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滿山的石頭抵不上一顆鑽石

淨界法師

佛教的因緣觀,所謂諸法因緣生,那麼這個觀念如果是套用在修行上,他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的修行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比方說我們佛弟子去造了一個善業,那麼外道也同時跟我們造了同樣一個善業,但這兩個結果是不一樣的。一個慈善家或者是外道、其它的宗教他造了一個善業,這個善業的力量會引導他到天上享受安樂的果報,但這個果報享受完以後就完全消失掉了,就是這個善業對他來說只是生命當中增加了一個美好的夢境如此而已。

但是佛弟子造了一個善業,這個善業也會把這個佛弟子把他帶到天上去享受快樂,但是這個力量沒有消失掉,他來到人間的時候他繼續會親近三寶,這個善業的力量會引導他繼續地修學佛法,繼續地趨向於無上菩提,因為這兩個人坐在一個不同的車乘。

我們可以這樣講,你如果沒有學佛,你很難造作一個業力把你帶到三界以外,你不可能乘到一個超越三界以外的車乘,不可能,你不管做什麼業都不可能了生死,不可能。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差別呢?因為過程很重要。佛弟子在造善業的時候,前面有一個理觀智慧的引導,他有觀照的智慧,就像這個車子它有馬車,它有馬在引導這個車子,那麼理觀的智慧引導就造成我們在種下這個業因的種子的時候,這個剛開始種下的業因就不一樣了,自然長出不同的水果。

那麼理觀的智慧在整個我們《佛法概要》來說主要有三種的功德力,就是引導力、安住力、調伏力三種功德力,這三個功德力都跟智慧有關係。那麼我們前面第一堂課講到了發菩提心,就是說你在修學善業之前,你必須把善業的前面安上一個很重要的馬車,就是我們未來的願景,一種往生淨土的願景,一個成佛的願景,你才能夠讓這個善業未來對我們會產生一種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的一個引導。

這個發菩提心的引導,省庵大師講到兩個重點,非常重要,我們上一堂課已經講過,我們再複習一下。第一個他講到心真則事實,第二個他講願廣則行深。我們一般人很難發起一種真實的心,很難,我們一般在修學善法都是虛妄的,虛妄的心,雖然是善念,但是虛妄。什麼叫虛妄呢?什麼是真實呢?

《楞嚴經》的定義就是說,你這個心發出來,只要你要靠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你要靠外境的環境來支持你,你的心全部是虛妄的,不真實。

比方說我要有錢我才可以佈施,這種心虛妄,你是帶條件的,我要有時間我才可以來聽經,虛妄,我要沒有人干擾我我才可以提起佛號來念佛,這個念佛的心虛妄的。為什麼你假借外境產生的造業力是虛妄呢?因為《楞嚴經》說你的心剛開始成立的過程你跟外境借來的,你要假借很多的因緣,你這個心才能夠發動出來,那你這個心是不得做主,就是說你這個心要假借外境的因緣來支持你,就好像說你今天有一千塊,但是你這一千塊呢,你跟某甲借三百塊,你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結果你一塊錢都沒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造了那麼多的善業,我們現在還在流轉,因為我們沒有發過一個真實的心,我們過去生所有的修學都是帶條件,所以外境把你要回去的時候,你借來的東西你總得還。

諸位,我們要注意你帶條件,這個條件這個因緣就是外境,這個外境是由業力變現的,你只要跟外境借來的產生的力量,你就受業力的繫縛,因為這個外境是由業力主導的,所以很多人念佛的時候他平常念得很好,到臨命終的時候,生死關頭現前的時候他這個佛號衝不上去,因為你因地在念佛的時候,你念佛的心就帶有條件。外在的環境不是你說了算,你帶了太多的條件,臨終的時候條件不會具足的,這就是為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佛號提不起來,因為你平常念佛的時候帶太多條件,你跟人家借太多東西了,人家臨終不見得會借你,關鍵在這。

所以心真則事實,我們現在發了菩提心,我們是不管外境怎麼樣,我一定要往生淨土,我一定要圓成佛道,它是超越一切的因緣,這種心力才會在臨終的時候幫助你超越生死。

我希望我們今天是培養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因為你不知道你臨命終會發生什麼事,你不能假設我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再念佛,你臨終的時候身體不可能健康的,你在加護病房插滿了管子,它一定很多痛苦的感受刺激你。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如果我們有志於培養臨終的正念,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念佛的心就不能帶條件,不能帶條件怎麼辦呢?大智慧的佛陀說你要有個願望來引導你,你不能由外境來引導你。

佛在世的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到了忉利天去,他看到一個天人很莊嚴,他就非常地讚歎這個天人,他說:仁者,你是過去修什麼善業得此光明莊嚴的果報呢?這個天人就很謙卑的跟尊者頂禮,他說:我以前我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婢女,做僕人的。那麼我一生當中就做了一件善事而已,就是我不發脾氣。因為我的主人脾氣很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我罵我,那麼我發一個願,我絕對不發脾氣,依止這個善業升到忉利天去了。

目犍連尊者沒多久又遇到一個天人也是很莊嚴,目犍連尊者說:仁者,你是修何果報而得此天上的這種莊嚴呢?那天人說:我過去生是做一個生意做買賣的,但是我發一個願,我絕對不說妄語,我不講話則已,我要一講話就講真實語,而且這個是任何情況決不例外,我就做了這件善事就升天了。

那麼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起疑惑了,佛陀說要修十善業,要廣修十善業才能升天,這兩個人一生就做了一件事情而升天,就問偉大的佛陀。佛陀說:他們兩個雖然只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們心中發了一個很真誠的願力,心真則事實。

我們強調很多觀念,你滿山的石頭是抵不上一顆鑽石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本質是石頭,你是虛妄的。諸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萬聲的虛妄的佛號它不能夠把它轉換成一句真實的佛號,為什麼呢?因為它本質是虛妄的。不會因為你數量增加而改變的,不會的。那麼我們平常的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擾,我們一定要很多因緣的具足才念佛,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念佛沒有力量。

所以偉大的佛陀出世告訴我們你不要管你今生所遭遇的環境,那個都是生滅的因緣,你該幹什麼幹什麼,天塌不下來。你設定一個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你不要管你的環境怎麼變化。所以發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超越時空嘛,你才能夠在很多因緣的刺激你之下,你走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道路,不管這個道路通向淨土或者通向於佛道,所以你發了菩提心,你才有可能創造一個真實的內心,一個不帶條件的內心,否則你一輩子都不可能發出真實的心,所以你造的業力量都薄弱,都非常薄弱。這個是我們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心真則事實,這個約著自利。


淨界法師 :修行跟上班不一樣

◎假設一個人,不發廣大心,也不立堅固願,整天人家共修,他也來共修;打佛七,他也來打佛七,這樣子「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來,一個人心中有沒有目標。你看有的人打佛七,他也無所謂啦,你打板我就進來,你說打完我就出去,就這樣子,七天把佛號念完就算了唄。但是這樣子,你這句佛號沒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而已。

◎有些人打佛七時,是有目標的。你看他提起佛號的時候,他的神態就不一樣,帶目標而來。這種人是有備而來,他可能遇到重大的災難了。他來念佛,每一句佛號,是有真實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進去了。為什麼?因為他有目標。

◎修行,其實只有你知道而已。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樣。上班你只要打卡,走的時候再打一次卡,中間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有用心,這個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說,有些人打佛七是結緣的佛七,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欸,我來了,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你根本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連阿彌陀佛的門都沒有進去。因為你念佛號的時候,沒有把心放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所謂,不想做些什麼改變,反正覺得就這麼回事,打佛七就打唄。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標,那就不一樣了,你是希求救拔。一個貧窮的人,在追求珍寶的時候,他有所求。所以淨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行。如貧得寶想,如病得藥想,這個人是有備而來。我不用等到第七天,光是憑你的心態,知道打完佛七,你的收穫一定不可思議。同樣一句佛號,準備好了,念起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沒有準備好,它就是一個音聲,就這樣子,什麼功德都表現不出來。

◎所以你今天會接觸到很多的法寶,拜懺的時候沒缺席,拜八〸八佛的時候也在,打佛七的時候你也在,但是為什麼你修了幾〸年,還是這樣子呢?因為你缺乏一種目標,沒有願力就沒有動力,所以叫「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還是徒勞辛苦。」雖然你修了一個妙法,但是這個妙法的功德顯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把真實的力道放進去。你不能永遠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

◎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往生淨土傳,都是背水一戰,沒有例外的。一個人在臨命終時,能夠衝過生死大海,就是,我沒有退路了,我是業障生死凡夫,前面是我唯一的出路,就一念心提起來衝過去了。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臨終就往生了,不是這樣子的。你沒有下決定的心,那個佛號就只是百千萬句。你有一千萬個石頭,比不上一顆的鑽石。諸位要知道,臨終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師常說,要發起決定性的信願,這就是目標。


我們的毛病:太看重眼前的因緣!

釋淨界

一個人要學佛,很重要的就是把片段的人生觀,轉成完整的人生觀。現在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今生看得太重要。他不管過去的,也不管未來。你跟他講:你今生好好修行,拜一部八十八佛,來生有無量功德。他不在乎的!但是你跟他講這個地方有十塊美金讓他賺,他馬上跑過去了。所以,我們的執著在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系」。隨著你所受生的生命,會對眼前的因緣執著。

你是一隻螞蟻,你就把眼前的餅乾看得很重要。你跟螞蟻說:哎呀,這個餅乾不要吃,你會得到更好的珍寶。這只螞蟻聽不進去的。就跟我們一樣「隨所生」,我們隨著今生的生命,心就住在今生的生命,就被眼前的妄想誤導,這樣子使令我們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流轉。假如沒有得到教訓,我們每一生就都做同樣的事情。

直到大智慧的佛陀出世,他告訴我們:你要把片段的人生觀轉成完整的人生觀。其實水流的思想是說:現在離不開過去,也離不開未來。你不瞭解過去,就沒辦法面對現前的妄想。你不知道這個妄想從什麼地方來,哪是它的對手呢?蕅益大師說,你沒有理觀,沒有安住空性,把妄想當真實,跟它對著干,你不是它對手!事修沒有理觀很辛苦,入道多辛苦!你要把妄想的根先拔掉,達妄本空,它沒有根本。然後你的信心大增,它只是一個假相,你才有辦法調伏它的。

憑什麼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打的妄想,在今生三年五年的時間把它調伏下來?憑的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有佛陀的智慧引導,我們看到妄想是沒有根的,達妄本空!憑的就是這句話。憑什麼我們願意發願要成就佛道?憑的就是知真本有!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功德,本來就應該把它開顯出來。

所以「達妄本空」讓我們安住空性,「知真本有」讓我們發起菩提心。既然有無量的可能性,有成佛的可能性,我為什麼不做呢?我不是糟蹋我的心性是什麼?如果你能夠把今生片段的人生和過去這一塊接上來,把未來的目標也接上來,你的修行就上路了,你每天在進步。但是如果你永遠只活在現在,就很難修行。你沒有看到人生的全貌,不知道你的過去,也沒有規劃未來,你就永遠不是妄想的對手。人生完全被妄想控制,妄想要你去做什麼事,慾望要你做什麼事,你就得聽它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眼前的調伏是重點。但是你沒有過去的安住空性,沒有對未來發菩提心的引導,就很難調伏現前的妄想。所以這三種功德力是互相影響的。在操作上我們一定要安住過去,引導未來,才有能力去面對、調伏現前的妄想,從而達到臨終的正念。所以我們必須把片段的人生恢復成原來的相貌,它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個完整的人生,貫通三世,竪窮三際,橫遍十方。學佛法先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人生觀,有過去才有現在,有現在才有未來,是這麼一個思考。


調伏對色身感受的愛取

淨界法師

其實整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處,尤其是調伏色身的愛取、調伏感受的愛取這兩個。

剛開始先調伏色身,因為我們所有的貪愛以正報最嚴重,所有的財富這些依報都是其次。你色身這一關通過去以後,你要調伏感受,你能夠把感受慢慢內收,你往生就沒有東西可以障礙你了。

你只要把色身的愛取調伏,把對感受、感官的愛取調伏,臨終你內部的障礙一定沒有了,你的佛號可以發揮百分之百的效果。那個車子在開,前面的石頭都被你掃乾淨了。我們前面的懺悔業障,嚴持四重,是調伏外在的業力,不要有太多業力的障礙;這個調伏愛取,是掃除內心的障礙,四念處是正修。

那四正勤呢?四正勤其實就是持戒,在這個時候加強持戒。四正勤主要是一種業力的改造。它對惡業有兩個態度:已生的惡業令斷,未生的惡業令不生。已生的惡業令斷,當然是懺悔;未生的惡業令不生,就是持戒,盡量遠離惡因緣。

對於善業也是兩個態度:未生的善業令生,已生的善業令增長。這個就是四個法:對惡法兩個態度,善法兩個態度,這叫四正勤,這個改造業力。

四如意足,這個四如意足修習禪定,修習專注力,來幫助我們的四念處的觀慧。這兩個是助行:一個是持戒,一個是禪定。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修學的次第。五根就是對四念處的這種智慧,產生信進念定慧的五根,這個屬於資糧位;五力,它有破煩惱的力量,它是屬於加行位;八聖道分,是見道位;七菩提分是修道位。所以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它是屬於修學的階位。

所以四聖諦主要就是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塊。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拼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作大涅槃。

---本文摘自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以捨命之心,來換不生不死

夢參老和尚

眾生業太重了,現在飯館業很蕭條,房地產業也很蕭條! 房子給人住不好嗎?房地產業蕭條,因為欺騙太大,沒有一個賣房子的會說,這間房子我五萬元買的,賣你七萬元,我要賺兩萬塊錢,沒有一個人這樣講,我賣你沒有賺到利,我很吃虧的!大概做生意的都這樣說,要讓人家信,但哪一個也不信,互相欺騙,你騙我、我又騙你,我在那處買,人家要減我價錢,你也得削價。其實他在那處買,人家也沒有削他價錢,非要欺騙不可,正直地過生活不行嗎?我想也不會餓死。客觀環境就是那樣子。要不是那樣呢? 閻浮眾生就舉心動念不是罪,是善業了。

我們最初發心信佛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甚至信到懇切了,拜佛或者禮懺、誦經得到感應了,也有一念間都可以捨掉生命的。我看見很多道友出家的時候,心猛利極了,住到山裡頭,老虎、獅子或者狼來了,他根本不把它們當回事,他真的是將生命置之度外,在茅棚或洞穴里一住,以生死來換不生死,真是有那個道心,心很猛烈!

我有一位師伯,他住在一個叫壓獸洞的山洞裡頭,最初我看他在洞里住了十五年,他認為說:「以我的功力,在這裡吃苦應當開悟,可是現在還沒有開悟。」我說:「無量劫來造的罪,十五年來換取成佛,哪有這麼回事,業障沒有消失這麼快。」不過他這一生盡是住洞,後來他離開那個洞又到五台山,也是很苦,這就是苦行僧人,他以他自己所受的苦難來換取未來無量劫的幸福。

像我們很多的弟子沒有受什麼苦,或受不了一句話,受不了一點小氣,總感覺不舒服,總是想要悠悠自在的成佛。或者念上幾十部《地藏經》! 要換取什麼?這本來是無價的,你拿有價去換,不但換不到,還喪失了功德。應當怎麼樣呢? 應當不退初心,遇到惡緣時,要認為那是對你功力的測驗,你能不能定得住? 佛常教導我們說,人身難得。得人身艱難極了,得了人身就隨便浪費了,信了佛,遇到因緣又退失了。現在的人都不怎麼好名,反而看利看得特重,前面講地獄的苦,一念一個身,百念就百身,千念就千身,受完苦又回來,回來又受苦、受苦又回來,百念千生,大家要堅固自己的信願力,莫退信心。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99%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

 

與人相處,有些事情不要處理為好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與人接觸,用這個道理去「觀」

 

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所謂的稱性起修

 

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裡?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