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 為什麼三寶的境相產生變化,你就退轉不再護持?
你的心住在外境,向外攀緣而修,這非常可怕!
一般人沒有經過天台教觀的訓練,他採取的方式是分段的,是區隔的。因為他在做慈善事業時,可能忘了求生淨土;他求生淨土時,也可能忘了成佛,所以他把生命修行分成三塊。他修人天乘時,沒有解脫的概念在裡面,沒有成佛的概念在裡面;他在佛堂念佛時,也沒有成佛的概念,所以他的修行是分成三塊。
那麼,這種區隔式的修行沒有整合,不管你多努力,你的生命當中有兩種過失:第一個,不堅固。按照天台宗的說法,你今天的修行沒有銷歸心性,你就沒有善根力,你的修行就沒有根,只有一種資糧。你很努力地修習五戒十善,很努力地念佛,你有安樂的資糧,有往生的資糧,但是你就像桌上花瓶裡的花,沒有根,沒有依止大地而住。
你為什麼沒有根呢?因為你沒有銷歸心性,所有的修行都是依有所得的心,向外攀緣一種相狀而修。諸位!當相狀產生變化,你的心態會有變化。比方說,你今天護持三寶,不是發自內心的去護持三寶,而是緣三寶相的莊嚴而護持三寶,因為你的心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向內安住,就是向外攀緣,沒有第三種情況。那麼你緣三寶的境供養三寶,如果三寶的境合乎你的心意,你會繼續供養;如果三寶的境相產生變化,你不滿意了,你護持的心就退轉,因為你的心住在外境,這是非常可怕的!
因為外境是變化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動盪不安的,外在的世界沒有「安天台教觀綱宗住」這兩個字,因為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你安住在一個非常變幻莫測的外相,這就是為什麼你修行進進退退,因為你的修行沒有根。這樣的修行,打開你生命的內心世界,會發現你只有資糧力,沒有善根力,所以你禁不起八風的考驗。
當然,臨命終你也不見得過得去,因為你平常就過不了關,臨終更嚴重,內憂外患。所以你可能會面臨:第一個,你的善法資糧不堅固;第二個,你的資糧不圓滿。因為你今天向外攀緣去修安樂、解脫、菩提。向外攀緣就帶有情緒,帶有感情,有我法二執,帶有情緒化的、有感情的修學,你就不能普遍跟法界相應了。你只選擇你喜歡的、你要的東西去修學,你來生的資糧也不會太大,你今生的成就、格局也不會太大。也就是說,你花費同樣的精神體力,因為沒有加以整合,你的生命當中產生了不堅固跟不圓滿兩種過失。
怎樣才能法法銷歸心性,建立大乘的善根?
其實你可以做得更好,怎麼辦呢?只有一個原則,就是法法銷歸心性。你必須用內心的力量,去帶動外在的事修。你必須改被動為主動,不是因為攀緣外境,才去刺激你的修行。這種被動的修法,永遠沒有根的。那麼怎樣才叫做法法銷歸心性呢?按照天台宗的規劃,你要先修觀心法門。就是說,當你在積集資糧之前,要先把心態調整好。
天台的教觀是先有善根,才有資格談資糧;先有實法才有資格談權法,先有理觀才有事修。你的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就像一棵樹沒有根,談不上枝葉花果。那怎麼樣建立你大乘的善根呢?天台宗認為:你要觀心,要迴光返照,要正念真如,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實這個三觀,事實上就兩種觀法,就是空觀跟假觀。空觀的話,觀照你這一念心本來清淨。雖然在我們的生命經驗,我們跟很多人、很多事情接觸,留下很多的影像,這些影像當然會誤導你。但是你要告訴自己,這些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都是因緣卡上去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你心性的本體還是一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這個時候以離相的心性安住下來,這個非常重要!
怎麼把你的心帶回家?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誤的概念,只有一個方法:把你的內心清空,把你的生命歸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幾十年,改變過去生的生命經驗所留下的影像,在那裡「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擦到什麼時候才擦乾淨?只有一個方法,觀想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的!這個時候,你的心性開始跟你的妄想脫離。
諸位!佛法不是要你消除妄想,它要你不跟妄想走。要你消除妄想那就慘了,那你這輩子都不夠用了,你怎麼可能消除妄想、帶業往生呢?你只能不隨妄轉,因為它本身是沒有體性的。所以你內觀真如時,妄想自然脫落,你的心性開始把心帶回家。妄想它為什麼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你跟它感應了。所以,這個空觀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把你的生命經驗全部歸零,恢復你的本來面目,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你現在這個心惹很多塵埃,你過去的生命經驗,今生的生命體驗,卡上很多的影像,但是沒關係,它沒有真正染汙你的心性。所以這個空觀,離一切相,讓你生命歸零,重新開始回到你最初的原點,這是第一個。
怎麼知道你的大乘善根成熟了?
當然第二個更重要了,觀察一念心性,本來具足。你的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德用,所以你開始發起願力,發起菩提願或者菩提心。其實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他一定發起願望,所以菩提願也可以,他開始有一種成佛的願力,有度化眾生的願力。那麼當你一念的清淨心,跟菩提願結合時,你的心就有善根了,叫大乘善根成熟,藏傳佛教叫空正見,叫菩提心;《法華經》叫做清淨心,菩提願,道理一樣。
你全部在事修,完全沒有理觀,進步就很慢!
當你的心性建立這兩種根以後,你開始從這樣的善根發動你的善業,去憶佛念佛,那麼所有念佛的功德,再回歸到你的善根,就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或者叫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個時候你的內心的心性,跟外在的資糧產生正面的互動,因為你的善根帶動了資糧,而你的資糧又加強你的善根,這個時候你就進入了一佛乘的概念,因為你內外統一了。
如果你沒有走一佛乘,你內心的心性跟外在的修學是不統一的。也就是說,你雖然修學很多的資糧,也在佛堂憶佛念佛,可是出來以後還是顛顛倒倒,該打妄想還打妄想,該執著還執著,你所有的修行並沒有讓你內心產生覺悟,反而造成內外不一致。
諸位!臨終的時候資糧力需要用善根啟動。如果你內心顛倒,古人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起顛倒,你的善業力沒辦法起現行的,因為善業力的啟動要善根去啟動,要用正念去啟動。也就是說,你臨命終的時候,善根力跟資糧力缺一不可。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只知道修資糧力,忽略了內心覺悟的善根。所以你內心一直處在顛倒妄想當中,雖然你廣修資糧,但臨終的時候,「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資糧力救不了你,它只好暫時沉澱,等待以後的因緣。所以,我們必須把內在心性的覺悟跟外在的資糧成功地整合起來。就是說,當你在修資糧時,你不是為別人而修的。你布施時,不能想這是一個善業,你要思惟:透過布施,來啟發我施捨的心,因為施捨的心是合乎清淨心菩提願的,重點在於培養施捨的心態;我透過持戒,來培養一種遠離過失、防非止惡的心態;我透過忍辱,來訓練自己安忍不動的心態。
因此,你能夠借相修心,這時你兩個都修到:第一個,資糧力修到;第二個,你內心世界每一天在進步,你可以看到你內心不斷地在增長廣大。你的善根力在增長,資糧力也在增長,這個就是一佛乘,這才是正確的修法。而不是內外區隔,該打妄想還打妄想,十年前的你打的妄想跟現在一模一樣。從覺悟的角度,假如你的心性沒有進步,那麼你這十年幹什麼呢?就做積集資糧這件事情,這不是好的方法。就是說,你的內心的水平都沒有進步,這樣子只是共外道,外道也就幹這種事而已。你對佛法的修學,啟發內心覺悟的這一塊你就忽略了,這樣你的投入叫做事倍功半,時間很多,你全部在事修,完全沒有理觀,那你進步就很慢了。
所以我們偉大的智者大師,為了挽救眾生末法時代的問題,提出:必須先有理觀,把你內心的功德、清淨心菩提願帶動起來,然後以你的善根去事修,你的修行不是為了別人而修的,是為了開顯你自性的功德,為了成就你清淨心菩提願而修的,所以整個生命只是在追求自我完善,這才是正確的一佛乘的概念。
用你內心的覺悟來帶動外在的資糧,由外在的資糧又增長你內心的覺悟,這個就是整個天台的思想。
淨界法師 : 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理素質會決定到你最後的成敗!
天台宗的圓滿來自於它根據《法華》的一佛乘思想,把業力、心識跟心性成功地串起來,而提出了一個理觀跟事修的概念--就是權實二法。心性是真實義,前面兩個是方便義、方便門。
也就是說,在天台的思想,一個學佛的人,你怎麼能夠在修行當中,一方面顧到離苦得樂,一方面顧到菩提的增上,它提出的概念就是:理觀--內觀真如;事修--外順因果。就是說,一個佛弟子,最圓滿的操作就是,你在修行之前要安住你的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心,要不斷地提昇你內心的心性的覺悟,告訴你自己,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內觀心性,喚醒你真如的功德,自性的加持力;第二個,你不廢事修,該拜懺拜懺,該念佛念佛,該持戒持戒,也要注意業力的問題。
所以它這種理觀、事修的帶動,就變成了是一種理觀帶動事修,這種思想合乎《法華經》的大白牛車--一佛乘的思想。就是說,不管修什麼法門,請你在這部法門車子的前面安裝一頭大白牛,力量大、走得又快的大白牛。你只要透過這種思想,把心性覺悟的理觀放進去,你念佛、持咒、拜懺,會讓你所有的法門產生日劫相倍的效果。這個就是《法華》的思想。就是說,你平常修什麼法門,不用改變,但是加上智慧的觀照,會讓你每天所修的法門,修一天超過修一劫,這個就是學習天台教觀的好處。
瞭解這個系統以後,對你所修的法門有廣大加分的效果。這叫做《法華經》所說的師子奮迅三昧。你跟同梯的同學,你們有相同的煩惱,相同的障礙,但是你的進步會比他快,因為在修行時,你的引導力太強了,調伏力太強了。
所以成佛之道的快慢是不決定的。不是說你拜兩百拜,我拜一百拜的佛,你就比我高明,不是這個意思。事修不足以論斷一個人的成敗,那只是說你的善業力、資糧力比較強,我的資糧力比較弱,但是資糧力的關鍵是前面那條牛,你是用牛來拉車,還是羊,還是鹿,這個乘到彼岸的速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天台的思想就是說,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理素質很重要,你的心態很重要,因為它會決定到你最後的成敗、最快速的結果,這個就是整個天台的宗旨。就是說,你在因地上必須有一個圓滿的觀照智慧,必須以佛心為己心,以佛智為己智。有些東西一開始就要圓滿;有些東西你可以慢慢來。就是理觀要務求圓滿,你必須跟佛陀站在同一條跑道,因為這牽涉到種性的問題,不容許有任何差錯,在思想上一差錯,最後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但是,事修盡力而為就好,因為事修可以慢慢來,至少你的跑道對了,你找到了成佛之道,到目的只是快慢的問題。最怕的是你跑道跑錯了,你跑到人天跑道去了,那最後的結果,只能得到有漏的果報。
所以在天台的教法中認為修行有些東西你可以慢慢來,隨緣盡分就好,不要強求;有些東西非常急迫,就是理觀的智慧——你對人生是怎麼看的,很關鍵。如果今天你的持戒、你的拜懺等所有的修行,整個思考的平臺永遠停留在:我這樣子做對我會有快樂的果報。那你的跑道就是人天乘了,因為你所有的法門都會歸到業力,業感緣起了。就是你做什麼都往業力去會,你為什麼這樣做你心裡很清楚:我就是希望遠離痛苦追求快樂。那這樣子,你的檔次就不高了。
你所有的法門都是會歸到空性,那你就趣向涅槃了;你所有的因緣都是為了往生,那就趣向往生;你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成佛,那是大白牛車,你不但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往生,你還會快速成佛。所以你的目標越遠,對你是越有利。但是事修不要強求,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功課。
所以在整個修學宗旨中,它以實法來帶動權法,實法是不容許有差錯,權法那就各取所需,你喜歡什麼法門就修什麼法門,權法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實法卻有明確的規定,這個就是整個天台宗的修學宗旨。
--節錄自《天台教觀綱宗》
達真堪布:不要隨波逐流地學佛!
現在很多人要麼沒有信心,要麼信心不足。很多人學佛都是隨波逐流:別人皈依他也跟著皈依,別人學佛他也跟著學佛。
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皈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佛,只是跟著別人瞎跑。別人去西藏見活佛,他也跟著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活佛。
別人說今天某時某地有一位觀音菩薩的化身傳授灌頂,他也趕緊跟著跑去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也不知道什麼是灌頂,這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有些人有信心,但信心不足。有些人剛開始很好,發誓發願要學佛修行,要解脫成佛,但是一遇到違緣障礙,就開始動心了,甚至就此退失道心,不學不修了。
很多人的信心總是動搖,所以學佛修行很多年都沒有成就。
正如鄔金蓮師所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成所願。”有信心就有加持,有信心就有成就。
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有懷疑就無加持,有懷疑就無成就。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