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達真堪布 :是否有必要給親人單獨做功德迴向?

持一切善法、做一切功德的時候,都應該把善根和福德迴向給沉溺於輪迴裡的一切眾生,願他們迅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迴向,所迴向的善根是無量無邊,對境眾生也是無量無邊,所獲得的功德和善根也是無量無邊的,這是保存和增長自己善根的最殊勝的方法。善根福德迴向,不但不會減少,而且每時每刻都會增長;善根福德迴向,此善根和功德更廣大無邊了。

有的人說:「我可以這樣迴向,但是之後可不可以再迴向給我的兒子啊?可不可以再迴向給我的媽媽啊?因為我的兒子學習不好,因為我的媽媽身體不好。」這樣行不行?不敢說不行,怕你們不接受。如果先迴向給一切眾生,善根增長了,善根變無量無邊了;然後再單獨迴向一下,善根就又開始縮小了。剛才心量那麼大,現在心量又縮小了,功德也縮小了。剛才功德增長了,現在功德又減少了。那沒有辦法,你的心量沒打開,發心沒到位,只能先這樣,不能說絕對不行。

《百業經》裡講,當時佛陀在世時,每天都有供養者,佛陀在善根迴向的時候,也單獨給他們迴向。因為這是眾生的需求,沒辦法。那時,很多眾生都是小乘根基,不給他迴向,他會不高興或不理解;這也是佛在隨順眾生。佛第一轉法輪的時候,為什麼講的是小乘法?因為身邊的眾生都是小乘根性。後來有幾位菩薩來求法,身邊稍微有一些具有善根的人,他才開始講大乘佛法。但是他一生當中注重講的是小乘法,因為身邊全是阿羅漢,都是小乘根性。也許有人會想:「佛當時也單獨給眾生做迴向了,我怎麼不行呢?」也行。雖然這樣功德不夠圓滿,但也沒辦法。

善根、福德是很珍貴的,生起點善根、積累點福德太不容易了,一點都不留給自己,統統迴向,真的有點捨不得啊!但是,做為大乘行者,就是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所以心量要大一點,將這些善根、福德都拿出來,迴向給三界裡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


問:回向時做回向給盡虛空界所有衆生之後,還需要單獨針對某個人做回向嗎?

宗薩仁波切回答:是的,將所有功德回向之後,我們仍可以將功德回向給某個特定的人。因爲回向的重點是你的發心,是在修心。

如果你用菩提心來累積福報資糧,這種福報是無限的,而不是可以回向的福報就只有那麽多,是會用盡的。


慈誠羅珠堪布:特別回向給某人,他會得到更多的利益嗎?

平時我們的回向,是在行善之後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比如說在電腦里輸入很多資料,但最後一個環節卻忘了保存,那這些資料就丟失了。

回向也是這個道理,行善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回向,如果沒有做好的話,損失會很大,所以回向是非常關鍵的。那麼「回」和「向」,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漢語裡面的「回」就是回轉,比如說,一輛車本來是往這邊走的,但是又回轉到另外一個方向,確定它往哪一邊走就是回轉。

「向」就是方向,所以看這兩個字就知道,回向非常重要。比如說我們行善,這個善要用到哪方面,就是由回向。

大乘佛教的回向,都離不開所有的眾生。無論善根大小,我們都要回向給所有眾生,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但有時候,比如說自己的親生父母,平時和我們的關係比較好的人,或者我們傷害過的一些人以及其他生命。

自己認為對這個生命有所虧欠,給這樣的眾生做個特別回向,這個是有必要的。但有時候,比如說自己的親生父母,平時和我們的關係比較好的人。

或者我們傷害過的一些人以及其他生命,自己認為對這個生命有所虧欠,給這樣的眾生做個特別回向,這個是有必要的!

那「有必要」是什麼意思,他是不是多得一點呢?也許是,也許我們回向了以後,並不是多給他分一點。

而是就像我們平時捐錢,我們說這些錢是捐給這個災區所有人的,然後又特別說明瞭一下。

比如捐給受傷害的人、殘疾人等,因為我們有了一個這樣的要求,就能確定這些人一定會得到,並不是多得到。再認真地回向一下特定的對象,可能就是這樣的意思。

佛教有總的回向,然後給個別的人單獨回向一下,這是合理的。也許他們能多得一點,也許他們一定可以得到,就是這個意思。


大安法師:回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功德回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呢?如果沒有真實的利益,那可不成了虛妄的東西嗎?如果有真實的利益,那我做的事情,其他人去受用,有這個道理嗎?

這個發願確實它有一個過程,首先我們作為大乘菩薩的行人要有一個觀念,我們所行的一切福德要跟眾生共享,雖然現在對眾生沒有利益,但等到我們成佛的時候,眾生會受到我們當下這一念回向的恩賜。你不能說,由於我發願,眾生現在得不到利益,你就否定這個願哪!

比如說一個小孩子發願,發願「我要做醫生,治很多病人」,作為一個大人——父母,對他這種志願應該要表揚啊,應該要鼓勵呀,你不能去指責他:「你發這個願要救很多病人,現在給你幾個病人你治治看!」一下子把那個小孩子的發願打回去了,這不是很愚蠢嗎?這個小孩子發願,他發了要成醫生治病救人的願,他就會去學習嘛,他就學這個技術嘛,等他學成了之後,他就有能力來治病救人嘛。

那麼我們發菩提願也是這個樣子,我們因地一定要把這個願發起來,然後到了果地成佛的時候,才能夠法爾自然地兌現這樣的一個利益。

法藏菩薩當年在世自在王佛座下要發普度一切眾生的願,要發這個建立超勝諸佛剎土的願,這個世自在王佛贊嘆他:「你有這個願,只要一心精進,就好像一個人要舀大海的水,生生世世多劫不停地舀,終究會能舀乾大海水,直到見到大海底下的妙寶。」

它是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你因地當中一定要把這個願的種子給它種下去,種下去之後在果地上你就會兌現你因地的發願。這裡可千萬不要把因地的發願,就要用果上去要求他,來諷刺他,打擊他。


達真堪布:先迴向給眾生,再迴向給家人可以嗎

如果單獨迴向,為了表法是可以的。比如說,今天我們單獨給一個人做善根迴向,為了這個人能高興,能進入佛門,得到度化,有這樣的意義,是可以的。但我們現在不是表法,而是發自內心地有這樣一個貪念:「我還要給我的孩子和家人迴向一下。」這是我執,是貪著,不是表法,這樣不如法。

你迴向給一切眾生的時候,你周圍的眾生也包括在內了。但是心裡不舒服,必須得迴向給家人,說明還是沒有放下自我,平等心沒修出來。

我們現在在修大乘佛法,尤其是在修大圓滿法,一切都應該是圓滿的。你第一次迴向的時候,已經大圓滿了。若是還要第二次迴向,還要單獨迴向,那你還沒有修到大圓滿。如果你真修到了大圓滿,是不會有這個念頭的。大圓滿說容易,做難啊!能活在當下的人才是大圓滿。若是有分別、執著,不會有大圓滿。

善根迴向要發自內心,不能虛情假意。我們也在迴向,但是為什麼沒有得到法益呢?就因為我們都是在表面上做迴向,不是發自內心的。若是我們能夠發自內心地把功德和善根迴向給眾生,離成就就不遠了。


淨空法師 開示

問:念佛、誦經單獨迴向給自己某個親人,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這樣做很好。《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你這樣做法,你把誦經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他只能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自己得七分之六,他只能得七分之一。至於他能得的是多少,得的功德有多大,那就在乎自己念佛誦經的誠意。你有十分真誠,他就得七分之一的真誠的利益;如果你自己念佛誦經不誠心,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那他得的功德就很有限,就非常有限,所以完全在乎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還有一些人心量大,這菩薩心量,要把他念佛誦經這些功德迴向一切苦難眾生,那你家裡面那某個親人一定也在內,這個功德就更殊勝、更大!隨著你的心量變大。

 

問:《地藏經的啟示》中一段文說,功德沒有辦法給人,只有福德可以送給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學。請示師父,我們常說『願以此功德,迴向於某某』,那個眾生是否會得利益於此功德?

答:你修行有功德,可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我有福報,我有財富,我的財富可以給你共享,可以贈送給你,我有房子可以供給你住,這是福德。我在社會上有地位,我可以讓給你,像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福德讓給別人;安世高大師是伊朗國王,他做了半年國王,發心出家,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這就是福德可以送給人。功德不行,「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我持戒的功德沒有辦法送給你;你不持戒,我持戒,我沒有辦法把我持戒的功德送給你,這是做不到的。我得定了,我沒有辦法把定送給你;我開智慧了,我也沒有辦法把智慧給你。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福德可以給人。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某人」,你是特別為他修功德,這個功德他得到了。譬如,我的朋友過世,我特別為他念一百部《地藏經》,不為他我就不念,是為他念的,這個功德他能得到。他得多少?《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七分之一他能得到。佛經講得很清楚,特別為他做的,他所得到的還是福德,還不是功德。

諸位讀《地藏經》就明瞭,婆羅門女母親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女兒很聰明,懂得佛法,根據佛法裡面所說,母親的果報一定在地獄,所以母親死後她非常憂鬱。怎樣去救母親?她有真誠的孝心,感動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教她用念佛的方法。她為了救母親,一天一夜成就了,這就是我們講的念佛,她成就一心不亂,這是真誠到極處,才有這個效果。證得一心不亂,這個果位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圓教七信位菩薩,這很不簡單!她母親離開地獄生天了,你們想想什麼原因?如果不是她母親墮惡道,她不肯這麼的用功、這麼的認真,她能在一天一夜得一心不亂,是她母親的力量幫助她。她母親不造惡業、不死,她也不會這麼認真學,一輩子也得不到一心不亂。母親給她作增上緣,她也真用功、真發憤,他成就了;「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迴向母親,母親因而能夠脫離地獄生天,就得這一分功德。

我們有口無心為家親眷屬誦經,他得到的非常有限;如果我們都像婆羅門女一樣,你這樣迴向給他,他決定超脫,非常有效。完全看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我們功夫愈殊勝,他的地位愈高;如果我們只是念佛、誦經、拜佛,心裡的雜念一絲毫都沒有斷,他得到的太有限了。這個道理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教我們怎樣超度,超度如何才能得效果,要懂得這個道理。由此可知,不僅是對別人,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要真幹!我們自己這一生,真正成就了,真正覺悟了,我們修的是念佛法門,真的往生了,我們往生的品位愈高,我們自己的家親眷屬,一般講冤親債主,他們得的功德就愈大。我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天天迴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他得到的就愈大。如果我們修行一無成就,他什麼也得不到,一定要靠自己認真努力。

 

問:修行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與自己冤親債主,是否需要分開迴向,或者應以其中一項為主,另一項為副?

答:不必這樣子分別執著,一起迴向就好。或者是你先念你的冤親債主的名字,後面接著以及法界眾生,這樣就很好,這一次就完成了。不要分做幾次,分做幾次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不好,我們自己的心不清凈。


惟文法師:念佛、誦經及做善事後,這樣做功德回向更能利益親人!

問:在做功德回向時,應該回向給法界一切父母眾生。但我還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健康,孩子考試順利。請問大恩上師,應該如何回向才能使親人得到益處呢?

答:能夠回向給一切眾生,這其中就都包括了你的父母,你的兒女。這樣比單獨回向給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給一切眾生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做不到,心裡實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給一切眾生,再單獨回向給父母、兒女,這樣也可以!

為什麼要把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很多人還是沒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變得不可思議了,對父母、對兒女就更有利益了。


索達吉堪布:什麼叫回向?為什麼要作回向?應如何回向?

善根日日增上之結行回向殊勝:

所謂回向,回者回轉、向者趣向,即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大乘義章》雲:“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說,依靠發願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說明:一塊黃金是用來做馬桶、裝飾品,還是做佛像,這主要取決於主人的想法;同樣的道理,我們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這也取決於回向,故回向至為關鍵。

所以,不管是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包括坐一次禅、聽一次法、講四句偈,甚至念一遍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一剎那間憶念出離心、菩提心與產生信心,乃至在日常生活中做一次取捨善惡之事等,在完成了之後都必須立即作回向,這非常重要。

我以前也講過,在藏傳佛教中,廣大信眾都有良好的回向習慣。包括我從小都有這樣的意識,如果善法做完了以後沒有回向,心裡就特別不安,一定會盡快念個回向文來回向。在學院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你找人談一些事情,如果他剛聽完法還沒有回向,他就會說:你稍等一下,我剛聽完法,把善根回向完了再說。這說明,大家都很重視對善根的保護。

所以我非常希望,所有修學藏漢佛法的佛教徒,都能養成良好的回向習慣,對現在正在這樣共同學習大乘佛法的佛友來講,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生起這樣的理念。當有了這樣的習慣之後,如果作了善法不回向,那自己也會覺得不圓滿。就像擔心別人偷走自己辛辛苦苦賺到的錢,而不願將其隨便放在家中,一定要存入銀行或放在保險櫃中一樣。同理,做完善法之後,為了不讓善根失毀,也會立即作回向。

如果現在正在聽聞佛法的大人,都能養成做完善法馬上回向的習慣,那就可以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教育,比如要求他們將所念的一百遍觀音心咒立即作回向,或讓他將當天行持的善法回向完之後才睡覺,等等。如能養成這樣的習慣,那對他們的生生世世都會有無窮利益。

下面講不作回向的過患。如果沒有作回向,善根就有耗盡的危險。就像一堆干草,以一粒火星則能焚毀無余;或者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會消失。初學者的善根本來就如干草與水滴一樣微弱,而相續中的嗔心、嫉妒、邪見、傲慢等惡分別念,卻如大火、烈日一般猛烈。如果沒有及時作回向,一旦產生這些惡念,就會摧毀以前所造的善根。比如今天聽了一次法,如果沒有立即作回向,下課後很可能對別人產生嗔恨心,在產生嗔恨心的當下,包括當天聽法在內的百劫所積善根,就全被摧毀了。有些人天天念佛,可是念完佛後從來不回向,而且還經常與同行道友發生矛盾,甚至產生嗔恨心、毀謗道友,這實在可惜!所以大家都應養成在做完善法後立即回向的好習慣。

接下來宣講毀壞善根的四種因,也進一步說明,在積累福慧二資後,一定要將善根立即回向的道理。如頌雲:“積累善根後,顛倒不回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意謂:在積累善根之後,如果顛倒回向,或者不回向,以及宣揚和產生後悔心,那以此四因就能將以前所積累的善根無余毀滅。下面次第講述這四種因:

首先是顛倒回向。比如,我今天行持了聽課、放生等善法,但我卻將它們這樣回向:願他不要快樂,願他痛苦,願對手馬上遭遇違緣、障礙,這就是顛倒回向;更為可怕的是,我現在就修一個降伏法,願我的怨敵馬上家破人亡。當然,從最嚴格的角度來講,大乘修行人將所積累的善根回向健康發財,也是顛倒回向。如果作顛倒回向,這不但毀壞善根,而且結果也極為不妙,所以大家一定要杜絕這樣顛倒的心行。

其次是不回向。如果做完善法後根本不作回向,那當出現一些惡分別念,或出現毀壞善根的違緣時,以前所積累的善根就會被徹底摧毀無余。因此,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善於保護善根。如果能以菩提心攝持而作回向,那就像把錢存在銀行且有極高利息一樣,善根不但不會失壞,反而會日日增上;即使不能以菩提心攝持,也要念誦回向文來作回向。

第三是宣揚。一般來講,善根不能在別人面前宣揚,因為宣揚會導致善根毀壞;而過失則應盡量宣揚,因為發露過失可以摧毀罪業。但很多人恰恰相反,他們喜歡宣揚自己的善根,比如我今天念了什麼經、修了什麼法、供養了僧眾多少錢,甚至有的還添枝加葉地宣傳;而自己的過失卻盡量隱藏,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樣就不太好。

第四是生悔心。比如我今天做一件善事,要麼供養上師、要麼供養僧眾,或者在佛前供養,但過一段時間就生起了後悔心:我當時錯了,那天不應該作這樣的供養。現在很多人經常在做完功德之後特別後悔,認為自己當時的選擇完全是錯的,其實這樣的想法也是毀壞善根之因,故大家一定要盡量避免。

另外,這四種因在《前行備忘錄》等論典中有較廣泛的宣說,大家可以參考。

在了知做完善法必須立即作回向的道理之後,我們還應了知如何回向之理。如果作上等回向,則所積累的善根資糧根本不會窮盡。《大乘義章》雲:“回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回向,二眾生回向,三實際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緣佛果而回向,眾生回向是緣眾生離苦得樂而回向,實際回向是緣真如而回向。這三種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隨一而行,則善根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越來越增上。《華嚴經》雲:“所行功德雖微小,悉能回向廣無量。”意謂: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種回向攝持而作回向的話,那它的功德就無量無邊。

《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意謂: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沒有干涸之前,它就不會耗盡;回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這樣,在未獲得菩提果之間,它也不會窮盡。其實這就像兩人結伴去拉薩,一人有少量面粉,另一人有大量面粉,當他們把所有面粉合在一起之後,在面粉未用完之前,少量面粉也不會用盡。所以,在平時回向的時候,我們應盡量以三種回向來印持,這非常重要。若能這樣,那即使形象上再微小的善法,其功德也不可思議。

的確,一切善法功德的大小都取決於心。《了凡四訓》講了這樣一則公案:以前,一位貧女到寺院供養了二文錢,方丈親自為她回向。她成為貴妃後,又到這座寺院供養了幾千兩金,但方丈卻讓徒弟為她回向。她心中不解,於是請問方丈:以前我僅供養二文錢,您親自為我回向,而這次供養這麼多錢,您為什麼不為我回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雖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親自出面不足以報恩;如今布施雖厚,但布施的心卻不如以前,所以讓徒弟出面就足夠了。

那麼,應如何回向呢?首先,不應為了獲得健康、財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則如生長的大黃稈一樣:於夏季生長後就立即干枯,從而化為烏有;同樣,這樣的回向對自他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也即無有恆久的安樂,最終將滅盡成為無實法,自他二利一無所成,所以我們不能作這種回向。

對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現在許多人修持善法後不回向,甚至連什麼叫回向都不知道;有些人雖然回向,但相當一部分人卻是為了獲得有漏安樂而回向。其實,人天安樂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為了它們而作回向毫無實義;況且積累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這種不究竟的下士道回向,而以清淨心印持而作回向。

其次,也不能為獲得聲聞、緣覺果位而作中等回向,否則趣入無余涅槃、僅為自利不饒益他眾,最初的發菩提心也成了妄語。現在不少念佛人都作中等回向,即為自己獲得解脫而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這非常不好。如作中等回向,雖然暫時能得到寂滅的安樂,但這僅僅是自己一人離開了三界輪回的痛苦,並不能饒益廣大的眾生。而我們最初都發了菩提心,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不管眾生,只為自利而行持寂滅道,那這就與最初的承諾完全相違。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連世人也不會贊歎,更不用說佛弟子了,所以也不能作這種中士道的回向。

可能,在座的佛友都會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但大小乘唯一的區分僅在於發心,如果你最初發了菩提心,但所得的善根一點也沒有回向給眾生的話,那就非常不合理。這就像一個老板最初對員工宣布:“我們賺的錢一起分享。”但結果老板把錢全部揣入自己的腰包,那誰還會相信這樣的騙子呢?同樣,發了菩提心的人也不能為自我解脫而作回向,否則也會成為眾人所不信的大騙子。

有人可能會這樣想,既然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回向都不合理,那我們應該怎樣回向呢?一句話,三世諸佛如何回向,我們亦應如是回向。《三十五佛忏悔文》雲:“過去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未來諸佛世尊雲何回向,現在諸佛世尊雲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這宣講了回向的方法。《華嚴經》雲:“過去一切諸如來,未來現在諸導師,若能如是知回向,則與三世諸佛等。”這是在講如是回向所具有的功德。故大家皆應隨同三世諸佛而作回向。

當然,如果完全能以能回向者、所回向的對境以及回向的善根三者,都遠離一切戲論的方式來作回向,那就最好不過,因為這是最了義的隨同三世諸佛回向的方法;但這樣的三輪體空回向,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做到,所以對普通人來講,想作這樣的回向也不太可能。而藏傳佛教寧瑪派和噶舉派的部分大德認為,修行人安住在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中作回向,也可以叫三輪體空的回向。

對此觀點,薩迦班智達駁斥道:如果證悟了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那就應該獲得一地菩薩的果位;既然已成一地菩薩,那就應該具有《入中論》所講的一地菩薩的功德,比如一剎那度化一百個眾生,以及震動一百個世界等。如果已經證得一地,但卻沒有相應功德的話,那就像太陽已經出現,但卻沒有應有的光芒一樣可笑,所以這種說法不合理。

喬美仁波切對此回答說:這不一定,雖然內心有大圓滿或大手印的空性定解,但不一定馬上就具有一地菩薩的功德。比如,大鵬金翅鳥的幼仔在蛋中時,雖然它的整個身力全都圓滿了,但暫時還不會顯現出來。同樣的道理,雖然有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修行境界,但也不一定當下就具足一地菩薩的功德相,這只有在未來登地時才會出現。

喬美仁波切還引用《彌勒菩薩授記經》中的教證來說明此理,當世尊說“彌勒菩薩是我的補處”時,很多眷屬也產生疑問:既然彌勒菩薩是世尊的補處,那他現在為什麼還沒顯現佛陀的相好莊嚴呢?與此公案相同,安住在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而作的回向,也可以叫三輪體空的回向。所以,如果道友們有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就應安住在這樣的境界而作回向。

以前,阿底峽尊者還說:能回向者、所回向的對境以及回向的善根三者,都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回向的話,這也可以說是三輪體空的回向。所以,我們平時也可以這種方式來作回向。

當然,以上三種回向方式對很多人來講都很困難,因為這必須以真實或相似的般若智慧攝持。如果不能做到這樣,那最好以世俗菩提心攝持而作回向,即:為自他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回向,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在未證佛果之間願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隨同三世諸佛而作回向。對廣大佛友來講,可能這種回向方法最為普遍適用。但很多人在做完善法後,往往願自己身體健康、願親戚朋友快樂幸福……當然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能為自己和親人回向,比如在親人生病時,我們也可為他們專門念經回向;但平時作回向時,一定要緣一切眾生,暫時願他們離開輪回的痛苦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享受大乘法藏,究竟願他們成就佛果。如果在回向時非要帶上自己和親人,那也應這樣回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以此功德願自己與所有親人早日成佛。

當然,若能隨學普賢十大願中的第十大願——普皆回向而作回向,這也是隨同三世諸佛而作回向。或者在心裡面觀想:三世諸佛怎麼樣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這也算隨同三世諸佛而作回向。總之,三世諸佛如何回向,我們亦應如是回向,這非常重要。

另外在回向時,也必須念誦回向偈或大願文來印持。如果有時間,就應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入菩薩行論•回向品》、《極樂願文》等大願文;如果沒有時間,則應念一些簡短的偈頌來作回向,如:“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或者念:“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等等。

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回向文應當是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成實語,而不能是隨隨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們也應念誦聖者所造的回向文。”法王如意寶也經常教誡大家:一定要念聖者所造的回向文,因為念凡夫人造的回向文不一定能起到什麼作用。所以,所念誦的回向偈一定要有選擇。


【迴向是可以實現的,它是有功德、有力量的】

《地藏本願經》中有一個公案:

很久很久以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出世,像法時期有一婆羅門女,善根深厚,信仰佛教極為虔誠。但她有一個邪見較重的母親,不但不信佛教,反而誹謗僧衆、輕毀三寶。婆羅門女想盡一切辦法勸母親,但始終無法轉變她的觀念。

後來母親過世,婆羅門女很傷心,據母親生前種種,推知她肯定墮入了惡趣。於是婆羅門女變賣家產,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在佛像面前一直虔心祈禱。之後感得佛陀在空中告訴她,要想知道母親轉生何處,回去誠心念佛號即可。

婆羅門女回去後,一天一夜不斷持念佛號,以佛的加持和威力,她看到自己來到地獄,並目睹了各種苦難慘境。有一鬼王名為無毒,前來迎接她。她問這是什麼地方,鬼王說:「這是鐵圍山。」

「鐵圍山不是地獄嗎?我怎麼會來到這裏?我母親是不是轉生到這裏了?」鬼王告訴她:「你母親本來在此受苦,但三天前已經升天了,因為她女兒為祂設供修福,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

婆羅門女回到人間後,對因果更加深信不疑,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佛陀告訴大衆說,當時的婆羅門女即當今的地藏菩薩,當時的無毒鬼王即當今的財首菩薩。

通過這個公案可知,縱然轉入地獄,為其超度回向,祂們也能獲得解脫。

~轉載


見殺生,可念佛隨緣回向

問:當看見捱殺畜生時,說可誠心替他念佛或念咒?准提咒是否就是往生咒?(陳聖音)

答:念佛與念咒,與被殺眾生回向,均有功德。既雲誠心,即有感應。准提咒與往生咒,乃是兩種法門,並非一咒有二名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見人殺生,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耶?(周慧德)

答:力能救之,而功德利益,兩方圓滿,倘力不從心,只要發心真誠,力若用盡,而自己功德,已同須彌。以理言之,一念之慈,成佛之因,以事言之,八識田中已落善種矣。(出處同上)

 

問:若是途中看見賣雞之人載雞甚多,要替它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出聲念或是默念,若是看見人殺生,念往生咒,可以密念否?若是不信者若念出聲,被他聽見,恐怕誤會(林寬修)

答:佛法雖講隨緣,亦重方便。若招誤會,事確不宜,或生爭執,致生仇怨,或引謗佛,增彼罪孽。應知萬法唯心,真誠默祝,而於出聲功德,亦無二致,塵勞佛事,端賴善巧方便耳。(出處同上)

 

問:「看見路上橫死的狗、貓或者是車禍喪生的人,我們應該如何做?念數聲佛號或往生咒幾遍?回向文偈應用哪種?」

答:這個事情也常常遇到,遇到的時候先要給他授三皈依,以真誠心;真誠,這個時候心裡沒有一個妄念,完全為他祝願。如果是畜生,就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傍生就是畜生道,念三遍,然後念佛號,簡單的開導,告訴牠:「這個世間苦,舍報之後,你舍了這個身體,趕快跟著我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好。後面回向偈,可以用我們平常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如果你有時間,你就多念幾句佛號,佛號念得愈多愈好;如果自己沒有時間,有緊急的事情,那就可以少念幾句。這是對一般畜生。如果是看到車禍或路上橫死的人,我們就念佛給他回向,勸導他皈依三寶,求生淨土,這樣就好。(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55) 


迴向有何意義?

「迴向」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習的善根、功德,讓別人來分享,同時把它儲存做為自己追求佛道的資糧。」

佛教徒做完早晚課,或是做了一件善事,總是要默念一下:「願以此功德,迴向於一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種存心,就是時時刻刻以天下蒼生為念,具有菩薩無盡的悲憫與誓願,不就是范仲淹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嗎?

學佛要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迴向既然是把「一切所修的善根,向於眾生,又向於佛道」。不就符合菩提心的條件嗎?(見:天華.「丁福保-「佛法大辭典(一)第457頁「天台五梅」條)

淨土宗行者,念佛以後,一定要這樣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那是因為:佛、菩薩建立淨土不能遠離眾生,也就是說淨土必須「依靠」很多志同道合 的人,才能建成。所以西方世界或他方淨土都必須等待大家的奉獻心力去莊嚴它,人人盡的力(行六度)愈多,西方就愈漂亮。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西方世界不是彌陀一個人建成的;雖然它是彌陀參考兩百多億他方淨土後,所設計出來的藍圖。但缺少你我的一磚一瓦,西方世界永遠就會缺少那麼一點莊嚴。因此;你我都需要迴向,來莊嚴佛的淨土。

為什麼「迴向」還能「迴自向他」──與別人分享呢?聖嚴法師有一則很好的比喻:「這像天空的太陽光通過反射物(如鏡或金屬體)的折射,便可使戶外的太陽光照射到室內的黑暗處。」(見:「正信的佛教」──「佛教相信功德可以迴向給他人嗎」)

迴向除了「迴自向他」(與人分享)之外,還有「迴小向大」的意思在。試想:一個人行善的功德,微不足道,不足以成就大事;但是「積沙可以成塔」,集合眾人的點滴功德,就可以匯合成為汪洋大海。

以下的例子,也可以用來說明「迴向」的作用:它像「某某基金」的招募一般,人人利用郵政劃撥存進一小部分的金錢,日子一久,積少成多,不就成功了?

有人怕功德一旦迴向,自己不就減少或耗光了嗎?這是不必要的憂慮。「四十二章經」有一則比喻也很高妙:「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一炬來分取,熟食除冥(煮飯、照明),此炬如故。」

迴向不但可以讓別人分享,也可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因此佛教徒要了解迴向的意義,當然更要身體力行。


淨土法門:在回向給一個人時,需不需要做大回向給法界眾生?

問:「聽師父說可以讀某部經幾部或佛號幾萬聲,再專門回向給一個人,弟子有一個問題,請問在回向給一個人時,是只回向給他即可,需不需要做大回向給法界眾生?」

答:你聽我這些話不能夠斷章取義,要聽這句話前面跟後面是怎麼講的。這些事情多半都是有感應,有感應也就是與你有緣的這些無形眾生,他來要求你幫助,最通常的就是你晚上睡覺作夢,夢到過世的這些家親眷屬、朋友,你夢到他們;《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他對你的要求,求你幫助。在過去民間不懂佛法,遇到這個情形燒紙錢給他,確實也有效,以後就不會再夢到。在佛法裡面懂得佛法的,我們應當專門為他誦經,或者誦一部經或者誦幾部經,這是專門為他誦的。譬如,我夢到家親眷屬,我發願給你念一百部《無量壽經》、一百部《金剛經》,這一百部是專門為他念的,他會得到很好的利益。或者我們專門為他念佛,念十萬聲佛號、念二十萬聲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回向給他,也是專門為他念的,是這個意思。這不是普通的回向,當然也能夠回向給法界眾生,為他也為法界眾生,當然就更殊勝,這都是很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地藏菩薩本願經》告訴我們,亡者所得的利益是七分之一,我們自己得七分之六。因此,你就應該要明了,至少經要念七部,七部他才得到一部,念七十部他才得到十部,七分之六是讀誦的人自己得,亡者只得七分之一。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道理很簡單、很明顯,他不來我就不念了。因為這個事情,我一定要念七遍,其實七遍對我自己有大利益,他來叫我念經,他得的福報是這個,所以很有道理,一點都不假。我們念七萬聲佛號,他得一萬聲,他得功德就這麼大,我沒有他,我就不念佛了,念得也不認真。這是特別為他念,念得很認真、很專心,所以自己能成就;他促進我們、幫助我們成就,他的功德在這個地方。所以要了解這個道理,這裡面沒有迷信,真正是自利利他,存亡兩利。我們過去講《地藏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學佛答問 (第三十三集) 2000/10/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0033


淨空法師:我每天讀經念佛,我前面通常都念這十一句

迴向的意義是什麼?每天一定要跟冤親債主迴向  

現在修行求往生也比過去難太多。如果我們的冤親債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個人都有三世,有過去還有未來,生生世世結的這些冤業,有報恩的、有報怨的、有討債的、有還債的,這是麻煩事情。到什麼時候出現?臨命終的時候他來擾亂,他障礙你往生。這個事情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一定要在現前用智慧、用真誠心、用慈悲心把它化解。

我們每天念佛誦經,一定要跟冤親債主迴向。我每天讀經念佛,我前面通常都念十一句,一天有好多遍。看經展開經卷,我前面合掌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阿彌陀佛,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華嚴三聖),第四位是南無本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然後念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再念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我們要求護法,沒有護法神不行。後面四句是報恩的,不能忘掉,這個不用南無,用和南,和南就是禮敬。老師護法諸菩薩(不能把老師的恩德忘記),再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菩薩,和南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山神、龍王(龍王是水神)、樹神眾菩薩,最後是和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仙姑精靈,一切天災人禍(人禍是戰爭)罹難的一切眾靈。

我這樣的迴向,心量要拓開,不要只想到自己,念念希望都能想到遍法界虛空界。我念的比人多,十一句,無論在什麼地方,念佛前面要念這十一句,念完之後迴向也是十一句。目的沒有別的,把自己心量拓開,不要老想自己,報佛恩,報老師的恩,報父母恩,報護法恩。要知道惡道苦,三惡道,看到果報就想到因行,他是造什麼樣罪業墮落的,我們從哪裡回頭?不能再造這些罪。

老法師十一句迴向文

(根據上文開示總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和南老師護法諸菩薩

和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菩薩

和南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山神、龍王、樹神眾菩薩

和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仙姑精靈,一切天災人禍罹難的一切眾靈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問「迴向」的意義?

答:回是迴轉,向是向著一個目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修學的功德不要為自己,如果說為自己求福報、求長壽也能得到,那個利益太小了。佛教給我們,你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菩提」,迴向菩提就是我們常講的,提升自己的靈性,不求人天福報,提升自己靈性。「迴向實際」,實際是法性,我所修的一切,我只有一個目標,明心見性,這就對了。第三個是「迴向一切眾生」,眾生很苦,我要有福報,應當與眾生共享。這個迴向不是口頭的,我們今天迴向全是口頭的,所以迴向的功德利益太小了,太微弱了。應該怎麼迴向?我有財富,我的財富拿出來跟這些貧窮的人分享,這真迴向。我有能力,我的能力確實每天為一切眾生服務。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開悟之後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他的工作是教學,像中國孔子一樣有教無類。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只要你肯學,你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都會很懇切的教導你,這是迴向,迴向眾生!真正為眾生服務,沒有自己,他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我們今天的迴向是有口無心,所謂口惠而實不至,事實上我們沒有去做,所以學佛的人真正認真去做。今天世界上人這麼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來的,怎麼救他?救他裡頭最重要的方法是幫助他覺悟。怎麼幫助他覺悟?先要自己覺悟,我自己都沒有覺悟,我怎麼能幫人覺悟?然後你才曉得,原來自行即是化他,才是真的迴向。我自己修行成功了,是大家的好樣子,好榜樣,他看到我的成就他會向我學習。我自己沒有成就,我講得再好,人家打問號不相信,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遇到不少所謂是專家學者,有人提問,我在國際和平會議裡面,確實有講到學佛、佛學,學儒、儒學,學道、道學,我是這樣講過。有人來問什麼叫學儒?什麼叫儒學?簡單的說,《論語》上頭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叫學儒。學儒是真幹!你把你所學的在日常生活當中都做到了,那個習就是做到,你才會真正快樂。我們講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正得到最高的享受,那是學佛,沒有得到是佛學。儒也不例外,你是個儒家的大德,儒學的泰斗,著作等身,是大學的教授,你的家不和,你跟你太太搞離婚,兒子不聽話,這跟儒裡面所講的差距就很大。你的家沒齊,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家沒齊,家為什麼沒齊?肯定你身沒有修,你沒有做修身的工夫。身為什麼沒有修?你心不正。心為什麼不正?你意不誠。意為什麼不誠?你沒有看破。為什麼沒有看破?你沒有放下。

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物是什麼?物是慾望。你有很多的慾望,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些物慾,格是什麼?格是格除;換句話說,你要把這些慾望放下,放下你智慧就開了,放不下沒有智慧。智慧開了你才誠意,有誠意你才正心,有正心你身修了、你家齊了,那叫學儒。這些東西你會講,會念、會講,你沒有做到,所以你是搞儒學,你不是學儒,這問題講得很清楚了。學佛也是如此,佛經會講,講得頭頭是道,做到沒有?沒做到。十善業道做不到,淨業三福沒做到,淨業三福頭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沒做到。這四句話裡頭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你看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孝親尊師;弟子規沒有做到,你不孝父母,你不敬老師。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那是業因果報,你不懂;佛家是十善業。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儒釋道的三個根,這個統統能做到你有根,你有聖賢的根,你有生天的根,你有學佛的根。學儒、學佛、學道你都有根,哪裡會不成就!你當然成就;你這三個根都沒有,不可能成就,這個不能不懂。所以迴向要做到,不是天天念迴向文,沒用,要真正做到。


簡單的推理告訴你,是回向給一切眾生還是回向給冤親債主好?

盡管有些人不太認可有“冤親債主”一說,但不少佛經確實有提到類似冤親債主的說法。

在學佛路上,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回向給“一切眾生”還是回向給“冤親債主”,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

那麼,到底是回向“一切眾生”還是回向給“冤親債主”,那就要看“冤親債主”是否能從“一切眾生”中割裂開來,所以還是要先了解“冤親債主”的范圍,否則就不好繼續下文了。

《佛說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按一般推理,做父母的概率自然比做“冤親債主”的概率低多了吧,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一切眾生都曾經是你的“冤親債主”,這樣的推理沒有人會反對吧!

再來看看有些人所回向的“冤親債主”,也僅僅是自己現世能記憶起的一部分“冤親債主”,那麼其它未記得的,甚至歷劫以來的冤親債主,又將置於什麼位置?

如果挨個挨個回向,甚至說一批一批單獨回向,也永遠回向不完。

如果回向的是歷劫以來的一切冤親債主,那麼和回向給一切眾生有什麼不同呢?

唯一不同的是,回向給一切眾生,能更好的體現眾生平等,不對眾生起分別心。

所以,盡管回向給一切眾生吧!

佛經雲“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如是善利無有窮盡,如水滴相續流注無有窮盡”   

所有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如是善利無有窮盡,如水滴相續流注無有窮盡——摘自《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是時大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修菩薩行者。未來世中雲何於諸佛所。深種善根。唯願世尊。利樂一切眾生廣為宣說。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聽。當為汝說。若有人行少分施能起增上。廣為一切眾生最勝善心。所獲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如是善利無有窮盡。譬如天雨降霔大海。一一水滴數不可知。相續流注無有窮盡。行布施者。善巧回向一切眾生所有功德。亦復如是。資諸善法展轉增勝。亦復無盡。乃至成佛眾善圓滿。

 

夢見去世的親人,如何超度他們?

修行功德,千萬不要只回向給冤親債主!

關於回向-學佛人普遍存在一個誤解

迴向的力量

惡道眾生和中陰眾生盼的就是回向,迴向的巨大力量能使眾生從地獄解脫

回向非常重要!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

迴向要踏實,不要不著邊際

這個迴向偈子,三種迴向統統具足!

佛門最全的發願回向文

親人剛往生,做甚麼功德最管用?臨終實用手冊,如何助念?敬請收藏!

修行可以利益自己的父母祖先,因為血脈相連

為什麼要定期舉行超渡?應不斷超度祖先才能閤家平安事業順利!

你若有這種感覺,就要超度過去七世父母祖先|如何真正超度?

心慈悲才能超度冤親債主

寫牌位超度祖先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誰來享用祭品?我們施食的食物,去世的親人能吃到嗎?⠀

一念嗔心,大悲水變滾水--勿使咒水變滾水,願將火焰化红蓮

墮胎對往生西方有否影響?墮胎果報深重,超度墮胎嬰靈懺悔是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