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妄想,是你給它力量的

我們調伏心中的愛取,不是說我們貪愛外在的世界,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會貪愛外在的世界,我們真正在乎的是我們生命當中留下的這種快樂感受的影像,我們真正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妄想。我們之所以對娑婆世界放不下,是因為你想滿足心中的妄想,讓這個快樂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現,所以你要處理的不是外在的問題,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

當然,這個影像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它本來就沒有實體,是你給它力量的。你說,哎喲,我的妄想打這麽厲害,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妄想會對你產生主導,是你給它力量,你抓著它不放,所以它變得勢力強大。妄想你只要放下它,它就消失了,你不要抓住它不放就好,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你捏造出來的東西,我們的心本來清淨本然,你自己多事把它捏造出來。

怎麽放下心中的妄想呢?佛陀就開導,修無常觀,放下今生的妄想;修苦諦觀,放下來生的妄想。你心中愛取的妄想放得越徹底,你臨終的往生就越有把握。所以我們在修習禪觀的第一件事情,好好地面對自己所留下的妄想,跟自己溝通,你抓著這個妄想對你是不利的,它給你的快樂太少,但是你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

所有世間的快樂,世間上世俗的快樂,每一種快樂你都一定要付出代價,沒有例外!有為的快樂多諸過失!其實我們追求快樂,可以理解,你可以選擇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可以追求無為的快樂,它沒有過失。我們透過這樣的思惟,試著把過去緊抓不放的妄想放下了,修習出離心,想辦法減少心中妄想的影像。


淨界法師:從妄想中走出來

怎麼走出妄想呢?大智慧的佛陀,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個,他讓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讀《楞嚴經》就知道,整部《楞嚴經》都在探討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就講這件事情,講了十卷。

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就不可能開創一個未來。你忘失了過去,就失去了未來,這個是有關係的。因為你忘失了過去,你就活在現前的妄想,被它騙了,老是被它牽著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一生臨終時都被騙。所以,必須迴光返照,找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從什麼地方來。《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從空性而來。生命是無中生有的,生命沒有開始,這個很重要!如果生命是有本質的,如果輪迴是真實的,那你就沒辦法讓它消失了。

首先,我們學佛要知道了生死不是說你本來就有生死,佛陀硬生生地把它消滅掉。經典上說,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本來沒有,佛陀只是幫助我們恢複本來的樣子。我們自己多事,這個生死是自己找來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從妄想走出來。

第一個,要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原來答案只有一個: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本來是沒有的,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希望。

既然我們本來就沒有,那表示生命是虛妄的,它是一個相狀。就像鏡子,鏡子的灰塵為什麼擦得掉呢?因為鏡子剛出來時,本來就沒有灰塵,所以才擦得掉。如果鏡子本來就有灰塵,你怎麼擦得掉呢?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裡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說不管我們原來煩惱有多重,業障有多深,都可以改變,因為你本來就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的改造是可能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大智慧的佛陀做的第一件事情——引導我們安住過去。

第二個,大智慧的佛陀引導我們規劃未來。人要有目標,你才有動力,有願力才有動力。佛陀他也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只打一生一世,是打了生生世世啊,心隨妄轉!我們生生世世都活在妄想當中,這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是三兩句話就可以走出來的。所以佛陀必須要用一個東西來引導我們。佛陀告訴我們說:「放棄你心中的妄想,會得到更多的珍寶。」

佛陀用無量的功德莊嚴來引導我們,而且佛陀自己走了出來。你看佛陀「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就是佛陀自己證明他走出了妄想,結果得到更多的功德莊嚴,他以身體來證明。所以,佛陀第二件事情引導我們發菩提心,活在未來。

 

淨界法師: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模式

不管是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你在止觀當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盡量不要落入好壞得失不平等的思考,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遠離一種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這種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會障礙菩提心。

諸位我們要注意,你要經常觀察一天當中,你心中都在講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不是說你講出來,不是!當然講出來也算,就是你心中會不斷的講話。如果你心中的話都是不平等,就是講一些很偏激的話,那你這個人的感情肯定很重。一個人感情重的人,他講的話就是很不平等:這個人非常好、那個人非常壞,那你的情感還是非常的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懼,你要行菩薩道就有困難。

一個人要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菩薩能夠勇猛的去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必須要無所畏懼;一個人要無所畏懼,他內心要經常保持平等、無罣礙,才能夠無有恐怖。他為什麼無有恐怖呢?他內心就是保持無分別,把得失好壞的分別通通放下,做你該做的事,你心中就不會有恐懼。恐懼就是一人心不平等,才會有恐懼。

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是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詮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斷分別。一個人要盡量把情感淡薄一點,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


淨界法師:壓力,來自你心中的「影像」

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心情歡喜吃牛奶,還有所有牛奶的製品,那個時候我心中對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總是覺得牛奶的東西對我非常的滋養,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內心就感到快樂,心情也特別快樂,身體也特別的健康。

後來我讀《楞嚴經》,佛陀在《楞嚴經》建議我們出家眾,所有的佛弟子,盡量不要吃動物的東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我那個時候為了對治,就開始訶責牛奶,安立牛奶不好的名言,這個東西是雜染相、不清淨相。

那個時候以後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就是說它對我已經不是滋養了。牛奶本身它沒有長短好惡,是非得失,牛奶本身就是…它那樣就是那樣,它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現出來,它對每一個人產生不同的功能,是: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

你在佛學院遇到三十個人,這三十個人對你是一個傷害,或者增上,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每一個人只是在酬償過去的業力,如此而已。但問題是我們心中的遍計執就讓生命變得很複雜了,這個遍計執就是我們心中要破的。

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

這個遍計執的安立,必須有一個由是遍計,就是能遍計的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我們一定有計度分別,你說這個木頭,它就不能遍計,是一個有明瞭性的第六意識。

這個第六意識去接觸所緣相,就是所遍計的依他起;當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就產生遍計所執的法出現,也就是心中有一種相似的影像,這相似影像就是遍計所執。

比如說,我們在晚上昏暗的時候,看到一個繩子盤繞在地上,這個繩子叫依他起,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是業力所現的一個繩子。我們在昏暗的光線當中,我們的心假借眼識接觸到繩子的時候,心中卻出現一個蛇的影像,我們認為它是一條蛇,這種顛倒的相似影像就是遍計執,你說蛇跟繩子還有一點相似,但是已經不同。

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內心所安住的,只有在第一剎那是受用依他起,第二剎那都是活在心中的相似影像,大部分的人,除非你在修止觀,你只要從止觀出來,你就活在你心中的遍計執。

這個遍計執,對我們修行是一個重點。什麼叫重點呢?

我們修學佛法,我們希望離苦得樂,但問題是,我們要離開痛苦,好像有一點困難。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痛苦還是追隨著我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瞭解痛苦的因緣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因素產生痛苦?我們沒有把真正的因素找到。

所以經典上說: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內心產生了痛苦、壓力,我們會認為這是外在的人事給我壓力,我們第一個一定是心外求法,其實這是不對的。就是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心中產生一個影像,心中那個影像給你痛苦,那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外在有一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這樣的。


淨界法師:我們真接觸外境,也就一念而已。

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這個差別有兩種,第一個從自身的角度,有「因緣變」跟「分別變」;從跟他人的互動角度,有「共變」跟「不共變」。我們先看看從自身在受用果報的時候,第一個「因緣變」,我們把它念一遍:因緣變--謂隨因緣勢力故變,即五八識隨增上異熟因,即先業為緣,名言實種為因之勢力故變現境相,此境不借能緣之分別力,唯從自種因緣任運而生,有色心之實體實用,即性境攝。

那麼我們在受用果報時,阿賴耶識把這個業力變現果報的時候,第一個是『因緣』。這個因緣就是善惡的業力,就是隨順第八識的這種善惡業力的因緣的勢力而變現,也就是前五識跟第八識它隨一種增上的『異熟因』,就是我們有很多業力,對不對?有一種業力已經成熟了,它的勢力很強大了叫『增上』,那麼已經成熟的業力,就是過去的業力為因,還有你的名言種子,你前生臨終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惡念等等的思想為因,那麼過去生臨終的思想,帶動你的業力而變現出來的境界。

那麼這種境界,它沒有假借你的第六識的分別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它完全從自類的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那麼這種有色、心果報的實體實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塵,乃至於耳根去受用聲塵等等。這種是一種真實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來的。

『因緣變』就是當你的明瞭心跟外境接觸的第一念,你的心還沒有起分別的時候,這個就是『因緣變』。你的思想還沒活動之前,第一剎那,我們一般的因緣變只有一秒鐘的時間。你看我們喝咖啡的時候,我們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觸的時間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你真實感受到它的滋味。當然如果你善業很強,你會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歡喜的味道來滋潤你;如果你過去生有罪業,你感受到是一種痛苦刺激的味道。那當然這只有第一念,我們真正跟外境接觸的,也就這麼一念而已,就是『因緣變』。那第二念以後就不一樣了,因為仁者心動,這個時候一念方動烏雲遮,那人生就變化了。


淨界法師:只要心「不住」,「阿賴耶識」也拿你沒辦法!

佛菩薩乘願再來,他走入了生死之門,在整個差別當中,他跟我們不同,那是「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隨物轉,就能轉物。他是自在啊!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從差別當中回到無差別--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觀,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

你要修《楞嚴經》的人,我建議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講三句話: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我們煩惱比較重,要講三次,利根人講一次就夠了。你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阿賴耶識它不斷地釋放感受跟妄想,這我們也沒辦法,過去生就是這樣子--你不斷地熏習累積的習氣嘛,阿賴耶識它不會放過你的!修行就是現在跟過去協調,你不能住在過去,阿賴耶識它每一天都會放很多的狀況給你,但是你能夠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因緣的假相。

我們可以這樣講:阿賴耶識要不要把妄想丟出來,丟不丟歸你,住不住歸我——第六意識,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對治法門---拜佛、念佛、持咒、懺悔…什麼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學法門,全都是有漏的!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學,就好像你的本質是沙,這個沙你不管用什麼調味料去調它,用多高的溫度去蒸它,它永遠就是沙,不是說你加了調味料它就變成米,不可能嘛!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學佛的所求目標不同,你說我希望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那你不用修《楞嚴經》,人天福報不用修《楞嚴經》。但是你來生…只要有志於跳脫三界,比方說求生淨土,要達到臨終的正念、你要脫離五陰對你的系縛,你這個《楞嚴經》這一關,你一定要跳脫過去--不隨妄轉,否則你臨終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賴耶識不會放過你,無量劫來煩惱、業力這一部分,它不會放過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為它是虛妄的,達妄本空,你不隨它轉,它拿你沒辦法。


淨界法師:我們生生世世都活在妄想當中

我們現在活在自己的妄想這個是很麻煩,我們一般人是很難勸諫的,你看對一個人講話他聽不進去的,因為他根本不管你要講什麼,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所以人要改變只有你自己覺悟,你要不走出妄想,誰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佛陀的出世他也知道他不能改變我們,因為你要改變只有你自己想改變,但是佛陀可以影響我們,佛陀講了一些道理讓我們自己去思考,讓我們自己走出妄想,那麼怎麼走出妄想呢?

大智慧的佛陀他做出了兩個重要的事情:

第一個他讓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讀《楞嚴經》你就知道,整部《楞嚴經》都在探討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就講這件事情,講了十卷。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我們就不可能開創一個未來,你忘失了過去,你就失去了未來,這個是有關係的。因為你忘失了過去,你就活在現前的妄想,你老是被它牽著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一生臨終的時候都被騙。

回光返照,找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從什麼地方來?《楞嚴經》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從空性而來,生命是無中生有的,生命沒有開始,這個很重要。如果生命是有本質的,如果輪回是真實的,那你就沒有辦法讓它消失了。

我們學佛要知道,了生死不是說你本來就有生死,佛陀硬生生的把它消滅掉,沒有這回事,那在經典上說那佛陀是殺生了。如果我們生命是真實的,佛陀讓我們把這個生命消失掉,那諸佛犯了殺生戒,經典上說的,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本來沒有嘛,佛陀只是幫助我們恢復我們本來的樣子。

是我們自己多事嘛,這個生死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從妄想走出來,第一個他要我們看看我們的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原來答案只有一個,覓之了不可得。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本來是沒有的,那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希望。既然我們本來就沒有,那表示生命是虛妄的,它是一個相狀,就像你說這個鏡子,鏡子的灰塵為什麼擦得掉呢?因為鏡子剛出來的時候本來就沒有灰塵,這才擦得掉嘛,如果鏡子本來就有灰塵,你怎麼擦得掉呢?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句話說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說原來不管我們煩惱有多重,不管我們的業障有多深,你都可以改變,因為你本來就不是這樣子,所以生命的改造是可能的,這就是我們第一件事情,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是大智慧的佛陀做的第一件事情,引導我們安住過去。

第二個大智慧的佛陀引導我們規劃未來,人要有目標,你才有動力,有願力才有動力。佛陀他也知道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打一生一世呀,那是生生世世心隨妄轉,我們生生世世都活在妄想當中,這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是三兩句話就走出來的,所以佛陀必須用一個東西來引導我們。

佛陀告訴我們說你放棄你心中的妄想你會得到更多的珍寶。所以佛陀用無量的功德莊嚴來引導我們,而且佛陀自己走出來說你看佛陀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就是佛陀自己證明他走出了妄想,結果他得到更多的功德莊嚴,以自身來證明。

所以佛陀第二件事情引導我們發菩提心活在未來,所以我們一個人要學佛,很重要的就是把你片段的人生觀把它轉成完整的人生觀。我們現在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今生看得太重要,一般人他不管過去的,他也不管未來,你看你跟他講說你今天好好修行,你拜八十八佛,你來生無量功德,他不在乎的。但是你跟他講今生這個地方有十塊美金讓你賺,他馬上跑過去了。

所以我們的執著在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系,隨著你所受生的生命他會對眼前的因緣執著。你是一隻螞蟻你就把眼前的餅乾看得很重要,你說哎呀,你這個餅乾不要吃啊,你會得到更好的珍寶,這只螞蟻聽不進去的,它聽不進去的,就跟我們一樣嘛,隨所生所系,我們隨著今生的生命然後心就住在今生的生命,然後就被眼前的這種妄想誤導,就是這樣子使令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流轉,我們沒有一個人得到教訓,我們每一生都做同樣的事情。


淨界法師:對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別太肯定。

我們怎麼去改變我們自己的思想?

第一個,我們說過,你的心開始收到你內心的時候,空、假、中三觀。第一個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來面對你的想法,它不是這樣,它也不是這樣,離一切相,用空觀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妄相。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佛法,初學者啊!諸位要有一個觀念,你對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學者,我認為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其實這不對的。你一個初學者沒有資格肯定你的想法,因為你那麼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沒辦法進步了嘛!

你看,禪宗剛去的時候,一定是你動一個念頭,一定挨板子。什麼時候才有自己的想法?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開始發菩提心,產生新的理想,這個時候重新肯定。佛法的修學是,先否定,否定門入,肯定門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時候,要廣度眾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個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對自己很不利的,因為你開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先修空觀,破除我們過去的想法,這個時候你會進步很快、突破的很快。

假觀就是要借假修真,借假相來修真實的功德,心性雖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開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海公常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怎麼修呢?比方說,我們拜八十八佛,我們念:「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我們贊嘆佛陀的功德很難,你必須假借這些文字,看到諸佛現前,我們用無量的言辭來在贊嘆諸佛的功德。我們從這文字每天這樣念一次,我們隨喜佛的功德一次。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我們這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皈依的心。皈依的功德怎麼來呢?借假修真。你不把這偈誦念一次,你怎麼去發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你說:欸!我本來就俱足,執理廢事。所以假觀就是說:當我們用空觀,把過去的妄想顛倒、有所得的心的假相破掉以後,你又建立一個清淨的假相,跟三寶相應的假相。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我們的功課,那個功課都是在假借這個假相,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我們內心當中,破壞過去妄想執著,建立一個清淨假相,雖然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今生,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我們的來生。因為你心態改變,你未來的因緣就改變,但是今生要改很難,因為它業力已經現出來了。

這地方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同樣是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凡夫因為向外攀緣、執著,所以弄到自己「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煩惱,障礙重重。佛陀用妙明的智慧,來觀照不生不滅的本性,結果佛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種種的自在。同樣在一念心性當中,一個是向外攀緣,一個是向內好好的去觀照,好好的去開發他的功德,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講到一心隨順染淨的因緣,而有不同染淨的作用。


淨界法師: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時,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 

真如的心必須要離開三件事情。我們從細講到粗,先講離心緣相。

一個妄念的形成,第一個原則,一定要向外攀緣,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個人很躁動不安,妄念很強,合理地推論,這個人生死業力比較重,臨終也容易起顛倒。因為妄念第一個相貌是攀緣相,它不是寂靜安穩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緣的。

第二個,攀緣以後,會創造名字。比方說我們看到:喔!這是佛像,這是花,這是桌子,這是椅子。

第三個,在這個相狀的名字當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別,開始說話了。比方說榴蓮,我們打很多妄念去攀緣榴蓮時,喜歡榴蓮的人說:這個榴蓮很不錯,味道很甜美。讚美榴蓮!開始產生榴蓮美好的名言分別。那麼討厭榴蓮的人,過去生有這種不好經驗的人,他看到榴蓮,開始批評榴蓮,說這個榴蓮很臭怎麼樣怎麼樣。

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須是攀緣的,必須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說很多話的。當然身為榴蓮它沒有意見,榴蓮說我本來那樣就是那樣,都是你們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當我們破除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我們的心回歸到平等、無有變異乃至於不可破壞時,這就是回歸真實的時候。

其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離言說相。《楞嚴經》說,一個人把言說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沒問題了。

這個名言是最可怕的。

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禪宗的祖師,他要選一個上座,因為原來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師他不見得直接開示,都是由上座來代祖師開示,祖師在重要場合才出現。所以上座往生以後,祖師必須在大眾裡找個上座。當然禪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沒有開悟,那你就一盲引眾盲,所以他就必須要測試哪些人是真實的安住,可以用真實的心來引導眾生真實的心。

怎麼測試呢?這位祖師就把大家集合起來,放一個臉盆在中間。祖師說:“這個不叫臉盆,你們道一句。”有些人說它是個鍋子,有些人說它是個大碗。每個人都講個人的名言。突然有個禪師站起來,他跑到臉盆的地方,一腳把臉盆踹開,踢了以後向祖師頂禮坐下,後來他變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其實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別,這是戲論,哪來那麼多名言呢?身為臉盆,那樣就是那樣!

所以禪宗它恢復本來面目,就是回歸生命最簡單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後大家就開始打妄想,創造很多的妄念,結果創造很多的生死輪迴。

諸位!要記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觸時,試著心中不要講話,你會發覺你的心馬上沉澱下來,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因為我們的妄想活動它必須有道路。什麼道路呢?

就是言說,言語是道路。

所以禪宗的高明,他為什麼打你?為什麼罵你?就是把你那個妄想的道路切斷,截斷妄流,讓你心中不再說話。心中不再說話時,你就發覺,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我們加了太多的調味料,把菜炒到已經失去原來的味道了;我們把一切法加了太多個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來的面目,也創造我們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復本來面目,從禪宗的角度很簡單,把你心中的話停掉,心中不要講話。你的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保持原狀——那樣就是那樣,這個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業力的最簡單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別,讓生命回歸到原來的樣子,不要加太多的調味料在裡面,把生命簡單化,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把一切法回歸到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這就是一心真如!

這個地方講出了兩個概念:第一個,通往輪回的道路;第二個,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實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講話,你已經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給停下來,就趨向於涅槃的道路了,這是不二法門,其實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著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輪回;你要能夠離言說相,那就是涅槃寂靜。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從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輪迴,安立涅槃,這就是大乘的中道實相,這是第一個概念。


淨界法師: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

佛教的因緣觀,只有一個觀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原因的,沒有一件事情會莫名其妙出現的。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今生會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你今生你可以享受多大的福報,你的壽命有多久,你今生誰會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沒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生的,這個道理簡單的只有兩個字就叫業力。

我們一個人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外面,我們說一個凡夫,臨命終的人就是內憂外患,外在有業力的牽動,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生死業力,它不會放過你的,你只要念頭一動,被它帶走了,它在外面跟你招手,它說來啊,我有很多快樂的果報等你去。

很多祖師在臨終,阿彌陀佛現前之前,它是先現天界的果報給你看,你臨終的時候看到宮殿,看到很多快樂的資具你心動不動?你想,如果你沒有真實的把人生參透,你肯定念頭一動就完了,阿彌陀佛連來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你的心跟它感應了。

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內憂外患,內有妄想顛倒乾擾你一念往生的心。所以我們往生的心,臨終的時候是很辛苦,好不容易栽培一個往生的善根,內有妄想的乾擾你,外有業力的引誘你,糟了!你只要稍微一點差錯,一念差池全體殘,你今生的修學全部白費了,你來生再一次,但是來生不見得就比今生好。

諸位你要知道,你今生衝不過去,來生更糟糕了,因為環境更糟了。所以你遲早要解決這個臨終正念問題。臨終的時候就是怎麼樣,就是算總帳,臘月三十算帳,你平常欠人家的錢都得還了,不只是今生喔,是過去生所修的善惡業一時都現前,平常打的妄想也現前,當然我們念的佛號也現前,所以這個真妄交攻。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栽培了淨土的善根,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信心,我們對淨土的功德有願力,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但是關鍵是誰能夠突破障礙,誰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關鍵在這裡。

諸位,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我再講一次,過去的你不會放過你,你過去的生命留下的問題,難道它會放過你嗎?所以你沒有突破你的障礙,你怎麼見到阿彌陀佛?

你淨土宗往生是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的,我們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一定要想辦法,讓煩惱不干擾你,要沈澱下來,這個就是調伏力,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如果你不能讓你的業力,跟妄想沈澱下來,你就不是業力的對手。

所以古人說,帶業往生,是帶種子,帶業力的種子,不能帶業力的現行,這句話你要聽清楚。沒有一個人是臨終很躁動不安的時候往生的,沒有一個人。所有往生的人,臨終都是寂靜安穩的,這是固定的相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臨終的時候,內心很躁動不安,這個是非常不吉祥,大概不太可能往生,因為你那個生死業力的相狀,都現前,輪回的相狀都現前,你這個時候,哪是你一個驚慌失措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淨界法師:心念,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

我們講過我們生命有二種力量:一個是外境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如果你經常是由外境來牽引你的,你可能沒有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靈來引導外境的,你現在可能不是很滿意,但是我保證你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你的生命當中不斷地在進步、不斷地消業障。

所以你一定要用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來引導你,這個很重要!你怎麼知道是外境來引導你?或者心靈來引導你呢?我們之前也講過,一個人一天當中都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跟著感覺走,你就是外境給你刺激什麼,你就做什麼。你經常做你喜歡做的事,你就很難有美好的未來,要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就對了!

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所以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他的生命徹底地改變過來。一個生命改變的原點,一定是從心靈發動出來的。從心靈的改變,才有你行為的改變,最後才有結果的改變。所以整個修行是從內向外發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須作好心理建設,才有資格修學,這是整個唯識的思考。

《唯識學》認為說:你心理建設沒有作好,你整個修學不可能產生太大的變化,這個叫做積集善業。積集善業,你的心還是隨境轉,你要成就解脫,你一定要先培養你心靈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願、願望,跟你一個美好的思想。

以上講到生命的二種力量:第一個、誓願力;第二個、觀照力。總之,你要創造美好的未來,一定要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


淨界法師:「妄想」是我們迷失心性、招感痛苦的關鍵所在

我們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平等,但是我們現在變成不清淨,也不自在,也不平等,這個地方是哪裡出了毛病?它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我們的「妄想」。

這個「妄想」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來的。我們的一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先有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過去生有善業,從善業而來,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樂,一生當中,快樂多,痛苦少;福報比較差的人,他一生當中痛苦的因緣多,快樂少。但這個感受還不是問題,因為感受沒有相狀,但是感受的下一個剎那, 帶動想像力,他會從這個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比方說,我們講喝咖啡好了。你看我們真正喝咖啡的時間,只有前面第一秒鐘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時,你感受到那種咖啡的味道。如果這個咖啡是你習慣性的,是合乎你的身體的,你生起快樂的感受。然後呢?你會幹什麼?你會讚美它,你心中開始說話:這個咖啡很好喝,它是在哪裡買的?在哪裡出產的?從此以後你就沒有真正在喝咖啡,第二秒以後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

所以我們跟外境接觸只有一刹那,我們一個人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都活在自己的妄想裡。我們其實不是很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 我們寧可相信自己的妄想。

妄想開始活動的時候,你就產生執著,你就住在妄想裡。所以唯識學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住。這個麻煩就是說,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裡,這個就是盲點,所以你就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把人生搞得這麼複雜,原因就在這裡!

其實講實在話,業力引申的問題是少數。佛陀說,我們中的第一支箭是合理的,我們的痛苦只有少部分來自業力,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把痛苦膨脹。我們之所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 完全是自己的妄想把它擴大了。

其實你不要老是怪你業障深重,而是你的心理素質占了很重要的因素。我講實在話,你研究唯識學你就知道,真正來自於業力的刺激,說你沒有飯吃,這個是饑餓,你沒有衣服穿,會感受到痛苦,但現在的人哪幾個是真正業力來招感痛苦的?很少!現在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就是你的妄想!

有一個母親跟她女兒住在一起。這個女兒有一天她領薪水了,想要犒賞一下自己這個月的辛苦,就到百貨公司去買一頂她喜歡的帽子,帽子戴在頭上,越看越滿意就買下了。當然她買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後就開始打妄想,回去以後她就希望能夠跟她媽媽分享,說她的帽子很漂亮。 但是她媽媽在炒菜,那時晚餐時間快到了,晚餐都沒有做出來。她就戴了帽子在媽媽面前晃來晃去的,媽媽也沒看到,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媽媽去開冰箱拿東西時,也沒看到帽子。後來吃飯的時候,這女兒就不講話 了。媽媽說,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耶?她說對啊,我買了一頂帽子,跑到你面前給你看,你沒看到,放在冰箱上面,你也沒看到。她就很委屈! 但是她媽媽比她更委屈,她說,你講到你的帽子,你有沒有看到我今天做了頭髮呢?我頭髮也是新做的啊,你也沒有看到,你也沒有讚美我啊。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這個妄想是你捏造出來的,這就是人生為什麼會變得無解。如果人生只有單純地還債,只有業力,那很單純。 但是你的業力跟妄想結合在一起,因為業力刺激你時,只有當下,後面就全是你的妄想,講實在話,你要走不出你的妄想,人生無解!臨命終時也無解!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現在重新定義一下,什麼叫業障深重?你妄想打得多,你就業障深重!就這樣子嘛,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人生的快樂痛苦,跟業力沒有直接的關係,跟你的心理素質有關係。有些人他比較樂觀,他打的妄想他會往好的方向打,這就是唯識學上,安立美好的名言,這種人是不錯,好人。有一種人是喜歡自討苦吃啦,他遇到事情喜歡去作悲觀的思考、負面的思考,他安立不好的名言。但是真正的道人是完全不安立名言,離一切相。


淨界法師:茶很香啊!你知道嗎?不是茶好,是你福報大!

從唯識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首先我們看唯識所現:

這個唯識所現這個識是指什麼識呢?第八識。

第八識它含藏我們過去善惡業力的種子,等到今生成熟的時候,它的工作就是一個叫異熟,就是釋放種子,變現果報。變現果報的時候,主要有二個:

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想法;

感受我們前面講過是個人的循業發現;比方說,我們從一個大的總報來說─一水事件,這大家很清楚啊,一盆水在那個地方,我們人有五戒十善的業力,我們去跟水接觸的時候,感到清涼的感受;餓鬼道的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他感到是一個熱惱的火。這個水本身沒有自性,是個人循業發現嘛!

又比方說,我們今天有三五個人在講話,突然間有一句話你聽得很刺耳,那你過去生這方面有罪業,你過去生肯定有批判別人,所以你聽到這一句話,你就會有痛苦感受。

其實這一句話沒有錯,一句話釋放出去,每一個人得到的是什麼呢?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這一部分,你有什麼業力,這一句話進入到你心中的時候,它變現的,是你自己業力變現的,叫自變自緣。

所以在唯識學上說:一個法要進入你心中,要產生一個變現——隨順你的業力變現。你看那個水,餓鬼道接觸水的時候,它變現成火,這是循業發現!我們如果看一個人不是很高興,不是去改變他,趕快去懺悔啊,你有這方面的罪業啊!所以我們在修《楞嚴經》的人,他的思考模式法法銷歸自性─他每一個法,都在觀察自己的內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都是你個人的問題。從總報來說是一水事件,那別報也是這樣,你看那個[讀者文摘],講到一個個案說:

美國有一個人他吃玻璃,他吃玻璃吃得很高興,有人問:你吃玻璃感受怎麼樣?就像那個脆餅一樣,吃起來又香又脆啊。但是我們吃玻璃是很堅硬啊,他不但吃它還可以消化,他過去有這方面的業嘛!中國大陸有人吃石頭,把石頭像當花生一樣的吃,所以我們的感受,完全是個人的循業發現。感受結束以後,下一個就是你的想像─安立名言,這個就很複雜。

感受是很單純,因為感受大概就是第一剎那;你說誒,這個茶喝得很香啊!諸位你知道怎麼回事嗎?你為什麼喝茶會很香,你知道嗎?不是茶好,是你福報大!真的,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喝茶看看!是你的福報大,你有這個善業力;你一個苦惱的人喝茶,它不會香的,他沒有福報,它怎麼會香呢?

所以你喝茶喝得很香,這個茶只是一個增上緣,是你個人過去善業強!

第一念感受,第二念想像,到想像的時候,事情就很複雜,每一個人過去的想像力不同。

比方說,有些人他吃到一個巧克力蛋糕,他第一個感受是快樂對不對?就想說,哎呦,這巧克力不錯哦,我應該把它佔為己有哦。這樣的想像,你來生啊,應該沒有太大福報,慳貪的想像。有些人說誒,這個巧克力蛋糕不錯,應該跟大家分享。你這個人經常起這種想像,你來生福報很大!這個想像它會帶動業力的。所以我們從感受而到想像,這裡就開始變成一個因緣了,這是我們的唯識所現;但這一部分,都是繼承過去生命留下來的。

感受是繼承你的業力,想像是繼承你過去的心態!你過去的心態是佈施的心態,你今生還是喜歡佈施;你過去喜歡慳貪,你今生還是慳貪,這個叫做等流性,我們現在對過去是沒辦法啦,概括承受。

修行的困難就是─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修行的困難,就是你內心深處,留下一些亂七八糟過去的想法,這個很麻煩,有好的、有壞的。這要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說你不要老是打這個妄想,不可能,已經打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唯識所住這個地方。


淨界法師:只要問妄想一句話,它就完了!

我們如果是從今生開始,那很簡單,處理今生的問題就好。而修行的困難就是,主要是你內心深處,留下一些亂七八糟過去的想法,這個很麻煩,有好的、有壞的。這要怎麼辦呢?我們現在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說你不要老是打這個妄想,不可能,已經打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唯識所住」這個地方。

所以《楞嚴經》它並沒有改變你的感受跟想法,因為我們身在現在,肯定要繼承過去的,這是我們的宿命。佛法不重視過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這個刀子拿了無量劫,沒關係,你放下!你未來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視未來。那你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怎麼辦呢?下面這一句話很重要:

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也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則你生命的歷史將不斷地重演!

我們不是要改變你們的感受跟想法,你們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這個是一個無量劫來打了很多妄想,留下來的等流習氣,你怎麼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對手!你只有用智慧觀照它,你只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只是心境碰撞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我們今天想要改變生命,就從「唯識所住」下手,破那個「住」。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講到佛印禪師,佛印禪師有一次到河邊準備渡河,在等待渡河的時候,有一個女眾突然間跳到河裡自殺。佛印禪師趕快跳下去把女眾救起來。救起來之後,佛印禪師就說:「哎呀!你那麼年輕,幹嘛要尋短呢?」這位女眾很悲傷地說:「師父,你不知道啊!我結婚了三年,我的兒子最近死掉了,先生也離我而去了,我什麼都沒有了,我活著有什麼意思呢?」佛印禪師說:「你結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兒子,那你結婚之前幹什麼呢?」「我結婚之前是年輕的女眾,很快樂!自由自在!」佛印禪師說:「那你現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你也沒損失,你三年前就是這樣。那你三年前可以快樂,你為什麼現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兒子,那你以前也是這個樣子啊!」

問題是我們自己要住嘛!所以你看:假設你有快樂有痛苦,諸位你會選擇先苦還是先快樂?你選擇先苦。因為我們先苦,有比較,前面不好,後面好。假設你快樂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樂,你後半段就很麻煩,因為你會有所住,你就會對比。所以世間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樂,後面失掉了!你看他一路以來都很貧窮,他也無所謂,他從小已經貧窮慣了。所以業力在釋放果報的時候,它是公平的,但是當我們有所住的時候,這問題就出現了。

所以我們修行,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變你的想法,因為想法你改變不了,你只要無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對你沒有影響,有跟沒有一樣。我們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歲,活到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無始劫來留下的東西,你說妄想我跟你拼了,不要做這種無謂的犧牲!

為什麼很多人退轉,就是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你要觀察:這個妄想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只要無住就好了!所以在整個還滅門當中,我們正念真如:

第一個,安住力——把心帶回家,不迷、不取、不動。

第二個,調伏力,就是空假中三觀來調伏。

第三個,堅持力。這個堅持力到修行門再說,以願力來堅持下去,永不退轉。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聖慧法師: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不會傷害你

有一個人,在下雨天搭乘公車,車上乘客擠得像沙丁魚一般。在不耐中,他突然覺得某個人的雨傘尖碰到了他的腳踝。他本想轉頭對那不知輕重的人還以顏色。但車裡實在太擠了,他根本無法轉身。當車子搖晃時,那雨傘尖就刺得更重,他心中的怒火逐漸升高,心想等一下非好好訓斥對方一陣不可。

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大站,下了一些乘客,他終於有了回轉餘地,憤怒地以皮鞋頂開那刺人的雨傘尖,並轉身以最嚴厲的表情怒視那個「不長眼」的乘客。

結果他發現對方竟是一個盲人,刺到他腳踝的並非他想像的雨傘尖,而是她的枴杖!他心中原本難以扼抑的一股怒火突然消失無蹤,而腳踝似乎也不再那麼疼痛了。

為什麼整個感覺會突然轉變呢?沒錯,是想法變了。表面看來,這個人的憤怒是起因於刺痛他腳踝的「那個人」,但其實是來自「這個人真魯莽又無禮」的想法。

所以,當他發現對方是個盲人時,他的「想法」變了,隨之「感覺」也就轉變。

《莊子》中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

在一個煙霧瀰漫的早晨,有一個人劃著船逆流而上。突然之間,他看見一隻小船順流直衝向他。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他的船,他高聲大叫:「小心!小心!」但船還是直接撞了上來,他的船幾乎就要沈了。於是他暴跳如雷,開始向對方怒吼,口無遮攔地謾罵。但是當他仔細一瞧,發現是條空船,於是氣也就消了。

如果你被樓上的人灑了一身水,你很可能會對他大聲叫喊,甚至大罵。如果天空忽然下雨把你淋濕,即便你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也不會大發雷霆。

所以,你漸漸會懂得: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不會傷害你,傷害你的是自己對事情的想法與看法而已。


淨界法師:生死輪迴的根本——無明

我們來看看,佛陀講十二因緣,是怎麼能夠讓一個人悟道呢?我們簡單地把十二因緣的整個內涵解釋一下。

這個十二因緣它牽涉到的是三個生命:第一個,你過去的生命,你的前生;第二個,你的今生;第三個,你的來生。它把生命的因緣切成三塊:過去的因緣、現在的因緣跟未來的因緣。

那麼過去的因緣有惑業,煩惱跟業力,就招感今生的果報。這是一重因果,就是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你面對這個果報的時候,又動了一個新的煩惱,煩惱也就推動你的業力,去招感來生的果報,這又是一重因果,就是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所以這個十二因緣就構成了三世兩重因果,就是在三個生命當中形成了兩種因果的輪迴:你過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又招感來生的果,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先看看我們過去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過去生有兩個因緣讓我們來投胎。先看第一個「無明」。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痴,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這是一切輪迴的根本。什麼是無明呢?就是煩惱。它的本質是愚痴,就是心中的一種迷惑闇鈍。因為你內心沒有智慧,所以你就只好跟著感覺走。這個感覺的刺激,就產生了無明妄動,使令我們在三界流轉,故為生死的根本。

在《楞嚴經》,有一位阿羅漢尊者問佛陀:您老人家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搞得現在變成業障凡夫呢?這怎麼回事呢?佛陀說:就是一念的無明妄動。這個無明妄動,你不要把它講得很深。蕅益大師說,無明,無始的無明妄動,就是你現前的妄動,你現在還是在操作的。

這個妄動,我們解釋一下。

六祖大師他開悟以後,在獵人隊混了十六年。因為他因緣沒有成熟。他師父五祖弘忍大師當年曾付囑他:你現在不能出來弘法,你跟眾生的因緣還沒有成熟。十六年後他知道差不多了,他從山上下來,就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正好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突然吹了一陣風,諸位都知道講經的法師,他都有供那個幡或者幢,風一吹的時候,風起幡動,兩個僧人就爭執開了。一個說:「因為有風,幡才動的。」另外一個說:「不對!因為幡動,所以帶動風。」兩個人為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吵起來了。

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是禪宗很有名的公案。他就因為這句話,讓講經的印宗法師聽到了,就把六祖大師延至上席,微詰佛法奧義,見六祖大師言簡理當,印宗法師就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方知是六祖,於是就請他陞座,為他剃度,願事為師。六祖由此開東山法門,禪宗由此而盛行於天下。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不談現在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現在的內心世界,已經搞得亂七八糟了,我們先看看我們原來的世界。

其實我們本來的相貌是平等的,叫一真法界。但是突然間我們產生一念的攀緣心,我們認為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樂的,就離家,《法華經》說的離家出走。我們突然一個想法說,我應該向外攀緣才對。結果這個想法起來的時候,就一念妄動。一念妄動以後,這個世界就產生了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

本來這個世界其實沒有好壞,那樣就是那樣。你說咖啡這個東西比較好喝,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身為一個咖啡,它表現出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就是它的作用嘛。所以我們平常在」用」事情的時候,太多的妄動就把世界分割成對立,有對立就有愛憎取捨,就會去造業了。人世間為什麼搞得這麼複雜?就是我們心亂動。本來是無一物,是我們自己去惹塵埃。

所以你要看完《楞嚴經》,你會知道,凡夫的生死流轉是我們自己找的,自找麻煩。在平等法界當中,我們自己要把它切割成:這個是我喜歡的,這個是我不喜歡的,一念妄動以後產生對立。對立以後,你就刺激你的貪愛跟厭惡,喜歡的就貪,不喜歡的就討厭,就產生了你的煩惱跟業力。所以這個是整個生死輪迴的根本。

從這個地方來看,念頭動得越厲害的人,你就可以想像十二因緣的力量是比較強,生死業力比較強,這個是整個生命的一個關鍵的開關,就是自我意識,一種對立的思考。


淨界法師: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我們這次的課程有三個憶念:憶念真如、憶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以這三種憶念,來達到臨終的正念。

第一個,啟發我們心靈的力量,最重要就是憶念真如。

憶念真如只有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諸位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生命的原點是什麼?

以《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是從真如佛性而來,從本來無一物的空性而來,也回到空性去。

當然你說我從前生而來,不對,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這個樣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我們不是從前生的果報而來的,雖然我們從前生的業力來,但並不是從前生的果報來。

是從什麼地方來,諸位知道嗎?

你真實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嗎?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無一物,我們是從本來無一物而來!

如果,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會被困在這些因緣當中,轉不出去,因為你還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還沒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

一定要找到你的本來面目,你的生命才能產生根本的扭轉,才能在因緣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動,做你該做的事。

當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緣假相全部否定掉,這樣也不對-- --不能執著,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還家,該來的就讓它來,把它當作人生的歷練,調整好你的心態,這就是轉識成智。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轉化生命。

我們講到心靈的力量,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了解我們是由過去的因緣所創造的,而且我們當下也在創造未來。但是面對因緣,首先把心帶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馬上去處理,因緣太復雜、業力太強時,要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之後,再重新面對因緣。否則一開始就面對因緣,容易被因緣所轉。

空、假、中三觀,先修空觀,消滅你的執取,才開始修假觀--面對因緣,借假修真。

在《楞嚴經》中,佛陀跟阿難尊者對話時,佛陀不斷問阿難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現在的因緣,要阿難尊者反觀:你從什麼地方來?

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時,那是什麼?

會被現前的因緣所迷惑嗎?

你要先跳脫今生,回光返照--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夠真實的安住,才能夠不隨妄轉,這叫正念真如。

其實這樣的態度平常就要建立起來,不是等到臨命終時再來想。如果你不憶念真如,臨終的時候,任何一個妄想都可能影響到你,都可能干擾到你,你把今生當真的,妄想怎麼會放得過你呢?

只要有一個妄想生起,你的佛號就被破壞了,佛陀無法救拔一個起顛倒的人,所以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憶念真如。

《楞嚴經》上說,我們的真如佛性、清淨的佛性,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總是習慣跟著妄想走,這是不對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憶念它,它就產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憶念它,才能夠產生作用;如果你不去憶念它,它就永遠處於休眠狀態,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的生命要從被動轉成主動,就必須做到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覺照什麼呢?覺照真如。當然真如對我們來說,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須試著踏出第一步,因為它生生世世陪著我們,只是我們一路來,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這個方法你沒有用,是用事相來對治-- --以佛號來壓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沒有理觀,絕對不是妄想的對手,出現一個,對治一個…你會疲於奔命的。

如果這樣的觀念能建立起來,才能講到後面:憶念名號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

總之,一定是擺脫過去,才有辦法創造未來,如果你跟過去的妄想還糾纏不清,就沒有所謂的未來可言。

擺脫過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帶回家-- --正念真如,沒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喚醒,安住在真如!


淨界法師:我們不能夠跟妄想,面對面的起沖突!

好,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以後,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安住空性了,佛法是先安住再調伏,因為你安住錯誤,你的心就向外攀緣,修行先找到生命的立足點,安住在清淨的本體,才能夠依體起用。所以安住空性,不隨妄轉,是很重要,我們不能夠跟妄想,面對面的起沖突。

這個是佛陀大智慧,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你怎麼面對它呢,你不能跟它硬干,你不是它的對手,佛陀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從根把這個妄想拔掉,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佛陀這一招太高了,安住空性就是站在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面對你的妄想。

諸位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還記得嗎?我們離家太久了,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我們來自於同樣一個家,就是清淨本然的心,只是我們在輪回當中,打了太多妄想了,打到我們每一個人都互相不認識了,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所以,諸位要知道,修行真的有快慢,如果你掌握一個錯誤的方法,你就很辛苦,我講實在話人生短暫,沒有讓你太多的時間去那邊嘗試,try and error 沒有時間。最聰明的人就是趕快掌握祖師大德、佛菩薩的傳承,掌握一個清淨的道法,趕快上去。因為大家煩惱都差不多,無量劫來打了那麼多妄想,大家都差不了多少,成功失敗就是,誰能夠掌握那個道,菩提道,這是關鍵啦。

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他的妄想比我們少,不是,是他掌握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經典,佛陀出世,他一定有事情要告訴我們,否則佛陀不會出世,佛陀出世不是只是顯神通而已,他一定有什麼事情想告訴我們,他才會出世的。

所以佛陀滅度的時候,把道法放在經典裡面,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這句話的最後的總結,就是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忏悔業障;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死,這個就是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楞嚴經》給它一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做正念真如,其實就是安住空性。這個概念在你臨命終太重要了,臨命終的時候,我們過去生,我們今生所打的妄想,都可能會現起,會去刺激我們的佛號,這個時候誰能夠保護佛號呢,只有這句話,安住空性。

你本來就沒有妄想,你這樣一想,妄想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的根被你斬斷了。所以諸位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不是馬上對治它,你不是它的對手,你遇到煩惱,你試試看先念三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本來沒有煩惱,你念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念三遍,你試試看,那個煩惱的力量完全被你崩潰了,你再提起佛號試試看。

所以我們要先放下妄想,你才能夠面對妄想,再去對治妄想,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很重要的大乘的概念。整個《楞嚴經》的思想,都在講這個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本來就清淨,這不是外來的,是你本來就清淨的,知真本有,妄想本來就沒有,這是我們本來面目。


不管接受什麼教育,沒法處理生命的問題

淨界法師:如何判斷妄想是善是惡

問:請問法師,既然我們都是妄想妄念,我怎么知道哪個是善念,哪個是惡念?

答:好,問得很好。我們都活在妄想,所以我們沒有判斷能力,我們必須要從經典上學習,佛陀對於善念惡念是有明確的定義的。當然身為《佛法概要》,其實我們《佛法概要》只是一個很rough的,很粗顯地帶大家走一次佛法的道次第,但是你千萬不要希望你聽完《佛法概要》,你就什麼都不要學了,不要這樣想。

這是一個通途的課程,你覺得你哪一方面不夠,比方說你發心比較不足,你要找跟發菩提心有關的經典來補強你自己;你覺得你的正見比較差,我沒辦法判斷善惡念,那《百法明門論》講很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高慢,什麼是慳貪,什麼是懈怠,什麼是放逸。很多人把懈怠跟放逸搞不清楚,懈怠是比較輕微的,放逸是比較嚴重的。懈怠就是我今天不想做功課,但是我還不至於放逸;放逸是很想要起煩惱。我不做功課,不代表我就想起煩惱。所以如果你對你的念頭的判斷能力很差,我建議你讀《百法明門論》。

佛陀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特點,我們這個是一個通途課程,那你覺得你有所不足,你要找專業的課程去補強你自己。所以《佛法概要》是一個整體性的介紹,它不可能針對一個主題深入地探討。那這樣講的話,你半年、三個月怎么講得完?但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什麼,修行是怎么回事,建立一個概念,理觀是什麼,事修是什麼。所以《佛法概要》它是給你一個很大綱的了解,知道你現在需要補強哪一方面,然後你再去做補強。

所以我們所有的判斷,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什麼是幫助你往生的,什麼是障礙你往生的,我們不能完全靠直覺,要從經典學習,佛陀說了算。所以你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只有透過學習。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看經典的時間稍微多一點,你會發現一個事實,我們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錯的,真的。佛陀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能相信自己。你試試看,你現在想一件事情,用你的想法去想,然後再去翻翻經典,你會發覺你的想法跟佛陀說的不一樣,然後你就知道什麼叫作顛倒妄想。但是你慢慢地去從日常生活印證,你會發覺佛陀是對的,然後你對佛陀的信心就慢慢增加了。

佛法是可以印證的,它跟哲學不一樣。哲學家講出一個道理,它不一定是對的,只是他的概念而已。但是佛陀的話,是他自己修證過來的——“此是道我已修,此是滅我已證”,佛陀是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講這個佛法,他走過來了。所以你要是不學習佛法,你只好跟著你自己的感覺去判斷,那你就不知道對不對,就沒有人知道了,但是我要提醒你大部分是錯的。

我們的人生經驗所得到的知識,沒有辦法去處理人生的問題。其實我們現在受的所有教育,只有辦法處理生活的問題,沒辦法處理生命的問題,真的。你不管接受什麼教育,沒辦法處理你生命的問題,沒辦法。但是會讓你生活好一點,因為你學歷高,你可以做很好的工作,可以幫你處理生活的問題,但是生命的問題一點都沒有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個不同的領域。所以,我們怎么知道我的念頭是對是錯,你只有從教理學習,看佛陀怎么說。


希阿榮博堪布: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編一部連續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身體某個部位感到疼痛時,你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觀察這個“疼痛”,包括疼痛的具體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變化……很快,你會發現疼痛感緩解了。

初學者很難直接體驗到無我,但可以經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不斷強化這個觀念,也會相當有幫助。

比如生病了我們一般會說:“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慘!”這時候如果我們提醒自己:沒有我,只是這個肉體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問題。

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時的感受,而感受隨時在變化。

僅僅是知道沒有一個實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會令心裡的焦慮、恐懼放鬆很多。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疼得倒吸一口涼氣,自言自語地說:“我執真強!”這給了我極大的啟發。

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而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鬆地面對、承受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於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干的情節、評判和議論。

本來割破手指,找出創可貼自己包紮一下就沒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創可貼,反而坐在那裡想:太疼了!流血了!傷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傷風了。破傷風可是會要命的!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我的孩子怎麼辦?房子怎麼辦?還有人欠我的錢,他大概就不會還了。我還有很多計畫沒實現,這麼早就離開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著,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驚嚇、悲憤交加而發心臟病了。

這個例子聽上去有些極端,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的反應不是與這很相似麼?


慧律法師:生命,是一種嚴重的錯覺。

這是看新聞報導的,以前菲律賓一個總統,他的夫人有多少雙鞋子呢,有三千六百多雙鞋子。三千多雙鞋子!你就知道,人有多麼地可怕。三千多雙,要怎麼穿是不是!

台灣有一個姑娘,爸爸事業做得很大,媽媽也很疼她,這個姑娘沒有什麼包不買的,已經五十七個包包,還繼續去買。她得了一種瘋狂購物症候群,她完全停不下來。她買的時候,激動,久了以後,就擺著,擺著。

你就知道,當一個人沒有佛法的時候,她就會依靠這個,每天買包包,每天買鞋子,是不是?接下來咧?生命一直過。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一切法無我,也沒有真正所擁有的,今天隨便一碗粥,你都很快樂的。這佛陀講的:你要知足常樂。當我們瞭解身心本來就空,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擁有的東西,這不是真的擁有。我們把錯覺當作一種享受,生命是一種嚴重的錯覺,我們誤認為它值得我們這樣子追求、執著,到最後一口氣不來,生命、人命在呼吸之間,那這樣子,就走了。

三千多雙鞋怎麼穿啊?你就想想看,沒有學佛,他會有多麼地可憐、多麼地辛苦、怎麼應付後半輩子殘酷的日子?

所以我們說:不瞭解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我們每天都在煎熬、懲罰自己。接下來就是等待,一直等待,不知道說解脫就在當下。你自性就是佛,真如本心就是你的當下,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佛,而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就往外一直追求,一直追求。

佛不一樣,佛體會萬法本空,都是第一義諦大空。當如來體會到第一義諦大空的時候,這個時候既圓滿又真實的法身慧命,它完整無瑕地呈現真實的生命。


淨空法師

用妄心過日子就糟蹋自己,活的時候糟蹋你的身體,死的時候糟蹋你的靈魂淨空法師:用妄心過日子就糟蹋自己,活的時候糟蹋你的身體,死的時候糟蹋你的靈魂。

我們今天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這個錯了。

用妄心過日子就糟蹋自己,活的時候糟蹋你的身體,死的時候糟蹋你的靈魂,可憐!

所以人家說是【傳聞預言災難,我一句話回答他,老實唸佛,有災難能化解,沒有災難,能消業障,這不就得了嗎?】


慧律法師 開示

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人告訴我們,

生命是一種假相,

生命是一種妄想,所有的幻想,

都必須面對殘酷的覺醒,

你要覺醒,一定要擺脫這些習氣,對一個修行人來講,它是很殘忍的,但是,對見性的人來講,它是很慈悲的,一般人都順着習氣走,

所以,所有的夢想,都有黑暗的一面,爲什麼?世間所有的好,它一定有痛處,譬如說,你欺誑人家的財產,欺騙人家,簡單講,不應該你得到的,超過你本身的背景時空的慾望,多出來的,

記得!你的災難就會到,而且很快!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你自己知道。

所以,修行,他是要對自己的良心跟因果負責的,而不是說做表相,讓人家看一下看一下,你的內心世界是什麼?你動什麼念頭?

所以這個三昧,三摩地,就是通達了若指掌幻,一切法它就不實在的。


大寶法王噶瑪巴尊者開示:真的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

真的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

你一輩子執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個緣。你一輩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裡的一個驛站。

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幻影。夢醒時分,空空如也。滿世界都是你的,整個世界又都是空的。

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你會相信嗎?也許年老的人或者面臨死亡那一刻的人才會相信。

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不真實;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人生很無常;很不忍心告訴你,這個家庭是因緣暫聚。

當你一生默默無聞、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為整個家庭付出的時候,為了兒女操碎心的時候,為了不孝子氣得神經衰弱、日夜失眠的時候。

我很想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假的,不必太執著。可是你不相信,你的認識範圍也達不到使你相信和解脫煩惱的程度。所以,我不說了,也不勸你了,在岸邊看著你在苦海裡掙扎和沉浮。也許,在你心裡認為我很無情,其實你所有的痛苦,我都有感受,只是無能為力,只有選擇默然觀看的態度。

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有福報聽聞到佛法,也沒有智慧領悟到空性,就在這個不真實的世界裡演繹她們的一生,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我何必去多言呢。她有她的執著,她有她的認識,她有她的夢想和追求,她有她的世界和幸福的概念。

真的不忍心告訴她,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你一輩子執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個緣;你一輩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裡的一個驛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幻影。夢醒時分空空如也,滿世界都是你,而整個世界又都是空的。夢醒了就會殘酷地面對六道輪回,沒有幾人能當下承擔和相信,寧願選擇繼續在夢裡迷茫。

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此時回頭再看這一生,感悟是什麼?或許,這次你真的相信佛說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有跌宕起伏,有風平浪靜,有陽光燦爛,有暴風驟雨......而讓我們的心也生起了愛恨喜怒,隨境而生,隨境而滅。最後傻傻地發現,我們當了一輩子的演員,隨劇情而表演,從來沒有做過真正的我。如果,這一刻你終於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我,那麼你還會那麼執著?

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考得最好、學得最好;一定要自己幹得最好、業績要最棒;一定要自己住得比人高檔、穿得比人漂亮、吃得比人豐富、出行也比人奢侈;別人傷了你,一定要以牙還牙.....終於明白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執著它們一生,它們就這麼折磨你一生,你一生的追求不外如是,什麼也帶不走,卻累了苦了自己一輩子。甚至你最愛的人,你也不能帶著他們走。

唯有隨緣,“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愛你、疼你、恨你、傷你、怨你、折磨你的人和境,該來的讓它們來,該去的就讓它們去。不去執著、不去牽掛,心靜下來,你才知道你還是你,你沒有被它們牽著走,這樣你才做回了一個真正的你。

這樣的人生會無憾,這樣的人生才無悔。甚至到了最後一刻,死亡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境界,隨緣而去,放心而去。可是,你真的能明白嗎?明白了能放下嗎?或者等你明白的時候是否已經太遲了呢?

我唯有默默地祈禱。唯有隨緣。


益西彭措堪布︰有大覺悟,才知人生是一場大夢

人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貪嗔癡中度過,求解脫心很微弱,念佛也泛泛悠悠。到臨終時念佛心提不起,被惡業、病苦纏住,就萬分危險了。所以,不能把解脫的希望放在臨終,生前就要時刻求出離生死、求往生淨土,不鬆懈地修法。

孟子說:“人人都可作堯舜。”荀子說:“這路上的人都可作大禹。”常不輕菩薩對任何人都恭敬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人人都可以作聖賢,人人都可以作佛祖。西方淨土就是作聖賢、作佛祖的要捷門徑,無人不可以修,因此,合掌普勸眾生同修淨土!

以道眼來觀察,今天的人們從早晨睜開眼起床,洗漱、吃早點,然後出門奔波,到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就倒在床上顛倒夢想。像這樣,一天之中,心一直往外奔馳,在塵境中攀緣、執著,無非塵勞之事,難得有片刻返照自身。所以說,都是既執著自己,卻又忘了關照自己的人。

人照顧自己,以一天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飢渴,所以一定會準備飲食;以一年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寒暑,為了冬不受寒、夏不受熱,必定會準備冬夏兩季的衣服。以一生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死生,但很少有人為往生淨土做準備,這是為什麼呢?人們只知道為小事做準備,卻不知為大事做準備,真是顛倒啊!

如果人有一百斤金子,突然遇到大難,不能抱著金子走,就一定會捨棄。如果抱著金子死,人人都會說他太愚癡,都知道身體遠比百斤金子寶貴!雖然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可是,人們卻仍死死地抱著還不如百金價值高的小小名利,小心謹慎,唯恐受損,而對這一期暇滿難得的生命卻從不知珍愛至此,實在是愚癡!

被人無故指責為“盜賊”,或被惡罵為“禽獸”時,馬上就變得很憤怒,有的因此終生懷恨,有的相互毆打,甚至吃上官司。其實,說“盜賊”也好、罵“禽獸”也罷,都只是虛假的聲音,絲毫無損於自己,卻厭惡成這樣。可見,人們愛惜自己的虛名遠遠超過了愛惜自己的實際!而虛名終究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外在的五欲不是自己,虛假的名聲不是自己,四大假合、旋生旋滅的身體也不是自己。排除了六塵、虛名和幻身,往裡看,只見念念遷流的心;實際上,心從沒有斷滅。從前世到今生到來世,以前心為因,而生後心,是一條相續不斷的心識之流;所以說“心”從沒有死,這個一直在生死輪轉的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們看見一個人捨下身體走了,就說他死了。孰不知,只是心從此處遷往他處。既然心有所往之處,怎麼能不預先準備呢?所以,西方的教法絕不能廢。只有樹立起它,才能讓無數人得到安樂的歸宿。

愚人是怎麼顛倒的呢?愚人的心往外奔馳,忘記了自己,看不到內在三世遷流的心的相續,因此就根本不為來世做準備。既然不為來世做準備,就一門心思追求現世名利,為一點小利,耗盡畢生精力!

財富、身體、名聲是虛假的法,不是人生所應追求的重點。內在的心是決定苦樂之本,所以要著重修心。心不會斷滅,短暫的此生過後,還有無限的未來,所以要為來世做準備。在來世的去處中,以彌陀宏深願力,求生必生,所以極樂淨土是我們最好的歸宿。認定了這一點後,就要把人生的重點放在求生西方上。

人生在世,有父母、妻子、兒女等親眷,也有產業、住宅、轎車、家具、電器等財物,這些東西,不問大小,或是祖上、父母傳給自己,或是自己經營而來,或是兒孫或他人給自己積累的,沒有一件不執為己物。一旦對這些眷屬、財物生起了執著,一生的心就被綁在上面,不由自主地成了家眷和財物的奴隸。

一個杯子雖小,被人摔破,就有怒心生起;一支筆雖小,被人拿走,心裡還捨不得;家裡擺得滿滿的,心裡還不滿足;財富已經夠多,追求還不止息;出門才一天,就掛念起家來;孩子晚回來一會,就擔心是不是丟了。舉眼動步,對冠上“我所”的東西,沒有不生愛著的。人,就這樣在整天牽掛執著中耗盡了一生!

大限來時,一切都要拋去,連一生片刻不離的身體也是棄物,何況身外的財富、眷屬?一生所經歷的苦樂悲歡,除了記憶中殘餘的影像外,一切都了不可得。靜心想想,人生的確就像一場夢,莊子也說:有大覺悟,才知人生是一場大夢。那麼,應該選擇漸漸放下執著,繫心淨土?還是繼續被它牽引,流轉輪迴呢?


慈誠羅珠堪布:世界是一種幻覺,自己也是一種幻覺!

世間六道輪回的所有衰損,無論是身體上的生老病死,還是內在精神上的貪嗔痴等任何不好的現象,其根源,就是無明。

見到、證悟到什麼樣的法,才能摧毀、斷除無明呢?那就是緣起性空。所以,佛陀宣說了緣起法。佛陀清楚,不幸福的原因,都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

貪嗔痴和生老病死等衰損,不是無因無緣的偶然現象,而是有因有緣的。它的因和緣,不是造物主和萬能的鬼神等等,也與外面自然界的任何東西都沒有關係,就是來自於自身的無明。

因為我們不瞭解世界的真相,就會有很多的錯誤觀念。比如,世界本來是無常的、靠不住的,但我們卻會誤認為是常住不滅的、可靠的。本來世界是一種幻覺,但我們卻認為它是實實在在的,「我」也是存在的。

因為有了這些錯誤觀念,就會對世界產生執著、貪著,同時也對自己生起我執,之後就是貪嗔痴等一系列的煩惱,以及殺盜淫妄等如山的惡業。如果當初我們知道世界是無常的、靠不住的,也非常清楚地瞭解世界是一種幻覺,自己也是一種幻覺,根本就不存在,就根本不可能有這些煩惱。

這樣一來,世上各種各樣的災害、戰爭,各種的不和諧都不會發生。所有的痛苦,一定源於罪惡。而製造痛苦的罪惡,都是我們自己造的。世上絕不可能發生其他人的罪惡果報,卻成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

有些學佛的人非常喜歡供護法,對供護法的興趣,已經遠遠超過了供佛、供菩薩。因為大家認為,護法可以讓我幸福、順利、成就等等,但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解決自己內心當中的無明,卻去求助於外在的護法、鬼神,乃至佛菩薩、大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都無異於緣木求魚。

如果自己沒有做好,即使遇到真正的佛,也是沒有用的。釋迦牟尼佛身邊,也有墮地獄、墮畜生道、墮餓鬼道的人。那不是佛陀沒有能力,而是因為這些人自己沒有學好,沒有修好。

誰是成就者,跟我們的解脫沒有關係,如果鬼神或神通等等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也不會宣說緣起法,而只會給我們提供一些供養鬼神、修煉神通的方法了。

但哪怕世間的鬼神以及自稱很有神通的人自己,都被貪嗔痴等煩惱所折磨,也會因煩惱而造業,也有生老病死。既然他們自己都自身難保,我們又有何必要去求助於他們呢?所以,佛傳法的時候,不會教我們去迷信這些世間神通。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錢。只要擁有足夠的錢財,自己就會幸福。但目前的事實是,很多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卻還是不幸福,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幸福的根源,沒有找到消除不幸福的方法。


人本是在一場夢與一場戲中生活

人們來到這個世界,把真的都忘掉了,卻拿上假的還爭名奪利放不下,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生死輪回。醉生夢死,醉生,就是在生的時候,好像喝醉酒似的,不知怎樣就來到這個世界上來了;夢死,就是在死的時候,好像在作夢似的,不知怎樣就死去了。人人都在夢中,不知何日才能清醒,所謂「人生本是在一場夢與一場戲中生活著」,以假為真,為名又為利,貪無止境。

人們爭權、爭財,爭的你死我活的,到頭來什麼都拿不走。我們在夢中升官發財,在夢中有地位、有名譽、有嬌妻美妾、有兒孫滿堂、有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假設這時你在夢中有人對你說:“先生,這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你絕對不會相信。等你夢醒時,你才知道人生就如夢、如唱戲一個樣。

我們在這短暫的人生裡幾十年就像一場夢與一場戲中生活,在這幾十年裡今天唱這個戲,明天唱那個戲,今天做這工作、明天做那樣的工作和唱戲不是一個樣嗎?有權、有錢也享受不了多少年,等到幾十年過去了,就像早晨清醒了一個樣,啊,原來是一場夢呀!如果沒有醒了,到臨命中還認為是真的,還貪戀不捨,不肯放下,還執迷不悟,就像是在做“白日夢”。糊塗而來,糊塗而去,不知道自己從什麼地方來的,往什麼地方去,一輩子也沒有清醒過來,永遠在六道輪回中生活。

我們人在一生中被三毒、五欲的繩子捆得死死的,連轉身的自由都沒有,更談不到解脫了。所以要發心學佛修道,老實念佛、拜佛,就是解除三毒、五欲的繩子。只要有正知正見修行很快就能解開,那時候就清醒了。再回頭一看,過去所作所為,完全如作夢、如唱戲。一旦清醒了,要老實修行依戒為師、依四依法修行、深信因果、聽從祖師大德的教誨、便能出離三界,不受生死的限制。這時生死自由,願生即生,願死即死,這種境界,遂心如意,來去自由,才是真正解脫。

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抓住假的不放,把真的忘了。什麼是假的?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是假的。什麼是真的?涅四德(常、樂、我、淨)的快樂是真的。可奇怪的人類,真的丟了不怕,把假的丟了卻覺得恐怖。為什麼?因為認賊作父,捨本逐末,以假為真,沒有清醒,還在夢中,貪戀夢中的境界。

因為起惑、造業、受報的緣故,我們好像一粒微塵,在空中飄上飄下,自己做不得主。隨著業力在六道輪回中轉來轉去,所謂“打不破名利關,跳不出輪回環”。什麼時候不為名利境界所轉,什麼時候就能夠出輪回往生西方了,我們末法眾生念佛的多如牛毛,往生極樂的少如牛角,為什麼呢?因看不破、放不下,做什麼也不能老老實實的干,所以我們絕對要老老實實的以經典上的去修行,絕對不能聽信他人說的與經典上不相符的,要老老實實的專修、專念一句佛號即生成佛。阿彌陀佛!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三集


淨空法師:人生百年一剎那,計較執著夢一場

中國傳奇小說《黃粱夢》,寫得很有趣,一個窮秀才在個道觀裡打瞌睡,做了一場夢。

這個道士有定功,在那裡煮小米,黃粱,煮小米,煮小米粥。秀才在打瞌睡,等他夢醒,­他夢醒差不多幾十年了。他作夢,他去趕考,考得很順利,中了舉人,中了進士,又做官。­得罪他的人,他都報復了,跟他好的人,他也報他的恩,報恩報怨。最後到老年,老了,好­像做到宰相,告老還鄉,榮歸故里。一覺醒過來,小米粥還沒煮熟,道士跟他開玩笑:怎麼­樣?一生榮華富貴,如何?他這一下就覺悟了,一場夢而已。

人生確實是一場夢,一百年一剎那。知道人生是一場夢,就不要再計較,不再執著了,決定­不跟人結怨,沒有意義!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就會做了。知道人生非常短暫,人與人之交­往很難得,無論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都不要計較,都要用真心來對待,用大慈悲心來對待­。別人作惡,我們行善去感化他,希望幫助他回頭。只要是認識都叫有緣人,既是有緣人,­我們就要幫助。他在迷惑的時候、顛倒的時候不容易聽進去,不要緊,做好樣子給他看,假­以歲月,慢慢他會覺悟,到他夢醒他就明白了。

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一集)  2012/11/29 淨空法師主講 


淨界法師:對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別太肯定。

我們怎麼去改變我們自己的思想?

第一個,我們說過,你的心開始收到你內心的時候,空、假、中三觀。第一個先修空觀,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來面對你的想法,它不是這樣,它也不是這樣,離一切相,用空觀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妄相。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佛法,初學者啊!諸位要有一個觀念,你對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學者,我認為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其實這不對的。你一個初學者沒有資格肯定你的想法,因為你那麼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沒辦法進步了嘛!

你看,禪宗剛去的時候,一定是你動一個念頭,一定挨板子。什麼時候才有自己的想法?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開始發菩提心,產生新的理想,這個時候重新肯定。佛法的修學是,先否定,否定門入,肯定門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時候,要廣度眾生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個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對自己很不利的,因為你開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先修空觀,破除我們過去的想法,這個時候你會進步很快、突破的很快。

假觀就是要借假修真,借假相來修真實的功德,心性雖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開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海公常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怎麼修呢?比方說,我們拜八十八佛,我們念:「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我們讚歎佛陀的功德很難,你必須假借這些文字,看到諸佛現前,我們用無量的言辭來在讚歎諸佛的功德。我們從這文字每天這樣念一次,我們隨喜佛的功德一次。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我們這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皈依的心。皈依的功德怎麼來呢?借假修真。你不把這偈誦念一次,你怎麼去發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你說:欸!我本來就俱足,執理廢事。所以假觀就是說:當我們用空觀,把過去的妄想顛倒、有所得的心的假相破掉以後,你又建立一個清淨的假相,跟三寶相應的假相。

所以諸位不要忽略我們的功課,那個功課都是在假借這個假相,來開顯你內心的功德,「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我們內心當中,破壞過去妄想執著,建立一個清淨假相,雖然我們沒辦法去改變今生,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我們的來生。因為你心態改變,你未來的因緣就改變,但是今生要改很難,因為它業力已經現出來了。

這地方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同樣是現前一念心性,我們凡夫因為向外攀緣、執著,所以弄到自己「背覺合塵」,產生了塵勞煩惱,障礙重重。佛陀用妙明的智慧,來觀照不生不滅的本性,結果佛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種種的自在。同樣在一念心性當中,一個是向外攀緣,一個是向內好好的去觀照,好好的去開發他的功德,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講到一心隨順染淨的因緣,而有不同染淨的作用。

--《楞嚴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佛陀告訴我們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必須要具足三種主要的思想,或者講三種憶念:

第一個,憶念真如;第二個,憶念彌陀;第三個,憶念淨土。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心靈的力量,講到憶念真如。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的臨終正念,最大的敵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感覺它的存在,但是臨終的時候,肯定要你的命,因為它放不過我們的。

阿賴耶識是我們一個大倉庫,它會把我們過去當中所造的業,把我們過去當中所打的任何一個妄想,都記錄下來,臨終的時候它會跟你算賬的,特別是我們很熟悉的妄想。你一天當中這個妄想,是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這個叫做熟境界,臨終肯定出現的。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套方法來化解,注意,我們不是講斷煩惱,是來化解你的妄想,你斷不了它的。那麼化解妄想的主要的思想觀念,是來自印光大師說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存在,但是你不要住在妄想,它對你就沒有影響。

我們要能夠不隨妄轉,你必須要看清楚妄想的本質。所有的過失就是來自於我們愚癡了,我們對妄想不認知,所以就馬上就跟著它走了。

在《楞嚴經》上說我們要看到妄想的本質,必須有一個動作,就是你經常要回光返照。妄想最喜歡你順著它向外攀緣,你一攀緣,它就有辦法對治你了,它就有辦法治你了,你就變成很被動,你肯定心隨妄轉。一個人的六根經常是向外攀緣的,你就被妄想牽著走了,你臨終肯定是心隨妄轉,阿彌陀佛救不了你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自己要回光返照。在《楞嚴經》裡面,佛陀經常告訴阿難尊者說,對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問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妄想最怕這句話,因為妄想是沒有根,它只是一個假相。

你說我今天跟外境接觸,我產生了貪煩惱、瞋煩惱,這是一個妄想,它不斷的干擾著我,揮之不去,怎麼辦?你不要急著對治,你回光返照,你問這個妄想,你這個妄想是從什麼地方來?

你說:诶,他刺激我的,從外境而來——他生。

佛陀說:不對!它是外境,它怎麼能生起你的妄想呢?你內心跟外境這是兩回事了,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那為什麼聖人,一切的聖賢遇到外境的時候,他不打這個妄想;如果外境一定可以生起妄想,那應該放諸四海皆准,但事實上聖人遇到這個境界,他心不動,所以說——他不能生。

你說是我自己生起的。那你沒有外境刺激,你會生嗎?自也不能生。

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是故知無生。其實妄想的本質是本來是沒有的,那只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成熟了,《楞嚴經》把它叫做循業發現。

你有這個業力,你看到這個因緣,你就打這個妄想;你要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的。

所以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是一個假相,在《楞嚴經》說,它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妄想打完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那麼在妄想還沒有生起之前,它到底又在哪裡呢?未生之前它在哪裡?它生了以後——生已無住處,未生無潛處,所以妄想是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它只就是你業力成熟的當下,它會出現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了,所以它是沒有根源的。

所以當我們憶念真如的時候,我們憶念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妄想消失了,就像太陽出來的時候,烏雲就消失掉,烏雲本來就沒有自體的。所以憶念真如能夠讓我們做到不隨妄轉,我們沒辦法斷妄想,但是當你不隨妄轉的時候,你提起佛號,你就有自在力了。

所以憶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們心中對妄想的執取。也就是說,妄想它生歸它生,它去歸它去,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就做這件事情就好了。當然這當中是一種智慧,因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那是我個人的業力循業發現。

所以一個人要成長啊,你要保持你生命不斷進步,你一定要經常向內回光返照。

一個人經常去攀緣外境,把所有的成敗得失都歸咎於外境的時候,你很難進步的,你永遠活在過去,你昨天是怎麼回事,你今天還是怎麼回事,你明天肯定還是這種德性,生生世世就順著這個生命的等流性在走。直到你遇到了佛法,知道開始回光返照,我們生命才正式改變。

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我們要試著把我們的六根——回光,就是說它本來是向外的,心光是外洩的,《楞嚴經》講心光外洩,把這個光——這個觀照力,把它拉回來觀照自己,其實都是我的心的業力顯現出來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

即空——它本來是清淨的;即假——因為我有這個業力,所以我顯現這個妄想。所以我們妄想出現的時候,唯一的方法是去忏悔,因為這是我的業力,跟別人沒有關系,他只是一個助緣而已了。你沒有這個業力,你不可能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受,不可能!

我們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佛法講自覺,這個最重要,自我覺悟。你不覺悟,佛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你的。

自覺、自省——自我反省,自調,你就永遠保持進步。保持進步是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我現在不夠好,但是我不斷的在往好的方向走,你這個人是充滿了潛力,所以一個人要讓生命保持一種向上的動力。我們最怕是一個人往下了,你學佛剛開始很不錯,後來慢慢的變成平等,到最後越來越差。你越來越差我們會看不到你的未來,佛教是重視未來,你現在煩惱很重,你現在業障很重都沒關系,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只要你不放棄努力,至少你是保持increasing,這個人是有希望了,他掌握了正確的方法。

所以我們在前面講到心靈的力量,就是說我們心靈最大的力量,就是調伏妄想、安住真如,你能夠不受妄想的牽引。所以我們常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都是自已障礙自己了。

所以從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當中,我們開始從妄想當中跑出來,走出你心中的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你要走出來,你老是呆在房子裡面,太陽是照不到你的,說實在,照不進來的。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但是你要走出你的妄想,你才可以感應道交的。這個是我們上一堂課,花了很多時間來解釋,如何發揮我們心靈的力量。

 

你開始覺悟的時候,你的輪回就結束了!

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

佛陀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真的不忍心告訴你,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佛的教誨--醒過來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何謂修行?

這一切,只是為了你安心而已

慎勿信汝意-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覺--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心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這樣懺悔三次,我跟你保証,因緣馬上變化!

隨緣而不攀緣:只要有向外攀緣的心,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

什麼是攀緣?《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總有些你幫不到的人

你的心不要活得太表面,最好是能夠活得深層一點,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你還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真正能帶到來生的有多少

菩薩云何應住,你安住了沒有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不要預料未來的痛苦!人們一切的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心態,決定生命的整個相貌

平安就是輪迴對你最大的賞賜

你能夠做的就一件事:不住!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