慮的是最下根器的佛弟子能否持守,不斷的去詢問,有無異議,讓大家都認同並且能夠做得到,這樣才能體現戒律的作用和意義。如果佛陀制的戒大家做不到,等於沒制戒。

佛教從傳入中國開始,就是戒律、僧制、王法與俗禮互相融合的過程,如果一定執著純粹的原始的佛教戒律,那麼,佛教難以在中國生根發展。所以祖師們根據中國的國情,為了佛法的長久住世,而破了一些遮戒。

祖師說,對於持不了的一些戒,要有慚愧心和忏悔心,要發菩提心去利益更多眾生。

三.戒律是解脫,不是束縛

修行是逆生死流,戒律就是要斷除我們的累劫習氣,切斷對世俗生活的貪染執著。

很多初學者,一進入佛門,發現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干脆棄而不學,以為不學習戒律犯了沒有過錯。這樣的認知是非常錯誤的,犯了戒不旦照樣有罪,還多一條不學無知罪。

實際上,戒律是幫助我們解脫的,持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有了戒律的規范,我們的欲望會少一點,煩惱會輕一些,離解脫就更近了。

四.戒律是保障,不是妨礙

佛弟子如果沒有戒律的保護,跟俗人無異。

會在紅塵五欲裡迷失自己,身口造罪無量,一旦業緣成熟,難脫果報。按戒律要求的去做,就不會造惡因,我們就不會遭受惡報。每一條戒律,都是讓我們清淨自在的。

五.戒律是基礎,不是終極目標

持戒有無邊利益,是入道修行的根本,佛法三學的基礎,沒有戒律不生定慧。但一味強調持戒就能解脫,就落入戒禁取見。

如果不修禅定、念佛等法門,持戒充其量只是人天果報,還在輪回中。所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才是學戒持戒最重要的目標。

知道了這些持戒的誤區,以後我們就可以繞開這些誤區了,讓我們快速得到解脫,往生極樂。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普賢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達真堪布:不要因怕犯戒而不受戒

現在很多修行人都不受持戒律。有的人怕犯戒而不敢受戒,有的人不明白受持戒律的必要性。戒律就像大地一樣,若是沒有戒律,我們就無法修行。受持戒律是解脫、成佛的必經之路。

戒律有好多種,有屬於世間的戒律,有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密乘的十八條根本戒等等,很多。但是這些戒律也不是一下子都要受。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圓滿了,就是佛了。那個時候不受而受,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都是美好的,沒有什麼戒和律的分別與取捨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據自己的根基、意樂、因緣。你修世間法,就受世間的戒;你修小乘佛法,就受小乘的戒;你修大乘佛法,就受大乘的戒;你修密宗,就受密宗的戒。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若是受戒以後,內心不清淨,身心不輕鬆,感覺有壓力,那就不是真正的受戒了。你的相續、境界在哪個層次裡,你就受哪個層次的戒律,不能勉強,佛沒有為難你。都是自然的,修行到一定程度了,瓜熟蒂落。

佛非常慈悲,佛講的法也非常圓融。佛講戒律的時候,大概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如何受戒,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儀軌。第二個階段講戒條,允許的、不允許的戒條。沒有絕對的不允許,也沒有絕對的允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必須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是必須的,講得很細致。

現在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在大乘佛法裡,是以利他心為主。如果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自己,並且對眾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身和口的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是為了眾生,怎麼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有方便的話,受戒也不難。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而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解脫。

你受戒了以後,也會有犯戒的時候。佛講過,我們犯戒有四種原因。第一個就是不明理,不知道這是在犯戒,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第二個就是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也知道這是在犯戒,但是不太相信,然後又犯戒了;第三個是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嗔恨心重,沒有控制住,又犯戒了。第四個是習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

現在很多人,這四種原因都具足,還能不犯戒嗎?但是不要緊,第三個階段,佛就講了,萬一犯戒了應該怎麼懺悔。在不同的層次裡,也有不同的懺悔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犯菩薩戒了、犯密乘戒了,都有懺悔、彌補的方法。通過懺悔,都能彌補,都能返回,都能清淨。但是,如果你認為懺悔就可以了,然後就隨便了:「沒事,我受戒了也可以犯戒,因為我可以懺悔。」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

盡量別犯戒,萬一犯戒了,也可以懺悔。通過懺悔,一步步清淨。也許你還會犯,但是你這個護持戒律的的意識慢慢提高了就行。以前犯的時候多,現在犯的時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時候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在乎了。不斷修煉,最後就不犯戒了,就徹底清淨了,那時候你就成佛了。這也是有過程的。你因為怕犯戒,然後就不受戒是錯誤的。


達真堪布:你不敢受戒是因為這個吧!

有些人雖想解脫成佛,卻不願意受持戒律,不懂受戒的重要性。不受戒永遠不可能解脫成佛!戒定慧是有程序的,有戒學才有定學,有定學才有慧學。尤其在剛開始的時候,受戒很重要。

我們的智慧為什麼生不起來?我們的內心為什麼沒有平靜之時?就是因為沒有受持戒律。若是受持戒律了,內心自然就平靜了,智慧自然就產生了。

還有的人認為受持戒律很難。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些困境時,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不知道該怎樣取捨。若是你有利他菩提心,為了弘法利生的事業,為了利益有緣的眾生,允許有開戒的時候,有些事你可以去做,做了也不會犯戒。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開許?第一,不為自己,只為他人;第二,在利大弊小的情況下。

有些居士習慣找藉口,本意想喝酒,卻說「我是為了眾生、為了家人高興才喝酒……」;有的自己想吃肉,卻找藉口:「我不吃肉不行啊,家人不同意,家人不高興……」這說明自己的決心不夠堅定。若是自己真的有決心,不但家人不能影響你,你反而能影響家人。

所謂開戒,就是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做,允許做。佛法裡所講的戒律是活的,重要之處在於要具有智慧,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就不會影響你,不會障礙你。


如瑞法師: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

有人說,受了戒就有了束縛,而且還有犯戒的危險,犯戒又要墮落,所以還是不受為好。

事實上戒律不是用來約束我們的,而是提醒我們要相信因果,不要造作惡業,因為不善的因必然會導致不善的果。佛制種種戒,五戒是根本。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可以種長壽的因,不偷盜會種富有的因,不邪淫種的是家庭和睦的因,不妄語種的是誠信的因,不飲酒能種智慧的因。

受持五戒並不是一種束縛,退一步講,即便不受五戒,只要做了殺盜淫妄的事情,也會遵循因果律來受報的,該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一樣也不能免。以為不受戒做了殺盜淫妄的壞事就可以不受苦報,或者說少受苦報,只是自欺欺人罷了!佛不會對任何一個眾生施加懲罰,懲罰眾生的是因果律,是業力。佛發現了因果律,業力的真相後,就像媽媽愛護她的孩子一樣告訴我們:「孩子啊,如果不去做那些壞事,你就不會承受那樣的苦果!」

佛在世的時候有位蓮花色比丘尼,常勸婦女出家。有人害怕出家受戒後一旦破戒會墮落,她說:「墮就任他墮,還是比沒有出家的人解脫快!」蓮花色比丘尼說道:「我過去生中曾做戲女(演戲的女子),因為演戲時穿袈裟歡喜心生起種下了善根,到迦葉佛時得以出家修道。那時候雖然因為破戒而墮落地獄,報滿出地獄後,由於過去世的善根,今生又得以在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修道,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得到解脫。」

「常持於淨戒,福慧自莊嚴。」佛的三十二相,共同的因都是從持戒而來。慈老法師說,如果不持戒,想得一個生癩的野干狗身都得不到的。《華嚴經》中也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由此可知,戒是解脫成佛的根本,十方諸佛沒有不讚嘆持戒功德的。

在《雜寶藏經》當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涅槃七百年後,北印度罽賓國有一條名叫阿利那的惡龍大興災害,兩千位阿羅漢各顯神力也無法將它趕走。有一位叫祇夜多的尊者來到惡龍所,三彈指說:「汝今速去,不得住此!」惡龍聽到尊者的話立即離開了,片刻也不敢停留。

諸阿羅漢問祇夜多尊者:「我們都已經證得漏盡平等法身,為什麼只有你能降伏這條惡龍呢?」祇夜多尊者回答說:「我從凡夫以來,嚴格持守佛制的禁戒,護持微細戒如同殺盜淫妄四重戒一樣,我想是這個原因吧!」

了解了戒的功德,我們還要懂得持戒要以智慧為指導。持戒的人一定要培養菩提心去關照別人,不要單單為自己持,發「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來持戒,這就是有智慧。

我們對於戒法應該具足這樣的信心:解脫成佛的路上,一定要以持戒為舟航。如果大家能發起來受戒持戒的心,相信一定會很快得到修道的利益!


淨空法師:佛法要興,持戒為本

只有持戒的人能聽得懂經典,不持戒的人聽經聽不懂

今天佛法要興,很難!我們這代人責任特別重,我們是生在關鍵的時代,我們不能複興,佛教就滅亡了,永遠不可能再複興;我們把它興起來,佛法就能繼續傳世, 這是無量功德。這也在乎我們的認知,我們犧牲生命在所不惜,一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從哪里做起?從持戒做起。決定不能疏忽戒律,不能貪圖享受。世間自私自 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七情五欲要徹底放下,這個東西是有毒害的,要認識清楚,不要被外表的糖衣蒙蔽了,要曉得他里面包藏的是要命的,碰不得。

經教是佛法的根本,佛陀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了,經典是老師。經典當中,尤其是戒律,只有持戒的人能聽得懂經典,不持戒的人聽經聽不懂。為什麼? 持戒的人心清淨,有信心,有恭敬心,有慈悲心,他能聽得懂佛說的是些什麼,沒有誠敬聽不懂。印光大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 誠敬,佛菩薩給你講,你也聽不懂,這跟世間學問完全不一樣。

那要問今天到哪里去找誠敬心的人?沒有真誠恭敬,老師不講,為什麼?講了沒用處,你聽不進去,你不會落實,你還是依你自己妄想念頭去生活,你不會依佛菩薩 教誨,所以教等于白教,這是老師為什麼不講,原因在此地,絕對不是老師不慈悲。老師因材施教,“才”是什麼?誠敬,有一分誠敬心的,老師就教一分,教兩 分,那一分裝不進去,白教了;有十分誠敬心的人,老師教九分還對不起他,為什麼?他還可以裝一分,你沒教他。古時候老師完全看學生能接受多少,就教多少, 不是自己願意不願意,看學生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就到此為止,所以“仁愛慈悲;博濟眾民,故雲仁慈博愛,所謂博愛濟眾也”。“仁慈博愛”四個字是出在這個 經文上,《無量壽經》上的經文。

“‘當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普令一切眾生永脫虛妄生死。‘拔斷生死眾惡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

這兩句話重要,一生不能違背,要真正修“戒、定、慧”。“戒、定、慧”不必修多,只要修“五戒”、“十善”,這是佛門的根本戒。“五戒”、“十善”真做 到,“六和”、“六度”真做到,這就是個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做到了,真正佛弟子。以這個基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彌陀弟子。不 容易!真正做到,就像經上所說的,你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五戒”,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一共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保護你,你在任何地方,鬼神都不得其便, 不能害你;你所住在的地方不會有大災難。為什麼?持戒是真正有福報的人,中國古人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能持五戒、修十善這是有福的人,再加上 能夠修六合敬、修六波羅蜜,這還得了嗎?這是菩薩,菩薩所在之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所以我們心要端正,沒學佛之前所造的這些惡業,認真懺悔,後不 再造,發大慈悲心幫助苦難眾生。“仁慈博愛”是聖賢的心、是菩薩心,這樣自度度他,要把這個當作是我們人生第一個目標,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為這樁事情,可 不能把目標搞錯了,我來幹什麼的?我來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求生淨土是真正永脫生死輪回;永遠“拔斷生死眾惡之本”;圓滿“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真的,不是假的。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78集

2012年8月19日講于香港

-----------------------------------------------

為什麼聽經十年、二十年,還是轉不過來?

你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你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無始劫以來,你在六道里頭生死輪回,你看這個時間多長?所以迷得太久。這種迷惑顛倒,這種習氣叫妄想習氣,太深太深了,現在剛剛聽佛法,聽的佛法不深,所以境界現前依舊轉不過來。聽上個十年、二十年,比較明白了,可是還是轉不過來,什麼原因?真正原因是你 不老實、你不聽話、你沒真幹,如果是老實、聽話、真幹,不應該很長的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三、五年開悟的人很多,就是他放下 了,十幾年、二十年放下的也不少。

我們看看佛門里面這些歷史的記載,我的估計,這兩千年來,從佛教傳到中國來,真正修行達到這個境界的,我估計至少有三千人。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 到?情執。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煉,鍛煉。首先煉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諸位要知道,這種功夫煉成了,只是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你在六道里能保持來生還在人 天,這不是究竟法。實在煉不成,自己沒有這個把握,不能夠當相離相、不隨物轉,這個做不到,你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就不一樣了。為什 麼?那邊的環境,說老實話,是這些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生活的環境,我們凡夫也進去了,這不可思議,所以真是難信之法。

我們為什麼能進去?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幫助我們的。你看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此地講的大士,深達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 轉。所以你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就完全加持給你,你真得受用,你不會著相了。再殊勝的相,引不起你愛的念頭,再不好的相,阿鼻地獄,也 不會引發你怨恨的念頭,都不會起來了。一般凡夫只有用這個方法,所以這個方法十方諸佛贊嘆,他不是隨便贊嘆的,他贊嘆有道理。所以說你只要學淨土這個法 門,真正幹,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雖然自己還沒有証得,只要一往生你就得到,但是要感阿彌陀佛的恩德,是他老人家加持的,但 是你真得受用,那不是假的,也就是這個地方的四句話,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証得,深達法性,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故無縛系,縛系是煩惱,煩惱到那里就斷盡。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三三集)2010/9/4 


受戒不是攀比的資糧

寬見法師

問:請問師父,皈依之後多久可以求受五戒?感恩師父。

寬見法師:從理論上講,皈依的同時就可以求受五戒。但是你要是細致地去看,要發好心來皈依,發好心來求受五戒,你要明明白白、明明了了地發好心來受皈依來求受五戒。

什麼叫發好心?就是我真的認識到皈依三寶很重要,對我來講意義很大,所以我決心要皈依三寶。受五戒也是一樣,我真的認識到受持五戒對我很重要,如果不受五戒,我會很遺憾,很吃虧,受持五戒是我人生中非常大的榮幸,所以我一定要受持。這樣受三皈五戒就可以說是非常的如理如法。

到底多久才可以求受五戒?這個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起跑線不一樣,因為人心不一樣。人與人之間體重、高矮、胖瘦的差別最多也就差十倍吧,但人心之間的差距是天地懸殊。你看佛也是心、高僧大德也是心、毒蛇也是心、我們也是心,這個差距太大了。有些人心寬得可以容下整個宇宙,有的人心狹隘得一根毫毛都容不下,差距就在這里。

你到了這個心,你就可以受三皈、受五戒。你沒到那個心,就是你不是發好心:人家都皈依了,那我也皈依;連他都受五戒了,那我也受五戒;受五戒可以有搭衣了,搭衣多好看,還可以走前面!憑什麼他走前面?為了走前面,我也受戒,我也可以搭衣──這樣的話,就是你的心還沒到。

關于受五戒我曾經看到有這樣的觀點:不要好高騖遠。現在人能老實修行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我們會好高騖遠,貪求更高的東西,你拿到高的東西就說明你高了?有好多學佛人滿足于見到過多少高僧大德,或者是到了多少名山,有些人甚至以此為擅長積累了一大堆照片。那又怎樣?這些真的不說明什麼,都是外相,真正還是要看你自己的心到了什麼程度。

這種觀點認為,皈依不著急受五戒,或者可以一戒一戒地受。就是希望你對受戒很謹慎,你很認真地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為了作攀比的資糧。你到底是把受五戒作為一種攀比的資糧,還是如何呢?包括受菩薩戒。你為什麼受菩薩戒?因為受菩薩戒,別人會喊我一聲菩薩?你受了菩薩戒,你就是菩薩啦?這個就沒有什麼意思。

受菩薩戒是因為你真的覺得我不受菩薩戒不行了,我希望以菩薩戒來要求自己,我希望我受到四大菩薩的感召,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鼓舞著我像菩薩一樣去做事,我真的是想進步。至于別人是不是知道我受菩薩戒,別人是不是因為我受菩薩戒而尊重我,乃至別人走到我前面還是走到我後面,都不重要。這個時候就可以受菩薩戒了。

我們現在在信仰當中有時候也會像搞傳銷一樣──愛湊熱鬧,呼朋喚友的,這個也沒有錯。但真正來講,我們要回歸內心,老實用功會比較好。包括我們出家,出家戒也不是說越快受越好。你經過考察、磨礪,你的福報、素養、積累真的到了那一步,受戒水到渠成。

我也比較傾向于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明明白白地求受五戒。當然你說皈依就想受五戒,你真的就是這樣的發心,那也非常好,也沒問題。


人見人愛的方法

慧律法師

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的保護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受戒。

有的人喜歡戴護身符,其實,如果你沒有受戒,你戴的這個護身符是很難起到保護作用的。

因為護身符代表的是清淨,你只有受戒了,心才能保持清淨,才能和護身符起感應。

如果你心不清淨也能跟它起感應,那佛都不用說法了,直接給你發個護身符就行了。

能受持清淨的戒律,就能成為人天的供養處,人天都會贊嘆你、幫助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保護你。

尤其是,你能得到天人護法的支持,他們的能力很大,一個人能頂我們千萬個人,這個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而且,受持清淨的戒律後,你不用化妝,不用戴耳環項鍊等飾品,

別人自然的就會發自內心的贊嘆你、喜歡你。

為什麼?

因為你在這個時候,就有了一種清淨相,一種功德相。

這種人見人愛的美好氣質,是你無論怎麼打扮自己,都得不到的。

 

不知者真的無罪嗎?佛陀是這樣說……看後驚出一身冷汗!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遇違緣該怎麼處理?能如法捨戒嗎?

以謊言去恐嚇別人,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果不是佛教專利,而是自然規律和法則

沒有親眼看到,代表不存在嗎?假如真有佛,你損失了什麼?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五戒- 戒體、受戒、犯戒、破戒、如何捨戒…相關問題

破戒有救,破見沒救!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皈依戒體,怎樣算破?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遇違緣該怎麼處理?能如法捨戒嗎?

修行從持戒下手,持戒的誤區,一定要知道!

持戒的金剛種子,不會因為你造了罪業而被破壞!

我這麼幸福,為什麼要學佛修行,有何好處?

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此為世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

皈依三寶的意義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我們可以為死了的人代辦皈依嗎?

在家居士可以為動物做皈依嗎?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有何好處?

戒律不是約束,是保護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學佛人如何解決在婚姻、家庭和性生活之間存在的苦惱和誤區

太驚訝了!你以為自己皈依了,但可能並沒有!

居士是否可以為動物三皈依?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